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十五的英语怎么读:中国行政成本过高有复杂体制根源 四大因素拉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55:44
中国行政成本过高有复杂体制根源 四大因素拉高
2008年09月11日 09:29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发表评论

  评述由头

    奥运期间,北京市部分公车停驶,使一些单位公费开支大幅降低,行政成本话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宣布削减行政成本用于抗震救灾,在社会上引发热议,并且掀起了降低行政成本的新一轮讨论。甚至有人提出,假若没有地震,行政成本还会作为见怪不怪的现象延续下去吗?虽然是个假设,但是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我国行政成本过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政府为控制行政支出过高三令五申,每次“两会”期间均有代表、委员“讨伐”行政支出问题,但是政府行政成本过高现象似乎愈演愈烈。我国行政成本过高的深层原因何在?行政成本能挤掉多少水分?行政成本“瘦身”的短板在哪里?诸如此类民众高度关心的问题,亟待解答。 

 

  行政成本问题有着复杂的体制根源

  降低行政成本存在的制度悖论与现实困境,与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必须通过深层次的制度改革才能消除产生问题的体制根源

  中国现阶段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有着深刻而复杂的体制根源,其中许多方面又与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中国目前仍处在经济转轨阶段,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和强政府、弱社会的权力分配格局,最终形成了通过设置主管部门,设立审批权的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基本治理模式。

  政治文化传统背景下的行政成本问题

  目前,许多重要的社会管理、协调职能仍然由政府或政府部门控制的事业单位行使,政府行政权力通过其控制的事业单位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形成了大政府、小社会,政府包揽过多,事务繁杂而效率低下的局面,行政成本自然居高不下。

  中国中央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使地方缺乏自主权,地方各级政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中央政府的派生机构,各级政府机构都按照基本一致的模式对口设置,难以实现因地制宜,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财政供养人口和行政成本占辖区人口和财政支出的比重反而越高。而且,中国目前的行政层次过多,也加剧了机构重叠设置、各级政府之间协调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

  大量政府性收入分散在组织收入的各部门手中,最终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养人”,转化为“行政成本”

  从资金来源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国现阶段仍有大量政府性收支游离于预算监督之外,拥有收入权的政府部门通常也掌握着资金的支配权,各部门组织的收入难以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这就造成了大量政府性收入分散在组织收入的各部门手中,最终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养人”,转化为“行政成本”,并造成了政府部门之间的待遇悬殊、苦乐不均。

  行政成本过高主要与政府资金分配缺乏透明度,各级人大在财政资金分配中的权力不到位有关。此外,政府资金的分配缺乏透明度,也不利于社会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尽管近年来财政部门在加强财政资金分配和监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这些监督更多的局限在行政体系内部,立法机关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仍然很不完善。

  深层次的制度改革才能消除产生问题的体制根源

  行政成本过高与政府资金配置缺乏科学性有关。大量的公共服务实际上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外包给社会组织。这样即使并未减少财政支出金额,但通过引入竞争也可以提高服务质量,等量投入带来了更高质量的产出,也是一种成本的降低。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行政成本过高与政府部门内部大量服务自给自足有关。许多政府部门都设有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基地,这些附属单位从固定资产的巨额投入到日常经费,都靠本部门的政府性收入维持,闲置严重,效益低下。实际上,不仅上述后勤服务等辅助支出可以社会化,类似于政府部门内部的会计、出纳等通用性岗位也可以由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而并不一定要设置机构配置人员。

  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具有深刻的体制根源,解决这一问题与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行政层次调整、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等多方面改革都有密切的关系。

  (张斌,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阅读导航:

  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拉高行政成本 公众深恶痛绝

  能把政府关进"笼子"嘛?中国公共预算只具雏形

  利益制度效率和冗员 四因素决定政府"廉价"与否

 

 拉高行政成本的几个大头

  政府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方面拉高了一些地方的行政成本,让社会公众深恶痛绝。

  采购预算存在“水分”  

 

  典型案例:2005年3月,南方某市财政局公布的《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报告》,被市人大代表审议后发现,全部采购预算都加大了30%—50%。市工商局一台台式电脑预算2.5万元。2.5万元买一台电脑,是任何人都看得出来的“狮子开大口”。

  公车消费攀比风盛行

  典型案例:湖南省某县财政累计负债高达7亿元,一些教师工资只发70%,县乡公路改造、乡村扶贫等得从干部工资中扣钱来补“窟窿”。但是,当地不少干部近年来却争先恐后地坐上了崭新的广州本田、帕萨特等中高档轿车,干部消费向老板们看齐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攀比风盛行。据统计,仅2003年该县就花费近500万元为“公车消费”买单。有限的财政拨款如何担付得起如此庞大的公车消费?据调查,该县一家企业被某部门的多个股室在不同的时间“狮子大开口”地收费;还有些部门甚至利用社会上闲散人员对企业进行威逼,强行收费。买车费用多通过此办法筹得。

