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当学霸穿成学渣:通肝经(肝郁气滞)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01:27
----------肝经--------    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十二经脉之一。该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肝经。   足厥阴肝经,流注时辰为清晨一至三点,即丑时。   

足厥阴肝经穴图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足厥阴肝经循行线路图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本经脉一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又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循行部位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   

足厥阴肝经(图1)

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分支   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联系脏腑

  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

病机分析

  足厥阴肝经之支脉、别络,和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篌、下篌之间,经气不利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足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肝脉受邪,经气不利,则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肝脉上行者循喉咙,连目系,上出额至巅顶,本经经气不利则巅顶痛,咽干,眩晕;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该经主治  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该经腧穴

  常用腧穴,左右各14穴:   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穴位名称: 大敦 [经穴]

  【定位】:在足(足母)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调肝肾,熄风宁神。   【主治】:①疝气。②遗尿。③崩漏,阴挺,经闭。④癫痫。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井穴

穴位名称: 行间 [经穴]

  【定位】:在足背,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调理肝肾,清热熄风。   【主治】:①目赤肿痛,青盲。②失眠,癫痫。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④小便不利,尿痛。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荥穴

穴位名称: 太冲 [经穴]

  【定位】:在足背,当第一、二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太冲

【作用】:疏肝利胆,熄风宁神,通经活络。   【主治】: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眼歪斜。②郁证,胁痛,腹胀,呃逆。③下肢痿痹,行路困难。④月经不调,崩漏,疝气,遗尿。⑤癫痫,小儿惊风。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输穴原穴

穴位名称: 中封 [经穴]

  【定位】:在足背侧,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作用】:疏肝利胆,通经活络。   【主治】:①疝气,腹痛。②遗精。③小便不利。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经穴

穴位名称: 蠡沟 [经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作用】:疏泄肝胆,调经利湿。   【主治】:①外阴瘙痒,阳强。②月经不调,带下。③小便不利,疝气,足肿疼痛。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络穴

穴位名称: 中都 [经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作用】:疏肝理气,消肿止痛,调经通络。   【主治】:①两胁痛,腹胀,腹痛,泄泻。②恶露不尽。③疝气。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郄穴

穴位名称: 膝关 [经穴]

  【定位】:在足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   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作用】:散寒除湿,通关利节。   【主治】:膝部肿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穴位名称: 曲泉 [经穴]

  【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股骨向上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凹陷处   【作用】:散寒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①小腹痛,小便不利。②遗精,阴挺,阴痒,外阴疼痛。③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④膝股内侧痛。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合穴

穴位名称: 阴包 [经穴]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股骨内上踝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   肌之间   【作用】:疏肝调经,清热利湿。   【主治】:①腰骶引小腹痛,小便不利,遗尿。②月经不调。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穴位名称: 足五里 [经穴]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作用】:疏肝理气,清利下焦。   【主治】:①小腹胀痛,小便不利。②阴挺,睾丸肿痛。③瘰疬。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国际代码】:Zú wǔ lǐ(LR10)

穴位名称: 阴廉 [经穴]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穴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作用】:疏肝调经,通经止痛。   【主治】:①月经不调,带下。②小腹胀痛。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穴位名称: 急脉 [经穴]

  【定位】: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穴外下方,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作用】: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主治】:①疝气,腹痛。②外阴肿痛,阴茎痛,阴挺,阴痒。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穴位名称: 章门 [经穴]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作用】:疏肝健脾,化积消滞。   【主治】:①腹胀,泄泻。②胁痛,痞块。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脾募穴;八会穴(脏会),足厥阴、少阳经交会穴

穴位名称: 期门 [经穴]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作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主治】:①郁证。②胸肋胀痛。③腹胀,呃逆,吞酸。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肝募穴,足厥阴、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大墩:肝经大墩(火旺)+脾经隐白(虚寒)艾灸妇科,出血多 蠡沟:肝之络,络胆;痛经,月经不调中都:肝经郄穴,致急性肝区痛、眼痛曲泉+跪膝:滋阴祛湿,一穴两用,通肝肾要穴,眼睛酸涩= 杞菊地黄丸(补肝肾),祛湿要穴=二妙丸阴包:内前侧,太冲不痛 揉此处章门:疏肝健脾、防止增生,防止女科问题,减肥,五脏之汇 肝郁气滞:期门,揉散 静脉曲张:跪膝+|复溜+太溪(血液充足)推重:脾经(气血不足)---》膀胱经+肾经(敏感,可不揉脾经)      胆经

