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净眼药水: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与农共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7:26:04

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与农共运

——学习万宝瑞新著《三农工作理论与实践》

《 农民日报 》( 2011年11月22日   03 版)

    丁声俊

    2011年中秋节前,我学习了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现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万宝瑞的新著《三农工作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理论与实践》)。通读全书,掩卷深思,我脑海里鲜明涌现出“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与农共运”十二个大字。这部专著,就是万宝瑞主任长期对“三农”问题不懈探索和研究的结晶和研究成果。本书具有鲜明的特点。

    勇于理论创新与时代共前进

    先进的理论,是正确行动的指南。作者在他的新著《理论与实践》中,着力进行“三农”理论探索,在许多根本问题上提出了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新命题。例如,作者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一章中,独到性阐明:“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是最大的民生”(见第138页),把粮食安全扩展到以谷物为基础的整个食物安全。再如,作者在关于《创新农业体制机制》一章中,深刻提出“三创新”的主张,即当前应“重点抓好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建设体制和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机制,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农村金融制度”(见第59页)。还如,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章中,作者在调查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较早形成“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并就此向中央提出“五项建议”(见第309页~312页)。这些新观点和新主张,都涉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作者在《理论与实践》的首篇,从新的历史环境条件出发,阐述了对“农村生产力理论的再认识”,创新了“农村生产力”观点。作者结合对大连市的典型调查进一步阐明:实行新的经营体制后,农民股份制经营,生产力要素得到重组,形成了更高的生产力。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作者提出“三放活”的方针,即“放活农民、放活农业、放活农村,使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真正得到解放”(见第10页~13页)。

    求解现实课题探索改革新举

    土地制度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制度。我国在改革初期,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创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济体制。然而,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迁,“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需要加以完善、健全创新。适应这一历史的需要,作者精辟阐述:新的农村经营体制既必须长期稳定,又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而“创新是在稳定基础上的完善、继承基础上的扬弃,必须妥善处理和解决好‘路径依赖’问题”。在提出这一重要新观点之后,作者进一步阐述“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重大意义”和“实行土地股份合作的三种主要形式”(见第84页~86页)。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形式,既融合了股份制的组织治理结构,按股份分红的特点,又体现了租赁特点,也吸收了合作制“一人一票”参与管理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显示出新的生命力。

    踏遍“千乡万村”与“三农”共命运

    打开《理论与实践》,读者几乎在每章都可以读到各具特色的典型:(1)广东、辽宁、湖南、河南等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做法、经验和作用,实行土地入股,收入保底,统一服务,主要包括: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收获、统一种子、统一打药,以及统一管理等,显示出多种好处,完善了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经济体制(见第81页~84页)。(2)沈阳市沈北新区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典型经验: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先行,解决好资金来源;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发展现代农业;以中心村建设为基础,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见第359页—368页)。(3)黑龙江、内蒙古“三县一场”大豆协会的经营机制,介绍了相关地方兴办大豆专业合作社的做法、作用及经验,建立“专用、专种、专存、专加工的一条龙产业体系”,克服了“豆农一盘散沙、企业孤军作战”的弊端,有效增强了大豆产业的竞争力,大豆专业合作社为振兴大豆产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子(见第115页—116页)。(4)河南省农村劳力转移的措施经验,主要特点与应处理好的“五个关系”。河南省是农民外出打工的第一大省,总规模达到1310多万人,占农村劳力总数的27.9%,农民年打工总收入达528亿元。其做法是: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发展本地经济,创造就业岗位;政府加强对劳务输出的服务;加强培训,提高外出打工人员的素质(见352页—359页)。(5)重庆山区农民共同致富的路子。重庆市“两翼”集中了全市50%以上农村人口、80%的贫困人口。为治穷致富,重庆市抓“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采取了“五项举措”:突出工作到户;突出林下经济,突出科技支撑,突出政策扶持,突出改革创新。这些措施初见成效,农民明显增收,农村焕发生机,山区面貌改观(见第317页—321页)。

    (作者系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