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子签名app:古镇木渎历史典故:严家花园来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34:52
严家花园来历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点击数: 1212
严家花园最早的时候不叫这个名字,叫竹啸轩,他的主人叫沈德潜,建于雍正六年,算来迄今也有二百七、八十年的历史了。

沈德潜原来住在苏州葑门,五十五岁搬到木渎。在此之前,他参加的科举考试数也数不清,但没有一次是成功的。他教过的学生有的中了举人,有的成了进士,但他这个做老师的还是个秀才。沈德潜越想越气,索性在木渎王家桥北堍买了块地,一来可以回避城里那些熟人,二来是他实在喜欢木渎这个地方。的确,王家桥北堍这块地背靠灵岩山,门对香溪河,青山绿水围合之中,风水极佳,而且民风淳朴,是读书隐居的好地方。沈德潜还在园中栽了不少竹子,月夜看竹影,雨夜听竹啸,平添了不少文人雅趣。
也许是木渎的山水有灵,沈德潜搬到木渎第九年,终于乡试中举,告别了秀才生涯。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后来就搬到京城做官去了。等到他七十七岁告老归乡,沈德潜就把竹啸轩交给儿孙打理,自己则偶尔在春秋二季来木渎小住。但是沈老先生的儿孙不太争气,成材极少,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后来,他索性把木渎的竹啸轩赠给了外孙章日照,由其处理。
竹啸轩传到章日照的儿子章寿五手里时,终因家道中落,无力修治,只得任其坍塌破败。
却说嘉庆年间,木渎有弟兄三人,老大钱炎,老二钱照,老三钱煦,都是渎上有名的诗人,才华横溢,却不贪功名,把做官看得很淡。当时木渎有造园之风,很多有名的退隐官吏或名人雅士都在木渎购地筑园,一个不大的镇上竟然有三十多座私家园林。弟兄三人也动了起屋筑园的念头。首先是老大在斜桥西造了一座潜园,接着是老三在潜园之西百步又造了一座息园,都是闹中取静,十分精雅。老二钱照仍嫌斜桥附近太喧嚣,但一直没有合适的地块,所以迟迟没有动工兴建。
章寿五与钱照都是木渎诗人,经常在一起喝酒吟诗。钱照见前辈诗人沈德潜的旧居一天比一天颓败,不堪寓目,心中不忍,便花了5000两银子,从寿五手中购下了竹啸轩,又花巨资进行抢修,还请吴县状元石韫玉老先生题写了“友于书屋”的斋名。第二年三月,新园落成,因钱照字端溪,便取名端园。
钱照在端园之内栽满了牡丹,每到春天,牡丹盛开,姚黄魏紫,十分娇妍。钱照便在园中设宴,遍请苏州和木渎的诗人,曲水流觞,即景赋诗。每年清明,钱照都要开园放春,让远近的踏青者入园游玩,也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端园很快闻名吴中。一天,杭州诗人龚自珍从湖州坐船经太湖,入香溪,游览端园,写下了“妙构极自然,意非人意造”的揄美之句,传为佳话。
天有不测风云。转眼已是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占苏州城后,很快派兵进驻木渎,一把大火烧了斜桥堍的吴县县丞衙署,火借风势,竟越过斜桥向西蔓延,一夜之间,大火烧毁了大半条西街,潜园和息园无一幸免,化为灰烬。此时,老大钱炎已经作古,老三钱煦匆匆去了上海,只有老二钱照留在木渎。尽管端园在战火中幸存,但钱照由于屡受惊吓,忧虑过度,在第二年春天撒手归西。钱照的儿女们只能靠变卖园中家具和字画度日。可怜一代名园,渐渐成为废圃。
到了光绪二十七年,钱家子孙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园中能卖的值钱东西都卖了。钱氏后人每天看着偌大一座空空荡荡的园子发呆,想不出其他办法。突然,他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严国馨,是木渎的首富。钱氏后人要把这座祖宗留下的江南名园出让给严国馨。在木渎,要论财富,富人不少;若论品行操守,为人处事,严国馨可谓鹤立鸡群,有口皆碑。把祖上遗园交给严先生,钱氏觉得放心。
二人一拍即合,端园以20万两银子成交。严国馨购得这座名园后,请来香山帮巨匠姚承祖亲自把作,重新设计,花了两年时间修葺一新。开园之日,正值严国馨母亲朱太夫人百岁华诞,苏州府台亲自送上朝廷旌表朱氏赐建百岁坊的圣旨,还有一块“贞寿之门”的御匾。喜事接踵而来,把个朱太夫人乐得嘴都合不拢。严国馨请示老太太,“给新园起个名吧。”老太太说:“这座园子以前住过很多名人贤达,我很羡慕他们啊!我看就叫羡园吧。”

从此,木渎又有了一座名荡江南的羡园。可是,当地老百姓都觉得这名字太拗口,都说:园主姓严,不如就叫严家花园吧。于是,这座园子便有了一雅一俗两个名字,两块匾额都挂在了园门上方,一直挂到今天。
(周菊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