足少阳胆经示意图 十二经络图

 足少阳胆经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窍阴穴,左右各44穴。

  本经循行路线:足少阳胆经起于由外眼角起,上行至额角,下耳后、沿颈旁行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后入缺盆。由耳后分出支脉1入耳中、走耳前,至外眼角后。由外眼角分出支脉2下行大迎穴,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行过颊车穴至颈部,会合于缺盆,由此下行胸中,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气街(腹股内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本经主干(直行脉)由缺盆下行腋下,沿胸侧过季胁,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腓侧下行腓骨头前,直下至腓骨下端,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入第4足趾外侧。由足背分出支脉3入足大趾趾缝间,沿第1跖骨与第2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本经所主病候:外经——偏头痛,颔痛,目痛,腋下肿,瘰疠,沿胸、胁、肋、髋、膝外侧、小腿外侧等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汗出振寒,疟疾。

         内脏——胁下痛,口苦,嗳气,呕吐。

  本经主治病证:头面疾患、神志疾患、妇科疾病。

  瞳子髎(足少阳胆经穴)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口、眼歪斜。

  听会(足少阳胆经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上关(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歪斜,面痛,齿痛,惊痫,瘈 。

  颔厌(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偏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瘈 。

  悬颅(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耳鸣。

  悬厘(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曲鬓(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目外眦痛,耳鸣。

  率谷(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偏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目痛。

  天冲(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颈项强痛。

  浮白(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疠,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头窍阴(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齿痛,瘿气。

  完骨(足少阳胆经穴)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齿痛,瘿气。

  本神(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阳白(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目外眦疼痛,眼睑 动,雀目,口、眼歪斜。

  头临泣(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风,热病,癫痫,目痛。

  目窗(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齿龋肿,小儿惊痫,项强。

  正营(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目痛,项强。

  承灵(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项强。

       脑空(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痛。

  风池(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蹻脉、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肩井(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疠,难产,诸虚百损。

  渊腋(足少阳胆经穴)主治:胸满,胁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辄筋(足少阳胆经穴)主治:胸、胁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日月(足少阳胆经穴;募穴——胆)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吞酸,呕吐,呃逆,黄疸,胸、胁痛,胃脘痛。

  京门(足少阳胆经穴;募穴——肾)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水肿,腰痛,胁痛。

  带脉(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带脉交会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腹痛。

  五枢(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带脉交会穴)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维道(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带脉交会穴)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居髎(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蹻脉交会穴)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环跳(足少阳胆经穴)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痛,膝、踝肿痛不能转侧,脚气。

  风市(足少阳胆经穴)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搔痒,脚气。

  中渎(足少阳胆经穴)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脚气。

  膝阳关(足少阳胆经穴)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鹤膝风,脚气。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合穴;八会穴之筋会;胆之下合穴)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阳交(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阳维脉郄穴)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 ,膝、股痛,下肢痿痹,膝、胫痛,胸、胁痛。

  外丘(足少阳胆经穴;郄穴)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脚气,胁肋痛,癫狂。

  光明(足少阳胆经穴;络穴)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阳辅(足少阳胆经穴;经穴)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疠,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悬钟(足少阳胆经穴;八会穴之髓会)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胸、胁痛,腰、腿痛。

  丘墟(足少阳胆经穴;原穴)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足临泣(足少阳胆经穴;俞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疠,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地五会(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胻痛,足跗肿痛。

  侠溪(足少阳胆经穴;荥穴)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胻酸,足跗肿痛,疟疾。

  足窍阴(足少阳胆经穴;井穴)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联系脏腑  属胆,络肝,与心有联系。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口苦,黄疽,胁肋疼痛,善太息,疟疾,恼怒,惊悸,虚怯,失眠。

