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的潜伏期是几天:百年海归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18:29

百年海归史

  第1代

  1872年—1875年,清政府送120名12~15岁幼童赴美留学。在这批少年归国后,有不少以后成为清末民初的优秀人才。

  代表人物:唐绍仪、唐国安、詹天佑

  第2代

  光绪初年派出的海军留学生近百人,分赴欧洲各国学习,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

  代表人物:严复、刘步蟾

  第3代

  20世纪初,不少人选择前往日本留学,形成留日高潮。在20世纪头十年中留日学生总数达5万人以上。

  代表人物:黄兴、宋教仁、廖仲恺

  第4代

  1907年,美国将部分庚子赔款用作中国办高等教育和招收中国学生留美。1911年中国为选拔和预培留美学生,建立清华学校。此时,除了清华大学派送留学生外,还有大量“自助学者”赴美求学。

  代表人物:竺可桢、钱伟长、梁思成

  第5代

  从1915年开始,中国知识界的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等人提倡“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到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逐步形成全国性潮流。

  代表人物:周恩来、邓小平

  第6代

  1920年5月,苏俄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招收远东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革命青年。此一时期留学欧洲、苏联的学生,后来绝大部分成为优秀的革命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支柱力量。

  代表人物:瞿秋白、刘少奇

  第7代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继续向美、英和西欧各国派遣官费留学生,自费留学生也人数迅增。二战后,这批留学生回国时已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熟习现代产业技术的工程师。

  代表人物:朱光亚、唐傲庆

  第8代

  抗战胜利后,很多留学生和学者滞留海外,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老一代科学家们召唤年轻学子回国工作,数千名海外学子慨然归国。

  代表人物:钱学森、邓稼先

  第9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即决定大规模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派出的1.8万多名留学人员全部回国,无条件地服从分配,成为后来发展工业和全面建立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

  代表人物:江泽民、李鹏、邹家华、钱其琛

  第10代

  海归一词真正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末香港回归时。1997年后的两、三年间,大概有几千名大陆欧美留学生到香港就业。2002年是海归潮的高峰年。这批“海归”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带来了市场和观念。

  代表人物:王志东、李彦宏、邓中翰、周云帆、张朝阳、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