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通输卵管:闸北八中的秘密: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48:35

闸北八中的秘密: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闸北八中的秘密: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刘京海

  

  闸北八中推行“成功教育”引关注。

  上海一学校推行“成功教育” 专招“差生”入校却能大面积考上本科 校长称:成才的人往往是有人说他某方面好

  最近,上海闸北第八中学校长刘京海特别忙。不久前,他刚刚送走从美国、加拿大、英国、西班牙等15个国家远道而来“取经”的华文学校校董、校长;接下来又要动身去美国参加一个研讨会,介绍他的“成功教育”经验。

  这些,似乎历来都是“名校”校长的事,不过,闸北八中却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名校”。与传统“名校”以培养“优生”成名不同,闸北八中是靠“差生”声名鹊起。学校的生源历来是全上海成绩排倒数35%的学生,却能在高三毕业时达到80%左右的大学本科录取率。如果纯粹以升学率来衡量,这可以说是一个把“差生”教好的样板。

  闸北八中的秘密是成功教育。然而,自刘京海推行“成功教育”以来,争议与质疑从未停止。

  上海闸北八中成为“另类名校”的历史,恐怕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闸北区大洋桥街道是上海“棚户区”最为集中的区域,当时的闸北八中只有初中部,90%的学生都来自“棚户区”,招收的几乎是上海成绩最差的学生。

  “差生”变成“才艺达人”

  正是因为与“差生”打交道,刘京海开始形成“成功教育”理念,提出“三个相信”,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就在几年之后,那些顶着成绩最差的帽子进校的学生,毕业时却大多改头换面,成绩逐渐达到中等水平,不少热衷打架的学生也多脱胎换骨,不再是家长头痛的问题少年。

  2002年,闸北八中搬迁到现在的新校址,生源水平有一定提高,但并没有质的变化。而令它更加声名远播的,是闸北八中成立高中部以后,虽然生源是全上海学习成绩倒数35%的学生,却能在高三毕业时达到80%左右的大学本科录取率。

  此外,令不少老师和家长惊喜的,是在刚刚毕业的一届学生里,不少“才艺达人”颇引人注目。

  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写作,中学期间出版了多部小说;有学生边读书边学击剑,曾入选国少队,赴阿塞拜疆参加世界少年击剑锦标赛;有学生主持天赋被老师发现,手把手进行朗诵、演讲训练,获得过上海中学生“金口才演讲大赛”金奖,考取华东师范大学播音主持人专业……其中,毕业生朱俊杰的经历颇有点传奇色彩,从来没有学过美术,直到高二时接触闸北八中开设的美术班,毕业时高考美术专业成绩在全上海六千名考生中进入前三十名,最后进入了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

  让学生给老师评分

  闸北八中的改变与校长刘京海息息相关。1994年,刘京海放弃区教研室主任位子,回到了闸北八中。“成功教育”实践在闸北八中全面展开。

  徐茵回忆说,当时刘京海一回来,就着手分班:按成绩把最优秀的学生编在一起,再把成绩中等的大多数编为两个班,最后把成绩特别差的学生组成了“特别辅导班”。“我印象中,当时上海其他中学,似乎还没有这么分班的。”

  分班是为了因材施教。徐茵告诉记者,那时,刘京海请了一些年轻有冲劲的老师给“特别辅导班”的同学补课,印象中,有一位年轻老师为了激励“差生”,说只要成绩考到一定水平,就请大家吃巧克力。“那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闸北区很多学生的家境都不是很好,很少机会能吃到巧克力。”最后,“差生”们果然考到了分数,那位年轻老师就兑现了承诺。

  “当时,升国旗这项荣誉,一般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有机会,但我记得刘校长来了以后,选了一些成绩不那么好,但其他方面有优点比如团结友爱等等的学生,也去分享这项荣誉。”徐茵还告诉记者,当时学校还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特长。

  最令徐茵骄傲的,是当她这一届学生毕业时,创造了闸北八中有史以来“最华丽”的历史。“我们很多同学考上了重点高中又考上了重点大学。”

  此后,闸北八中这个曾经公认的“垃圾学校”,成了闸北区重点中学。但在2009年到闸北八中工作的老师柳思昀说:“老师每一节课都要有详细的教案,注意不是每门课,而是每一节课哦;上课要求是讲练结合,讲课的时间有限制,必须要当堂练习,看学生是不是掌握了。”