病机分析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毗,上达额。本经有病则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足少阳胆经其支者绕耳经颈部结喉旁下行缺盆,经腋窝循胁肋,沿股、下肢外侧中线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间。本经有病,经气运行不利,则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胆主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横溢则口苦、黄疽;胆气不畅郁滞则胁肋疼痛,善太息;胆为少阳,可表现为往来寒热,故辨疟疾为少阳;胆气郁结化火则恼怒;胆为中正之官,具有决断功能,胆病则决断功能失常,故惊悸,虚怯,失眠。

该经主治

  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左右各44穴:  瞳子髎 听会 上关 颔厌 悬颅 悬厘曲鬓 率谷 天冲 浮白 头窍阴 完骨 本神 阳白 头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风池 肩井 渊腋 辄筋 日月 京门 带脉 五枢 维道 居髎 环跳 风市 中渎膝阳关 阳陵泉 阳交 外丘 光明 阳辅 悬钟 丘墟 足临泣 地五会 侠溪 足窍阴。

瞳子髎

  GB1 Tóng zǐ liáo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  

瞳子髎

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额颞支。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临泣、睛明治目生内障;配少泽治妇人乳肿;配养老、肝俞、光明、太冲、治疗视物昏花。  [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听会

  GB2 Tīng huì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主治]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喎斜,面痛,头痛。  [配伍]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聋气痞;配耳门、听宫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

上关

  GB3 Shàng guān  [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  [配伍]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颔厌

  GB4 Hàn yàn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配伍]配悬颅治偏头痛;透悬颅、悬厘,配外关、风池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悬颅

  GB5 Xuán lu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配伍]配颔厌、治偏头痛;配曲池、合谷治热病头痛。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悬厘

  GB6 Xuán lí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配伍]配鸠尾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配束骨治癫痫。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曲鬓

  GB7 Qū bìn  [定位]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配伍]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配下关、合谷、太冲治疗头痛、口噤不开。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率谷

  GB8 Shuài gǔ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配伍]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天冲

  GB9 Tiān chōng  [定位]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支。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  [配伍]配目窗、风池治头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浮白

  GB10 Fú bái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耳大神经之分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配伍]配风池、行间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配听会、中渚治耳鸣、耳聋;配肾俞、太溪、耳门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头窍阴

  GB11 Tóu qiào yīn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配伍]配强间治头痛;配只支沟、太冲、风池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完骨

  GB12 Wán gǔ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配伍]配风池、大杼治疟疾;配风池治癫疾僵仆;配风池、合谷治风热上犯喉痹、齿痛、痄腮、口歪。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本神

  GB13 Běn shén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阳白

  GB14 Yáng bái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  [配伍]配太阳、睛明、鱼腰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头临泣

  GB15 Tóu lín qì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配伍]配阳谷、腕骨、申脉治风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沟、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大椎、间使、胆俞、肝俞治疟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目窗

  GB 16 Mù chuā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痫。  [配伍]配关冲、风池治头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肿。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正营

  GB17 Zhèng yí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的会合支。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配伍]配阳白、太冲、风池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承灵

  GB18 Chéng lí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风池、风门、后溪治鼻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脑空

  GB19 Nǎo kōng  [定位]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配伍]配大椎、照海、申脉治癫狂痫证;配风池、印堂、太冲治头痛、目眩;配悬钟、后溪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风池

  GB20 Fēng chí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配伍]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刺灸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肩井

  GB21 Jiān jǐng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解剖]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有颈横动、静脉分支;  

肩井

布有腋神经分支,深层上方为桡神经。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  [配伍]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渊腋

  GB22 Yuān yè  [定位]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渊腋

[解剖]有前锯肌和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之支。  [主治]胸满,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配伍]配大包、支沟治胸肋痛、肋间神经痛。配条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关节周围炎。  [刺灸法]斜刺0.5-0.8寸。

辄筋

  GB23 Zhé jīn  [定位]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解剖]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胸肋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喘治胸闷喘息不得卧;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日月

  GB24 Rì yuè  [定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日月

[解剖]有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配伍]配胆俞治胆虚;配内关、中脘治呕吐、纳呆;配期门、阳陵泉治胆石症;配支沟、丘墟治胁胀痛;配胆俞、腕骨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阴、少阳之会。胆经募穴。

京门

  GB25 Jīng mén  [定位]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  [配伍]配行间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缩、命门治脊强脊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募穴。

