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100:高中高三地理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11:41

首先,基础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综合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征,研究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地理事象的重大变化以及对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作出预测是地理学的时代特征。地理总复习过程中,抓住这三个特征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解决地理实际问题。例如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华北地区淡水供应紧张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缺乏的建议,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和时代特征。
在突出基本特征、本质特征、时代特征的过程中,一定要理解和灵活运用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密切联系的某些知识点,现行教材和九省一市实验教材公共交点的、最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基本原理,如(1)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区和日界线;(2)等高线和比例尺;(3)大气热状况、大气运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与季风气候的形成;(4)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海洋盐度、洋流的分布规律;(5)季风气候与河流补给、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水资源分布之间的联系;(6)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物质循环之间的联系;(7)板块构造学说与世界主要地形、地震、火山分布之间的联系;(8)气候类型的分布与自然带分布之间的联系;(9)水热分布状况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分布规律之间的联系;(10)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布局之间的联系;(11)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生产布局之间的联系;(12)城市区位因素与城市布局之间的联系等等。
其次,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总复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换向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最后,本学校是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新学校,学生的生源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针对这个特点,无论是在高一年的会考亦或是高考复习期间,都应注意对学生已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和落实。以避免出现教师讲过多次,但学生仍然无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学理解,而其他同学仍然不能理解的现象。而且对于本学校的学生应该实事求是,尤其是中等及差生,不要对他们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够掌握的内容;对于难于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时可以放弃。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实,才能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从而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忙碌了几年的08届学生终有了满意的归宿。综观高考试题及学生考试结果,虽有得意之处,但也留有些许遗憾。
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地理原理的考察。我们地理从高二接手文班就开始注重基础知识积累,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地理能力的提高要依赖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离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能力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地理学科来看,知识比较庞杂,自然、人文两大类下包含众多知识点,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等原因,认为高三地理学习枯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能力是根本原则。而能力的积累一是平时需要紧紧抓住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二是提高高考考前复习过程的合理科学性。
一、地理课堂的教学实施的调整
1、重视知识的探索过程
较多的学生认为:地理和文综的其它科目一样,只要背背书就行,其实不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探索意识,把思维的全过程展现出来,才能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目的。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形成、每个原理的推导、每种物质的运动的规律,几乎都经历了前人长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创造的漫长进程。由于教材知识点的衔接不足,很多知识忽略了知识的探索过程,以至于学生只会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严重扼杀了学生创造才能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涉及到概念、原理、公式、运动规律等,要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地理知识,不仅给学生以启迪,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真理的方法,得到创造的体验,增强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风”时,我们遵循以下步骤:概念----成因(气压差、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冷热不均(温差)----太阳辐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用丰富知识、高亢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如何课程改革怎样创新,只要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制度存在,课堂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课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知识,其次则需要激情。知识渊博就能驾轻就熟,有激情就能产生共鸣。做到这些必须潜心钻研,研究历年高考题型,随时快速准确解答学生问题。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融合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内驱力,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台风、沙尘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时,要结合时事,用详实的资料、清晰的图像、优美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激情以及对人类的无限的怜惜之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3、夯实基础,突出能力训练和培养,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要求
高考目标是选拔人才,考察的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平时上课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教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要引导学生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养成经常看图和分析图表的习惯,而不要只注意课本的复习;还要注意把高、初中地理以及自然、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分专题将相关内容相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复习,而不要各自为阵。2008高考5-7考察产业转移,是新课标教材必修三内容,但只要我们把握我国产业布局的变化,此题则可迎刃而解。
4、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近几年高考在题目创设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注意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引导学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动向,平时注意收集的信息和材料的质和量,必须是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方向相吻合,必须与世界的发展主流相一致,必须能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为一体;还应在提供信息资料时,帮助学生会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明确信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帮助他们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8年高考卷Ⅰ39题材料就是电视剧“东归英雄”就是充分体现人们关注生活,平时稍稍留意,答题就应当很顺利。
5、加强课堂限时训练,重视阶段考试
习题训练时,要注意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限定答题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即学科重点、主干内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突出,前后呼应。课堂上及时反馈,协助学生回顾解题过程,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知识,总结出二级结论,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达到训练目标。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熟悉地图,巩固主干知识,掌握解题技巧。让学生学会读懂各种图表资料,如今年高考题从坐标图、柱状图、图表、区域地图等类型较多,都需要平时课堂精讲精练,从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考试较多,试题一定要精选,既要检测成绩,又要考出学生自信。
二、二轮复习阶段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1、回归教材。通过回想教材内容,理清思路,适应高考。回想的方法主要是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回想要目标明确,有计划性,要将任务分解到每一天、每一节课。不仅教师要自己明白复习的目的与复习计划,更要让学生明白,便于师生配合进行复习。另外,还要让学生从某一知识点出发,尽可能多地回想以前复习的内容,形成知识块。如从"降水"出发,想到其成因、影响因素及该因素对天气、气候、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还要想一些相关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零乱,但往往对应着考题,实用性强,可作为前种方法的补充。通过回想不仅能查漏补缺,便于知识的迁移,而且学生会感到自己掌握了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能够适应高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对调整临考状态很有好处。
2、重基础,抓热点
高考前的学习,要根据自身各科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一方面可以夯实自己的强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的薄弱科目得到较大的提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不要处理过多的高难度习题,而应把自己模糊的知识点回归课本,确保每个基础点都过关。比如2008年高考伊犁河谷的水草充足等等,无一不是在基础知识上做文章。热点问题不可避免,这要求教师课后必须做大量工作,针对热点,我做了以下专题:粮食问题、西气东输、雪灾、地震、南水北调、北煤南运、交通等。为考前稳定军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在教学中,往往不是教师的忽视,而是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认为等到临近高考或高考时注意就行了,实际这种不良习惯已养成,在高考那种紧张的氛围中,这种不良习惯会不知不觉地"复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的做法有:第一,慢审题,快答题。就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读懂文本材料和题意要求,一个图例一个注记地看清图幅内容,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答案,最后较迅速地规范书写。慢审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找出"题眼",即解题钥匙,二是找出最有效的信息。如2008年高考卷Ⅰ1--4题,图中很多信息(油菜、中年人口比重)是题的答案的关键。对于新题型,教师应该讲透,还要提醒学生重视。
总之,高三地理复习要让学生多看、多想,在此基础上,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教师要切准高考的脉搏,切实落实双基,培养学生解题的策略意识,形成良好的考试心理,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严格按高考要求规范学生行动,把学生置于一种仿真的环境,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做出严格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高考,取得好成绩。

一、勤订计划,合理安排复习进程
凡事预则立。合理安排复习的时间进程,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好每一节课,从全局上宏观上把握复习的节奏,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保证主干知识的复习和必要的解题训练。具体做法,需要教师及时制订好各种时间段的教学计划。由于本人是从高一带起的,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设计高中三年的教学总体安排。高二第一学期学完选修一后就开始复习世界地理,接着复习中国地理,期间同时进行若干个选修二的主题教学。整个高二学年每周给学生做若干道学科综合题。高三的十月份开始自然地理的复习,一边给学生做近3年的高考题并及时批改分析。第一学期末基本完成高中地理完整的一轮基础复习。寒假补课开始一个月半左右搞专题复习为主,穿插综合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地告诉或书面公布我的整个教学计划,或让学生一起来探讨下一步的教学安排。这样做不仅是教师更使学生无论何时都对下一步的教学、学习任务明明白白。每一时间段大家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最终把他们步步引向高考。
二、勤于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教学实效
统考是精心命题、精心组织,统一批改的。统考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统考能提供许多横向比较的信息。通过仔细分析学生在统考中的丢分原因,可以找到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视而不是忽略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一针见血的去解决存在的漏洞。减少复习工作的重复,提高针对性。
对一次大型统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反思。一、反思考试的内容范围及试卷整体结构、特点,从中可以发现哪些知识与技能是考查的重点;经常对高考题做这种研究就能较好把握命题方向。确定平时复习的侧重点。认识试卷特点、难度也有利于宏观上分析评价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二、反思学生的得分情况,可以发现哪些题是学生丢分最多的,哪些是已经熟练掌握的;从而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三、反思学生的失分原因并归类。一般学生丢分的原因有学生自己知识点掌握不到位、教师教学疏漏(盲点)、基本技能不扎实等或者答题技巧问题如条理不清、针对性不强,不能用专业术语表达。也有审题不清、命题不够严密等情况。四、反思补救措施,这是最关键的。补救的不仅仅是某几个知识点,而是如何解决那一类问题。让学生尽量减少同类错误的重复发生。五、反思应如何调整下一步教学。
典型错题反思案例(以宁波市高三年级06学年第一学期的期末统考为例):
一、选择题错误率最高的23题是84位学生错56人。22题错34人。
原题:读图6,横线为20°纬线,A处以东为海洋;B、C之间和D、E之间为陆地,其余为海洋。据此完成22—25题。
22.A、C、E三地的气候都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23.A、C、E三地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受寒流影响降水更少 D.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丰富
错误原因:
该题考查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三处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与成因,主要丢分原因首先是对22题的气候类型的误判导致。而22题的错误是由空间定位能力不过关和对非地带性气候分布的空间位置缺乏直观的地图感知所致。也是特殊气候分布区气候成因分析未过关的表现。当然,也有学生在选对22题后简单地认为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就是赤道低压控制,而不知道这是热带雨林气候的特殊分布地区,是非地带性的表现。
一、总思想:认清形势,把握动态,优化复习教学
1、认真阅读考纲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加强高考地理试题研究,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2、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网络的构成。这也比较符合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
二、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按教材的顺序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是重点,一般在第二年的三月初完成,要“扎扎实实”,不可盲目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打破常规的章节,对知识进行重组,寻求联系,侧重于能力的培养,时间为两个月左右,专题的个数不能弄得太多;第三阶段为查漏补缺,调整心态,做好考试前的准备。
三、具体做法
(一)、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基础。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复习“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等。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三)、加强空间思维训练,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我们的整体思维观形成。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来通过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分析。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
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水平。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种新趋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挖掘题目中包含的隐含条件,各个击破,求得正确答案。
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①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②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③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④假定为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等。
4、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火山地震等)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
(五)抓好重点热点的复习
从近几年地理学科的试题内容看,考查的重点内容为:①地理位置,最主要是经纬度位置,复习时要抓住几条重要的经纬线,用以确定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位置;②时间计算;③天气与气候;④等值线图;⑤区域地理;⑥环境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文综测试的聚焦点。这个热点可能是时政热点,也可能是焦点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人类发展的资源、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考查的主要方式是把热点地区作为空间背景,用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思路,对热点问题,教师要把握一个“度”和“量”,不能用过多的精力。
(六)做好解题方法的训练
要提高成绩,必要的练习是需要的,但不能搞题海战术。应注重解法的指导。
1.选择题。主要方法有比较法、排除法、图解法、计算法、分析法、联想法。
2.综合题。要求在每次练习时,都必须保持卷面清楚;回答条理清晰。
高三地理复习中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紧扣大纲,立足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观念,加强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以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有价值,抓住主干知识,注重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紧紧把握住区域特征认定及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经过一年的复习教学,送走了我的第一届学生,静下心来理理思路,回顾本学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工作。
从地理学科来看,知识比较庞杂,学习枯燥,与理科相比似乎又较为简单,与文史相比又比较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能力是根本原则。而能力的积累一是平时需要紧紧抓住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二是提高高考考前复习过程的合理科学性。
一、平时地理课堂的教学调整
1、重视知识的探索过程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探索意识,把思维的全过程展现出来,才能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目的。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形成、每个原理的推导、每种物质的运动的规律,几乎都经历了前人长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创造的漫长进程。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涉及到概念、原理、公式、运动规律等,要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地理知识,不仅给学生以启迪,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真理的方法,得到创造的体验,增强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光是知识的探索过程,练习题的探索过程同样能使学生主动展开思维活动,经过探索、发现、创造的全过程,不断发掘内心的潜力,以提高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2、实基础,突出能力训练和培养,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要求
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更重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更重视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平时上课时就要扎实、准确、熟练,要有分阶段的计划和措施。同时,学习中要注意三要、三不要: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教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要引导学生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养成经常看图和分析图表的习惯,而不要只注意课本的复习;还要注意把高、初中地理以及自然、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分专题将相关内容相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复习,而不要各自为阵。
3、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近几年高考在题目创设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注意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引导学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动向,平时注意收集的信息和材料的质和量,必须是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方向相吻合,必须与世界的发展主流相一致,必须能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为一体;还应在提供信息资料时,帮助学生会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明确信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  这样有助于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帮助他们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课堂限时训练,注重实效
习题训练时,要注意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限定答题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即学科重点、主干内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突出,前后呼应。课堂上及时反馈,协助学生回顾解题过程,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知识,总结出二级结论,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达到训练目标。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熟悉地图,巩固主干知识,掌握解题技巧。让学生学会读懂各种图表资料,如今年高考题从坐标图、柱状图、图表、区域地图等类型较多,都需要平时课堂精讲精练,从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冲刺阶段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1、回归教材,参照考纲,以"想"为主
通过回想教材内容,回想每一部分内容的出题思路与做题方法使学生系统地熟悉教材,理清思路,适应高考。回想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教师制定的回扣提纲进行回想。
教师制订的回扣提纲逐点进行回想并与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对照。回想要目标明确,有计划性,要将任务分解到每一天、每一节课。不仅教师要自己明白复习的目的与复习计划,更要让学生明白,便于师生配合进行复习。另外,还要让学生从某一知识点出发,尽可能多地回想一、二轮复习的,内容,形成知识块。如从"降水"出发,想到其成因、影响因素及该因素对天气、气候、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还要想一些相关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零乱,但往往对应着考题,实用性强,可作为前种方法的补充。通过回想不仅能查漏补缺,便于知识的迁移,而且学生会感到自己掌握了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能够适应高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对调整临考状态很有好处。
2、"看"与"想"结合
主要看教材、看过去整理的错题集及过去做过的练习。"看"要结合回"想"进行,重点看达不到考试说明要求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地看看学习过程中的错误类型,以及近年高考试题的错解分析等,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可以增强防范意识,避免重蹈覆辙。
3、重基础
高考前的学习,要根据自身各科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一方面可以夯实自己的强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的薄弱科目得到较大的提高。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现在不要再去处理过多的高难度习题了,而应把自己模糊的知识点回归课本,确保每个基础点都过关。
4、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在教学中,往往不是教师的忽视,而是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认为等到临近高考或高考时注意就行了,实际这种不良习惯已养成,在高考那种紧张的氛围中,这种不良习惯会不知不觉地"复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具体做法有:慢审题,快答题。就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读懂文本材料和题意要求,一个图例一个注记地看清图幅内容,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答案,最后较迅速地规范书写。慢审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找出"题眼",即解题钥匙,二是找出最有效的信息。
总之,高三地理复习要让学生多想、多思,在想、思的基础上,加强看和练的针对性,教师要号准高考的脉搏,切实落实双基,培养学生答题的策略意识,形成良好的考试心理,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体现"平时是高考,高考是平时"的训练思维,把学生置于一种仿真的环境,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做出严格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高考,取得好成绩。

