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hsv是什么病毒:“课堂效率年”参考文选(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20:27

“课堂效率年”参考文选(三)

(21)一场改变学校命运的课堂教学革命

(22)高效课堂解读(最新)

(23)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

(24)认识高效课堂的原点:走出教育功利主义

(25)他竟然这样上课

 (26)李炳亭:课改的关键是转变教师角色

(27)走进学生心灵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

(28)高效课堂的“三激”教育

(29)导学案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设计思路

(30)课堂拿什么让学生快乐?

   (31)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

 

一场改变学校命运的课堂教学革命

原文地址:一场改变学校命运的课堂教学革命作者:阚兆成的博客

                        ——河南省濮阳市第四中学教学改革纪实

 

  一天,数学教师张素民到市里去上优质课,委托另一位老师临时照看一下自己的班。“去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打鼓呢,这位老师不是教数学的,怎么办呢?又不能耽误课的进度,就让两个课代表组织学生学习吧。”

  做完课,张素民急匆匆地赶回学校,看到了下课前课堂里的一幕:课代表在黑板上出示一种解题方法,其他同学纷纷提出不同的方法,小李和小刘两位同学还冲到黑板前写出两种更简捷的解法,让同学们恍然大悟。

  “学生讲课的效果,确实让我意想不到。”张素民充满了感慨,“有时候老师走的是那种习惯性的路子,形成了思维定式;但学生不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新的知识内容,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思维。”

  “我们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发展这种思维。”

  老师们所津津乐道的教学方法,就是他们自创的“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

  河南省濮阳市第四中学是一所村联办学校改制而来的四年制初中,位于城乡接合部。1998年刚转归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时只有6个教学班(三年制)。2005年以前,学校都要组织一班人到濮阳的各个县走村串户拉生源。如今,每到招生时节,校长也成了需要四处躲藏的人了。

  这样的变化就得益于学校推行的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即把课堂教学分为:自学——互动——检测三个环节。

  推动这项改革的是2005年走马上任的校长孙石锁。

  之前,孙石锁已有8年中学历史教师、8年市级教研员和8年市实验中学业务副校长的经历。24年的历练,形成了他对教育的深层思考和独特理解,而四中这一平台,让他终于有机会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

  得先让学生有“问题”

  初中的课堂,总的来说,还是太死,太沉闷。这是孙石锁到四中时的最深感触。“老师没精打采地讲,学生没精打采地听。课堂里一点生气都没有。”

  经过对国内一些先进教学经验的无数次考察和学习,孙石锁意识到:只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太“活”;只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又太“死”。二者都不适合四中的现状。

  “要搞活课堂,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教师的主导性不能丢。我们就搞一个‘半死不活’的。”

  2007年春季开学伊始,学校搞起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反馈检测”的三段式教学改革。

  之后,孙石锁一堂课一堂课地去听,结果令他“啼笑皆非”。老师们的三段式五花八门:有的是“满堂灌”,有的是“满堂问”,还有的是学生“满堂跑”。

  “小组内的学生不知道怎样互动,不是谈天说地,就是乱哄哄地讲,不仅没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率。”孙石锁很是焦急。

  关键是老师也不知道让学生“动”什么。

  “跟我们改革的初衷相去甚远哪。”现在说起来,孙石锁还是不停地搓着手,显得很激动。

  是啊,一上课就“动”,就讨论,没有内容!没有载体!“互动”什么呢?

  都是因为不明白“互动”的功用。孙石锁和老师们仔细研讨之后,觉得互动其实有两个特别大的好处,第一,发现问题;第二,交流看法,解决问题。问题从哪里来?自然是从学生那里。得让学生先和所学内容接触,才能产生问题啊。

  这样一分析,大家一致同意,有必要在“生生互动”前加上一个“学生自学”环节。一上课,先让学生自己看几分钟课本。看完了,让他们提问题,老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可是,这样的课听下来,离教学重点往往还有十万八千里。要照他们的问题走,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这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老师们干脆不理“自学”那茬儿,等学生自学完了,依然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讲课。

  结果,自学归自学,互动归互动,检测归检测,牵强的三段。

  听了几周的课之后,学校领导“慌”了:老师和学生还都是老样子,他们的主导性和主体性怎么就发挥不出来呢?

  经过反复观察和多次座谈,他们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自学,老师没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于是,学校组织论坛,讲解和讨论学生自学的方法。

  这下,老师们开始“摸着门儿”了,也碰撞出了具有四中特色的学生自学“要领”。

  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学产生信心。一节课的新内容并非完全都是新的,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合乎逻辑的发展。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对新知识的大部分内容完全可以理解。即便在自学中有不懂的地方,也属于正常现象,因为这些往往是教材的难点,或是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也可能是由于学生的思考方法不对路等。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是需要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内容。

  老师有了这样的认识,自然也就有了对学生自学的信任,学生自学就有了信心。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初期可以给学生出示完整的自学指导,并向学生说明自己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从什么角度提出的问题,什么样的内容需要从哪些不同的方面去思考,解决了什么类型的问题就掌握了什么样的内容等。

  第三,通过对标题、框题、结论、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等内容的反复思考,提出问题,得出结论。然后再考虑对多数课题都适用的一般问题。如:这一段文字告诉了我什么,这一段在本节教材中起什么作用,对于这一段我能提什么问题,有什么重要的依据,等等。同时把自己整合、提炼的问题和不理解的问题用简练的语言记在自己的问题记录本上,以便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时完善、充实、释疑,生成更有价值的东西。

  当学生的自学能力明显增强时,老师就可以只说出自学的内容和时间要求,把自学指导变为完全开放的或只出示一个粗线条的提问题的区域。

  有时候,学生提的问题比较乱,没有层次感,但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解决的问题也是有限的,这时老师就稍稍给学生加一个限定。

  例如,讲解语文《金色花》一课时,蔡欣欣老师就在自学提示中出示:“大声朗读课文,看你能在句义理解上提出哪些问题。”

  这个过程,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学生的“自学之花”悄然绽放。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老师提出问题再灌输给他们,要好得多。”老师们深有感触地说。

  回归“教什么”的逻辑起点

  学生真会自学了,提出的问题是很“厉害”的。

  “他们会提出好多让你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原来老师只告诉学生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就行了。现在,学生会问是怎么来的,能证明吗?老师给学生一种证明方法,学生能找出七八种来。”数学教研组长张素民就曾领教过学生的“能量”。

  “以往讲课,总有一种‘如来佛’的感觉,学生无论怎么跑都跑不出我的‘手掌心’。因为,他们读完文章后就等着我提问题、给答案,学生的回答也总是在我的意料和预设之中。一节课在我的掌控中平稳地从上课的此岸到达下课的彼岸。”陈晓丽老师说。

        “可现在不同了,学生不像原来那样坐在船上悠然地听老师讲了,而是自己要跟老师一起去试水。”教科室主任朱群霞说。

  这时候,老师就要考虑: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在哪些方面会出现问题,可能会提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要怎样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不理解的地方;哪些地方不理解,应该怎样去点拨。

  “老师要随时准备接住学生抛出的球,可有时候也接不住,说明我们在备课当中存在漏洞或不足。”朱群霞一针见血。

  接不住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备课的范围小于学生的问题范围,存在盲点,课堂上就会措手不及;其二,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缺乏整合,学生往往是发散思维,提出的问题各式各样,教师若没有网络化思维,根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学校想了个办法:让教师写“教学内容问题化教案”。

  什么是教学问题化教案?看看张铁军老师的历史复习课:《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探索》的问题化教案:

  一、复习重点。

  1.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所采取的革命模式及依据。

  2. 苏联和中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探索的异同。

  二、复习难点。

  俄国十月革命和“斯大林模式”对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三、问题的预设。

  1. 学生通过自学能发现和提出的问题。

  (1)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2)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走的道路有什么不同?根据是什么?有什么启示?

  2. 学生可能发现不了的问题。

  (1)十月革命的胜利对近代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中苏两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是什么?这种特征在两国的工业和农业方面的共同表现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共同影响?

  3. 老师抛给学生的问题。

  (1)苏俄为什么用新经济政策来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在中国是如何变化的?

  (3)中苏两国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它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四、反馈练习。(略)

  张铁军说:“教学历史事件,我要站在一个已经形成知识网络的大教材观下来设计教学。在这个时候,我会一直思考,怎么样提问题最好,吃饭、睡觉的时候也在想。这些问题该怎么提出、怎么筛选,学生又会提出什么问题。教参是用不上的,按教参来教就太简单了。”

  不仅是张铁军,四中的老师们都认识到,“必须预设学生会提到什么问题。当学生阐述不清的时候,老师要把材料明晰化,帮学生阐述清楚;学生提的问题比较笼统的时候,老师要把问题细化;学生提的问题跨度大的时候,教师也要能纵横驰骋,指点江山。老师的备课量是很大的,有些问题还真想不到,这就要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了”。

  确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还显稚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此,孙石锁对老师们下了“狠劲”。

  2008年寒假,孙石锁强迫老师做了一件很“不人道”的事,让教师利用寒假写完一个学期的问题化教案。每节课只写一个问题,通过集中备课,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其中的奥秘,形成学科的知识网络。

  开学第一天,孙石锁亲自检查每位老师的“作业”。

  “刚听到这个想法的时候,感觉校长没有同情心,心里很不舒服,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

  “但写完之后,再看这学期的教材,课本就变得非常薄了。上课之前老师们交流的时候,和原来就不一样了。现在,我们可以俯视教材了。”老师们笑呵呵地回忆起那件“痛苦的往事”。

  2008年暑假,学校没有提出类似的要求,老师们都主动去写下一学期的问题化教案,这已经成为四中老师的一种习惯。

  在四中老师看来,构建知识网络就如同编织一张捕鱼的网。其中,提取有效教学信息就是织网的线,而根据知识网络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渔网的网结。扎实地织好每一条线、结好每一个结才能编成一张牢固的“知识大网”,才能很好地覆盖学生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互动难,还是有办法的

  孙石锁说:“课堂上有两种资源,一是教学内容,一是教学方法。光有教学内容,如果方法不行,老师讲课还是灌,从头灌到尾。”

  在他看来,“教学内容问题化”是让老师知道自己该教什么,让学生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这是三段式教学法的主线;“双互动”则让老师明白自己该怎么教,让学生晓得自己该怎么学,是三段式教学法的外在表现。

  根据孙石锁的设计,老师和学生都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双向的互动,实现双主体的双互动。

  首先是生生互动,这主要体现在学生自学之后的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把教学内容问题化,使“双互动”有了稳固的支点。

  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一段小插曲。

  “开始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学生要么一声不吭,要么海阔天空。”朱群霞饶有兴趣地回顾说。

  “分组也是各行其是,谁上课谁分组。数学老师分数学老师的组,英语老师分英语老师的组,讨论的时候,学生满教室乱跑。”

  后来,教务处组织教师根据各班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分组,一般是4人一个小组,实行一段时间后就基本固定了分组。

  在自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就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组内学生有学习好的、有基础差的,基础差的问题多一些。对于这些问题,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帮助一部分学生理解一些低层次的问题。在师生互动时,老师就没必要再重复了,这样就节省了好多时间,为老师注入大量信息提供了保障。

  “在组内,谁提的问题好,同学都觉得他了不起,自己也有一种成就感。当老师问到我们有什么收获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成熟的东西很骄傲地提出来。”说起这些,学生的脸上挂满了成长的快乐。

  这时候,老师把共性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这些可能就是老师这节课要升华的点,而且恰好被学生提出来了。

  对此,语文教师蔡欣欣深有感触,“共性的问题提出来了,老师也有讲头,有可挖掘的地方。”

  有时候,组内讨论之后认为是正确的,可能并不正确。这时候,教师针对错误的问题面向全班同学做一个分析,错误的认识就澄清了。

  其实,互动时间不是绝对的,根据内容,有的时候长一些,有的时候短一些。

  师生互动环节,一般就以某一个小组讨论的结果为模板,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和丰富。学生的问题,经过组内“淘汰”一轮后,也会在这个时候提出来。

从张素民老师这节《刹车距离与二次函数》的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到师生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师: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y=ax2+bx+c(a≠0)在b=c=0的情况下为y=ax2(前面已经做了复习),如果只有b=0,函数变成什么了?

