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筠教授的家庭:职场秘籍——积累跳槽资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37:28
职场秘籍——积累跳槽资本职业化课程(一):开发高手要跟老板对着干[梁芷媚]   [折叠]

开发部的“钉子户”
几年前,我在深圳一家高科技企业担任顾问,老总交给我一项“特别”任务——处理开发部里最大的“钉子户”。
这位让人头疼的“钉子户”是创业期的老员工,在早期对企业有突出贡献,同时又是开发高手,但后期因为与企业核心领导人意见分歧,打下了一个难解的心结(公司曾多次努力去解这个结,但无济于事)。他常常在后面发牢骚,挑公司的刺,甚至跟公司唱对台戏。也正因为如此,赢得了部分员工的“拥戴”。那些员工一方面佩服他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又佩服他的“胆识”——只有他敢替大家“出头”。老总对他又爱又恨,因此希望我来帮助判断一下这个人到底该用还是该炒。
那年正是纳斯达克指数节节上升的时候,许多高科技人才都涌向IT产业,作为一个实力不太雄厚的高科技企业,要吸引有能力的人才实在不易,我知道老总的爱才之心,还是希望尽最大的努力,让这位“钉子户”有所改变。
何谓“学生气”?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约这位仁兄做了一个深入的访谈。表明了我的顾问身份和立场后,我请他谈谈对公司的看法,他把自己当初是如何跟老板创业的、公司是如何因为他的贡献而发展的、后来又如何与老板产生矛盾的,如数家珍般诉说出来,后来我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你怎样评价自己?你认为自己在这家公司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弱点又是什么?”
他沉吟了一下,说:“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是对朋友好,为人真诚,讲义气,也许这也是我最大的弱点,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吃了不少亏……”。
我听完后说:你想知道我怎么看你吗?我觉得你这个人学生气很重。
他很诧异地看着我,随后便冷笑着说:你有没有搞错,我出来工作都15年了,孩子也7岁了,你还说我学生气?!
我说:你看看你刚才对自己的评价,完全是一个学生、一个自然人的评价标准,很多学生的价值观都是:这个人值不值得交往,就看他是否够朋友,是否真诚。而作为一个职业人,一个职业经理人,他的标准应该是:我的优点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或者我的弱点会不会破坏企业的价值?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如果我是老板,我希望我的员工是怎样的人?
如果你是老板,你想请怎样的人帮你打工?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列出一大堆相似的答案出来,例如:责任感、执行力、对企业忠诚(不仅是对朋友忠诚)、学习能力等等。每个人对照一下这些答案,看看自己哪些能达到,哪些还没能达到,没能达到的怎么办,什么时间、通过什么途径才有可能达到。
我在200多个企业里问过这个问题,大家的答案几乎都是相似的,全世界要做老板的人,都想请这样的员工,但是,能做到这样的员工却几乎没有。
人跟人的差别,真的比人跟狗的差别大?
曾经有人说过一句颇为刻薄的话:“人跟人的差别,有时候比人跟狗的差别还要大”,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跟狗的差别是可以衡量的,比如,狗有4条腿,人只有2条腿;但人与人的差别却难以衡量。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些人连找一份工作都困难,有些人却年薪几十万,上百万?
作为人的硬件都是一样的——有手有脚,有心有脑,差别就在于软件的不同——做人做事的态度、能力。有些人连找份工作都很难,原因就在于他无法显示出以上那些答案,另一些人年薪上百万,原因就在于他显示了自己具备每一个做老板的人所渴求的员工素质。
就这样,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把这些问题和答案写出来,作为他对我,更重要的是对他自己的一种承诺。当写完这些承诺后,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确实觉得自己原来很小孩子气。
后记
那次会谈后,“钉子户”变化很大,老板对我很满意,从而也奠定了我在这家企业的“江湖地位”。
后来“钉子户”多次找我交流,他认为自己以前把焦点和目标全放在跟老板怄气上面,太傻。一年后我完成了这家公司的项目,就再也没有跟他联系了。
前些日子见到这家公司的老板,老板告诉我,他2年后还是离开了,很客气友好。老板很感慨地说:他跟我之间有裂痕,就像破镜很难重圆一样,终归是要裂开的,不过这样已经是很好的结局了。(待续)
背景资料
此文讲的是职业人的四种思维模式,由于文章太长,分四部分发表,敬请垂注。
