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睾丸上有个疙瘩:怎样用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1:35:27
按摩治疗颈椎病属于患者可以接受,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滑利关节、整复错缝等作用,对神经根型的效果较为明显,对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也有一定的疗效。对脊髓型颈椎病,按摩疗法应慎用。
(1)患者正坐,医者站在背后施按揉法于风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能舒筋通络,使颈肩部痉挛的肌肉得以放松。再用法于颈肩部,以斜方肌为重点,施法3~5
分钟后,医者一手扶头顶,一手施法于颈胸椎部,在的同时,配合颈椎屈伸被动运动3
~5次。接着颈及患侧肩部,配合颈椎侧屈被动运动3~5次。最后医者一手托住健侧下颌,一手颈肩部,配合颈椎旋转被动运动。本法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手法,其功能为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消除神经根炎症和水肿,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改善病灶部的缺氧状态。
(2)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后方,施拿法于风池、风府、肩井部以舒筋通络,进一步缓解痉挛的肌肉,能经通络而行气血,使颈肩部僵硬痉挛的肌肉逐渐趋于柔软。
(3)坐位,医者立于患者侧方,一手虎口托住患者枕部,一手以肘部托住其下颌,手掌环抱其头部向上牵引,利用患者的体重对抗,使椎间隙增宽,椎间孔扩大。
(4)坐位,医者一手扶住头顶,一手托住患者下颌作抱球势,徐徐摇动颈椎,待患者肌肉放松后,突然作颈椎伸位斜扳法,往往可听到弹响声。本法功能为滑利关节,整复错缝,扳法拉开椎间隙,突发性动作可纠正后关节错缝,增加颈椎的活动范围,同时能改变骨赘和神经根的相对位置,以减少刺激和压迫,从而缓解和消除临床症状。
什么是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   
20世纪70年代中期,冯天有用现代医学知识对北京民间医生治疗脊柱疾病的手法进行了科学分析,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颈椎病的手法。
  在正常情况下,脊柱的稳定有赖于关节、椎间盘、肌肉、韧带等各种组织结构的相互协调,处于平衡状态。项背部肌肉、韧带的损伤、颈椎间盘的病变,极易导致颈椎前后关节的不稳定,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等组织产生刺激和压迫,出现临床症状。通过细致的查体和X线片分析,以触诊找到了引起病症的错位颈椎的偏歪棘突,在牵引旋转和推挤的作用下矫正错位的病变颈椎,恢复颈椎的解剖位置和正常生理曲线,达到治疗的目的。
如何实施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    
以患者棘突向右侧偏歪为例,令患者坐于一矮凳上,医生站立在其背后,用拇指进行触诊,自上而下。因寰椎(第一颈椎)无棘突,故可依次触摸到第二至第七颈椎的棘突。偏歪的棘突,往往有压痛。以前胸顶住病人枕部,用右肘前部托住其下颌部向上牵引,适当右旋,以左拇指端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向左侧推动,可听到响声或偏歪棘突复位时的移动感。
复位完毕后,头部置于中立位,再次进行检查,如未复位,可重复上述动作。如偏歪棘突已复位,可适当行按揉及理筋等手法处理项背软组织。
  治疗后病人要休息数日,避免伏案工作。颈椎不稳定的病人要采用颈围加以外固定,维持体位。
  对于项背肌僵硬或疼痛较重病例,可于治疗前口服肌松弛或消炎镇痛药物,并进行理疗或热敷,待肌肉痉挛缓解,疼痛减轻后再进行治疗,切忌强行复位。
不恰当的手法和牵引对治疗颈椎病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在治疗颈椎病时,手法过于轻柔或牵引重量过小皆达不到良好的疗效,反而会贻误治疗时机,但尚不致明显加重病情。
颈椎是人体诸组织中结构最为巧妙的部位之一,由于其解剖位置和生理功能的特殊性,要求在治疗上严格遵循治疗量适中的原则,任何粗暴操作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容易造成以下不良后果:
(1)易发生意外损伤。某些操作者在进行治疗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例如重手法推拿等,结果可使患者突然出现神经症状,甚至完全瘫痪,亦有立即死亡者。此主要是由于手法过重或不得要领,以致超过颈部骨骼与韧带的正常强度,或是由于颈部病变已形成椎间关节失稳或椎体破坏,稍许用力即出现脱位或骨折而压迫颈髓或脊神经根等。因此,在应用这些疗法前,应常规摄正侧位X线片,以明确判断局部骨关节状态而减少意外的发生率。
(2)易加速病变进程。任何超过颈椎骨关节生理限度的操作,均可能引起局部创伤性反应。轻者局部水肿,渗出增加,粘连形成等。重者韧带可撕裂,并出现韧带——骨膜下出血、血肿形成、机化、钙化,以至骨赘形成,从而加速了颈椎退行性变的进程。
(3)不利于今后的手术疗法。许多学者认为,凡在手术前进行过粗暴操作者,不仅术中出血多,疗效欠满意,且恢复时间长,植入物也易滑出。这主要是由于局部创伤性反应较大,椎间关节韧带松弛,尤以大重量牵引者,椎间关节韧带松弛,以致术后颈部稍许后仰,植入物即有向外滑出之可能。因此,对此种病例手术时必须十分小心,准备工作更应充分。
如何用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医认为,颈椎病的主要病机是肝肾亏虚,精髓不足,气血衰少,盘骨失于濡养,风寒湿邪易于骤袭,痹着经络,气滞血瘀。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用药多选择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益气养血之品。
(1)芍葛汤
  组成:白芍30克,葛根、灵仙各20克,白芷、秦艽、当归各12克,川芎9克,细辛3克。
功用:散寒除湿,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
  加减:风胜者加防风、羌活;寒胜者加桂枝、麻黄;湿胜者加薏苡仁、苍术;巅顶痛者加藁本;上肢麻木疼痛者加桑枝;背痛者加狗脊、淫羊藿;气虚血滞者加黄芪、党参、丹参。
(2)桃红二参汤
  组成:黄芪、党参、丹参、川芎、白芍、生地、桃仁、红花、香附、地龙、葛根、穿山甲、土鳖虫、威灵仙(随症状轻重酌用药量)。
功用:益气养血,活络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3)补肾祛瘀通络汤
  组成:当归、骨碎补、杜仲、淫羊藿、龟板、鹿角霜、防风各10克,川芎、土鳖虫、桂枝各7克,鸡血藤、熟地、煅龙骨、煅牡蛎、葛根、黄芪、威灵仙各15克,细辛3克。
  功用:补肾、养血、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
  加减:疼痛较剧者加制川乌7克,片姜黄10克。
如何用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用药多选择养血活血通络、补益肝肾之品。
(1)鹿丹四物汤
  组成:鹿衔草、丹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薏苡仁、威灵仙(随症状轻重酌用药量)。
  功用:养血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
  加减:面色苍白,食少便溏,腰膝酸冷,肢端发凉者,加杜仲、补骨脂、熟附片、肉桂等;胸闷胁胀,肢体肿胀不适者,加木香、元胡、枳壳、乌药等;疼痛固定不移,刺痛者,加桃仁、红花、制乳香、制没药等;风寒湿邪留而不去,呈游走性疼痛,或痛遇寒则甚,或沉重身困者,加防风、秦艽、桂枝、羌活等。
(2)颈痿汤
  组成:炙黄芪、鸡血藤各30克,鹿角片、当归、骨碎补、牛膝、鹿衔草、木瓜各12克,龟板、生地、熟地、仙灵脾、枸杞子各15克。
功用:活血通络,补益肝肾。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
如何用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药多选择养血活血、祛风化痰之品。
(1)丹参山甲芎芍汤
  组成:紫丹参30克,炮山甲10克,三棱、莪术各6克,片姜黄、川芎、白芍各10克,葛根30克,全虫3克,枸杞子、仙灵脾各10克,桂枝6克,防风10克,珍珠母或石决明30克。
  功用:活血化瘀,益肾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
加减:气虚者加生黄芪3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血虚者去三棱、莪术,加全当归或鸡血藤30克,制首乌或熟地30克;阴虚者去桂枝,加鹿衔草10克,桑枝10克;寒邪留滞者加制川草乌各6克,北细辛3克;疼痛剧烈者加白芍至30克,元胡30克;手指麻木者加蜈蚣3条,乌梢蛇30
克,或蕲蛇15克;心悸失眠者加炙远志10克,炒枣仁30克。
(2)定眩冲剂
  组成:天麻、僵蚕各3.6公斤,钩藤4.8公斤,茯苓 6公斤,丹参、夜交藤各12公斤,白糖40公斤。
  功用:活血通络,健脾化湿,平肝定眩。
  用法:上药经加工制成冲剂,每包30克。每次15克,每日3次口服。15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日。
(3)益气通络汤
  组成:黄芪、葛根各30克,白芍20克,威灵仙、穿山甲、天麻、淫羊藿各10克,蜈蚣2条,地鳖虫8克,熟地15克。
  功用:益气养血,舒筋活络。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
  加减:头痛者加川芎、蔓荆子;恶心呕吐者加姜黄、羌活、鸡血藤;耳鸣、视物不清者加枸杞子、山萸肉。
颈椎病的药枕应如何制作?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病,需长期治疗。药枕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易被病人接受。
  药物组成:
方一:生川乌、生草乌、桂枝、红花各30克,芒硝、细辛各20克,樟脑15克,雷公藤60克。
  方二:川芎150克,吴茱萸30克,川乌、草乌、当归、没药、细辛各20克,威灵仙、甘草各10克,冰片、樟脑各 10克,薄荷20克。
  制作方法:取桑树木材制成36cm×18cm×6cm的拱形枕头,中间制成8cm×12cm×2.5cm的小槽;用绸布适量。先将方一中诸药共研末,入白酒6000毫升,浸泡10日后,置木枕和绸布于药液中再浸泡10日,然后取出晾干。将方二中前
9味共研粉末,用醋在微火上炒至有焦味时加入冰片、樟脑及薄荷粉拌匀。然后用晾干的绸布包方二药末放入木槽中,夜枕,白天用塑料袋封装。每个木枕配装的药物使用期为3个月。
如何用中药外洗方法治疗颈椎病?    
中药外洗作为一种用药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骨科临床,颈椎病的治疗亦不例外。
  药物组成:葛根40克,丹参、威灵仙、防风、荆芥、桑枝、桂枝、五加皮、当归各30克。
  用法:将上药倒入盆中,加水3000毫升稍浸渍后煎沸 15分钟,用毛巾蘸药水趁热洗敷颈肩部。第二天仍用原汤加热外洗。1剂药洗3天,1天2次,每次30分钟。
  加减:麻木甚者,加细辛15克,川椒30克;疼痛重者,加乳香15克,白芍20克。
如何用药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药膳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上古已有之。具有取材方便,简单易行,疗效显著,通常没有副作用的特点,易于被病人接受。根据颈椎病各型的特点,可选用不同的药膳。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选用疏风散寒、温经活血之品。
(1)清炖乌蛇
  主料:乌蛇1条。
  配料:葱、姜、黄酒、盐各适量。
  制法:①将乌蛇去皮及内脏,洗净,切成5cm长的段备用。②将乌蛇段放入砂锅中,加姜、葱、黄酒、水适量,用旺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炖至熟透,再加盐即成。
  用法:分次服食。
  功能:祛风湿,通经络。
(2)胡椒根炖蛇肉
  主料:胡椒根100克,蛇肉250克。
  配料:黄酒、葱、姜、花椒、盐各适量。
  制法:①将胡椒根洗净,切成3cm长的段。蛇肉切成2cm长的段。②将蛇肉、胡椒根放入砂锅内,加葱、姜、盐、黄酒、水适量。用旺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烧至熟透即可。
  用法:分次服食。
功能: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3)风伤酊
  主料:龟板5克,蛤蚧(去头足)10克,蕲蛇(去头)30克,白酒600ml。
  制法:上药入酒中浸泡7天,去渣过滤,贮瓶备用。  用法:每服10~20ml,1日3次,15天为1疗程。间隔7~10天后,继服第2疗程。
  功能:祛风,通络,止痛。
如何用药膳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药膳多选用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之品。
(1)地龙桃花饼
主料:黄芪100克,干地龙(酒浸)30克,红花、赤芍各20克,当归50克,川芎10克,桃仁(去皮尖,略炒) 15克,玉米面400克,小麦面10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地龙烘干研粉;将黄芪、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浓煎取汁;将地龙粉、白糖、玉米面、小麦面混匀并以药汁调和成面团,分制为20个小饼;将桃仁匀布饼上,入笼中蒸熟(或用烤箱烤熟)。
  用法:每次食饼1~2个,每日2次。
功能:益气活血,通络起瘫。
(2)桃仁决明蜜茶
  主料:桃仁10克(打碎),草决明12克,白蜜适量。
制法:将桃仁、草决明同煎取汁,兑入白蜜调服。
功能:活血通络,清肝熄风。
如何用药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气虚下陷者,宜用补中益气之品;属痰瘀交阻者,宜用祛湿化痰、散瘀通络之品;属肝肾不足,风阳上亢者,宜用滋水涵木、调和气血之品。
(1)双补膏
  主料:党参、山药、桂圆肉、黄芪、茯苓各30克,甘草10克,白术、枸杞子各200克,山萸肉、当归各15克,大枣10枚。
制法:诸药入砂锅内,加水1000ml,文火煎煮,取汁500ml;再加水500ml,文火煎煮,取汁300ml。将两次药汁混合入砂锅内,文火浓缩至500ml,加蜂蜜100
毫升收膏。
用法:每服20ml,每日3次。
功能:补气养血,健脾益肾。
(2)丁香姜糖
  主料:丁香粉5克,生姜末30克,白砂糖50克。
  制法:将白砂糖加水少许,放入砂锅内,文火熬化;再加丁香粉、生姜粉调匀,继续熬至挑起不粘手为度。另备一大搪瓷盆,涂以小磨香油,将糖倾入摊平,稍冷后趁软切成50块。
  用法:随意食用。
功能:和中化痰,降逆止呕。
(3)菊楂决明饮
主料:菊花10克,生山楂15克(打碎),冰糖适量。
制法:三药同煮,去渣取汁,调入冰糖。
  用法:代茶饮。
功能:清肝疏风,活血化瘀。
治疗颈椎病可选用哪些口服西药?  
服用西药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减轻或解除疼痛,从而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松弛,以减轻肌肉对局部病灶处的牵拉,有利于局部损伤病灶的修复。
  剧烈的疼痛不但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影响睡眠和休息,甚至可造成患者某些生理机能的紊乱,因而对这类患者在进行确定性治疗之前,也可先服用适当的镇痛药物。
(1)阿斯匹林
  有解热、镇痛、抗风湿等作用,可用于治疗颈肩痛。使用比较安全,但常可出现胃肠道反应。
(2)布洛芬
  属于苯丙酸衍生物,有解热止痛、抗风湿作用,胃肠反应轻,可以代替阿斯匹林。近年来其缓释胶囊芬必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3)氯唑沙宗片
本品为中枢性肌肉松弛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突触通道而产生肌肉松弛效果。对治疗颈肩痛引起的肌肉痉挛有良好的效果。
颈椎病封闭疗法的主要作用和禁忌症是什么?    
封闭疗法对急慢性颈肩痛的治疗效果显著,因为封闭疗法是将最有效的药物、在最短时间内、透入最需要的病灶处。只要封闭部位准确,即可达到迅速止痛的目的。
 封闭疗法的主要作用有:
(1)阻止颈肩部病理反射过程的发生或发展,消除传向神经系统的病理冲动的来源。
(2)保护神经系统,恢复颈部的正常功能。
(3)消除颈肩部肌肉痉挛及其所引起的疼痛。
(4)改善肌肉营养状况,促进血液循环。
  封闭疗法的禁忌症:
(1)有普鲁卡因过敏史者。
(2)严重的肝功能障碍患者。因为大量普鲁卡因进入身体后,迅速分解成对氨基安息香酸及双乙烷氨基乙酯,这些分解过程大部分在肝脏内进行。
(3)严重的肾功能障碍者。由于普鲁卡因的分解产物,最后要经过肾脏从尿中排出。以上情况可改用利多卡因或其他药物。
(4)术者没有充分掌握封闭疗法的作用、用法、治疗目的、操作过程及急救处理时。
(5)因施行封闭疗法后的止痛作用可延误急症诊断及手术者。
(6)急性炎症组织内不能封闭。
(7)全身情况极度衰竭时。
颈椎病封闭疗法的不良反应如何处理?  
普鲁卡因毒性较低,注入体内后分解迅速。最好用0.25%溶液,因其较为安全。但由于各人的病情、用量、体质及对该药物的耐受性均不相同,故在应用中还是应该积极预防中毒及过敏反应的发生。轻度反应时,患者可有发热、颜面潮红、头晕等感觉。较重时,出现口干、流泪、恶心、呕吐、不安、面色苍白、胸闷、出汗、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及惊厥等症状,故需立即抢救。
处理方法如下:
(1)立即停止注射普鲁卡因药液,将针拔出。
(2)卧位,两下肢抬高,测体温、血压、脉博和呼吸。
(3)静脉内注射5%~10%葡萄糖液。
(4)注入足量的维生素C和抗过敏药物。
(5)反应较重时,给予麻黄碱(肌内或皮下注射)0 015~0
025g;巴比妥类药物,如硫喷妥钠或安眠朋钠,静脉注入,以减少中毒症状,对抗惊厥。硫喷妥钠浓度宜在2.5%以下,一般一次剂量为0.2~0.5g左右,注射须极缓慢,约10秒钟内注入1%溶液4~7ml。注入时注意防止引起呼吸麻痹。安眠朋钠溶液浓度宜在1%~5%左右,一次剂量为0.2~0.6g,注射速度以每秒钟注入1%溶液
5~10ml为好。
(6)吸氧。
(7)呼吸障碍时,立即做人工呼吸、气管插管急救。循环衰竭时做心脏按摩。
何谓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髓核化学溶解疗法?  
髓核化学溶解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用于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特殊方法。一般用木瓜凝乳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等药物注入椎间盘内,溶解病变的髓核组织来达到治疗目的。随着经验的积累,研究的深入,近年来亦开始用来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当病人有手术指征,经各种保守治疗无效,但又不宜手术时,可在行CT、核磁共振和脊髓造影等特殊检查明确诊断,且又定位的前提下,谨慎地选择使用这种疗法。
 在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术者戴手套,用长针头插入病变的颈椎间盘内,摄片证实后,注入药物。突出的髓核溶解后,即可减少或消除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症状。
髓核化学溶解法髓核化学溶解法是一种较新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法,方法简单,但需要很高的操作技巧。禁忌症主要是过敏,注射前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曾经使用髓核化学溶解的病人容易过敏。孕妇和儿童禁用。
针刺如何治疗颈椎病?    
中医根据颈椎病的发展过程将其分为三型:初起为太阳经输不利型,邪气在表;邪气入里则为痹证型;病久气虚则发展成肝肾不足型。
(1)主证:
  太阳经输不利型:颈项强硬,颈肌发僵或拘挛,并有肩背、四肢疼痛(尤以上肢为著),头痛头重,畏寒,全身发紧。
  痹证型:颈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颈部可触及索条状物并有压痛,上肢沉重、麻木或有肌肉萎缩,指端屈伸不利,不知痛痒。
肝肾不足型:病程迁延,精血耗伤则可见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头脑胀痛、发空,牙痛,失眠多梦,面潮热,腰膝酸软,筋肉怵惕,肢体抬举无力,头摇身颤,步履蹒跚,甚则瘫痪,或有二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等。
(2)治则:祛风散寒,疏筋活络,理气止痛。
(3)处方:落枕、阿是穴、颈椎夹脊、风府、大椎、天柱、大杼、风池、肩井、天、天宗。
 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分布区疼痛取大椎、陶道、风府、天柱、督俞、昆仑。
 手阳明大肠经分布区疼痛取曲池、手三里;
 手太阳小肠经分布区疼痛取天宗、肩中俞、肩外俞、小海;
 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区疼痛取天、天井、支沟、悬钟、丘墟。
  一般局部取穴取患侧,远端取穴取健侧,循经取穴或患侧或健侧。每次选3~7穴。每天一次,七次一疗程,疗程间隔2~3天。
  若属太阳经输不利之表症,可加双侧合谷、列缺、太阳、上星、印堂。
  若为痹症型,上肢麻重者加肩骨禺、曲池;指端麻木者加合谷;头晕加风池、百会。
  若肝肾不足者,加肾俞、肝俞、气海、足三里等穴。
如何用耳针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及其关节增生、变性而造成对周围神经血管的压迫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中医认为,本病因年老体衰,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或外伤血瘀,风寒痹阻所致。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为:颈痛、头晕、头痛、手麻、肩臂痛、心悸、恶心、汗出等。
  耳部取穴:颈、颈椎、神门、肾为主穴。神经根型加枕、肩;神经根炎加内分泌、肾上腺;椎动脉型加心;交感型加交感;兼有外伤血瘀者加耳中。
  方法:由于颈椎病为慢性骨质退行性病变,一般可以采用耳压法或并用毫针刺。
如何用灸疗治疗颈椎病?  
灸疗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颈椎病时可出现颈项疼痛,常向肩、上肢放射,颈项僵硬,活动受限,或有上肢麻木,屈伸不利,肌肉萎缩等症。
取穴:天柱、大椎、风池、大杼、肩骨禺、肩井、后溪。
配穴:上肢麻木加外关。
  灸法:每日施灸2次,每穴3~5壮,可用艾条悬灸。
刺血疗法怎样治疗颈椎病?    
刺络放血疗法是中医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广泛流传于民间。这种治疗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疾病,用锋利的三棱针刺入“络脉”(体表浅静脉),使之流出适量血液,达到治疗目的。
颈椎病时,颈椎间盘的进行性退变及椎骨的增生,压迫和刺激周围组织及神经血管,使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和水肿,出现头晕,颈肩部酸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刺血的目的在于疏通血脉,消除瘀滞,解除神经压迫,改善局部营养代谢,缓解麻痛等症状。
  常选用太阳、尺泽两穴刺血,治疗数次,间隔1~2 周。如疗效不明显,病人体质强健的,可适当增加刺血次数。
如何用橡胶锤治疗颈椎病?    
