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角膜炎好治吗:天气谚语 - 看风识天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56:24
 看风识天气
          风是流动着的大气,大气就是我们俗称的空气。风有从北方来的,有从南方来的,也有从别的方向来的。因为各方面的地理属性不一致,所以不同来历的风有它多样的特性。有冷风,也有热风;有干风,也有湿风。沙漠吹来的风,挟带着沙尘;海面来的风,就含有更多的水汽。因此,我们在不同的风里面,就有不同的感觉,可以看到不同的天空景象。更进一步的,如果两种不同的风碰头,就极易发生冲突,这时就可以看到天气突变的现象。风是最容易觉察的现象,所以关于风的谚语很多。

    (1)春东风,雨祖宗;春南风,雨通通。久雨西风晴,春发东风连夜雨。

    在春季由于北方冷空气开始衰退,南方暖空气势力开始增强,两者势力在长江流域一带展开激烈搏斗,你争我夺,推来推去形成静止锋天气,造成长时间的连绵阴雨。但是这种静止锋并不可能一成不变,经过一段时间相持阶段后,如果这时西北方有新的冷空气南下补充,这样西北方冷空气势力大举向南推进,迫使南方暖空气步步后退,这样就形成一条冷锋,而暖空气在被西北冷空气逼迫下后退的过程中向东北方向转移,在东北方向上暖空气向冷空气展开进攻也逼使东北方冷空气后退形成暖锋,但由于冷空气较重不易推动,这样暖锋移动很慢,而西北方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移动很快,终于后面冷锋赶上前面暖锋形成锢囚锋,这就是气旋。在锢囚锋前部,东北面是冷空气气压高,西南面是暖空气气压低,因此吹偏东风,可见在吹偏东风以后随着气旋中心移来,在气旋中心暖空气被冷空气挟持下被迫上升,形成范围广泛的阴雨天气。这就是农谚所说的春东风雨祖宗。
    在锢囚锋后部西北方南下冷空气势力强大与前面暖空气形成很大气压差,这样就刮西北风,而且风力较大,可见在刮西北风后气旋中心已经逐渐移离本地,本地已经处于气旋后部,不久将要转受北方新来的冷高压控制,阴雨天气即将结束,天气转好。久雨西风睛是很有道理的。
     (2)狂风暴雨不终朝。烈风暴雨不终朝。飓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些谚语主要是指狂风挟着暴雨来势虽猛,但维持时间不会很长的意思,它主要是对夏天的热雷雨过程而言。
        夏季地面热量收支从总的来讲是收大于支,入大于出,地面热量每天都在积累,越积越多,气温越来越高。早晨太阳出来后,强烈的光照很快烘热地皮使地面温度和近地层空气温度急剧上升。空气温度一上升体积就膨胀变轻,在浮力作用下开始上升形成对流。而夏季控制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是南方暖湿气团,水汽都比较充沛。空气在上升过程中自身温度不断下降,使水汽凝结形成了云。开始时是淡积云,再发展成浓积云、积雨云。积雨云中,对流发展非常旺盛,水汽被大量地凝结成小水滴、小冰晶、小雪花。这些小水滴、小冰晶又逐渐变为大水滴、大冰晶。在积雨云中它们开始下降,同时也将附近空气拖曳下降,并且也将高空强大西风也拖带下来。在积雨云中形成强大的下沉气流,下沉气流降到近地面附近,由于地面阻挡作用造成堆积,形成局部高压。这个高压将下沉气流向四周辐散开来形成强烈阵风,紧接着电闪雷鸣形成暴雨。这种积雨云范围较小,所以持续时间不会太久。随着积雨云移走或者由于狂风暴雨过程大量地释放能量使雷雨云本身很快衰退,天气很快就会转好。
     (3)南风暖来北风寒,东风湿来西风干。南风发热北风冷。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湿、西风干,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我国所在地理位置所决定的。风是由于空气流动而产生的,可见刮南风就是南方的空气向北流去,刮北风就是北方的空气流向南方;同样刮东风是东面空气流向西面,刮西风就是西面空气向东面流去。