一、本次高三教学专题调研的主要任务
1、规范备考:看各校高三备考工作是否符合山东省素质教育办学规范。
2、有效备考:看各学科教学设计、过程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是否有针对性、有实效。
3、精细备考:看从学校管理到学科教学,特别是抓常规落实方面,备考工作开展情况。
二、调研工作的基本情况
本次教学调研,除三个市直学校为一个组进行高三调研外,其他县区均分为两组同时进行,共调研了15处高中。地理学科听课45节,开教师座谈会15次,同时查阅了各校高三备课组和教师的各项常规材料。
三、主要优点
(一)常规材料方面
1、教师常规
(1)各备课组均根据市一轮会议精神,制订了比较详细、具体的复习计划,多数学校复习进度与计划保持一致。
(2)所有教师都有个人备课教案,而且个人备课能够体现集体备课的结果。多数教师个人备课书写认真,内容详细,较好的体现了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实用性较强。
(3)听评课活动开展的比较经常,多数教师本学期听课超过了10节。部分学校骨干教师的先行课制度落实比较到位。
2、学生作业
(1)学案大部分学生完成很好,多数教师有批阅日期和简单的评价,部分教师还给予了鼓励性和指导性的评语。
(2)大多数学生错题集(或地理笔记本)整理得非常好,部分学校教师有批阅。
(二)课堂教学方面
1、多数教师从备课到上课,均鲜明体现了对市一轮会议精神和复习课、讲评课教学策略的领会与落实。落实了高中新学案的前置使用、创新使用,通过学情反馈卡、抽查学案等等形式,学情反馈及时经常。多数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紧凑,符合校情、学情。共有的基本环节为:检查预习——导入新课——了解考点考情——师引领梳理主干知识——总结质疑反思——布置预习。
2、多数教师的“两情”意识强,对“一标一纲一题”的研究力度大,能较好地发挥高考试题的示范、导向作用,结合考情分析,大胆预测命题趋向,提出应对策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高考,缓解学生高考备考的心理压力,有力保证了备考目标明确,方向正确。
3、知识线索清晰、条理,体现知识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非常符合一轮复习的特点和要求。课堂中教师采取多种方式、方法使学生记忆基础知识、训练绘图、填图、改图的基本技能,概括归纳分析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4、教学手段多样化。所有教师都注重了身边教具的使用,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增强了复习效果。
5、训练适时、适量,各种教学辅助资料使用比较灵活、充分,尤其是高中新学案的使用更为充分,各栏目的功能得到了较好的挖掘和发挥。
6、都做到了重视学法指导,注意问题的思路点拨、规律总结及答题策略。
7、部分教师根据需要制订了补充学案,考点考情分析全面、到位,注重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规律总结、方法点拨,较好体现了与新学案的有机结合,互补性突出,实用性强。
8、都注重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许多问题的设计思维含量高,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趣味性、探究性强,符合素质教育和高考考试要求。
9、多数教师能够积极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善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上教师张驰有度,学生忙而有序,学有所得。
10、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生精神状态和学习习惯好。学生课前进入学习状态早,预习、积累、纠错、动口、动手等基本成为习惯。
四、主要典型
1、临沂一中陆庆红老师一如既往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有趣,活泼新颖,直观性、实效性强。
2、临沂四中新学案使用灵活、充分,主要表现在:
⑴做到了学案的前置使用、全面使用、全程使用,使用学情反馈卡掌握学情。
⑵对学案中的主干知识记忆巩固,重点知识要求学生理解记忆,如:锋面气旋等。
⑶通过各种方式的提问、回答、绘图、改图、练习、纠正等方式来巩固双基。
⑷利用学案中的练习,展示学生的做题思路,训练学生的做题方法。
3、郯城美澳学校地理组复习计划非常细致、周密,并将周复习计划张贴上墙,整个计划实用。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让不同的学生走不同的发展之路,坚持以中等生可接受为教学起点,以中档题为主。加强对尖子生的提升引导,给优秀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有些课尖子生可以不听课,到自修教室学习,适当给尖子生发放一些练习题,提高他们的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4、河东一中地理组紧紧以夏校长提出的“如何指导学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如何优化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科学地制定一周计划合理地安排晚自习和双休日?”这三个思考题为切入点,实行了电子备课,课堂教学环节简明,效率高,教学效果好。
5、临沭一中地理组始终把对“一标一纲一题”的研究放在各项常规教学工作的首位,教师对考点、考情的分析、把握非常到位。同时,见到的常规材料达14项之多,骨干教师的先行课制度的落实在“周研讨课”材料中体现鲜明,常规材料“全”、“实”。
6、莒南一中地理组根据学情编制的补充学案,考点、考情分析全面、到位,注重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图文并茂,注重规律总结和方法点拨,是对教材、市新学案的有效补充,总体质量高。
7、沂南卧龙学校(西校)地理组,非常注重主干知识的落实,在“实”中求活,在“实”中提高能力。特别是周练(周末一张讲义)、单元自测(教师提供题,学生自己做)、错题重做(高忠玲老师专门负责收集汇总学生做错的典型题目)三项措施的落实,有力保证了一轮复习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8、沂水四中地理组根据学校要求,每周进行两次集体备课并形成半周教案,基本做到了教师个体的每一节课都是集体备课的结果,资源共享、智慧共享成为现实。
9、蒙阴一中地理组,坚持“课前一聚,课后会诊”的集体备课制度,做到了“课课集备,时时集备,互相补充,协调行动”。教师采用活页式备课,按周装订,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等课型均有详实的教案,有力保证了备课的针对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五、主要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管理方面
问题1:部分学校地理教师数量不足,每个教师甚至要带4个毕业班,工作负担太重。
措施:积极开源节流,外部调入或内部挖潜,增强高三地理师资力量。
问题2:个别学校地理周课时只有3节,一轮复习任务重、进度慢,难以保证复习效果。
措施:调整课时安排,将地理周课时数至少调整为4节。
(二)教的方面
问题1:个别学校、个别教师集体备课、个人备课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措施: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的组织、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集体备课、个人备课的实效性。
问题2:部分教师对学情的反馈力度不够,课堂上讲的过多,讲非所需,以讲代练,以讲代悟。
措施: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加强学情的调查了解,更好地处理“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三个必讲(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问题必讲)和三个到位(训练到位,点评到位,纠错到位)”,做到精讲,切实提高讲解的针对性。
问题3:个别教师对考纲、高考试题研究不够。
措施:进一步加强对考纲和高考试题的研究,准确理解和把握命题趋势和考查方向,提高备考的针对性。
问题4:选题不精,有重量不重质的现象。
措施:瞄准考点,针对考情,精选训练题目,发挥典型题目的示范作用,联系迁移,举一反三,总结规律,形成结论。
问题5:课内引导学生自我感悟、反思、总结不够,存在教师将现成的结论、答案展示给学生的现象。
措施:进一步处理好讲也练的关系,改进教学设计,给学生更多的自悟、内化、吸收的时间。
问题6:抓落实不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学习缺少全程跟踪。
措施:对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确实做到有布置、有要求、有检查、有反馈。
(三)学的方面
问题1:部分学生复习方法不够科学,效率较低。
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会阅读,学会听课,学会做题,学会总结,学会反思。
问题2:基础知识不扎实。
措施:指导学生适时回归教材,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基础知识要记牢,做到能够准确熟练使用地理术语。
问题3:学前忘后。
措施:循环复习、训练,滚动提高。
问题4:为做题而做题,做题数量虽多,题目的训练功能不能充分挖掘出来。
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做题之后的总结、归纳、感悟,用好典型题、错题集。
问题5:学的死,不能学以致用。
措施:指导学生在记死记牢的基础上,做到将试题考查点与所学知识的迅速、准确对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问题6: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时间浪费比较严重。
措施: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用好积累本和典型题和错题集,充分用好早读、自习和周末时间。

光阴似箭,忙碌而充实的高三教学已经结束,回顾这一年的教学将有利于我的专业发展,因为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
这一年是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最辛苦也是压力最大的一年,这种压力来自社会,学校和我自身,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所有的地理统考中,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地理成绩都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在高考中的地理平均成绩超过了市区平均成绩.所任教的两个地理班的本科达线率都大大超过了预定目标.反思这一年来的教学,觉得有如下收获.
一,认清形势,把握动态,优化复习教学.
面对高考模式变化,复习时间减少以及我校地理学科学生整体基础较差等实际情况,切实了解学情,把握高考动态,研究《地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高考试题评价报告》以及近三年来全国,江苏,广东,上海高考试题(包括春季高考题),明确地理学科复习目标,方向,重难点和方法,精心安排复习计划,优化复习教学,切实提高复习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来说,首先是要把《考试说明》中知识点,能力点与教材结合起来,将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结合起来,确定每一单元复习的主要内容和所需时间.其次,弄清楚各知识点的考试要求,准确把握识记,了解,理解,应用,综合的界限,对高考中降低要求的,新教材删除的,非主干知识,坚决不拔高,对重点内容,要保证时间重点投入,进行必要的拓宽深化,联系实际,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第三是坚持"扎扎实实夯实基础,循序渐进抓能力,提优补差促中间,全面提高推进率"的复习教学思想,做到起点低,要求严,方法活,训练实,能力强.
二,夯实"三基",查漏补缺,优化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复习课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查漏补缺,夯实"三基",是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书本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②通过全面,系统复习,进行查漏补缺,综合应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掌握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思想和方法.③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总结方法,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课时精讲精练,所选题目必须有基础性,启发性,代表性,综合性,做到"少,精,活,度",一般以中档题为主,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每做一题都使学生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新的提高.
三,传授方法,指点迷津,提高复习效率.
指导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复习方法,既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复习时可用以下一些方法:借助地图记忆,通过理解记忆,通过比较进行记忆,通过列表进行记忆,通过缩略进行记忆,通过编织知识框架结构网进行记忆,通过图像进行记忆,通过对某些地理内容赋予特殊的意义进行记忆,通过编歌诀进行记忆,抓住特征进行记忆.
四,分类化归,突出重点,上好试卷讲评课.
(1)贵在方法,重在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试卷的讲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强化.
(2)分类化归,集中讲评.讲评试卷,采取分类化归,集中讲评的方法.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目,集中讲评,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分归意识,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印象更强烈.形异质同的题目,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形同质异的题目,要引导学生比较异同,防止思维定势产生的迁移.
(3)照顾一般,突出重点.讲评试卷对有些试题只需"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解剖".对那些涉及重难点及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试卷讲评前,对每道题进行细致地统计分析,对错误原因进行准确地分析,对每道题的讲评思路精心地设计.
(4)评后反思,适度拓宽.每次考试后,及时要求学生整理"错题集",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探索.