橡胶锤疗法是在梅花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使用方便,病人易于接受。
橡胶锤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解除因受压迫而出现的某些症状,具有通经活络、畅达筋脉、活血化瘀之功效,起到止痛、解痉、加强组织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的作用,因而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
治疗时取常规治疗部位弹打。重复弹打督脉,重点弹打颈椎两侧。局部弹打颈肩及上肢压痛点,以及大椎、风池、风府、肩骨禺、曲池、外关等穴。用中度或重度手法弹打。先弹打颈椎 和胸椎两侧,弹打至颈肩部有热、胀感为好。对兼有眩晕头痛者,加打头部;兼恶心呕吐、汗多心悸者,加打内关、神门;兼体倦乏力、四肢发冷或肿胀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内关。
物理疗法治疗颈椎病的原理是什么?  
应用天然或人工制造的声、光、电、热、磁等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称为物理疗法,简称理疗。
理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有其独特的医疗价值,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辅助手段。颈椎病往往出现顽固的颈肩痛,电疗、热疗都具有良好的缓解疼痛作用。
  当颈椎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和脊髓时,可致炎症反应。应用超声波、红外线、电疗、热 疗等,可产生促进炎症消退,吸收水肿的作用。
  炎症反应日久可造成组织粘连,手术后的病人往往有大量的瘢痕。理疗具有松解粘连,软化瘢痕的作用。
神经根和脊髓长期受压可致肢体麻木,肌肉萎缩,电疗能刺激神经根,兴奋脊髓,减轻麻木,促进肌萎缩的恢复。
治疗颈椎病的电疗法常用哪几种?  
(1)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
  药物离子经直流电导入后在皮肤内形成离子堆,其中一部分离子变成原子或分子,保持原来的药物性能,并在局部与组织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如碘离子可软化瘢痕,当它从阴极导入时,更加强了阴性软化瘢痕的作用。
(2)“电兴奋”疗法
“电兴奋”疗法实为强量直流-感应电疗法,它采用大剂量的感应电和断续直流电(以患者能耐受度为准)在患部或穴位处作短时间的通电治疗,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凡颈肩痛部位较广泛或有肌肉紧张时均可应用,以解除痉挛,减轻疼痛。对急性患者收效较快,有时可立竿见影。
(3)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
  用低频调制的中频正弦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主要有止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松解粘连,软化瘢痕的作用。
(4)短波电疗法
应用波长为10~100m的高频电磁波作用于人体进行治疗称为短波电疗法。治疗时主要利用高频交变电磁场通过组织时感应产生涡流而引起组织发热,又称为感应透热疗法。治疗作用主要为热效应,这种热作用比传导热或辐射热的作用较深透、均匀,可用于消炎、镇痛。
超声波怎样治疗颈椎病?  
超声波是指频率超过20000HZ,正常人耳听不到的机械振动波。医学上常用频率800~1000KHZ的超声波治疗疾病。
超声波治疗作用的基础是机械作用、热作用和理化作用,而前者是最基本的原发作用,它对组织细胞产生细微的按摩作用,使组织软化,增强渗透,提高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刺激神经系统及细胞功能。超声波的热作用,除了普遍吸收外还存在选择性,如在不同组织的界面上特别是在骨膜上产生局部高温。此外,超声波在治疗剂量尚可使组织的PH值向碱性方面变化,有利于减轻急性炎症伴有酸中毒和疼痛。
当颈椎病出现颈肩痛,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发生组织粘连时,以及手术后的病人,都可采用超声波治疗。
什么是颈椎病的红外线疗法?    
红外线疗法是利用红外线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太阳光谱中,波长自0.76至400u的一段称为红外线。理疗上常以1.5u为界划分为两个波段,0.76-1.
5u波段称为近红外线(短波红外线),穿入组织较深,约5~10mm。波长1.5~400u波段称为远红外线(长波红外线),多为表层皮肤吸收,穿透组织深度小于2
红外线的治疗主要是辐射热的作用,使组织产热,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温度升高,新陈代谢旺盛,加强组织营养,加速组织的再生能力和细胞活力,加速炎症和代谢产物的吸收,因此可用于消炎、消肿。同时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故又有镇痛、松解肌肉痉挛的作用。
  颈椎病时,肌肉、韧带出现劳损,神经根和脊髓出现水肿,颈肩部出现放射痛,可采用红外线疗法。
激光疗法如何治疗颈椎病?    
应用激光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激光疗法,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激光种类繁多,对颈椎病有治疗意义的,一般以氦氖激光为常用,系波长为632.8nm的红色激光,常用功率为 3~20mw。
激光对人体的主要作用基础是热效应、机械效应(光压作用)、光化学效应和电磁效应等四个方面。氦氖激光主要是热效应和电磁效应,穿透组织较深,使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有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力,消炎、止痛和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
临床上激光疗法可用于颈椎病患者的消炎、止痛方面,可局部照射,亦可在穴位上照射。
何谓颈椎病的石蜡疗法?    
以加温后的液体石蜡作为导热体,涂敷于疼痛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称为石蜡疗法。
  石蜡是高分子的碳氢化合物,具有热容量大、导热性小的特点。当液体热蜡冷却时能释放大量热能并逐渐变硬,体积可缩小1%~20%,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与粘滞性。
石蜡的治疗作用主要是温热作用和机械压迫作用,前者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强组织代谢过程,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有利于血肿或渗出物的吸收,故可消肿、消炎,并有明显的止痛和解痉作用。后者能使石蜡与皮肤紧密接触,有利于促进渗出物的吸收,并使热传导较深而且持久。
在临床上,石蜡疗法可应用于颈椎病伴有明显的颈肩痛患者。
温泉浸浴如何能够治疗颈椎病?  
利用温泉浸浴治疗疾病,远古即有之,目前仍被沿用。用温泉浸浴,如方法得当,对颈椎病的治疗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温泉浴对颈椎病的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温热作用:颈椎病多与风寒有关,或风寒是其诱因。温泉浸浴时,温热作用于机体,对各大生命系统可起到正常化作用。
(2)水静压作用:人体在水面下,周围的水会对之施加一定的压力。水静压对软组织可导致直接刺激作用,可使肌张力减低,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对软组织肿胀可起到消退作用。
(3)浮力作用:温泉浸浴时,运动器官的负荷明显减轻,在温热作用的辅助下,减轻肌肉张力,改善肌痉挛与肌僵直,减轻肌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在浸浴时,如能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则对肌肉、关节和神经系统疾患的治疗效果更好。
(4)按摩作用:在浸浴中,由于矿泉水分子流动及水中气体不断逸出,可对机体末梢神经不断进行按抚和水压作用。这种温和的刺激对皮肤上丰富的外感受器可产生良好的镇静止痛作用。这一作用还可使皮肤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调节皮肤的新陈代谢。
(5)化学作用:矿泉的化学作用是矿泉水浴所特有的,由于矿泉水中所含的成分、矿化度、胶体性、渗透压及放射性物质不同,故对人体的作用也不一样。一般状态下的化学物质是不能进入机体的,只有呈离子状态下的化学物质方能透过皮肤进入体内。经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研究证实,
Na+、Ca++、Fe+++等许多离子皆可透过皮肤,渗出到矿泉水中。
机体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系统,始终与地壳物质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亦即生命平衡,化学元素则是其最基本的物质联系,通过新陈代谢可以与外界无机环境进行能量与物质交换。由此看来,可将矿泉水治疗看成是一个“交换系统”。
总之,温泉浸浴是一种全身疗法,矿泉水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通过神经-体液机制作用于人体,会使机体产生极其复杂的生物物理学变化,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功能,使全身各系统功能均趋向正常化。
如何实施颈椎病的温泉疗法?  
温泉浸浴治疗颈椎病时,患者采取半仰卧位,使头颈及前胸部露出水面,枕项部浸在水中。浸浴的剂量为温度加时间,一般掌握患者浴后感觉周身轻松、舒适为宜。如浴后感觉疲乏、嗜睡,说明剂量过大,可适当降低温度或缩短浸浴时间。总之,浸浴的剂量可因人因病灵活掌握。颈椎病的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可予以40℃~42℃浸浴,脊髓型为39℃~40℃,交感神经型为37℃~39℃。浸浴时间一般每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每周6次,休息一天。利用温泉治疗疾病时应注意,新入院病人不要急于浸浴,经全身体检后,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剂量。浴前不要吸烟、饮酒,一定要餐后进行。忌空腹,亦不可过饱,以餐后半小时为宜。温泉浴后应卧床休息一段时间,不要浴后立即穿衣活动。在治疗中如出现头晕、心悸、恶心,脉率至120次/分以上者,应立即停止浸浴,并予以对症处理。浴后可适当补充体液,如饮用茶水、淡盐水等。
从医学角度上看,高枕无忧吗?    
俗话说“高枕无忧”,其实不然。从医疗角度上看,长期睡眠使用过高的枕头,能够诱发颈椎病或形成习惯性落枕。
人的一生当中,大约有1/4~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所以,枕头的高度是否合适,对人体的健康具有很大的影响。
正常人的颈椎,从侧面看,其外形有一个向前凸出的生理曲度,它不仅能保证颈椎外在肌群的平衡,也能缓冲人体运动时从下肢传导向上的震荡,对颅脑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长期使用高枕,头部前倾,颈曲就会减小,甚至变直,即可导致颈部软组织劳损,易形成慢性颈肩痛或习惯性落枕。久而久之,颈椎骨关节失稳,就可能发生退行性改变,其相应部位即会形成骨刺,可对脊髓、血管和神经产生刺激或压迫,出现颈肩痛、上肢麻木、头晕或走路不稳等颈椎病症状。
因此,高枕并非无忧。不论是颈椎病患者,还是健康人,睡眠时都不应使用高枕,应使用低枕睡眠,保持颈椎的生理性前曲,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颈椎病患者怎样合理用枕?  
枕头在日常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颈椎病患者,枕头的形状、质地需要特别讲究。
目前普遍认为,枕头的长度以超过使用者的肩宽15cm
左右,高度以被头颈部压缩后和使用者的拳高相等为宜。枕头被压迫后的头颈处剩余高度与使用者的睡眠过程、枕芯填充物的质地及其充盈度有关。因此,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在一段时间内,需察看其在正常睡眠后枕头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然后根据它来调整枕芯的质地及其充盈度,反复观察,反复调整,直至合理。
当然,对于那些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张的患者,经治疗后生理曲度发生改变,需及时调整枕芯。
基于以上的认识,可以这样说,当病情发生明显变化,治疗方案进行较大调整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枕芯进行调整。希望枕头这一人类使用频率极高的生活用品,在阻止颈椎病情的发展、防止颈椎病的复发,乃至在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上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预防颈椎病?    
颈椎病的预防,应从病因及发病诱因两方面采取措施,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防止已治愈患者的复发。
(1)严防急性头、颈、肩部外伤 
头颈部跌打伤、碰击伤及挥鞭伤,均易发生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直接或间接引起颈椎病,故应积极预防。一旦发生应及时检查和彻底治疗。防止外伤是预防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有力措施。一旦发生外伤,除治疗软组织损伤外,还要及时治疗颈椎小关节错位,以防止发展成为颈椎病。
(2)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势,防止慢性损伤
  颈肩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是发生颈椎病的病理基础。生活中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对预防颈椎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合理用枕
枕头是颈椎的保护工具,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有1/4
~1/3的时间用于睡眠,所以,枕头一定要适合颈部的生理要求。人在熟睡后,颈肩部肌肉完全放松,只靠椎间韧带和关节囊的弹性束维护椎间结构的正常关系。如果长期使用高度不合适的枕头,使颈椎某处屈曲过度,就会将此处的韧带、关节囊牵长并损伤,从而导致颈椎失稳,发生关节错位,进而发展成颈椎病。
(4)预防慢性劳损
  由于某些工作需要特殊姿势或在强迫体位下工作较长时间。如果不予重视,很容易发生慢性劳损,并逐渐导致颈椎病。预防慢性劳损,除工间或业余时间作平衡运动外,还可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体质条件,选择一定的运动项目,进行增强肌力和增强体质的锻炼,以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颈椎病的保守治疗对手术疗法有何辅助作用?  
对某些需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术前应进行正规的非手术治疗,如果无效或不显效才进行手术治疗。这样,增加了对诊断及手术适应症选择的可信性。
非手术疗法有利于手术本身。通过非手术疗法的各种措施,尽管对脊神经根等主要压迫物无法消除,但可使局部的病理、生理发生改变。诸如减轻或消退局部水肿、列线不正、反应性渗出等,从而有利于手术操作,并降低了术中意外的发生率。
非手术疗法是术后康复的主要措施,手术本身仅仅是治疗的一个方面,尽管对疗效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如果没有非手术疗法作为术后康复过程的主要措施,就会明显地影响手术效果。
什么情况下应认为非手术治疗无效?  
对各型颈椎病都应首先应用综合保守疗法,除牵引、理疗、药物治疗及功能锻练外,还有祖国医学特有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如推拿按摩、针灸等,所以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可使早期颈椎病患者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据统计,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有效率约在59
5%~96 5%之间,治愈率在20%~30%之间,疗程长,复发率较高,多数患者日后尚残留部分症状,故非手术治疗需长期或反复进行。
据临床观察,颈椎间盘突出症及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疗效较好,虽然完全治愈者不多,部分病人仍有残留症状或间有复发,但主要症状常获明显减轻,多可参加一般工作,丧失劳动力或最后手术治疗者较少见。交感神经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经综合治疗后也多可收到一定效果,仅症状严重者才需手术治疗。而脊髓型颈椎病进行综合保守治疗的效果则较差,对早期患者尚可进行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若效果不佳或重型病例则应采用手术治疗。
诊断明确的颈椎病患者,经正规系统的非手术治疗1~2个疗程以上,仍有以下表现者可视为非手术治疗无效:
①疼痛无缓解或继续加重者;
②非手术疗法虽有一定疗效,但主要症状仍持续存在或经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工作与正常生活者;
③脊髓压迫症状持续存在或发生急性肢体痉挛性瘫痪者;
④仍有颈性眩晕、晕厥或猝倒者;
⑤交感神经症状无缓解,严重影响工作或正常生活者;
⑥食道或喉返神经受压症状持续存在未得缓解者。
什么样的颈椎病需要手术治疗?  
随着现代骨科的进展及各种先进手术器械、手术仪器的更新换代和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自Cloward和Robinson于1958年和1959年先后报导手术治疗颈椎病以来已近40年,特别是近10多年来,颈椎病手术方法及手术病例日益增多,疗效也日益提高,使过去认为无希望恢复的病人得以康复并重返工作岗位,手术疗法作为治疗颈椎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许多医院也已普及推广。
一般来说,颈椎病患者的治疗首先应采用非手术疗法,绝大多数患者通过各种各样的非手术疗法可以得到缓解或治愈。但是,有一部分患者虽经正规系统的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甚或加重,已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具体来说,有以下情况者应行手术治疗:
①诊断明确,经正规非手术疗法(即在临床医生指导与观察下,经过住院或门诊)治疗1~2个疗程以上确实无效或无明显好转者;
②症状呈渐进性加重,疼痛剧烈,有明显的进行性肌萎缩,反射异常,或发生急性肢体痉挛性瘫痪,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者;
③症状突发,经确诊为颈椎病,并经短期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者;
④全身情况尚好,各主要脏器(肝、心、肾、肺等)无严重病变,凝血机制正常,无代谢性疾病,可以承受手术(含麻醉)者;
⑤有手术适应症而全身或局部某些情况尚不适应手术者,如局部感染、妊娠等,待情况允许后方可手术;
⑥有精神病者,需采用药物等措施控制发作,并待能合作后方可手术;
⑦无其他手术禁忌症。
什么样的颈椎病患者不能手术治疗?  
虽然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手术作为一种损伤性治疗方法必有其固有的合并症和后遗症,而且在颈髓周围进行手术操作毕竟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或有可能造成严重残废后果,对此类重大手术,必须认真对待,不仅对术中的任何一步操作都要细致和耐心,严防发生意外,而且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最佳手术疗效。
绝大多数颈椎病患者均可通过非手术治疗得以治愈或缓解,而手术疗法并非适应所有的颈椎病患者,一般认为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行手术治疗:
①颈椎病症状轻微,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者;
②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已消失或有明显缓解者;
③全身状况不佳,有严重代谢性疾病或主要脏器有明显器质性改变而不能耐受手术与麻醉者;
④年逾70岁,已失去工作生活自理能力者;
⑤病情严重,病程超过2年,有严重四肢广泛性肌萎缩,或有完全性脊髓功能障碍者;
⑥诊断不明确,而又不具有手术探查指征者;
⑦有精神病,术前、术中、术后不能积极配合治疗者;
⑧有严重神经官能症者。
哪些神经根型颈椎病需要手术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见于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症及钩椎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颈、肩、臂部疼痛或呈上肢放射痛,常伴有手指麻木感,颈部僵硬、活动受限,部分病人伴有前臂及手部肌肉萎缩。保守治疗包括颈部牵引、领围制动、手法治疗、理疗及药物治疗等,约有80%~90%的病例可以治愈或明显好转,仅有下列情况者可酌情考虑手术治疗:
①经正规非手术疗法治疗6个月无效者,其中包括手法治疗、牵引及颈部制动等有效措施,仅仅对一般药物、理疗等疗法无效者,不应属于此范围;
②患者主诉、临床体征检查结果与神经学定位相一致,即上肢的感觉障碍区、肌力改变的肌群及反射异常等与脊神经的走行与分布相符合;
③X线片、CT或核磁共振检查显示病变之椎节与临床症状的神经学定位相一致,影象学异常除骨刺外,尚应包括椎间隙狭窄、椎节梯形变及椎管大小等;
④疼痛剧烈不能缓解,或伴有急性进行性肌萎缩者;
⑤非手术疗法虽有一定疗效,但主要症状仍持续存在,或反复经常发作,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者;
⑥合并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可考虑一并手术减压。
哪些脊髓型颈椎病适合手术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病,男性多见,一般起病缓慢,多数病人的症状逐渐加重,临床表现为颈部脊髓受压的症状及体征,如上肢麻胀、力弱、手指动作不灵活、下肢发软、力弱或行走费力、下肢踏棉感等,严重者可引起四肢瘫痪、大小便潴留,后果严重。对临床症状较轻的病例,如上肢麻胀、力弱、不灵活或下肢力弱但尚能行走的病人,可行积极的非手术治疗观察,而有以下表现者,如拖延过久不仅影响恢复,而且可加重脊髓损伤病变程度,因此应及时手术治疗:
①有急性进行性脊髓压迫症状,经神经学检查与X线定位符合者,或经CT、核磁共振检查或脊髓造影检查证实确诊者,应尽快手术治疗;
②颈脊髓压迫症状虽较轻,但经短期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且已影响正常生活、工作者;
③有脊髓受压症状不到2年,经常复发,影响正常生活、工作者;
④颈脊髓受压症状与体征呈进行性加重,或突然加剧者,其中包括外伤后之病例;
⑤同时伴有腰椎椎管狭窄症者,应先行颈部手术,3~6个月后再酌情行腰椎减压。
哪些椎动脉型颈椎病适合手术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在颈椎横突孔中因椎间隙狭窄、颈椎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赘增生,而受压迫或刺激,使动脉血流暂时阻断,导致脑部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颈性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感觉障碍或运动障碍等,X线平片可显示患椎的病理性移位或钩椎关节的骨赘增生及椎间孔的形态改变,椎动脉造影可提供明确的病变部位,表现为椎动脉受压呈扭曲上行的阴影。大部分椎动脉型颈椎病可经系统的保守治疗而获缓解或痊愈,仅有以下情况者考虑手术治疗:
①有颈性眩晕或猝倒症状,经非手术疗法久治无效者;
②经选择性椎动脉造影检查已明确椎动脉受压的部位、程度和范围者;
③症状主要由患椎关节突移位引起,虽保守治疗缓解,但病情反复发作,患椎长期不稳定,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者;
④椎动脉造影、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发现椎动脉在横突孔部因骨赘等因素受压而导致明显的供血障碍且症状严重者;
⑤椎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椎动脉近侧部由于解剖异常导致椎动脉明显行曲、血流受阻且症状严重者。
哪些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适合手术治疗?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病变导致颈部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而引起的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眼裂增大、视物模糊、瞳孔散大、心跳加速甚至心律不齐、肢体发凉怕冷、发汗障碍等交感神经兴奋或头昏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等交感神经抑制(即迷走神经兴奋)症状。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症状繁多而表现又不完全一样,有时难于做出明确诊断,个别情况下需进行试验性治疗以帮助确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多可通过正规系统的非手术疗法而获缓解或治愈,仅有下列情况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①交感神经症状严重,反复发作,经严格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者;
②经上胸部硬脊膜外腔注射局部麻醉药封闭试验或行颈星状神经节封闭试验证实交感神经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或于硬膜外腔注射高张盐水后诱发出交感神经症状或加重原来症状者;
③X线片显示颈椎有节段性不稳或椎间盘有退行性变;或CT、核磁共振检查有明确的颈椎病变者。
颈椎病手术的麻醉有哪些?  
