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忍住不笑:略论信息化教学对人发展的局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18:10
刘文军
(本文载于《教育导刊》2008年第八期)
【摘要】本文认为信息化教学对人发展的局限性有:从教育学角度看,信息化教学降低了教师情感和人格魅力的感染力;从心理学角度看,过度运用多媒体教学不利于思维的纵深发展;从社会学角度看,教学方式中的人——机对话不利于人的社会化;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减少用手写字机会阻碍大脑功能的开发;从健康学角度来说,电脑操作的“坐法”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人的发展;局限性
Limitation of Informatizational Teach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Liu Wen-jun
(Normal collage of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Abstract: This paper thinks that lnformatizational teaching would have some limit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from the view of pedagogy, lnformatizational teaching reducing the infectivity of emotion and personality charm from teacher; from the view of psychology, overuse multimedia teaching go against develop of thinking; from the view of sociology, the mode of man-marching be bad to man’s socialization; from the view of brain science, students reduce the chance of writing would hinder development of brain; from the view of health science, the “sitting” of operating computer go against health of physical.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al Teaching; Development of People;Limitation
教育部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新课改以来,全国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不论是教学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在强调某一方面时往往会矫枉过正,忽视另一方面,造成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局面。比如现在大中城市一些学校、教师持有“教学过程全信息化”的观念和做法值得我们警惕,他们认为“没有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就不是好课”、“信息化教学有百利而无一害”、“信息技术运用得越多越好”等等。导致教师培训的科目中越来越多电脑方面的内容,连编程、动画制作也包括在内;公开课的评判标准越来越像是电脑技术课的标准;一节公开课要一个月时间准备,要十几位教师同时上阵,为的就是做好的课件;上一节公开课要几个教师陪同,防止教学仪器、课件出问题。
以上情况的出现,根由在于这些学校和教师没有辩证地分析信息化教学本身。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存在积极性一面的同时也存在消极性的另一面。对于信息化教学也是这样,在拥有显著优点的同时也存在局限性,而且这些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会阻碍教学的发展,给学校教育目标带来反作用。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防止信息化教学也走极端。这就需要我们清晰地认识信息化教学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从教育学角度看,信息化教学降低了教师情感和人格魅力的感染力。
信息化教学使得师生交往更加方便和快捷,双方可以通过QQ、电子邮件、博客等途径进行无障碍交流,但这种交流却是建立在冷冰冰、虚拟化、无情感表达能力的机器上面,缺乏情感教育效果。热情而稳定、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较好的动机作用、适用作用与信号作用,形成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学生的情感是需要教师的真实情感去熏陶教育的。同理,在学生——机器所组成的人机教学系统中,或者在投影仪占主体地位的课堂中,由于教学机器没有人所特有的人格,因此也就无法给学生树立人格榜样,给予人格的教育,这必然导致学生不能够真正懂得人格的内涵,不懂得人格价值的判断,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失健康的人格。
教育是知情意行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和人格力量的感染。苏霍姆林斯基用爱心培育孩子的爱心,用智慧启迪孩子的智慧,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用我们高尚的人格去塑造孩子完善的人格?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口头笔头表达能力、身体语言甚至表情的交互传递等特点都发挥和产生了极大的教育情感作用;师生面授教学中教师的人格具体而入微地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比如尊重学生、关爱生命;对人生、社会充满信心等等,都能够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并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学生。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人——机对话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所以对于情感培养和人格塑造来说,信息化教学的方式不能取代传统师生面对面授课教学。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过度运用多媒体教学不利于思维的纵深发展。
心理学认为,小学儿童(6——12岁)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从依赖知觉信息为主到能使用逻辑原则,即有初步的推理、逻辑能力;初中学生(12——15岁)的思维特征是抽象的形式逻辑思维,可以脱离感知、表象和经验的支持,从纯粹的假设出发,通过推理得出结论;高中学生(15——18岁)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成熟阶段,不仅能够摆脱具体事物和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而且能够综合分析各种信息,运用变化的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所以,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小学阶段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制作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课件有利于学生通过感知觉掌握知识。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已经能够抽象思维,如果教师还是一味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课件理解概念性、抽象性的知识,将限制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得不到良好锻炼。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过分用图像、录像表达意境,会剥夺学生的想象力与对优美文字的整体感悟能力;数理教学过分的形象化,会剥夺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根据达尔文“用进废退”的进化理论,建议教师一定要科学地处理信息技术使用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关系,重视启发性原则,给学生留出时间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增进知识,开发思维能力。
