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怎么说英文怎么说:毛泽东临终前给女儿留下奇怪手势成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0:22:53
   

李敏来到床前,看到爸爸病成这个样子,眼泪又要流下来了,她竭力忍住,不让泪水流出来,她轻轻地叫了一声:“爸爸。”
  毛泽东带着微弱的声音说:“娇娇,你来看我了?”毛泽东神智十分清醒,他仍然习惯地称呼李敏的小名“娇娇”。
  李敏点了点头。
  “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毛泽东望着李敏,目光中充满着慈祥和怜爱。
  李敏此时无法向爸爸道出个中缘由。但她觉得爸爸的心正像妈妈所说的,是很孤独、很寂寞的。他也像普通人一样,希望得到家人的爱,享受到天伦之乐。
  毛泽东接着问:“你今年多大了?”
  “39岁了。”
  “不,你今年38。”

  毛泽东身患重病,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女儿出生的年份、女儿的年龄,这使李敏被爸爸对自己的关爱所感动。她的眼泪又一次涌上了眼眶。接着,毛泽东艰难地打起了手势,他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轻轻地说了一句话。毛泽东的声音很轻,李敏听不清。她用眼睛询问站在旁边的服务员张玉凤。张玉凤摇了摇头,表示她也没有听清楚。李敏当时猜想,可能爸爸是问孔令华(注:李敏的丈夫)的情况,但又吃不准,于是没有回答。
  毛泽东看到李敏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没有回答,便不再说话,无力地闭上了眼睛,他拉着李敏的手也松弛下来。李敏知道爸爸累了,于是轻轻地退了出来。
  这是李敏在父亲生前同他的最后一次会见。她一直猜不出、想不透爸爸最后的一个手势,和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在她心中很长一段时期是个谜。直到多年以后,有一次同一个挚友谈起这个往事时,这个朋友若有所思地猜道:“你爸爸会不会是询问你妈妈贺子珍的情况,或是嘱咐你:要照顾好你的妈妈呢?主席用手势比了个圆圈,这个圆圈是不是正合上你妈妈原来的名字桂圆的圆字呢?”
  李敏听了,觉得这个解释有一定的道理。这时,她开始后悔起来,她未能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没能满足他最后的愿望。否则,她会在爸爸临终的时候,在他耳朵边说上这样一句话。让他魂牵梦萦的她的妈妈贺子珍,最近身体健康。她一定会尽女儿的责任,照顾好妈妈。
  没过几天,中办突然来了一个电话,让她去看爸爸。中办派来的汽车把她接进中南海。她以为是父亲已经转危为安了,没想到见到的是已经病逝的爸爸,输氧的罩子也已经撤掉了。见此情形,李敏不由得失声痛哭起来。
  这一天是1976年的9月9日。周围的人告诉她,毛泽东是0时10分与世长辞的。

 

 

       孔令华与李敏——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

李敏和哥哥的感情从同学、朋友、友谊发展到爱情的事,很快就被毛主席知道了。

  李敏上高中时,向爸爸公开了这个秘密,毛主席听了很欢喜,他说:“我一向主张儿女的婚事自己作主,大人不要干涉。我觉得小孔好,我没有意见。”

  有一次毛主席问李敏:“小孔的父亲是哪个?他在哪里工作?”

  李敏答:“我没问过,他也没说过。”

  毛主席说:“那你怎么和他交朋友呢?”

  李敏答:“八一学校收的都是军队干部子弟,我想他父亲可能是军队的干部吧!”

  毛主席又说了一遍:“家长干什么你都不知道,怎么谈对象哟!”

  李敏不解地问:“我是跟他交朋友,了解家长干嘛?”

中南海见主席

  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还是要问一下,了解情况嘛。”对爸爸的话李敏一向是尊重的。于是她再见到哥哥时,便按照爸爸的吩咐问了哥哥有关问题,哥哥笑着说:“同学这么些年,我俩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可就是没涉及到家庭情况。”这次哥哥就一五一十地把父母和家庭情况详细地说了一遍,最后还一再问李敏:“记住了没有?还想知道什么只管问!”

  李敏回到家里把向哥哥了解到的情况详细地向爸爸作了汇报。毛主席说:“噢!小孔的父亲原来是孔从洲将军,我熟悉、熟悉。”说完他高兴地点了一支烟,在屋子里踱来踱去。李敏轻轻地发问。“那您同意吗?”

