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有虫草鹿鞭丸:南方报业网-南方精选-人民网监测显示:应对网络舆情成都第一石首最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28:48
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公布 重庆打黑居榜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6日04:35  中国青年报

2009年第三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
本报北京10月25日电 (记者滕兴才) 今天,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了“2009年第三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并授权《中国青年报》独家刊登。上海市交通行政执法部门“钓鱼执法”成为排行榜上十大“舆情热点事件”中最有损政府公信力的事件。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梳理出的2009年第三季度十件“舆情热点事件”和政府应对、处置能力做出的评估由高到低依次如下:
政府应对总体较为得体(蓝色警报):重庆打黑风暴、云南陆良事件及慎用“不明真相”标签;
政府应对有待进一步加强(黄色警报):山西煤矿改革“国进民退”、新疆乌鲁木齐“针刺”事件;
政府应对存在明显问题(橙色警报):内蒙古赤峰饮用水污染事件、陕西凤翔血铅事件、吉林通化通钢暴力事件、河南新密农民工“开胸验肺”;
政府应对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红色警报):上海市交通行政执法部门“钓鱼执法”、河南杞县“钴60”事件。
这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第二次发布此类排行榜,此前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曾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作为国内最早从事舆情研究的机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称此举是为了通过提供客观、科学的舆情参考数据和舆论引导建议,更好地帮助领导干部读网,准确把握社情民意,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政府表现越出色、应对越得体则得分越高,反之则得分越低。最终依据各项表现综合所得总分,得出蓝、黄、橙、红四色警报级别,警报程度相应由低到高。其中总分20.00分(含)以上为蓝色警报,表示政府应对总体较为得体;总分15.00~19.99分为黄色警报,表示政府应对有待进一步加强;总分10.00~14.99分为橙色警报,表示政府应对存在明显问题;总分10.00分(不含)以下为红色警报,表示政府应对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
重庆打黑风暴:关注黑社会背后的利益集团
2009年6月以来,重庆掀起“打黑除恶”风暴,14个横行多年的重大黑社会性质组织已受到致命打击,近200名团伙骨干成员全部被缉拿归案。8月,重庆市司法局前任局长、被传与多名“黑老大”交往甚密的文强落马,此后50多名官员相继因涉黑入狱,打黑行动进入高潮。10月12日,对涉黑组织的审判拉开帷幕。
苏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对于重庆打黑除恶的效果,从某网站几万网友参加的网上调查就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网友都“感到更安全了”。网友说,重庆打黑除恶之所以感动人,不是缘于什么英雄虎胆碧血丹心,真正能够感动人的,还是民主与法治这个源头活水。还有网友总结了六条打黑“秘诀”:治理必先治官;打黑必先治警;一把手的决心;老百姓的支持;严格依法办事;探索长效机制。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今天,重庆打黑也反映了一个现象样本,即警匪勾结、官匪勾结已经成为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就像网友的戏称:少数地方的黑道已经升级为2.0时代,越来越多的黑老大戴上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红帽子”,或者背后站着“红帽子”。
打黑除恶任重道远,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不仅仅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打击。
何兵(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我们在拍手称快的同时,也不得不反思:黑社会势力为何能够长期存在并日益强大?隐藏在背后的利益集团、保护伞到底延伸到多远?黑社会势力赖以滋生蔓延的温床如何得到根除?官商匪相互勾结,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已经成为黑社会势力存在和发展的一大特点。握有权势的官员自愿成为黑社会的保护伞,也使得基层公安队伍在面对强大的“黑金帝国”时显得软弱无力,再加上徇私枉法导致法纪不彰,进一步加剧了百姓的无奈与无助。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个不是完全依靠制度来推动的打黑行动,可能出现“人走政息”的后果。一次性的打黑专项行动并不能根除黑恶势力赖以生存的土壤。
对黑社会势力的重拳出击让年轻的直辖市秩序趋于稳定,让期盼安定的公众得到了些许慰藉。接下来,社会公正和政府公信在司法审判中会如何体现,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上海交通“钓鱼执法”:政府不能陷害自己的公民
2009年9月8日,上海白领张军(化名)因搭载一名自称胃痛又打不到车的路人,遭遇闵行区城市交通行政执法大队“钓鱼执法”,被扣车并罚款1万元。其后,一系列案例相继曝光,司机孙中界断指以示清白一事更是引起轰动。目前,张军对有关交通行政执法部门的起诉已被立案。
曹景行(著名时事评论员):这个事件所反映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如果事先已经有人检举揭发他是黑车,有切实的证据,执法人员可以在路上等着他,甚至派人上车也无不可,但是你要拿出证据来。随便在街上截停一辆车,对没有任何嫌疑的普通公民,用这种陷人于罪的方式来进行查处,它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在西方国家,用这样的手段采集的证据是非法证据,是不可能上法庭的。
尤其严重的是,一个政府不能陷害自己的公民,政府陷自己的公民于罪,可以说这是一个不道德的政府。
执法者用违法的手段执法,这种公众无法监督的执法,一定会走向滥权营私。“钓鱼”本身涉及庞大的利益。上海某个区两年查处黑车罚款达到5000万元。据媒体调查,在这些执法大队下面还有所谓“钓头”,而“钓头”下面又有数以百计的“鱼饵”,能获得“奖金”。这当中的利益究竟怎么分配的、有没有涉及贪污或私分,都需要进一步查处。上海市政府要求有关区政府对这种非正常执法取证的手段进行调查,如果确实有的话,进行查处。这是一个好的开头。我们等着结果。
上海要成为国际大都市,最缺的是文明、法治和文化。
山西煤矿改制“国进民退”:民企还敢再干吗?