回顾2008年高三地理教学工作,心中有许多感慨,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受益匪浅,带领和同事们的体贴指导,让我也成长了许多,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次
一、注重细节、讲求效率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备好每节课
为了把课备的更全面,更深入,每节课我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教参上的,备课系统上的,以及网上的综合教材,资料,操练以及高考信息来备课;充分考虑学情、研究学生各阶段的进修状态,课前利用各类空余时间找学生一起说话了解她们各阶段的进修状况,让学生对前面的课堂教学进行反馈,如常识点是否讲清晰,哪些内部实质意义还需要补充,该采取什么样的要领来说学生更容易理解等等同时,尽量与其他老西席错开课,经常去听课,向她们请教有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我才能充满自傲,做到深入浅出,游刃有余
2、"讲清晰、说明白"上好每一堂课
每一次步入课堂,就都以自身饱满的情绪去感染了全体同学,使学生们也能以饱满的、高涨的情绪来参与我每一节课的教学,然后抓紧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间和学生一路把本课的常识重点学完,并把难点解析清晰据《中学生生理学》了解和实践证明,中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20多分钟之后精力起头涣散,课堂秩序有些不定了,这时就要用一些小幽默或地理小故事或开个打趣改变一下课堂气氛,待学生把精力又集中时,及时把重点、难点巩固,鼓励学生自己发明问题目解释题决问题,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常识结构,在处理一些空间性强、理论性强、区域性强或综合性强的常识点时,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能突破地理教学难点,注重多媒体技能与地理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三温习课的每节课容量都是很大的,涉及的难点和重点也是非常多的,从我的角度而言,我总是夸大:讲清晰、说明白,注重条理、高度概括总结并及时路程经过过程课堂操练加以巩固和掌握
3、及时检讨、总结反思
每上完一节课,总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总希望在课堂上不要留下任何的遗憾,力求完美上课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反映、某个常识点的讲解学生在课堂进修上有疑惑时,我课后一定进行认真阐发,找出影响学生进修的根来历根底因,然后把这一时会写在教后记中,在下节课的温习中及时弥补,并路程经过过程一些经典题目加以巩固,如许才能真正做到重点凸起,难点突破,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我不断地摸索、反思自己的教学校风气格,教学要领、板书设计、语言组织等细节,以期增加学生乐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全批全改、及时面批
对峙全批全改,路程经过过程作业、操练的批改,寻找学生的常识缺漏,经常利用课间操、下课期间、自习课等课余时间及时找学生面批,及时反馈并加以辅导如许不断发明问题,又不断反馈给学生改正,要得教学过程逐渐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抱负的成绩,需要精讲精练,定学期考试试,反复操练西席备好课,讲好课,每课都有作业,每礼拜都有操练卷,并且及时进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提高学生解题能力高三温习,操练考试是重要的一部分内部实质意义,学生只有反复操练,不断巩固常识点,使常识真正变成她们自己的东西
在提学校升级生的解题能力方面,我对峙每天课后在黑板安插一道具备较高思维价值的附加题,让学生在课后研究探讨,然后利用自习课前几分钟讲解或让学生上台为同学讲解;指导学生收拾整顿和归纳错题集,提学校升级生解题能力、归纳总结地理常识的能力,并经常利用课前10分钟时间,将好的错题集展示给学生,指导她们如何科学地做好个人的错题集;对峙利用每天中午时间从网上收集各地最新高考模拟题,并从其中挑选出一些较有能表现高考意图的题目及时穿插到日常温习课中,或进行筛选处理后,收拾整顿成单张操练让学生课后及时操练,并抽空讲评从高二年起头,任课年级较其他班多训练的题目在上千题以上,这为她们在高考中发挥出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全程辅导、点面结合
对于文科生而言,地理在政史地三科中是最难的,很难得分,部分文科生对进修偏重理科性子的地理感到明明困难,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有相当的惧认生理(特别是女生)鉴于此,我就利用各类路子加强对学生生理舒导,使她们树立信心,消除惧怕,如多找学生谈心,拉近师生距离,对于地理学科薄弱的同学更是多表扬,多鼓励
注意跟踪辅导,特别关注那些地理进修较差的学生,每天对峙利用上下午下学时间下班辅导,全程跟踪她们的全部进修过程如预习、听课、条记、作业完成、温习等,在下班辅导期间,特别观察差生造作业的过程,及时给予辅导结合每个学生的常识缺漏,精选辅导材料,给她们"开方"发单张操练,并独立讲评,有针对性地解决她们的常识缺漏对于优生,则不定期给她们各省市最新模拟题,并精选后组卷让她们操练,讲评提升
二、全面介入,一同成长
在高三任教地理期间,作为一位科任教员,我全面参与年级的日常教育管理,经常参加年级的班会和学生日常教育,主动协助班主任对一些行为表现较差进行帮忙教育,经常与班主任沟通协调优秀生和差生的生理辅导工作,为年级的日常教育教学出谋献计,路程经过过程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她们的懊恼,帮忙她们释疑解惑颠末高二高三两年的时间,学生和我建立了深挚的友谊,也越发喜欢读地理,并经常与教员交流进修情况,这对日常课堂教学更有效实施提供了基础在过去的一年,我始末与他同呼吸,共患难,与她们一同成长
三、关注信息、把握走向
及时获取高考信息,了解高考动态,特别关注湖北黄冈、上海、东北等名校的教学试题,路程经过过程看题做题、研究题型,加强对高考走向的把握和理解,参加高考信息交流会,经常与其他重点黉舍西席联系,探讨有关教学的问题同时 ,我还踊跃参加校内外教研活动,虚心向老西席讨教,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收获颇多,营业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任教年级在高考中取得文综第一位的好成绩对我而言,这一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进修的机会,不管是日常教学还是育人,我都力求做到不遗余力,尽善尽美,以无愧于黉舍、家子和学生

2005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的总体结构、题型、题量,3门学科所占的分值都保持稳定,整卷难度适中并具有适当的区分度。重视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的考查,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导向正确。大致统计,地理在文科综合中约占104分。
地理试题的第1个特点是整个试卷直接再现所学知识的题目很少。试题中以某1对象为中心提供材料设置情境,考查能力的题目多,而且设问比较新颖,尽管这些题目并不难,却体现着对“活学、活用”的要求,如卷Ⅰ(B卷)8、9、11题。
第2个特点是覆盖面比较窄。这其实也是整个文综的特点,受题量与分值的限制,试题不再强调学科本身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点的覆盖,而是以某1对象为中心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切口小,纵向挖掘深,考核的知识面和能力要求比较完整,如卷Ⅱ的36题。
第3个特点是侧重对地图知识的考查。地图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包括识图、读图、用图能力,如卷Ⅰ(B卷)1、2、4、7、8、10、12等,政史地综合题也是建立在相关的地图和自然、区域地理知识上的渐次推进。
第4个特点是关注社会。把书本知识渗透于社会知识之中,如卷Ⅰ(B卷)2、3题等。文综试卷中最后1道大题占60分,在整个试卷中分值最重,该题是1道史、地、政结合的典范:从地理上的东南亚海啸入手,引出历史上的第1次亚非会议,再到政治方面的国际新秩序。
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要求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能力的提高。体现在高3地理复习中,就要求我们1方面应紧紧围绕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另1方面,要按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原理分析、规律总结和解题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1、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的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基础。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1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1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1个问题本 ,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1反3的目的。
2、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3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1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复习“地壳运动”时应1并复习初中“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等。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1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1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1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3、加强空间思维训练,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我们的整体思维观形成。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1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10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1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1团,而是1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1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4、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是1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3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来通过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分析。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
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水平。近几年高考试题的1种新趋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挖掘题目中包含的隐含条件,各个击破,求得正确答案。
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于1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1因多果、1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1题多变、1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1组等值线图,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①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②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③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④假定为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等。
4、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1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火山地震等)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
高3地理复习中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紧扣大纲,立足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观念,加强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以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有价值,抓住主干知识,注重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在命题人员的眼里没有热点问题,将所谓热点问题搞得沸沸扬扬、草木皆兵是不可取的,紧紧把握住区域特征认定及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三(3)班的地理教学.本人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较为适宜的教法,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1,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期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一年来,我一直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2,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首先 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其次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3,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总之,一学期来,干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行为习惯还不够规范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这学期以来,我在工作中,坚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新的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也提出新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知识面,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不断努力,现对近年来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高三的课堂尤其是注重效率,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地理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地理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做好集体备课、听课。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及时解决。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参与集体备课,向本组其它老师学习,平时经常听组内其它教师的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指导,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完善作业批改: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我觉得课后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生的学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处处鼓励他们,使他们增强信心,取得了成就感,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提了的,要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在教学工作中,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所任班级成绩突出,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新的一年里,我会继续努力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努力奋斗。

一年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了,我本学年的教学工作面临高考的挑战,所以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是在地理高考中,如何使我们的学生考出更好的成绩,为校争光,向社会和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回顾自己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值得总结的有如下三点 。
一.鼓励为主,防止放弃
面临毕业、升学考试和课程的加深,有些平时地理学得不好的学生显露出灰心丧气欲放弃的苗头。为了对全体学生负责并争取大面积丰收,鉴于这种情况,我及时加强了对这些学生的关注。首先从思想上疏导他们,鼓他们的劲,树他们的信心,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使他们了解到自己在老师眼中还不是“死蟹”,他们有了学好的信心并打消了放弃的念头。其次在课堂教学上也让他们有成功的机会,即使他们在地理表达中出现错误也尽量采用隐性的纠错方式,因为责难只会使他们处于焦虑、恐惧、苦恼和不知所措之中。如课堂回答问题及上黑板作业,都给他们有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做较容易的题目,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给予他们实质性的反馈评价,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外,对他们还采取分层次布置作业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和同学们的努力,在今年地理高考中,这些同学都有望取得满意的成绩。
二.面向全体,保证尖子
在稳定差生,为了提高全体学生地理水平的同时,我发现一些地理尖子生课堂上有吃不饱、提不起兴趣的现象存在。基于这种情况,我立即调整了我的教学方法和要求。课前布置尖子生一些不同的作业,目的是课堂上他们不仅能更好地配合老师进行新授课的示范、复习课的概括、知识点的归纳,同时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课堂上要求他们做比较复杂的、有创造性的练习。这样做,不但满足了尖子生的求知欲,保证了尖子生更上一层楼,也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激发了大家的创新精神,使全体同学都受益。
三.吸取教训,再创佳绩
成功的经验有时是建筑在失败基础上的。教学工作要想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功,不但要总结经验,还要及时吸取失败的教训,分析失败的原因。本学校是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新学校,学生的生源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高考复习出现教师讲过多,但学生仍然无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学理解,而其他同学仍然不能理解的现象。而且对于本学校的学生应该实事求是,尤其是中等及差生,不要对他们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够掌握的内容;对于难于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时可以放弃。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实,才能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从而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
成功和失败都已成为过去。我要做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借鉴成功的经验,及时吸取失败的教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给下一届高三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从而再创佳绩。

一、      教学总体思路
分两轮(有时间的话对高二的内容进行第三轮复习)
第一轮安排:完成区域地理和高二两本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及高三新教材模块知识
第二轮安排:在二模考之前进行全面复习,根据二模考试情况,针对性进行复习。
二、      全学年各阶段教学安排:①教学时间分配;②主要教学内容;③作业与练习;④考试安排;⑤周日教学内容
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在期中考试前结束,作业以单元练习为主,结合区域地图及专题地图,每周一次区域地理练习,考试安排:九月初摸底考试,十月初第一次月考,十一月初的期中考试,期中考试内容为区域地理;期中考试后完成高二知识落实,配套练习是高中地理一课一导,每周一次综合地理练习,考试安排:十二月初的八校联考,一月的一摸考试。
周日教学内容:一周知识点回顾及每周练习分析
2009年高考试卷较以往高考试卷的区别是论述题占比分大,题目灵活,选择题增加5题。
经验与反思:
1、知识点一定要落实到位,需做的工作是加强检测;
2、学生的读题能力要进一步提高。
3、论述题如何采点。所以在第二学期应选一部分读图分析题,专门针对前三个问题进行训练,举一反三,做到触类旁通,最后的效果还可以。在模拟考以后,通过一份份模拟卷的巩固复习,不断发现知识漏洞,及时补缺,学生重新树立信心,消除恐惧心理,解题能力会明显提高。这样,在老师的认真“教“,学生的认真“学”,双管齐下,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一学年的地理教学,及时总结。还有要关心每天的时事热点。一方面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因为《地理考纲》中明确说明“要考当前国内外发生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重要的事件,第二天,及时在课堂中反馈,讨论,从地理角度分析这些地理时事热点。那么在高考中,学生至少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慌。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13、14班地理教学任务,在开始的教学中,由于是第一次带高三,遇到教学工作棘手的问题,就和孙老师、刘老师、刘主任一起在集体备课中讨论如何上好高三地理复习课。在交流中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很多方法。
本年度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项政治和业务活动,从不无故缺勤,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同志,协调同事们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和其它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教学工作中我做到:
1、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从不潦草从事。包括新课和所有的习题课,都写教案,都认真作题研究教法。在备课中不断引入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网络信息,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举例深入浅出,尽量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教学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学生关系密切融洽,能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使教学工作恰好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形成和培养、深化,先打好基础,再扩展发挥。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周练试卷)。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积极响应学校组织的陪优转差工作,并和个别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如14班的李涛、张燕、徐善武、王乔等,13班的庞敬友、李梦玉、郝圣虎等。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尤其听刘龙飞主任的课对我启发很大。之后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通过听课,学习其他同事的优点长处,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
5、为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我业余时间多看关于地理教学的图书,认真的阅读并做好笔记。此外利用网络搜索课件、教案、习题,并把它用于日常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积极响应学校组织的周练考试,认真出试卷,批改试卷,讲评试卷,真正做到训练目的。在试卷当中经常把09年的高考题拿来训练,学生即提高能力,又增加知识面,让学生能提前感受到高考题目。
7、另外,我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备课教案资料齐全,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及时调整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应用到实际教学。
本学期就要结束了,通过这学期的工作与学习,我在教育教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4、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5、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6、注重高考热点问题的讲解,复习。注重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以及运用问题的能力。
总之,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尽心尽力,努力踏实的做好本职工作。

