男人吃什么药产生y精子:黎智英 论 生意的道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4:39:54

黎智英 论 生意的道理....(好文转载)

有些读者叫我不要再写饮食、政论、生活小节和似是而非的新诗,要我多讲做生意的经验和心得。他们可能以为我做生意有些小成就,便一定有些什么秘诀可以跟他们分享,给他们传授几招做生意或管理的办法。
  
  读者的意见永远是对的,我当然会在这方面用功。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除非你是我、处于我做生意的时空,否则我的心得和概念是无Q用的呀;硬套我的办法,你不见得会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就算是我自己,过去的心得和概念对现今的工作也是没有半点用处的。
  
我见过不少美国著名商学院的教授、国际财经杂志的名记者、编辑,及好些流行生意致富读物的作者;在这些猛人当中,我便看不到有多少是真正做生意的材料。这当中有一小部分可能会成功,那不是因为他们懂得做生意,而是他们对人、对事都有点办法。事实上这些猛人当中,好些都做过生意,而以失败收场,最后做回老本行的——讲生意经而非真的做生意。
  
  当然,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心得和概念。不过,做生意不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绝难重复别人的做法;可以做的,是从别人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对生意激情地投入。侥幸成功了,方法则还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创办佐丹奴之初,我向麦当劳、Benneton、玛莎(Marks&Spencer)偷师,最后悟出了要以简单的规律(simplicity)解决困难的道理。那时,我察觉到麦当劳的餐单选择不多,因而体悟到集中卖畅销货品的好处。
  
  这个做法要顾客牺牲选择——这是个很大的牺牲——却简化了运作程序,替顾客创造出更大的效益——加快补货的速度、提升品质;两者足以补偿减少选择带来的损失,创造了喜出望外的成果。
  
  Benneton的衣服色彩缤纷,永远散发着新鲜感,令人禁不住要走进店铺去看看。无论是衣服设计还是经营概念,Benneton都非常成功;可是我却用不着他们那一套,然而他们大胆用颜色却给我带来启发,用缤纷的色彩遮掩简单的设计,令货品不致沉闷。
  
  玛莎一度是英国以至全世界最成功、也是最有名的specialized百货公司之一。当时我是英名牌Jump的供应商,每当路过伦敦都走去玛莎观摩。他们经营衣服和食物非常成功,品质享誉全球。可是,他们的经营手法太复杂,我看来看去也看不懂,要偷师也无从。
  我找过研究玛莎经营之道的书来看,很有名气的管理学专家谢家驹博士写的玛莎成功要诀也看过了,还是不知其所以。不过,玛莎专注品质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我想,优越的品质是否遮掩(甚至补偿)了他们复杂的经营办法?
  
  我其实既不喜欢玛莎的货品,也不喜欢他们的经营方法,可是他们却毋庸置疑地成功,优越的品质是否足以弥补甚至盖过他们的缺憾?玛莎同时经营衣服和食物,做法奇特,当时我觉得合理的做法,是把两者分开经营。
  
  业绩骄人则又证明他们的做法成功。参透不到个中的玄机,只好自认敝乡。可是他们对品质的专注却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此番体会更巩固了我从麦当劳那里得到的启发,更加重视品质。
  
  向这些成功企业偷师,可是不消一会儿我便把从中得到的启发忘记得一干二净了。要不是机缘巧合,他们的经验对我的经营运作可以说没有半点用处。
  
  这是什么的机缘巧合?看到玛莎的复杂做法,让我对佐丹奴的经营办法产生同感,复杂得连我自己也不大明白,更不知该从何入手加以改善。这样复杂的生意怎可能做得好?一直给这问题困扰,而这也就成为了我的机缘。
  
没有这个困扰,我不会从麦当劳有限选择的餐单得到启发,亦不会像Benneton那样用色彩遮掩沉闷的简单设计;更不会对玛莎复杂的经营办法产生疑惑,从而体会到佐丹奴的复杂经营手法形成困扰,悟出以优越的品质掩盖缺点的道理,进而胆敢以超卓的品质补偿顾客的牺牲(譬如减少选择)。
  
一旦明白到要尽量简化整盘生意这道理后,过去好些想不通、困扰我的问题都自动消失了,剩下的问题也都有脉络可循,一一给我手到拿来。到了那个地步,做生意便变成了一个尝试失败(trial&error)、解决问题的简单过程。其实,只要领悟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好些问题也就会自动消失了,因为到那个时候我们已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渡到彼岸,那已是另一场造化了。
  