       我国的地理位置是处于北半球,北边是高纬地区的寒冷极地,西边是一望无际的连绵不断起伏山岭、欧亚大陆;南边是处于低纬的热带地区;东面是水波浩淼的太平洋。这样在我国北方,由于终年日照较少,地面温度很低,气温也很低,是一个终年积雪的寒冷地带,所以北方冷空气南下时,其气温很低,所过地方气温当然会急剧下降,给人以寒冷感觉。同时北方是大陆地区,水汽较少,另一方面终年积雪冰面蒸发能力也小,第三由于气温低所能容纳水汽也少,因此北方来的空气所含水汽都不多,也就是说都比较干燥。因而造成北方既冷且干的现象。相反,在我国南方是靠近赤道的热带地区,终年受到太阳光的强烈照射,气温都比较高。当南方的空气向北移动时,空气也会把热量一同带到北方,它所经过的地方气温当然也会升高,所以南风也就比较暖和了。我国东面是太平洋,比起西边大陆水分不知要多多少。水多气温高蒸发到空气中的水汽当然也就会很多。所以海面的空气一般说来都比较潮湿。潮湿空气向西移到大陆上当然会带去大量水汽,东风湿也就是这个道理。我国西部是广阔的欧亚大陆,内陆地区水分不足,空气中水汽更少。所以,西面过来的空气不会带来多少水分,西风当然也就显得比较干燥了。 寒、暖、湿、干都是相对的,只有通过互相比较才能给予判断,农谚中南北用寒暖判别,东西用湿干判别是非常恰当的,也是很有科学见解的。
     (4)一年三季东风雨,只有夏季是晴天。四季东风有雨下,只怕东风刮不大。
        我国东面濒临大海,刮东风表示海面上潮湿的暖空气源源不断移来,充沛的水汽是造成降水的决定因素。不论任何形式的降水,都要有水汽,这是先决条件。可见吹东风,水汽这个先决条件已经具备,为降水造成一个良好环境。有了充分水汽并不等于就会下雨,还要有使水汽转化为水滴才能成云致雨。这个条件在冬、春、秋三季也是具备的。这三季中北方冷空气要么控制本地,暖空气在冷空气面上爬升经过绝热冷却也可成云致雨;要么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在南下过程中它像楔子一样打入暖空气底部,迫使暖空气抬升,绝热冷却,也可致雨。在夏季就没有冷空气这个有效的抬升作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造成大范围下雨的,这就是“一年三季东南雨,唯有夏季东南晴”谚语的含意所在。但是夏季是否吹东风就不会下雨呢?我们说是,也不是。如果说夏季吹东风是否会造成大范围降水天气或长期连阴雨天气,那么我们就可以回答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夏季吹东风是否不会产生任何形式降水,那么我们就可以回答不是的。情况是这样的,如果东风很大,水汽很充沛。因为夏季白天太阳升高后容易产生对流,充足的水汽给对流发展造成一个很好条件,这时如果水汽很充沛,对流开始后空气稍一抬升水汽立刻达到饱和,以后水汽就凝结成水滴。在水汽凝结成水滴过程中放出潜热使上升空气增温。这样有利于上升空气块温度永远处于比环境温度高的状况,从而使对流更进一步发展,结果反过来又使更大量水汽凝结成水滴,地方性热雷雨就往往在这样的时候发生发展起来的。虽然这种地方性热雷雨时间短,范围小,有时雨量却很大。同样地形雷雨也是有利于产生的。总之,可以看出吹东风还是可以发生降水的,难怪农谚中指出四季东风有雨下,就怕东风吹不大。
     (5)久旱西风更不雨,久雨东风更不晴。天旱东风不下雨,水涝西风不晴天。    这两个谚语看上去很矛盾:一个说东风要雨,一个说东风要晴;一个说西风要晴,一个说西风要雨。究竟这是什么意思,是矛盾的吗?其实这两个谚语分别表明两个不同时令的天气过程,应当分别应用。前者运用于春秋两季,后者只适用于夏季。天旱一般说来由两种原因造成,一是缺乏成云致雨的水汽,二是缺乏有效的动力作用。