  生:y=ax2+c。

  师:那么这种函数的图像又是什么样的呢?它又具有哪些性质呢?打开课本看46页到49页,学习时间大约7~10分钟。

  生:y=ax2+c当a>0时,对称轴是y轴,开口方向向上,顶点(0,c),最值有最小值c。

  师:要想知道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想象什么就可以了?

  生:图像。

  ……

  师:为什么又成最大值呢?

  生:因为开口向下(改正书写),有最高点(0,0),变化趋势是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师:他得到的结论有什么问题?

  生:没有。

  师:谁还有其他的结论?

  生:当c>0时,y=ax2+c的图像可由y=ax2的图像沿y轴向上平移c个单位得到。

  师:(强调)由谁得到谁的呢?

  生:由y=ax2的图像得到y=ax2+c的图像。当c>0时y=ax2的图像沿y轴向上平移c个单位得到y=ax2+c的图像。当c<0时y=ax2的图像沿y轴向下平移c个单位得到y=ax2+c的图像。

  师:谁有疑问或者补充?

  ……

  师:谁还有其他问题?(无人回答)我还有一个问题问大家,y=ax2的图像通过平移可以得到y=ax2+c的图像,由后者可以得到前者吗,怎样得到?

  ……

  在张素民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而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老师又要抓住时机适时地提出来,这样就很好地处理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自己预设问题之间的关系,既尊重了学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不是完全跟着学生跑,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双互动”,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无论什么模式,开放了,就活了

  “三段式”并没有成为四中老师们恪守的“死教条”。

  在教学过程中,自学、互动、检测三个环节是一个整体,具体到每一门学科、每一位老师、每一节课则发展出了各自的“变式”。

  从下面蔡欣欣对《夏感》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中,便能感受到老师们的教学个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的《夏感》,看看他到底爱“夏”的什么?(板书课题)。

  1. 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第一段中“热烈”、“急促”、“紧张”作何理解?

  (2)在作者的眼里,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我们该如何理解?夏天的色彩难道只有金黄的吗?作者选取金黄作为夏季的色彩,是否有其特殊的用意呢?为何作者在结尾处却说“黄金”?

  (3)为什么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代表着“紧张的旋律”?

  (4)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这样“苦涩”而又“紧张”的夏天呢?

  ——教师应准备的内容:文章语言分析。(略)

  2. 生生互动,教师引领,解决问题。

  三、整体阅读检测(略)。

  四、研读课文,品析文句。

  1. 学生讨论。

  2. 归纳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3. 描写夏之色,冬之色。

  五、课堂小结。(略)

  蔡欣欣的这节课采用了多次循环的“三段式”。第一部分使用自学、检测环节,是三段式的小循环。第二、第三部分呈现的是自学、互动、检测环节,此时的检测是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后的“保底检测”。第四、第五部分又一次呈现自学、互动、检测三个环节,这次循环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是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夏之色”、“冬之色”以及让学生畅谈对这篇课文的整体感受,属于“提升检测”。

  “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三段式,形成自己的三段式风格,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孙石锁说。

  根据这一目标,各个学科组都在探究自己的三段式,探究不同课型的三段式。

  比如,数学组按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三种课型,设计成不同的自学方式。

  在新授课上,自学有两种方式:一是看课本。具体要求是:黑体字重点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先做一遍例题,做完之后和例题对照。如果结果相同,就通过;如果结果不同,学生应思考为什么自己会出错,错在何处。不理解的地方做标注。第二种方式是实验。比如,身高与影子,不做实验的话,单靠学生的生活经验,会产生模糊的感受,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复习课上的自学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首先要列知识提纲,形成知识树。原来是由老师提供提纲,现在由学生自己列,尽管会有不完善的地方,但这也是自学的一种方式。其次要总结常见的题型,明确用什么题型来考查知识点。

  “开放性”不仅表现为教学形式的不拘一格,还体现在对课堂问题的把握上。

  作为四中的英语教研组长,听课评课对尹璐来说是最平常的事。

  “听课之后,我发现,上阅读课,让学生开放,问题是提出来了,但内容没讲完,因为学生发现的问题太多了,有些东西是以前讲过的,有一些是新的。放得太开,就好比早上让孩子去超市了,到晚上还没回来,究其原因,买的东西太多了。

  “我一看,这样不行,得告诉学生买什么东西,啥时候回来,这要体现老师的教学组织应变能力。”

  毕竟,开放不是“放开”,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

  “后来,又强调合作和互动,出现什么情况呢?一个小的问题来回讨论,很耽误时间。本来一个小孩去买牙膏就可以了,结果派了俩小孩去了。这也是一种很浪费的步骤。每周听课下来,就发现教师提问时出现了‘放开却收不回来’的现象和‘为合作而合作’的假象。”

  每次听课,尹璐都把发现的问题写下来,定期跟教研组的老师们总结、商量。就这样,“每经历一次失败,我们就边总结、边改进、边提高,不断完善自己的三段式教学。”

  开放课成为四中老师们的常态课。

  就英语来说,很多老师拿出对话课来展示自己的三段式教学,因为对话课好讲,活动比较多一点。这种课一上出来就成功。

  尹璐说,“作为教研组长,我不能也上对话课,要带着英语组把各个课型都摸索出来,我要先下水,对一些课型进行尝试。”

  “上完之后,其他老师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让我非常受益。”

  作为迅速成长起来的一名年轻教师,尹璐已经成为河南省名师,主持编写“初中英语入门教材”。2008年8月,她还在濮阳市英语教师培训中推广使用自己的“三段式教学法”。

  “开放性”也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课堂上,老师和我们好像没有距离一样,感觉很轻松、很自由。如果老师出错了,我们会在课堂上提出来。”一位7年级学生说。

  学生敢于对老师提出质疑,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也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有了自己的发言权。

  在7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讲的是一篇微型小说《借你一个微笑》。

  “这篇课文我们在网上和杂志上都看到过,还被评为王牌小说,我很喜欢,就打印给几位同学,同学们都反映不错,但是自己不能完全读懂,我们就请求老师给我们讲一讲,想深刻地理解它。”语文课代表说。

  “从这篇文章我们学会了乐观、自信。”

  有一位学生刚从县里的一所学校转到四中,他说起新的教学方式就滔滔不绝:“在原来的学校,上课的时候老师讲,我们在底下刷刷刷地记,老师讲什么我就记什么,老师写一黑板,我们记一本子。”

  “现在好了,老师先让我们自学,然后让我们讨论,一讨论问题就出来了。原来是死记硬背,在这里是自己探究、自己学习。”

  “原来的课,我得配合老师,解决老师给我出的问题。现在,课堂是我的,我的问题老师帮我来解决。”学生兴奋地说。

  对此,张素民深有体会,“如果老师总是控制课堂的话,学生永远跳不出这个圈子。现在的开放课堂更多是开发学习时空,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课堂氛围比以前活跃了,教学实效也凸显出来,四中的教学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2008年濮阳市的中招考试中,四中取得了市直初中总平均分第一、总文化平均分第一、七门学科考试有五门学科平均分第一的优异成绩。

  其他年级也不甘落后,在全市升级考试中,取得了两个年级总文化平均分第一的优异成绩。

  ……

  这些,也许还不是校长孙石锁的最终目标。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6期 记者  钱丽欣  余慧娟)

--------------------------------------------------------------

                                        高效课堂解读(最新)

                                  ---《中国教师报》采编部主任李炳亭先生(2011-09-22 08:31:22)

分类: 李炳亭网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一)课堂实然目标:从低效甚至负效→有效课堂的探索→实现课堂高效。通过改变课堂效益量化,旨在发挥45分钟的时间效能,原则是尽可能不浪费每一分钟。唯此,才有可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

(二)课堂应然目标:从学会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终身发展能力。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质”的提升,课堂即成长,即成长知识能力,也成长精神创造。

    其实,课堂破局的真正奥秘在于“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因而我们主张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恰是“学习能力”。课堂一旦堕落为“知识本位”时,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便变成了“知识的奴仆”,教师则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和“二传手”。唯有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经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所谓主体,既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性应始终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三)高效课堂的特征: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个、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服务于预设。

(四)内涵概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超市:体现的是对“学生”和“学习”的尊重性、选择权、自主性,同时要求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义性,琳琅满目、各取所需,谓之知识超市。

  狂欢:从“知识”到“生命”,课堂立意的变化带动课堂价值追求的“质变”。课堂是学生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是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是放逐心灵的跑马场。

(五)和新课改的关系:一脉相承,是对素质教育内涵和新课改理念的“实践表述”。新课改主张的“自主、合作、探究”,正是高效课堂的“六字真言”,落实成方法恰是——群学、对学、群学。

  二、行动研究计划的七大关键词

 (一)定位:致力于“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应用。今天的教育缺失的不是理论、理念,而恰恰是方法、操作。让理念落地,转化成课堂教学行为才能让理念“鱼游大海”,并显现出理论的价值,因此呼吁专家应学习袁隆平,把科研搬到田间地头,理念唯有在实践中生根,才可开花结果。

“皈依行动”、做课改的田野研究,唯有找到实践操作的“入口”,课改才可能从象牙塔里走出去,并“活”在课堂。

(二)聚义:课堂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

以课为媒,立足课堂,从问题入手,以方法解决。

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发展即成果。

以“改”促进“新名校”、“新名师”的成长、成名、成家;用“新课堂”为当代学校注入“新血液”;让教育体现出应有的尊严、散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教师感动教育生活的幸福,让学生尽享成长和发展的快乐。

(三)模式:五步三查模式

1、模式简述:第一步,学案自学,找出学习困惑;教师“一查”自学进度、效果

      第二步,围绕困惑对学、群学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谓之“小展示”;教师“二查”展示过程在暴露的问题。

      第四步,教师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近共性问题,组织全班“大展示”

      第五步,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纠错本;教师利用对子“三查”对子测评。

2、五步三查模式是课堂操作的抓手。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规范。

形象地说:是飞机起飞需要的“跑道”,是到达目的地的载客汽车,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升级版,是现代化的收割机取代农耕时代的镰刀。

3、主张模式至上并非唯模式,而是教之“规”,学之“范”。尊重模式便是尊重“三效”,既效益、效果、效能。

4、模式是课堂产品的“生产标准”,模式是课堂评价的“短兵器”。

(四)操作:高效课堂模式的“四评一控”操作技法

四评:1、自学三要:围绕导学案预习、自主解决50%问题、标注出疑难问题。

2、课堂三看: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

3、小组三评:互动温度、拓展宽度、生成的高度

4、展示三性:展示选择近共性问题、强调展示过程中的互动性、追求生成的价值性

一控:学生主体学习过程,教师主导课堂成果。

附:

课堂三看:看自主程度、看合作效度、看探究深度。

注:继续沿用《高效课堂22条》所列的标准。

1、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多少?是100%还是大于或者小于100%,要求一节课参与人数不少于120次。

2、学生参与的质量如何?“质量”指标体验在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书写板书、是否有知识性错误。

3、导学案或者预习笔记的检查。这是五步三查中的“第一查”,教师要依据这一“查”,而决策课堂导入、环节安排等。

 小组三评:互动的温度、拓展的宽度、生成的高度。

  注:小组学习决定着高效课堂的成败。对于已经实施了高效课堂的学校,也必须进一步研究、利用好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如何分组、怎样结对?组与组什么关系?组内对子是什么关系?怎样组织对子测评?对子与对子是什么关系?

