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克斯电影:落魄的美国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3:52:54
读图:安东尼·苏瓦《落魄的美国经济》 

 


安东尼·苏瓦(Anthony Suau)

安东尼·苏瓦(Anthony Suau) 20年来一直是《时代》杂志签约摄影师。他走遍世界拍摄冲突、政治和社会问题,曾在1984年获普利策奖。看过他的许多纪实摄影专题,最喜欢的还是他在美国本土拍摄的社会专题,可能毕竟对本土社会有着更深入的理解,也因此,对于我们同样关注本土社会变迁的摄影师极具启发性。

2007年美国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大量次贷购房的美国平民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股市暴跌、银行倒闭、美元贬值,到2009年金融风暴已经席卷全球。无疑这是一个天塌的超级事件,要用摄影专题记录表现对摄影师来说是一个真正"天大的"挑战。

和一场视觉强烈的冲突事件不同,经济事件最猛烈的部位恰恰在于背后"看不见"的内在逻辑力量,寻找可视化焦点十分困难;和一个线条清晰的人物故事不同,经济事件同时反映在"看上去"毫不相关的各个侧面,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就无法把控"关键帧"。闭上眼睛设想一下假定自己来拍摄,确实感到无从下手。

但是安东尼·苏瓦不仅完成了这个拍摄项目,并且被评为《时代》2008年度最佳图片,这就是他的专题《落魄的美国经济》(The American Economy: Down and Out)。它能给我们摄影师什么启示?先来阅读文本。【 】中是阅读随感。

 

1   芝加哥,伊利诺伊州(2008年3月28日)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交易员们正观察着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公开喊价。图中的情形正好是市场每日均以100点以上的幅度大幅波动的时期。

【开篇切入事件核心。全景。堂而皇之的中轴对称,对焦虑气氛是个反讽,中轴线上无奈的交易员和走势暴跌的行情显示屏非常突出。和许多徒具形式的"视觉冲击力"相比,这才是真正的思想冲击力。】

 

 

2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2008年3月17日)

在美联储实施对深陷危机的贝尔斯登银行紧急注资300亿美元并下调利率的干预行动之后的早晨,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和美联储委员会副主席唐纳德·L·科恩一起评估形势。

【另一个核心地点和场所,美国金融峰极决策层的表情。桌上跌跌不休的行情屏承接图1的叙述。】

 

 

3   纽约,纽约州(2008年3月14日)

一位路人从纽约证券交易所外走过。这天,贝尔斯登的投资者一致将手中股票抛空,导致了贝尔斯登股价一泻千里。

【纽约,第三个核心地点和场所。转到外景,虽是小报摊的日常景观,报纸却叙述全国局势。叙述扩张到照片之外。】

 

 

4   克利夫兰,俄亥俄州(2008年3月11日)

     中克利夫兰,人们正排成队等候安息山浸信会教堂救济中心的每日免费食物的发放。

    【然后,镜头转到地方,转到社会底层。小全景。危机对普通公众的影响。】

 

 

5   东克利夫兰,俄亥俄州(2008年3月25日)

在东克利夫兰,有些街道整齐地坐落着一排排因丧失了赎回权并被驱逐了原屋主的废弃房屋。这些屋子现在成为了瘾君子、毒贩、擅自占房者以及无家可归者的安乐窝,而这也使得该地区变得极为危险。一些市民将这些人称之为"飞车恶煞"(指电影《冲锋飞车队》)。

【这次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两房"次贷崩盘。全景。寻常的画面,歪斜(尤其灯杆)而有倾覆之感,融入摄影师的主观感受但信息并不失实。】

 

 

6   克利夫兰,俄亥俄州(2008年3月26日)

警告和最终动迁令在凯霍加县警局里排成一行。这些命令必须被送出并强制执行。

【全景突然跳到特写,这种突兀节奏通常不好,但在这个题材中反而很棒。上图是房屋,本图是冷酷的动迁令文档,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联系着一个个家庭活生生的命运。】

 

 

7   克利夫兰,俄亥俄州(2008年3月25日)

在玛丽安·泰勒的贷款被取消后,她的家人和朋友正帮她把她的东西从其克利夫兰的家中搬走。

【开始出现底层具体人物。以一个家庭故事为例证。画面质朴,"床"这种温馨符号和怀抱玩偶的儿童触动读者心理柔弱之处。应该看得出,摄影师本人正被这个寻常场景打动。】

 

 

8   克利夫兰,俄亥俄州(2008年3月26日)

凯霍加县警局的侦探罗伯特·科尔正进入排查一栋无赎取权的房屋。他正检查房中有无擅自占屋者。

【承接上图,读者感觉仿佛警察进入的正是刚才人们搬走的房屋,屋里还有被弃的杂物。这是类似电影的蒙太奇结构,纪实摄影组图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创作空间",调动读者联想,但是并不违背事实。文字还交代了当地有无家可归的"擅自占屋者"。