  毛主席笑着回答:“好,好,同意。”李敏长嘘了一口气,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后来哥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航空学院,李敏领着哥哥第一次来到中南海看望了她的爸爸毛泽东。在这以后的日子里李敏回家时,毛主席就问李敏:“令华怎么好些日子没来了?”

  李敏说哥哥学习很忙。毛泽东说:“学习要劳逸结合,你转告他既要好好学习,有时间还要到我们家来玩。”

  毛主席赞同孔从洲支持的婚事

  哥哥把他和李敏相爱的事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非常高兴。我爸爸妈妈是开明的长辈,对儿女的婚事要儿女自己做主。在这以后的日子里,每年暑假李敏和哥哥一起回到我沈阳家中,我和李敏相处得很好,我父母也都很喜欢她。有时她去看母亲贺子珍后也转到沈阳待一段时间。毛主席很关心她母亲,经常托李敏带手帕或烟给贺子珍。李敏还拿一些衣服给她母亲看,说明中南海家中很关心照顾她,让她妈妈不要惦念。当时贺子珍最担心的是怕江青对她不好。这件事使我感到李敏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总能体谅妈妈的心情。实际上李敏在家中除了得到亲爱的父亲的关怀以外,恐怕再也没有亲人了。她曾讲过只有收音机和她作伴,她结识了哥哥以后,特别在他们恋爱结婚之后,她才有了相依为命的亲人。

  1959年8月29日,在毛泽东主席和我父亲孔从洲的主持下哥哥和李敏结了婚。父亲回忆此事时讲:“他们原来决定结婚的日子还早一些,不巧毛主席到外地开会一时不能回京,他从外地多次打来电话还写了信说一定要等他回来主持,这样就拖下来了。主席直到8月下旬才乘火车回来,李敏和令华到车站接他,同车回家。第二天一早,主席就把令华找去与他和李敏一起拟定准备邀请的客人名单,接着就办了婚事。”

  这里顺便提一下,就是关于哥哥和李敏的婚事,社会上曾流传过一些不符合事实的闲话,甚至有人写文章说他们两个人订婚、结婚父亲不同意。有的文章说什么“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对这门亲事颇有顾虑。毛主席得知后,对孔从洲同志说,儿女们的婚姻大事,由他们自己做主,我们做父母的不要干涉人家的自由嘛!……孔从洲从毛主席的话中悟出主席是赞同这门亲事的,原先的顾虑就烟消云散了。”这里说的虽煞有介事,可是根本没有这种事情。

  这次在哥哥和李敏的结婚典礼上,父亲是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主席,此前从来没有单独见过他。

  当时我父亲正好在北京开会。这天一早,毛主席派秘书罗光禄同志乘车把父亲接到丰泽园的颐年堂。主席一见父亲就紧紧握着父亲的手,和蔼亲切地说:“今天是两个孩子结婚,请你来坐一坐,叙一叙。”同时拉着父亲向在座的客人介绍说:“这是李敏的公公,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同志。”主席平易近人,谈笑风生。在颐年堂吃过饭,大家叙谈一会儿,客人们陆续离去,主席又留下父亲和王季范先生,到他的房里谈话。

  江青要挖主席身边的“定时炸弹”

  1963年,终因江青寻衅滋事,哥哥和李敏离开了中南海。江青对他们一家的态度冷淡自然是因为李敏的妈妈是贺子珍,以至于从冷漠到对峙,从对峙到有恃无恐的迫害。

  哥哥上大学时我们全家随父亲调动到了沈阳,父亲任高级炮校校长,后来任炮兵工程学院院长,1964年6月周恩来总理又任命父亲为军委炮兵副司令兼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我们的家也因此搬到了北京。文革中父亲被批斗,造反派几次要关押父亲,他们找到了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陈锡联同志,陈锡联讲:“要关孔从洲得经周总理批准,因为西安事变时孔从洲是17路军警备二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有历史功绩。”造反派不敢找周总理。