 1、所谓互动温度,是指学习氛围和学习状态,要高度重视“温度”,人声鼎沸、吵翻天才是“狂欢”。

2、拓展,既要宽度也要深度,要敢于让学生向未知领域义无反顾地行走下去,较真和钻牛角尖。所谓宽度,是指知识点与点的黏连,条与条的钩挂,块与块的整合,类似滚雪球。

3、生成什么样的高度?要坚决摒弃单纯的知识性学习,从三维的角度去考评价值性。要从“专题”、“专项”、“专利”的高度来审视高度。

    展示三性:选择“近共性”问题、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性、追求生成的价值性。

  注:展示即“发表”。发表即为了实现心灵的“获取”:评价、批评、接受或获取某种情感期望。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一把“金钥匙”,千万不可看轻展示。另外,展示还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暴露,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教师课堂决策的依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发源地,是学生获得学习情感支持的化学分子,是课堂抵达“知识超市、生命狂欢”的保证。高效课堂也可以说是一种“展示文化”。缺少了展示,就等于“离魂寡居”,课堂就会变得“灰冷阴暗”,没有展示的课堂是畸形的课堂,是“死课堂”,是远离了人性的课堂,是没有温暖、力量、活力的课堂。

  1、展示要依据学情调查,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做展示,但生成空间较小的,比如定理定义一般不做展示。

  2、千万要注意展示者与参与者的互动关系。要努力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展示要形成“众人”集体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而是一窝蜂上阵。展示既“互”更“动”。

  3、展示不是漫无目的、信马由缰,是“坡上放羊”,虽无绳却有线,要杜绝“无主题”展示,本来是说“西瓜”,结果由“西瓜”到“瓜子”,在后变成了“爪子”,这样的展示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价值不大!和开party差不多,但课堂绝对不是开party。

 

(五)路径:临帖——入帖——破帖

我们主张学习即“拿来主义”,学习高效课堂要先找到“帖子”,“帖子”即五步三查模式,比照帖子,先临帖、再入帖,然后破帖。

学习是为了破帖,形成自己的自主课堂特色,走向“新名校”群落。

(六)成效:通过打造高效课堂,实现“零作业”,“放生”学生、解放教师;通过帮助核心校“破帖”形成自主课堂模式,催生课改“新名校”问世

(七)意义: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用课改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的公平、进步和“均衡发展”

三、中国名校共同体2010年度行动研究——改造我们的课堂

主题词:零作业  破帖   区域合作  样本

(一)向课内45分钟要效益,改革传统教学时间+汗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旧模式,力争所有参与实验的学校能借助高效课堂普适性模式,实现“零作业”目标

(二)对中国名校共同体分布在22个省市的40家核心校,“催生助产”其尽快“破帖”,生成各自具有教学特色的新模式

(三)探索和推进区域课改合作,为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四)尽快出台小、初、高三个学段的课改“行业标准”,做好新课改的“实践推手”

(五)为参与实验的学校提供教室文化、校园文化设计标准化的“CI模板”

  四、关于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的灵魂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十六个字代表着一切的方法和出路。

相信学生才是“师德”。传统课堂也有文化,叫“不相信学生”文化。

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今天的教育学应该叫“教育解放学”。

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要利用好学生的前提是“研究”学生,研究学情和学法。

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发展什么?课堂的目标六个字:兴趣、能力、知识。

(二)、高效课堂建构重新建构两个关系

“两惟”观:围绕“十六字”灵魂,从“惟学”建构教学关系;从“惟生”建构师生关系

1、改变学习状态就是课改: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2、“两惟”实现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的转变、评价发展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

3、在“两惟”观念下解读主体与主导关系:教师的“角色即人格”,“高效教师”的三种素养——人格、性格、专业化

4、教皈依于学:限制“讲”是为了保障“学”,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才能保障权益,“放手”才能学会“走路”。

5、模式是生产力:解脱学对教的依附,解脱教师的“责任”和压力

6、专业化和教学艺术顺从于模式:让“学”和“模式”发挥效能。

7.要明确不能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去带动学生发展,而应通过学生发展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因为一味发展教师专业化会更助于教师的课堂表演,而教学最终应落脚在“学生”身上,是研究如何“学”才能更好。唯有这样,才可以很好规避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而制约教学质量的问题,我们的主张是让学生直接和学习对话,即所谓“一传”,坚决摒弃让教师充当知识的“二传手”和贩卖者,中国农村教育的振兴和根本解决之道就在这里。

(三)、高效课堂强调“三段一体”

完整的课堂是指将“课中45分钟”向前后延伸,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构成一个整体概念。

课前教师“三备”:编制导学案——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

课中教师“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抓前端预习、一头抓后端反馈,促进中间的“开放搞活”

课后学生“自查、修复”——整理纠错本、整理学案,发挥课代表、小组长、对子三种作用。

(四)、高效课堂“课中”注重教师“四主”

学案主导:导学案导学,重在“导”,围绕“学”,导是手段,学是目的。

注:导学案具体要求:

导学案的灵魂是三背,背学生、背学情、背学法;

导学案的目标是实现三维:立足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学习主动:把学习还给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重思路、包容错误、鼓励创新,注重“三开”:开放、开窍、开心。开放才能解放、解放才能“开窍”、开窍才能“开心”

问题主线:围绕课堂暴露出来的问题,抓住问题“拓、挖、思、悟”,不厌其烦、“无限”放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活动主轴:“三动”——身动、心动、神动,一切围绕“学”动,组与组、对子与对子、生与生、生与师互动交流

(五)、高效课堂的五个教学原则

1、分层原则: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训练

2、选择性原则:“超市”体现出的学习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

3、整体教学原则:整合教材、知识迁移,上挂下联、左顾右盼、举一反三

4、展示教学原则:展示解决了学习内驱力,展示是发表

5、反馈调节原则:注重问题暴露,强调“当堂决策”

(六)、高效课堂的六个基本观点

1、现象诊断:教育的“课堂并发症”

2、轻负高效:学校的“产品”是课堂

3、评价系统:以学评教、学生主体

4、素质教育的“素质”是学习能力

5、基础教育的基础是“能力和发展”

6、开放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

(七)、高效课堂具体操作的七个“技法”

1、团队合作:异质同组、同质结对,分组合作、生生互动兵教兵:

2、学习“三式”:独学、对学、群学

3、课堂“三宝”: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

4、教学“三环”:预习、展示、反馈

5、导学案是路线图、学情调查是教学起点、达标测评是立足“实然”

6、教师主导:精讲、点拨,及时评价、师生互动师亦生

7、模式之“神”:注重模式、不惟流程:大展示与小展示

(八)、高效课堂的八大妙处

1、解决了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冲突

2、解决了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冲突

3、解决了学生个别发展与全体学生发展的冲突

4、解决了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冲突

5、解决了师资不足、受制于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等学校发展的现实困局

6、变厌学为乐学,厌教为乐教,改善了师生关系,让学校充满了魅力。

7、解决了知识与能力结合的难题,把时间和能力还给了学生

8、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九)高效课堂推进“九步”程序

 “明确课堂主体(学生)”→“围绕导学案自学(独学)”→“自我发现问题(试用双色笔标出自己的学习困惑)”→“自主解决问题(对学、群学)”→“展示解决方案(组内展示与全班展示结合)”→“学生归纳提升(师生生成)”→“教师评价反馈(对子互评检测)”→学生整理学案(对残缺知识修补)→课后分层训练(画知识树或者完成计时训练)。

---------------------------------------------------------------------------- 

                                        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shan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也都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但在高考竞争的巨大压力面前,课堂教学改革步伐缓慢,每个教师对教学都不敢怠慢,每位教师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学生课外时间,谁占的时间越多,谁的学科成绩就越领先。在这种氛围里,学生课外时间被任课教师一抢而光,甚至一节自由自习课,出现了多位教师争抢的状况。而对于课堂教学,教师们普遍认为那是不用争抢的法定“自留地”,可以随意支配,自由发挥,肆意浪费。多数课堂具有以下的共性:一是课堂教学专制化。教师习惯性采用最便于操作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将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一言堂”控制着学习的整个进程,学生主要进行的是“静听式”学习和“机械模仿式”训练;二是课堂教学的单一化。不论什么课型和学科,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常常以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呈现, “复习旧课一一导人新课一一讲授新课一一练习巩固”,偶尔进行一些课堂教学改革,也很难打破老框框的束缚,学生接受的是单一的、模式化剌激,学生对这样的课庆倦不堪、昏昏欲睡;三是课堂教学的随意化。教师的着力点不在备课、课堂教学效益上,而是在怎样想方设法掠夺学生的课外时间上。备课随意,对课堂教学应付了事。一套练习题,从头讲到尾,一天下来,从早讲到黑。不管学生有无反应,更谈不上全身心、多角度训练了。教学效果如何,昕天由命。我所教学科不行,其他学科也好不到哪里去,这叫“增大干扰力度”。

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现象突出,教学上取得一点点成绩,也是以师生高昂的劳动代价换取的。在学生的可利用时间已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落实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高效课堂"的特征

1、趣昧性

“高效课堂”首先要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如磁石一般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成功高效的课堂必然是让学生感到趣味盎然的课堂。高明的教师,善于适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创设情境,抛出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让学生质疑、思考、探究、争辩、感悟,这样的课堂,不仅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训练”,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多元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大自然以其繁杂多变的态势,构成气象万千、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高效的课堂,也应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包容性和统摄力,营造跌右起伏、多姿多彩的多元化求知世界。

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厨师的高明,就在于善于烹制一道道色彩纷呈飞色香味俱全、变化多端的菜肴,让食客们大快朵颐。高效的课堂,就应当根据学生、教材、时令、形势、教学内容的不同,以高明厨师的境界,设计出一堂堂模式不同、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课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中充分展现自我、张扬各自的个性。

3、互动性

传统课堂,注重的是教师的“教”,以教定学。教师作为“知识的代言人”,以其享有的绝对权威,在课堂上发布着”颠覆不破的真理",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昕;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学、控制学,最终教代替了学。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活动大多是浅层次的死记硬背,课堂“训练”也只是机械记忆力的练习和机械模仿能力的练习,学生很难得到其他方面信息的剌激,兴奋点被封杀,大脑中的活跃细胞群减少,思维惰性增加,产生庆学现象。教也就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高效课堂”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以学定教。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己有知识结构、思维特点、情感指数,即充分“备学生”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不同层次的学生现状,适时调控课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组织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的场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着和促进者。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要演员,而教师是导演,必要时又以配角演员身份出现。而如何“导”,要时时处处围绕学生的“演"而进行。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相互搀扶者共同攀登知识高峰,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实效性