任教高三,深感心理的重压,肩上担子的沉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回首一年来的工作,首先应感谢领导的信任,感谢教研组长以及各位同事的支持和帮助。高三地理教学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而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不一。下面,结合我在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的实践,总结一些高三地理教学的方法。
1、认真备课   第一次教高三,拜孔小银老师为师傅。通过师徒培训活动,虚心地向孔老师请教。孔老师讲课时的幽默风格、知识的严谨都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回味无穷。 认真参加高三教师市、区、校级教科研等继教活动;与孔老师认真研讨近几年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试题”,使高三地理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水平。针对14、15、16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如:学习地理的基础和兴趣,高三月考的成绩及试卷分析,学生学习地理的心态和方法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可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上好每一节地理课的最基本的前提。
2、精选习题  从复习资料《导与练》中,挑好课堂的同步训练题,当堂巩固每节课的地理知识点。 其次,精选单元检测题。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的便利,从中为学生挑选习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可见,选好地理练习题,并训练学生,是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地理成绩的一个途径。
3、用专题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方法 首先,向学生讲明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重要意义。即,从文综的考核目标和要求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从高考试题的命题宗旨看,“能力立意”:重在“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重在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而结构性的知识易于迁移和重组。  其次,用实例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复习。
4、答题训练 在此环节,需要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丢分现象。如: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审题、做题、反思与总结);在答题技能与技巧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与技巧,训练学生熟练简答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题的基本模式(思维、应用、语言);同时,要学会使用标准答案。
5、做好考前冲刺阶段的工作: 考前冲刺阶段,“文综”进行了有重要意义的几次测试。老师及时地从综合的角度、学法辅导等方面,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另外,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这个时期,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极不稳定。老师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有空或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沟通,帮学生调节好状态,迎接高考。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是在最后的考前冲刺时期,有超过20人次以上的学生主动找我沟通,向我寻求帮助。 事实证明:越是临近高考越是沉得住气,考得就越好。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必须经历高考,以高考这一跳板,跳到理想的远方。每位学子苦读十二年,不就是为了高考。每个人都不想输,都想取得高分。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我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并不比别人差,为何考试成绩比别人差;为何每次定位都有偏差;为何审题会出错;为何这些题目看起来很简单,却答不到采分点。
在教学过程中,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做到超水平发挥。以下是我个人在高三教学中采取的措施:
1、  整理常考知识点,理清思路、方法。强调学生记忆。(以大气运动为例):
通过作大量的高考题,归纳总结本章知识主要考查:大气环流、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的特点、气候成因、气候类型的判断。学生的困扰——不懂得如何答题。①如问某一地区受何种大气环流的影响,学生根本不知什么是大气环流。②问两地气温不同的原因是什么。③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的判断。④气候类型的判读。这些题目不懂得回答的原因就是:学生平时自以为是,上课听得懂,课后没有认真复习,说白了就是没有背一些基础知识;没背方法、规律、原理;没有进行归纳总结。针对以上问题归纳以下内容:
①大气环流包含:气压带风带、大气活动中心、季风环流。作这种题目的时候要有个先后顺序,先考虑季风环流——如题目中的位置若在大陆东岸。其次考虑正常的风带。
②气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地面的热源是太阳辐射。因此地面的气温主要和下垫面、太阳辐射有关。因此两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和下垫面。只要学生了解知识点的本质,遇到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③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的判断:对于这一点学生必须掌握大气的热力状况,地面与太阳之间隔着大气,因此必须考虑大气的厚度(太阳高度角和海拔高度),密度(天气状况)
④气候类型的判读:根据气温、降水柱状图进行判断---最基本最重要最实用的方法。
2、  强调学生对知识点要进行记忆,不能只停在听听,没有落实:
对于这一点学生往往没办法做到位,必须采取一些措施:
和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开学初利用课间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场落实,记忆。而后考试,让学生得到甜头;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进行小测。
3、  练习:
教辅材料的练习题不多,平时根据需要增加相应的题量。对于练习题,很多学生只停在作作而已,其实要真正提高能力,要做到对于练习题的知识能迁移到课本相应的知识,并深究其本质问题,且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于记忆。对于那些某部分比较差的学生,则要强调他们买一些练习题,利用星期天的时间,集中1---2小时的时间进行做题,要不屑一顾,不会做也要硬着头皮做下去,一段时间后,进行归纳总结。应试能力肯定会提高。
4、  讲评:常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这需要平时常和学生沟通、交流。讲评时对一些知识点要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横向、纵向进行比较。并构建知识框架。
5、  批评与鼓励;
了解学生的个性,抓住学生的心理,对平时的考试情况和突发事件进行合理的批评或鼓励。
总之,要想让学生学好,并不是一星期,两星期的事,也并是用一层不变的方法可达到的。需付出持久的努力。以上是我个人在高三年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B11(地理)、B13(政治)两个班的数学科教学,在整个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围绕梁校长提出的"科学备考、精耕细作、提高效益、再创辉煌"的工作主题,特别是在科学备考、精耕细作方面下工夫,具体做了以下五方面的工作,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正确定位、有的放矢
我考虑到政治、地理班的学生属文科类考生,他们的数学基础都比较薄弱,针对这一实际我确定自己的备考方向是注重基础、循序渐进、突破中档及以下的题型、在难题中能取少分的备考策略。在选题目及评讲都以中层为主体,在复习过程中采用;属于概念性的知识以及识记部份的内容就由学生自己看书解决;属于理解性的内容由老师作简要的讲解;每节课前都针对所复习到的内容为学生准备8~10道题提前练习,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先检查中层生的练习情况,然后针对中层生做错的或不会做的题型作评讲,讲中层生不明白而真正需要讲的东西,这样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赞同,课堂气氛也较活跃。
二、中层生辅导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都懂得中层生是我们的命根子,能否完成学校下达给我们的高考指标就要看大面积的中层生,特别是临界生能否上线,因此我能做到偏爱中层生,在精力上、情感上都加大投入,在课堂上总是提问中层生;在座班时优先中层生的辅导;或找中层生谈心,了解他们在学习中或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并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还固定每周星期二下午第三节为中层生辅导时间,既有辅导内容,又有中层生的测验试卷;在每次的测试都对中层生的试卷作认真的批改,并指导他们如何做好错题重做的环节,使中层生们也倍感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因而使他们并发出一种必须要勤奋学习,要以优异成绩来报答老师的愿望,从而也促进了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三、坚持每周一测,每月一考的检测制度
在学期初我们B板块数学备课小组已定出整个高三阶段的备考复习计划,确定了我们的复习模式是:每节课的内容都以习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每周星期四安排二节课连堂,并进行测试(测试的内容是以复习过的知识为主,并兼顾一些高考热点知识);每月参加全年级进行的高考模拟测试;不论是周测试或月模拟考试我们都认真批改试卷,及评讲试卷,发现有突出的薄弱环节就安排下周再次训练以求达到逐一过关;经过了一期的强化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得到了加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科成绩也不断进步;在再近的月考和期末考试中我所担任的两个班的数学成绩都能完成年级下达的学科指标。
四、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我虽然是一位已有26年教龄的老师,但我能听从备课组长的领导,积极参加每周的教研活动,与年轻教师一齐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并经常听年轻教师上课吸收他们的先进教法(B板块有6位年轻数学教师,我听他们当中每一位上课都至少有2
节以上),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些报纸杂志,吸收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五、履行教师的天职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履行教师的天职,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当看到班中一些学生无心向学有混日子的表现时,我就抽时间向学生讲学好知识的重要性,教育他们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没有一技之长以后在社会上就很难找到自己立足的位置,并列举一些以前学习成绩并不那么理想,但经过勤奋拼搏最终考上大学且日后大有作为的事例鼓励现在的学生要树信心、立大志、奋发图强、永不放弃、为提升自我价值必须要努力学习,从而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睡觉的现象基本消除,为促进良好的学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以上是我一期来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但离学校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特别是深入了解学生做学生思想工作方面仍不够,备考方向是否准确没十分把握,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仍不快。今后我要深入钻研考纲,努力把准备考方向,使学生不做无用工,提高复习效率,为实现2006年我校高考上省专(3A)线以上人数突破1000大关作贡献。

高考现已结束,在高三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考又迎来了骄人的成绩。一年的辛勤耕耘,终于获得满意的回报。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自己今后教育教学成绩,取得更大进步,现将这一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复习总结如下:
一、认真分析、研究、领会近年来地理学科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
“ 3+X ”模式高考,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两年地理学科高考试题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 、命题更注重知识的渗透性和强化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其特点体现了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 、遵循考查能力的原则,突出考查考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或评价事物的能力,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有利于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3 、以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为主,强调区域地理 ( 初中地理 ) 在学科中的基础地位,用系统地理 ( 高中地理 ) 的理论。去阐释其原因、特点,图表的阅读与运作,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特色,适当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与综合。素材是课本以外的内容贴近实际,试题突出应用型、能力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多角度考虑,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
4 、试卷综合性较强,更加突出文科综合能力的测试,试图打破传统观念和跨学科过渡。今年年高考文综卷政、史、地三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学科之间的综合性有所加强。
5 、试题的取材注重联系当前世界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现实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
6 、焦点、重大的时政热点通过基础知识反映出来,因此,基础不能扔。
7 、强调主干知识的考查,所考内容在教材中占主导地位,不鼓励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点。
8 、试题体现人文精神。
9 、考查对人的素养和潜能,不会强调覆盖面。
10 、试题越来越强调探究型,研究性学习的考查,自然地理比重和开放题有增多趋势。
二、精心制定备考复习策略
1 、重视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总结规律,找出特点,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机构。
地理事物和现象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加工”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这实际就是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要善于总结规律。如气候的成因、分布、特征,气候的成因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地形等方面考虑,自然带与气候的联系,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及某些特殊行业 ( 飞机场、疗养院 ) 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缺水原因,跨流域调水、水污染、节约用水、节水农业等。
2 、根据地理学科特色和高考命题特点、重视地理图表的归类和复习
进入信息社会,大量的信息以图表、数据的形式出现,要从枯燥无味的图表中找出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如人口增长、城市人口的比重,城市化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气温、降水的图、表、分析气候类型;主要国家工业地带的分布与海洋运输;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分布等。
3 、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并与教材有关知识有机融合
地理学是一门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的学科,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题的主旋律,地理教育本身是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焦点热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对现实问题中的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加以阐述、评价,如全球和我国自然灾害的问题,中东局势与能源问题,石油价格的波动,开发新能源,城市化问题与建设新城镇,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北京申奥,西部开发,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印巴问题等。
4 、注重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地理特有的思维方式的训练。
随着过程性、条件性开放题的出现,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显得日趋重要。
5 、加强图文题解题、答题技巧的训练
近年来,学生在图文题失分较多,追究其原因大多学生是由于不会提取、加工、整合图中有效的信息。因此加强图文题材的解题策略、答题技巧的训练显得十分必要。
6 、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本图表进行提问;在对照比较中去寻找问题;进行假设性提问等,以达到培养学生爱问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7 、加强自然地理的复习。历届高考及最近消息给我们重要启示,自然地理复习一定要在扎实的基础上深化、活化,将初、高中地理
有机结合。通过第二轮的专题复习以点带面、以线穿点,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能力。
8 、科学安排复习时间
①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上学期,以学科主干知识为主,强调学科内综合,抓基础,准确练习为主,并注重知识迁移,抓好基本概念,把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基本规律,基本方法。
②下学期的专题复习训练,以学科内综合为主,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高考大纲》,用其精神指导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进行学科内综合,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
③通过综合训练 ( 年级月考 ) ,补缺补漏;引申迁移;适度提高;加大学科综合的力度,注意解题技巧;学生非智力因素,应试心态的适应性训练。
三、在复习备考中强调以下问题
1 、等值线的判读
等高线、高温线、等压线 ( 面 ) 、盐度、降水、等震线,等深线等图的判读,分析其分布规律,得出正确结论。
2 、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强化对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
在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日照图、模式图 ( 如地球的公转轨道图 ) 、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 ( 表 ) 和区域地图 ( 有时还会出现景观图和逻辑框图 ) 等等。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升 ( 如同一类图的各种变式 ) ,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 ( 数量关系、逻辑联系等 ) ,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
3 、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又回到课本
源于课本就是在第一轮复习中,按初中、高中一章一节地复习,立足书本,训练到位,不留死角,讲练结合。
高于课就是在第二轮复习中,用专题的形式,初中、高中的知识融化一体,将内容相关的章节,放在一起复习。