  于此可见,我们是先有了问题才会得出答案的。从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概念,要跨越一道鸿沟。只顾往问题里去钻牛角尖是解决不了困难的,可是一旦创造了答案,问题便会马上消失了。只顾解决困难,那是不会理得出问题的关键来的;只要掌握了关键,问题便有答案了。
  
  这话又怎说?我的意思是,不要视问题为一道关上了的门便拼命去找钥匙,以为找到钥匙才可以把门打开。不,关上了的门只是问题的表象,症结是我们视线的盲点;视线给遮盖了,我们因而有困扰,转移视线,问题便自然消失了。
  
就以上述提到佐丹奴的经验来说吧,问题太复杂,不明白,没办法解决;到我懂得要简化问题,好些问题便自动消失了。故此,我们不要只顾埋首解决问题,而要创造答案。问题冲击我们的思维,带来启示,这就好像物件的影子提供启示,让我们知道物件的位置那样。要是只顾往影子里钻,那又岂会找到物件?影子是阻障视线的盲点,一定要加以清除才可以找到物件的。
  
  清除阻障视线的盲点是要靠想像力的,这便要结合问题的表象(表象不单只是外在的,内里我们不明白的困难也是表象的一部分;到看破表象,答案便浮现了)和知识(包括别人成功或失败的概念)从中得到启发,最后将之变成自己的概念。有了概念,再从尝试与失败(trial&error)中摸索,便会找到答案了。事实上这也正是创造一切答案的过程。
  
  不要迷信替别人带来成功的概念(或心得——两者合二为一,只不过层次有别,前者比后者多些细节)。历史是不会重复的,所有别人用过的概念都是死的。一旦离开了原创者的时空,概念便像是从他身上割下来的器官那样,成为死物。我们要靠想像力和亲身的尝试摸索给这些概念赋予新的生命,令它复活。看到这里,你可有得着?我不是给你说过了吗,别人的心得和概念是无Q用的,现在你相信我了吧?
  
  年轻的公司
  
  安稳是生意人的最大敌人,因为生意是从来都没有安稳这回事的。市场是注定安稳不来的,因为顾客的口味喜好永远变幻莫测。要生存,做生意的便要不断适应市场的千变万化,那么生意又何来安稳可言?所谓安稳的生意到头来只是掩盖僵化的经营运作的烟幕而已。
  
  一盘生意就好像一棵树那样。树木成长难免有枯枝,生意又何尝不然?生意做得大了,经营者难免自满,逐渐因循积习,那又怎能不僵化起来?
  
一年四季,树木给风吹雨打,枯枝摇落、长出嫩绿,然后茂盛再现。生意可不像树木那样给大自然不断震荡,那么金玉其外,内里可满布枯枝。就算是擦身而过,当事人对种种败象却视若无睹,半身不遂了还以为生意安然无恙。一朝醒来,才发觉站立不起来;大势已去,前面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有些研究发现,九成生意的寿命都不超过十年;得以幸存、继续壮大的寥寥可数。就算侥幸成功了,不少生意人倒又像置身暖水中的冷血青蛙那样,起初以为自己是沐浴在成功的艳阳里,毫不觉察水温在上升,以至给煮熟了还懵然不知。
  
  生意成功,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谁不觉得整个世界鸟语花香、风和日丽?一个失惊无神才惊觉已滚水浸眼眉,哪还自拔得来?多少成功人士以为的安身立命之处,却原来是煮熟青蛙的一煲滚水!多少生意是在自满安乐中销声匿迹?多得像恒河沙数吧?
  
“还未破烂,毋须修理。”(Ifitain’tbroke,whyfixit?)这话当真?成功带来自满,几年前Nike突然给Reebok、Adidas等对手迎头赶上,危机乍现。出了什么问题?就是为“还未破烂,毋须修理”的自满、惰性所累。是的,Nike的波鞋一度卖到断市,那么款式又何须改变?Nike推广市场之道脍炙人口,对手争相抄袭,这样的策略又何需要改?
  