江苏省洋思中学在教学中落实“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的实效性原则,将落实“钉”在课堂上,教育教学质量突出,成为全国名校。“高效课堂”就应象洋思中学那样,学在课堂、练在课堂、反馈在课堂、矫正在课堂。课堂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中来,各种感观并用,操作、观察、思考、表述、争辩,不断进行总结,不断进行矫正。在训练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身体各部分协调发展。在训练中,不断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尽量多的有效训练,这才称得上高效。

三、打造“高效课堂”的具体做法

打造"高效课堂”,必须依赖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对孩子们强烈的爱,将平常的每堂课都视为优质课、精品课,苦心经营,潜心思考,精、心打造。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散发出魅力和光彩。具体操作起来,有以下几点:

1、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公平、宽松的学习平台。

学校已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男女比例等情况进行了平行分班。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平等排位;任课教师要科学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要同时安排知识面、个人爱好、接受能力、个性特长、原有成绩等方面互补的学生,形成原生态学习平台,便于学生充分张扬个性,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团队精神,完成多种复杂训练任务。

2、如果说备课组集体备课侧重备教材、备教法,那么教师个体备课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进行课堂设计,对集体备课形成的导学案进行修正。

备课要在“备学生”这-环节上狠下工夫。相对于备教材、备教法而言,备学生这一环节往往被忽视,致使备课失去目的性,缺乏针对性。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充分分析学生已有认知结构、思维特点、情感指数,接受能力。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对集体备课形成的导学案进行修正,使之更适合学生需求。

集体备课实行教案资源共事。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一律录人到学校教学网络平台上,每位教师修改后形成的导学案也→律录人到学校教学网络平台上,让校内老师共享。每位教师在分析所教班学生情况后,可寻求一种最佳设计的导学案落实到课堂上。每一位教师的课堂行为实际是备课组教师集体智慧的“交集”。这样从备课环节上为课堂的趣味性、多元性、互动性、实效性提供了可靠

3、导学案先行,把握课堂训练的重点、难点问题。

将教师认为的最佳导学案在课前自习时间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训练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先进行自我探究,解决部分问题,出现部分错误问题,遗留部分疑难问题。教师在课前对导学案进行批阅,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和知识迁移、知识创新情况。在课堂上才能集中有限的时间解决最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得到最有效的训练。

4、适时调控课堂,提升学生内在动力,调动学生高效参与,提高训练成效。

学习动机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是内因;课堂教学仅是学生求知的外部条件、学习的平台,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根据课堂上学生行为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控,甚至调控多次,确保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来。

恰当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的运用给课堂注入了新颖、直观、形象的新元素,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添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的教学于段。教师可在新课导人时利用多媒体“将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象磁石-样把他们牢牢吸引住。”也可在课堂某一阶段,利用动画、视频等手段,将靠讲解和手势很难表达明白的问题,进行简单展示便淋漓尽致地呈现清楚。既低耗高效,又生动活泼,更激发学习动力。

当课堂上的某-训练形式效果开始下降时,教师要及时调整训练形式,让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耳、动手等训练形式交替进行,以便消除疲劳,提高训练成效。

------------------------------------------------------------

          认识高效课堂的原点:走出教育功利主义

      ——回到教育的原点看“高效课堂”之一

                                                                                 张志勇

 

“高效课堂”的提出与兴起,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事件,它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密切相关。人们之所以言必称“高效课堂”,与规范办学行为形势下比过去课程课时、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减少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校长提出要抓“高效课堂”,不抓高效课堂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升学会受到影响。因此,坦率地讲,“高效课堂”的提出本身就是服务于知识教学的。不能不说,很多人以这样的视角和切入点来认识高效课堂、定位高效课堂,这本身就天然地带有很强烈的功利主义。如果我们这么功利地看教育,仅仅把高效课堂看作是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的场所,那么,绝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弄来弄去还是“死”的课堂,没有生气的课堂。不能不说,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对高效课堂的科学建构形成了一种“原点”意义上的制约。

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一个非常蛊惑人心的口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里的“起跑线”指什么?是“知识掌握”、“才艺培养”,还是“道德启蒙”、“社会适应”、“习惯养成”?显然,是前者。这与人们强烈的升学功利要求息息相关。

最近,网上疯传一份幼儿园大班的期末考试题:龙卷风可以分为几种?重庆谈判的时间是什么?美国邮政专用颜色是什么?最大的热带雨林是什么?中药业的祖师是谁?朋友们看到题目之后纷纷投降,连博士毕业的妈妈都说: 看来咱这幼儿园都毕业不了,得回去重读了。

2009年,网上报道了《5岁女童被家长安排同时上12个兴趣班 孩子崩溃撞墙》的信息。武汉一对父母暑假期间花1.5万元给孩子报了12个兴趣班,英语、心算、跆拳道、游泳、钢琴、国际象棋、舞蹈、画画、书法等,孩子每天周转于不同特色班,去学习各种所谓技能,没有自由玩耍时间,没有与同伴交往时间,令5岁女孩 “崩溃”了,经常用头、手撞墙,吓坏了的父母带她到医院接受心理治疗。这些所谓的“兴趣班”,关注的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父母自己的“兴趣”——功利的升学需要而已!

看了上面的报道,幼儿教育已经成为人生起跑线较量的“起点”。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怎能不为孩子们面临的如此功利的教育环境而痛心疾首。仔细想想,就人的一生而言,如果非要分出什么“胜负”的话,除了输在终点之外,没有那一个人是输在起跑线上的。而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绝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人的社会适应性、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生的境界与视野,信仰与责任……

这让我想起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位长者:“您以为在哪所大学您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老者说:“在幼儿园里”。“幼儿园?那种玩耍的地方,您能学到什么?”老者平静地回答:“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码放有序,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就是这些。”人生的起跑线需要的是什么?是人性的启蒙。人生没有输在起跑线的,都是输在终点的。而人生竞争舞台的失败者,最终不是输在知识多少的起跑线上,而是输在人性启蒙的起点上。学前教育就是“三大任务”:身体的发育、大脑的培育、社会性的培育。这才是真正为孩子终生幸福与发展奠基的教育。

2010年5月2至4日,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包括美国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28所世界名校和120多所中国大学校长,以及微软、华为等企业高管应邀出席。在这次论坛上,中国何时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个问题已不能挑动我的神经;中国大学最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国最缺乏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等等观点,已让我耳朵“生茧”。倒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的观点声声入耳:“在我看来,本科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第一份工作,而是第二份、第三份工作,让他在未来的20年到30年中,获得整个人生的基础。”可是,环顾今天中国的教育,我们想的、做的都是些什么?曾有一位教育局长告诉我:过去办教育很简单,管好3个数,即“考试的分数、升学率的人数和基于分数、人数的奖金数”就行了。

寻找教育回家的路,我们需要回到育人看教育;寻找高效课堂的真谛,我们同样需要回到育人看课堂。如果只看到“分数、人数和钱数”,教育就不会是健康的,孩子们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利益就不会得到保障。回到教育的原点看教育、看高效课堂,最根本的是要走出升学教育与育人为本相对立的陈旧思维模式。我想,真正回到育人为本的教育,不但不影响升学,而且会促进升学、保障升学。而且教育时程越长,育人为本的教育对学生升学的价值贡献就越大。这里,坚持育人为本与升学教育统一的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尊重规律、依靠科学、改革创新”的素质教育之路!可是,许多人为什么不愿实施素质教育,而愿走“时间加汗水、白天加黑夜”的应试教育之路?因为前者是新路,需要探索,有一定风险;后者是老路,轻车熟路,风险小,有时甚至学生考试成绩差些,升学率低些,老百姓认为这样的学校负责任,可以原谅。其实,这是最不负责任的、逃脱责任的、自私的做法。

实施素质教育之路,我们都需要重新学习、终身学习。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挑战来自于我们必须走出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什么是教育家?说句通俗明白的话,远离功利的校长就是教育家。判断一位校长是否具备教育家的素养,能不能成为教育家?我认为,有四条重要标准:第一,深刻的洞察力。学校教育是为10年或20年之后培养人的。作为校长,你能准确而科学地预测未来10年、20年之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并为之奠定基础吗?这是对各位校长最大的考验。第二,超越“世俗”与“功利”。校长对教育看得越远,与世俗之间的矛盾越大,对自己的挑战越大。超越“世俗”与“功利”是需要勇气的。在世俗人的眼里,不正常的人才具有超越世俗的能力。第三,真爱孩子。真爱孩子,就不会追求短期的功利,就会更多地为学生准备终身有用的东西。第四,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即对教育有自己的独到的看法、主张、实践。在座的各位都是非常优秀的校长,你们有教育家情怀吗?请用这4条标准,认真审视一下自己。

 

 --------------------------------------

                 他竟然这样上课

                  作者:李炳亭

  几年前,山东滨州有个校长叫魏新华。是个不善言辞的人,要不是他取消老师们的“教案”,我压根不会对他有兴趣。后来,我曾经写过一篇报道《0教案“透视”》刊登在中国教师报上。魏新华成为中国教案改革第一人。

   后来,我还了解到,当年只有33年的魏新华还是个“全才”,他所在的学校是所初中,初中的全部课他都可以上,尽管魏校长只是个中师毕业,学历不高。没学过一天英语的他连英语也可以上吗?答案是“是的”,可以上。

  我听过魏校长上语文课,尽管他先前是教数学的。

  他是如何上语文的呢?

  好像他上的哪篇课文是《狼》。

  上课铃打响,魏校长就走到了讲台上。他说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我先找一个同学读一遍,大家拿笔圈出不会的生字;然后又学生举手,魏校长让她读,读得不错,看来课前是有过预习的。接下来,魏校长说,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读时要参看注视,弄清楚释义,然后学生们默读;第三步,他说我现在请大家起立站起来齐读,要注意节奏和语调,学生们就站起来齐读;第四步,他说我现在找一个小组,几个人“演读”。我很好奇,什么是演读?原来是边演边读。教室里,真是热闹,好玩得很,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课本剧。

  我看着表,离下课时间不多了,可魏校长光读了,还没解决词句翻译呀。

  他似乎很从容。等学生们演得差不多了。魏校长敲着桌子说,现在,每个组内部解决词句的翻译,如果不会,就向我请教,然后他就拉一把椅子坐下来,像等待候诊的郎中。

   几分钟之后,有小组站起来请教了。魏校长仔细地听完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并未急于回答学生们的问题,而是一耸肩、手一摊,学着像老外那样咕唧一句:我也不会。他的样子和语调都很滑稽,教室里哄堂大笑。这时候魏校长说,咱都不会没关系,咱请会的同学当先生,如何?魏校长话音刚落,最先开始示范读课文的那位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来回答。

   她回答完,魏校长点点头,高声说了两个字:鼓掌!立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她坐下来。魏校长接着问,谁还有不会的?又有人站起来,魏校长依然是三个字“我不会”,然后再两个字:谁会?谁会谁就“替”老师解答。他的语文课就这样结束了。

   课后,我请教魏校长,为什么不讲呢?

   魏校长反问我:我干嘛要讲?他接着说,讲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课堂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让学学学会?如果可以不讲而能让学生学会,教室为什么非要讲?更何况,让学生讲至少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而且学生教学生,对话和思维“编码”是相通的。我很震惊,一所普通的农村校长竟然有这样的研究和思考!