以上几图,街屋、动迁令、搬家、侦查,未必在同一故事中,但按照事理编排,没有重复的"废话",景别衔接很用心,视觉流程跌宕起伏但文意贯通,特别值得做组图观摩。】

 

 

9   克利夫兰,俄亥俄州(2008年3月26日)

米歇尔·福特森和她的丈夫雷金纳德前往只售无商标商品的廉价商店采购杂货。米歇尔紧紧地控制着预算并将所购商品的总额控制在30美元以内。雷金纳德试图为妻子将一两朵花装进购物车,但米歇尔却一边说着她知道他爱她,一边叫丈夫在付账前将花放回原位。

【并置一个夫妻购物的故事,温情而有点心酸。】

 

 

10  克利夫兰,俄亥俄州(2008年3月27日)

在克利夫兰市职业发展部的职业介绍所,40岁的约翰尼·尼克尔森正寻找一份焊接工或汽修工的工作。职业介绍所的阿什莉·埃尔米希试图帮助他。虽然克利夫兰的人口在下降,但当地的失业率却在上升。

【并置一个失业求职的故事。】

 

 

11  克利夫兰,俄亥俄州(2008年3月28日)

曾被称为美国最大并且现在仍是最大的购物中心的兰德尔公园购物中心因为暴力犯罪、糟糕的维护、差劲的营业额和当前的次贷危机而关闭。大而深的中庭现在漆黑一片,只有极少的人还会进去闲逛。

【三个人物故事后,仿佛电影中的镜头从局部拉开,全景展现当地次贷危机的社会状态。】

 

 

12  纽约,纽约州(2008年3月14日)

贝尔斯登股价一泻千里当天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外。

【镜头继续"拉开"到大全景,回到金融危机的核心地点--纽约证券交易所。人们不知道星条旗下当街扬臂仰天的人在喊什么......我读图时立刻"听"到的是"上帝保佑美国"】

 

我没有到过金融风暴中的美国,尽管关注报章文字阐述惊心动魄,但是没有感性体验,总觉得那场风暴总觉得离我们很远,那么强大的美国竟然一夜之间金融崩塌、百姓遭殃,实在难以想象;但是优秀的纪实摄影就让我们呼吸到空气中的烟尘、目击了楼宇间的表情,一个庞大无比的抽象经济气象有了可以一一辨认的细节,甚至日后的研究者可以将这些影像援引为证。

这首先要归功于摄影师经年积累的社会洞察力。成熟的摄影师在拍摄中要研究大量文字资讯,理解事件,寻找关键线索。我们尚不知道摄影师做了那些案头工作,但是从图片构成来看,对这样庞大的事件把控十分到位。

从事件场所看,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联储办公室、纽约证券交易所这样的风暴核心区,也有普通城镇居民区、商场、职业介绍所;

从相关人物看,财政大佬伯南克、执行警员和失屋屋主等代表性人物均有出场;

从关涉领域看,金融、房地产、报媒、商业、失业、救济等等都具有代表性;

从地域跨度看,有京畿之地也有外围州县;

显然,十几幅图“以少见多”的编织经过深思熟虑。

 

组织这样一个大事件的阐述,虽然画幅不多,在结构上是有难度的。摄影师依照事理逻辑,从顶层开始往底层,最后回归顶层,完成大开大阖。中间三个底层人物故事分别是失房搬家、消费拮据、失业求职,展开百姓生活最受影响的三个方面。

视觉流程安排上,全景的气氛、中近景的说事、特写的点睛,与故事的勾连和并置安排得十分妥帖。但是没有设置煽情高潮,从头至尾是冷峻和温情的交融,内在张力并不弱,我感受摄影师强调的是思考性: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场令人痛楚的金融风暴?

摄影并非万能,它不可能用视觉解释背后看不见的、极其复杂的逻辑关系,但是优秀的纪实摄影提供了追溯线索,提供了呈堂证据。

面对我们社会的大变革、大转型,纪实摄影师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继《落魄的美国经济》后,安东尼·苏瓦正在拍摄《占领华尔街(2011)》,这应该是《落魄的美国经济》的续集。 

 

 

 

 

 

1 条 关于 "◆读图:落魄的美国经济" 的评论

  [回复] 谢人德 | 2011/11/23, 11:30 | IP地址:114.93.86.*

美国正在挥霍全球的资源与利益,他们自己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美国模式看来需要修改与反思!

[回复] 谢人德 | 2011/11/23, 11:30 | IP地址:114.93.86.*

美国正在挥霍全球的资源与利益,他们自己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美国模式看来需要修改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