一、 命题说明
1.平均分:重点校54。4(相当百分制的62分) 及格 69。9%; 一般校44。23(相当百分制的52分)及格 29。9%; , 试卷难度为0。581。达到高考难度设计要求。
2. 试题内容在(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注重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品质的考查;如选择题3、7、11、综合题39(3)(4)。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的同时,注重考查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引导、启发创新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如综合题36题。
3.试题涉及的内容丰富,从书本知识到发生当今世界或身边的各种地理现象(天气、气候、南水北调等),从基本的经典概念、原理到当代自然、人文地理学最新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区时计算到最新的农业节水措施),考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是对地理学仍至其发展、研究的过程所发生的新的或更深刻的认识。即试题引导考生关注地理研究的发展,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遭到和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注意到地理学的研究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能产生的作用。
试题内容或材料的选择只是实现考查的一部分,而考试的主旨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地理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图象表达能力)这是进一步获取知识、实现创新的基础。在试卷上,这种检测是通过再认、再现或获取信息、继而进一步系列的分析、辩别、判断推论、论证等思维过程实现的。这一过程因带有地理学特色而表现出地理学思维方法的特性。
4.注意图象表达方式的考查:各种图表不仅是地理学的工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文字表述。因此,地理图表在试卷中占有相当篇幅。要求考生能够对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图表达进行判读、绘制、分析;观察、发现和分析地理现象;从中获取或提取地理信息;并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进结论。地理学表达式的特殊性亦反映了地理学要求学习地理必须具有空间概念和特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状态。
5.立足于区域,要求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此试题多是从一实例出发,由具体问题推导一般原理。(农作物分布规律)
6.地理学思维的综合性是最为突出的。命题在表达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互相关系时,表现了地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如40题读图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
7.命题给予了考生以一定的答题材空间,分析地理事物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变化或对已有的结论予以延伸。如39题的(5)小题。
8.命题注意传达地理研究的新进展、新观念、使试题事业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反映出地理学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南水北调、环境问题等)
9.注重考查地理思维能力,突出表现思维理性、逻辑的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各题的难度、命题思路及学生的典型错误分析(见表一)
三、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1.让学生喜欢地理,认识到"有用的地理"是复习的关键。当老师使学生体验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时,成功就已完成了三分之一。地理学源于人的关系,应该是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门科学。应时时刻刻关注周围的生活,注意将生活现象引入到教学中来。如对北方秋雨、南方梅雨、贵阳冬雨的现实解释,对我国工业布局的实际分析、对新闻联播的点评等。
2.在地理复习教学中,首先明确一点,教师不能以"我的教学要面面俱到,做到复习无漏,保证考到都是我复习到的,这才对得起学生"为指导思想。学生不能以"我必须全都复习到。力争考试中的题我都见过"为目标。事实上,地理教与学、复习与考试是要将最基本的地理原理、地理分析方法和技能传达清楚,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学会自己运用原理、方法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因此,地理教学与复习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想,形成一种能力。在每一知识点,每一区域复习中都应对这一点加以迁移渗透。如:复习世界各分区地理时,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设计自学模板,如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工业、农业、分布、成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让学生课后自己阅读、复习。其次,老师在课堂上,只引导学生思考三个点:一是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与相邻区域的位置关系。二是本区域内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并以此为困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特点。三是进行跨区域专题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通过这一复习过程设计,使学生不仅形成全球窨概念,还对地理学英语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从思路上更为开阔,从认识上更加宠观,从方法上更符合地理科学研究要求。
3.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空话,要具体落实在教学设计和复习设计上。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培养,就可做以下设计:第一步,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加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度经线、20W、160W、120E),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像其自转起来,结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与晨昏线的动态关系;第二步,在复习大洲、大洋,重要大地形、气候区等,此时,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的经纬仪不已经成为平面的地球仪;第三步,在复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丰富十长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游泳点等,这时,学生脑海中的地球仪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学地球了。试想,复习到这一程度的学生,当你给出世界上的某一点式线时,在其脑海中涌现的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其成因、规律、原理无不渗透在这种联系和差异中,地理学所关注的区域分析和区域对比,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独特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在这一教学、复习过程中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复习的真谛在于此,学生获得了方法和思维方式。
4.复习教学中有意识创造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批判性。每日述评绝对是个好办法。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在班中就某一现实问题,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论述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获益是巨大的。如从地理学对去年美国9、11、今年俄罗斯10、23两起恐怖事件的对比与分析,两者均发生于北半球秋冬之交的大国首都,为宗教活动、与伊斯兰极端分子有关。

一、 试题评价及分析
试题能围绕课标,紧扣考纲,按照《考试说明》要求来考察学生,试卷考察面广,容量合理,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在内容上,相对于近几年的全国卷,本次试题较为侧重人文地理,重视对学生基本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的考查,能体现高考命题的基本特点。各模块所占的比重较合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比例大概是9:7:4 。以考察地理主干知识为主,重视各种图形的运用及能力的考察。
题号
1
2
4
7
8
36
对应的高考卷
2009年重庆卷
2005年全国三卷
2009年安徽卷
不足之处是原创题目太少,试题缺乏新意,对新课程改革的“新”字体现不够。2009年各省高考题出现的次数太高(见表Ⅰ)。例如:选择题1、2、4、7、8、11,综合题36题均为高考题,这样对做过这些题目的学生非常有利,而对于其他的学生不公平,得到的成绩也不利于指导教学。还有就是综合题的答案有些欠妥,如:36题的第(2)小题的答案有重复性,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与夏季风的不稳定是因果关系,没必要作为两个得分点,而原高考题答案也只做为一个得分点。再如:37题的第(1)小题,答案只考虑了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的不利方面,而没有有利方面。
1、试题结构、难度、涉及知识
表Ⅰ
试题结构稳中有变,基本与近几年高考试题相近,但略有改变,取消了政治、历史、地理三家拼盘的综合题,是三科分化明显,便于学生作答。基本结构仍为11道选择题加上2道大综合题。难度适中,对于中游学生适合,也符合我区各校目前的复习情况,而且试题难度有层次性,区分度好,成绩也反映了这点,最高分88分,最低分4分,相差84分。
知识涉及高中三本书---必修1、2、3和初中3、4册(中国地理),自然地理部分和人文地理部分基本对半, 具体如下(表Ⅱ):
表Ⅱ
项目
题号
知识
能力
难度
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②

2
公转、气候、河流的治理、极昼极夜的变化

3
地球、地图(方位的判读、球面距离)

4

5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6

7
坡向、坡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②④

8

9
逆温现象


10
遥感


11
工业转移
①②

36(1)
河流的水文特征
①②③
易、中
36(2)
旱、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①②③④

36(3)
农业区位分析,农业类型
①②③④
易、中
37(1)
全球变暖的影响
②③④

37(2)
大气污染
①②③④

注: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②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阐述能力。                      ④论证能力。
2、试题特点
(1)以地理学主干知识考查为主
本套试题仍以考察地理学主干知识为主,突出地学的核心知识,如:地球、地图、正午太阳高度、气候、聚落、农业、工业、灾害、环境问题等,都是学生最常见的知识,本次考试都有涉及。所以学生一定要重视基础。
(2)注重能力考查(图像形式多样)
地理学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读图、析图的能力,图是地理学的载体,本套考题中图像形式多样,有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等高线地形图,体现了注重读图能力的考擦。
(3)关注热点,接近生活
36题的(2)小题,考查旱涝灾害;37题中的环境污染及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9题的逆温引发的污染物不易扩散,笼罩地表,我们当地冬季经常见到,接近生活,就是此类题有些少。应该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这样会事半功倍。
(4)试题符合目前学生的学习实际
目前,大部分学校进行到一轮复习的后期阶段,由于没有进行二轮复习,所以大部分学生的能力还没达到一定的高度,如果题难度过大,会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所以本次试题难度把握得很好,符合目前学生的学习实际。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1、学生得分情况分析
本次参考学生应、往届共1010人,区平均分为45.3分,最高分88分,最低分4分,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各分数段人数如下表Ⅲ (按实考人数计算)
分数段
80-100
70-79
60-69
50-59
49分及其以下
人数
4
47
144
221
594
上表可分析得出,高分段人数太少,低分段人数比重太大。各题得分情况如下:
表Ⅳ
题号
项目
单选题
综合题
36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1)
(2)
满分
44
8
12
16
12
8
正确率
65
53
54
77
86
51
57
36
43
58
90