   遗憾的是,这些年我忙于自己的工作,失去了和魏校长的联系。但魏校长的“不讲课”一直在影响着我的课改。正如陶行知所言,教学不就是教学生学吗?如果有了魏校长这样的教学思想,即便是不会英语,难道就真的不能上英语课吗?

 

 -----------------------------------------------

 李炳亭:课改的关键是转变教师角色 (2011-04-25 16:40:54)

作者:沈北实验学校德育

校长沙龙:李炳亭谈高效课堂

今天,北京、南京、天津、重庆、深圳等七地十余位校长应《现代课堂周刊》之约作客中国教师报,畅谈高效课堂。我敲了两万字的会议记录,先将李炳亭主任关于高效课堂的言论整理如下:

必须课改,别无选择  

中国教师报,实实在在的发行量32万份,居于教育传媒第一位,影响力与发行量成正比。数得出的典型多是中国教师报推出来的,“课改”是中国教师报的特色,也是灵魂,六大周刊之一的《现代课堂周刊》正引领中国课堂作深入变革。中国教育不再需要新的理念,需要的是实践操作。 “中国名校共同体”像袁隆平那样,把课改搬到了田间地头,并形成一股有力的旋风,让无数基础教育学校望尘莫及。所谓的名校,一定是因“改”而名的学校,中国教育的希望不在传统名校身上,它们身上恰恰问题最多。旧的名师,大多是表演大师,和学生的学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的“共同体”,却催生、引领和带动了一大批学校投身课改。

为何改?孩子不快乐,不幸福,推开教室的门,能看到学习的狂欢吗?孩子的生命是由无数个45分钟组成的——学生不快乐,这不就是最好的改革理由吗?教育现状是“五”败俱伤:局长不满意,校长不满意,老师不满意,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到了逼孩子跳楼的程度了,用死亡表示抗议,你校长还无动于衷吗?“中国教育六个字:老师讲,学生记”,这是美国的朱棣文说的,他还说,“不要担心中国的崛起,中国没有未来”。教育兴则国家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都是校长,不要指望别人,我们就是“匹夫”,课堂改革就是我们的宗教。中国教师报有一股力量,那是教育信仰。每篇稿子都是心血的结晶,不选择传统的名校来做报道,做宣传,有良知在。有个局长在全县的会议上这样讲,媒体都可以把教育当成宗教,咱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信仰呢?把中国的教育引领到哪里去,为了不幸的孩子,从油锅里捞孩子,捞晚了就会焦,就会跳楼。在校学生有抑郁倾向的占到三成多,有多少学生盼着教学楼倒塌啊!必须改,改就是“放生”,放生三千活孩子,这是多大的功德。不课改,就是罪孽,让三千孩子不快乐,不是罪孽吗?要么是功德,要么是罪孽!

现在课改已经形成了共识。改,难免出问题,不改是死路一条。有些校长在质疑时,有一大批学校已经走得很远了。三年后,中国教育将重新洗牌,新的学校会在课改中崛起,重新排座次时,你的位置在哪里?有所学校校长改,当地政府阻止,全体师生上访,要求课改,这是民意啊!孩子刚从地狱里走出来,他们愿意再受折磨吗?教育必须完成自身的进化,不要把人教成猴子。

如何改?非常简单,四步路: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有些特级教师,讲起理念来口若悬河,推开他的教室门看一看,他在那儿夸夸其谈,学生却恹恹欲睡。为什么,学生不是“主体”啊!什么叫主体?请问谁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什么人?杜威说老师是“仆人”,哪有“仆人”指着“主人”的鼻子训斥的,我称之为“课堂乱伦”。可有些老师就喜欢这种课堂表演,他觉得很过瘾,可学生却要受罪,无辜地背着书包回家,连夜写作业。

观念是个人的,支配着你的教学行为。给马车换发动机是没用的。必须转变观念,重建两个关系,就是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一切的“教”都要服务于“学”,老师要服务于学生。要由“师中心”到“生中心”转变,我称之为“地心说”到“日中心”的拨乱反正。对于学校管理,围绕课改建评价。让老师明白,什么是好课,什么是好老师。

方法变文化。中国的校园里没有文化,文化是什么东西?看我手势,张开五指是学校需要的开放文化,但校园里充斥着收敛。一方面让他开放,一方面要求“非礼勿听”,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中国孩子缺少的是创造性,为什么,管制太多,没有文化引领。麝香再好,未必治所有的病。学校应该有适合自己的文化。

文化变信仰,校长们,去过寺庙吧,你看哪个方丈忙得像校长一样,每天打卡考勤的,校长要学做方丈,前提是单位得有信仰。如何解读杜郎口的去制度化,靠什么,信仰。研究毛泽东,从秋收起义到新中国成立,没用一个“特级教师”,却打败了蒋介石的黄浦正规军,靠什么,信仰。明知前边是枪林弹雨,依然往上冲,为的是“红旗”不倒,“号角”正响,红旗是一种象征,“号角”就是精神力量。看我们的班级,有旗吗,有号吗?有就打不垮。忽视班级文化,你的学校根本搞不好;班里死气沉沉,学校怎可能书声琅琅?

课改的关键是什么?用一句话说穿,就是转变教师角色,变“二传”为“一传”,让学生和知识直接对话。因为教师也有差异呀,就像五指有长短。即便每个人都是二传高手,可不想“传”怎么办?因此传统课堂完全是依赖于教师的传,从而导致了离开了“教”,学生将不会有“学”,我们培养了一批完全依赖教、不会学的学生。新课改,就是拨乱反正,转变教师的角色,取消老师的“二传”,实现教师真正的解放。教师实在应该袖手旁观,隔岸观火。请大家记住两句话:老师是学生的同学,是课堂上的第51名同学。课堂的第一资源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校长要研究如何让普通的老师上出不普通的课,二是让普通的学生变得不普通。我瞧不起挖生源的——自己不会生孩子,跑到大街上抱人家的孩子,那算本事吗?让学生和知识直接对话,吃“自助餐”,把课堂变成知识超市,让学生真正实现生命的狂欢。当教育无限放大教师的作用和教的功能时,一定是失败的。

特级教师怕我评课,为什么,他一节课能浪费半个小时。怎么浪费的?他要统筹兼顾面面俱到啊,(特级往往说),这个问题我讲过了,谁会,举手。应该是“学会不会的”,让不会的举手,解决这三个不会的同学的问题,会的,你再重复不就是浪费时间吗?一节课如果是五个问题,把五个问题让学生各自找出不会的,把不会的学会,不就完事了吗?学生有差异,ABC三层,就像看病一样,胃病和鼻炎一块治,你的课堂能高效吗?我做过许多实验,五道题,老师逐个讲,拖堂。我在讲台边放十个篮球,上来就告诉学生,这节课就五个问题,咱有五块黑板,按照导学案,谁学会了出去打篮球。15分钟后,教室里没人了。把自己的搞会不就完了吗?要相信学生的智慧,真正爱孩子就选择课改。

“五步三查”模式  

学校学校,为什么不叫“教”校,“教”永远没有“学”重要。研究大纲不如研究学情,研究学生,研究学法。课改就是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教师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但起不了决定性作用。素质教育的素质是什么?八成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的产品是课堂,课堂要给学生以滋养,要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必须追求课堂营养,你不能让学生吃垃圾食品乃至苍蝇。

教师的专业化,必须认清专业化,所谓的学养、艺术,要服务于学的能力。我是坚决反对课堂艺术这个词的。调动学生的艺术,才可以叫课堂艺术,讲和展演都不叫艺术。回到技术上来,教学的技术就是流程,对流程的把握和控制,自学、展示和反馈,好课必须基于这样的流程,这就叫技术。导学案,导是功能,什么叫“导”,目的是过河,不单纯是坐船,要的是能力,让孩子学会知识的能力,能力比知识强一万倍,否则,读再多的书也是一头驮着书本的驴,能力从哪里来,不“学”是不行的,要让小孩学走路,必须把孩子放在地上,利用好学步车。导的是学,“案”是设计,导到学生会学的设计。导学案不是习题集,习题集没有“导”,充其量是学案,不是导学案,保证学会,不能保证会学。

教学必须有模式,正所谓“教学有法”,这就是“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每节课,五个环节三次学情调查。第一步,自学,找出问题;第二步,围绕问题,对学和群学;第三步,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第四步,教师基于问题组织反馈;第五步,整理学案,对子测评。主线:问题解决式课堂,不需要老师多讲。三查:在一、三、五,3个环节上学情调查。第一步调查自学情况;第三步,调查学习情况;第五步调查反馈情况。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用这样一个比喻,教书就是开汽车,开汽车需要四步,把钥匙插到孔里点火,点燃激情,鼓起欲望,把湿柴火弄干,而不是“熏烟”,一但形成“干柴烈火”,学生无师自通。第二步是踩着离合挂档,遵照课堂流程去操作,自学、展示、反馈。第三步是抱紧方向盘,不要乱扭,围绕着学习目标用好导学案。第四步,遇到情况踩刹车——测评。

从“五步三查”可以看出:教师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教师不是学生命运的决定者,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好学校是一方“池塘”,美国思想家梭罗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定义,“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老师就是营建课堂学习生态,让所有的可能性变成可能,让种子发芽,这就是好教育该做的。

评价老师有五个纬度作参照,可以称之为“李炳亭五条”。第一条看师德,有没有辱骂打击学生现象;超过十分钟讲授,师德零分;严禁叫停学生发言。第二条看状态,课堂必须是狂欢的,把快乐还给学生,听声音,看动作,察表情。第三条看参与,一节课有多少人次的发言,要统计到个人,要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每一次闪光。第四条看流程,自学、展示、反馈。第五条看效果,自主程度(讲的时间),合作效度(完成的情况),探究程度(掌握的质量)。

以学评教,让师生动起来  

什么是好教师,不看讲授和表演,站在地头看庄稼,能让学生学会,又能让学生会学的才是好老师。用这种评价引领教师的转变。

当校长的,要利用好“中层”搞责任制,一人承包几个班,宣布为“第一责任人”,不要批评老师,老师不容易,校长必须把每节课的评价暴露出来。学校的门口列黑板,第一责任人是某某主任。每天下午搞调度,问题不过夜。校长要扎根在课堂,年听课不能少于两百节,要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问题上,不要一味地压老师,要动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老师想安静都不可能。学生不单纯是主人的问题,还是教师的课堂纪委,把课堂的评价权还给学生,每节课让学习组长把“教师评价表格”交给课代表,即使老师不改,也会讨好学生,一但学生认识到这种权益,并行动起来,“自主学习”就会往“自主管理”上走。

两毛钱一张的奖状,要多发啊!要想尽千方百计激发孩子上进的欲望,戴着放大镜赏识孩子。挖池塘,建生态,激活一切可能性的问题,统统在这里,班级要有信仰,要有文化氛围,还要有班徽、有班报,学生担任主编,学生去说去谈,得学生者得天下,有了学生的认可,家长还会不支持吗?