        我国的西部是与无根的大陆相连,风若从西吹来,就不可能带来充沛的水汽。这时天旱是由于缺乏水汽造成的,就更不可能下雨。比如在冬、春、秋三季(特别在冬季),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受北方冷空气控制,大陆上盛行西北气流。这种气流只能带来阴冷干燥的空气。久旱西风更不雨正是这个意思,也适用于这个时令。在夏季就不一样,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东南季风盛行。在副高控制下天气晴好也可能造成天旱,这并不是因为缺乏水汽原因而造成的,而是缺乏使暖湿空气全面抬升这个外力作用而造成的。这时如果再吹东风,动力因素照样不能解决,天气还是下不了雨,因此农谚才有天旱东风不下雨,这条谚语适用于这个时令。相反这时如果有一股西北气流南下,将暖湿空气全面抬升,有了动力作用,阴雨天气当然可以形成。夏季暖湿气流本来就很强,水汽很充沛,如有源源不断的西北气流前来起作有效抬升作用,阴雨天气可以继续下去,水涝西北更不晴正是这个意思,也适用于这个时令。在冬季要下雨只有吹东风带来充分的水汽,才可能造成阴雨天气。由于冬季动力条件并不缺乏,只要有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补充,下雨就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久雨东风更不晴正是这个意思,也适用于这个时令。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解释不同的天气过程,这对于预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以上两条谚语如果颠倒使用,那就可能出现很大差错。特别在春秋季节,冷暖空气交换控制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天气动向和造成天气的主要原因,进行综合判断作出分析,那才比较可靠些。     (6)东风四季睛,只怕东风起响声。
    (7)偏东风吹得紧要落雨。              
    (8)东风急,备斗笠。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东风是不一定下雨的,东风大了,倒是可怕的。东风既然很小,那末,这般气流,必定从很近的地方来的,也许就是本地的气流。它的一切性质,必定和本地环境是一致的,所以天气是难得变坏的。但是,如果东风很有劲,这表示气旋前部的东风,是远方来的气流,将有气流的不连续面-锋面来本地活动,所以天气要变了。
        温带区域和它的北面--就是约在30°N的地方--的雨水,主要是由于气旋带来的。气旋的行动,老是自西向东的,在它的前部,盛行着东北风、东风或东南风。故气旋将到的时候,风向必定偏东的。所以东风可以看做气旋将来的预兆。因为气旋是一种风暴,是温带区域下雨的主要因子,所以我们看到吹东风,使知是雨天的先兆。        我国是一个季风盛行的国家。夏季风从海上往大陆上吹,多偏东风,冬季风从陆上往海上吹,因此多吹偏西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东面、南面是宽广的大海,西面北面是无垠的陆地,夏季海上的气压比大陆高,风从海上往陆地上刮,冬季大陆气压比海上高,因此风从陆上往海上刮。
        我国冬季基本上受大陆高压控制,北方冷空气经常侵入我国,多吹北风或偏北风。北方冷空气一般比较干燥,水汽很少,因此不可能成云致雨,只有在冷空气势力有时稍现衰弱的时候,南方暖空气乘隙而入,这时才多吹偏东风。南方暖湿空气在乘隙而人的过程中顺着冷空气往上爬升,整层暖湿空气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暖空气温度逐渐降低,多余水汽凝结成水滴,就造成阴雨天气。故有冬季吹东风要下雨之说。
    在春秋两季,春季北方冷空气虽现衰弱,但其势力远没有退出我国,还控制着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这时如果吹东风,说明南方暖空气势力开始加强向北顶进,挺进的暖湿空气如果遇到干冷的北方冷空气就发生交汇,在交汇面上暖湿空气也同样在冷空气斜面上爬升形成阴雨天气。在秋天南方暖空气开始减弱南退,北方冷空气开始大举入侵控制我国广大地区。此季多吹西北风而且很强。如果吹东风一则说明是冷空气势力稍有减弱,二则说明暖空气势力有所加强,而东面来的暖空气带来很多水汽与冷空气相遇也容易造成阴雨天气。
        这些谚语一般说来也只适用于长江流域和黄淮流域一带,对于别的地方就不见得很适用。比如在南岭以南,北方虽然是已经进入秋天开始受冷空气控制或影响,但是这里却仍然受暖空气控制,如果吹东风就不见得要下雨。     ( 9)五月南风遭大水,六月南风海也枯。