得分率
55
35
33
44
21
73
平均分
24.2
2.8
3.9
7.0
2.5
5.8
(注:该表为抽样所得数据(人数100)。正确率和得分率均以百分率计)
从表Ⅲ中可以看出:单选题的8、9题,和整个二卷的得分率都低于50%,失分严重。8、9题说明学生对于地形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产生的关系不清楚;二卷分数低,一是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致使沉淀量严重不足;二是没有掌握二卷的答题思路,一味的用知识做题,没有用思维和方法做题。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地理老师要特别注意。
2、考生试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沉淀严重不足,导致概念不清。
基础知识沉淀不足,导致基本概念不清楚,混淆乱用现象比较突出,分析“短 路”现象比较严重,失去了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进一步分析认识的基础。如好多学生弄不清楚以下知识:逆温现象、遥感、经度距、纬度距、地形和太阳辐射的关系、水文特征包括哪些等等,那么这些题肯定不会作了。
(2)读图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差。
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图像去表达空间的概念,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对考生利用地图、图表资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力度在逐渐加强,读懂“地图语言”,提取图中信息,分析图示内容的变化等均是考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阅卷中发现,考生读图、识图、析图能力较弱,知识迁移、整合能力欠缺。例:5、6、7、8题均需要在图中获取信息,然后分析作答,而许多学生没有获取到有效信息(试题图2中的冬夏季风,图3中a 与坡向的关系)才导致做错,这也是该四题错误率高的原因。
(3)答题不规范,阐述能力差。
有个别学生不按指定位置答题,地理、政治答题位置颠倒;有相当多的学生在答题纸上,乱涂乱抹,更有甚者用白雪,这些都市不允许的。语言表达差,成因解释不清。如旱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这是很好分析和表述的问题,但我们的学生阐述不清,有的自相矛盾,分析涝灾竟然说到了低山丘陵水流急,易引发涝灾。分析旱灾竟然说地势平坦,易引发旱灾等等。
(4)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审题不准,不会用思维和方法答题,二卷失分严重。
例37题的(1)小题,失分最严重的一题,原题是:试分析气候变暖对是地退化及农作物生长影响的表现。而大部分学生答成湿地退化的影响,那就没分了,关键是基础好的学生也如此,审题不准。再者就是他们答题时,用知识的时候多,而不用思维或方法,例如36题(1)(3)小题,应先考虑水文特征包括哪些,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哪些,然后分析阐述,就不会因答案不全而丢分。但是我们的学生不这样思考,拿道题直接用知识作答。所以我经常给学生说:用知识作题能得分,而用思维和方法作题能得满分。
(5)综合能力不足。
地理是综合性最强的科目之一,所以综合性是地理学最大特点之一,因此,地理高考卷中的综合性题目是较多的,也是学生最头疼的。本套试题的综合性题错误率也极高,例如:6、8题和二卷,以8题为例,如果考各纬度太阳辐射随时间的变化,那就和1题一样,简单。但多了个地形(坡度和坡向),难度就大多了,实质和热水器安装角度是一回事。但学生缺少综合能力。
3、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学生不重视教材,只重视教辅资料,盲目地、大量地、“认真地”做题。
(2)平时学习只在乎结论的得出,不思考(或不重视)得出的过程。
(3)太爱记文字(死记笔记,越记越死),不关注图表。导致图文结合能力差。
(4)只做题,不反思。
三、地理单科成绩分析
1、各校地理最高分名次(见下表):
学校
政治
历史
地理
校第一名在全区地理考生中的名次
西港
77
78
88
1
四棉
79
90
80
2
庆华
78
85
79
5
19中
65
72
77
9
宇航
75
87
77
9
34中
87
87
73
20
五环
84
81
72
26
64中
80
86
71
35
55中
74
70
67
62
62中
61
78
67
62
电建
69
78
64
93
全区
87
90
88
1010
2、各校第一名在全区地理考生中名次(与2009年对比):见下表
学校
2009
参考人数
校第一名在全区
地理考生中名次
2010
参考人数
校第一名在全区
地理考生中名次
西港
50
3
67
1
四棉
164
3
165
2
庆华
105
6
142
5
19中
84
11
73
9
宇航
80
40
73
9
34中
110
67
107
20
五环
139
1
114
26
64中
59
23
102
35
55中
69
8
74
62
62中
34
114
32
62
电建
114
3
86
93
全区
1117
1035
3、地理单科前51名中各校所占人数(与2009年对比):见下表
学校
2009年
(78分—64分)
2010年
(88分—70分)
19中
1
3
34中
0
1
55中
1
0
62中
0
0
64中
4
3
四棉
4
23
五环
19
2
电建
3
0
庆华
14
4
宇航
3
9
西港
5
6
4、各校地理成绩分档人数比较表:(见下表)
学校
2010年
(88分—70分)
2010
(69分-60分)
2010
(及格人数)
19中
3
7
10
34中
1
11
12
55中
0
1
1
62中
0
1
1
64中
3
11
14
四棉
23
40
63
五环
2
17
19
电建
0
5
5
庆华
4
19
23
宇航
9
16
25
西港
6
17
23
四、后期复习建议及实施措施
1、进一步夯实“双基”,完整学科知识结构
学生答题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是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不扎实,基本概念、原理理解不深刻的问题。下阶段主要针对学生没有掌握的或掌握情况不理想的知识点进行专题式强化教学。要进一步做好地理主干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强化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指导学生纲举目张,通过思维导图扎实掌握地理“双基”。并且指导学生整理小专题,使理论体系化。
2、强化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
加强识图、填绘图表技能的训练,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是掌握空间联系、空间结构的关键。要在头脑中形成“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东西半球及大洲、大洋分布图”、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世界政区图”等重要的思维地图,熟悉中国分区图、世界各大洲图及经纬线与大洲和中国的关系,这是分析问题的重要基础。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正确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是各种地理图表,精心设计出一些针对学生认知实际且有一定思维量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图表,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各种统计图,也是承载地理信息的载体,就必须进行各种统计图的讲解和专练。常见的有直角坐标系统计图,三角形坐标系统计图,多轴坐标系统计图,复合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等,也许出现在数学试卷中,学生就可以进行顺利的数据读取,而一旦出现在地理试题中,就成为难点。所以不管是地图,还是统计图,老师都要进行专题训练和讲解,并且要真正得让学生有所领悟,学会读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的习惯,进而具备读图的能力,最后拥有读图的感觉。使理论图表化。
3、学以致用,提高学生从地理角度透视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
在试卷中体现人文精神是高考文综命题的价值追求,从近年各地新课程高考地理试题来看,并不回避热点问题,常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中要关注近年来国内外重大时事问题,以及长期以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如人口、资源、灾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使学生了解热点问题的地理背景和相关知识,掌握热点区域的自然地理事物分布、自然环境特征、经济活动特征等。
4、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提高地理应试能力
教学中要注意审题训练,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特别要注意试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如指出、分析、概括、对比;差异、共性、特征、成因等,并总结常见问题的答题思路。引导学生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地理学科能力,如归纳总结地理事象的影响因素,描述和比较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描述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及分析成因,重要区域的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的成因和解决途径等,并能用规范、准确的地理学科语言来进行表述。
强化练习、考试的试题讲评,加强审题的辅导,引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如何检索和提取知识储备中有关知识来解答面对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还要强化训练常见题型的答题规范和技巧,使学生在面对新情境时能从容应对,减少失误。
5、强化二卷,形成答题模式。
根据我对高考题的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难点在一卷,二卷容易得分,只方法合理,强化二卷,必定见效。地理二卷的问题模式一般为: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地理老师可根据这种模式强化训练,这是第一种。再者就是根据地理二卷的内容分类,典型为两类,一是以地理学主干知识考查为主(试题陈旧规范);二是考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为主(试题新颖灵活);这两类也可形成答题模式,强化训练。三可根据二卷的设问方式,形成答题模式,强化训练,根据我的整理,地理二卷的设问方式一般为两种:一是单一性设问(以考查之最,典型案例为主);二是类比性设问。以上方法,时效性很强,我用后见效很快,特地和大家一同分享。
6、大胆创新,扩展课堂空间。
教室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唯一场所,真正的要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就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带到大自然中,体会自然,体会生活。亲身体验,身体力行,自然印象深刻,事半功倍。比如我在讲日出日落时,即太阳视运动时,先让学生观查本地此时日出、日落方位,太阳最高时的方位。然后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观察太阳运动,并讲解,效果非常的好。所以我认为,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也要大胆创新,拓展地理教学资源。

一、 试卷评价
试卷能围绕课标,紧扣考纲,按照《考试说明》要求来考察学生,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试卷考察面广,容量合理,题型较新,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在内容上,本次省质检较为侧重人文地理,材料试题较为新颖,重视对学生基本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的考查,能体现高考自主命题的特色。各模块所占的比重较合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比例大概是4:3:3。
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整份考卷中线状统计图和柱状统计图数量太多,所占的分值太大,其他类型的图形和表格比例较小,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读图能力。此外,省单科质检卷要求全部是原创题目,但选择题第3—4、10—12小题这两组题是陈题。
二、答题情况
今年省质检文综地理试题满分为100分,根据我市43校上传的数据,以我市文科实际与考人数7255人计,平均分58.6分,及格率52.78%,优秀率0.87%, 最高分92分,最低分8分。各分数段统计人数如下:
分数段
80分以上
79—70分
69—60分
59—50分
49—40分
39分以下
项目
人数
累计
人数
累计
人数
累计
人数
累计
人数
累计
人数
累计
267
267
1298
1565
2264
3829
1700
5529
1054
6583
672
7255
总体上,学生对自然地理的掌握比人文地理薄弱。对自然地理的基本规律、基本技能的把握差,如等值线的判读、地球运动的意义及晨昏线的判定、自然特征的描述等都不尽人意。人文地理上主要是语言表述不准确、不规范,对图表判读能力差、对区位的评价尺度把握不够等。选择题错误较多的是2、5、15、17、18、21等题。学生答题的典型错误具体有以下几点:
1、审题不清,答题不完整。如第25题北美西岸地形特征描述不完整,没有围绕地形和地势两个方面回答,对区域开发条件评价只回答有利条件,没有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回答。第26题对福建省降水量的影响,没有从地形的影响角度看福建沿海和内陆降水的差异,而是单纯从海陆位置的影响角度看问题,导致答题失误。27(3)审题不认真,回答成影响的区位因素,而不是区位因素的变化。第29题对长江宜昌以东地区的内力作用基本没人答到要点;对水文特征的回答很多人漏掉“凌汛”这一要点等。
2、地理概念模糊。多数学生还不能灵活、准确地使用地理术语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多数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经常文不对题。如第25题,学生答案中“山地”、“地势”等词语出现较少,第27题第2小题中“集约化管理”,第3小题中“品牌效应”等词语更难见到。
3、地理原理及规律掌握不牢。尤其是在实验题中如何应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很多学生对实验本身不理解,对实验过程不熟悉,造成不知道用什么原理和规律来解释。这在第29题第2小题表现得最明显,学生的答案中多数只能写出“河流侵蚀、侧蚀、堆积”等外力作用的原理,但忽视了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几乎没有学生答出“地壳上升或下降”的答案。
4、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差。只要是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就是学生丢分较多的题目。29(2)差异表述不到位,就材料说材料,没有转化为地理的原理。成因分析不全面,只分析外力没有分析内力作用;第29题第4小题,学生在回答时只注意描述水文特征的特点,而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水文特征的变化,学生的答案中没有体现出“变化”这一要求。
三、 教学建议
1.进一步夯实“双基”,完整学科知识结构
学生答题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是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不扎实,基本概念、原理理解不深刻的问题。下阶段主要针对学生没有掌握的或掌握情况不理想的知识点进行专题式强化教学。要进一步做好地理主干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强化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指导学生纲举目张,通过思维导图扎实掌握地理“双基”。
2.强化学生获取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
加强识图填绘图表技能的训练,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是掌握空间联系、空间结构的关键。要在头脑中形成“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东西半球及大洲、大洋分布图”、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世界政区图”等重要的思维地图,熟悉中国分区图、世界各大洲图及经纬线与大洲和中国的关系,这是分析问题的重要基础。
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正确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是各种地理图表,精心设计出一些针对学生认知实际且有一定思维量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图表,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3.学以致用,提高学生从地理角度透视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
在试卷中体现人文精神是高考文综命题的价值追求,从近年各地新课程高考地理试题来看,并不回避热点问题,常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中要关注近年来国内外重大时事问题,以及长期以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使学生了解热点问题的地理背景和相关知识,掌握热点区域的自然地理事物分布、自然环境特征、经济活动特征等。
4.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提高地理应试能力
教学中要注意审题训练,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特别要注意试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如指出、分析、概括、对比;差异、共性、特征、成因等,并总结常见问题的答题思路。引导学生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地理学科能力,如归纳总结地理事象的影响因素,描述和比较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描述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及分析成因,重要区域的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的成因和解决途径等,并能用规范、准确的地理学科语言来进行表述。
强化练习、考试的试题讲评,加强审题的辅导,引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如何检索和提取知识储备中有关知识来解答面对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还要强化训练常见题型的答题规范和技巧,使学生在面对新情境时能从容应对,减少失误。