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展示他的精彩,校报、黑板、论坛、墙壁……一切的时空,都还给学生,要让孩子宣泄,要让孩子表达,要让孩子自由。如何动学生?昌乐二中,让高一的学生给老师做学术报告,学生做PPT,什么叫好教育,孩子都懂,你应该怎样上课,孩子们心里很清楚。动学生还要动家长,要善待家长。家长课堂培训,体验高效课堂。家长会流泪,会愧疚,要善于做学生的工作,通过学生做家长的工作。校长必须要有大目标,要成为名校。如果不是崔校长,杜郎口的老师们可能搭着拖拉机去县城,而现在坐飞机到处去讲课,我评价“拖拉机”与“飞机”的差异就是“高度不同”。我的课堂不怕看,要敢改,一改到底。课堂改革就像旧城改造,修修补补是不行的,必须推倒重来。“教”和“学”是一对矛盾,水火不容,不仅仅是取和舍的关系。课改,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无论这个老师是谁,都不要多讲。

无限放大“展示”都不为过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是课改的16字箴言,值得好好品味。研究透了,课改的问题迎刃而解。

展示最好在组长的带领下,同步展示,通过多块黑板来呈现,各人搞各人的,小组的配置以四人为宜。有人抱怨班额过大,你能大过麻将馆吗,互不影响,每个人在按照自己的需要打麻将,而不是老师在台上统一要求出“九饼”,你不需要九饼,说不定还有人等着“开杠”来。同理,这个组学的和另一组学的,完全可以风马牛不相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嘛。教师只需要调查学情,就各个小组展示的情况,进行学情调查,发现问题,再转入大展示。大展示展示的是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学生对学群学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自学时暴露出来的问题都在对学时解决了,当然不用再讲了。小展示没暴露问题怎么办?老师的作用就可以在此时体现了——引申下去,开启思路,拓宽视野,延展训练。在展示的过程中,必须有课堂价值观,无限放大原则,解决了问题,能力就会生成,课堂的亮点就在这里,这个时候老师不要打断,让学生保持研究状态,没有探究就不会有能力的生成、课堂的生成。

可以这样理解“展示”:展示即暴露,展示即发表。黑板是媒体,发表是个情感产品,发表是情感活动。不信学生发表一篇作文,他会一年看八遍。展示即发表,学生还会写字潦草吗,还会不认真课前自学吗?一张白纸传给你,没有价值,叠成和平鸽,就注入了情感,和生命发生了关联,因此,课堂即发表,注入情感,就再也不是知识了,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重要内容,有谁会随便舍弃自己的生命呢?展示即提升(或完善),真正的纠错,就是在展示的过程中完成的,学习团队的作用一下子体现出来了。可以说“展示”是课改的精髓,无限放大展示都不为过。人都是要脸的,展示就是让孩子的天性、认知和自己的生命发生关联的一场活动,多有意义啊!

高效课堂有三个关键词:差异、展示、合作。尊重差异,差异原则,差异就是分层,从来不分层,是对人性的不尊重。第二是“展示”:放大展示,符合人性。第三是“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结盟嘛,团队,协作。高效课堂三性:主动性、知识原来栖息在枝头,等着学生去发现。偷情,用什么办法都阻挡不住。生动性,生命的狂欢,喝酒,氛围不够,点起火来。课堂的生动性(第三),真实的生成,不是预设的虚假的,更不是按老师的编排导演的。

-----------------------------------------

                走进学生心灵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田光华

 

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问题太难了!恐怕“一千个学生会有一千个好老师”吧:责任心强、业务能力棒、知识渊博、性格幽默豁达、关心热爱学生……好老师的品德、素养、知识、胸怀、性格,恐怕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不过,在我看来,能走进学生心灵,懂得教育的艺术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学的真谛是师生心灵的沟通。孩子是脆弱的,心灵更需要心的呵护,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爱之旋律”是教育的最强音,爱是动力,是源泉,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只有关心、尊重、信任、理解、宽容、赏识、激励学生,教育的阳光才能照射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能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我一直认为,成功的老师应当走进学生的心灵,优秀的老师应当成为学生思想上的朋友,精神上的引路人。

好老师懂得尊重个性、悦纳肯定。

 好老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万紫千红总是春”。他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孩子:紫丁香是美的,野百合是美的,仙人掌也是美的;馨香怒放是美的,含苞欲放是美的,蓓蕾初绽也是美的,美是单单属于自己的,学生也是一样。好老师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与众不同的美的花朵。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好老师会告诉学生,每个人的基础、能力可能会略有不同,但只要他不放弃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从自己的起点出发,日日向上,即使目前比别人稍稍落后一些,至少他的精神是美丽的、可爱的。犹如搭建一座桥,虽然石头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可每一块石头都有做桥墩的可能,都有发挥自己价值的那一天。

 好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一个平等感。每个人都有他的人格,都有他的自尊心,好老师注重从关心的角度去了解,比如“作业完成的怎么样了,是否还有什么困难”、“还需要老师帮助些什么吗”等,而绝不会用“你必须这样做”、“我要求你怎么做就怎么做”、“我命令你这样做就要这样做”等方式要求学生。好老师会对学生一视同仁,给学生心理一种公平感。不管学生聪明还是迟钝、性格好还是坏,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好老师都会将心比心,一视同仁。在评价同学时,从不极端的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的评价,更不会牺牲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好老师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他的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他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心理上,还是生活上。

 好老师懂得赏识特性、激励赞美。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被人们赏识的渴望,成功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反之,如果一个人办事总是感受不到一点点成功的体验,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丧失信心。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应该是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

 好老师坚信“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好老师会充分发挥期待和赏识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等。

 “赞美犹如阳光”,赏识使人美丽,爱的艺术在于赏识人。好老师不仅会赏识那些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孩子,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更会多一点赏识的目光和技巧。好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寻求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这种神秘的钥匙就是老师真诚的爱。只有真诚的爱才能有动情的教育,才会给予学生理解和信任,使学生得到激励,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


    好老师懂得真诚沟通、情感交流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好老师在日常教育中会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深情的凝视,一个甜蜜的微笑,友爱的握手,轻轻拍一下肩膀,学生都会被好老师真诚的爱所感染,被真挚的温情所感动,心田会激起情感的浪花。
    好老师还会是学生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应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好老师给学生的印象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应把自己置身与学生群体之中,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辩论、球赛、郊游等,与学生打成一片,融进学生之中,成为他们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倾听他们的心声,知道他们的需求,推心置腹的和他们交流沟通,真挚诚恳地给他们建议帮助。

 好老师懂得蹲下身子、宽容悦纳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学生个性迥异,思想复杂,好老师会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对违纪的学生,一味硬性管理,往往事倍功半。好老师会心平气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序渐进,语重心长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并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殷切的期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自我解剖,自我批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蹲下来”是爱最美的姿势。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学生的淘气、好玩。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一个特殊的灵魂,好老师坚信:只要你能够读懂它,理解它,那么你将会改变一个学生的未来,甚至是一生的命运。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枝花,我们老师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阳光、空气、水分的空间,让他们迎风展姿,百花争艳。泰戈尔有句名言:“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好老师会做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水,从人性的角度感动学生,驾着学生自然心态支配下的人格之船,撑着充满爱意的教育之橹,把“人性”还给学生。师德的灵魂永远是爱-——是热爱学生。不管时空如何改变,无论过去、现在、将来,这爱永不过时。

 好老师呼吁:让我们用真挚的爱去解读其灵魂,用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去重塑其生命,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的成长吧!

 让我们每位老师都牢记:“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爱孩子。”

 

 

 

高效课堂的“三激”教育

                                作者:高高兴兴

激情、激励、激发是高效课堂的试金石,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本学期我们的高效课堂要实“三激”教育。

行学校应该将课堂教学作为激情教育改革的中心,注重每位教师在教学各环节发挥情感激发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有机协调,互相促进,实现心灵的共振,课堂教学成为令学生向往的积极愉快的活动,进而实现了课程改革、课堂激情与学校文化的有机统合。

激情,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有了激情,教学活动就能生动形象,富有感性。教师的魅力在于激情,高效的课堂需要激情。激情是一种激昂的情绪,没有激情的课堂平平淡淡,没有激情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当然教师的课堂激情,既有个性的因素,也有文本的因素,沉稳朴实并不代表没有“激情”,声色并茂也并非就是有“激情”……但有无激情是完全可以感知的,这感知的对象就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课堂表现是教师上课有无激情的晴雨表。

  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贯穿整个课堂,从导语的设计、课堂问题的启发、引导、气氛的渲染到结束语,都需要讲究语言的艺术,须以激情为主旋律。

以导课激情为突破口,以教材整合为切入点,以学科代表为纽带,以学习小组为活动单位,以师生、生生、组组交流为途径,以发展思维为核心,以三维目标高效达成为目的。让整个课堂都体现激情导入,激情互动,激情点评,激情追问,激情精讲,激情评价。

高效课堂需要激情,高效课堂更需要激励,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将促使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目标发展,这是一种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人际效应。在教学中,学生大都希望教师能公平地对待他们,盼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赏识,教师如能深入了解学生,在获取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后,根据教学要求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个性特征,对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期望,有可能产生良好的预期效应,并促使学生向着高效课堂的方向发展。

营造“在激励中学习,在激励中成长”的教育环境,调动不同程度的学生奋发向上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激励简而言之就是激发勉励,使振作。激励从策略上可以分为正面激励与反面激励。正面激励就是表扬那些上课表现突出的学生,以激励那部分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好好听讲。反面激励就是批评那些上课不认真听讲开小差的学生,以鞭笞那部分马上要不专心听讲的学生。激励从方法上可以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故名思议就是以物质的东西进行肯定、鼓励,或是一颗苹果、一颗五角星等等。精神激励就是指老师话语的鼓励,“你真棒”、“说的真好”、“你观察得真仔细”等来赞扬学生。那么怎样的激励才能是“有效”的呢?我认为将外激励措施转化为被激励者的自觉意愿。

上课时,你总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地听你说,并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同桌的讨论中。形成了一幅你说、我说、大家说的热闹氛围,使课在一次次的讨论中步步前进。但却总有这么2~3个的学生自顾自地玩着自己的东西,沉浸在自己的那么小小世界之中。所以说,要让激励真正的有实效,就必须把外激励措施转化为被激励者的自觉意愿。也就是,只有当你的奖励真正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把这种激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时,你的激励才可以说是有效的。否则,就算你的激励措施是很丰富的,但效果却是憾人的。因为你的激励根本没有成为学生自己学习的动力。

激励可以采取目标激励法、竞争激励法、评价激励等等。下面我就谈谈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老师理应充分鼓励学生,但我觉得老师的鼓励要中肯,要真诚,不能一味地追求表扬。课堂上,因为紧张,学生也许会词不达意,也许会一时语塞。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巧妙使用激励性语言,既能不伤害发言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能避免课堂出现冷场。

教师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激励性评价,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灵感;而学生精彩的回答,出色的表现,同样也能给教师点评的灵感,让我们的课堂具有生成之美,没有生搬硬套之感。巧妙运用激励性评价,需要教师认真聆听,善于捕捉学生的细微反应,并快速作出有效评价,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西方学者柏拉图曾指出:“人类具有天生的智慧,人类可以掌握的知识是无限的。”我坚信这句话。如果我们能够将校园每个成员的潜能激发出来,我们的质量绝不是今天这样。因此,我们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激发师生的潜能,让大家对校园有一份依恋,对事业有一点眷恋,对学习有一丝爱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无穷地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适时地进行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情绪的调动,促使每位学生都被你深深吸引,促使他们至始至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地探究氛围中。利用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我们可以采取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设计导语、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学习兴趣的激发也需要在教学中适时评价、适度评价,一般说来,肯定的评价当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但注意方式方法的否定性评价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及时纠正。   

