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最有名的女间谍:现代政党政治的产生和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26:29
2004-08-10 11:42
目前,全世界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有二十几个国家由于种种原因不允许政党存在(如实行君主制的海湾国家、梵蒂冈等)。世界各国尽管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不同,但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运作都是通过政党来实施的,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普遍形式。
现代政党政治的产生
从17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最早出现的托利党和辉格党(保守党和自由党的前身)算起,政党已经存在300多年了。19世纪30年代,以美国民主党和国民共和党的成立为标志,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政治,到现在也有170多年的历史。
政党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所谓“君权神授”的封建专制社会里,国家权力被有意无意地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任何挑战君权的政治活动都被看成是大逆不道,当然也就不存在政党政治。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确立,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他们认为,国家权力不过是人们为了组成社会,让渡出自己的部分权力所构成的公共权力。人们可以把这些权力授予公共机关来行使,也可以在认为必要的时候收回它们。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就是争夺公共权力的行使权,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这种斗争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越来越采取组织化的形式。于是,就产生了政党。后来,工人阶级由自在的阶级成长为自为的阶级,逐步认识到了自己的阶级利益,也采取组织化的形式,建立了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政党,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因此,政党是政治发展的产物,是进行斗争的组织。
政党具有不同的类型。政党是不同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的代表。世界上政党千姿百态。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各类政党5000多个。这些政党有的拥有几千万名成员,有的只有几百名成员;有的长期执政,有的根本不可能问津执政地位;有的组织严密,有的结构松散;有的是明确的政治组织,有的却类似于某种利益团体。学术界一般根据政党的阶级属性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把政党分为三大类:资产阶级政党、工人阶级政党和民族民主主义政党。这是近现代以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相继走上历史舞台,亚非拉民族日益觉醒的产物。近30年来,随着新社会运动的蓬勃兴起,绿党等新型政党也逐渐成为一些国家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冷战结束以后,以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意识形态为背景的政党,也在一些国家趋于活跃。各种类型的政党,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之下,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国家政治生活。
执政是政党从事政治活动的最高形式。政党通过从事各种政治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的。大多数政党都把谋求和维持执政地位,使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作为主要的政治追求。任何政党执政都必须履行一定的公共职能,都有对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对外代表整个国家利益的责任。但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政党的阶级属性不同,各类执政党执政活动的本质是不一样的。资产阶级政党执政,不管采取哪种执政方式,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则是为了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共产党一党执政或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执政党对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负有更加重大的责任,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当代政党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最近二三十年来,政党执政的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了政党政治的运作方式及其影响力。面对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各国执政党纷纷更新执政理念,充实执政内容,改进执政方式。
首先,社会阶级阶层关系新变化和社会信息化对政党政治产生深远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新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传统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规模逐渐缩小,而数量庞大、形式多样、分界模糊的各种新中间阶层加速发展,社会结构由所谓“哑铃型”社会向“橄榄球型”社会转变。社会阶级阶层关系日益复杂,深刻地影响了政党的活动方式,政党的阶级代表性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间接化、隐蔽化的特征。执政党既要努力保持自己的基本群众,又要尽可能广泛地顾及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寻求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共同点。由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这种阶级阶层关系变化在发展中国家也陆续出现,并对政党政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和大众媒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民众了解政治、表达愿望、提出要求、行使权利都比以往更加便捷。这一方面有利于扩大执政党与民众的沟通,更好地发挥执政党的教育、宣传和组织功能;另一方面又增强了民众相对于执政党的独立性,许多过去只能通过执政党及其各级组织来做的事情,现在可以选择媒体的途径来做,从而降低了执政党的影响力。面对这种情况,如何继续保持自己的吸引力和社会动员力,有效地解决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政党政治疏远的问题,目前成为各类执政党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
其次,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变革也给执政活动提出新的要求。西方国家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科层制模式。科层制也称官僚制,是一种分级、分部门、分职责的组织管理制度。这种科层制模式在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成为保证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工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弊端开始出现。比如,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成本过高;效率低下,对市场信号和公众要求反应缓慢;公职机构和人员思想僵化,责任心下降,创造力缺乏,等等。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提高公共行政管理水平,近20年来,一种被称作“新公共管理”的浪潮从欧美国家向全世界扩展。传统公共行政管理采取的是一种固定的、程序化的“统治”和“管理”,新公共管理所强调的则是一种灵活的、多样化的“治理”。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模式,它的主体是多元的,它强调民众的积极参与,而不只是充当消极的被管理者。在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中,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惟一主体,管理职能在既定的层级体系中贯彻实现,政党一旦执政,便大权独揽,令行禁止。随着治理的推广,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如社会团体、利益团体、压力团体等,都成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执政党如何在这种新的力量对比中发挥主导作用,回应民众要求,协调社会力量,不断面临新的考验,需要在党的角色定位、执政方式以及党与民众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新的思考,采取新的举措。
再次,世界政治局势和政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苏联和东欧国家执政的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长期执政的党也接二连三地丢掉政权。这些相继失去政权的大党老党,有的是在竞争性政党体制下失去执政地位的,有的则是在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下垮台的。它们尽管性质不同,执政环境迥异,在其兴衰成败的历史轨迹中是不是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呢?各国执政党都在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加紧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加大了对现存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打压、遏制的力度。特别是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推行它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肆意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在巨大的压力甚至直接的武力干涉下,一些国家的政府被推翻了,社会被搞乱了,领土被肢解了,执政党分崩离析。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对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成稿:2004-08-10
作者:黄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