  正是Nike事事做得成功,彷佛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久而久之,便事事因循,以致忽略了顾客口味喜好的改变、觉察不到对手不断创新形成的威胁。彷佛一夜之间陷入困境,实则其来有渐。最后创办人PhilKnight要重出江湖才稳住江山;继而厉行改革,生意才曙光再现。
  
  IBM不是发明了个人电脑,而又一度雄霸这个市场吗?然而成功的光芒可能来得太灿烂了,以致眼花缭乱,迷失了方向,最终不还是把整盘个人电脑生意卖给中国的联想集团吗?
  
Walkman更是Sony的旷世杰作。曾几何时追得上潮流的人莫不人手一部?可是苹果电脑的iPod一登场,Walkman不便给踢入博物馆成为历史陈迹了吗?今天谁还会把Walkman带在身上?Nike、IBM和Sony都是顶呱呱、世界一流的公司,他们尚且落得如斯境地,普通的公司倘若不时刻改革,就算一时之间成功了,那又怎能逃脱得掉败亡的厄运?
  
  先前我说生意犹如一棵树,每隔一段日子便得摇动树干,好让枯枝掉下来,以便长出嫩芽新枝把大树面目一新。这便是改革了。跌落来的枯枝不一定是自满麻木、不思长进的员工,那更可能是僵化了的思维习惯、经营概念策略以致公司的组织架构。
  
工作上员工都要互相沟通。可是不少管理人却往往误将惯性的沟通视为默契;以为不用多说话,举手投足、一个眼神便大家都知道该怎样做了。沟通可不是这么的一回事。沟通是对发生了的事物下个判断,大家来个评价,在讨论中擦出火花,激发出新的念头和方向。不用说话的默契又何来火花?
  
  靠默契维系的公司只会延续一贯的做法和想法,一切变成了惯性的投射,而不是针对市场变化的对策。在默契中的互动是不会激发新的念头和方向的,以致不断重复一直沿用的既定模式。这样的运作又何来活力朝气?这样的公司又怎能应付市场的变化?
  
通讯科技日新月异,通讯的系统和方法都不断改变,故此无论是沟通的方法和形式都要不断改革来适应这些变化。员工对不断涌现的新鲜事物要全面沟通,形成持续的brain-storming好替公司找出做事的念头和方法。只有这样公司才可以不断更新思维和做事的方法,注入朝气和活力,积极地适应不断改革的资讯环境;要生存,公司便必定要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演进。
  
  做生意必定要随着新产品的涌现不断调校经营概念和策略。当概念和策略僵化了,那便无异和市场略疏远了;跟市场有个距离,要适应市场变化又岂不障碍重重?
  
是的,一贯的经营概念和策略有助于建立团队的共识,可是当这些成规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管理层的条件反射,这非但会成为阻挠改革的惯性,更会令我们对市场变化麻木起来。这样,工作非但不再新鲜,思想更没有冲击,所谓默契便沦为意识流的互动了。到了这个地步,做事的习惯成规便会主导这种没有思想内涵的互动;当决策的人脑海里只有过去、没有将来,他们构思出的经营概念和策略有多危险,可想而知。这样的公司不改革又行吗?
  
  怎样改?首先,找出僵化带来的问题、作出分析;然后,彻底清除成规化了的经营概念和策略,让我们可以从零出发,以空白的意识面对市场,找出顾客面对的困难,再透过不断的trial-and-error探索和尝试找出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
  
有了解决顾客面对问题的办法后,再试图模拟解决过去出现过的问题。倘若预期与实际的效果出现落差,此中暴露的便是公司现存的组织架构跟市场环境的差距了。清除或纠正这些落差后,存在的问题跟顾客面对的困难便应该一致的了;故此替顾客解决困难的方法亦应该和解决过去出现过的问题的办法是一致的。这些办法便是拟定新的经营概念和策略的基础,从这样的基础出发便不难拟定出新的经营概念和策略了。
  
  一间公司尽管没有破烂、运作得好好的,这可不表示公司便不需要改革。不是只有业务不前的公司才需要改革,就算是异常标青的公司也会老化;他们亦要改革、更新、注入活力和朝气,才能青春常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适应市场这个永远年轻的世界。
  