2009年4月山西省政府发文,明确将全省登记在册的2840多座煤矿收归国有,9月底前完成《进驻被兼并煤矿协议》签约仪式,小煤矿将退出历史舞台,“煤老板”亦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2009年9月,一份名为“浙商在晋投资的煤矿企业在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背景下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的调研报告由浙江省有关部门完成,使这一轮煤矿改制中的“国进民退”现象备受关注。
汪冬莲(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2005年,时任山西省长的于幼军提出对煤炭实行“资源有偿、明晰产权”改革,吸引大量民营资本,特别是浙江、福建等地的民营资本进入山西煤炭行业。四年后,政府又对煤炭行业进行国有化为主导的重新洗牌,以指定主体、指定区域、指定方式、规定时间等带有强制性的手段对民营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令一些民营投资者陷入两难。这一轮煤矿整合中,几乎都是由国营煤矿“并购”私营煤矿,私营“煤老板”要么折价参股(但不能控股),要么接受并购,而且并购价要由政府来定,这种近乎强制性的“整合”,涉嫌对民营经济的巧取豪夺,引起了舆论有关新一轮“国进民退”的质疑。事件在私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已引发震荡,浙江省已向山西省提出交涉。
有舆论认为,如果这次兼并重组能够将山西的煤炭企业做大做强、减少矿难,将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示范。但“煤老板”对“加强安全”一说亦有质疑。在这一波整合中,强势并购的多半是地方的国企,既有省属国企,亦有市属、县属的国企,这些地方国企的安全纪录并不漂亮。
保育钧(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以国有矿为主体兼并重组小煤矿,推动规模化经营,更重要的是保障生产安全,减少污染排放,这种愿望很好,但是做法值得考虑。
兼并重组,程序上要科学,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企业自主权。小煤窑也是有合同的,也是市场主体,享有平等的谈判权,不能以“权”改“法”。但这次兼并重组,实际上是政府单方面推行强制的行政命令。
山西政府希望民营资本能继续留在山西发展其他产业,比如新能源、轻纺工业等第三产业。但是,政府不守信用,民营企业还敢再干吗?上个世纪90年代,陕北油田到处招商引资,出油后又嫌乱,要把它们收回,那是很残酷的。不要重犯陕北油田的错误,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对待市场主体。
山西煤矿兼并重组,实际上是一个利益政治,因为煤矿是宝贵的资源,山西就是靠煤。过去国有煤矿是无偿使用国家资源的,地租不缴,资源税缴得很少,现在民营企业效率显然超过它。国有企业不能与民争利。给民间资本一点空间,民营企业同样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金融危机出现后,有人认为这是美国搞市场闯的祸,我们用政府万能来拯救市场。摆脱危机到底靠什么?靠深化改革,还是靠重新回到凭权力配置资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应该有个边界,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划定了边界,不能无限扩张。
本报记者 滕兴才整理
人民网《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出台及启示
《今传媒》杂志供稿  刘志华   单学刚   潘宇峰
 
2009年10月12日16:14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7月份首次发布了《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对上半年10件地方热点舆情事件进行研判点评,就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做出客观分析。这一排行榜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基于长期的网络舆情研究实践所做的一次开创性尝试,在国内尚属首次,发布后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也引发了很多思考。
一、研究初衷
2009年上半年,互联网上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此起彼伏。利益分配不均、司法不公、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矛盾等现象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还都难以完全避免,并随时有可能被激化而引发社会矛盾升级,以至于发展成为突发公共事件,而这些公共事件又会很自然地引发网络舆论的高潮。能否疏导、应对好网络舆论,事关社会稳定、和谐大局,已经成为了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新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在互联网影响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互联网业不但已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新平台之一,网络舆论也越来越受到研究机构的重视。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作为国内最早从事舆情研究的机构,利用第三代搜索引擎技术,长期追踪、系统研究网络热点舆情,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作业流程和应用技术,可以对传统媒体网络版(含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市场化媒体、部分海外媒体)、网站新闻跟帖、网络社区/论坛/BBS、微博客、网络“意见领袖”的个人博客、网站时评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等成果。