科目: 地理 年级: 高三  填表时间: 2009 年 11 月 16 日
班级
应考人数
实考人数
总分
最高分
平均分
分数段
优秀率
合格率
任课教师
99
/
90
89
/
80
79
/
70
69
/
60
60分以下
(1)
45
45
3046
92
67.68
1
7
14
11
12
(2)
49
49
3010
93
61.41
1
3
13
13
19
(3)
50
50
3257
95
65.14
2
6
11
16
15
合计
144
144
9313
95
平均
64.74
4
16
38
40
46
试题质量分析
(命题意图、试卷组成和结构、考试范围、试卷特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
考试范围:高中地理必修Ⅰ
试卷组成和结构:本次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大类,分值比例为5:5。
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综合题有5大题,
共50分。高中地理必修Ⅰ共分四章,各章分值比例分别是:第一章:30分,
第二章:63分,第三章:3分,第四章:4分。可见,命题者侧重于第二章内容。
试卷特点:
1、侧重基础知识,试题“新”、“老”结合。
试题侧重对学生基本地理知识的考查。部分试题来源于上海、重庆、广
州等省市的历年高考题或对高考题的改编,取材大多是教材的主干知识,质量较
好,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的能力;重视对地图的
考查和分析应用,对学生的复习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部分试题的题目陈旧老套,沿用了“老”教材的知识,已不大符合我省
现行的“湘教版”的教材内容,也与“浙江省学科指导意义(地理)”不大符合。
2、试卷知识覆盖面不大
高中地理必修Ⅰ共分四章,本试卷各章分值比例分别是:第一章:30分,
第二章:63分,第三章:3分,第四章:4分。可见,命题者以考查第一、第
二章为主,侧重于第二章内容。
3、重视地图考核,体现学科特点
试卷中涉及到的地理图表类型有光照图、示意图、模式图、柱状图、等值线图、
过程变化示意图、区域局部图等,考查学生阅读图表能力的试题占90分,其中单项
选择题有13幅共占40分,综合题有6幅,共占50分,有的是一题多图、无图考图、
图文转换等形式,考查学生运用地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基础知识考查,试卷难度不很高
及格率约68%、平均分约65,难度中等偏低。部分试题来源于高考题或对高考题
的改编,避免出现偏题与难题;部分试题的题目陈旧老套,沿用了“老”教材的试题;
综合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满足了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实际需求。
答题情况分析(各题平均得分率、错例以及错因分析)
各题得分情况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满分值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平均分
1.4
1.72
1.8
1.94
1.32
1.6
1.94
1.98
1.84
1.72
1.56
1.84
1.8
难度值
0.7
0.86
0.9
0.97
0.66
0.8
0.97
0.99
0.92
0.86
0.78
0.92
0.9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满分值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平均分
1.8
1.8
1.2
1.6
1.98
1.8
1.6
1.6
1.98
1.4
1.8
1.44
难度值
0.9
0.86
0.6
0.8
0.99
0.9
0.8
0.8
0.99
0.7
0.9
0.72
题号
26
27
28
29
30
满分值
12
8
9
11
10
平均分
8
6
8
5.5
5
难度值
0.7
0.75
0.9
0.5
0.5
答题错误原因分析:
第1、5、26(1)(3)、29(1)题:计算能力差;第2、3、11——13、23——25题,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未过关;
第20、21、29、30题,区域定位不准确;第5、6、14、26、27题,灵活运用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差。
30题,
存在问题及原因
(学生答卷中存在的总体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模糊: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大多是浅尝即止。许多问题在学生看来很容易,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对这些问题还只
是一知半解,导致学生在答题时,概念模糊,失分较多。例如第2题将冬至日和近日点的时间混淆;第16题,自然带
名称记忆错误;第21题,把喷出岩和侵入岩搞错,等,导致的失分。
2、审题不仔细:
如第29题(4),回答“此时该地气候特点”,结果没有针对“此时”回答问题;第30题,题目明明是“A处降水
量大于B处”,却有少数学生答成“A处降水量小于B处”。
3、计算能力差:
如第26题(1),计算地理坐标,学生知道计算方法是“180°﹣110.3°”,结果算出来的值还是错误。
4、区域定位不正确:
如第29(5)、(6)两小题,因区域定位错误,把“渔场”名称、“板块”名称答错。第30题(1),不能准确
定位图中“A、B”两地的位置,造成原因分析错误。
5、答题方法和技巧欠缺,文字表达能力差:
如第30(2),分析“一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学生知道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可是,文字组织、语言表达能
力差,颠三倒四的写了一大堆,结果因没有说明白,得分率不高。
改进措施
(在今后教学或者复习中应对的措施)
一、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把握基本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明确概念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进行有效的推理。概念不清楚产生思维混
乱就是必然的。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概念,求同存异,找出相似概念的异同点。
理解基本关系。注意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即教材文字背后的东西纵向串联;横向串联。
二、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
地理计算题种类较多,而学生平时依赖于计算器,考试时就缺乏了动手计算能力,因此要加强计算能力培养,归纳
计算公式和方法,多动手。
三、加强训练,培养能力:
1.研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试题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要掌握不同形式材料的特点和分析方法,全面、
准确地提取和解读信息。研读材料时,既要分析单个材料,提取显性信息,又要分析多个材料间的内在联系,提取隐
性信息。还要着力训练学生把握设问的能力,避免审题错误,答非所问。
2.分析、解决问题时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答案时要运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述的能力。科学合理的表述,首先是要严谨、规范,特别是对基本概念和
基本原理的表述,不可用随意性很强的日常生活用语来代替;其次要逻辑严谨、层次清晰,不可想一点写一点,思路
混乱;再次,书写要认真,段落要分明,要点清晰。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
四、把握教材和原理,确立正确的答题方法:
1.选择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2.综合题
(1)思路为:审题目,提信息,忆课本,找联系,书中理,题中意,合为一。
(2)三个要素:①读懂图,准确定位, ②提取图中信息,③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答。
(3)答题条理要清晰:分层断意,分段标号。(用①②③……这样的符号更醒目明显些)
分析人:王传吉

本次考试是全县组织的高三学生知识水平摸底检测题,总分100分,是文科综合卷,包括44分的单选题和56分的读图填图题,共14个题,其中地球知识44分,地图知识22分。本阶段复习范围之外知识34分,包括城市区位,区域地理,国土整治,题型结构与高考基本一至,难易成度也与高考基本一至。  从我上的241,242两个班的全样分析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考试的基本情况
(—):选择题:
第1小题考流星现象,得分率为53.9—44.44,学生失分是把握不好燃烧时必须有氧。
第2小题是考矮行星,得分率为63.49—61.11,考题本身并不难,得分不高,说明学生对新知识欠缺关心,即便教师再三强调。因此今后的复习一定要加强训练,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第3小题是识记题,得分率为63.49—69.44,学生失分是基础不牢。
第4小题是考地球知识,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得分率为41.26—37.5,说明学生在时间计算时对晨昏蒙影与日出日落问题分辩的不是太好,今后复习中要加强该知识点。
第5小题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问题,得分率为41.26—41.67,得分率不高,不是该知识点的问题,是审题不清,是对白夜与晨昏的关系不清。
第6小题地球运动题,得分率为87.30—86.11,失分是学生审题不充分。
第7小题是判断方向的问题,得分率为31.74—34.72,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学生对夏至日日出方向的确定及河流方向的实际方向判断模糊。
第8小题是城市区位内容,得分率为88.89—87.5,少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
第9小题是读图并结合实际的题,得分率为93.63—76.37,以后要对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加强练习。
第10小题是区域地理,得分率为17.46—20.83,说明学生对区域地理识记把握不好,今后要加强对学生记亿知识的检查。
第11小题是应用水系知识判断地形题,得分率34.92—31.94,说明一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后的教学还要加强。
(二):非选择题:
第36题是读图填空题,考察判读等值线题型,是应用能力也是基础知识综合能力的检查:
第1小题是自然地理的规律判读题,这类题内容广泛,有一定难度,得分率为50—100,得分一半的有80%,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完整的、符合教学进度和要求的知识储备,但知识体系还不全面。
第2小题是等值线图的实际应用,得分率为50%的占90%,10%的学生得满分。
第3小题也是等值线图的实际应用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得50%的分,问题是新技术应用领域不熟。
第4小题也是等值线图的实际应用问题,线路选择正确率几乎100%,但逃生方法不当的占72%,今后教学还是要加强终身知识的教学。
第5小题是城市区位,正确率几乎100%。
第37题地球知识:
第1小题是地球公转规律知识,得分率为38.3—56.10%,还是识记不牢的问题。
第2小题得分率为40—56%。
第3小题判读白道,得分率41.2—53%,还是识记不牢的问题。
第4小题是大气保温作用,语言叙述不够简练,知识问题不大,得分率为81%。
第40题是自然地理的区域地理问题:
第1题工程名称记不牢,资源分配时空不清,得分率为12%。
第2小题,地理事务的地理意义与地理作用不清,分值高,得分率为26%。第3小题是知识识记不牢的问题,分值高,得分率为31%。
综上分析,在以后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加强学生识记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练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用技巧和能力。
二: 题型结构
难易比例:容易题46分     中等难度题46分    难题8分
分数段
241班人数
243班人数
占全县比例
80-89
1
1/6
70-79
5
4
9/40
60-69
2
7
9/103
50-59
14
11
25/268
40-49
13
19
32/362
30-39
8
3
11/316
20-29
2
213
三:考试的基本结果:
241班平均分50.14,排名第8。 243班平均分 51.94,排名第6。全县地理最高89 分是243班马文龙同学( 全县三次统考,第—名都在241及243班)。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概念不清;
2.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3.空间定位能力较差;
4.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5.解答综合题存在的问题:
(1)、答题不能紧扣题目要求;(2)、不能使用规范的学科术语答题;(3)生活实践经验较差;(4)、表达不准确;(5)、读题不清,不能充分利用材料;
五:今后的复习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做好“双基”过关。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应充分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的过关,要对知识点逐点过关,反复抓,抓反复,这是进一步提升能力的基础。
2、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积累。一定数量的知识积累是形成能力的前提,什么都记不住,在考试中拿什么来理解?拿什么来应用?
3、引导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形成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着手,使学生面对地理问题时知道从什么角度切入,应当回答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
4、加强省题辅导,减少省题失误,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本次测试中反映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学生失分较多。在后面的教学中,这方面要加强。让学生学会从地理图像、背景资料中能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并进一步能准确地转到题目的答案中。
5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要用准确、规范的地理学科语言去表述。本次测试反映出学生答题没有针对性,缺乏关键词,往往答非所问了很多内容,实际上只答非所问了一个方面,甚至还有学生出现错别字。所以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规范化的答题与书写。
6、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针对性。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有好、中、差,老师的授课一般按中等生的程度来进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少做一些题,不做难题,多记多背,每天真正弄懂一点。

一、试卷总体印象
1、试卷难度适中,从仪征市选考地理的生源状况看,有一定的区分度,难度系数0.70,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全市地理均分83.7分,过B率为49.01%。
2、试题灵活、新颖,基本上是原创题或改编题。试题取材广泛,涉及到教材、报刊、杂志、网络等,材料和图片能依据高考的要求进行了修定,题目新颖。
3、试卷立足于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考查内容多为学生熟悉的主干知识,学科指向性很强的重点内容是考查的主体。同时,命题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基本特征,尤其注重学生空间定位能力的考查。
4、重视考查图表资料的解读和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各种自然、社会现象,善于获取、处理各种信息,能熟练使用、判读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图表,具有空间概念和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具备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结论的地理综合思维方法。
二、成绩分析
表一:全市客观、主观题均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均分
1.74
1.43
1.55
1.29
1.27
1.67
1.47
1.41
1.13
1.97
1.97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均分
1.85
1.96
1.72
1.53
1.81
1.35
1.33
2.01
2.35
2.30
2.65
题号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均分
2.44
3.00
1.51
2.13
7.74
7.18
6.79
7.67
7.44
表二:2007—08学年1月、4月模拟测试与5月统测地理成绩比较
学校
仪中
二中
陈中
二附中
朴中
电大
仪征市
扬州市
考试
人数
1月
69
229
132
124
32
64
721
4864
4月
68
227
130
122
30
62
710
4825
5月
68
226
135
138
42
73
754
过B
人数
1月
40
119
51
44
5
12
285
2360
4月
37
126
60
72
3
10
348
2634
5月
47
132
69
84
5
12
382
过B率
1月
58.0
52.0
38.6
35.5
15.6
18.8
39.5
48.5
4月
54.4
55.5
46.2
59.0
10.0
16.1
49.01
54.59
5月
69.1
58.4
51.1
60.9
11.9
16.4
50.6
三、学生失分情况总结
1、学生地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缺乏应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不少学生解题欠规范,不能正确理解题目设问的用意,使得答题的随意性较大,东拉西扯,却又不着边际。
3、学生的读图、识图及绘图能力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许多学生不能快速、准确、全面地摄取材料、表格、图像中的信息,加以分析、归纳和综合。
四、应对策略
1、必须高度重视双基教学,努力提高达成度。
由于选考地理的考生普遍存在着基础较差、学习的习惯不太好,为此,建议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复习目标的确定要体现不同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切忌一视同仁、炒大锅饭,同时更要关注复习目标的达成状况,有布置有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就正,确保基础题所有学生都有好的收获。
2、强化图表分析、评判、应用的专项技能训练。
地理试卷有别于其它学科试卷的突出特点是以图表材料作为信息载体。每年高考地理试题中涉及到图表分析应用的分值均占60%以上,体现了地图作为地理第二语言的学科思维与表达方式。从错因分析的第2点来看,考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图与文的转换能力及地理计算能力不强是考生失分的普遍原因。因此,下阶段地理统计图表的复习,应特别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帮助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2)掌握正确的图表解读方法,获取有效的内容和信息,(3)准确运用相关知识、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并运用知识原理分析问题,(4)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3、在复习中注重思维方法和答题技能培养
选取综合性强的试题,训练解题技巧,增强答题的逻辑性、条理性、严密性。利用有限的时间精讲精练,做一些重点内容的图表解读,加强读图能力培养。强化综合题的表述能力训练,指导学生答题套路,规范地理语言,特别注意区别题目中“表现”、“结果”、“成因”、“启示”等关键词的要求。