夸美纽斯曾这么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老师激发起来的,假如老师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学生;假如老师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那么就会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维,用心学习,打造高效课堂。

 本学期我们的高效课堂要进行“三激”教育,让高效课堂有激情,激励贯穿整个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导学案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设计思路                                                       者:快乐车夫

随着我校高效课堂建设的逐步推进,在经历了一年的学习,探索,实践,改进之后到现今模式的初步成型,我又遇到了一个最大的艰难困惑,由于导学案的使用逐渐普及,老师对导学案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那么怎样才能使导学案发挥出它的最大的效力呢?这是我一年来一直在探究的问题,现将我对导学案的设计思路整理如下,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宝贵意见。

一  导学案设计的理念

导学案中的“导”就是引导,开导,疏导的意思。导学案就是学生学习中的指南针,路标图。导学案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学生着想”,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的会学,学会。

二  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语文导学案的设计不是简单的照搬课标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它既要依附于教材,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还要把教材中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知识变为能读懂的,易接受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其基本原则是:“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容易操作,效果明显。

三   编制人设计的编排

经过近半年的学习研究,探索,我们语文组基本形成了一套编排导学案的程序:即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二次备课,课后优化。

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召集全组成员就下周内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并确定好导学案编制人,编制人开始编制导学案。

在第二个周一的集体研讨中,拿出导学案初稿,集体研讨,定稿,在上课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老师对导学案进行补充完善,即二次备课。上完课后,老师要根据课前及课堂的使用情况进行反思,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者空白处填写教学后记,即课后优化从而不断地去完善,超越自我。

四   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设计,它的环节应当是科学的、合理的。我校语文组的导学案共设计的环节组成有:学习目标(含重难点);预习指导;预习作业;合作探究;质疑问难;拓展提升;达标检测;总结收获;学习反思。共设计八个环节。

五、导学案设计的使用

课前:上课前一天,老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内容认真地进行课本预习。预习过程中要求勾画出课本中的知识点,梳理出知识脉络,并将疑难困惑的问题在导学案上做好标记。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自行解决 “达标检测 ”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拓展延伸 ”部分,然后在课前收齐后抽查批阅,以便及时了解学情,再进行补充完善。

课堂:学生首先将合作探究题目中的思路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形成最完善,最佳的答案,然后每个小组将本组的答案进行展示,由同学和老师给予点评。

课后:上完课后,要求老师和学生分别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教学反思和后记。每隔一周,将导学案进行整理,装订。

六 导学案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导学案上的问题要少而精,不易太多,太碎。

(2)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要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问题要“活”而不能“死”,避免学生拿着教参对号入座。

在教学中,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设计,自己能够进行有序,有法的规范的学习,自己能够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整合。从而发现规律,提高自我。以上是我对高效课堂建设道路上导学案设计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其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相信,我们的老师不会因为困难而停下前进的脚步。经过大家的努力再努力,定会让导学案的设计更加完善,定会让高效课堂更加精彩,真正让高效课堂成为学生知识的超市和生命狂欢的地方。

------------------------------------------------------------------

 

                      课堂拿什么让学生快乐?

                                           本文引用自scwlstk《课堂拿什么让学生快乐?》  制造“不快乐课堂”的10种教师

       学生喜欢轻松愉快的课堂,愉快的课堂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保证一个人终生具有学习生命的基本元素。
       但是,在以任务为目标的牵引力下,在强大的应试教育思想下,在如山似海的作业与考试下,我们的课堂中恰好缺失的就是快乐学习的健康动力源。
       于是,我们必须反视一下那些令学生“不快乐的课堂”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
       镜头一:在缺少教育文化背景下的职业平台上,我们的老师只是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而不研究和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抱残守缺,注重传授。这样的教师其课堂态度和表现便是一个十足的“传道士”。
       镜头二:教师不去精心备课,而把教学成绩的获得放在给学生布置大量不堪重负的作业上,并美其名曰“精讲多练”,可实际上因为没有精心备课便无法达到精讲的境界,或者说在骨子里就一个“懒”字在作怪。如果说好听一些,此谓“漫天撒网”,属于“渔翁”。
       镜头三:从来就没有“恩赐”给学生笑脸,总是用严厉的面孔和高压的态度强加于学生,居庙堂之高,行管教之事,以至于学生见到这样的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或者敬而远之。而且,还自诩“严师”。
       镜头四:讲课时目中无人,目光发散,或眺望天花板,不和学生做感情交流,很少在课堂中设计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即便是提问时也会经常叫不出学生的名字,指指点点。这是把课堂教学当作任务来完成,缺少教育的人文情感所致。此类教师是把一个崇高的职业品质丢失,而退落为“打工者”。
       镜头五:面对成绩好的学生有笑脸并反复提问,似乎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学生,而对差生不理不睬,课堂中从不提问和过问。或者,在一些差生表现不好时给予批评,甚至挖苦讽刺,从来没有鼓励和帮助。或许,这是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老师长脸,学习差的学生只能给老师添麻烦。这样的老师便是“偏心者”。
       镜头六:说话尖酸,出口伤人,不懂赏识教育的运用,不会使用艺术性的批评教育手法,甚至对调皮学生使用语言暴力或体罚等不当的惩戒手段。这属于既缺少教育方法,更缺少教育情怀的老师,被学生称之为“恶人”。
       镜头七:面孔呆滞,语言啰唆,课堂平平,没有重点,没有教学激情,课堂讲述也不清晰,以至于学生听课时索然无味,昏昏欲睡。这是典型的“催眠师”。
       镜头八:下课夹起教案就匆匆跑掉,不喜欢在课下和学生交流,不去讨论课堂中学生是否学懂学会。这样的老师或许是职业操守出了问题,或许是根本就不爱教育,不爱学生。这是“跑跑老师”。
       镜头九:如果学生们在考试后成绩不理想,老师说:我都讲过了,是你们太笨了!于是,把责任都推到了学生身上,只说学生不努力,不讲自己没教好。此谓“不负责任者”。
       镜头十:备课不背学生,讲课不看大纲,专讲偏题怪题,时不时地还炫耀自己,给学生制造学习压力和畏难情绪,让多数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而掉队。这是“恐惧型老师”。
       以上,是为“平面镜”,只愿反映的种种面孔不是我们。(摘自《中国教师报》作者: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外国语小学校长王国平 )

快乐是一种能力

 以灌输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被动接受课本显性知识,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互动,气氛呆滞压抑,双方生命成长受阻的课堂是不快乐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以自我为中心,完全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绪反应;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缺乏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师生之间明显处于不平等地位,以教师的无限压制谋求学生的绝对服从;教与学相对独立,难以产生良好的互动和施加积极的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干扰正常教学秩序的突发性事件居高不下。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快乐应该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更应该时刻想到“爱学生,就要帮助他们远离烦恼与忧愁,让他们快乐起来”。
       快乐是一种能力,其价值体现在:有利于他们充分享受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为今后的人生回眸留下宝贵的记忆;有利于激发他们拼搏上进的热情,在学习和生活上始终保持前行的动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父母和教师的感恩之心,乐于用优异的成绩和表现施以回报;有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保持良好心态,乐观面对每一次的失败与挫折;有利于增进与同伴之间的友谊,构建“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和谐关系;有利于提升感受幸福的能力,并以实际行动将自己的幸福传递于他人;有利于他们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在追求个人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摘自《中国教师报》作者:安徽省铜陵市第四中学教师肖华)

学习是一段愉快的旅程

课堂拿什么让学生快乐?这是一个必须认真解读的题目,它无法回避,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现实的课堂,学生的确不快乐。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和经常性。
      有人会说,不能仅用快乐与否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课堂。课堂不仅是只有快乐,这固然不错。问题是,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还是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活,生活中不能没有快乐。
      快乐是一种外在表现,内在表现为心理的愉悦,它反映出学生生命个体内在的和谐与幸福。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过程本身就有无穷的脑力劳动的魅力和乐趣。对未知世界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对某个问题思之甚久,忽然有了答案,其快乐的程度无异于摸彩中了大奖,一时间可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学习中快乐的本源,在于发现。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习过程成为不断发现的过程,自然乐趣无穷,课堂上不能少了探究。简单的重复,过分的强化,会使学生厌倦;过分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带来痛苦。满堂灌、超负荷、拖堂,让学生感到愤怒。
      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讲,“完善的脑力劳动是思考、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课堂上,如果只是进行识记和再现,那会十分痛苦。课堂上,教师应遵循“开而弗达(启发诱导而不是简单把结论交给学生)”的原则和方法,学生的思考能力就会逐渐形成和强化。“开而弗达则思”,会思考,思考问题,乐趣就会油然而生。
      学习是有规律的,需要循序渐进。成功总是让人快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强而弗抑(鼓励而不压抑)”,主动分享学生成功的快乐,也要鼓励学生分享同伴成功的快乐。
      班级授课制的最大优势,不仅表现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表现在同伴之间可以“相观而善之”,一个老师变成一群老师,而且更亲切更有效。学生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满堂灌的弊端,不仅在于用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还在于它剥夺了学生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和权利。其结果只能是教师累,学生苦。
      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学生更是如此。成功的课堂,不能缺少学生展示的时空。学生展示可以得到同伴的尊重和鼓励,而这种尊重和鼓励是学生学习的不懈动力。情绪会相互感染,快乐也常常是共同体,课堂是一个气场。在一个充满欢乐气氛的课堂上,大家都会受到感染。
      在课堂上,让学生快乐,就是让学生的生命历程快乐。改善课堂吧,让孩子们快乐起来!(摘自《中国教师报》作者:河南省洛阳市教育局副局长韩经权)

