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看怒火攻心3:公文语言“十弊” - 经验共享 - 应用写作论坛 —— 知识的价值在于共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49:07

公文语言“十弊”

  新时期部分公文在语言表述上不同程度、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十弊:

  (一)冗繁。“辞尚体要”。为提高办事效率,准确快捷地传达意旨,公文特别讲求文约指通,言省意显。而现行公文中较普遍存在冗长繁琐的弊端,动辄数千言,很少见到几十百来字的精悍短文。一道指令、一项工作,琐碎周至,不厌其详。从目的意义到实施要求,从思想认识到具体步骤,党政军工青妇,省地县村民组,只当世人懵懂,唯恐有所遗漏。语言罗嗦,叠床架屋,画蛇添足。为了表示强调,常常加上一些完全不必要的修饰限制成分,如“亲自调查研究”、“亲眼目睹”、“曾经历任”、“造成人民生灵涂炭”、“对工作恪尽职守”。这种“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式的表述常可遇见。“繁文滋礼,以以其质”。公文主旨被繁琐的文辞掩蔽、冲淡。阅文者需耐着性子,披沙拣金,方可得其要领。且文书浩繁,一个县处以上机关负责人几乎每天都要接到厚厚的阅文夹,洋洋数万字,无奈只能“瞟个题、扫下描、画道勾”。如果将每份公文逐字逐句认真研读一遍,恐怕就办不成别的事了。

  (二)空泛。一些公文空话连篇,不关痛痒,不切实际。长篇大论,头头是道,观点百分之百正确,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实则炒现饭、唱老调,言之无物、言不中的,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毫不沾边,于事无补,于世无益。有的公文连篇累牍,真正有价值、起作用的信息才一小部分,甚至就是几句话。这种空文废话.不知要糜费多少百姓膏脂,空耗多少办文者和受文者的精力。

  (三)虚假。“修辞立其诚”是我国最早提出的公文修辞重要原则。公文的语言表达应力求真实、准确、诚信。现在有些地方政府的行政公文在立诚存信方面差距较大,问题较突出。受“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等不良习气的影响,“唯实”意识不强,弄虚作假盛行。上行的报请类公文中多有假情况、假数据。为了制造假政绩,抑扬其词,夸张其事,动不动就是:“超历史水平”、“跨越式发展”、“百年未遇”、“翻番”。为了迎合上级,统计数字随心所欲,“你要多少我就报多少,你敢要我就敢报。”只要将同一机关历来报请文件中的事实与数据拿出来核对一下,就会赫然显现其不诚之处。有个县在一份报告中汇报近几年发动群众植树造林成效斐然,有心人将几年的造林面积相加,连农民炕头上都栽上了树。如此荒廖之事并不罕见,故而有人主张行政机关要打假,公文要挤水分。(四)干瘪。内容贫乏,文字干巴,枯燥无味.可读性差。常采取药柜式的铺排、口号式的表述、鸡肋式的间架。不生动,少文采,神气不振,骨力不健,血肉不丰。既没有从现实生活和群众口头采撷生动活泼、富于时代气息的语言,也没有很好地从传统文化和外国语言中吸取有生命力的东西。词语匮乏,表达手段单一,不重修辞,不讲技巧。丰富而极具表现力的汉语文字在这些公文中显得异常苍白、局促和僵硬。有的全篇没有一点生动气息,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这种公文只姓“公”而无文,自然“行而不远”。如果不是工作所需,不跟本部门、本行业直接相关,是很少有人去读它的。

  (五)陈套。上下蹈袭,陈陈相因,旧套老调,缺少新意,是当前公文中的一大流行病。一些党政机关下达的指挥类、决策类公文习惯地因袭上级文件,连语言也整段整篇照抄照搬,口气语气亦无变化。这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机关的慵懒之风、’蹈常之习和敷衍塞责之弊。办文者怕出格,怕犯禁,怕负责任,怕捅篓子,一切以“稳”为中心,无过便是“功”。连下发什么文件也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不管下情如何,上级没发指令,一切照常,“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等到问题成堆,上级发话了,再依样画葫芦,下文整治纠偏。与之相应,语言表述老套陈腐;汇报情况,穿靴戴帽,处处讨好;发布指示,举旗学习,断不可少;部署工作,上下左右,逐一点卯。为了强调重要,一是基础,二是重点,三是根本,四是关键,循环往复,广为套用,孰重孰轻,难见分晓。为了显示重视,领导带头,专题研究,搭建机构,大都按此老套路,舍此再无高招。思维的局狭加上语言的陈套,愈显呆板僵化,岂不令人生厌?