  公款吃喝“顽症”

  典型案例:据报道,呼和浩特市环保局接待上级部门两个调查组18人,加上该局陪同人员共34人用餐,消费6815元。按照内蒙古东部的行情,6800元钱买两头好牛还绰绰有余。开封市通许县大岗李乡的万国生自1992年承包当地乡政府职工食堂后,乡政府历任书记、乡长都曾在此饭店签单。到2005年底,总计698张欠条,累计近70万元欠款。

  出国考察成公费旅游

  典型案例:王岐山曾讲过一个笑话:“以前,听说南斯拉夫的奶牛养得好,中国人就经常去学习参观。当地的官员就对我们讲,‘中国人就是爱学习,连我们的奶牛都认识中国人了!’”2006年11月20日,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以副检察长徐文艾为团长的公务考察团一行10人,在芬兰赫尔辛基机场办理入境手续时,被查出该考察团及有关责任人存在擅自变更出访路线,增加目的地国家,以公务考察为名公款出国旅游等违规违纪事实。2007年4月,徐文艾被撤职查办。 (人民论坛编辑部 整理) 能把政府关进“笼子”里吗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有了公共预算笼子,但是只管住了政府的身子,政府的头和四肢仍在笼子外,可以不受约束地肆意而为

  对于规范政府收支来说,公共预算是最好的笼子,控制我国行政支出过快增长、削减行政成本,必须将政府关进公共预算这个笼子里。目前我国公共预算笼子只是有了基本雏形,离完善的公共预算制度还有较大的差距。  

 

  政府缘何频频向第二财政、第三财政、第四财政伸手

  我国政府性资金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一般预算资金,以我们通常所说的财政收入为主;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预算外资金;三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四是债务资金。据估计,一些地方一般预算资金仅占政府资金的30%左右。当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不够用时,政府能够很容易向第二财政、第三财政、第四财政伸手,这也是我国行政支出过快增长、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因此,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有了公共预算笼子,但是只管住了政府的身子,政府的头和四肢仍在笼子外,可以不受约束地肆意而为。要规范政府收支,必须做大公共预算笼子,实现全面预算,将符合条件的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内管理,加快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地方债务预算,把全部政府性资金收支活动都纳入人大预算审查范围,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给公共预算笼子加把法治“大锁”,钥匙交到人大手中

  再好的公共预算笼子如果没有锁,也是形同虚设。目前我国公共预算笼子有政府审计这把锁,但却放在笼门里,钥匙也掌握在政府手中,在实际操作中这把“小锁”的效果并不明显。加强对预算的监督和制约,必须再给公共预算笼子加把法治“大锁”,钥匙交到人大手中。公共预算必须经过人大的严格审查和批准才能够执行,否则政府不能任意动用预算资金,同时,公共预算一旦经人大通过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

  虽然我国人大对预算的审查和监督已经得到了加强,形式趋于完善,但有“形”无“神”,预算决定权基本不掌握在人大手中。自从2005年开始《预算报告》改为书面审议后,实际上人大代表对预算的关注程度明显下降,弱化了人大对预算的审查职能。

  以预算来约束政府的行为

  加快完成《预算法》的修改。在《预算法》修改中,应明确人大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最终控制权,赋予人大代表提出预算修正案的权力;对于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支出,应该硬性规定其增长速度及其占财政收入比重不低于某一水平。而对于行政支出应限制其增速和比重,严格预算责任追求制度,等等。

  继续增强人大对预算的审查力量,逐步使预算报告成为每年人代会审议的重点。应加快提高人大代表特别是财经委委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以解决人大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人大审查监督政府预算提供更好的决策建议。

  应恢复预算报告在人代会上的宣读程序,增强对预算报告的审议时间,将政府的大政方针通过政府预算体现出来,使预算报告成为人大审议的重点,以预算来约束政府的政策。

  不能仅仅公开比较笼统的预算报告,应公开每一笔支出的详细情况

  预算不透明是造成财政资金浪费的重要原因。仅有人大的审查监督是不够的,公共预算笼子还必须便于社会公众的监督。我国目前公共预算中即使一般预算也是不透明和粗放的,最后公布的《预算报告》通常是经过简化的,并且社会公众对较为关键的《预算草案》无法获知,部门预算更是不对外公开。

  因此,预算信息公开不应笼统,对于各部门的详细预算以及预算执行情况、人大代表对公共预算的审查意见、投票记录、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等都应该全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同时,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等的监督作用,增强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切实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至于政府的招待费用支出,仅公开一个总数额是远远不足的,应公开每一笔支出的详细情况,如何时、何地、招待对象等都详细列出,只有这些信息都公开了,才能切实发挥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魏陆,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