在长年面对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开展舆情监测及咨询顾问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地方政府应对网络热点舆情事件地方法各不相同,技巧也参差不齐,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总结之处。
总体上讲,从回避、无视,甚至惧怕网络舆论,到直面和回应网络舆论,再到合理有效地把网络建设成了解民意、征询民策、疏导民怨的途径,各级党政机关和团体对互联网舆情的理解和驾驭能力都有了很明显的进步,不少地方积极落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高度重视互联网舆情,政府的执政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社情民意渠道进一步拓宽。当然,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地方在网络舆情应对的理念和手法上依然存在着重大欠缺,也给我们留下了值得认真总结的教训。
通过对众多舆情处置和危机管理案例的研究,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舆情研判指标体系,借助这一体系能够对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时间论证,我们于7月份发布《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希望借助这一形式对各地政府在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方面的政治智慧和创造性工作进行一番梳理和小结,以期为党和政府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处置突发事件,采取科学的、专业的手段化解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排查处理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尽可能客观、科学的舆情参考数据和舆论引导建议。
二、指标体系设计与研判过程
由于“排行榜”只选择10件舆情热点事件进行排行,所以选择事件样本是否合理是“排行榜”是否经得起考验的第一个重要方面。除了以“上半年发生或主要在上半年发酵”作为时间标准和以“在某个具体地方发生”为地点标准两个基本前提外,我们的选择事件主要是基于该事件在网络上的“舆情热度”,即受媒体和网民的关注程度。
通过对100多家境内外报刊的新闻报道和评论,8家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约30家论坛/BBS,约300名网络“意见领袖”博客,以及微博客、QQ群和播客网站的定期监测,我们首先总结出2009年上半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排除了地域属性不明确的事件后,再对每个事件进行舆情热度分析、统计。为此,我们首先对热点事件的舆情热度分析、统计设计出一套指标体系,对于每个热点事件,设置“传统媒体关注度、网站推荐、网民关注度、意见领袖关注度、境外媒体关注度、网下行动”六个一级指标。部分一级指标又细化为多个二级指标并设置不同权重,如传媒媒体关注度细化为参与报道的市场化媒体数量、党报与中央级媒体数量、广播电视数量三项二级指标并设置不同权重;网站推荐细化为网站报道数、评论数、专题数、在线调查数、嘉宾访谈次数五项二级指标并设置不同权重;网民关注度细化为网络发帖量、浏览量、回复数、博文数量四项二级指标并设置不同权重;意见领袖关注度细化为意见领袖博文、意见领袖BBS帖文、意见领袖个人网站言论、学术文化类网站言论四项二级指标并设置不同权重。在权重的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特性并力图加以反映。如加大一级指标网民关注的权重,将其权重设为最高的35%。又如考虑到在众多网络热点事件中市场化媒体往往比党报和中央级媒体的参与度更高,也适当加大了市场化媒体的权重。当然,在最后选取事件样本时,我们也基于事件类型的代表性做了少量的调整,以使得“排行榜”更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
特别需要解释和澄清的是,“排行榜”选择事件的标准完全不是事件本身的好坏。曾有评论指出“人民网偏偏盯上了这十件丑事,为什么不兼收并蓄分析一下地方应对舆情的好事呢”、“一件好事不说,单单捧出‘丑闻’” [1],这本身就是一种误解,而且,样本中的“上海户籍新政”、“神木全民免费医疗”恐怕都不能解读为“丑事”。恰恰是同一篇文章中指出的“最高决策者到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纷纷来到网上,与网民交流”、“千万网民获得对国家大事的表达权”、“(网民声音)得到了各级政府官员的积极回应”等这些领域,恐怕上半年没有哪个事件能发展成为舆情热点事件。
确立事件样本的同时,依据大众传播学原理和公共治理理论,基于舆情研究中对舆情生成、发酵与消解规律的总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一套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进行评价、研判的指标体系,并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专家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研讨和多次修正。
“排行榜”的指标体系设置了“政府响应、信息透明度、政府公信力”三个常规指标,作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要评价指标。“政府响应”,即地方政府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的立场表达,包括党政主要领导人、部门领导人和警方发声,响应速度也作为一个重要考察因素;“信息透明度”,即政府的新闻发布,官方媒体报道,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管理;“政府公信力”,即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本身对政府形象的信任度,以及由该事件或话题触发的对公权力的“刻板印象”。作为参与了这个项目全过程的研究人员,我们认为这三个指标是考量突发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应对情况的最基本指标。
