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巴黎大雨鞋不湿,雨水去哪儿了(新华每日电讯 2007-8-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1:03:39
巴黎大雨鞋不湿,雨水去哪儿了


( 2007-08-08 10:20:0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3版
巴黎经常下雨,人们出门都习惯带伞,然而记者在巴黎生活多年,发现雨天行走时湿鞋的情况都很少见,也从未发现下雨积水导致的交通堵塞。那么,巴黎的雨水哪里去了?巴黎又是如何避免大城市的通病——城市雨天积水呢?
水当然是流走的,寻着雨水的流向,自然就看到了下水道。一个名叫让·吕克的清洁工曾对记者说,下水道是巴黎的一座地下“大水库”,即使倾盆大雨,雨水也能很快被排掉,路面上不会有积水。“走在街上,你不会想到巴黎的地面之下还有一片‘汪洋’!”
在巴黎下水道博物馆,记者曾进入下水道实地参观区,验证了让·吕克的说法。
巴黎的下水道均处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总长2347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难怪雨水到了地面便迅速了无踪影。
下水道四壁整洁,管道通畅,没有想像中的污秽与臭气熏天。其中大下水道宽敞得出人意料: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
还有一连串数字可以说明这一排水体系的发达: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
每天巴黎地面车流滚滚,人潮汹涌,可曾想到此时,地下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与“热闹”?
1851年,名叫欧仁尼·贝尔格兰的工程师利用巴黎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特点,设计了将雨水等废水排到郊外的方案。他还在小下水道中设计建造了蓄水池,利用蓄水池的水增强冲刷效应,避免下水道堵塞。到1878年时,巴黎就已拥有了长达600公里的地下水道网。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巴黎的工程师们还修建了4条直径为4米、总长为34公里的排水渠,以便通过净化站对雨水和废水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者流入塞纳河,另一部分则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
参观下水道过程中,记者的一个深刻印象是:巴黎地面排水迅速与下水道系统设计有远见、管道建设起点高、布局合理不无关系,更与人们不断根据城市发展,随时改进下水道体系有关。
记者曾参观过巴黎市新建的2个电脑控制的污水和雨水压力提升厂,这两家工厂能加速下水道废水和雨水的流动,同时负责大量垃圾和泥沙的清除;巴黎还陆续建立了11个专门针对雨季塞纳河水的净化站,保证通过下水道流入塞纳河的水的质量;在横穿城市的塞纳河河底建立了7条自动虹吸通道,将城南的废水与雨水引到城北。
下水道对于防止巴黎雨天积水功不可没,它保证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由于巴黎下水道系统享誉世界,下水道博物馆已成为巴黎除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外的又一著名旅游项目。     (记者杨骏)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7-08/08/content_6492628.htm
不需“应急”的城市才是好城市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8-8 0:54:13 · 来源: 新京报

在暴雨面前,应急预案固然重要,但毕竟是事发后的应对,城市需要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要知道,不需要应急的城市才是好城市。
今夏以来,北京城区雨水不断,雨水在润泽大地的同时,也让我们陷入了“甜蜜的苦恼”———8月1日夜的一场大雨,导致北三环多处路段被淹,安贞桥、望和桥、安华桥等积水严重;8月6日下午,一场暴雨再淹北三环安华桥,现场汪洋一片,导致了数小时的交通拥堵。
下水井倒灌、立交桥下变“游泳池”、车辆“没顶”消失、众人慌忙逃生、救援人员现场紧急排险……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由想到2004年7月那场暴雨。那场暴雨之后,北京市下决心改善暴雨的应急工作,比如,提高短时暴雨预报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决定花大投入建造20座气象预警塔;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部门联动,提高应急机制的效率;重新计算立交桥区的排水量,对多处积水点排水泵站进行了改造等。
但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对暴雨预警不够精确,以及预警发布渠道的不足却是事实;车辆频频“没顶”,应急救援的效率亟需提高;立交桥区的排水量重新计算的工作不够严谨,像安华桥,等到两次被淹后,才得出排水能力不足的结论。
不过话说回来,是否我们把应急措施做得天衣无缝,就万事无忧了呢?当然不是的,正如有学者所说,“应急预案固然重要,但预案是着眼于各种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对,公众更需要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应急,说到底是一个非正常措施,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启动。
因此,当下,一方面要继续改善极端天气下的灾害应急机制,另一方面,也要认真反思,为什么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应急事件的发生?
昨天,新华社报道称,记者在巴黎生活多年,发现这个城市雨天行走时湿鞋的情况都很少见,也从未发现下雨积水导致的交通堵塞。之所以如此,巴黎发达的排水系统功不可没。巴黎的下水道密如蛛网,总长达2347公里,并且,这些下水道宽敞得出人意料: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巴黎“地下”的现代化,丝毫不逊色于“地上”。
而在北京,“地上”与“地下”对比犹如巨人与侏儒,城市地表的建设水准较之巴黎不遑多让,但地下呢?———排水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扩张,有的地方还用着明清时代下水道,一些地下雨水管线甚至仍和污水管线共用一条管道……此外,北京建了大量立交桥,而这些立交桥同时制造了大量“人工洼地”,加大了排水困难和洪涝风险,而在国外,很多城市已经开始摒弃过多的立交桥。
北京一次次在暴雨中“栽跟头”,说到底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病症”反映,如果每次我们都只是“消炎止痛”,而不根治“病因”,那只能在困境中循环往复。暴雨无法阻挡,但可以像巴黎一样,通过前瞻、科学的规划和建设,让雨水降落地面迅速了无踪影,将暴雨的危害巧妙化于无形。这才是一种高明的城市治理策略,也是北京摆脱“暴雨困境”的出路所在。
□韩涵(北京媒体从业者)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3/2007/08-08/018@005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