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心春家庭教师番号:决不能让群众失望”——丰宁信访干部马江二十五载的无悔坚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26:23
2011年11月23日 03时46分
本报记者 周易 张青龙 郎宝生 通讯员 韩春明
有一种伟大叫坚守,有一种感动是平凡。
25年,丰宁满族自治县信访干部马江跋涉于全县8765平方公里的山脚河畔,以火热的情怀化解一块块坚冰、攻克一个个壁垒,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连心桥”。
一端是党和政府的重托,一端是群众的企盼。在“机关第一难”的信访岗位上,马江一干就是25年。如今55岁的他把近一半时间都交给了信访事业,经他调处的案子不计其数,件件没有遗憾,惟一遗憾的是,双亲去世都没能守在床前。
“我有32年党龄,我做的工作只是尽到了一个普通党员干部应尽的责任和义务。”25年,马江始终把信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之事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
“选择了,就无怨无悔”
“好的!我服从组织安排。”1986年,而立之年的马江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组织安排他到县信访办公室工作。
不讨价还价,只踏实工作,干一行爱一行,是马江一贯的工作态度。
初到信访部门,还来不及熟悉信访业务,一件十余年悬而未决的案件便摆到了马江面前。
秦赞喜、郑福田等7人曾在国营粮食加工厂上班,20世纪60年代,先后被下放到县内农村。20世纪80年代初落实政策,7人要求恢复国营职工身份,弥补经济损失。由于时间跨度太大,老同志们都打怵不敢接。
“案子难不难,关键不是时间问题,而是信访工作者对待群众有难相求的态度问题。”马江相信,只要正确执行政策,全心全意去办,就不会有办不了的事。他遍访了相关单位和当事人,核清了案情,以政策为依据,攻克各个难关,终于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当时,市场经济大潮涌动,“下海”、“经商”成为时髦。马江却甘心情愿到“清水衙门”县信访办工作。每天听的是骂声、哭声和埋怨声,做的是烦事、难事和窝囊事,他却专心致志,无怨无悔。
2003年,大阁镇南岗子村一村民在一私营企业打工时,被铁水灼伤面部,造成四级伤残,与企业主多次交涉无果。这名村民急需做眼睛复明手术,苦于交不上医院押金。望着几乎绝望的村民,马江说:“这个案子必须解决,正义必须得到伸张。”一个月后,马江帮助村民拿回了拖欠的工资、医药费和伤残补助4.2万元。
近年来,丰宁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重点工程项目多、企业改制任务重、城市扩张速度快,现实的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交织在一起,信访形势严峻,对信访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繁忙工作之余,他抓紧时间学习,力求融会贯通,能够得心应手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历年来摘录的有关政策、法律条文有厚厚的十几本,政治、业务学习笔记多达40余万字。
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马江就抱定这样一个信念:党组织把我放到了信访工作岗位上,就要尽职尽责、全力以赴,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在这一信念的支持下,马江从信访新兵变成了百姓爱戴的“老信访”。
“群众的事就是自家的事”
把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升华为对信访工作的满腔热情,马江在25年的信访工作中以其坚实的脚步踏出了一行行“群众路线”。
郝福林的儿子在学校上体育课时不慎摔伤,由于治疗不及时,造成腿部截肢。因学校不承担过多的治疗费,郝福林拉下了几万元的债,他想到了马江。
马江多次协调相关部门,最终促成双方坐下来协商,为郝福林家解决医疗和生活补助等费用。案子虽已终结,可是马江心里仍有牵挂。他对郝福林说:“给孩子开个小卖部吧,各种手续由我去跑。”在马江的帮助下,孩子没了后顾之忧。