一.  试卷分析
本套试题考查的内容覆盖面较广,主要考查了地理的一些主干知识,特别考查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一些重要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涉及的一些主要知识有:人口问题,城市的功能分区,地质构造地貌,洋流的分布规律,天气系统,地球运动,产业特点,区域地理等内容。总体来看中等难度,能较好的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现有的能力水平和思维认知程度。
二. 存在问题
1..学生答题情况:
选择题得分率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得分率
21.11%
71.11%
85.56%
72.22%
58.89%
61.11%
88.89%
90%
93.33%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得分率
92.22%
71.11%
88.89%
74.44%
50%
36.67%
64.44%
72.22%
44.44%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得分率
47.78%
60%
25.56%
54.44%
64.44%
33.33%
54.44%
(注:抽样90份试卷)
2.从答题情况来看,学生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基础知识掌握不全,审题不严密,遗忘率较高。
例如第1题通过图像考查简单的人口问题,学生对题中的图像没有认真解读,对涉及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造成这道题得分率最低。
2.       对一些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不过关。
例如第18. 24题分别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等温线的基本判读规律,由于对基本的原理规律理解不透彻,这两道题得分率也比较低。
3.       识图.读图分析图表能力较差。
例如第20.22题对风带.气压带的特点,等高线和地形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对图表中的隐性信息不能正确提取,从而使这两道题得分率不高。
4.       答题不够规范,语言组织能力较差。
综合题26.27题表现的尤为突出,已清楚的内容不能很好的表达和组织,答题显得思维混乱表达不清,失分较多。
三. 解决措施
1.  抓基础,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尽,复习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考试中显露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教学方式都不容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在高三的复课中显得尤为重要,而有效地课堂教学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为学生节省大量宝贵的时间,从而起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课堂教学基本可以分为基础知识回顾.重点知识扩展.课堂练习及习题讲解。基础知识回顾和重点知识扩展力求做到条理清晰,思路明朗。重点知识扩展要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性,使学生容易接受。课堂练习和习题讲解一定要选题合适,讲解到位注重知识和方法的结合,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要充分利用课本、地图、练习题将书中主干知识全面不漏的复习一遍,制定好复习计划,把握好复习时间,集中精力,以基础不变应高考万变从而达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成绩的目的。这才是我们复习中最基本的策略。
2.  注重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一定要加强学法的指导,才能体现出实效性,学生考试中作答试题的时候,在读图和题干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不强,致使许多试题不能正确的解答,在平时的得教学和训练中要加强指导培养,地图能力是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记忆、分析、想象、思维等,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各种主要地图之后,可通过整体到局部、单项与综合、平面与剖面、同类事物的不同分布、同一空间不同事物的组合等变式来培养能力。备考复习中一定要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图上多下功夫,要在解题技巧上指点迷津,必须强化日常的读图训练,强化指导考生对地理图表定性、定量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该做的一定让学生做,学生该说的一定让学生来说。
3.        加强学生的练习。
学生所有的能力和知识最终都要在试卷中用分数体现出来,所以一定要加强练习,练习不在多,关键要练得有效果。练习题要精选,不要追求怪题、偏题,不要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而要强调做题的质量。做过的题就要真正弄懂,理解深刻才行。不管是什么样的练习都要做到限时限量,暴漏问题及时解决,最终是学生知识在心能力上手,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考试成绩分析
高三年级共有4个班级选修地理,为历史、地理组合。本次考试成绩各班达B人数持平,但学生之间差距明显。
二、试卷质量分析
本次命题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与江苏省高考地理学科考试说明,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综合性强,难度系数较大。
试卷结构根据江苏省高考的要求,分为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三类,其中选择题由26道分值为60分;综合题由6道题组成,分值为60分。
命题范围同高考,以第一册内容为主。试卷集中考查了第一册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综合了相关联的知识点。
试卷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对学生分析、解决和表述地理问题的答案方面,均有较高的能力要求。要求学生基础扎实,并对知识综合运用,思维要缜密,空间想象、图图转换能力要求高。
三、教情分析
从学生成绩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夯得扎实。但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兼顾不够,生生悬殊太大。
四、学情分析
大多数同学对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好,个别同学特别优秀,欠缺的是综合能力,因尚未综合能力的进行训练。但也有少数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低,甚至厌学的同学成绩很低。
五、失分情况
一是审题不清。不仔细理解题意,匆忙答题。
二是地理基础知识薄弱。
三态度不认真。写字潦草,卷面不整洁。
四是语文基本功欠火候,错字、别字较多。
五是理解、综合能力低,考虑问题尚不全面。
六、具体措施和办法
一、使学生明确学生的目的和意义,树立学生的信心。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理想和前途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向课堂教学要效率,要质量。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学生知识网络。
四、加强课外的辅导。争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对一的辅导,面对面的交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五、平时作业严格要求,一是认真,二是规范,对作业中发现的错别字,坚决予以纠正。

一、地理试题的总体印象与试题的评析
2009年三月调考地理学科试题,紧扣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势,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体现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试题选材充分考虑到了现实背景材料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联系。总的来说,试卷形式和内容的有效性,试题难度的合理性较好地保证了本次考试的模拟性。对后阶段的复习备考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1.注重考查学生地理学习的核心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试题选材注重空间分析,区域发展。如36题中两条河流开发的不同侧重点,长江、黄河治理的“疏”“堵”,以背景地理信息提供为基础,要求学生从中有效选取信息,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分析、迁移、综合运用中解决地理问题。
2.重视地理图表训练
本套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有9张图表,继续体现近年地理高考“无图不成题”的命题特点。这对培养学生空间联系和逻辑联系的能力,提高对图像信息的获取、分析、综合处理能力发挥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3.试题形式新颖,学科特色鲜明
地理学科试题突出了其综合性,区域性的特点和对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和地理变化过程的考查,例如第39题(1)(2)(3),总体体现区域综合性的基础上,重视对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描述及其成因的解释,各小题设问有规律,有层次,指向明确,内容综合性强。
4.关注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关注学科学习方法
文字表达的缜密性、流畅性,可以反映对地理问题的认识深度。如第36题,39题让学生“分析原因”,“说明理由”这些特有的综合思辨的、发展的、区域比较的观点和方法,较好的体现了地理学科独特的教学价值。
5.命题素材贴近社会现实,生活气息浓厚,读来让人产生兴趣
本套试题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关注,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和重要性。如“产业转移”“环境问题”“文化景观”“商品粮基地的区域优势”等材料,都体现了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尝试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符合高考地理特色。
6.试题貌似简单,实则不易
基础题比重控制适度,3、4、6、7、10题易错,36(3)题有一定的区分度。
二、试题考查的知识与能力及考后数据统计
1、考核的知识与能力
中学阶段有八本地理教材,高考一般要就上述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进行检测,对高中地理教学所要求达到的能力进行考核。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备考中,学生复习主要是构建知识结构,熟悉教材内容。所以,我们将三月调考定位为“摸底考试”,将四月调考定位为“甄别考试”,将五月调考定位为“壮行考试”。现根据省考试评价试卷的能力分类和个人对三月调考试题的理解,把三月调考地理试题(100分卷)按知识与能力分类整理如下表。
表一:2009年3月调考地理考核内容与能力分类表
题号
试题选材
考查内容
考核能力
1
国家分辨
世界地理
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产业转移
高必下第5单元
处理信息的能力
3
环境问题
高必下第8单元
处理信息的能力
4
文化景观
高选上第3单元
处理信息的能力
5
气候成因
中国地理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6
积温分异
中国地理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7
曲线判断
中国地理
处理信息的能力
8
城市地域形态
高选一第二单元
处理信息的能力
9
昼夜状况
高必上第一单元
调动运用信息的能力
10
空间定位
世界地理
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1
太阳方位
高必上册第一单元
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
36(1)
交通位置
高必下第七单元
阐释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36(2)
降水的分布及成因
高必上第二单元
阐释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36(3)
河流的开发
中国地理
阐释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36(4)
商品粮基地的区位优势
高必下册第二单元
阐释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39(1)
洪水灾害
中国地理
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9(2)
“水患”的自然背景
中国地理
阐释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39(3)
河流治理
中国地理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考后数据统计
表二:仙桃市2009年高三年级地理三月调考抽样统计表
抽样
仙桃八中高三(4)班共30份试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得分
116
52
52
16
68
44
84
48
60
56
52
得分率
96%
43%
43%
13%
51%
33%
71%
37%
50%
40%
43%
抽样
仙桃八中高三(4)班共30份试卷
题号
36(1)
36(2)
36(3)
36(4)
39(1)
39(2)
39(3)
最高分
最低分
得分
116
52
52
16
68
44
84
81
42
得分率
96%
43%
43%
13%
51%
33%
71%
三、考试结果与数据统计说明的问题
(一)主要成绩
从抽样情况看,学生主干知识的掌握,基础的落实,知识网络的建立,均已达到预定目标。基本具备了获取信息,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描述论证的能力。且答题时,有一定的思维定向,如36(4)分析商品粮基地的区位因素,得分率高达97%,非选择题答题如此之精准,不能不让人感到欣慰。本次调考与以往考试最大不同点在于主观题得分状况好于客观题。这显示了我市地理学科在后阶段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及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也说明我市高三师生在吸取往年地理高考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今年第一轮复习抓住了精髓所在,那就是“巩固知识,落实基础”。
(二)主要问题
1、尖子不尖,人平分过低
究其原因有两种可能:第一是学生初看试题以为简单,忽视了试题平稳中的机智,粗心和马虎所致;第二,学生从图文中捕捉信息的能力和迁移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两种能力欠缺,图像分析较差
表一反映的是三月调考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分类,第36题第2问考查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主要检验学生描述与阐释事物的能力,在30份抽样试卷中得分率较低,36(3)及39(3)分别是“河流的开发利用侧重点”“河流的治理”等问题的考查,都是检验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得分率分别为46%、51%,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解释和说明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欠缺,反映我们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够,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另外在图像分析方面不能细致地找出与解题相关的有关信息及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比如选择题第(9)(10)题学生对“太阳高度角”认识不充分,运用不够灵活,答题效率低下。
四、对后段地理复习备考的主要建议
1、瞄准一个方向,干好三件事情
所谓瞄准一个方向,就是研究《考试大纲》,瞄准高考走向。所谓干好三件事情,具体来讲就是:第一,学校方面建议进行课时调整,最好两节地理课为一个单位时间连排,周正规课时保证6-8节,这一方面有利于老师一次课一个专题分两步走:第一节课讲专题的主干知识,第二节课讲例题,以图导题,以例得法,并强化训练;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科组织测试。第二,学生方面,要在老师引导下,依据《考纲》熟悉并掌握主干知识,能够熟中求变,能够理解初高中地理有关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与差异性,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解答相关高考地理试题的技巧与方法。第三,地理教师方面,必须花力气做好两件事情,其一是认真清理近三年来地理高考的考点,并成表成文,以帮助学生排查知识与考点,清楚2009年地理高考可能出现的内容与考点;其二是近三年来地理高考题型走向分析并成文,以帮助学生了解高考试题呈现形式是如何在变化,预测2009年地理高考可能出现的题型及方式与模块。
2、提高三种能力,着眼思维方法
目前,学生急需提高的三种能力是:第一,读图能力。教师要把各种地图整理成一个专题,结合实际例子,首先教会学生看懂图,然后了解图示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图示要素并得出正确结论;第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相关知识往往分散在初高中8本教材之中,而高考文科综合的版面和容量有限,所以试题的综合性设问就难以避免,尤其是第36题和第39题,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知识,并明确哪类知识可以用来解决哪类问题,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第三,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这是创新思维在高考中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后段复习中,在深入研究高考试题的基础上,要精选一些开放性的典型例题强化训练。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是我市考生最薄弱的一环,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较之以往有大幅度提高。
至于着眼思维方法,这里只从备考的实效角度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以图导题,以便得法。”具体操作是先展示一个以图为主的例题,接着了解此题链接的相关地理知识,再根据相关设问在图题中采集有效信息,最后归纳总结出解题的步骤与方法。
3、注意答题层次,规范答题行为
这主要是针对综合题而提出来的要求,尤其是第36、39题是地理高考的重头戏,在地理100分中占56分,所以能否答好此题对学科高考得分高低有重大影响。建议在后阶段复习时引导学生抓住要点(关键词句),了解这些要点的逻辑关系并理清先后顺序,然后围绕要点及其先后顺序,联系所学地理知识组织语言(力求精练准确,避免相互矛盾)进行答题。答题中格式规范,书写工整正确,按要求使用工具(笔)等等,这些规范既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是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试题分析
考查的知识点较全面,突出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比较均衡,所以分值的布局也比较均衡,自然地理的地球运动、地形、气候、地质构造,河流、洋流等,人文地理的农业、工业。根据资源等,还有区域地理的空间定位,区域地理的特征等几乎都有涉及到。
但本次质检的试题对于普通校的学生来说总体难度偏大。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阅读量很大,表格多,数量多。
二、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
1、学生在答题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地理术语运用不够规范,地理空间概念较差,空间位置混乱,方位感差,审题时也存在审题不详细,从文字材料和图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差,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2、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欠缺,不能很好从图上提取有用的信息,以致答题时不能切中要害。造成失分。
3、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如第26题:虽然难度较小,但得分率不很高。也表现出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垂直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不了解。第二个是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不清楚,再来就是学生对生活常识不能很好地与知识结合起来,如突遇泥石流应该怎么办,野外迷路应怎么办,这就要求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但学生不能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今后的教学及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夯实基础,过好基础关,重视能力培养
根据大纲的知识要求,从教材中把握最相关的最重要的知识点,把知识点和具体问题、热点问题密切结合起来,养成读图习惯,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对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对基本概念不清楚的问题,应加强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区分。
2、加强学生区域地理的实际问题,针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应加强学生的定位。可以用经纬网具体定位,也可以用海位置进行定位。把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加以整合,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答题模式的建构及答题的规范性训练,提高答题的能力。
4、加强地理图像的复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是高考重点考查的目标,所以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综合能力。
5、教学中还要注意答题方法、技巧的指导。

金博志网址(上面图标)的“教育教学”里面有相关知识点和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