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重整强裁:秭归县“十一五”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6:50:12

秭归县“十一五”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秭归县国土总面积   平方公里,辖12乡镇,186个行政村,总人口38.25万人,是个典型山区贫困县。“十一五”期间,我县始终把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到户、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坚持把培育贫困村产业项目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扶贫开发与龙头企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全力打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引导贫困农民调整结构实现增收。

一、主要成效

五年来,我们以扶贫开发项目为平台,创新资金筹措模式,加大力气扶持重点村、贫困户主导产业。按照“政府统筹、资源整合、资金捆绑、部门共建”的思路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根据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整村脱贫年度计划,采取“规划先行、引领整合,强化领导、协调整合,统一布点、有效整合”和“项目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定在脱贫村”等多种办法,协调相关部门分层次捆绑各类扶贫资源。整合产业扶贫项目和产业扶贫资金,打捆使用,拼盘开发,集中向贫困片区倾斜,保证了连片产业建设及脱贫村的资金需要。通过有效整合和捆绑有关资金,基本解决了过去产业开发资金分散,部门各抓各的项目,整体效果差的问题,既凸显了综合效应,又“扩大”了单个项目的效果,充分发挥了资金使用的叠加放大效应,取得了政府、部门和农民三满意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还把产业基地、科技推广等扶贫项目,优先向脱贫村和整村推进贫困村靠拢,重点注入,强化后续管理,多项措施配套,各类要素集聚,形成了全社会攻坚破难的强大合力。

“十一五”末,我县投入资金1716.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171万元,新增特色种养基地面积20万亩,特色产业面积达到60万亩,其中:新增优质柑橘面积10万亩,达到22.6万亩;新增茶叶种植面积4.8万亩,达到6万亩;新增核桃面积4.2亩,达到5.7万亩;新增烟叶面积1.8万亩,达到2.23万亩;新增反季节蔬菜面积12万亩,达到27.3万亩。全县基本形成了低山柑橘,半山茶叶、核桃,高山烤烟、反季节蔬菜等产业发展格局。全县已建成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1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5家,拥有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2家,年加工产值20亿元,带动生产基地20万亩。产业扶贫覆盖全县124个村,其中覆盖贫困村93个,带动农户1.48万户,其中贫困户9670户,每年农民人均从产业化扶贫中获得收入达1000多元。

二、多措并举,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一)注重规模发展。我县坚持统一规划、分区布局、连片开发的思路,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三大板块”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即低山优质柑橘板块、半高山茶叶及核桃板块、高山烟叶及反季节蔬菜板块,推动了产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专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一是以江北三镇(水田坝、归州、郭家坝)优质脐橙、泄滩乡夏橙、屈原镇优质桃叶橙和沙镇溪椪柑实行重点突破。全县柑橘面积达到22.6万亩、产量过200697吨、系列产值10亿元、柑农户平柑橘产业收入10000元。二是以九畹溪丝绵茶、茅坪峡洲碧涧、郭家坝五龙为中心的3个万亩茶叶重点建设。全县茶叶面积6万亩、产量1870吨、产业收过3亿元、茶农人平收入1000元。三是以磨坪、杨林桥、梅家河烟叶重点发展。全县烟叶种植面积2.23万亩、产量过2500吨、农民人平烟叶产业收入800元四是以高山地区蔬菜产业重点建设。蔬菜种植面积27.3万亩以上、产量达到24万吨、菜农户平产业收入达到1000元。五是重点发展核桃产业。核桃栽培面积已达到5.65万亩,基本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核桃产量超过9200吨,产值1.08亿元,六是重点发展养殖产业。每年新发展养殖小区20个以上,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着力推广“150”养殖模式,全县养殖小区100个、建成“150”标准化猪舍350栋以上、农民人平养殖产业收入达到1200元。

(二)强化服务保障。一是广开科技培训。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科技扶贫”的发展思路,有效地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立足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有计划、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生产技术培训,帮助农户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广泛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各产业专业村基本上实现了户户有科技明白人的目标,产业扶贫效益大幅提升。如柑橘产业每亩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茶叶每亩年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二是推广适用技术。产业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良种良法,实行多品种试种、多中选优的引进推广模式,每年引进一批、淘汰一批,确保农产品品种优势。同时,采取集中专业技术人员,分不同类别科技小组的形式,建立技术服务分区包干责任制度,技术人员定期到乡镇与专业村举办技术培训班,生产季节做到每个专业村选派1名技术骨干蹲点指导服务,力求做到生产环节技术服务的全覆盖,确保产业扶贫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三是改善发展环境。坚持产业发展优先、基础设施配套的原则,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服务主导产业发展。交通条件的大改善,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运输难题。水利设施的大改善,极大地提高了产业扶贫效益。

      (三)突出龙头带动。在产业扶贫中,始终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核心环节来抓。一方面,扶贫部门对符合扶贫贷款贴息申报条件并愿意履行社会扶贫责任的龙头企业,优先纳入年度申报计划。利用扶贫贷款贴息资金扶持了惠农食品、三峡茶叶等一批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同时,我们与企业签订扶贫协议,明确项目覆盖的贫困村数、带动的贫困人口数、对贫困农户的扶持方式以及企业应尽的其他社会扶贫责任。另一方面,对企业原料基地所在的贫困村,优先安排扶贫项目支持产业发展,其他涉农部门的产业发展资金也向贫困村进行倾斜。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既解决了企业发展资金的短缺问题,又把企业、农民双方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村和农民为主体”的产业开发经营格局。积极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充分发挥其龙头牵引作用。目前全县有20多家企业参与扶贫工程,在56个贫困村兴建各类原料生产基地35个,累计直接和间接带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20多万亩,使5万多贫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峡州碧涧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村企共建”村——中坝子村,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现代化、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2010年带动基地农户发展早茶面积500亩,茶农年均增加收入20%以上。

(四)实施品牌战略。在推进产业扶贫进程中,我们始终把打造知名品牌,搞活产品营销作为提升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现已有了“屈姑”、“峡江碧涧”、“九畹丝绵茶”等十来个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品牌,通过品牌的带动效应,深入推进了产业扶贫工作。近年来,在柑橘发展中,我县生产的脐橙被国家农业部确认为无公害绿色食品,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成为全省最大的柑橘生产基地。

      (五)强化政策扶持。为了保证产业扶贫健康有序发展,我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户发展柑橘、茶叶、烤烟、蔬菜和养殖生猪的激励政策,鼓励、支持农户大力调整结构发展产业,极大地提高了贫困农民参与产业扶贫和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产业扶贫健康有序发展。如对发展烤烟贷款的农户,我们每年优先安排信贷贴息资金,以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发展烤烟生产。

三、产业化扶贫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扶贫产业规模不大。虽然我县各重点村的扶贫产业得到一定了发展,但是由于部分群众的参与意识不高、市场需求变幻无常等原因,对发展扶贫产业持观望状态,部分扶贫产业规模还是偏小,农户参与面还是不广。

二是扶贫产业效益不高。蔬菜、生猪养殖产业是传统农业和传统产业,抵御市场应变能力较低。果业种植产量高时市场价格走低,产量低时市场价格走高,是属于增产不增收的产业。还有的产业由于是刚发展的产业,群众参与性还是不高。所以,造成扶贫产业的覆盖面不是很广、效益也不是很明显。

三是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深加工类型的龙头企业较少,对产业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建议

由于重点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扶贫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资金短缺等问题,建议上级扶贫部门加大对重点县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项目扶持力度,支持做大做强,使其发挥更大的牵引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