由于颈部解剖特点,手术部位的差异以及手术方法的不同,对麻醉的选择则应根据每个病例的具体情况、手术途径的不同、麻醉设备及各种麻醉方法的优缺点等,采取最为有效的方法。以下为颈部手术较为多用的麻醉方法:
①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物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呈现神志消失,周身不感疼痛的麻醉方法,当麻醉药物从体内排出或在体内分解破坏后,病人即逐渐恢复清醒,且不留任何后遗症。对惧怕手术的病人或行颈椎后路手术时,为了保证术中病人呼吸通畅,应首先考虑全身麻醉及气管插管。行气管内插管时,不宜使颈椎过度后伸,以防使脊髓受到挤压而发生损害,必要时可采用经鼻插管;
②局部麻醉或颈丛阻滞加局部麻醉:是指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受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而病人意识可保持清晰。最适宜于行颈椎后路途径做椎板切除术或椎板成形术时。如病人能合作时,也适宜于行颈椎前路手术;
③针刺麻醉:是从祖国医学经络学中的针灸疗法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麻醉方法。针刺麻醉的安全性最大,最适应于颈椎前路手术,仅在作皮肤切口及剥离椎前筋膜时,需用局部麻醉药辅助麻醉;
④硬膜外麻醉:是指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颈部硬膜外腔隙,产生麻醉作用,而病人能保持神志清醒。但颈椎病患者多有节段性椎管狭窄,硬膜外腔间隙甚为狭小,穿刺插管及药物弥散有一定困难和限度,可能导致麻醉失效,且容易引起膈肌麻痹而导致呼吸困难,故目前已不常采用。
哪些病人适合做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指从呼吸道吸入或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出现可逆性意识丧失、痛觉消失的状态。颈椎病的全身麻醉一般选用硫喷妥钠加肌肉松弛剂静脉快速诱导及气管内插管、吸入性麻醉药及肌松剂维持或用普鲁卡因静脉点滴维持麻醉,术中麻醉效果确实,呼吸道通畅,人工呼吸维持通气,术后恢复清醒过程中平稳、安静,麻醉安全、可靠。随着现代麻醉学的不断进展和监护设备的不断更新,全身麻醉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安全。虽然麻醉效果确实,但由于患者处于失去知觉状态,难以与术者保持密切配合,时有发生神经、脊髓损伤的报导。
全身麻醉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如呕吐、窒息、呼吸道梗阻、通气量不足、肺炎及肺不张、低血压、心律不齐、苏醒延迟等,但随着现代麻醉技术的不断进步,以上并发症也已越来越少见,全身麻醉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大。
一般进行颈椎病后路手术时,为了保证术中病人呼吸道通畅,应首先考虑全身麻醉及气管插管,特别是进行椎管探查术或椎间孔扩大减压术时,以采用全身麻醉为宜。
此外,对于精神紧张、惧怕手术的病人,估计术中难以与术者密切合作者,可以酌情考虑全麻;手术时间较长,病人难以长时间保持同一手术体位时,可以考虑施行全身麻醉。
为什么有的病人不能做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虽然效果确实、可靠,但有时可发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如窒息、呼吸道梗阻、肺炎及肺不张、低血压等,且全身麻醉时患者意识丧失,病人难以与术者合作,当手术触及椎管内神经根等部位时,患者不能立即做出反应而有损伤神经、脊髓的可能性。
局部麻醉时,病人能保持清醒,如术中触及神经、脊髓时,患者可立即做出反应,与术者保持密切配合,可避免术中神经损伤;且局麻对全身重要器官功能干扰轻微,并发症少,简便易行,费用低廉,是一种很受欢迎的较安全的麻醉方法,但止痛不够完善,效果不尽满意。
前路手术由于不能在直视条件下观察到病变的真实现象,手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一般认为不适合于全身麻醉,应选择颈丛神经阻滞加局部麻醉,或行针刺麻醉,以保证患者意识清楚,能与术者密切配合,而保证手术的安全性。
颈椎后路手术由于采用俯卧位或侧卧位,一般认为应首选全身麻醉,但对后路较为表浅及时间较短的手术,如椎板切除术、椎板成形术时,也可采用局部麻醉手术,因其并发症少,有利于术后恢复。
总之,应根据各种麻醉方法的优缺点、病人的具体情况、麻醉设备条件和手术途径的不同,选取最为有效的、适当的麻醉方法。
手术前的基本准备工作有哪些?  
颈椎手术由于颈椎部位险要,手术难度大,术中易发生各种意外,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术前全面体检,再次明确诊断及了解患者的全身状态,以早期发现重要脏器疾患,并注意有无出血性倾向及对各种药物的过敏史等。详细体检,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的神经定位一致,进一步核实诊断,明确病变部位、性质和范围、程度。
对具有手术适应症并已确定手术者,医生应按重大手术向家属及单位详细交待病情及在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并签署手术同意书,严格手术审批手续。
由于术中与术后均需病人密切配合,因此医生应向患者交待手术的大致程序,并提出相应要求及术前、术中、术后注意事项,但应注意避免增加患者精神负担的不良刺激性语言。
组织术前讨论,根据病情及诊断,详细设计手术方案及具体手术程序,包括手术器械的准备、术前用药、麻醉选择、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其处理对策,术后对护理的特殊要求及抢救药品的准备等均应充分考虑,并落实到具体执行者。
前路手术一般出血量不大,可不必输血;而后路手术则宜在术前作输血准备,根据手术种类不同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备血200~800ml,由术中失血情况决定输血量。
对术中或术后可能用到的药物或物品,如抗生素、造影剂或颈围、石膏床等,均应在术前给以充分考虑并准备妥当。
手术前应进行哪些术前训练?  
无论是颈前路或颈后路手术,由于术中或术后患者体位等特殊要求,必须对患者在术前认真训练,以使其适应,避免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与术后康复,其中包括:
①床上肢体功能锻炼:主要为四肢的屈伸,持重上举与手、足活动,既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又可增加心搏量而提高术中对失血的适应能力;
②床上大、小便训练:除本来已在床上大小便的全瘫者外,术前均应在医护人员监督指导下加以训练。一般人均不习惯于床上大、小便,而术后又不许患者下地,有时不得不插入导尿管导尿。如术前养成习惯,就可以避免此种痛苦及引起尿路感染的机会;
③俯卧位卧床训练:主要用于颈后路手术患者。由于颈后路手术术中俯卧位时间较长,且易引起呼吸道受阻,术前必须加以训练以适应手术体位。开始时可每次10~30分钟,逐渐增加至3~4小时。对涉及高位脊髓手术者,有时还需分别预制胸、腹侧石膏床各一个,范围上自头顶部,下至双大腿中部,眼、耳、鼻口处开放,便于开放及气管插管,术前也应试卧适应;
④气管、食管推移训练:主要用于颈前路手术。因颈前路手术系经内脏鞘(包括有气管、食管及甲状腺)与血管神经鞘之间隙而抵达椎体前方,故需将内脏鞘牵向对侧,方可显露椎体前方或侧前方。因此,术前应指导患者用自己的2~4指在皮外插入切口一侧的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间隙处,持续地向非手术侧推移。此种动作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因此必须向患者反复交代其重要性并监督训练,开始时每次持续10~20分钟,以后逐渐增加至30~60分钟,而且必须将气管牵过中线,如此反复训练3~5天。
手术前日及当日还有哪些准备工作?  
颈椎病的术前准备除基本的准备工作及术前训练外,于术前日及手术当日还应做以下准备工作:
①皮肤准备(备皮):先让患者理发、洗头、洗澡,并按照常规备皮,范围包括下颌、颈与上胸部。如术中需取自体骨移植,尚应对髂骨区同时备皮;
②药物过敏试验:包括青霉素过敏试验、普鲁卡因过敏试验,对术中拟行造影者还需做造影剂过敏试验;
③禁食:手术当日早晨禁食即可;
④麻醉前准备:局麻或颈丛阻滞麻醉者,术前夜及术晨给予鲁米那0.1g口服或安定5mg口服即可。若行气管内插管全麻者,还应于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5mg或东莨菪碱0.3mg,或按麻醉医嘱另给其他药物;
⑤术前一日及术前半小时肌注适量抗生素:一般以青霉素80万u或100万u肌肉注射,青霉素试验阳性者可肌注庆大霉素8万u,以使患者血循环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抗生素;
⑥排空小便:对手术时间较长或瘫痪患者,应在术前留置导尿管,并将导尿管口反折,用无菌纱布包扎挟紧或接于无菌引流袋上。
颈椎病手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颈椎病为一退变性疾患,主要起源于颈椎间盘的退变。退变的椎间盘的抗压力与抗牵拉力性能降低,与此同时该节周围的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也随之出现退行性变,以致整个椎体间关节处于松弛状态,造成颈椎椎节的不稳定,更易使髓核向四周移位,形成突出或脱出;颈椎的松动与失稳均可使韧带和骨膜撕裂而形成韧带—椎间盘间隙及局部的创伤性反应(包括血肿形成),进而血肿纤维化、骨化并形成骨赘以及黄韧带肥厚等,使颈椎管进一步狭窄,当突出的椎间盘、狭窄的椎管、骨赘等压迫或刺激脊髓、神经根、椎动脉或交感神经时,临床上就出现了颈椎病的一系列症状、体征。而其病理生理的特点则是椎节的松动与失稳。慢性劳损、外伤及炎症为其促发因素。
随着现代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手术器械的更新,近年来国内外对颈椎病的手术方法日益增多,疗效也逐渐提高,并各自具有特色,但是颈椎病手术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大致相同的。手术目的不外乎以下两类:
①解除压迫: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的椎间盘、骨赘、过于肥厚或骨化的韧带、增生的钩状突、椎板切除或扩大、开放横突孔等,以达到减轻压迫,消除刺激、压迫和粘连的目的,消除脊髓、神经或椎动脉的压迫,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②增强稳定:在椎体间植骨融合,通过人工的方法去除病变节段不稳的动力因素,恢复或增强颈椎的稳定性,恢复其生理曲线,限制局部活动,防止进一步使脊髓、神经受到损害,消除病椎节段的异常活动。
颈椎病手术的基本种类有哪些?  
按颈椎病的临床分类有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四种。就手术途径而言将颈椎病手术分为前路手术、前外侧路手术和后路手术三种:
①前路手术:经颈前方切口、入路进行的手术,具有减压和稳定脊柱两种作用,即通过发病的椎间隙,从椎体前方钻洞或切骨,从骨洞中切除退变的和突出的椎间盘,甚至椎体后缘的骨赘一并切除,以解除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然后在骨洞中植骨,使该段颈椎融合,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多个椎间盘受累者,可在同一手术中一起切除和融合。前路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可切除椎间盘及骨赘而不直接干扰脊髓,同时施行椎体间植骨,除去脊椎不稳的动力因素,术后功能受到的干扰小,恢复快等优点。其缺点是不能在直视下看到椎管内病变,手术范围有限度,骨赘切除不易彻底,不适用于发育性椎管狭窄患者;
②前外侧手术:手术途径同前路手术,但其显露范围更大,包括椎体前方、前外侧方的椎体横突及钩椎关节等,可开放横突孔,切除增生的钩状突,扩大椎间孔,松解椎动脉的粘连狭窄,解除椎动脉、神经根或脊髓的受压症状,消除病理性刺激,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③后路手术:是指经颈后方切口入路进行的手术,具有在直视下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减压充分等优点。后路手术的目的是扩大椎管矢状径,解除对脊髓的压迫,改善血液循环,扩大椎间孔后壁,解除神经根所受压迫,包括各种椎板切除术、椎板成形术、关节突切除术等。但后路手术解剖结构复杂,操作困难,手术破坏性较大,术后易发生脊柱不稳,术后形成的骨窗瘢痕可继续压迫脊髓等,手术效果有时不甚理想。
总之,对于不同的颈椎病患者,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一般均能收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手术时患者的体位有哪些?  
手术体位的安置要以既符合手术操作需要,又不过分妨碍病人的生理功能为原则,禁忌将病人安置在超过忍受限度的强迫体位上,否则易发生意外。颈椎病手术时根据不同的入路有不同的手术体位,现分述如下:
①前路手术:患者取仰卧位,两肩胛间垫软枕使颈椎略取后伸位,颈部也要垫一细沙袋为椎体开骨槽时减轻对颈部的震动,以避免对脊髓不必要的伤害。值得指出的是,有些术者在手术中为使椎体获得理想的暴露,而将头颈部过度仰伸,但在颈椎过度后伸时,由于黄韧带肥厚皱突、椎管前方的骨性致压物及椎板重叠等因素影响,在手术时有可能造成脊髓的压迫性损害,术中或术后患者即刻出现四肢瘫痪。为了防止此种难以恢复的过伸性损伤,术前应仔细判定患者颈部活动的最大耐量,术中决不可超过此限度。此外,术者应亲自摆好患者的手术体位,并要养成在手术前检查手术体位的习惯;
②前外侧手术:手术体位同前路手术体位;
③后路手术:多让患者采用侧卧位,患侧在上;也可让其取俯卧位手术,往往视手术者的习惯而定。不论取什么体位,固定患者头部不扭转而与躯干保持正常关系对手术顺利进行是至关重要的,一般都采用棉花圈垫固定患者头部。
哪些颈椎病适合做前路手术?  
前路手术由于创伤小,可直接切除病变的椎间盘及骨赘,同时施行椎体间植骨,具有减压和稳定脊柱两种作用,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前路手术不能在直视下看到椎管内病变,手术范围有限,骨赘切除不彻底等是其缺点,但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扬长避短,疗效还是理想的,目前此种方法被视为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手术途径。
有以下情况者适合行颈椎前路手术:
①节段性椎间不稳者:椎体间关节松动、不稳,伴有神经症状,病变部位及病理性质明确,需行固定、融合或人工关节植入者;
②椎体后缘骨赘或突出椎间盘压迫脊髓,经脊髓造影、CT或核磁共振检查证实者;
③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之椎体中线矢状径为13mm或13mm以上者;
④椎体前骨赘已压迫或刺激食道,造成吞咽困难者;
⑤广泛性椎板切除术后相邻椎间失稳而影响疗效者,可行椎间植骨融合术;
⑥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者,已压迫脊髓、神经而产生临床症状且诊断明确者。
哪些颈椎病适合做前外侧手术?  
前外侧手术显露范围较前路手术为广,包括椎体前方,前外侧方的椎体横突,可在前方暴露颈脊神经根与椎动脉及钩椎关节,减压较为彻底,手术疗效多较满意,但手术难度大,需谨慎细致操作。
有以下情况者适宜行颈椎前外侧手术:
①椎动脉型颈椎病:经椎动脉造影显示椎动脉扭曲、狭窄等解剖改变,并提供病变的确切部位,可行前外侧手术治疗;
②X线片显示有椎间隙变窄及钩椎关节骨赘增生引起椎间孔前后径窄小者,可行前外侧手术解除骨性压迫,分离粘连以消除椎动脉、神经根或脊髓的受压症状,改善椎
—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及神经症状;
③因颈椎不稳而导致的一系列躯体、内脏感觉功能及血管运动功能的改变和反应,而X线片不一定出现椎间隙变窄或钩椎关节骨赘增生表现的交感—椎动脉型颈椎病,也可行病变节段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术,使脊柱稳定及病理性刺激消除,从而使临床症状消失;
④.单纯颈脊神经根型或/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有钩椎关节骨赘增生、椎间孔前后径变小者,也可行前外侧手术减压。
哪些颈椎病适合做后路手术?  
颈椎后路手术系已经开展多年的传统性手术,近年来虽有改进,但基本方法变化不大。后路手术由于暴露广泛,减压彻底,同时改善了颈髓的血液循环,如脊髓病变属可逆性,多数病人可获较好的手术疗效,特别是对具体发病病因或主要病变部位尚不十分明确的病例,尤其是椎管很窄的行后路较广泛的椎管减压术,获得疗效的可能性较前路为大。但广泛的椎管减压常影响颈椎的稳定性,术中也更易损伤脊髓或脊髓的血液循环而使症状加重。颈椎后路手术适宜于以下情况:
①病人属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组织发生退变,逐渐出现神经症状。临床上病人锥体束损害症状较重,椎管较广泛明显狭窄者;
②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病灶可向上、下及后方发展,常累及数个颈椎,范围广泛。当患椎椎管前后径在10mm以下,锥体束损害症状较重者可行后路手术;
③中年以上患者,颈椎退行性病变常累及多个椎间,表现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体失稳,椎管有多处狭窄,脊髓病变部较广泛者,适宜行后路减压术;
④诊断尚不十分明确,难以除外椎管内肿瘤,需行探查术者;
⑤已行颈椎前路手术,术后疗效不理想;或虽有一定疗效,日后症状逐渐加重,经检查主要由于椎管狭窄、颈髓受压而引起发病者可行后路减压手术。
前路手术包括哪些种类?  
颈椎前路手术方法较多,尤其是近年来由于脊柱外科的进展而日新月异,当前较为成熟和常用的术式有以下几类:
①髓核摘除术:主要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或脱出症者。术中切开纤维环后,用薄型髓核钳呈闭合状通过纤维环外口进入椎间隙,分次摘除髓核。单纯髓核摘除术目前已少用;
②椎间盘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主要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伴有椎体间关节松动不稳者。根据术者习惯不同可选用局部旋转植骨法(直角凿法)、环锯法、U型凿法等,植骨块可选用局部骨块、髂骨块或异体骨块,仍以自体髂骨块最为常用;
③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即在上述手术的基础上扩大手术范围,把突向椎管或椎间孔的骨赘切除,开大椎间隙以扩大椎管矢状径,开大椎间孔以减除神经根的压迫,同时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也称颈椎骨性减压术,手术难度较大,有损伤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的可能,但由于切除骨赘而直接解除压迫,手术显效较为迅速。切除骨赘的方法因设备不同而有所不同,常用的方法有刮匙法、骨钻法、环钻(锯)法、气钻法等;
④颈椎椎体开窗术:即对相连的多椎节椎体后缘有骨性增生,及发育性椎管狭窄症者,从前方将两节以上椎体及椎间关节做一相连的槽形切除减压,以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又称开槽式减压术。常用术式有环锯连续钻孔法,也可选用骨凿、刮匙或颈椎骨钻等对病变椎节连续开窗,并切除椎体后缘骨质及椎间盘;
⑤颈椎人工椎间关节植入术:选用高强度钛合金或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加工成Ω形并经特殊工艺处理,将其植入切除后残留的椎间隙深部,用以取代植骨融合术,具有一定的撑开作用,还保留或增加了患节的活动度,具有稳定颈椎和保留颈椎活动的双重作用。但该法仅适用于单一节段的椎间盘病变,多节段病变则不适合。
前路手术的手术野是如何显露?  
前路手术创伤较小,主要是沿颈动脉鞘与食道气管之间的间隙进入的。
一般取右侧颈前方横切口,上颈椎病变则用胸锁乳突肌前内缘横切口或斜切口,而下颈椎病变则用锁骨上两至三横指的横切口。
取右侧颈前外方皮肤横切口,横断颈阔肌,作肌瓣下钝性剥离,显露甲状腺前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肌间隙,分离并切断肩胛舌骨肌,即暴露出颈动脉鞘、甲状腺及气管,将横行的甲状腺下动脉于动脉干部行双重结扎后切断之。然后向内牵开食道、气管,向外牵开胸锁乳突肌及颈动脉鞘,即可见到椎前筋膜,纵行切开椎前筋膜,并向上、下方剥离,纵行扩大椎前筋膜切口,即可显露前纵韧带,隆起而发白的是椎间盘,略凹而深色的为椎体。摘除椎间盘的手术应在两侧颈长肌之间进行,超出此范围就有可能损伤椎动脉,造成大出血。
上颈椎的显露,重点是避免损伤喉上神经。喉上神经至喉上部时分为内、外两支,外支于咽下收缩肌外侧下降至环甲肌,内支与喉上动脉伴行穿过舌骨甲状膜进入喉内部,术中避免损伤的方法是将甲状腺上动脉、甲状腺上静脉及喉上神经一起向旁侧牵拉暴露,而不可分离结扎切断血管。
手术节段是怎样定位?  
颈椎前路手术暴露有限,无直视下可见的明显标志,仅靠手指触诊辨认某一个病变椎间盘是困难的,摸到较为隆起的骨突并不一定是需要手术的节段,为准确地判定施术椎节,必须选用较为可靠之方法,以免手术失误。
①解剖标志定位法:A.环状软骨的位置多数相当于第五至第六颈椎,其次为第六颈椎。B.肩胛舌骨肌与胸锁乳突肌交点,多数相当于第五至第六颈椎,其次是第五颈椎。C.甲状腺上动脉分支部,多数相当于第三至第四颈椎,其次为第四颈椎。D.甲状腺下动脉分支部,多数相当于第六至第七颈椎。E.第七颈椎至第一胸椎椎体前方有一斜坡可作为定位参考。F.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在切口内触诊定位较为可靠。但必须指出的是,随着手术体位的变化及病人的个体差异等情况的不同,软组织的标志和骨骼标志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用解剖标志定位仅具有参考价值,术中必须用X线定位法;
②X线定位法:术中可用普通注射针头穿入预定的病变椎间盘内,手术台旁投照颈椎侧位片,以确定正确的解剖位置,而继续保留针头直至手术者见到X线片为止,以便决定手术的节段范围。如有电视X线投照设备能观察到注射针头的位置即可解决椎间盘定位问题,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
如何决定手术切除的范围?  
颈椎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为多节段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椎管的病理形态表现为多节段性椎管狭窄,因此,手术选择的切除范围不当显然会影响疗效,甚至该切除的未切而遗留隐患,可能导致再次手术。一般认为,手术切除的范围可由下列因素决定:
①根据神经定位症状与病变神经节段是否符合,如定位症状与神经节段一致,则应手术切除;
②颈椎侧位X线片显示有椎间隙变窄的节段可行手术切除;
③颈椎侧位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的连续线有成角现象的这一节段可行手术切除;
④颈椎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显示不稳定的椎间盘,其前方及后方的椎间隙有明显的增宽及靠拢现象,有时甚至还可看到椎体后缘的连续线有错动分离现象的节段须手术切除;
⑤脊髓造影显示有梗阻的节段须行手术切除;
⑥后路手术后颈椎失稳的有关节段须行手术切除;
⑦上下椎间盘有病变而中间一节椎间盘正常者也应一并切除,以免该节段由于上下椎间植骨融合后活动代偿性增大,加速其退变而引起骨赘过度增生而压迫脊髓;
⑧多节段椎间融合术后,其中某一节段融合失败者,可引起过度骨赘增生,症状再次加重者;
⑨骨赘在3mm或3mm以上突向椎管,或椎管前后径小于10mm时,应采取积极态度行骨赘切除术,不能姑息等待骨赘术后缓慢吸收。
怎样切除病变组织?  
