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蚧片:没有小组合作的课就不是好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1:56:32
没有小组合作的课就不是好课?山东淄博临淄孙娄中学 王海霞#TRS_AUTOADD_1272936407660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72936407660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72936407660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72936407660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72936407660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现在有一种说法,没有小组合作的课就不是好课。言外之意,有小组合作的课就是好课。是这样的么?

 

一、小组合作应该用在需要的地方。

 

在新授课中,比较适合用小组合作。复习课中,有时候就没有必要用小组合作。对于教龄短的年轻教师,可以用小组合作来了解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疑问困惑,都可以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回答问题的点拨中发现这些问题,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但是,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应该比较了解学生在哪里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教师的经验与其说是对教材熟悉,不如说对学情熟悉更合适)。所以,完全可以省略这些步骤,把时间精力用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上。

 

小组合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有它的弊端,就是耗费时间过长。我们不主张为了赶进度而遏制学生的思维,不给学生发展思维过程的机会。我们只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教师早就了如指掌了,就没必要铺开小组合作的活动场面。无论在提倡小组合作的年代还是不提倡小组合作的年代,我们都得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所谓优秀教师的课,就是用时少,效率高,学生学得快、学得会、学得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呢?不是因为这些老师用的小组合作多,是因为这些老师十分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并不都是值得推崇的。

 

在公开课中,小组合作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一般出现的形式就是老师把任务分给小组,让组内成员讨论,然后把结论说出来,教师给予点评并且评价。一节课40分钟,这样的活动出现几次才算合适?每次讨论的时间多久适合?教师给出的讨论话题有多少思维价值?

 

答案是明显的,并不是小组讨论次数越多的课就是好课,并不是讨论时间越长的课就是好课,并不是教师提出问题的次数越多的课就是好课。

 

比如,一次在教学《地球的运动》公开课中,执教老师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是在运动的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是。”老师有点不高兴,说:“讨论讨论。”学生感觉没什么可讨论的了,显得有点尴尬。其实教师可以换个说法:“生活中哪些现象让我们感觉地球是在运动的?”这样学生讨论的意义就有了。地球在运动,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这是学生从小就知道的。老师把这样属于生活经验的东西让学生去讨论,一是显得问题设计欠考虑,二是不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小组讨论就值得商榷。

 

另外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对小组的评价问题。由于课堂时间所限,教师往往对各小组的回答难以作出准确的定位,只用10分、9分、8分来表示,这样的评价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小组评价应该从对问题回答的准确性,思维的深度、广度,前后知识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方面来进行,以促进学生朝着有利于发展思维、培养学习方法的方向努力。

 

三、小组合作并不是最高层次的学习方式,也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我曾经听了两个老师的同一节地理课──复习《印度》。第一位老师是新教师,刚刚毕业三年,对于这节复习课是头一次上,课堂中应用了五次小组合作,让学生分别讨论以下五个问题:

 

1.印度有哪些地理特征?

 

2.印度的地形特征是怎样的?

 

3.印度的气候特征是怎样的?

 

4.印度的农业生产有哪些特征?

 

5.印度的工业生产有哪些特征?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一一得出了这些结论,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位教师是有多年毕业班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一节课复习了《印度》和《日本》两节课的内容。他的课堂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提问:从地理的角度看,印度是个怎样的国家?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纷纷积极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印度的地理特征,比如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世界文明古国和迅速发展的民族经济。教师认真地听,一一把学生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在板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世界文明古国和迅速发展的民族经济以后,很肯定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抓住了印度这个国家最重要德特征,很好。请同学们考虑,印度成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与它是世界文明古国有没有关系呢?它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会以第几产业为主呢?”

 

这两个问题,都紧紧抓住了地理学科的核心:自然环境跟人文环境的关系、经济特征与发展水平的关系。学生的思维被正确的思路引导得积极起来,回答很积极。整节课,教师的板书紧紧联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地理的方法,简洁、易懂、易记,学生看得认真,听得清晰,看书、读图都是在求知的状态中自觉主动地进行,就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中,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都解决了。

 

这两位教师的授课截然不同,第一位老师用了五次小组合作,解决了五个问题。感觉这节课就是由五个小问题组成。第二位老师没有用小组合作,却感觉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在积极运转。能够调动六个小组积极性的课是好课,能够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就不是好课了么?第二位老师的课更加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征,课堂也更加的完整——保证了学生思维的完整性,而不是把整体的地理联系分成五块,是更加负责任的课堂。

 

关于小组合作,我们需要清醒的客观的认识,需要实事求是地实践。这是对小组合作的尊重,是对教学的尊重,是对学生的负责。

2010-04-27  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