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4在线观看:也谈导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6:26:09

也谈导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全面推行新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但主要都强调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老师少讲、精讲,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县推行大集体备课,编出教案和学案,这大大有利于教学。学案可发给学生提前预习。总之,都突出了对新的课堂内容的自主学习,但课堂教学是不是就不需要导入了呢?我想就这个问题和大家共同探究一下,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一、课堂导入的必要性:

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伊始,学生还停留在课间的氛围,他们的思维、情绪还未能稳定。这时的教师如果单刀直入主题,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再者,一般学生连着上几节课,一直在接受知识的灌输,思维能力、接受能力、体力已经有点疲惫,直入正题,学生对学习多少有了点厌烦,懈怠,这不利于更好的教学。好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的精神为之一振,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的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学起来如行云流水,顺理成章。

2、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如果就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去导入并设疑激趣,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探究,有意注意更容易记住并掌握所学知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更有利于推行。

3、扩充学生的眼界。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单单让学生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他们的兴趣是不大的。加之现今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获取知识的时间、方法、途径和信息来源非常有限。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补充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学生是十分乐意接受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扩充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学生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把学习历史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这正应了布鲁纳的那句话“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二、课堂导入的方式:

关于课堂导入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

1、故事导入:每节课基本上都能有一个故事,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如讲到“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讲“田忌赛马”的故事,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下子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可以讲一些“一鸣惊人”、“数典忘祖”、“图穷匕见”、“老马识途”等故事导入。讲“秦王扫六合”可讲泰山上的“五大夫松”的故事导入。又如,一位教师在讲《经济大危机》时,这样开头。师问:“同学们,你们都了解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的事,可是你们知道美国总统中来华时最年轻的一个是谁吗?”不待学生回答,接着讲,美国总统中来华时最年轻的是胡佛。1899年,25岁的胡佛来我国开滦煤矿任工程师,他见附近土法淘金后的废砂中仍含有大量黄金,就用每担一个铜板买去了“废砂”,开起简单的冶炼厂。先用氯化钾液使“废砂”中的金变成氯化金溶液,然后投入锌粒,析出黄金。胡佛就是靠这样盘剥中国的物力、人力,而成为百万富翁。他以此为基础跃上美国政坛,于1929年4月当上美国31任总统。当时美国正处于20年代最繁荣的顶峰,美国资产阶级认为:“这一次繁荣将永远留在人间。”胡佛就职演说中说:“美国将永远消灭贫困,在我任期内,保证工人生活将大大改善……。”胡佛讲话的余音尚萦绕着美国人民的耳畔,1929年10月,纽约却传来了股票交易所股票价格暴跌,一天抛出1300万股的消息,它迅速蔓延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又一场大灾难来临了。什么灾难?生答:“经济危机。”我们今天就是讲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这样导入正课。

故事导入,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趣味盎然,还怕学生不愿学吗!?

2、歌曲导入:如讲“伐无道,诛暴君”时,我放了“秦始皇”的主题歌,然后让学生猜测秦朝存在了多少年?由此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如讲“三国鼎立”时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领学生进入战火纷飞的三国中。如讲《灿烂的宋元文化(二)》这部分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及《虞美人》等,有的会的跟着唱,更好的体会了词便于歌唱这一特点。如讲“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播放《好汉歌》,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四大名著中。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很容易产生共鸣。

3、采用多媒体导入:这种方法适合有条件的学校推行。采用多媒体导入,可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吸引学生的眼球,很快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如讲“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时,截取电视剧《汉武大帝》第一集中汉武帝与司马迁的对话,问司马迁的哪部书对汉武帝作了评价?汉武帝真的对司马迁那么宽容吗?从而导入对《史记》的学习。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对《史记》探索的热情。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

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觉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概念,也可轻易地巩固地揉在已往嵌入我们脑中的图册上”,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4、复习导入法:

这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最多、最常见、最普遍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这种方法特别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我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设计的导入语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这场战争后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有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总结: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样的导入语既达到复习了上一节内容,而且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在联系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5、设问导入法
  设问法是结合教材重点,把新课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诱导学生,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扣住学生的心弦,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有教师这样导入:“在20世纪的英国有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英国的议会要员们,必须走下汽车,坐上17世纪的马车,穿上17世纪的官服才能进入王宫内,宫内所有的布局装饰及卫兵、宫女的服饰全都是17世纪的。那么为什么在20世纪的英国要保持这种17世纪的风格习俗呢?17世纪的英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件,使人们至今念念不忘呢?”。由此导入新课。

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要求。

当然,导入法有很多,利用教学挂图、利用诗歌、幽默笑话等都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多学习、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充分发挥我们的积极性,把课上的更精彩。

三、在设计历史新课导入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所用的方法和材料要切合教材内容,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关联,不能牵强附会,同时又要求是要学生易于接受或熟识的。

2、导入语要简洁。新课引入时不能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占用大量的时间,以致冲击了正课的讲述。新课引入只能起到“引子”的作用,起到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正课的作用,就像火车头起到牵引多节车厢的作用一样。导入时间一般掌握在3分钟左右,就能够节约学生的学习新课的时间。

3、课堂导入要尽量做到新颖有趣。新颖有趣的导入才能创设有趣乐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耳目一新,充满期待,也容易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在轻松、愉悦、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去探求新知,何乐而不为?!

4、导入方式要多变,不可千篇一律。单一的导入方式,时间一长,就会麻痹学生的神经,使学生的兴趣全无。对不同的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学生兴趣盎然,自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把历史课学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