  父亲虽未被关押但从此却和被打倒的人排在一起挨批斗。别人很难想像,毛主席的儿女亲家在文革中还会挨斗?可事实就是这样的。我在单位也遭到批判,甚至家庭也破裂了。有一次哥哥在公共汽车上看到我,我对他讲:“对我的批判看样子要升级,我很担心。”他却讲要我承受锻炼,还说江青“四人帮”一伙要上台,我们全家都准备掉脑袋。我当时很不服气,委屈地说:“我们全家的生命来之不易,我们和江青毫不相干,凭什么要害我们,我想不通……”但以后的事实说明我的想法太天真——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在江青的唆使下,当时有人就大喊大叫地深挖,要彻底挖,要挖出埋在毛主席身边的“定时炸弹”孔令华。原来,文革开始时北航王某写了份揭发材料,说哥哥反对江青。

  造反派头目如获至宝上交给了江青。江青恼羞成怒,当即给这些造反派们讲:“阶级斗争无所不在,我们家有一个娇客他就反对我!”在这之后,“挖出毛主席身边的‘定时炸弹’——孔令华”的标语口号在很多传单小报上出现。对哥哥的批判更加厉害了,他被隔离审查了。莫名其妙的审问折磨着他,使他原来健壮的身体消瘦了许多。造反派还给他戴高帽游街,我当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对待一个老实人,但哥哥心里很明白,他对江青其人是有深刻的了解的。

  文革初期,李敏对江青的做法看不惯,回家向父亲反映,见到江青,江青很不满意,对李敏说“小保皇派回来了,偏在这时回来是不是想摸底!”主席知道后生气地说:“你(指李敏)去告诉她(江青),就说是我让你回来摸底的,看她怎么办。”在某单位抓“5·16”时江青也抓李敏“5·16”。当时李敏回家看主席,主席又一次给李敏说:“江青要抓你‘5·16’,你要小心。”

  江青阻止李敏和令华去见毛泽东。江青位高权重,她虽然自己无权随意去见毛泽东,但她有权在毛泽东周围安排亲信。

  1974年,李敏和哥哥对“批林批孔批周公”的运动有看法,看到了江青的野心,他们把一时期以来江青的言行作了分析,准备了一份材料,特别提出了江青的问题。哥哥和李敏想直接向毛主席汇报,反映这些毛主席听不到的声音,但是他们见不到毛主席,在中南海门前,怎么也不让进去,急得李敏在中南海门口冲着门卫大声说:“你们不让我们见爸爸,我爸爸知道了也决不会赞成你们这样做,你们这样做是封锁主席,为的是干见不得人的事情。”

  哥哥和李敏见不到毛泽东,只得失望地回到家里,李敏大哭了一场。他们花费了许多时间,精心准备的材料最终未能送上,这是非常可惜非常遗憾的事。

 

三代佳话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孔家三代都是毛泽东的坚定拥戴者;二是从贺子珍到女儿李敏再到外孙女孔东梅,都曾经做过“留学生”——贺与李是到苏联休养,孔则是到美国读研。

 

 

一、             孔从洲与毛泽东

   

    毛泽东的亲家孔从洲(1906-1990 ),虽不是井冈山一系的老革命,却有着可资炫耀的传奇经历。作为少年时就被西北军接纳的杨虎城亲信将领,他先是在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严峻气氛中沉着着地把军中的共产党员安全转移,又在一九三六年任西安城防司令时参加了张扬组织的西安事变并负责肃清城内蒋系嫡系和保护杨虎城、周恩来,到了解放战争中,时任国民党陆军三十八军中将副军长的他率领五十五师起义后任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军长,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后任豫西军区副司令员,郑州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第二炮兵学校校长、西南军区军械部部长,高级炮兵学校校长,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兼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灞桥孔家作为书香门第,可以从对孔从洲的命名中间接看到。孔从洲原名孔从周,字郁文,取自“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古训。

 

据《毛泽东与共和国将帅》(5)一书披露,毛泽东亲家的身份让孔从洲的上书可以直达天听,并因此而让许多老干部得到了毛泽东认可的保护。二位亲家之间互相尊重,每次见面都是相见甚欢。

 

二、             孔令华与李敏

 

李敏的婚姻明显比同父异母妹妹李讷要幸运和顺当的多。这可能与李敏继之贺子感人肺腑的低调有关。还是在高中尚未毕业之时,他就看上了一表人才的孔令华。在辗转得到了父亲毛泽东和母亲贺子珍的认可后,他们于一九五九年结婚。

 