三、从社会学角度看,教学方式中的人——机对话不利于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认为,人是群体生命,必须社会化。因为只有当一个人通过社会化的途径,接受社会文化,掌握社会生活技能,适应社会生活方式,才能在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家庭关系等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在1934年所作的《心灵、自我和社会》[3]中,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人的心灵和自我是从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尤其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思想。需要社会化,则需培养学生与他人的交流技巧、合作意识和亲身实践的经历。
而很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思想就是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课件的形式固化起来,里面包括了教师所能想到的和所能表达的全部内容,割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力全部局限在课件上,而学生则盯着不断变化的屏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少交流与合作。导致学生缺乏交流技巧、合作意识。还有些虚拟学习空间让学生足不出户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为虚拟事物仿制得惟妙惟肖,使学习者如同身临其境。比如一些学生热衷于网上交友,因为网上交友便捷,而没有现实生活的处处提防,但这毕竟只是模拟,要真正交朋友,真正适应社会,还得跟真正的人打交道。荀况曾有名言: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所以学生应该走出教室,亲身体会亲近社会的感觉,在实践中促进自身的提高和完善。
四、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减少用手写字机会阻碍大脑功能的开发。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手的动作可以促进大脑相应部位的发展。因为在人的大脑顶部,有一个很突出的中央前回是肢体运动中枢,在这个皮层部位,定位的大小是同躯体各部分的动作发展和灵巧程度成正比的,在这一部位中,手所占的面积最大,其中拇指和手腕所占的面积比例最高[4]。因此有心理学家提出:如果要发展人智力品质的广阔性和培养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锻炼他们的手指。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郭可教教授与高尚仁教授的书法训练大脑的实验表明:书法训练可以对大脑功能进行开发[5]。
而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由于网络课程、网络教学的增多,学生传统的手写作业的形式有了很大变化,虽然敲击键盘打字也是活动手指的方式之一,但很多作业用鼠标“点击”选择便可完成;课堂记笔记的方式也演化成了“拷贝课件”等,大大减少了学生手写字的机会,手指的运动也相应减少。同时还值得注意的情况是,由于采用拼音或者其他方式打字的时候,我们运用的是“认字”策略,并非完全“理解”字体的结构,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只是认得某个字而往往写不出来,这是否意味着学生的记忆容量的减少,随之而来的是记忆能力的退化?值得我们深思。
五、从健康学角度来说,电脑操作的“坐法”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提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6],增强学生体质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之一。而据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去年体检的6万多名中小学生中,每10个人就有6个人近视、1个人肥胖[7]。笔者以为,这与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有直接关系。因为信息化教学电脑运用的增加使学生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注视显示屏幕,会使眼球中锥状光敏细胞疲劳,久之会引起视力的下降,甚至视网膜脱落;计算机屏光长期照射学生的上部,也会引起学生胸闷、抵抗力下降;还由于电脑对学生的吸引力是较强,使学生迷恋久坐电脑前,造成学生因长期久坐、运动减少而导致身体发胖、脊椎变形、消化不良等等。
信息化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能力,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及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要避免以上出现的诸问题,教师应该根据此目的和学生实际需求制定教学方法,寻求适度信息化教学的“最优化”,而不是盲目追求“教学过程全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唐智松,论现代教学手段的负面作用[J],电化教育研究,1998.4
[2]鬲淑芬著,信息化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0
[3]卢家楣主编,以情优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
[4]张天宝著,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
[5] 赵绍成,黄宗凯主编,《社会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8
[6] 沈德立主编,脑功能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7](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7日发布,教基[2001]17号。
[2] 赵绍成,黄宗凯主编,《社会学》,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8,88页。
[3] 转引自(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128页。
[4]沈德立主编,脑功能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第207页。
[5]沈德立主编,脑功能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第214页。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7] 来源于2008.1.23《晶报》,“10个学生6个近视眼”, B4校园版。
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