病变组织包括退变突出的椎间盘及增生的骨赘等,行前路手术切除时,可用0.8cm
或1cm宽的骨刀,在病变椎间盘软骨板上方0.3cm处,下方0.1cm处下刀,横行凿入椎体松质骨内,其深度约为1~1.5cm,不应过深,以免损伤脊髓;并在其两旁用骨刀纵行凿开,将上、下骨片连同椎间盘用骨刀撬起并取出。也可用直角凿、环钻(锯)、Cloward骨钻等切除病变组织,在椎体上形成骨槽,开槽后用大、中、小三个型号的椎间盘刮匙刮除椎体后方剩余之椎间盘及增生的骨赘,特别是靠近钩椎关节的部位也应尽量刮除,以减除对两侧神经根的压迫。
在刮除后方椎间盘组织时,应尽量彻底刮除直至后纵韧带,随之刮除软骨板,
直至露出骨松质为止。此时,台下助手牵引病人头部,即可看到后纵韧带或椎间盘破裂处,对继续刮除残余的椎间盘后突组织极为有利。尽量大范围地切除病变组织,即可减除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
如何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  
是指用局部旋转自体骨块或自体髂骨块、或异体骨嵌入于已制成的骨槽内,以达到植骨融合的目的。一般认为,同种异体骨的吸收率较高,植骨块被吸收后可使椎间隙变窄及骨赘增生,直接影响颈椎管矢状径的大小,从而影响手术疗效。目前多采用自体髂骨移植术,或应用局部旋转植骨术尚可避免髂骨取骨术,也容易为局部所利用,且愈合较快。
选择用于植入的骨块,应比骨槽上下径稍大(约大1mm),植骨块的上下为松质骨粗糙面,与骨槽上下椎体面相对应,为的是植骨块被嵌入骨槽后不易滑脱,不易移动,并与骨槽的骨松质面相对应,骨生长较快,并能起到支撑作用。
植骨块的放置方法按术者的习惯不同而有多种,总的说来,需符合手术操作简便、对颈椎有一定的支撑作用、植骨生长迅速和植骨块的稳定性大等几个条件。
因切除椎间盘的数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故植骨方式也略有不同。单一椎间盘病变,摘除椎间盘后即可施行椎体间植骨术;若上、下相邻的两个椎间盘同时有病变,摘除这两个椎间盘后,分别做椎体间植骨,或把两个椎间盘连同中间的椎体开骨槽,彻底清除椎体后骨赘或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病灶,然后将大块骨嵌入骨槽内。若有多个椎间盘病变,则在摘除各个椎间盘后,分别做植骨融合术。
何谓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  
在病变椎间盘切除以后,再扩大手术范围,把突向椎管或椎间孔的骨赘切除,开大椎间隙以扩大椎管矢状径,开大椎间孔以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再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即为颈椎前路扩大性减压术,也称骨性减压法。由于直接解除压迫及椎管扩大,手术显效迅速,疗效好。
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常用的手术方法因设备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手术方法:
①刮匙法:在病变椎间开骨槽后,继续显露椎体后方直至骨皮质为止。然后用刮匙在椎间隙突破一小口逐渐扩大,直至将椎体后方及侧后方的骨赘掏尽为止,术毕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②骨钻法:用颅钻头或有深度控制器的骨钻在病变椎间钻洞,在到达后纵韧带时即可感觉到与软组织摩擦,表明椎体已被钻透,周围椎体已被磨薄,骨赘呈半游离状易被刮除,再用刮匙将骨赘彻底刮除,术毕在椎体间嵌入植骨块植骨融合;
③环钻(锯)法:即用环钻将病变组织及后纵韧带一并取出,即有减压作用,但这种减压范围较小,多小于椎体间关节后方骨赘的范围,故尚需用刮匙沿椎骨后壁刮除增生之骨赘及其侧后方,扩大椎管矢状径及椎间孔。因后纵韧带已被切除,其底部为硬膜囊,故对深部操作需小心谨慎,术后植骨融合;
④气钻法:在病变椎间盘上开骨槽后,挖空髓核组织,直达椎间隙,用气动骨钻磨掉突向椎体后方及侧后方的骨赘。在磨削骨赘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吸尽微细骨组织,并降低局部温度,然后用明胶海绵填敷空腔,再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由于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的手术范围较大,对脊膜、脊髓、硬膜外椎静脉丛等椎管内重要组织均有不同程度干扰,术后易发生减压性脊髓水肿,故在术中及术后3~5天需用糖皮质激素或甘露醇类脱水药物。
什么是颈椎椎体开窗术?  
对相连的多节椎体后缘有骨赘增生,或合并有椎管狭窄症者,从前方将两节以上椎体及椎间关节作一相连的槽形切除减压,有利于切除病变、扩大椎管并减少对脊髓的损害,以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也称颈椎椎体开槽式减压术。
颈椎椎体开窗术虽减压广泛,又可直接扩大椎管矢状径,从减压角度来看较为彻底。但由于过多地损害颈椎的正常骨质与关节,破坏性较大,且植骨块在3周内容易滑出或完全脱出,植骨高度越高,植骨块稳定性越小,越易于发生植骨块移位。如此不仅直接影响早期疗效,并且可造成颈椎前屈畸形,反而增加对脊髓的压力,因此术后必须重视颈部制动,需较确实的外固定,尤以术后6~8周内,以头-颈-胸石膏固定为宜,以防骨块滑脱。
颈椎椎体开窗术可用环钻连续钻孔法,即按环钻切骨减压的要求,对需减压节段(多为2~3节,个别病例可达4节)连续钻孔切除椎体及椎体间关节中部骨质,一般每2个椎节钻3个孔,两孔之间可重叠1/4;对两孔之间相连之骨质或突向中线残留之骨赘,可用薄型咬骨钳切除。此外,尚可选用骨凿、刮匙、颈椎骨钻等对病变椎节连续开窗,并切除椎体后缘骨质及椎间盘,使椎体前方呈长槽状窗口。一般取自体髂骨植入融合固定,植骨块长度略大于开槽之长度,以便在牵引下嵌入而不易滑出。
什么是颈椎人工椎间关节?  
颈椎人工椎间关节是一种人工植入的假体,由高强度钛合金或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经特殊工艺制成,外形呈Ω形,目前以NT-2医用形状记忆合金为常用,其在4℃~10℃
之冷水中可自由变形,而在正常体温(36℃~37℃)状态则可恢复原形,具有耐磨、耐蚀、耐疲劳的特性,生物相容性优良。颈椎病前路手术后用椎体间人工关节代替传统的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具有稳定颈椎和保留颈椎活动的双重作用,还可免除髂骨取骨术之痛苦。
颈椎前路减压术后,将椎体切骨范围修整呈口小底宽之不整四边形,先测量施术椎节椎体之矢状径及减压范围,选择相应大小的人工关节,要求上下骨缺损的范围不超过
10mm。如用高强度钛合金者可直接使用,而用形状记忆合金人工关节者应先将其放入4℃~10℃摄氏度之无菌生理盐水中并钳挟上下弓臂使其间隙减小到原来的1/3左右以便于植入,缓慢通过狭窄的椎间隙外口直至挡板位于椎体前缘外方,因受人体正常体温的作用而迅速恢复原形。由于人工椎间关节呈弧形具有一定的弹性,且本身具有倒刺,故不仅具有撑开作用,还不易向外滑出。
颈椎人工椎间关节植入术适用于单一节段的椎间盘病变,多节段病变则不适宜。而颈椎病多为多节段性椎间盘病变,选用颈椎人工椎间关节植入术时尚需慎重。
前外侧手术的手术视野是如何显露的?  
颈椎前外侧手术主要用于以颈脊神经根或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受压症状为主的病例,其手术难度较大,疗效多较满意。
一般采用颈前外侧横切口或斜切口,根据X线片及椎动脉造影选择病侧或病重侧作切口,沿颈动脉鞘与食道气管之间的间隙进入直至显露椎体为止(参考前路手术野显露途径),行术中X线摄片定位后,以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作为解剖定位标志,沿椎体前外侧缘及横突前方游离颈长肌,并将其分束用短粗针缝合、结扎、切断,并自附丽处剥离,剥离范围可视病情而定,但不应超过横突前结节的外缘,以免误伤脊神经及其伴行的血管丛。横断颈上肌后即可显露第六颈椎、第五颈椎及第四颈椎三个颈椎的横突孔前壁。前外侧入路组织血管十分丰富,且压力较高,其出血量比估计的要多,因此必须小心、仔细,缝合结扎后出血仍不止者,可用明胶海绵或棉片压迫止血。
怎样显露椎动脉?  
椎动脉系锁骨下动脉的第一条重要的血管分支,在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穿越颈长肌与前斜角肌之间的裂隙达第六颈椎横突孔,继而行走于第六颈椎至第一颈椎横突孔相连所形成的骨管内,对脊髓及后脑部的血供有着重要作用。
由颈椎前外侧入路横断颈长肌后,即可显露第六、第五、第四颈椎三个颈椎的横突孔前壁,在确定横突孔位置后,用较细的神经剥离子将其上、下口游离,以防椎动脉、椎静脉与椎孔前壁骨膜粘连,而后用薄型手枪式咬骨钳咬除横突孔前壁,使其呈敞开状,即可完全暴露出椎动脉,并沿椎动脉走行向上、下稍许分离,如病变范围较大,则按此法继续暴露;也可用小号圆形颅钻磨除横突孔前壁的骨质,磨通时即有软组织摩擦感,而当剩下一层菲薄骨壳时,可用神经剥离子挑起,并以小刮匙取除,再用神经剥离子伸入横突孔骨管内加以保护,用小尖嘴咬骨钳咬除横突孔前壁剩余的骨组织,即可探查及游离椎动脉。
横突孔前壁被切除后,即可探查椎动脉有无扭曲、狭窄、粘连及压迫,有无钩椎关节骨赘顶压椎动脉,以及椎动脉与其后方的神经根有无粘连等,并分别解除这些外压因素,并松解椎动脉,松解减压后椎动脉即恢复原位走向,可立即回复正常解剖位置。
术中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椎动脉损伤时有发生,个别病例失血量可达10000ml,故对临近椎动脉的手术操作必须十分谨慎细致,对椎动脉应常规用橡皮片轻轻牵开并用盐水纱布保护。术中万一误伤椎动脉,应在压迫止血的同时迅速切开横突孔,将破裂处缝合或吻合,必要时用同体静脉移植,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方允许结扎椎动脉。椎静脉与椎动脉伴行,而静脉壁菲薄、弹性差,较动脉更易破裂,分离时应小心,万一破裂后可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一般不需吻合。
如何显露和切除钩椎关节骨赘?  
横断剥离颈长肌,开放第六颈椎及第五颈椎横突孔的前壁,游离并向侧方牵开椎动脉后,就可以直视椎间孔。这时显露条件较好,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较为安全地切除钩椎关节骨赘,使神经获得减压:
①先用小骨刀将椎体上缘与横突孔相连的椎体前外方骨质凿除,以扩大椎动脉和神经根的显露范围;继以小骨刀在与椎体冠状面及矢状面各呈45度角(即与神经根平行)向内、向后、向上凿除增生的钩突,即用骨刀在椎体上缘部把突入横突孔和椎间孔的椎体后外上方(即钩突的后半部)凿除,亦可用口腔科电钻或小刮匙轻轻刮除。此处为本手术最难操作之处,前外方有椎动脉,后外侧为颈脊神经根,而后内侧为脊髓,如操作中稍许失手或粗心,即可产生严重后果;
②用环钻在距患侧钩椎关节外侧缘约0.2cm处的椎体间钻孔,环钻外径1.2cm,钻孔深约
1.2-1.5cm,用尖嘴咬骨钳咬除钩椎关节骨赘,其边缘用刮匙刮光滑即可;若患有神经根及脊髓症状时,应清除椎体后外缘及后缘的骨赘,减压后行椎体间植骨术;
③用骨刀紧靠术侧钩椎关节作椎体间开槽,刮尽椎间盘组织后,用神经剥离子沿椎间盘纤维环外缘的组织间隙仔细推开并向外侧牵开未显露的椎动脉、椎静脉血管,一边显露钩椎关节骨赘,一边用尖嘴咬骨钳咬除,或用气钻磨掉,直至椎体后外缘为止,椎间孔即获得开放。去掉神经剥离子,若椎动脉恢复原位,表示压迫完全解除;若椎动脉不能恢复原位,则还需探查并解除椎动脉的粘连等因素。
后路手术包括哪些种类?  
颈椎后路手术是在直视下开放椎管及部分神经根管,探查及明确病变对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征象,并解除其压迫因素,使脊髓和神经根有一定活动的余地,并达到相对减压的目的,特别适合于颈椎椎管有广泛狭窄的病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后路手术术式有以下几类:
①椎间孔扩大术:即从后路切除小关节面,开放椎间孔,找出神经根,并去除神经根受压的因素,仅限于诊断明确的根性疼痛症状;
②椎板切除椎管探查术:即将两侧椎板切除,直视下观察椎管内致压物及受压情况,明确病变性质,去除压迫物,同时达到减压的目的;
③广泛性椎板切除减压术:即在椎板切除术的基础上,向两侧扩大减压范围达两侧小关节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减压彻底,但对颈椎的稳定性破坏过多,影响远期疗效;
④椎板成形术:即在广泛切除椎板减压的基础上,又保留原有的椎板,扩大椎管矢状经,从而减轻对脊髓的压迫。因术式不同又分为“单开门法”椎板成形术及“双开门法”椎板成形术两种,为近年来开展的新手术。
总之,后路手术可在直视下进行椎管内手术操作,易于发现脊髓及其周围的病变,明确神经根受压的真象,可行椎管内及根管内的探查,减压彻底,能补充前路手术之不足。但后路手术较复杂,出血较多,行椎管内探查时需牵拉脊髓而使其易于受损,或因解剖条件限制不能彻底减压,且破坏较大,容易影响颈椎的稳定性,有时使手术疗效不够理想。
后路手术的手术野是如何显露的?  
后路手术要求暴露广泛,一般以枕骨结节、第二颈椎棘突及第七颈椎棘突为解剖定位标志,必要时可于颈椎棘突间插入金属针做手术台旁X线侧位摄片明确定位。根据手术显露需要,用龙胆紫预先画好切口标记,一律取后正中切口,长度视减压范围而定。
切开皮肤、皮下及深筋膜,钳夹止血,或于切口上下两侧各用一把自动拉钩迅速撑开止血,而后切开椎旁肌筋膜,自两侧棘突与椎板上钝性分离椎旁肌肉,用纱条加压止血后,暴露两侧或一侧椎板。其范围酌情而定,一般自颈2~颈7段。如系行枕颈融合术者,则仅暴露枕骨粗隆至颈3~颈4棘突即可。
什么是椎间孔扩大术?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的根性放射性疼痛剧烈或钩椎关节骨赘使椎间孔狭窄,且其根性疼痛严重者可行椎间孔扩大术。
沿颈后侧入路显露患侧椎板及关节囊后,用颅骨圆钻或气钻磨去小关节面,开放椎间孔,用薄型神经剥离子分离松解神经根,然后可继续用钻头或刮匙向四周扩大减压范围,用神经剥离子拨开神经根后,探查硬脊膜与神经根袖前下方是否有软性隆突的椎间盘或米粒大小的脱出的髓核组织,有则可予以摘除,检查神经根已完全松解后即可闭合窗口。如关节面切除过多有可能引起失稳者,可在同侧或对侧行椎板间或棘突间植骨术,以维持患节的稳定,并防止侧方成角畸形。
椎间孔扩大术仅能解除根性疼痛,手术野较小,由于椎静脉丛的壁板菲薄,在手术过程中极易受损而渗血难止,使手术不能在清晰条件下进行;椎动脉也位于神经根脊膜袖的前外方,易于损伤,故目前椎间孔扩大术已开展较少,为前路或前外侧手术替代,仅在需要清除哑铃形瘤体(硬膜外肿瘤及椎间孔以外部分的瘤体组织)时采用。
什么是椎板切除椎管探查术?  
椎板切除椎管探查术适用于切除椎管后方的压迫物(如黄韧带肥厚皱突、椎板骨质增生肥厚等)、椎管内肿瘤以及椎管前壁后纵韧带骨化组织、外伤性脊椎骨折脱位等椎管中央的和椎管前方的压迫物或减压。椎板切除后,黄韧带皱突对脊髓的压迫即可解除;切开硬膜和切断束缚脊髓的齿状韧带可使脊髓获得局部的游离,有利于避开椎管前壁骨赘的挤压或后纵韧带骨化组织的顶压;椎管内肿瘤除髓内肿瘤外,一般均可通过本术式摘除
,以解除其对脊髓的压迫。
椎板切除术一般是以切除颈椎双侧椎板达到减压或暴露椎管为目的,少数病例也可仅切除半椎板,通常将以病变椎板为中心的2~3个椎板予以切除。手术沿颈后侧入路,暴露椎板后,用薄型咬骨钳或微型气钻(或电钻),选择一较宽之椎板间隙,于双侧各打开一缺口,再沿缺口按预定范围向两侧切除椎板,显露硬膜囊。值得指出的是,在病理状态下,硬膜囊易与椎板形成粘连,故每次切骨前,均应先用神经剥离子进行松解分离,以防误伤。
对怀疑有椎管内肿瘤等病变者,可在直视下探查,如病变位于硬膜囊内,可在脑棉保护下用尖刀切开硬脊膜,通过透明的蛛网膜观察蛛网膜下腔有无病变及异常。对有阳性发现者应酌情处理,如为椎管内肿瘤则应尽力切除。对脊髓本身不宜牵拉,切忌误伤脊髓及其血管。
对颈椎前方较稳定,且减压范围不超过小关节者,一般不需植骨融合;而对前方椎体间关节不稳定者,可行植骨融合术,即取髂骨制成片状置于两侧椎板处,长度超过上下减压椎节各一节以上,骨片两端用钢丝与棘突结扎固定。
什么是广泛性椎板切除减压术?  
广泛性椎板切除减压术适用于发育性或继发性椎管狭窄的患者,其椎管矢状径小于10mm,或在10~12mm而椎体后骨赘大于3mm以上,或脊髓造影显示脊髓后方有明显压迹者。本手术是在椎板切除术的基础上,向两侧扩大减压范围达两侧小关节的一部或大部,将双侧椎间孔后壁切开的广泛性颈后路减压术,减压较为彻底,但可能导致颈椎不稳定,影响其远期疗效,在选择术式时需全面加以考虑。
凡椎管矢状径窄小者,其硬膜外腔缓冲间隙一定微小,施行广泛性椎板切除术时,手术器械容易挤压脊髓而使其受到损伤,此点务必注意。广泛性椎板切除的范围一般为第三颈椎至第七颈椎的五个椎板,必要时还可向上及向下行部分椎板切除术,因为椎板切除后,椎管前壁病变向后突出,受压部位的硬脊膜往往向后移位1cm以上,致使脊髓过度向后膨隆,只有多切除病变部位上下方的椎板及黄韧带始能缓解其对脊髓的压迫。此外尚须部分切除两侧的关节突,游离神经根0.6~0.8cm,方能消除神经根对脊髓的束缚作用。
在椎管减压彻底后,尚需按前述之方法行椎管内探查及清除椎管内病变。对切除颈椎节段较少者可酌情用自体髂骨片植入融合,对节段较长者可考虑用胫骨片或腓骨片移植以增加局部稳定性。
什么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即将椎板的一侧翻开并悬吊于下位棘突尖部,从而起到扩大椎管矢状径、减轻脊髓压迫的作用,可使减压后的椎管矢状径保持适当的大小及减少骨窗内瘢痕形成,适用于椎管狭窄症患者。
由颈椎后路手术途径充分暴露第七至第三颈椎椎板,剪去下两个棘突,并在棘突根部打孔,每棘突一个孔,然后在离中线5mm(小关节内缘)之椎板上以气钻磨或用尖鸭嘴钳咬一纵行骨槽,留底部骨质厚约2mm,以同样方法在对侧椎板上开骨槽;用小椎板钳将患侧骨槽由下向上逐渐钳开,当全槽钳完时,用刀将“门”之上下韧带横切开,将“门”
慢慢打开并用神经剥离子分开“门”与硬膜之粘连,将“门”打开到10mm即可,全面检查一次硬膜。用大圆针和粗丝线穿过棘突孔,针由肌肉下向皮下穿过,两端在皮下打结悬吊棘突。将每个棘突悬吊好后,即可用皮下所取的脂肪片盖住骨窗,在“门”的活页部将剪下的棘突小条植于其上方,以促进骨融合。单开门的“门”每打开
1mm,椎管前后径即可增加约0.5mm,一般到达10mm即足矣。术中将棘突切除亦可。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管,分层缝合。
什么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  
为近年来开展的新手术,即将椎板开成两个“门”的形状,可扩大椎管矢状径,且符合脊柱之圆柱形结构,使脊髓获得均匀的减压,但由于破坏了棘突的完整性而影响颈椎的稳定。
由颈椎后侧手术入路显露双侧椎板后,按计划剪去所有“门”的棘突,从正中由下向上钳开椎板,横行切断“门”上下的韧带(包括黄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从中线旁5mm两侧各做一骨槽,留2mm骨质做活页,将宽骨膜剥离器插入棘突分开处并扭转90度,即可将双侧椎板立起。然后用细丝线及小圆针将黄韧带顶端与关节囊缝上,将两边的每个黄韧带缝好,并留出约10mm的骨窗,盖以从皮下取来的脂肪片,并将剪下的棘突分成小条放于活页部,缝合底层肌肉后放置负压引流管,分层缝合。
也有将棘突正中切开、中间植骨的方法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术以扩大椎管者,也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前路手术与前外侧手术的术后处理有哪些?  