  学做生意
  
  学做生意有三个途径:跟师傅、靠经验和看书或上课。有人问我,哪个途径最有效?很难说,这要看你的天分。
  
于我,看书很重要,有些做生意的人却完全不看书。维珍集团(VirginGroup)的老板RichardBranson(1950-)不仅是世界级的富豪,他做生意更是多姿多采,形象十足像个国际明星。他做生意更是百足咁多爪,由唱片、汽水、旅行社、流动电话到航空公司,凡几十种之多;虽非瓣瓣掂,不少却又做得颇出色。
  
  若然看过跟他作的访问,即使他妙语连珠,你也知道他是个不看书的人(他有阅读障碍症,那可能是他少看书的原因)。他的自传则又让你知道,他没跟过师傅学艺,可见他是个全凭经验和聪明闯天下的生意人,真不简单。像他这种不看书而生意有大成的人,就算有也纯属例外,不是常规。
  
  现今是资讯主导的知识世界,不认识市场运作的基本知识或道理,是很难可以像Branson那样做大生意而又成功的。不体味市场的宏观走势,怎能在生意上作出精明的微观判断?我看,就算自己不看书,RichardBranson也一定经常跟看书的有识之士对谈、切磋,让他洞悉市场动向走势,否则他又焉能无中生有,创造出这般庞大的生意王国?
  
  做生意我师承一位犹太人。二十出头便有间毛衫厂派了我去纽约做营业代表,照顾他们在那边的客户。不甘心只做个联络代表,我立志做个出色的推销员,建立自己的客户。因此,一抵达纽约,第一件事我便打听谁是纽约最好的推销员。即使在那个时候我已经知道,维系原有客户花不了我多少时间,若然找到高人为师,我可以免费帮他做事,顺便学师。
  
因缘际会,真又给我找到行中公认guru级的推销员老先生为师。当时他已处于半退休状态,故此我没有机会真正跟他共事,但他们夫妇觉得有个像我般的年轻人一起住便于照应,便收留我为房客。那个时候,吃完晚饭有空,师傅便将他的经验倾囊以授,让我学晓做生意的心得和道理,得益良多。到了今天,他说得眉飞色舞的神情还历历在目。这是我一生人的大奇遇,我至今感恩。
  
  当然,做生意教我学得最多的还是自己的经验——尤其是那些惨痛的经验。我生性冲动急进,往往未想通想透便急着要做,故此经常撞板、犯错。幸好我天生乐观,坦然面对错误;旁人见到我屡屡犯错,不难以为我水过鸭背,没有吸收错误的教训,更是个缺乏承担的人,其实不然。
  
对每个自己犯过的错误我都深有悔意,都想吸收教训好改过自新,以免重蹈覆辙。故此,我会反覆检讨错误的成因,不断地推想:我这样做错了,转个做法、换个方向,会否好些?这个办法行不通,内里到底又隐藏了些什么样的讯息?这些讯息可以启发我作怎么样的尝试?我会一直这样推敲钻研,引导自己作新的尝试。就是这样往往便给我找到了突破点、创造出从未想过的创新。我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做生意的经验和心得的。
  
  我是个爱看书的人,从书本中我领悟到不少做生意的道理。这些道理不一定是从跟做生意有关的书本上学回来的。虽然,从最先苦读TheWealthofNations,到后来读Hayek、Mises、FrankKnight、Schumpeter、Ricardo和Friedman等经济大师的著作中学到不少有关经济和市场的道理和运作逻辑,然而给我的思维方法启蒙的却不是经济学家,而是科学哲学家KarlPopper(1902-1994)。
  
  从KarlPopper的著作中,我体会到困难对生意经营的重要性:解决困难的途径变幻无穷,面对困难时,只有不断尝试寻找出路才是生意经营的不变道理。他的学问深极了,我学之不尽;可是学到的,到今天还是用之不尽。虽则如此,我还时常觉得有需要重温他的著作。
  
  以上说的都是理性的书籍,那可能形成误会,让大家以为市场是个不许人多愁善感的战场,故此只管学好理性的道理便足够了。但做生意是个凭想像力推动思维的创作过程,而启发我们想像力的都是别人感觉和感情的抒发。
  
有位老红军这样跟我说过:每个士兵都知道,扛着红旗走在前面的士兵是敌人最要击落的目标,故此一定凶多吉少;但在战场上旗手被击落,其他士兵都抢着举起红旗向前冲。前仆后继,那肯定是感性启发的勇气,而不是出于理性的考虑。要生意成功,何尝不要有旗手那不怕死的感性启发的勇气?
  
  文|黎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