    (10)五月南风赶水龙;六月南风星夜干。
       这是流行在东南沿海各省的夏季天气谚语。东南风是从海洋来的,为什么又会干燥起来呢?我们知道,雨水的下降,一方面固然要有凝雨的物质--水蒸汽;同时,还要有使这些水蒸汽变成云雨的条件。这个条件,在东南平原地区的夏季,就要靠热力的对流作用或两支不同方向来的气流之间的锋面活动。
       热力对流的发生是由于地面特别热,地面层空气因热胀冷缩的道理而向上升腾,这样把地面的水汽带到高空变冷而行云致雨的。但是如果风力太大,地面空气流动得太快,就不可能集中在地面受到强热的作用,也就不可能使地面水蒸汽上升。还有在单纯的东南风中,由于它发源地的高空下沉作用,往往有高空反比低空暖的现象;这样,地面的空气就难于上升了。所以东南风里虽然有很多水蒸汽,但还是不可能行云致雨的。夏天没有云雨,自然天气很热了。
        其次,讲到锋面活动。锋面是两支不同气流的冲突地带。一支气流比较冷重,另一支气流比较轻暖,这两支气流相遇,轻暖的只有上升。于是,就把地面水蒸汽带到高空去而行云致雨了。现在地面,只有一支东南风,表明并无其它偏北气流来与它发生冲突而形成锋面,所以水汽便不能上升而发生云雨了。 

    (11)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12)风起长浪,不久狂风降。  
     强的热带气旋中心的极低气压和云墙区的大风,常使海面产生巨大的风浪和涌浪(长浪)。风浪的波长和周期较短,它离开热带气旋大风区后向四周传播,由于风力减小和能量消耗,浪高逐渐减小,周期变长,形成涌浪。涌浪传播的速度比台风移速快2~3倍。因此,中心气压在940百帕以下的台风,在影响我国前2~3天即可在我国东部沿海观测到涌浪。因此,可根据涌浪的传播变化,预测台风的到来。“无风起长浪,不久狂风降”就是这个意思。     (13)六月北风,水浸鸡笼。六月北风不过午,过午必台风。六月无善北。    这里六月指的是农历,阳历应当是7月。阳历7月赤道辐合带已经北移,北半球光照普遍增多,气温升高。由于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因此陆地上气温升得更快些。气压变低,相对海洋气温升高不那么快,气压较高,空气就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形成东南风。此时我国东南部和中部地区普遍盛行东南气流即东南季风,副热带高压西伸控制我国东南部和中部地区。相反原先盘据在我国陆地上的冷空气,此时已经龟缩到北极附近,其势力范围最多只能抵达我国黄淮流域,很少能南下到达福建沿海地区,即使到达早已是强弩之末没有什么力量了,一般说来不会出现吹北风。要出现吹北风一般情况下有四种情形:第一是气压场临时调配时可能会出现吹北风;第二种是稳定天气情况下风向日变化;第三种是积雨云前部局部高压内辐散出来的气流,这三种情况一般吹北风时间都不会很长;第四种是受台风影响,这种情况下吹北风不但可以延续较长一段时间,而且风力也比较强些。
    六月北风多因台风引起,在台风到来时还伴有强烈的降水发生。六月北风,水浸鸡笼是很有道理的. 为什么受台风影响会刮北风呢?这是因为影响我国浙闽地区沿海一带的台风大多生成于菲律宾以东西太平洋洋面上。当台风移来时,台风方位是位于浙闽沿海一带的偏东方,台风是一个气旋性涡旋,台风内风向是沿逆时针方向转变的,因而台风的西部总是吹偏北风。浙闽沿海地区在台风移来时首先所处的位置刚好是在台风西北部,因而也总是先从偏北风吹起。可见六月吹北风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是可能受台风影响而造成的。六月北风不过午,过午必台风就是这个意思。
    谚语六月无善北指的是六月份本不应吹北风,如若吹北风一定是来者不善,很可能受台风影响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14)无事七、八、九,莫向江中走。这是我国沿海渔民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影响我国台风出现时间的经验之谈。