颈椎手术的成败,除了在术前充分准备、手术适应症的掌握与术中良好的操作外,与术后的观察及处理也有密切的关系。颈椎手术意外死亡的病例以术后为多见,尤其多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①术后24小时的观察处理:应每半小时至一小时测量血压、脉膊和呼吸一次,连续
6小时,如病情稳定可改为2~4小时测量一次;密切注意呼吸情况,如术后出现呼吸困难且伴有颈部增粗者多系颈深部血肿压迫气管所致,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如呼吸极度困难,可立即在床旁剪开缝线放出积血,然后再送手术室寻找出血点结扎止血。注意头颈部制动,于患者头颈两旁各放置沙袋一只,切口处压以消毒巾包裹的200~250克重沙袋一个,以减少出血。此外,为减少呼吸道分泌物,除蒸气吸入外,病人可多吃冷饮,以减少咽喉部充血、水肿;
②防止脊髓水肿:椎体后骨赘切除及椎体开窗术后,由于椎管矢状径有所增大,可引起脊髓减压性水肿。故术中或术后5~7天内应及时给予消肿药物,如地塞米松、甘露醇、高渗葡萄糖等;
③头颈部制动:仅做椎动脉减压术而未损伤椎间盘者,术后可用一般性颈围制动3天即可。若移植自体骨行椎体融合术者,用颈部石膏围领固定3个月即可达到骨性融合。移植异体骨者则宜延长颈部外固定时间,直至X线检查证明已呈骨性融合时为止,一般需要正常的一倍或一倍以上时间。在固定期间应避免颈部屈曲,以防止压塌植骨块而使椎间隙变窄,影响手术效果;
④预防感染:早期预防尤为重要,包括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局部伤口处理;
⑤其他:局麻施术者,在石膏围领保护下,当日或次日即可起床下地活动。对排尿困难者必要时可留置导尿管。预防肺部及尿路并发症。定期拍片以确定减压部位及观察植骨块情况,及术后功能锻炼等。
后路手术术后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由于后路手术破坏性较大,一般要涉及椎管,对脊髓的干扰大,出血较多,易发生脊柱失稳等,故手术后有其特殊要求:
①及时观察血压、呼吸和脉搏:同前路手术。颈后路手术如出现呼吸困难者,多系局部血肿压迫或局部水肿反应所致,尤其是上颈段,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准备气管插管和呼吸机;
②头颈部体位:应取头低脚高位仰卧3天,同时于头颈两旁各放置沙袋一只以固定头颈部。根据手术对颈椎稳定性的破坏程度及植骨方式等,可选用塑料颈围、石膏颈围、颌-胸石膏或头-颈-胸石膏保护制动外固定,术后2~6周左右在外固定保护下下地活动,颈围外固定2~4个月;
③防治脊髓水肿:后路手术对脊髓干扰较大,由于手术刺激,脊髓本身及周围组织易出现水肿反应,特别是术后24小时内,可于术中及术后静滴地塞米松、甘露醇、高渗葡萄糖、速尿等脱水药物,连续用药5~7天;
④预防感染:可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5~7天,同时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如切口愈合良好,5天即可拆线;
⑤预防肺部及尿路并发病:颈椎后路由于卧床时间较长,较容易出现肺部及尿路并发症,应加强护理,如雾化吸入、翻身拍背、膀胱冲洗及定期更换导尿管等,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
⑥其他:如定期摄X线片、功能锻炼等,根据病情变化及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前路手术和前外侧手术都有哪些并发症?  
颈前路手术和前外侧手术由于施术部位的解剖十分复杂与险要,不仅四周与重要脏器为邻,且其底部即为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等重要组织,因此,无论是暴露病灶,或是处理病变组织,均难免完全杜绝误伤和术后各种并发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常见并发症:
①植骨块脱出:主要是骨端接触面骨小梁坏死与吸收,及颈椎还保持有一定的活动度,使所植入的植骨块从骨槽中滑脱。一般认为圆柱状植骨块较方块植骨块更易滑脱;
②植骨块不愈合:一般植骨后,60~90天可达到骨性融合,如半年后X线片仍显示椎间隙有裂隙存在,则按植骨块不愈合处理。植骨块不愈合易导致颈椎椎间失稳,降低手术疗效;
③植骨块感染:可因骨槽内渗血未被引流形成局部血肿,导致继发性感染;
④椎间盘错切、漏切或切除不合理:不能充分解除压迫脊髓的因素,术后仍有较重症状;
⑤脊髓损伤:包括颈椎过度后伸位造成的体位性脊髓损伤;用骨锤敲打开骨槽时造成的震荡性脊髓损伤;或刮匙、骨刀等手术器械对脊髓的直接损伤;
⑥喉上神经及喉返神经损伤:在显露上颈段颈椎及下颈段颈椎时所造成的牵拉性神经损伤或神经断裂;
⑦椎动脉损伤:前路手术刮除椎间盘髓核时刮匙偏向横突间区域,或开骨槽时偏位,或横突孔前壁开放等情况下,容易误伤椎动脉;
⑧神经根损伤:行扩大减压术时,在刮除椎体后外缘骨赘时易于触碰椎间孔内的神经根,引起患者神经根的暂时性损伤;
⑨髂骨取骨区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在髂骨取骨剥离骨膜或缝合骨膜肌肉层时,极易切伤或缝扎此神经,引起术后大腿外侧皮肤感觉麻木或下肢疼痛。
后路手术的并发症有哪些?  
颈椎病后路手术由于暴露范围广泛,破坏正常结构较多,常涉及高位颈髓(指颈4以上),其并发症不仅在数量上多见,且其严重程度也较前路手术为大,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其主要并发症有以下几类:
①颈深部血肿:由于颈椎椎管内的椎内静脉丛十分丰富,静脉壁非常脆弱,病人体位不当或麻醉效果不好时静脉丛扩张,轻微剥离或牵拉即可使其破裂出血,故大多有程度不同的血肿形成,血肿较小者可逐渐吸收;预防血肿的措施主要包括止血尽可能彻底,缝合时尽量消除死腔,术后放置引流片或引流管(但对硬脊膜切开而不缝合硬脊膜的病例不放置引流);
②脊髓或神经根损伤:对椎管狭窄的病人,其硬膜外间隙甚小,手术切除椎板的难度也较大,脊髓又是较脆弱的组织,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手术器械不可避免地给脊髓和神经根带来挤压和牵拉,而使其受到损伤,使手术疗效受到影响;
③颈椎不稳:后路手术由于破坏性较大,切除正常结构过多,特别是广泛性椎板切除后容易发生颈椎不稳-鹅颈畸形。故手术中宜多保留小关节面以减少颈椎不稳的发生,但又与彻底减压相矛盾。对经广泛性椎板切除术而发生颈椎不稳者,可考虑经前路行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以免日后病情加重;或在椎板切除减压后,于小关节处打洞穿钢丝以稳定植骨块,减少以后的另一次手术治疗;
④术后感染:项背部因有毛发,不易达到术前皮肤准备的要求,术后又多取仰卧位,伤口部皮肤易受压迫与摩擦,增加伤口污染的机会。如果切开硬脊膜而未加缝合,术后可能会有脑脊液溢出,更容易增加伤口感染的机会。因此,术后应常规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精心护理,仔细观察和及时处理发生的问题;
⑤植骨块滑脱:如植骨块术中固定不确实,或术后护理不当,均可造成植骨块滑脱,且滑脱之植骨块压在已减压的脊髓之上时,则可引起瘫痪或死亡(高位压迫者)。因此,
术后应采取较为确实的外固定措施,如石膏床等,将颈部活动量降低到最低限度。
如何防治植骨块脱出、感染及不愈合?  
由植骨块造成的并发症并不少见,此类并发症可导致植骨节一段的椎间隙变窄,颈椎不稳,继而影响椎管矢状径出现压迫症状,或刺激食道引起吞咽困难,甚至刺破食道引起纵膈感染,或后路植骨块压迫脊髓造成高位截瘫。
植骨块分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两类,异体骨由于存在排斥反应,不易存活,故融合率较低,因此一般主张用自体骨移植以减少骨不愈合。
手术中除切椎间盘外,还需同时切除上下椎体的软骨板,露出椎体的松质骨,而植入的骨块嵌入上下椎体间的接触面也应是松质骨面,且植入时需由助手牵引病人头部,术者用手指能按压骨块进入骨槽口,再用嵌入器轻轻击入,使椎体的骨面与植骨块的骨面紧密接触,才能使骨质融合,骨块移动性小而不易脱出。若未能彻底切除软骨板,或植骨块与骨槽壁无法密切接触,不仅植骨块容易脱出,而且影响植骨的血液循环,导致植骨块的缺血性坏死,而影响植骨块的融合及颈椎的稳定性。
术后颈托松动也是植骨块脱出的重要原因。如术后外固定不确实,则颈椎有较大幅度的伸屈活动,挤压植骨块而使其移位,植骨位置越高其稳定性越差,越易发生半脱位或完全脱位。
植骨块感染的原因多为骨槽内渗血未被引流而形成血肿导致的继发感染,因此在手术结束时,伤口有渗血并经短期纱布填塞后仍不止者,宜常规用橡皮片引流,加上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一般可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植骨块半脱位后,其半脱的部分可自行吸收,也不影响椎间融合术。若植骨块全脱位时可造成吞咽顶压感,甚至刺破食道,故宜及早取出,同时再行植骨融合。而植骨不愈合者临床上多不出现症状,但若发生在颈椎管狭窄的病人,症状减轻后又见加重时,对不稳间隙宜再次植骨融合。对后路植骨块滑脱有可能压迫或已经压迫脊髓者,应及早手术,并酌情再植入或取出。
如何预防神经损伤?  
包括神经根的损伤、交感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可有牵拉性损伤及神经断裂,术中应尽量避免,重在预防。
对神经的损伤主要是手术者在术中粗暴操作或操作不当、失手等原因造成,故手术者除要熟悉颈部解剖及神经走行与毗邻关系外,手术操作应认真细致、轻柔,要求有较好的照明条件,尽量在直视下操作,对神经附近的出血尽量采用明胶海绵压迫法,切勿任意钳挟,更不宜使用电凝止血,避免盲目施术。此外,如条件许可,尽量在局麻下手术,保持患者意识清楚,反应敏锐,有利于与术者密切配合。当器械触及神经患者有痛感或呼叫时,切勿主观认为病人“娇气”而继续操作,而应注意检查,以防神经损伤。
显露上颈段颈椎时不要结扎甲状腺上动、静脉,以血管保护喉上神经,可将之一起向上或向下牵开以显露椎间盘,以避免喉上神经损伤。而在显露下颈段颈椎时,切断、结扎甲状腺下动脉要在血管分叉之近心端处,可减少喉返神经损伤的机会。此外,术中不寻找、不分离喉返神经,将椎前筋膜纵向切开后,把拉钩放在该筋膜下连同气管、食道及甲状腺一起向中线方向牵开,喉返神经即可受到保护。另外,在切口显露时由于拉钩牵拉力量过大或牵拉时间过长等时,可造成喉返神经的牵拉性损伤,特别是使用自动牵开器长时间持续牵拉时更易发生,此点应引起注意。
如何预防脊髓损伤?  
脊髓是十分脆弱的组织,挤压、牵拉、震荡等外来因素均可造成脊髓损伤,其损伤程度与暴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呈正比,轻者可引起脊髓震荡及脊髓休克,重者可引起挫伤而失去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故应以预防为主。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有椎管狭窄或椎体后骨赘者行前路手术时,病人体位极为重要,不宜为方便切口暴露而使颈部呈过伸位,以免造成体位性脊髓损伤。椎管狭窄较重的病人,其硬膜外腔缓冲间隙一定微小,脊髓不易躲避,前路手术用锤子敲打开骨槽时的震荡可造成脊髓损伤,可用骨钻开骨槽以避免剧烈震荡;而行后路手术时应避免使用需在椎管内占位的器械,如手枪式咬骨钳、鹰嘴钳等原则上禁止使用,而用特种颈椎咬骨钳或先咬薄椎板直至仅剩内层皮质时,再用神经剥离子挑起椎板用尖嘴咬骨钳咬除。
环钻开槽较为简便,但如角度掌握不当,稍有偏斜即易误伤硬膜和脊髓,操作时应仔细认真。此外,刮匙使用不当,尤其是持匙不稳,致使刮匙头部突然向椎管深部滑入时,易于引起误伤。对椎体后缘之骨赘或突出之髓核不能从后方切除,因对脊髓的任何牵拉和少许压迫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即便是硬膜囊外的牵拉也必须避免。此外,尚应注意吸引器头的误伤,原则上不允许使吸引器口直接触及硬膜囊上吸引,更不可失手撞击,以免因负压或直接挤压而对脊髓造成损伤,可在吸引时将脑棉放在硬膜或脊髓表面加以保护,并减小吸引的负压压力。
如何预防椎间盘错切、漏切或切除不合理?  
脊髓型颈椎病为多节段性病变,好发于第五至第六颈椎间隙,其次为第四至第五颈椎间隙及第六至第七颈椎间隙,一般认为需将这三个间隙切除及融合,如果错切或漏切,将会直接影响减压的彻底性,导致手术失败。
颈椎前路手术的显露一般并不太困难,易于区别椎间盘与椎体,如遇颈短病人,其椎体相互靠拢而辨认不清,手术野显露不佳,易发生漏切、错切或少切等,不能充分解除压迫脊髓的因素。故为准确判定施术椎节,必须选用可靠的定位方法,行术中X线摄片或透视观察,明确施术椎节,手术时认真、仔细的判断,加强责任心是预防错切、漏切的关键。
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后,因颈椎活动常分散到融合上、下的多个椎间隙,故融合部上、下椎间隙的改变常常是轻微的,多不引起临床症状。但若上、下椎间盘有病变而被切除并植骨融合,中间一节正常而予以保留,当颈椎运动时,其中间的正常椎间隙代偿性活动增大,易于发生慢性劳损而加速该节段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椎间盘弹性下降,椎体骨质增生,骨赘突向椎管,出现脊髓受压症状。故遇这种情况时,也应将中间一节正常椎间盘切除,以防止椎间盘切除不合理而带来的一系列病理改变。
颈椎病的手术效果如何?  
颈椎病是常见病,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多数患者是能够治好的。颈椎病除症状较重的脊髓型外,非手术综合疗法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只有对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例,方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经非手术方法治疗后,其疗效不佳或虽有效但其症状反复发作者,采取手术疗法治疗均可获得优良结果;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非手术方法治疗无效或其症状反复发作者,其手术治疗效果优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致病原因明确者,手术疗法见效较为迅速。
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除少数症状较轻可采用非手术疗法者外,经确诊后均应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国内外各家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法疗效的报道不同,其优良率介于
50%~90%之间,可能与病例选择的严格程度和疗效评判标准不统一有关。一般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减压及植骨融合术后,89%的患者病情可停止发展,70%的患者能恢复半日或全日工作。有的椎管矢状径太小(11mm或以下),需做后路椎板成形术或广泛椎板切除术,术后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总之,只要严格掌握颈椎病的手术适应症,术前明确诊断,术中仔细认真操作,术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效果还是理想的。
哪些因素影响颈椎病手术的疗效?  
手术疗效不良的因素很多,以下是影响颈椎病手术疗效的常见因素:
①病程:脊髓型颈椎病是以缓慢发病为特征的,初期常不引起重视,直至出现瘫痪症状时才接受手术治疗,从病变初起到手术时的时间往往可长达7~8年。其疗效因病程长短而截然不同。一般认为,病程超过两年以上者,可遗留不可逆性的脊髓损害,手术疗效不良;
②年龄:年龄越大,其代偿能力越差,手术治愈率也越差。一般认为,50岁以下者术后功能恢复多良好,50岁以上者则较差;
③椎管狭窄:椎管矢状径小于10mm时,即使行前路扩大减压术,前路手术的疗效也多数较差,而后路椎板成形术或椎板减压术可提高其手术疗效;
④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骨化不明显者不易肯定其为骨化组织,容易漏诊,若不切除,有些病人的骨化组织还继续发展,使脊髓受压症状呈渐进性加重;
⑤椎间盘错切、漏切或切除不合理:见前;
⑥植骨不融合:由于植骨不融合将会造成颈椎失稳,而异常的节段活动将导致椎间隙骨质增生,影响疗效;
⑦诊断错误:椎管内或颅内肿瘤、椎体分隔不全、脊柱结核早期、脊髓本身病变、颅颈区先天性畸形等患者的症状与体征易与脊髓型颈椎病相混淆,若按颈椎病施术,术后效果不良;
⑧由外伤诱发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疗效较差;
⑨诊断不清与手术方法选择不合理;
⑩减压不彻底:如椎体后骨赘较大,超过3mm,而未行骨赘切除,则手术疗效较慢或较差;
11手术器械与手术技术不良:手术操作技术不过硬直接影响手术疗效;而合适的手术器械能提高手术的精确度。
什么是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间盘由于某种原因,向后外侧突出,压迫颈脊神经或颈脊髓而引起症状时,称为颈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又称椎间纤维软骨盘,是由纤维环、髓核及软骨板组成,并连结于上、下两个椎体之间的重要结构,除第一、二颈椎间没有椎间盘外,自第二颈椎下方至第一胸椎上方共有六个颈椎间盘。下部颈椎由于负重较大,活动较多,又与相对固定的胸椎相连,故易于劳损而发生退行性改变。
纤维环发生退行性变后,其纤维首先变粗,进而发生玻璃样变性,其强度降低,最后断裂。也可因其失去弹性,不能担负原来可以承担的压力,当受到头颅重力作用、肌肉的牵拉、运动负荷过大和外力因素作用下,再加上髓核又居于椎间隙的后方,纤维环即可因之向外膨出或破裂,而髓核则向狭窄薄弱的后纵韧带处突出或脱出,造成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年龄由25~60岁不等,男性较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2:1,其发生率约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十分之一左右。因颈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不同,可分别压迫脊髓和脊神经,而产生一系列类似颈椎病的症状。
颈椎间盘突出症有哪几种类型?  
颈椎间盘前部较高较厚,正常髓核位置偏后,且纤维环后方薄弱,故髓核容易向后方突出或脱出,而椎间盘的后方有脊髓、神经根等重要结构,因此突出的髓核容易刺激或压迫脊髓或神经根,产生临床症状。
根据颈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侧方突出型:突出部位在后纵韧带的外侧,钩椎关节的内侧。该处是颈脊神经经过的地方,因此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脊神经根而产生根性症状;
2、旁中央突出型:突出部位偏向一侧而在脊髓与脊神经之间,因此可以同时压迫二者而产生单侧脊髓及神经根症状;
3、中央突出型: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因此可以压迫脊髓双侧腹面而产生脊髓双侧的症
颈椎间盘突出症都有哪些临床表现?  
根据颈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①侧方突出型:由于颈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表现为单侧的根性症状。轻者出现颈脊神经支配区(即患侧上肢)的麻木感,重者可出现受累神经节段支配区的剧烈疼痛,如刀割样或烧灼样,同时伴有针刺样或过电样窜麻感,疼痛症状可因咳嗽而加重。此外,尚有痛性斜颈、肌肉痉挛及颈部活动受限等表现,尚可出现上肢发沉、无力、握力减退、持物坠落等现象。体格检查可发现被动活动颈部或从头部向下作纵轴方向加压时均可引起疼痛加重,受累神经节段有运动、感觉及反射的改变,神经支配区域相应肌力减退和肌肉萎缩等表现;
②旁中央突出型:有单侧神经根及单侧脊髓受压的症状。除有侧方突出型的表现外,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单侧脊髓受压的症状,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并出现病理反射,可出现触觉及深感觉障碍;对侧则以感觉障碍为主,即有温度觉及痛觉障碍,而感觉障碍的分布多与病变水平不相符合,病变对侧下肢的运动机能良好;
③中央突出型:此型无颈脊神经受累的症状,表现为双侧脊髓受压。早期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或以运动障碍为主,晚期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损害的不全痉挛性瘫痪,如步态笨拙,活动不灵,
走路不稳,常有胸、腰部束带感,重者可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检查可见四肢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退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髌阵挛及踝阵挛阳性。
X线检查可显示有颈脊椎侧弯畸形,生理曲度减少,颈椎发直或向前弯曲,部分病人可见病变椎间隙狭窄,病程较长者于椎体边缘有唇样增生现象;脊髓造影在突出的相应节段平面有充盈缺损、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表现;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明确突出的节段、范围、大小及与神经脊髓的关系等。
如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间盘突出症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各有其适应症。
(1)保守疗法:对于神经根受压者及脊髓受压较轻者,首选综合性保守疗法,绝大部分病例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①围领、颈托制动、休息:用于非卧床病人或治疗间歇期,使颈椎维持制动;
②枕颌吊带牵引:主要作用为制动、解除颈肌痉挛和缓解椎间盘内部压力。可取坐位或卧位,头前倾15度,重量2~6kg,视病人体重和病情而定,每日2~3次,每次20~
30分钟;
③推拿按摩:对改善局部血供,松弛肌肉痉挛,解除疼痛,扩大椎间隙及椎间孔, 使移位的椎体复位,甚为有效;
④理疗:方法很多,有利于加速炎症性水肿的消退和改善神经的血供;
⑤封闭疗法:可行痛点封闭或颈部硬膜外腔封闭,可迅速控制炎症和解除疼痛,疗效较好,但存在一定潜在的危险性,不作为常规使用;
⑥药物治疗:详见颈椎病的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或脊髓受压严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①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常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具体方法详见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②后路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术:伴有颈椎管狭窄的病例可行后路手术减压,但颈椎间盘摘除手术通常不可从后路进行,以避免脊髓损伤。
什么是椎间盘炎?  