今年10月中旬,我在徐州的一家地产公司讲课,很多学员在我的博客上留言,给了我许多嘉许和鼓励。应学员要求,把其中的部分内容放上博客,请大家指导。
第一份工作如同初恋般失败
常有人问我,刚出来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喜欢很直白地说:积累跳槽资本。这种说法常能引起听者的注意,如果我说:要踏踏实实……听者可能扭头就走了。
正像初恋很容易失败一样,很多人的第一份工作都不容易稳定,正因此,很多中小企业都不喜欢招应届毕业生。(毕业生找工难,很多人归咎于缺乏工作经验,实际上不稳定的心态也是重要原因)。
在家里备受呵护的孩子,家人对自己做了99件好事,只有1件不到位都会耿耿于怀。这种孩子出来工作后,企业的某些劣势便成为跳槽的原因。理由不外乎是:发展空间小、待遇低、学不到东西、领导不行、不能学以致用、没兴趣、太清闲、工作地点不适合、不稳定、太忙太累、社会地位低……
他们天真地期望自己能找到没有这类问题的企业,殊不知“天下乌鸦一般黑”,没有完美的企业。
我接触过不少频繁跳槽者,有些人悟性很高,一点就明白。
怀才不遇的大学生
一位大学生,刚毕业的时候分到一家企业当秘书,工作是接听电话,简单地处理一些事务,月薪是1200元,他很不满意,觉得自己不受重用,收入又低,便到处打听哪个企业工资高一些,他决心找一家月薪3000元以上的企业才好好干,于是他到处观望,不安心工作,更不会投入。
同样地,企业也不满意他,因为他的能力和心态都不符合企业的需求,后来他辞职了,如是者换了几家单位,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一份月薪3000元的企业,但这时候他有很多同学的月薪都在5000元左右了。
他不断地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没有人懂得欣赏他,怀才不遇。有一天他跑来问我,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向内求VS向外求
我跟他说,你的运气本来是很好的,你的第一份工作是秘书,因为你刚踏入社会,无论是能力还是经验都是欠缺的,因此公司对你要求不很高,希望给你一个适应的过程,让你听电话、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如果光是“接听电话、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月薪1200元已经算高的了,因为这种秘书只需要1000元便满街都可以找得到。
试想一下,如果你不但懂得听电话,还懂得按轻重缓急处理事情,还会用电脑,熟悉各种软件,还会帮老板起草文件、发言稿、英语翻译,甚至还会开车,应对进退技巧得当,……那这种秘书该值多少钱呢?
他喃喃地说,恐怕8000元也请不到这样的人才,这种人肯定不是秘书,至少是个总经理助理吧。
我问他:以你的聪明才智和悟性,如果这几年你专注于如何提升自己这些方面的能力,你估计你能成为这样的人才吗?要提高收入,也是“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
把自己当商品,问问自己有什么卖点
在商业社会,人其实就是商品,一个人值多少钱不是作为卖主的企业决定的,而是自己的卖点决定的。
在求职跳槽之前,先问问自己,有多少卖点,这些卖点值多少钱。如果你愿意先沉下去,大多数公司、岗位都能帮自己提升卖点的,没有足够的跳槽资本,切忌频繁跳槽。
这叫“先沉下去,再浮上来”。
后记
这位大学生如今在一家跨国公司已经供职6年了,年薪丰厚。
职业化课程(三):成就事业就得"享受"被利用[梁芷媚]   [折叠]
求职的路为何那么难?
Vincent毕业于名牌大学,求职简历投了无数,却回音寥寥,好不容易有几次面试机会却因竞争者过多败下阵来,应验了“毕业等于失业”的诅咒,加上经济拮据,很是郁闷。
Vincent见到我的时候已经失业一年多了。他含着泪光跟我解说毕业后的生存状态,解释中途在一些小公司零星做过一阵,但很快离开的原因。
Vincent像是问我,又像是问自己:求职的路怎么那么难呢?
这让我想起80年代初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的“潘晓”的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青年的困惑总是打上年代的烙印。
把自己当商品
我把【职场秘籍——积累跳槽资本】里面的道理跟Vincent讲了一遍,Vincent非常信服,没多久便应聘到一家小公司,收入虽然不多,却工作热情高涨。
Vincent说,那段日子很开心,觉得自己进了那家公司学到很多东西,真的就把自己当商品,通过工作来提升自己的卖点。
付出太多,工资却太低
过了大半年,Vincent来找我,说有点想辞职了。原因是自己干了很多很多,为公司做了很多贡献,老板却没有给相应公平合理的报酬。
我问Vincent:这大半年你学到的东西多吗?(很多!)还有东西学吗?(应该还有吧,公司发展倒是挺快的,就是收入太低)
我问Vincent一个老掉牙的问题:怎么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Vincent:付出多少,应该收获多少,做了多少事,就应该有相应的报酬(而且是即时的,至少是很快的,这才叫公平,对吗?)
大学生算不过农民
我想语出惊人(Vincent):一个堂堂大学生,计算能力还比不过不识字的农民!(啊……?)