据孔继宁说:“外祖父毛泽东很喜欢我父亲这个女婿,说他是个老实人,而且多次跟他聊哲学问题,这促使我父亲认真地攻读哲学,马列专著几乎都通读了。”孔令华生前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十分感兴趣,而且一直在做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因为本身是学自然科学的,加之毛泽东在与科学家的接触中,对科学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述,从1993年起,孔令华每年都召开一次有关毛泽东与科学的研讨会,一直持续到1999年他去世的前一个月,研究工作还远远没有完成,他希望儿子孔继宁能继承他的心愿。

孔令华与李敏结婚后曾经与父亲毛泽东同住了近二年的时间。他们的儿子孔继宁就是在中南海出生,其名字也是拜毛泽东所赐。一段时间里,毛泽东公务之余的“含饴弄孙”(6)成为一件颇能缓解其大权旁落的失落感的乐事。但是好景不常,江青发现了由李敏递送的贺子珍的“西瓜诗”(7),二人便顺理成章地被“赶”出了中南海。

 

  

三、             孔继宁与孔东梅

 

孔令华与李讷的一对儿女双双选择了基于毛泽东生平与思想的文化开拓,这实在是这二位有着四分之一毛泽东血统的当代青年的一种脱俗之笔,即如他们的外祖父曾经多次以自己的言行展示于人的那样。

 

孔继宁,出生于一九六二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曾在解放军总参谋部机关工作,后先后被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英国使馆任武官助理,从事了8年的外交工作。1997年离开了部队并为继续父亲晚年的事业进行筹备。2002年,他成立了深圳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以此建立起一个宣传和传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思想和精神的平台。中心策划出版了李敏的自述《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参与主编的《真实的毛泽东》辑录了100多位工作人员回忆主席的文章;理论研究丛书《百年后的毛泽东》则从人性与学术的角度对毛泽东及其思想进行了全新的诠释;电视片《孔从洲》与李敏所著《我的父亲毛泽东》、毛新宇所著《我的伯伯毛岸英》、孔淑静所著《唯实:我的哥哥孔令华》也应该是该中心的成果。从2003年起,研究中心两次组织和资助了与中央党校合办的毛泽东及其哲学思想研讨会;2004年又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共同组织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贺子珍》,而且被广电部列为国家影视重大题材。

  为了呈现有血有肉的领袖形象,孔继宁专门成立了东方昆仑文化传播公司,拓展影视领域,进行主旋律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制作,向中国革命历史题材、中国优秀历史题材为主要的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提倡民族精神等内容的重大选题进行投资;依靠自主原创的选题作品,拍摄电影、影视剧、纪录片、文献片、电视专题节目;并出版图书,纪念品制作,音像制品的发行等。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出于一种责任感,“我后半辈子的主要工作就是宣传毛泽东思想,传承毛泽东精神。”最近又赞助了由中央电视台组织的“重走长征路”活动,以崔永元为主持人的这档节目将于红军长征七十年后开播(8)。

孔东梅,生于1972年。199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专业,后进入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工作,成为该公司创始人之一。之后,东梅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攻读硕士学位。回车后攻读北大博士学位。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03年底,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由她公司承办的《领袖家风》展览轰动京城。随后,她应湖南卫视之约合作拍摄电视纪录片《亲人毛泽东》。作为公司的主打项目,她的新书《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和《听外婆讲故事——毛泽东与贺子珍》也已风行全国。在读过她的这两本书并参考了贺敏学的传记后,我写过一篇《迷雾重重:毛贺姻缘纵横谈》。

孔氏兄妹的名字都由毛泽东“钦定”且二人都是在贺子珍身边长大的这些共同点可能对他们今天的又一个共同点即从事与毛泽东有关的文化活动起到了催化作用。孔继宁投拍的《贺子珍》和孔东梅所写的两本书都与这位被长斯冷落的“永新一枝花”直接相关。他们说:“外婆是一个特别坚强的人,一个经过大风大浪的人。她是最早上井冈山的女红军和女共产党员,后来与主席一起共同生活了将近十年。这十年非常艰苦,毛主席受到排挤,红军又经历了长征,但她的革命信仰始终没有改变”。“共和国没有给外婆一枚勋章,她去世火化后骨灰里剩下十几块弹片,有几块长在脑骨里。我觉得这跟随她一辈子的十几块弹片就是她的勋章。”毛泽东的不世伟业和贺子珍的辉煌经历将是孔继宁兄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和文化财富,且会给他们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