椎间盘炎是发生于椎间盘的一种感染性疾病。由于椎间盘是由纤维环、髓核及软骨板组成,纤维环为其周边部的纤维软骨组织,质地坚韧、致密而富有弹性,椎间盘感染后由于受纤维环的约束而不易向周围扩散,而侵蚀上、下椎体的骨缘,使椎体的上、下缘骨质破坏;而椎间盘的血液供应较差,随年龄增大而逐年减少,血管口径变细,一般在13
岁以后已无血管穿入深层,因而抗感染能力较弱,椎间盘的修复能力也相对较弱。
椎间盘炎多见于儿童,大部分由血行感染所致,年龄由11个月至14岁不等,男多于女,男女之比约为1.4∶1。而成人椎间盘炎则是由于椎间盘穿刺造影或进行椎间盘的手术时局部污染所致。
椎间盘炎以腰椎发病最多,占74%;胸椎次之,占13.2%;颈椎最少,占2.8%;且绝大部分为一个椎间盘感染。
椎间盘炎都有哪些表现?  
由于椎间盘炎为一感染性疾病,部分病人可出现烦躁、恶心、呕吐、头痛、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而大部分病人可以没有或仅有轻微全身症状。
颈部椎间盘发生感染后,病人可突然出现颈部、肩部疼痛,颈部肌肉紧张而表现僵硬,颈部活动受到明显限制,病变局部棘突压痛阳性,一般不伴有神经根或脊髓受压症状。
胸腰椎椎间盘感染者,患者感到腰痛或背痛,腰部僵硬、活动受限,腰椎生理前凸增大或消失,病变部棘突凸出,可有压痛。少数病人可出现腹痛、髋痛、跛行、绳肌紧张等。一般于坐立或站立位症状加重,平卧时症状减轻。
少数病例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可以升高,最高可达17000/立方毫米;血沉可以增快,个别病例血培养可有阳性细菌生长。
起病2周内,X线检查可无特异性阳性发现。发病2~3周后,X线检查可见病变的椎间隙有轻度狭窄,继而在紧邻的上下椎体缘变得模糊不清,1~2个月后开始出现骨质硬化现象,最后受累椎间盘可以发生椎体间部分或全部融合。
如何治疗椎间盘炎?  
由于椎间盘炎为局限性局部感染,故其治疗包括:
①卧床休息:卧床休息在椎间盘炎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卧床不仅可以减轻椎间盘内的压力而缓解疼痛,而且可以减少感染向周围组织扩散的机会,可使局部侵蚀破坏的椎体压力减小,防止椎体压缩塌陷,产生成角畸形。颈部椎间盘炎卧床时可辅以枕颌带卧位牵引,腰部椎间盘炎可卧石膏床,直至疼痛消失,血沉正常,X线平片显示骨的侵蚀现象停止为止,一般需要2~3个月;
②抗菌素治疗:发热、白细胞增多或血液培养细菌生长阳性者,可应用广谱抗菌素治疗,直至全身症状消失、白细胞正常为止;
③切开引流:若椎间盘炎穿破而导致周围组织感染形成脓肿者,则须切开引流,以控制感染,同时全身应用抗菌素治疗。
什么是小儿椎间盘钙化症?  
小儿椎间盘钙化症是指儿童的椎间盘内发生钙化现象,并带来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为一种少见病,与中老年人由于椎间盘发生变性所致的颈椎病有所不同,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小儿椎间盘钙化症好发于6~12岁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约为0
25%,发病部位以颈椎间盘最为多见,胸椎次之,腰椎最少,一般为单一节段的椎间盘钙化,少数病例也可有两个部位的椎间盘钙化。
小儿椎间盘钙化症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综合起来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外伤:外伤可引起椎间盘内出血及血肿形成,继而出现钙化;
②感染:原因不明的感染而导致椎间盘内的钙盐沉积出现钙化;
③椎间盘退行性变:小儿的椎间盘退化导致结构上的改变并形成钙化灶,钙化灶可以突向椎体的前方、后方或侧方;
④先天因素:因发生椎间盘钙化的儿童常合并有脊柱裂、足部畸形及白内障等先天缺陷,因此,本病可能与先天因素有关;
⑤混合因素:椎间盘因受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同时伴有或多或少的退化性改变,最后产生椎间盘内钙盐沉积。
小儿椎间盘钙化症都有哪些表现?  
小儿椎间盘钙化症起病前可有外伤或劳损史,约有20%左右的椎间盘钙化病例没有任何临床症状。
一般起病较急,以病变椎体局部疼痛为主,并逐渐加重,同时多伴有该节段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患部脊柱活动受限,颈椎间盘钙化者可出现颈部僵硬、斜颈畸形,病变脊椎的有关棘突可有压痛,个别病例可有横贯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出现病变脊椎水平以下的弛缓性瘫痪,表现为该节段水平以下的感觉、运动丧失,大、小便失禁,生理反射消失。若钙化的髓核突向椎管,则可产生脊髓压迫症状。有时伴有全身低热、血沉增快,血细胞总数也可增多。
X线检查一般于发病2周左右(最短为24~48小时)即可发现椎间盘有钙化征象。此种钙化现象以单发者居多,也有两个椎间盘同时发病者。钙化灶可只局限于某一个椎间盘的正常位置,也可以依不同方向向周围突出,并且有的钙化可以吸收。此外,尚有少数病例可见有受累椎间盘紧邻的椎体变扁。晚期可见到椎间隙变窄,椎体缘有骨赘增生现象。
如何治疗小儿椎间盘钙化症?  
由于本病发生于儿童,故有较强的修复愈合能力,而且椎间盘钙化灶可以自行吸收,因此经过正确治疗后病情恢复很快,常可在数天内症状缓解或消失,预后良好。
①保守疗法:由于本病可以自行吸收,自行缓解症状,对不伴有神经压迫症状的病例,只须给予保守治疗即可。对轻症病人,可适当休息,配戴软围领,保持颈部于轻度伸展位,一般不必应用抗菌素或采用石膏制动。症状较重的患者,可行枕颌吊带牵引,并辅以理疗、轻手法按摩等,疼痛重者可适当给予镇痛剂,通常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②手术治疗:对于有髓核突出伴有脊神经或脊髓压迫、经保守治疗症状不能缓解者,应考虑手术摘除突出的钙化髓核。采用手术方法治疗本病通常一次即可治愈,但也有极少数病例再复发而需再次手术者。
什么是颈椎小关节紊乱症?  
颈椎小关节紊乱症是指颈椎的小关节超出正常的活动范围,小关节面之间发生微小的错位,即中医所指的“骨错缝、筋出槽”。
颈椎的关节突较低,上关节面朝上,偏于后方,下关节突朝下,偏于前方,关节囊较松弛,可以滑动,横突之间往往缺乏横突韧带。由于颈椎的特殊解剖关系,故其稳定性较差,当颈部肌肉扭伤或受到风寒侵袭发生痉挛;睡觉时枕头过高或在放松肌肉的情况下突然翻身;工作中姿势不良,颈部呈现慢性劳损;舞台表演或游泳时做头部快速转动等特技动作时,均可使颈椎小关节超出正常的活动范围,导致颈椎小关节发生移位、错动,同时伴有椎体一定程度的旋转性移位,使上、下关节突所组成的椎间孔的横、纵径皆减小,导致颈椎平衡失调,颈椎失稳。
颈椎小关节紊乱症常可经常复发,从而影响颈椎的稳定性,长期反复发作者可促使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加速颈椎病的发展。
颈椎小关节紊乱都有哪些表现?  
颈椎小关节紊乱症多见于中青年,初次起病者一般年龄较轻,常因外伤、劳累或受凉等因素诱发,起病较急,治愈后容易复发,常可反复发作。
局部表现为颈部疼痛,颈项强直,活动明显受限,严重病例可出现斜颈样外观。此外,因颈椎病变局部的植物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以后可发生一系列反射性症状,病人可感有头昏、视物模糊、复视、眼震、呐吃、面部麻木等表现,即头—颈综合征。
检查可发现病变颈椎棘突向一侧隆起或呈现明显偏歪,椎旁常有明确压痛点,此外风池穴或肩胛内缘也可有压痛。症状较重者尚可查出有颈项强直、肌肉紧张、活动明显受限、斜颈畸形等体征。
X线检查一般无颈椎退行性改变,正位片可显示颈椎侧弯畸形,病变棘突偏歪;侧位片可发现患椎有旋转表现,即可出现病变颈椎椎间小关节双影改变(双凸现象)、椎根切迹呈现双影改变(双凹现象)及椎体后缘双影(双边现象),而其上下颈椎却显影正常;斜位片则可显示椎间关节间隙有相对增宽或狭窄现象。
考虑为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患者,经治疗棘突偏歪得到纠正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即可确立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诊断。
颈椎小关节紊乱症如何治疗?  
治疗方法有颈部牵引、局部制动、痛点封闭、推拿按摩等保守治疗方法,一般均有很好的疗效,症状可迅速缓解或消失,其中以按摩推拿方法最为简便有效。
按摩、推拿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缓解肌肉痉挛、疏通脉络、松解粘连、整复椎体移位、恢复颈椎的正常解剖位置和正常生理曲线的作用,尤其对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治疗效果为佳。除传统的按摩、推拿手法外,主要的治疗手法为旋转复位法,如“仰头摇正法”、“低头摇正法”、“侧卧摇肩法”、“侧头摇正法”、“定点旋转复位法”等多种多样的方法,根据医生的习惯和熟练程度可选用不同的旋转复位法。在旋转复位过程中,一般可以听到一声或数声“喀哒”清脆响声,此时再检查棘突偏歪现象已消失,表明棘突偏歪已得到矫正,而患者即感症状明显好转。手法旋转复位时也可以不出现响声,应以矫正棘突偏歪为原则。若棘突偏歪未能矫正,患者症状未获减轻,可重复操作一次。复位后适当限制颈部活动,睡眠时使用低枕,无需特殊处理。
由于颈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的小关节错位,多可导致关节囊、韧带松弛及颈椎失稳,当移位整复后,可能再次复发。对再次复发者,可再次施用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对复发频繁及疗效不够满意者,应加强颈部锻炼,注意休息(详见颈椎病的预防)。
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颈椎间盘损伤?  
颈椎间盘前方有坚强的前纵韧带,后方有后纵韧带以加强其稳定性,而外周部分是坚韧的纤维环,中央部分是半流体髓核物质。髓核可以被压缩变形以适应颈椎活动的需要,它可以分散椎间盘所承受的应力,避免力量集中于某一点。
当颈椎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时,可使颈部韧带及纤维环撕裂,而髓核中心部水压冲击力可以破坏包绕它的各层组织而形成髓核突出。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交通意外一般为首发因素,除车祸所致颈椎骨折脱位同时伴有颈椎间盘损伤外,高速行驶的车辆突然刹车可造成“挥鞭样”损伤(包括颈椎间盘损伤);体育运动锻炼和军事训练中因过大负荷或不适当活动也可导致颈椎间盘损伤,如足球运动中头顶球、游泳中的跳水等,均可加重颈椎负荷而致损伤。
总之,当颈椎受到任何强大外力作用时,不论其受伤的性质为过伸、过屈、垂直还是挥鞭损伤,均可发生颈椎间盘的损伤。这种损伤可以伴有或不伴有骨折脱位,在没有骨与关节损伤的情况下,颈椎间盘损伤很容易漏诊或误诊,被人忽略。
颈椎间盘损伤为什么会导致脊髓压迫?  
当颈椎遭受较强大外力作用时,髓核内压力超过其生理限度范围,可造成颈椎间盘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等破裂,髓核即可形成向椎管内的突出或脱出;若突出的程度较小,未能侵及脊髓或神经根,则不表现脊髓神经受累的临床症状。
外力造成的颈椎间盘损伤可使髓核突出或脱出,如有某种原因致使后纵韧带强度变弱(如先天性因素、外伤、劳损等),则髓核可以均匀地突向椎管,或者经由破裂口游离到脊髓的前方而直接压迫脊髓,引起急性脊髓损害,造成瘫痪,表现为脊髓横贯性损害,受损节段平面以下的双侧感觉、运动丧失,大、小便失禁,生理反射消失等弛缓性瘫痪,与脊髓震荡、脊髓休克、脊髓挫伤临床表现相似,容易误诊,如不及时处理,将导致脊髓损害的进一步加重。
颈椎间盘损伤以后可以潜伏很长一段时间,几年或十几年以后才发病,或在原发性脊髓损伤截瘫有所恢复的基础上出现症状的反复,称为晚发性脊髓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遭受损害的椎间盘组织发生变性,受损椎间盘节段可以出现应力的集中现象,导致局部组织的慢性损伤,如小关节骨关节炎的变化及椎体缘骨赘的形成等,使已被突出的椎间盘所占去的椎管空间进一步减少,而产生晚发性脊髓损害。临床表现与脊髓型颈椎病相似,如脊髓前方原发性长束受累症状,相应脊髓节段平面的局限性肌肉萎缩等表现(详见颈椎病的临床病象)。
颈椎间盘损伤为什么会造成神经根损害?  
由于颈椎后纵韧带的侧方较为薄弱,在暴力作用下造成椎间盘损伤,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向后方突出的髓核容易突向椎管的侧后方而使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而且神经根从脊髓发生部到神经根的出口处距离很短,很容易受到髓核挤压而导致损害。
当椎间盘髓核离开其原有位置而向外突出时,其内容物很快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性反应,造成炎性细胞的侵润和炎性因子的渗出,可刺激神经根而导致其疼痛和损伤;突出的髓核较大时,尚可直接对神经根造成机械性压迫,直接使其受到损害。此外,神经根的急性压迫尚可影响其血液循环,特别是静脉回流而发生神经根水肿,使神经根逐渐增粗;而且由于颈椎神经根孔是很小的骨性管道,没有伸缩性,神经根没有躲让的余地,因此可以在外伤后受到较为严重的损害。一般而言,突出物越大,神经根的损害越重,可以同时出现该节段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障碍(一般为单侧性)。
椎间盘组织一旦遭受损害,其质地、体积、可压缩性均将发生改变,在受损椎间盘节段可以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使病椎局部负荷过大,易导致局部组织的劳损及退行性改变,即慢性损伤部位有肉芽组织生长并最终形成骨赘,钩椎关节部的椎体缘及神经孔部可发生增生性改变,黄韧带变厚且纤维化,进一步缩小了已受到挤压的椎间孔,它反过来又可加重神经根的损害。这种慢性的神经根的进行性损害即是晚发性神经根损害。
如何诊治颈椎间盘损伤?  
颈椎损伤后,病人表现有脊髓或神经根的刺激症状,而平片X线片却不能显示骨折、脱位。过去认为,这是颈椎脱位后自动复位。现在认为,除应想到患者有发育性或后天性的椎管狭窄、黄韧带突向椎管、椎管内出血等情况以外,还要考虑到颈椎间盘突向椎管的可能性,应投照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进行CT、核磁共振检查或脊髓造影,以观察其有无椎间盘损伤、椎间盘突向椎管的影像表现。
凡颈部外伤后出现急性脊髓损伤或急性神经根损伤表现者,或有明确颈部外伤史,以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压迫或神经根受压症状者,CT、核磁共振或脊髓造影有椎间盘突出的影象学表现,即可确诊为颈椎间盘损伤。
颈椎间盘损伤患者如临床症状较轻,特别是有神经根受压症状者,可先行保守治疗,如颈托制动、枕颌吊带牵引、推拿按摩、理疗、离子导入或药物治疗等措施,均能有较好的疗效。对颈椎间盘损伤引起急性脊髓损害造成瘫痪的病例,应立即手术治疗,通常行前路椎间盘切除,以达到脊髓减压的目的,同时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以便稳定颈椎损伤部位。对保守治疗无效或虽然有效而症状反复发作,影响正常生活、工作者,也可行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法见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什么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一项最近认识的颈椎疾患,它在颈椎X线侧位片上表现为紧贴颈椎后缘的、具有各种表现的骨化阴影。以往此阴影被认为是颈椎后壁的阴影,实际上是后纵韧带的骨化,形成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使脊髓容易受压,产生脊髓压迫的临床征象。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多见于东方人,少见于白种人,尤以日本人的发病率为最高。该病随年龄增大发病率有增多的倾向,男性病人的发病率为女性的2倍多。整个颈椎都可发病,但以颈5、颈4、颈6、颈7为最多,同时可向纵的方向和水平方向发展。
由于后纵韧带上有钙盐沉积及骨化,使颈椎管的矢状径减小,可对脊髓产生不同程度的直接压迫与刺激,并且骨化的后纵韧带也可以压迫脊髓前动脉,造成中沟动脉供血不全,引起脊髓的中央性损害。同时,由于后纵韧带的骨化(尤其是连续型者),可使骨化区内的颈椎节段稳定不动,患节活动度完全消失,如此势必加重邻近的非骨化区颈椎节段的代偿性活动,而加速其退变过程,产生相邻颈椎的节段性不稳,骨赘明显增生,颈椎间盘的退变及突出等,常常是引起临床症状或新症状的直接原因,也是在治疗方法特别是手术疗法选择上的着眼点。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创伤、慢性劳损、炎症、颈椎间盘变性、遗传等因素有关。部分病人除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外,尚有胸椎黄韧带、腰椎棘上韧带或髌韧带等组织骨化,具有全身多部位骨化的倾向。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都有哪些临床表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发生及发展均较缓慢,早期可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当骨化块增厚增宽到一定程度引起颈椎椎管狭窄时,或后纵韧带骨化虽不严重但原有发育性椎管狭窄,均可造成对脊髓或脊髓血管的压迫,故其出现症状的年龄多在中年以上。因韧带钙化的范围不波及神经根管,因此临床上少有神经根性症状出现,而主要表现为颈椎管狭窄症。
本病发病缓慢,多在不知不觉中发病,也可于外伤后初显症状或突然加剧,且症状的变化速度不大。早期可表现为颈部无痛或轻度酸痛不适,颈椎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常以后伸时受限为明显,被动活动超出其正常活动范围时即可引起颈痛。
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时才到医院就诊,脊髓压迫症状的特征是不同程度的慢性进行性痉挛性四肢瘫痪,常从下肢开始出现症状,1月或数月后出现上肢症状,也可先出现上肢症状或四肢症状。上肢表现为双上肢酸、麻、胀、沉、无力,手的灵活性减退,握力减弱,肌肉呈中度或轻度萎缩,痛觉减退,霍夫曼氏征阳性。下肢可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痉挛、抬举困难、拖地而行或颤抖不稳,有踩棉花感,内收肌明显痉挛者呈剪式步态,严重者不能自行起坐及翻身,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折刀感阳性,生理反射活跃或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可有深、浅感觉减退。括约肌功能障碍,排尿困难或小便失禁,排便功能低下,常有腹胀,胸腹部常有束带感。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后,非骨化区的颈椎活动代偿性增强,从而加速颈椎的退行性改变的发生与发展,产生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状,即伴有颈椎病的表现。因此,当发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出现脊髓受压迫症状时,其症状可由骨化区的椎管狭窄所致,也可能由非骨化区的骨质增生、节段性不稳或退行性椎管狭窄所致,或二者兼而有之。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X线表现都有哪些?  
X线检查是诊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重要手段,在正位颈椎X线片上,因椎体、椎板及棘突的遮盖,骨化块常不易被显示。而在颈椎X线侧位片,可见椎体后方相当于后纵韧带部位有密度增高的骨化影,其大小及形态不一,多位于颈椎上部,以第二至第五颈椎为多见,骨化块厚度在1~5mm不等,根据骨化块的形态可分为四种类型,即连续型、间断型、混合型及孤立型。
颈椎过伸侧位X线片上如显示椎间隙前部过度增宽,而在过屈侧位片上又显示其过度变窄,则表示该节段颈椎不稳定。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范围内的颈椎节段稳定不动,而其上方或下方(尤其是下方)邻接的椎间隙常有失稳的表现。
CT扫描及核磁共振检查能更准确地了解后纵韧带骨化的形态、成熟度、位置、范围、对脊髓的压迫等各方面的情况,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诊断和治疗起重要作用。此外,还可清楚观察到普通X线平片不易显示的小的或早期低密度的后纵韧带骨化块,准确地对病变节段的椎管及骨化块进行测量,对确定治疗方案及手术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脊髓造影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有脊髓受压症状时,造影剂可在后纵韧带骨化区受阻,表示患者的症状是由后纵韧带骨化直接压迫脊髓所致;当造影剂在骨化区以外的活动颈椎节段受梗阻,表示其症状是由非骨化区的颈椎病所引起的;或以上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因此,脊髓造影对选择手术方式、确定手术范围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前应常规检查。
颈椎骨化块矢状厚度比率的测定对选择治疗方案、选择手术方法及估计预后均有重要价值。根据颈椎侧位X线片、侧位断层片及CT或核磁共振横断层片均可测得后纵韧带骨化块矢状面厚度与椎管矢状径的大小,骨化厚度比率测定根据公式:骨化厚度比率=骨化块最大矢状厚度/椎管矢状径×100%,即可测算出骨化厚度比率。此比率的大小与症状的轻重呈正比,一般认为,比率小于30%时,脊髓受压较轻;比率大于30%时,脊髓受压较重。
哪些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可以保守治疗?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以保守治疗为主,非必要者一般不宜手术治疗,而对无临床症状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不需治疗,因其病变发展缓慢,可长期观察,避免其颈部外伤,不宜从事颈部容易受伤的职业及运动项目,当出现临床症状时应积极进行治疗。
对具有颈肩部疼痛而无神经脊髓受损症状者;或有颈脊神经根损害表现者;或有较轻脊髓受压症状者;或后纵韧带骨化在椎管内占位小于30%,脊髓造影无明显梗阻者均应首选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方法与颈椎病的保守疗法基本相同,包括颈围制动、小重量牵引、推拿按摩、理疗、药物治疗等,同时应避免从事颈部活动多、容易发生颈部外伤的职业及运动项目,注意休息,不参加较重的体力劳动等,以避免颈部外伤。病人有患椎移位时可进行轻手法复位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直接引起椎管狭窄,椎管壁与脊髓硬膜之间的缓冲间隙减小或消失,外力易造成脊髓损伤;而且在外力作用下,骨化区的颈椎稳定不动,而作用力即集中作用于少数未骨化的颈椎节段上,加上非骨化区常常已有骨赘增生、节段性不稳、椎管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有时外力并不大,不足以引起颈椎骨折脱位,但容易引起非骨化区发生严重的颈脊髓损伤。因此,应避免颈部外伤、大重量牵引及重手法推拿按摩,以防脊髓损伤,发生意外。高位颈脊髓损害伴有呼吸困难者,有较高的死亡率,应引起高度重视。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都有哪些方法?  