  (六)浅俗。平易有余,而深刻警策不足。不少公文平淡如白开水,无色也无味。说来道去,人所共知,辞不精意不深,不能给人启迪、引人思考、使人警心励志。草拟者很少认真思索和研究,未能深入发掘社会现象的底蕴,抓住问题的实质,揭示当前工作的内在规律,前瞻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趋势,把握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找准开拓前进的最有效办法与途径。往往姑妄从之,率尔为之,贪便避难,敷衍成篇。言平义寡,言浅辞俗,故不能从更深层次更高境界更大作用力上影响人、激励人和鞭策人。

  (七)错讹。“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很难想见公文中的错讹会象现在这样多而明显。文字混乱,用词不当,搭配乖舛,成分缺失,褒贬失宜,语句不通,言意相违,逻辑紊乱,等等。几乎所有的语病类型都可在公文中找到大量例证,有时一道公文标题就出现几个差错,连级别较高机关的公文也常产生一些幼稚的语法病和语义病,如“城市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公共设施”、“力戒艰苦奋斗,走出困境”、“堪值效尤”、“难免没有片面性”、“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确保国家机密”。现在各级政府都特别重视经济效益,公文中较多地使用数据。有些拟稿者不懂得百分率与百分点、增长与增长到、翻番与倍数的区别,经常出错,所作表述与所要说明的数字相差甚远。由于对字义词义缺乏正确理解,同时也因采用计算机文字录入,对音同音近和形似的汉字辨析不清、校对不细,现行公文中的文字差错不少,其中一些错别字屡犯不止,如“再接再励(厉)”、“生死悠(攸)关”、“好高务(鹜)远”、“相形见拙(绌)”、“乡(桑)梓”。至于将“乌鲁木齐”变成“鸟鲁木齐”、“莅临指导”变成“泣临指导”、“免疫”变成“免育”这类明显的常识性文字错误,在基层单位的通用公文中也时常可以看到。公文本来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一字之失往往引起混乱、贻误工作、造成损失,甚至产生极不好的政治影响。这种事例在全国已不罕见。

  (八)疏阔。粗看大旨可明,事项可知,但经不起细心推敲。从言与意、情与理、部分与整体诸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大多公文都会发现一些瑕疵和疏漏。或主旨不明确,或表意有欠缺,或理由不充分,或观点与材料不相吻合,或前后矛盾,或数据说明不一致,或不合事理逻辑,或条理性差,或结构不完整,或修饰限制不当。一些人偏好使用绝对性词语和说法,缺乏唯物辩证态度;滥用模糊语词,语意含糊、游移;乱用标点符号,造成理解困难和误差。总之,从内容到形式都存在粗疏毛糙之处,有违公文语言表达准确、明晰、严谨、统一的原则。

  (九)滞涩。可看不好读,节奏声律不和谐,念起来生涩别扭。汉语本来具有音乐美,元音占优势,响亮悦耳;四声分明,抑扬有致;音节分割清晰,组合灵活。合理调配,可以构成一种独特的形式美和听觉美,产生金声玉振、音意相称的效果。我们的文化传统特别强调声气神韵,讲求平仄变化,句读参差。现在的公文写作者却很少在声音方面考虑,行文时重字义而轻声律,重语意而轻神气,只求写下来看得清楚,不求读出来听得明白有美感。既不注意字音平仄清浊的调配,也不注意双音词、单音词和公文中较多使用的四字格词语调协。不善于以平仄谐声律,以清浊显神气。不知道“奇以振其气”、“偶以植其骨”的妙用。有时句子中多个平声字或仄声字连在一起,或几个相连语句的末尾平仄相同,平板拗口,喑哑不畅。有时双音词和单音词配合不协调,语感生涩,节奏僵滞。读这样的公文,就象美学家朱光潜所感受到的,“周身筋肉都感觉局促不安,好象听厨子刮锅似的。”

  (十)失体。不合体制是公文语言表达的大忌。现行公文立言不得体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对公文的语体特征把握不好,叙议增多,描绘性词语和手段较常使用;遣词造句过于口语化,有损公文的庄重性;一些未经提炼和未进入普通话语汇的方言词、俗语词、外来词随意写进公文,存在一种轻浮媚俗的倾向。二是对各文种的格式规范和语言风格区别不严,没有做到“即体定势”、“置言有位”。常将指挥类公文用语用于写请示报告,将报请类公文用语用于写批示文件。结构布局、起承转合不太符合文体格式要求。三是对发文机关、受文机关的层级、职责、权限有所忽略,主体意识太强,选用词语及口气、语气不适当。对上不够谦恭诚挚,对下不够严肃肯定,对平级和不相隶属机关不够平和尊重,有些语言还易于产生越权越位之嫌。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说来还是在于文秘人员“不会写”或“写不好”。为此,必须加强针对性训练,加强审核把关,切实提高文秘人员的公文写作水平,使写出来的公文产生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