带脉

  GB26 Dài mài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  [配伍]配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治赤白带下;配关元、足三里、肾俞、京门、次髎治肾气虚带下;配中极、次髎、行间、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带下。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五枢

  GB27 Wǔ shū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五枢

[配伍]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宫全切术针麻。  [刺灸法]直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维道

  GB28 Wéi dào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解剖]在髂前上棘前内方,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配伍]配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配五枢、带脉、中极、太冲、三阴交治卵巢囊肿、闭经;配横骨、冲门、气冲、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向前下方斜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居髎

  GB29 Jū liáo  [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动、静脉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经及臀上神经。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配伍]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配腰夹脊穴L 1-2 、L 3-5 、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1.5-2寸;可灸。  [附注]阳跷、足少阳之会。

环跳

  GB30 Huán tiào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  

环跳

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配伍]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配居髎、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配髀关、伏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刺灸法]直刺2-2.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风市

  GB31 Fēng shì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风市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中渎

  GB32 Zhōng dú  [定位]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配伍]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膝阳关

  GB33 Xī yáng guān  [定位]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解剖]在髂胫束后方,股二头肌腱前方;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配伍]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配血海、膝关、犊鼻、丰隆、曲池、合谷治膝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

阳陵泉

  GB34 Yáng líng quán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阳交

  GB35 Yáng jiāo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解剖]在腓骨长肌附着部;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支沟、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配阳辅绝骨、行间、昆仑、丘墟治两足麻木;配环跳、秩边、风市、伏兔、昆仑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阳维脉郄穴

外丘

  GB36 Wài qiū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解剖]在腓骨长肌和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  [配伍]配腰奇、间使、丰隆、百会治癫痫;配环跳、伏兔、阳陵泉、阳交治下肢痿、痹、瘫;配陵后、足三里、条口、阳陵泉治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郄穴。

光明

  GB37 Guāng míng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配伍]配肝俞、肾俞、风池、目窗、睛明、行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络穴。

阳辅

  GB38 Yáng fǔ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配伍]配陵后、飞扬、金门治下肢痿痹瘫之足内翻畸型。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胆经经穴。

悬钟

  GB39 Xuán zhōng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会穴--髓会。

丘墟

  丘墟GB40 Qiū xū  [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在趾短伸肌起点;有外踝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配伍]配昆仑、绝骨治踝跟足痛;配中渎治胁痛;配大敦、阴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门、肝俞、胆俞、阳陵泉、腕骨治黄疸、胆道疾患。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原穴。

足临泣

  GB41 Zú lín qì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配伍]配三阴交治痹证;配三阴交、中极治月事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地五会

  GB42 Dì wǔ huì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跖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  [配伍]配耳门、足三里治耳鸣、腰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侠溪

  GB43 Xiá xī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之趾背侧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配伍]配太阳、太冲、阳白、风池、头临泣治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胆经荥穴。

足窍阴

  GB44 Zú qiào yīn  [定位]在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和趾跖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背侧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配伍]配太冲、太溪、内关、太阳、风池、百会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等;配阳陵泉、期门、支沟、太冲治胆道疾患;配水沟、太冲、中冲百会、风池急救中风昏迷。  [刺灸法]直刺0.1-0.2寸;可灸。  [附注]胆经经穴。

经穴歌

  足少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 率谷天冲浮白次,  窍阴完骨本神至,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是, 风池肩井渊腋长,辄筋曰月京门乡,  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市中渎, 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悬钟丘墟足临泣,  地五侠溪窍阴闭    敲打足阙阴肝经可以起到起到促进肝脏解毒代谢的功能,对养生保健有作用,但是需要长期的坚持效果才好。建议您在敲打肝经的同时敲打自己大腿两侧的胆经,肝胆相照,敲打胆经能够促进胆汁的分泌,长期坚持,可以益寿延年5到10年,这是著名的养生学大师万承奎教授说的,可以一试。

我想,您一定想知道为何敲打肝经可以有助于肝脏解毒,使得肝脏变的不热对吧。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肝脏就如同一个水渠,主藏血,主疏泄条达,那么是什么推动了肝脏这个机器的运行呢?是气,气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人活着不就是一口气吗?气顺,肝脏的解毒代谢功能好了,自然肝火旺盛的情况也就慢慢的减轻了。