手术疗法适用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引起明确的脊髓压迫症状者;或对轻度脊髓受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过程中,病情不见好转,或呈进行性加重趋势的应及时手术治疗,不宜长期保守观察,以免瘫痪加重,降低手术疗效。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意外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一般颈椎病手术者,故对手术治疗应慎重对待。
手术方法需根据脊髓受压的主要原因及部位;后纵韧带骨化的类型、范围及程度;以及非骨化区颈椎病的因素等多方考虑进行选择,如手术方式选择得当则疗效较好,否则疗效较差。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下列几种:
①前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块摘除术:如骨化块与硬脊膜粘连,切除骨化块将十分困难,手术操作对硬脊膜的刺激,有可能使脊髓压迫症状加重,手术时一定谨慎、轻柔,术后行椎体间植骨融合;
②前路颈椎间盘及后骨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适用于脊髓压迫症状单纯由非骨化区的颈椎病所致,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尚未引起脊髓压迫时,具体手术方法参见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③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对广泛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者、颈椎退变性椎管狭窄者、各节段颈椎后骨赘者,均可采用椎板切除减压术,减压彻底,近期疗效好,但数月后软组织瘢痕形成并发生挛缩,部分病人可形成瘢痕性椎管狭窄而重新压迫脊髓,故远期疗效不够理想;
④椎管扩大成形术:可采用单开门式或双开门式椎管成形术,既可达到扩大椎管的目的,也可防止大量瘢痕组织进入扩大后的椎管重新压迫脊髓,手术操作也比椎板切除术容易,具体方法详见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⑤颈前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块飘浮手术:由于后纵韧带骨化块可与硬脊膜粘连,或硬膜本身也发生骨化,手术切除骨化块十分困难,此时只将骨化块与周围组织松解、游离,使其变为漂浮状并向前移位而不勉强切除,以防加重脊髓损害而又能达到减压的目的,同时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后纵韧带骨化块漂浮手术难度较大,仅在骨化块局限而其矢状径较大时采用。
什么是寰椎脱位?  
是指寰椎与枢椎间的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又称寰枢椎半脱位。
寰椎容易发生脱位,与其解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寰椎无椎体,寰椎横韧带附着于两侧侧块内面之结节上,防止枢椎齿状突后移以免压迫脊髓。寰、枢椎之间有4个关节,齿状突与寰椎前弓中部组成前关节,寰椎横韧带和齿状突组成后关节(即齿状突关节),寰椎外侧由两侧侧块下关节面和枢椎上关节面组成两个关节突关节。寰枢椎间无椎间盘组织,关节囊大而松弛,关节面平坦,活动范围较大,即局部的解剖结构不够坚固,稳定性较差。
当颈部遭受急性外伤后,可发生枢椎齿状突骨折与寰椎横韧带断裂,同时多伴有寰枢脱位。一般认为寰椎前后移动超过10mm时就有压迫脊髓的可能。齿状突体部骨折往往有1/3发生骨不连,可造成寰椎不稳,而发生迟发性脱位,从而引起脊髓压迫症状。
任何颈部及鼻咽喉部的感染,包括化脓性或特异性感染,炎症均可累及寰枢椎关节或横韧带,可引起局部骨骼、关节囊韧带及横韧带充血肿胀,韧带松弛,颈椎在屈曲体位时,寰椎前弓容易向前移位而使关节脱位。
当有寰枢椎先天性畸形如齿状突发育不良、齿状突缺如、齿状突齿骨化、枕寰先天性融合畸形等缺陷,或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枢椎骨种瘤、寰枢椎结核等疾病时,虽无明显外伤史,也可出现自发性寰枢脱位。
寰椎脱位都有哪些表现?  
寰椎脱位在儿童中较为多见,多由于外伤或颈部感染后发生,寰椎在枢椎上方可发生向前、旋转及侧方等半脱位病变,依脱位程度及不同病情可出现以下临床表现:
①颈枕部疼痛及头颈部异常体位:不少病人感颈枕部疼痛,颈部活动多受限,尚有颈部紧张感,颈部旋转时疼痛加重,运动时颈部有咿轧音、枕部疼痛麻木感及头颅向前下坠感。当寰椎前脱位伴旋转移位时,头部可斜向一侧。儿童头颈部外伤所致的寰枢椎半脱位多呈斜颈体征;
②眩晕或视力障碍:寰椎向前脱位,位于寰椎横突孔中的椎动脉受到牵拉而引起供血不足时,可发生眩晕或视力障碍;
③颈髓或延髓损害所引起的症状:颈脊髓压迫性病变可引起肢体麻木、四肢力弱、颈肌萎缩、手指精细动作障碍、行路不稳及踩棉花感等,而延髓部缺血性病变可表现为四肢运动麻痹、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等症状。
X线检查是诊断寰椎脱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除照颈椎侧位X线片外,尚需投照寰枢椎开口位及颈椎功能位片,以观察移位情况。寰椎脱位时,颈椎开口位X线片可见齿状突与寰椎两侧侧块之间的间隙有显著差异,两侧关节突间的关节间隙不对称,患侧变窄、消失或重叠,关节突的形态和大小也不对称;颈椎侧位片可见寰齿间距增宽,或中立位时寰齿间距正常但在颈椎前屈位X线片上环齿间距增宽,则表示有寰椎横韧带的断裂或松弛。环齿间距是寰椎前弓后下缘到齿状突前缘之间的最短距离,正常成人在3mm以下,儿童在4.5mm以下,当寰齿间距超过6mm时,脊髓症状的出现率增加。
寰椎脱位如何治疗?  
一旦确诊为寰椎脱位,应争取时间尽快复位。突然发生的脱位,复位容易获得成功。复位分二种,一种是手法复位,对病情较轻的病人可行轻手法复位,注意复位手法不宜过猛或用力不当,否则易引起脊髓损害,复位后需用石膏围领限制颈部活动6周;另一种是颈持续牵引复位,即对手法治疗有困难或不宜行手法治疗的寰椎前脱位,儿童采取仰卧位下保持头颈过伸体位下行枕颌布带颈椎牵引,而在成人需行颅骨牵引,逐渐增加重量,持续牵引复位较满意时,需继续牵引6~8周,再改用石膏围领或颈托固定10~12周,使关节囊组织及韧带达到修复要求,保持寰枢关节的相对稳定。
对炎症性,自发性寰椎脱位的患者,首先应除去炎症病因,以抗菌素抗感染治疗为主,少数病例可以获得自发复位,不能复位者可行手法复位或持续牵引复位。某些不能复位或复位不全的病例,可考虑手术治疗,行寰枢椎钢丝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对已合并有脊髓损害者可切除寰椎后弓,以获得脊髓减压,并行枕颈融合术,但术后将丧失颈椎屈伸活动范围30%。
对齿状突体部骨折伴有寰椎脱位的病例,宜先行颈部牵引复位,持续牵引8~12周后,改用头—颈—胸石膏取颈部过伸位固定4~6周;若在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仍显示有寰椎脱位的病人,则可行寰枢椎钢丝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以防止晚发性脊髓病的发生。陈旧性齿状突骨折、骨不连,已发生寰椎前脱位合并脊髓损害者,宜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及枕颈融合术。
对先天性齿状突发育不良、齿状突缺如、齿状突齿骨化引起寰椎脱位者,应采用寰枢椎钢丝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如已继发较为明显的脊髓损害时,则应切除寰椎后弓减压及枕颈融合术,术后应卧床3月。
如何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由于颈椎病为机体退变为主要原因所引起的疾病,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难以根除,尤其是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因此如能重视颈椎病的预防工作,则可使其发病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颈椎病的预防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另一个是预防颈椎病的复发。其主要措施如下:
①广泛开展科普教育:使群众对颈椎病有一较为全面了解,有利于颈椎病的预防及早期就医、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②纠正头颈的不良体位:包括保持良好的睡眠体位、工作体位、生活体位及运动体位。良好的颈部姿势应当是保持颈部平直,即收颏,头上顶、稍后移;
③避免头颈部外伤:外伤与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设法避免各种工伤、生活意外伤、交通事故及运动损伤,并力求减少外伤的强度,而头颈部外伤后,应及时去医院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④积极治疗咽喉部炎症及其他疾患:咽喉部炎症是颈椎病的诱发因素这一,故对咽喉部各种急、慢性炎症如咽炎、扁桃腺炎、淋巴腺炎等感染均应采取积极治疗态度。此外,各种全身性疾患如高血压、内分泌紊乱、更年期综合征、各种中毒等,积极给予治疗,对颈椎疾患的防治均有重要意义;
⑤加强体育锻炼:通过医疗体育、保健操等手段,加强对颈部肌肉的强化练习,增强其功能运动,以保持颈椎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如何保持良好的睡眠体位?  
人类有1/4~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因此,保持良好的睡眠体位,使头颈部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对减缓颈椎的退行性改变,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理想的睡眠体位应该是使头颈部保持自然仰伸位,胸部及腰部保持自然曲度,双髋及双膝略呈屈曲状,如此可使全身肌肉、韧带及关节获得最大限度的放松与休息。对不习惯仰卧者,采取侧卧位也可,但头颈部及双下肢仍以此种姿势为佳。采取俯卧位是不科学的,因为俯卧位既不利于保持颈部的平衡及生理曲度,又影响呼吸道的通畅,应努力加以纠正。
此外,睡眠时还应防止受凉,注意保暖,尤其是初夏或晚秋在户外休息时,由于气温多变,易受凉而引起颈部肌肉痉挛或风湿性改变,从而造成颈椎内外平衡失调而加速颈椎的退行性变。
总之,一个良好的睡眠体位,既要维持整个脊柱的生理曲度,又应使人感到舒适,方可达到使全身肌肉松弛,易于恢复疲劳和调整关节生理状态的作用。
如何调节枕头的高低?  
枕头是维持头颈正常位置的主要工具,可维持头颈段本身的生理曲线。此种生理曲线不仅是颈椎外在肌群平衡的保证,而且对保持椎管内的生理解剖状态更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枕头使用不当,不仅破坏了颈椎椎管的外在平衡,而且也直接影响椎管内容积的大小和局部组织的解剖状态,因此必须给予相当的重视。
俗话说“高枕无忧”,而从医学角度来讲,并非如此。如果枕头过高,使头颈部过度前屈,导致椎管内外平衡失调,颈椎后方肌群与韧带长期在此状态下易引起劳损,椎管内硬膜囊后壁被拉紧,并向前方移位而对脊髓形成压力,长期如此,一旦椎体后缘或劳损的相应部位有明显的骨赘形成,特别是有椎管狭窄者,则容易对脊髓、神经和血管产生压迫,出现颈椎病的症状。长期高枕常常是导致反复落枕和颈椎退行性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低枕及不用枕头的习惯也应克服。低枕或无枕使头颈部长期处于过度仰伸状态,导致颈椎前凸曲度增大,椎体前方的肌肉与前纵韧带因张力过大易出现疲劳,甚至可引起慢性损伤;同时,椎管后方的黄韧带则可向前突入椎管,增加了来自后方的压力,而这种过伸状态使椎管因拉长而容积变小,脊髓及神经根相对变短,以致椎管处于饱和状态,易因各种附加因素(如髓核突出、骨赘形成等)而出现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症状。因此,强调低枕睡眠的观点也同样是不可取的。
枕头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能否在睡眠中保持颈椎生理性前凸的体位,防止引起或加速健康人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尤其在颈椎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更应根据病情适当调整枕头。一般来说,以运动障碍为主,即对脊髓前方形成压迫者,枕头可略低些;以四肢麻痛等感觉障碍为主,即对脊髓后方形成压迫者,枕头可略高些;若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伴有椎体后缘骨赘形成者,则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以生理位为好。
如何自制符合生理要求的枕头?  
每个人每天至少有1/4~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因此,枕头的高低、形状、充填物的不同等,均长期对头颈部的正常生理曲线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选择或使用不当,不仅不能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位置,而且破坏了颈椎椎管的外在平衡,天长日久,可导致颈椎失稳和加速颈椎的退行性改变,是形成颈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枕头的形状一般以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为好,元宝形状的优点是可以利用中间凹陷部来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同时对头颈部可起到相对的制动与固定作用,以减少睡眠中头颈部的异常活动。对不习惯元宝形枕者,也可用平枕。但不宜采用中间高两头低之山丘形枕,因其头颈向两端活动不能保持睡眠中头颈部的正常位置。枕头的长度一般以超过自己的肩宽10~16cm为宜,高度通常以头颈部压下后与自己的拳头高度相等或略低一些为标准。
自制枕头的枕芯应根据当地物产情况与个人经济条件选择相应之充填物,以质地柔软不硬、透气性好为原则,而且要求有较好的可塑形性。常用的枕芯充填物有鸭绒、鸡毛、荞麦皮、蒲绒、木绵、绿豆壳等。夏天可添加适量的茶叶或薄荷叶等清香物,有清凉解暑之作用,有利于睡眠。海绵和塑料气枕虽质地柔软,但透气性差,不宜选用。此外,竹、藤等编制的枕头,也有一定的优点。
如何利用药枕防治颈椎病?  
药枕即是指枕头的内芯充填物为中草药。除了普通枕芯充填物所具有的质地柔软、透气性好、有一定的可塑性外,药枕尚可利用枕芯内所装的中草药,以达到预防及治疗颈椎病的目的。药枕由于是在睡眠时较长时间发挥药物作用,无损伤,不痛苦,不花费时间,因而很受人们欢迎。
药枕枕芯的充填物一般为芳香开窍、理气活血的中草药,以起到芳香开窍、清头疏风、活血理气通痹的治疗作用。一般可添加中药:通草300克,白芷100克,红花
100克,菊花200克,佩兰100克,川芎100克,桂枝60克,厚朴100克,石菖蒲80克。将以上中草药混合并加工,使其软硬适度,并制成中间低、两边高的元宝形枕头。
此外,对颈椎病患者,可根据不同的症状,相应加减药物,如颈部酸困不适可加莶草100
克,苍术60克;头晕、鼻塞者可加葛根60克,辛夷花60克;肢体麻木者可加麻黄50克,桑枝100克,防风100克,羌活100克。
对于颈椎生理曲线序列不齐、变直或反张的颈椎病患者,或有轻度骨质增生,或由于局部软组织紧张而引起临床症状时,可将药枕制成长40cm,宽18cm,高8~10cm的元宝形状,垫于颈部,仰卧,保持头颈部轻度仰伸位,以加强药枕疗效。
如何选择合适的床铺?  
各种床铺各有其优缺点,并与居住地区的气候、温度和湿度、个人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密切相关,从颈椎病的预防和治疗角度来看,如果床铺过于柔软,由于人体本身重量压迫而形成四边高、中央低的状态,不仅增加了腰背部卧侧肌肉的张力,也势必使头颈部的体位相对升高,如同高枕睡眠对头颈部的影响一样,将导致局部肌肉韧带平衡失调,从而直接影响颈椎本身的生理曲线,长年如此将加速颈椎的退行性变,导致颈椎病的发生。因此,选择合适的床铺对颈椎病的预防和治疗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总的来说,合适的床铺应有较好的透气性,能符合人体各部的生物力学要求,有利于保持颈椎、腰椎的正常生理曲线,维持脊柱的平衡状态。
①棕绷床:透气性好、柔软、富有弹性。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编织棕绳逐渐松弛,弹性就逐渐减弱,易使头颈部的体位相对升高,故不适宜于颈椎病患者及其他脊柱疾病者;
②铁床:包括钢丝弹簧床与一般铁床,由于有与棕绷床相似的原因而不适用于颈椎病及其他脊柱疾病者,尤其是钢丝弹簧床更为不利;
③木板床:可维持脊柱的平衡状态而有利于脊柱或下肢伤患者,有利于颈椎病的防治,目前使用较多,经济实惠,但透气性稍差;
④席梦思床垫:将这种类似沙发结构的弹性床垫放在床板上,可随着脊柱的生理曲线而具有相应的调节作用,甚为舒适,有很好的透气性,有利于颈椎病的防治,但不能过软;
⑤泡沫塑料床垫:质地柔软,感觉甚为舒适。但其最大缺点是通气性太差,不适合一般颈椎病患者使用;
⑥火炕:为北方农村地区常用的床铺,冬季可以加温,既有抗寒作用,又有类似热疗的效果,有利于对痉挛与疼痛的肌肉、关节,起到放松和缓解的作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颈椎病的症状;
⑦气垫床、沙床、水床:采取在床垫内通过气体、沙或水的流动不断调整患者躯体的负重点,使人体各部符合正常的生物力学要求,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线。但价格极其昂贵。
如何纠正生活中的不良体位?  
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在日常生活和家务劳动中的各种动作均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不良的体位增加颈部疲劳及慢性劳损,同时也增加了颈椎病发生的可能性,而正确的姿势则可减轻颈部的疲劳程度,当然也有利于颈椎病的防治。
但是,人们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注意良好习惯的保持,而形成不良的生活体位,如不良的站立姿势、坐姿、穿鞋姿势、刷牙姿势、喝水姿势、驾驶汽车时的姿势,并逐渐形成习惯。
不过,一旦形成了不良姿势也不要着急,只要生活中多加注意,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努力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这些不良生活体位还是可以逐渐纠正的。
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体位?  
不良的工作体位,不仅容易在工作中疲劳,降低工作效率,而且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与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常被人忽视的问题。
在屈颈情况下,颈椎间盘内所承受的压力比自然仰伸位为高,如果再加上扭转、侧屈与负载,则局部压力更高,从而构成颈椎退变加剧的主要因素。这种状态尤其多见于机关工作人员、打字员、手术室护士、外科医师、交通警察等职业,虽然可以通过改换职业或工种来预防或治疗颈椎病,但并非一种积极的措施,如果能通过纠正与改变工作中的不良体位而获得效果则更为理想。一般认为对颈椎退变关系最为密切而又直接的因素,是长期低头工作,即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的体位,以致椎间隙内压增高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定期改变头颈部体位:即对某种职业需长时间向某一方向转动或相对固定者,可每间隔一段时间向相反方向转动头颈;
②定期远视:当长时间近距离看物过久后,应抬头远视半分钟左右,待眼睛疲劳消除后再继续工作。这样有利于缓解颈椎的慢性劳损;
③调整桌面或工作台的高度与倾斜度:防止头颈部长时间处于仰伸状或屈颈状,原则上使头、颈、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线为准;
④工间活动:任何工作都不应当长时间固定于某一种姿势,至少每2小时能够全身活动5分钟左右。各人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活动方式,对颈椎及全身骨关节系统均很有帮助。
办公室工作人员如何预防颈椎病?  
长期从事财会、写作、编校、打字、文秘等职业的工作人员,由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体位,不仅使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而且也使颈部肌肉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颈后部肌肉和韧带易受牵拉劳损,椎体前缘相互磨损、增生,再加上扭转、侧屈过度,更进一步导致损伤,易于发生颈椎病。
办公室工作人员首先在坐姿上尽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头部略微前倾,保持头、颈、胸的正常生理曲线;尚可升高或降低桌面与椅子的高度比例以避免头颈部过度后仰或过度前屈;此外,定制一与桌面呈10~30度的斜面工作板,更有利于坐姿的调整。
对于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在1~2小时左右,有目的地让头颈部向左右转动数次,转动时应轻柔、缓慢,以达到该方向的最大运动范围为准;或行夹肩运动,两肩慢慢紧缩
3~5秒钟,尔后双肩向上坚持3~5秒钟,重复6~8次;也可利用两张办公桌,两手撑于桌面,两足腾空,头往后仰,坚持5秒钟,重复3~5次。
当长时间近距离看物,尤其是处于低头状态者,既影响颈椎,又易引起视力疲劳,甚至诱发屈光不正。因此,每当伏案过久后,应抬头向远方眺望半分钟左右。这样既可消除疲劳感,又有利于颈椎的保健。
如何预防头颈部外伤?  
年轻患者的颈椎病常常是由于头颈部外伤后造成的,外伤与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必须设法避免各种运动损伤、工伤、生活意外伤、交通事故等多种损伤。
各种运动项目均有其相应的要求,包括大运动量开始前的准备动作,均应遵照执行,尤其在比赛前与比赛中,切忌冲动行事,不按规定要求进行,任何超限的负荷与活动范围均将构成颈椎病的发病因素,应努力避免或减少头颈部的运动损伤。
应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的宣传,只有全民安全意识普遍提高,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及交通法规,才有可能降低工伤事故、交通意外的发生。虽然在何时、何地发生何种强度的外伤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可以通过各种预防措施想方设法降低外伤的强度。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交通事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在驾车或乘车时,除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外,还应按规定用安全带将自己固定在座位上,以防止或降低因突然刹车或撞车时由于惯性作用使人体产生的向前冲力所造成的损伤,当然也可减轻头颈部外伤的机会与程度。乘车时面向侧方的坐姿,由于颈椎侧方肌肉强大及颈椎骨关节与韧带结构特点,一旦发生急刹车,常可大大降低颈椎(尤其是椎管内外结构)出现过伸性损伤等严重后果的机会。
为什么颈部外伤后要及早诊治?  