同时,“排行榜”还设置了“恢复秩序、动态反应、官员问责”三个特殊指标,作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辅助评价指标,适用于在恢复秩序、动态反应、官员问责三方面中某一方面属性比较明显的事件评价。“恢复秩序”,即群体性事件中制止暴力行为,恢复社会秩序和公众安全感;“动态反应”,即政府随着舆情的发酵,矛盾的激化或转移,迅速调整立场、更换手法;“官员问责”,即对舆情关注的不作为或无良官员做出处理。这些指标就如同考试中的“加分”,在这些方面有好的表现,虽然不是左右舆情应对效果的最根本方面,但却也能在事实上为地方政府的舆情应对增色。
这一指标设计体系也得到了研究机构和媒体的普遍认可,当然,也有媒体指出“忽略了公共管理中一些重要因素,如样本选取科学性、政府预警能力、司法水平等”,对于这类建议,我们在未来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完善过程中将认真研究。确立了事件样本和指标设计体系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11位具有丰富舆情分析经验的舆情分析师对这10个舆情热点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对的表现逐一进行了分项评估、打分,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最终分数,进行排名。根据结果,政府表现越出色、应对越得体的最后得分越高,反之则得分越低。最终依据各项表现综合所得总分,得出蓝、黄、橙、红四色警报级别,警报程度相应由低到高。其中总分20.00分(含)以上为蓝色,表示政府应对总体较为得体;总分15.00—19.99分为黄色,表示政府应对有待进一步加强;总分10.00—14.99为橙色,表示政府应对存在明显问题;总分10.00分(不含)以下为红色,表示政府应对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
最终的研判结论为:
政府应对总体较为得体(蓝色警报):四川成都市/“6?5”公交车燃烧事件,陕西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
政府应对有待进一步加强(黄色):上海市/户籍新政,河南灵宝市/王帅案,云南晋宁县/“躲猫猫”事件,浙江杭州市/飙车案;
政府应对存在明显问题(橙色):河南郑州市/副局长“替谁说话”事件,重庆市/高考“状元”造假事件,湖北巴东县/邓玉娇案;
政府应对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红色):湖北石首市/骚乱。如下图所示:
(说明:本表数据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韩长青、单学刚、刘志华、胡江春、潘宇峰、李永刚、何新田、谷文杰、王俊岭、侯文昌、刁炜等11位舆情分析师采用“德尔菲法”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表现进行分项评估后得出。其中“政府响应、信息透明度、政府公信力”三项为常规指标,分值区域分别为-10至10分,“恢复秩序、动态反应、官员问责”三项为特殊指标,分值区域分别为-5至5分、-3至3分、-3至3分。舆情分析师依据以上各项指标对政府表现分别做出评价,政府表现越出色、应对越得体则得分越高,反之则得分越低。最终依据各项表现综合所得总分,得出蓝、黄、橙、红四色警报级别,警报程度相应由低到高。表中各个地方的总分系以每个项目分数的精确数字求和后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有效数字得出,与各项目分别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有效数字后再求和得出的结果可能有细微误差。)
三、“排行榜”发布后的舆论反馈
《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及“给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10条建议”,7月24日在人民网和《中国青年报》同时发布后,当天约50余家新闻网站进行了转载,其中腾讯、搜狐、网易及《欧洲时报》、星岛环球网等多家网站在新闻中心首页要闻区做了重点推荐,产生了广泛影响,众多网友踊跃跟帖发表看法。《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新文化报》《南方都市报》等于7月25日再次进行报道或配发评论。在排行榜中政府应对能力综合得分第一的成都,有媒体派记者远程采访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陕西神木县政府网站则以《全国上半年应对网络舆情排行 我县政府公信力居首》为题转载了相关报道。
有很多媒体针对排行榜的发布发表评论,对人民网借排行榜向地方政府和基层领导干部普及网络舆情应对意识和理念表示赞许。《新京报》社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需以诚相见》指出,排行榜的发布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2]。
这一排行榜也得到网友的广泛好评。多家网络论坛对排行榜进行了转载,人民网强国论坛以及天涯社区、腾讯论坛等进行了首页推荐或置顶处理。排行榜发布后第二天,“网络舆情排行榜”位列百度新闻热搜词第一位,并有网友根据相关报道第一时间在互动百科编辑了“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词条。很多网友认为“点评和建议很有价值”,“理性,比嘲笑和谩骂更有建设性”,能够对执政者有所启示。排行榜对于地方政府舆情应对情况的评估,不少网友表示认可,并为自己家乡排名低而“感到汗颜”,也有网友表达不同意见,认为排行遗漏了自己心目中的重大事件。更多的网友则表达了对网络舆论监督的支持,希望地方政府学会公开、透明、坦诚地面对网络舆论监督。
四、“排行榜”带来的启示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有一句名言“媒介即信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不仅带来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改变了人们参与公共生活、政治事务的方式,“能够令公众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发生变化,把政治话语带进公民的日常生活体验,改变人们对控制、自由与创造的认识,以便他们能够自由地动员集体智能提高治理水平”[3]。