2002年,丰宁颁布舍饲禁牧规定。大阁镇满堂村的十余个养殖户的牲畜既无饲草又无饲料,他们要求上山放牧。马江明白,牲畜是庄稼人的命根子。他一边安抚群众,一边想办法解决问题。先与畜牧局联系,紧急调运50吨饲草,解决燃眉之急。此后又多方奔走为满堂村争取舍饲养殖项目。如今,满堂村已建设养殖单元2000余平方米,养殖户年增收40余万元。
信访工作经常处在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每天面对的是需要帮助或解难的上访百姓,以及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马江深深理解来信来访者的难处,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
一次,胡麻营乡的一位妇女到县城医院看病,身上带的800多元钱被人偷了,这位妇女哭着喊着来到信访局。马江一边安慰,一边领着妇女到派出所报了案,还为她买了回家的车票。多年来,看到困难群众上访,给钱吃饭、买车票等此类的事,还有许多许多……
“群众肯来信访,说明他们相信党,相信政府,我们决不能让群众失望。”马江说,信访问题归根到底是对群众的感情问题、立场问题。在长期信访工作实践中,马江坚持一方面想方设法控制越级上访,减少地方党委、政府的压力,另一方面从解决一件件群众反映的具体事做起,用春风化雨的情怀感动了众多上访群众,化解了许多难点问题。
“我要做到无愧于心”
奉献,是马江身上最可贵的品质。马江从事信访工作的25年,是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25年,是任劳任怨、淡薄名利的25年。
1988年隆冬时节,骆驼沟村与国营军马场因草场权属不清产生纠纷。双方由唇枪舌剑到聚众力争,案情在逐步升级、激化,弄不好将发生械斗。接报后,马江立刻乘班车赶往案发地点,汽车行至大滩乡已是晚上。高寒坝上的冬季平均气温均在零下40摄氏度,马江在乡政府草草吃了点剩饭,连夜徒步赶到骆驼沟村。村民见到满脸冻得青紫的马江,很受感动,气氛缓和了许多。“乡亲们,请相信我!我会给大家一个公正的答复。”
大雪弥漫,草滩无路。马江冒着严寒,踏着残雪,深一脚浅一脚进行实地勘查丈量。连续走访知情人,召开座谈会,最后终于找准了地界,无可争议地划清了草场权属。
在上访群众的眼里,马江是“恩人”,是“亲兄弟”,可对于自己的父母,马江自称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
由于工作太忙,马江平时很少照顾父母。兄弟姐妹有6个,马江排行老五。父亲临终前,没见到老五,母亲去世马江仍在外地调处案子,这成了马江心头永远的遗憾。
多年来在信访战线工作,积劳成疾。2010年底的一天早晨,正要去上班的马江突发心肌梗塞,呕吐不止,直到昏迷。由于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心脏做了支架手术,一年来,每月都要吃近千元的药。
马江对于名利,对“帽子”,总怀着淡然之心。在副局长王占华眼中,马江严于律己而心存仁厚——坚守岗位,在单位加班加点是常事。从没有怨待遇低,他孜孜不倦地工作,无怨无悔。
在同事们眼里,马江就像一个上足了发条的闹钟,殚精竭虑不知疲倦。“他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有思想、特别能作为,关键时刻冲在前面的人。”这是所有丰宁信访干部对马江的一致评价。
对党无限忠诚,对群众热情似火,对自己家庭的困难,马江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1998年妻子从企业下岗,一家4口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生活拮据。马江的战友、亲戚不止一次地劝他:找个好单位,多挣点钱,养家糊口,才是人之常情。想到上访群众那一双双渴盼的眼睛,想到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马江一次次地放弃了调动的机会。
“这些年我与信访局难以割舍,与来访群众难以割舍,就是退休我也要退在这里了。”马江说,我要把这份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做得无愧于心,无愧于苍天百姓。
没有豪言壮语,惟求朴实无华;不期轰轰烈烈,惟求默默躬耕;无心利禄功名,惟求一方平安。这就是马江,一个普通的信访干部,一个质朴的农家子弟,以自己坚强的党性原则和完美的人格操守,维护着党和政府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