头颈部严重外伤容易受到重视,而不足以引起骨关节损伤者,常可能导致局部软组织包括韧带的不全损伤,若不及早诊治,容易使其局部愈合与修复不佳,导致颈椎失稳,加速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导致颈椎病。
对颈部损伤不十分严重的伤员,其颈椎椎旁肌的压痛情况,可反映出有无颈椎韧带损伤,常常是韧带损伤的主要症状之一。对颈椎X线片除注意观察骨关节改变外,尤其应仔细观察椎体前阴影有无增宽现象。因颈部创伤反应可以迟发,对外伤当时不能确定者,应在伤后3~5日进行重复检查,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观察。
外伤后早期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既是创伤本身的要求,也是预防引起或加重颈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对较轻的病人可用颈托制动,而对病情较重的病人则需住院行牵引治疗,必要时行颅骨牵引,这种强制性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将颈椎受损局部的创伤反应程度降低到最低水平,也是保证其局部愈合与修复的基本条件。同时,对外伤涉及椎管内并有可能引起水肿、充血及渗出反应时,均需应用脱水剂治疗,如利尿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类固醇皮质激素等,对减轻神经受损程度及骨赘形成速度具有直接作用。
体育锻炼对颈椎病的防治都有哪些好处?  
通过体育锻炼来防治疾病和创伤,促进机体康复,恢复劳动力和生活能力,在世界各国都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而且在疾病的防治和康复中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特点和优越性。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改善颈椎椎间关节的功能,增强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的紧张力,加强颈椎的稳定性,改善颈椎的血液循环,矫正不良的身体姿式,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颈椎病的症状,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故在颈椎病的防治中,医疗体育锻炼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颈椎病为退变性疾病,超负荷量的活动不仅加速或加重颈椎的病理改变,而且易引起外伤或发生意外,脊髓型颈椎病者更需引起注意。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侧转和旋转运动易压迫椎动脉而加重原有的眩晕症状,故椎动脉型患者侧转和旋转动作宜少做、慢做,甚至暂时不做。
颈椎病的体育锻炼简单易学,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头颈部的稳定性,保持头颈部的功能,改善颈背部及四肢无力的症状,基本缓解退行性病理改变的进一步发展,改善颈部功能和肌肉力量,从而防止颈椎病的反复发作。
颈椎病的体育锻炼都有哪些方法?  
颈椎病的体育锻炼方法对颈椎病易感人群、轻中度病例、手术后恢复期患者均可适用,而且长期坚持锻炼对预防和防止颈椎病的复发也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其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类:
①体操:由体疗医师或护士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患者可以负担而又略为“吃力”的四肢活动体操;
②拳术:其中尤以太极拳较为理想,身体各部均有大幅度的活动而不甚剧烈;
③扩胸器及哑铃等上肢体育锻炼用具:能增加肺活量,增强肌力,可增强头颈、背部、脊柱的稳定性;
④其他锻炼用具:可根据病情及具体条件不同而选用相应的器具与方法,有条件者最好在专人指导下循序渐进加大锻炼强度与时间;
⑤脊柱及颈部锻炼:方法颇多。因颈椎病为退变性疾病,故颈部不宜做剧烈运动,以一般的伸、屈、侧屈活动及侧转运动为主。
中老年人如何进行颈部锻炼?  
中老年人无论是颈椎还是全身其他器官,均发生了一系列生理性的退行性改变,可伴发其他中老年病症。因此,中老年人活动颈部的体操应注意一定的强度和运动量,动作不宜选择过多,活动时间也不宜过长,以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如能长期坚持锻炼,对放松颈部肌肉,减缓颈椎部位的退行性变,预防颈椎病是极有帮助的。其活动颈部的具体方法有:
①两手拇指顶住下颚慢慢往后抬,使头部保持仰伸状态,坚持6~10秒,重复6次;
②用一手绕过头顶置于对侧耳部,来回向左右方向扳动头部,坚持6~10秒,左右交替各重复3次;
③双手十指交叉抱头后部,使颈部将头部往前拨,坚持6~10秒,重复6次;
此外,中老年人颈部肌肉力量较为薄弱,常有慢性颈肌劳损,可致颈部肌肉力量的不平衡,不利于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因此,中老年人应象做其他运动锻炼一样,进行强化颈部肌肉的练习,其具体方法为:
①用全力收缩两肩,坚持10秒,重复5~10次;
②两手扶前额,给予一定的阻力,用全力使颈部前屈,坚持6次,重复3~5次;
③一手扶头侧部,给予一定的阻力,用全力向同侧使颈部倾倒,坚持6次,左右交替,重复3~5次;
④双手扶头颈后部,给予一定的阻力,用全力使头部往后倾,坚持6秒,重复3~5 次。
什么情况下不宜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一般疾病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症,但下述特殊情况,不宜采用体育锻炼疗法:
①发热高于38℃以上者;
②静息状态下脉搏100次以上者;
③舒张压大于16.0千帕(120毫米汞柱),并有自觉症状者;
④收缩压低于13.3千帕(100毫米汞柱),伴有自觉症状者;
⑤心功能不全,伴有心源性哮喘、呼吸困难、心源性水肿、胸腹水者;
⑥近期内有心肌梗塞者;
⑦严重心律不齐者;
⑧在安静时即有心绞痛发作者;
⑨体质特别虚弱者。
此外,对于颈椎病术后病人,因恢复和愈合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局部制动安定,故在术后3个月内忌做颈部体操和练功,尤其是行颈椎植骨融合或人工关节植入后的患者;脊髓型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体育锻炼应循序渐进,不可免强做颈部大范围活动锻炼,否则易加重脊髓损害或压迫椎动脉而加重原有症状。
中医对颈椎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祖国医学经历了几千年实践,留下了大量的医学巨著,其中也包含了与“颈椎病”
临床表现有关的理论及治疗经验,并详细记载了和我们今天所述的各型病变相似的征象和治疗方法。
祖国医学的颈、肩、臂痛等症多包括在痹症中,通常认为是外伤、风寒湿邪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所致,而头晕、目眩、耳鸣则与痰浊、肝风、虚损有关。中医对颈椎病不仅仅着眼于颈肩背臂等局部,而且还有机地联系脏腑、经络、气血等整体进行辨证施治,并将肝、脾、肾等内脏功能与筋骨、肌肉、关节功能有机结合,注意二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
中医根据颈椎病的病因及临床征象将其分为下列四型:
1、风寒湿痹、经络受阻型: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袭机体,流注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酸麻、重着及屈伸不利等,包括了大部分的根性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
2、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型: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去濡养,以致肢体筋膜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包括了椎动脉型、根型和脊髓型的大部分症状。
3、痰湿凝阻、经络瘀滞型:由于痰湿凝阻引起的证候相当广泛,上逆头部多见眩晕,阻于四肢者多见四肢麻木,风痰可引起呕吐、头晕、突然跌倒、四肢麻木,寒痰可引起骨痹刺痛、四肢不举、厥冷等,包括了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的许多症状。
4、外伤型:由于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受伤(包括急、慢性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即所谓“骨错缝、筋出槽”的症状,出现肩、背、、肢体痛等以疼痛为主的表现。
颈椎病常用的中药方药都有哪些?  
颈椎病的中医分型为辨证施治提供了依据。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同属于根型或椎动脉型或脊髓型的病人,因其有不同的病因、征象和脉象,所以按中医分型可能属于不同的类型,其治则不同,用药也不一致。
1、外伤型:行气活血,舒筋止痛。
方药:
姜黄10克,甘草10克,羌活15克,海桐皮12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白术12克,伸筋草15克,川芎12克,桂枝10克。水煎服。
疼痛重者加乳香、没药,久病体虚者加首乌、枸杞子等。如伤后着寒或宿伤而有风寒者可用麻桂温经汤,药方如下:
赤芍12克,麻黄10克,桂枝12克,红花6克,白芷15克,细辛3克,桃仁12克,甘草10克。水煎服。
2、风寒湿痹、经络受阻型:祛风除湿,温经活络。
方药:
羌活10克,独活15克,蒿本10克,防风15克,甘草10克,川芎12克,蔓荆子10克。水煎服。
如两手麻木为主,说明气虚,可用人参益气汤,方剂如下:
黄芪20克,炙甘草10克,升麻10克,五味子15克,柴胡12克,生甘草10克,人参5克,白芍12克。水煎服。
3、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型:滋补肝肾,益气活血。
方剂:
独活15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防风15克,细辛3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川芎15克,地黄15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党参2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桂枝15克。水煎服。
如四肢痿软症较重,宜用加味四物汤,方剂如下:
当归15g,熟地12g,白芍10g,川芎12g,五味子10g,麦冬12g,党参20g,黄柏10g,黄连1 5g,知母
10g,杜仲12g,牛膝15g,苍术12g,黄芪20g。水煎服。
4、痰湿凝阻、经络瘀滞型:理气化痰,通经活络。
方剂:
姜半夏6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如病人气虚,加党参、白芍、黄芪;肢体麻重,加防风、荆芥、天麻、秦艽等;如病人手足麻木伴两目羞明、忌目视物昏花、睛痛难开者可用神效黄芪汤,方剂如下:
蔓荆子10克,陈皮10克,人参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5克,黄芪20克。水煎服。
5、外用熏洗药:
方剂:独活、秦艽、防风、艾叶、透骨草、刘寄奴、苏木、赤芍、红花、甲珠、灵仙、乌梅、木瓜,各9克。水煎趁热熏洗患处。
如何确定颈椎体表骨性标志?  
颈部体表检查的骨性标志有如下2点:(1)因第一颈椎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称寰椎,从体表无法摸到,第二颈椎棘突末端特别发达,在项部可摸到,故作为检查颈椎的序数标志。(
2)第七颈椎棘突长且末端不分叉,在项根部隆起于皮下,又称隆椎,可作为检查椎骨序数的标志。
何谓颈肋?   
颈肋是一种先天性发育性肋骨的异常组织。颈肋多为第七颈椎双肋骨附着于椎体和横突,可仅为单纯性骨隆,亦可为完整的肋骨。颈肋末端细小游离,或借纤维索状物与第一肋相连。
如何确定颈肋与前斜角肌、臂从神经的关系?  
(1)前斜角肌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起自第三至第六颈椎横突的后结节,向前外方走行,止于第一肋骨的前中1/3的斜角肌结节。
(2)臂丛神经由第五至第八颈神经根和第一胸神经根的前支组成。臂丛途经斜角肌、三角肌间隙、锁骨后方之锁骨下肌及胸小肌腱之后方。 
颈肋在临床上有什么意义?  
颈肋是一种少见的骨畸形疾病,曾有学者统计每1000人中约占6人。多数人颈肋往往是通过健康检查时X线拍片偶然被发现,女性多于男性。临床有部分病人手臂麻木、疼痛等臂丛神经受压症状,是由于第七颈肋骨性隆突压迫臂丛神经而引起。因此对有臂从神经压迫症状的病人可通过X线摄片协助诊断。
颈椎病的定义是什么?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邻近组织(如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受累而引起的相应症状。
颈椎病分几型?  
颈椎病根据病变受累部位所引起的临床表现、体征可分为五型,即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食道压迫型。临床常见前四型,食道压迫型很少见。
(1)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为退行性改变的椎间盘侧后方突出或有(或无)椎体后骨刺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而引起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2)脊髓型颈椎病:主要为退行性的颈椎间盘及椎体后缘骨刺因颈椎不稳先刺激、随后压迫脊髓而引起脊髓传导功能障碍。以轻重不同可分为三度:Ⅰ度:主要为前角细胞受损;Ⅱ度:主要为椎体束受损;Ⅲ度:为脊髓横贯性损害。
(3)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主要是颈椎间盘或骨质增生或两者同时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脊髓膜内的或椎动脉的交感神经纤维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射性症状者。
(4)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钩椎关节退行性变、骨质增生及侧方椎间盘突出,刺激椎动脉,造成脑供血不全者。
颈椎间盘的特点怎么样?  
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之间为寰枢关节,无椎间盘。从第二颈椎至第一胸椎共有六个椎间盘。每个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椎体的透明软骨板所组成,纤维环前部厚,后部较薄,其上下纤维均由软骨细胞与软骨板相连,组成一个封闭的球样体。不论外力从上下来,还是从左右来,
它的体积均不变,压力则平均地分配到各个方面。
颈椎椎间盘的营养主要来自于何处?   
颈椎椎间盘营养供应主要来自于渗透过软骨板及纤维环的淋巴液,它无神经及血管,因此一经损伤就无修复能力。
椎间盘的生物学有哪些特点?   
当人体站立时,一个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比它上面的体重要大的多。Hachemson(1960年)
查出人在坐位时,一个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比躯干重3倍。人在跳跃时,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比人静止时大两倍,即为体重的6倍。脊柱屈伸、侧弯时,椎间盘一部分受到牵拉张力,另一部份受到挤压。当躯干在骨盆上扭转时,椎间盘还会受到剪力,所以脊柱屈曲加旋转时,可使腰椎间盘同时受到张力、压力和剪力的作用。
正常椎间盘受到上面的压力一般不会破裂,压力加大常常引起软骨板和椎体破裂或骨折。椎间盘的纤维环与椎板成30度角,每层纤维环之间成120度角,所以椎间盘承受较大压力而不破裂。
(2)脊柱屈曲加旋转时受力是损伤椎间盘的主要原因。正常椎间盘扭转16度才会发生损伤。
(3)实验证明,要有260N/mm(58.5磅/英尺)的平面剪力才能使椎间盘破裂,而临床上极少见到如此大的剪力。
(4)椎间盘内是半流体胶状物,在密封下受力,只有变形而不变容量。正常椎间盘蠕动到最后变形,时间长则粘度弹性增高,吸收震荡力也较强。反之,退行性椎间盘的粘度弹性变化,也就失去吸收震荡的能力,也会失去把压力平均分布至椎板及纤椎环的能力。
(5)人在跳跃时,震荡力从脚传到脑,基本上被椎体和椎间盘所吸收。体重轻的年轻人,滞后力大,即吸收震荡力强;体重大的和年龄大的人,其椎间盘滞后力就小。震荡力反复作用于同一个椎间盘,其滞后力就会变小,也就容易发生椎间盘破裂。因此有些特殊职业或工种的人,
如汽车司机、骑摩托车者,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较高。
(6)椎间盘的疲劳容纳度很小,有学者试验脊椎前屈位的轴心压力反复1000次,可引起椎间盘破裂。完全破裂者都是其后方,一部分为椎间盘向双侧后外方突出,纤维环由内向外破裂,也有少部份向正后方破裂突出。这就可说明临床上见到的双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及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
(7)椎间盘的压力测量:用腰椎穿刺针刺入第三、四腰椎之间,当手持20kg重物站立时,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约三倍于此人的体重;当重物减到1/2时(即10kg),而腰向前屈曲,其椎间盘所受压力增加到19倍于体重。反过来说,若人仰卧,椎间盘所受的压力比站立位时减少50—80%,因此,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者严格卧床休息,有利于疾病康复。
颈脊髓的解剖特点怎么样?  
颈椎脊髓内部占位性病变,首先引起上肢功能障碍,继续发展才发生下肢功能障碍。如有颈脊髓外受压,因椎体束排列的特殊性,则下肢先受损害,而出现感觉改变及运动障碍,时间久后或压迫严重,随之发展到上肢功能障碍。感觉神经纤维有交叉而又居外层,当髓外病变偏于一侧时,对侧下肢先出现感觉障碍,同侧半身肌肉痉挛(运动障碍),有Babinski征,临床称为布郎—塞卡综合征(Brown—Seguard
Syndrome)。
颈椎病与环境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   
颈椎病患者常与风寒、潮湿等环境改变、季节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这实际上是风寒潮湿,寒冷刺激等因素,通过机体植物神经系统,引起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的血管舒缩功能失调,血管痉挛、缺血,局部组织供血不足,淋巴液回流受阻,组织水肿,代谢产物积蓄,结缔组织间渗出、纤维蛋白沉积,粘连等一系列变化,患者主观感觉畏寒发凉,酸胀不适,久之因粘连引起肌肉僵直,关节活动受限,局部疼痛等症状,特别在环境、气候、温度、湿度突然变化时,症状极为明显,这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脊神经与窦椎神经的解剖关系怎么样?  
窦椎神经是由脊神经发出的一支分支,它在脊神经分出前支和后支之前分出,与主干反向走行。它有交感神经的分支加入,经椎间孔进入椎管。在椎管内,窦椎神经分成较大的升支和较小的降支,各相邻的升支与降支相互吻合,形成脊膜前丛和脊膜后丛,遍布于脊膜全长,并伸入颅内。窦椎神经分布于脊膜、椎管、椎骨的韧带及脊髓的血管,亦从椎管内分布于椎间关节的关节囊。
窦椎神经的病理生理机制如何?  
椎管、后纵韧带及其附件、黄韧带、小关节突、硬膜外血管丛的神经供应除有脊神经的后根外,还有窦椎神经。它在人椎间孔内有数个分支,一支是主窦神经,由脊神经根和交感神经根组成,主要支配硬膜前间隙及周围组织,另有3—6支较细的副窦椎神经主要支配硬膜外间隙及其周围组织,包括椎间盘纤维软骨环、关节突、黄韧带、侧隐窝等,通常与血管伴行,分布在椎管内壁的组织,它是直径5mm以下的无髓或薄髓纤维,是椎管内存在无菌性炎症、化学性或机械性损害时引起颈肩腰痛的传导系统。
窦椎神经主干在颈部位于椎间盘之后,因此当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时可直接刺激窦椎神经干。椎间孔内的脊神经根,周围结缔组织,细微的动静脉均有窦椎神经的分支。因此,退行性变关节的变性或慢性损伤,也可通过它们导致不同程度的疼痛。即使不存在椎间盘突出,只要椎管内压增加(如咳嗽、打喷嚏)都可以使原来已有的组织水肿、粘连等刺激的信号加重。小关节突内压增加、位置改变或增生(关节突综合症)与椎弓根崩裂等也能引起根性疼痛。
颈神经根受压后为什么会引起相应部位肌肉萎缩?  
神经根受压不仅影响神经传导,同时也对神经纤维轴突内轴浆运输功能起作用,因为后者有供应神经营养作用。通过轴浆流动可将含有递质的囊泡及某些营养物质运送到轴突末梢,当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末梢释放递质,从而改变所支配组织的机能活动,这一作用称之为神经的机能作用。神经末梢还能经常释放某种营养物质,持续地调节、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这一作用称为神经的营养作用。它与神经冲动无关。如切断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后,肌肉的糖元合成减慢,蛋白质分解加速,肌肉逐渐萎缩。长期压迫传出神经纤维轴突,也将引起同样的后果。因此,神经根受压后,不仅有由C纤维传入持久的疼痛,同时其神经支配的相应节段的肌肉也将出现萎缩变细。
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利血平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脊髓损伤治疗中主要发挥以下作用:(1)预防性减轻脊髓水肿,以减少神经细胞的损害;(2)在组织血液灌注量不足时,能保护细胞膜使之不受损害;(3)保持血管的完整性;(4)有防止溶酶及其它酶释放的作用;(5)能保持神经细胞的通透性,防止钾的丢失,故能保持细胞内钾的含量,使之接近正常,避免发生细胞内酸中毒而影响细胞活性;(
6)抑制损伤组织中儿茶酚胺的代谢与聚积;(7)对脊髓白质有显著的稳定作用。
利血平在脊髓损伤治疗中应用,主要为抗儿茶酚胺作用,在部分文献报道中,经动物试验证明,造成脊髓损伤之前给药,对脊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在临床用药时均在脊髓损伤之后。如有在脊髓损伤之后4小时内用药,既可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中的儿茶酚胺的作用,又可阻止多巴胺由颗粒贮存部向去甲肾上腺素转化。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利血平对治疗脊髓损伤有很大作用。
如何理解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退行性颈椎间盘改变:因各种原因所致外伤,导致椎间盘正后部破裂或偏一侧而突出,并与骨刺共同在颈椎伸屈活动中刺激、挤压脊髓,特别是椎间隙不稳时,突出物刺激脊髓更严重。
(2)交感神经因素:颈椎不稳定节段及其混合突出物通过交感神经丛刺激脊髓膜,导致脊髓的血管痉挛,而使患者发生脊髓症状。有学者曾用动物实验证明,以电刺激脊髓膜上的交感神经丛或静脉注射正肾上腺素或切除交感神经干,均可引起脊髓血管丛痉挛或栓塞而导致脊髓缺血性变性,发生脊髓症状。
(3)椎管狭窄:一般认为,小椎管及大的或小的椎间盘突出即可以引起脊髓受压迫症状。这种狭窄多数为后天性(如骨刺形成、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等)。在椎管中径与椎体中径之比小于0.75时,即可以认为有发育性椎间狭窄。加上后天的因素,可使椎管小于10mm,则患者多有脊髓受压症状。另一种椎管狭窄是先天性小椎管,在X线侧位片上其绝对值小于13mm,平时脊髓适应而无症状,若遇外伤(一般较轻外伤)则容易发生创伤性脊髓损伤,而X线片上无颈椎骨折或脱臼现象。因此有人提出,在受同样的外伤时,颈椎管愈小者,可带来愈严重的脊髓损伤,预后也愈坏。
所以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椎间隙不稳、骨刺形成、外伤引起中央型椎间盘后突出,在原有较小椎管下继续活动椎体,突出混合物不停地刺激及压迫脊髓,加上后方黄韧带肥厚,在颈后伸时发生褶折,而从后方刺激到已受压的脊髓,如此前后夹钳是造成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物理性原因。早期患者脊髓发生功能性血循环障碍,减压治疗后脊髓功能尚可恢复。突出物很大或前后压迫脊髓太久,脊髓发生变性者,不论手术与否,脊髓功能均难于恢复。
如何理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颈椎椎间盘退变引起椎间隙不稳,椎体及钩椎关节发生骨刺,进而使椎间孔变小,在颈部活动时,侧方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骨刺可能刺激或压迫同侧的椎动脉及其壁上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血管腔变小,血流发生障碍;若颈向右侧弯或向右后旋转,可使左侧椎动脉紧张出现两侧椎动脉供血不足。若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严重不足,病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若双侧均有骨刺及突出的椎间盘,在颈部活动时,可使双侧椎动脉发生完全性一时性阻塞,患者即出现突然晕倒。当病人倒地后由于颈部位置发生改变,其血供又会立即恢复。若为血管硬化的老年人,加上颈椎有前述病变则更易出现椎动脉型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