除此之外,您还可以点按肝经走向的穴位,以辅助养生保健,同时,还要提醒您注意的是,一定不要经常生气,怒伤肝,多喝水,多吃绿色的蔬菜,多吃水果,还要注意饮食和睡眠规律,这样你的身体慢慢的就好转了。

回答人的补充   2011-02-13 16:17

同时建议你可以选择一位比较知名的中医肝病养生专家,做一对一的沟通指导。您也可以拨打这个全国免费电话咨询具体的方法400-6168-120

    二》、敲打肝能使肝经变得不热,效果很好的

肝脏的火气要借助胆经的通道才能往外发,从胆经而抒发肝之郁气,是最为顺畅的。
 平常应多敲打、按摩肝胆两经,尤其是胆经。经常刺激,能疏解肝胆
滞气,让气血畅通。肝火旺的人能量最足,最易上火,但通常这么宝贵的能量都被“清热解毒”了,实在可惜。实际上,只要把肝火引到它该去的人体虚弱之处,那么这种巨大的能量将在体内自行转化或及时储备起来,成为健康长寿的资本。
若敲完胆经后
头痛失眠,通常是邪气被赶到三焦经了,若再敲敲三焦经,问题也就解决了。

这两条都是肝的通路,胆经抒肝经之气郁心包通肝经之血郁,侧重不同而已。

打开宣泄肝火的通路:敲胆经、三焦经以通肝气,刮痧或按摩心包经,以行肝血,
大敦穴为木经木穴(肝经属木),
疏肝理气作用最强,善治因气郁不舒引起的妇科诸症,如闭经痛经崩漏更年期综合症;同时还是治疗男子阳痿尿频尿失禁的要穴。
有一种人爱哭,你可别阻止她,有烦心委屈的事能够
随感而发,将体内的郁结及时疏解,真是痛快!“肝之液为泪”,这是上天赐予我们每个人的自然解毒法,可以迅速化解肝毒,为何不用呢?

 揉太冲穴,从太冲揉到行间,将痛点从太冲转到行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补肝、调肝:自古皆言“肝不受补”
肾为肝之母,根据“
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肝之虚症,可用曲泉补之。
 
涌泉穴肾经井穴,井穴是属木的,通着肝,水又生木,所以可以从这里挖掘能量补肝。
.大家要记住,你想要哪里强壮,就要把气血引到哪里,而引导气血灌注的通道就是经络。
其实肝脏本身就是一个能量仓库,它的功能在于应用,而不是储存。对肝来说,只要把肝的阳气调动起来,就是最好的补益。
 一句“肝主筋”,却道破了我们通往肝经的捷径——通过调理"筋"就可以修复肝。

地筋的功效就是激发肝的功能,激发人阳刚之气,同时又可以去掉过多的肝火,可以从肝上调气。

 膝为筋之府所以要经常跪着走以养筋,胆经的阳陵泉为筋之会所以要常拨动以舒筋,脊椎督脉上有个要穴"筋缩"所以要多用掌根揉它以伸筋,膀胱经的膝膕下有个"承筋"请记住理筋即是调肝。

  跪膝。
肝主筋,就证明肝和筋是通着的,我们不能调肝,我们就来调筋,
膝盖是调筋的,膝盖为筋之汇。跪跪膝把气血引到膝盖上去了,膝盖的血一足了,筋就得到养护了,筋一得到养护了,肝脏就养护了。

 锻炼肝肾功能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两腿分开劈叉。这时你两条大腿内侧会酸胀紧绷。而这紧绷的地方就是肝肾经的循行路线。
 如何去改善肝胆的功能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敲胆经健身法.因肝胆是表里相通的
脏腑,肝经的浊气毒素会排泻到胆经以缓解其自身的压力。胆经因为承受了大量的肝毒,很容易瘀滞堵塞,进而影响到肝脏的毒素也无路可排。所以胆经需要经常加以疏通。敲胆经增加了胆经的气血流量,及时缓解了肝脏的压力,从情志上讲它也会大大提高人决断的能力。让人更加自信,更加果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