影响我国台风大约出现在5-11月之间。影响范围最广、次数最多的时间却是七、八、九三个月份,由于海上经常有台风生成和影响,出船危险,无事七、八、九,莫向江中走就是这个意思。     (15)无风来长浪,不久狂风降;无风起长浪,不久风就降;大浪静风,今日明日见北风。

这几条谚语都是流行于闽浙沿海一带的农谚,它为预测台风提供了很好的线索。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在湖边海边生活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微风吹进海面、湖面时会引起水波阵阵荡漾,风越大水波荡漾越激烈,当风很大时海面、湖面就会出现浪潮,可见浪果真是由风吹到湖面海面而引起的,无风不起浪果真有此事实。在海边生活着的渔民,长期以来根据实际观测发现在无风的日子里海面上有时也会泛起阵阵浪潮,而且越来越大,这样的浪潮与有风时的浪潮不一样,有风时波浪顶部是呈尖形的,而这时无风的浪潮浪顶呈浑圆形,俗称长浪,而后台风就来了。事实教会了人们使人们发现可以用无风起浪这个反常现象预报台风的存在和侵袭,还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16)北风雨,南风晴。六月北风当日雨,好像亲娘看闺女。入伏北风当日坏。六月北风阴雨绵绵。        夏季副热带高压西伸控制我国东南部、中部大部分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多数吹东南风,天气晴朗酷热很少下雨。这是因为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从东南方来的暖湿空气虽然有较充沛的水汽,但是由于空气主要趋势是下沉,下沉空气是一种绝热增温过程,温度升高,容纳水汽本领变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原来就不饱和,这样更显得不饱和了,更没有多余水汽凝结成水滴成云致雨。所以天气总是晴好的。如果吹北风说明北方有冷空气南下。农历六月(阳历7月)北方冷空气势力较弱一般不易南下,要南下可见其势力较大(可能副高势力也有所减弱)。这个南下冷空气插入暖空气底部迫使暖湿空气抬升。暖湿空气一旦受到抬升,由于外界气压不断下降使暖湿空气体积不断膨胀,体积增大,气温下降,容纳水汽能力变小,原来没有达到饱和的空气,这时已经达到饱和甚至过饱和状况,多余水汽就被凝结成水滴形成阴雨天气。六月北风当日雨,好像亲娘看闺女,情况确实这样。     (17)风扛门,大天晴。
    风扛门意思是风力很大,可以把门项开,天气可立即放晴。
    冬季在变性高压控制下的天气一般是晴朗稳定天气。白天即使热力对流产生的风,风力也不会很大,晚上更没有风。当西北有新的冷空气南下时,变性高压也就要向东南方向移去,就造成冷锋锋面阴雨天气,风力也开始逐渐增大。当锋面还未过境处于冷锋前面时风力还不会刮到很大。如果风力突然大增,说明冷锋已经移过,本地已经转受锋后冷气团控制。因为锋后冷高压前部与锋前变性高压后部,气压梯度很大,风力自然也很大。锋后冷气团控制下的天气,当然会很快放晴。     (18)秋刮南风不到黑,腊月西北是正当。九月南风当日雨。秋后南风当时雨。
        秋天,由于太阳直射点已经移到南半球,北半球天气开始逐渐转冷,原来的副热带高压往南收缩。我国东南海洋面上与大陆相比,温度也由低变高,海洋面上气温也较高,气压较低;而我国北方天寒地冻气温很低气压很高。因此原来夏季盛行的东南季风逐渐为西北季风所代替。秋后北方冷空气势力可以抵达长江流域了。而南方暖湿气团虽然已经衰弱,但还不很弱,有时也能到达长江流域。当它到达长江流域时就刮偏南风,带来充沛水汽。但是这时暖湿空气已经没有更多的力量将冷空气往北顶回去,只好顺着冷空气斜面向上爬升。暖湿空气在爬升过程中不断降低自身温度,水汽逐渐凝成水滴造成阴雨天气,所以秋天刮南风不久便要下雨。    http://zy.zhku.edu.cn/weather/yanyu.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