  柳思昀说,学校定期从学生那里收集反馈,让学生给老师“评分”,每门课能听懂多少掌握多少,“老师的压力比学生还大”。

  但对刘京海而言,这些要求都是基于一个目的: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在他看来,这是“成功”的第一个层面。

  “简言之,就是教给学生他们有可能学会的东西。现在很多的高中,不管学生水平如何,都用同样的内容,做同样的题目,考同样的试卷。对于少数优秀的学生,难度高的东西他们能学会,但对普通学生来说,特别难的内容,只能让他们感到挫败。”

  刘京海打了个比方,“我的学生是65%之后的学生,按比例来说,我的学生都只能考进大专,但这些学生也希望能考上本科,这对他们也算是一种成功呀。那怎么办呢?”他为记者列出了一个公式:现在上海本科线的分数大概是400分,总分为630,那么用录取分数除以考试总分400 ÷630=0.63,再用0.63乘单科分数0.63 ×150=94.5。以此算来,如果学生各单科达到94.5,学生就进入大学本科了。“我们教学要求控制在105分,因为对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会了基础的东西,是能够考到105分的。”

  反复成功培育自信心

  刘京海告诉记者,自“成功教育”理念提出之日起,一直伴随着争议前行,但实践说明,“起码这一理念对普通学校来说是有效的”。

  “我觉得成功教育这个词太抽象了,我们家长要求很简单,现在这样的社会,考不上大学你能怎么办呢?我们也不想逼得孩子太紧,我们也知道不能光看分数,可这就是现实啊。”在校门口,一位孩子在闸北八中预备班就读的家长对记者说,说着说着,她摇摇头又摊摊手,表示非常无奈。

  一些学生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焦虑。在闸北八中高一文科特色班就读的小葵,就非常担忧自己的将来。深夜11点半,小葵还没有把作业做完。今年,闸北八中在高一开设文科特色班,集中了一批有特长的学生。小葵说,自己高二会转入美术班,“就是因为这个美术班才来这里读的”。

  小葵说:“东华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是我的唯一目标,但我肯定没信心啊。考不上怎么办?复读呗。”

  柳思昀表示,很多学生也会觉得学习负担重,但有什么办法呢?全上海的学生都不轻松,只能说,闸北八中的作业负担相对算是少一些的。

  曾在闸北八中初中部就读的学生小宋特别提到闸北八中的教育理念,印象最深的就是刘京海校长那句“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用刘京海的话来说,就是“差生”之所以学习差,是因为经历了学习反复失败的过程,反复的挫败让他们失去了自信心,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要扭转这一趋势,就得不断帮助“差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在反复成功的体验中,培育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我发现,成才的人往往是受了某个人的提醒,说他某方面好,然后他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果然觉得在这方面可以有所发展,于是这方面就更加的好了。一个孩子如果认定自己是一个很有用的人,一个对社会很有帮助的人,一个很强大的人,那么这个孩子就很可能走上成才之路。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一个孩子天天被骂作傻瓜,他可能渐渐相信自己真是一个傻瓜,或许就走上了混日子的道路,从此与成功无缘。”刘京海说。

  “成功教育”是另类突围

  “刘京海的‘成功教育’理念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反响,是因为他给了广大教育者一个启示: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还是有一些空间,让学校、教育者们通过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为不同的学生开辟一些不同成才的道路,而不是像现在很多家庭、学校所采取的那样,放弃了这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差生’,这就是‘成功教育’的现实意义。”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但熊丙奇同时指出,这也体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教育把学生分成成功者失败者,“优生”和“差生”,而现在的教育体制过于崇尚所谓“成功”,但教育的含义不应该只是让大家如何“成功”。“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发展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成功教育’也算是一种另类突围。”

  对此,刘京海也坦言,他所认为的“成功”还应该是多方面的成功。也就是说,教育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特长所在。然而,学生寻找自己、发现自己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中国的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模式却总是“等不及”。

  “其实呢,我的教育理念很简单,有教无类、面向全体,是教育的基本内涵。”刘京海轻轻地说:“可惜这一点基本内涵,人们已经忘记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