天底下所有农民都知道,要想有收获,前期总得经历播种、耕耘的阶段,只有付出,颗粒全无,而且这个过程总是很漫长;只有到了收获的季节,才能做到,小小付出,大大回报。
你羡慕那些成功的老板,却很少去探究这些老板在成功之前付出了多少。
打工者下班后的时间基本就属于自己,买菜做饭看电视玩游戏,而成功之前的老板可能做梦都在想着怎样做事、生存。
他们付出巨大精力,好像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献给了企业,同时忧虑重重,因为公司常常缺乏维持生存的经济基础,他们投资的钱,可能颗粒全无。那种身心疲惫不是打工者可以体会的。
人生是很公平的,要想成大事,前期通常是十分耕耘,没有三分收获,只要积累到一定时候,才有可能三分耕耘,十分收获,拉平了可能还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什么是打工心态?就是善于算计,看到没有收获的事情打死也不肯干,结果到死也没多大收获。很多人计较着工作上的付出收获,结果生活中也一样的,连买个菜也需要跟小贩斤斤计较。
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
评估一份工作,不能光看工资福利这类显性价值,也要看是否有助于能力提升,这是隐性价值。
职业生涯的初级阶段,显性价值不可能太多,所以也不是特别重要,相反是隐形价值——提升赚钱的能力最重要。
不要指望工作几年内能发财,但要指望工作几年多积累点发财能力。
隐形价值积累到一定时候,自然会兑现成显性价值(哪怕你的老板不兑现,竞争对手也会兑现的)。
一个人在企业里做得比较顺手,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发展空间也蛮大,如果因为一点小钱就离开,就像好不容易进入了一个顺畅的轨道,却嘎然而止,不一定是聪明的选择。
成就事业就得“享受”被利用
以上的道理其实并不是我的发明,而是老师当年教育我的说法。
我年轻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盖世才华,遇人不淑,不知天高地厚到令人发指。这些年每每遇到心高气傲的年轻人,总喜欢在心里跟当年的自己PK一下,似乎还未逢对手,我想我可以担当八、九十年代“心高气傲、眼高手低”人群的形象代言人。(我应付傲气的人蛮有一套的,所谓“以毒攻毒”,供笑!)
幸运的是我在大学毕业前夕遇到老师,每当想不通就去找老师哭诉。
我的老师常常语出惊人(“人与人的差别比人与狗的大”就是她说的)。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商业还很不习惯,痛恨尔虞我诈,“利用他人”似乎是一个贬义词,老师却说:成就事业就得享受被人利用。
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年青人,只要累不垮就要拼命做。
现在我也是常用老师的话来要求学生。
速记员、吴士宏、保姆助理
记得刚毕业那年我特别郁闷,工作枯燥、重复、琐碎,老师静静地听我痛陈种种不如意后,没有跟我讲大道理,而是给我讲了一则关于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的速记员的故事,对我触动很大。
这个故事我至少跟200多个企业讲过,后来发现原微软中国区总经理吴士宏就是中国版的速记员,而我写的《保姆助理》系列里的小陈也有其中的影子。
曾经有学生问我,一个故事讲200多遍,烦不烦?
哈哈,确实有点烦,我希望今天在这里写一遍后,不用再讲了。
学历最低、收入最低的速记员
拿破仑希尔成名后,每天都能收到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仰慕者的信件,光是回信就让希尔应接不暇。为了提高效率,希尔聘请了一个高中毕业的女孩做速记员,她的任务是拆信,读信给希尔听,记录希尔口述的回信,然后寄信。她在希尔的公司里面是学历最低的,同时也是收入最低的。
一句话改变人生
有一天,她听到希尔讲了一句话(具体什么话我忘了,后来有学生特意查了一下,大意是不要自我设限),深受启发,从那一天开始,她整个改变了。
别人5点准时下班,她总是搞到晚上10点以后,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她还尽自己所能帮助别的同事做事,另外她不断阅读大量书籍,研究希尔写文章的风格。
终于有一天,当她读完一封来信后,鼓起勇气对希尔说:先生,你能听听如果我是你,我将如何回信吗?
希尔听完她的回信后很吃惊,不但文风与自己极像,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自己,如是者又让她回了几封信,后来,干脆就让她以拿破仑希尔的名义回信,希尔自己只负责签名就行了。
再后来,她升做希尔的助手(地位仅次于希尔),因为太能干,引起了注意,别的公司不断以高薪来挖她,而希尔又离不开她,怎么办?(每次总有男学员回答:“娶了她!”)
只好不断地加薪留她。
不为报酬而工作
她的成功在于她懂得不为报酬而工作,她很清楚地知道,她之所以做了很多不是自己份内的事情,也没有报酬,这一切不仅是为公司,为老板,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身价——她要使自己变得对上司、对公司极有价值。
学习不为报酬而工作,最终的结果是能使你获得更多的报酬。所谓“一分钱,一分货;给多少钱,干多少活”,这种思想导致的是永远得在计较那点可怜的钱。
后记
Vincent听完我的分析,把“为自己工作”放在电脑桌面上。
Vincent的“不计较”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去年初,那家艰苦创业的小公司遇到了风险投资,投资人对其商业模式、管理团队打了很高的分。这时候,Vincent已经是公司的核心管理层成员了。
本文章转载梁芷媚—商业故事,其博客链接为:http://liangzhimei-2008.blo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