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对记忆力的影响:亲历者揭国宴改革 现只保留“三菜一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2:47:20
亲历者揭国宴改革 现只保留“三菜一汤” 2009年08月27日 09:24 京华时报 【 】 【打印共有评论0

上世纪90年代,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慰问时任人民大会堂总厨师长孙应武。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在送别晚宴上,尼克松正试着握筷子时,周恩来总理来到他的面前

■ 亲历者

1964年9月30日晚7点,国宴厅开始忙碌。国务院秘书长等人在迎宾厅迎接客人,毛泽东和主宾席首长入席时,明快的欢迎曲在厅堂舒缓流出。稍后,仅有的两道热菜上桌,国宴气氛达到高潮。

孙应武:1948年出生于安徽芜湖,少年开始学做菜。1964年,人民大会堂国宴厅在全国各地征调员工,孙应武入选,进入国宴厅做冷菜。1981年,人民大会堂改制,孙应武成为史上第一任人民大会堂国宴厅总厨,2007年退休后任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

奶油芦笋汤、中式豉椒牛排、栗茸酥金枪鱼卷、珍菌香瓜盅——这是奥运会闭幕式前,胡锦涛为参加闭幕式的外宾设的奥运国宴。

相比八菜一汤的纯中式“开国第一宴”,奥运国宴显得中西合璧。

60年的岁月里,饭菜的清香始终弥漫在大大小小的国宴中,却被宴会主人和客人的尊贵身份的光芒所遮挡。

国宴是外交活动的一部分,不能出半点差错,因为国宴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外交的顺利。孙应武担任总厨师长时曾奉献了诸多丰美的国宴。

拨开政治的风云变幻,国宴餐桌上,美食依然飘香。

首次见识国宴

建国十五周年的国庆招待会,是孙应武与国宴的第一次相逢。

彼时,孙应武十八岁,是人民大会堂培养的第一批“嫡系厨师”。由于技术不成熟,十五周年的国宴,人民大会堂从北京各大饭店征调了一批老厨师,准备国庆宴会。

近半个月的准备中,孙应武等小厨师的工作,就是带着饭店厨师熟悉厨房环境,帮他们联络、协调找好固定位置。

“每家饭店准备的菜,原料都是他们自备带过来的。”孙应武回忆说,国宴前一天,厨师们整夜呆在厨房,只是抽空睡了一会儿,就大展身手工作了。

9月30日晚上7点,国宴厅开始忙碌。国务院秘书长等人在迎宾厅迎接客人,毛泽东和主宾席首长入席时,明快的欢迎曲在厅堂舒缓流出。

稍后,仅有的两道热菜上桌,国宴气氛达到高潮。约两个小时后,国宴接近尾声。毛泽东和主宾席的全体人员集体祝酒,《东方红》响起来。

外交部公开的档案显示,建国十五周年的国庆招待会菜谱报送国务院后,没有在外交部存档。至此官方资料已无法查证。

孙应武站在国宴厅门口,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到了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内心抑制不住地激动。时隔多年,他已然不记得当时的菜谱。

他是第一次出安徽。老家在芜湖,初中时辍学学厨,三年期满分配在一家饮食服务部工作。

1964年年初,人民大会堂要在全国各地选调一批人员,培养成为“嫡系部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