(一)我们已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已经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也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有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据CNNIC发布的报告,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稳居世界第一位,网络早已成为了社情民意新的主要表达载体。今年以来,在以BBS论坛、博客、播客、网站新闻跟帖等形式为代表的“网络互动空间”持续火热的同时,web2.0时代发布信息和讨论问题更快捷、灵活、简易的微博客(如twitter、饭否、做啥、叽歪、嘀咕等),QQ群也在网络舆论场中迅速崛起,这无疑给了广大网民更多的表达和评论渠道。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例,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体现政府声音的新闻发布只有3篇,且多语焉不详、令人难以置信,与此同时在微博客“饭否”上,仅一名网友“实时直播”的石首消息就有约140条,大量的文字消息和最新动态不断传出,构成了外界了解事态发展的主题渠道,网络舆论的威力明显超过了传统媒体。对于网络舆论的这种威力,网友们也有了越来越充分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反过来又可能进一步激发网民进行网络舆论监督的热情,这意味着,认识到自身参与的巨大力量的网民正成为“中国最大的‘压力集团’”[4]。如何深刻地认识这一现实,并及时做出自身调整来适应这一现实,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二)不断提高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客观上就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倾听民意、敬畏民意,真诚地回应民意。网络舆论出自社会各个基层,特别是最基础的“草根阶层”,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最广泛代表性的也最“原汁原味”的民意。所以,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其实只是“标”,背后代表的“本”是地方政府急需不断改善和提升的执政能力。民意早期受到冷落,才演变成中期的“民议”、后期的“民怨”。民意在每一道环节上的被冷落与搁置,都会导致舆情能量的聚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地方党政机关应该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处置事件,采取科学的、专业的手段化解问题,最大限度地及时、准确公开信息,对网民反映集中而强烈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迅速的回应,以透明和务实的姿态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维护群众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透过“排行榜”课题的研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了很多地方应对网络舆论的新做法、新气象。河南省副省长兼公安厅厅长秦玉海同志做客人民网与网友交流中坦率承认“王帅案”是错案,并代表政府道歉,年初因邀请网友成立“躲猫猫”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而闻名的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又现身论坛就昆明“小学生卖淫案”连续发帖,与网民就有关问题展开坦诚的讨论。这些无疑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三)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甚至一味采取陈旧的删帖、封网、抓人等消极态度和手段对待网络民意,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不仅无益于缓和事态、化解矛盾,还会使事件越来越复杂,最终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巧合的是,在“排行榜”发布的次日,排在榜单末位的湖北石首的市委书记就因处置群体性事件不力被免职,这体现了中办、国办刚刚颁布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严肃性,同时也是一个多月以来石首事件网民持续呼吁反思和问责的结果,也有网易网友将这种巧合解读为“排行榜”可能恰好发挥了“压倒石首的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
正如今天的网络民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重大事件的解决一样,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以及“排行榜”的发布同样对政府与舆论的良性互动存在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并积极改进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这一点对于专业的网络舆情研究机构来说,既是激励和鞭策,更是一种挑战。
参考文献
[1]梁江涛:《“十大舆情能力排行”挂一漏十》,东方网“东方评论”,http://pinglun.eastday.com/p/20090725/u1a4532199.html
[2]《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需以诚相见》,《新京报》,2009年7月25日
[3]胡泳:《众声喧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34页
[4]祝华新:《Web2.0时代的对峙和对话》,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作者单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