动起来,便快乐

人在快乐中学习效果最好。教师的教学应沿着生动、互动、主动之路,在着力生动化、互动化、主动化的过程中,让课堂更加快乐起来。
      生动课堂:理论也能活起来
      有人会质疑,课程有文有理,教师风格各异,教学都能做到生动化吗?生动可以概括为一种水平层次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先看何谓生动。“生”:生发,生成,生命,生机等;“动”:动态,动感,变动,活动等。大自然本身是生动的,社会是生动的,任何思想理论、文化知识都有其生发、生成、变动的过程,无不在“生命”之中,从而都是生动的。把对象的生动特性恰当地反映出来,不枯燥不呆板、意态灵活、能感动人,就是教学的生动之美。例如,当我们从萌芽、形成、运用、发展的脉络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理论便生动起来了。再如,如果我们的讲授能灵活设疑,并有逻辑地层层深入,数学就有了生命的气息。
      创造生动的课堂,教师应从三个层面来把握。其一,教学方法的“生动化”选择。教师要从是否易于学生接受的角度,遵循生动化原则,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加工。“善教者必善喻”,即以比喻、故事、寓言等感性方式,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情节化,这主要说的是在教学听觉上的生动化。化抽象为“具象”,即辅之以实物、仪器、多媒体等,使抽象的概念、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主要说的是在教学视觉上的生动化。教学的一切都应是美的,要创设生动感人的课堂教学情境,焕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要使学生在整洁优美、和谐生动的校园和班级氛围中学习,尽情体验学习的乐趣,这说的是在教学整体感觉上的生动化。其二,教学内容的“生动化”整合。教师要彰显课程之美,就不能把课程内容视作死的结论。例如在讲授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时,要把理论的形成、演变作为研究重点,着力搞清楚: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个理论?其他思想家怎么认为?过去怎么认为,后来又怎么认为,将来又会如何演化?这就等于唤醒了理论的生命,使理论的生命性和生发性立体起来。在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生动化梳理整合的基础上,教师再借助生动的传播方式表现出内容的这种生动性,教学便如同一条流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河。其三,教学主体的“生动化”提升。即教师做生命化教师。人即是课,课即是人。生命化教师是尊重和热爱生命的教师,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活出生命的意义和风采,并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尊重和珍视。
       互动课堂:更接近教学本质
       生动的课堂虽然可以以生动之美感染人,但它毕竟重在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智慧的力量,存在着强调教师主体性而旁落学生主体性、强调展现教师本质力量而遮蔽学生本质力量的可能性。所以以互动式教学为特征的互动课堂,要比以生动传授为主的生动课堂更能展现大家的力量,更能接近教学的本质,使课堂更加快乐。
       在互动式教学中,不是教师在单方面地“动”,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师生与各种教学因素之间的协调互动。在传授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行为是传道、授业、解惑;互动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行为是沟通、合作、对话。要认识到,互动从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了教学的本质,带来了课堂的欢悦。这是因为,在人格与人格的互映,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思维被激活,“潜意识”特别是“相异构想”得以更充分暴露和显现,各种能力得到更大限度的锻炼。
      创造互动的课堂,教师应从如下三个层面来把握。其一,教学方法的“互动化”选择。一方面,要多采用谈话、对话、讨论、辩论、合作性研究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有机会比较不同的见解,用自己的理性做出选择,既各抒己见、各显神通,又相互启发、相互协作。另一方面,要赋予各种基本教学方法以互动性。譬如,让传统的讲授升级为“互动性讲授”。如何使讲授法等各种基本教学方法拥有互动的灵魂,是摆在每个教师成长道路上的一项重大课题。其二,教学内容的“互动化”整合。互动需要有一定的互动点作为平台,为此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使之具有可互动性,形成内容互动点。所谓内容互动点,就是课程的重点、难点、矛盾点、困惑点和热点,指的是具有理论和现实包容性、能够载荷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流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互动化整合,要求教师备课应当从过去重点备知识向重点备“互动”转移,即备内容互动点和互动的组织。其三,教学主体的“互动化”提升。互动的课堂最让人快乐的地方在于,教学作为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展开,师生相互用生命感应生命,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互动式教学的实施,从根本上乃是导引师生,通过彼此的尊重与努力创造良好的协作关系,在这种协作中自觉担当,亮出自己的精彩,并相互支撑,从中体验共同成长之乐。
       主动课堂:保证互动有效发展
       在互动式教学之上,应该有一种更高的教学境界来导引互动、升华互动,保证互动的过程朝着可控、有效的方向发展。例如,为什么要让学生小组讨论,什么问题更值得小组讨论,等等。互动式教学之上应该有一种更高境界的教学——主动学习。主动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是指以建构和发展学生主动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学。学生的主动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特征的总和。
       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使课堂快乐成为一种学生本质力量的欢畅,生命深处的欢愉。一方面,主动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没有学生内在动机的唤醒,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夸美纽斯这样教导我们以自然为师:“在自然的一切作为里面,发展都是内生的。”只有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欲望的教学才是可行的、可取的教学,否则就是可弃的、无效的教学。另一方面,从教学的终极关怀看,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能力,使其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如果一个人真正具备了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也就是实现了自我教育,我们的教学也就进入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创造主动的课堂,教师应从如下三个层面来把握。其一,教学方法的“主动化”选择。教师要以调动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为价值目标,来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例如,探究式教学,即从课程领域或现实生活中确立主题,学生通过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协作式教学,即充分利用小组的协商、讨论,在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行动导向式教学,即运用一整套可以单项使用,也可以综合实施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体验法、社会实践法等,重在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其二,教学内容的“主动化”整合。即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构思设计、整合加工,使之能够承载培育学生主动性的功能。例如,为开展探究式教学,就要把内容融合到典型的案例和话题中;为进行行动导向式教学,就要把教学内容可体验化,可项目化,可模拟化,可实践化等;为开展自学活动,就要把内容加工以适合学生自学。其三,教学主体的“主动化”提升。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二者的主动性都应在教学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展现。但作为平等主体中的“首席”,教师无疑也是责任的“首席”。教师要增强自己的主动性,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影响带动学生;要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和学校环境;要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其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鼓励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自我探索;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活动。
       综上所述,从生动的课堂到互动的课堂,再到主动的课堂,我们禁不住要说,教学是快乐的事业,教学是创造快乐的事业。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人们对优质教学的渴望日益强烈,创造快乐课堂的主客观条件逐渐成熟并日益丰富,师生的积极性正被激活,教学中人人心情舒畅、洋溢着由衷喜悦的一天值得期待。

----------------------------------------------------------------------------

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朱小蔓

中国的教育改革是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产生的深厚源泉,而辽宁和盘锦的教育改革实践,则是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产生的土壤。也就是说,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他本人在这个特定时代里执著追求,广泛学习、吸纳、借鉴古今中外教育家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勤于思考、勤于总结的思想结晶,并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呢?我反复体会,提炼出这样8个字:民主、科学、服务、共享。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要决策过程大家一起来商量。二要有计划性。要事先周密地计划好,按照程序,遵循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三要服务。邓小平同志说过,他要为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当好后勤部长。总设计师一语道破管理的真谛:为教育工作者、为大家服务。魏书生同志是心领神会、身体力行、堪为楷模了。四要共享。魏书生说:“我做管理的事情,就是要考虑领导者,要考虑教师,要考虑公勤人员,要考虑学生。我应当把方方面面的利益统筹起来,整合起来,要兼顾大家的利益,让大家利益共享。”他的理念和做法与党中央“让全国各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提法是一致的。我们做教育管理工作的同志应该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去体会,去品味。

关于他的教育管理方法,我也提炼出几个字:计划、赋权。

计划。他依靠大家制订出严密、切实可行的计划,所以,他的工作一直是井然有序,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赋权。魏书生做了那么多的事,写了那么多的书,开了那么多的会,从事那么多的社会公益活动,他哪来那么多的时间呢?我在书中读出了他的奥秘,那就是赋权。他有几“不做”,很值得我们学习。副职能做的事,他不做;中层能做的事,他不做;教师能做的事,他不做;学生能做的事,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这是什么?是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解放了自己。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坚持,在于咬定青山不放松。

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我的个人体会:一是要有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二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三是要勇于投身教改实践。四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五是要存淡泊宁静的情怀。六是要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我认为,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是多元素的相融共生。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只有走进魏书生的生活、情感世界,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他教育管理思想的精妙之处,我们才能受到更大的启发。

当今中国的基础教育正走在一个很重要的十字路口,素质教育走了20多年了,往下到底怎么走?中国教育在发展规模上去之后,今后怎样公平均衡、有内涵、有品位地发展?这已被视为素质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主题。什么是突破口?不言而喻是教师。

我多次聆听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教育的指示。从他们的讲话中,我听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听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最核心的声音:中国要有千千万万个好教师,中国要涌现一大批教育家。这样,中国的教育才能走到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点。

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有三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关爱人,关怀人的成长。

魏书生就是这样的人,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把人推向真、善、美的方向。他通过学科知识的传递,为人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建立了科学的基础。他用自己的全部情和爱践行着“要让中华民族的人,每个人都释放出自己的能量”的人生追求。他对今天中国教育的最大启示就是以爱为源头,以学为基础,以尊重为过程,以鼓励促进为基本方法,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把教育变成自学为主,把育人变成自娱、自修、自我成长。

第二,准确完整地理解教师专业化的内涵,能够真正体会到教书和育人是一体化的事情。

教师就是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魏书生给我的启示有两点。(1)只有能正确处理教书和育人关系的教师,才能既教好书,又育好人。这样的教师必须学问高、品行高,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学科的价值,并且能焕发它、唤醒它。(2)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人性化、和谐的关系。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承担着各种社会角色,每一种角色都含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如关怀者、照顾者、提问者、咨询者、引路者、合作者,也可以是伙伴、长辈、长者。魏书生把这些角色的作用融入到他的六步教学中,通过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实现了教学相长。

第三,也是最本质最核心的一点,他的教育管理以道德为基础。

他把全体师生引向具有社会价值的善意的目标,通过日复一日的有计划、有目的、持之以恒的努力,达成这一目标。他启示我们,今天的教育管理要注重隐性目标,要有耐心、有韧劲儿。再者,他把教育看成一个共同体,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是互助互爱的关系,用科学、计划管理共享互惠,用赋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苟如此,则教育事业可兴也。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陶西平

教书育人是个永远不会老的话题。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共同话题。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我们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并提出了五项明确要求;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总书记和总理多次在讲话中指出:中国需要千千万万好教师,中国要涌现一大批教育家。可见,党和政府把提高教育质量的希望寄托在优秀教师和教育家身上。我们都应该感觉到自己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感觉到沉甸甸的责任。

温总理经常讲,我们希望能有教育家来办学。据我了解,辽宁省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为魏书生这样的教育家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发展的空间、办教育的平台,使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日臻完善,使他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转型时期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中国需要魏书生这样的教育家。因为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回答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是他“潜心育人校校可成净土,忘我科研时时能在天堂"、“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的理念,影响着、引导着成千上万教师进入了教书育人的高尚境界。这是个了不起的贡献,因为这样的教育家对优秀教师的产生有影响、引领、示范作用。魏书生同志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教育这个特定的环境中“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教育家,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师德魅力、教育教学的艺术魅力和管理魅力,影响着他周围的同行们,并在国内外发挥着辐射作用。“推动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对我们教师队伍的整体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于大批优秀教师的涌现充满着热切的希望。“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是总书记对教师职业心态的高度关注,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这个问题。要使广大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我们既要重视对教师职业发展中的知识拓展,能力培养,更要重视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尤其要充分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什么是静下心来?就是使内心平静;什么是潜下心来?就是用心钻研。要使教师们的心情平和而不动荡,宁静而不浮躁。要使教师们潜下心来,专注而不繁杂,深入而不肤浅。

我们要创造条件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心态问题。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心态无非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概括起来就是教师的工资待遇低,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压力大,工作压力大,安全责任压力大(无限责任压力大),繁琐管理压力大,扭曲的舆论监督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压力大,这是困扰教师的六大实际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就很难把总书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殷切希望变成现实,也不可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要使广大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既需要从个体内部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又需要从个体的外部改善教师的生态环境。

在加强教师自我修养方面,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教师提出了四项要求,即:一应该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应该勤业,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应该创业,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应该乐业,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我想,我们以此为标准,加强自我修养,就会提高我们的师德境界,就会从根本上消除职业倦怠的心态。

在改善教师的生态环境方面,这些问题也是可以逐步加以解决的。比如,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按统一公务员工资标准执行,国家政策已经出台了,这是很必要的。改善教师待遇,加大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与投入,创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的文化条件,使教师专业发展有保障;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师管理办法,就是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办法;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也正得到积极地推进。我们应大力倡导服务文化、情感文化、效能文化、节奏文化、团队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促成教师良好的教育情感的发育,使他们真正“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这也是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所能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魏书生是个成功的探索者、实践者、引领者和示范者,他对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潜心育人,忘我科研。

潜心育人篇

这是一方净土。十几年来,师生们把学习、工作、尽责、助人当作享受,把育人大目标同扎实培养良好习惯结合起来,坚持从平凡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浸染学生心灵;用民主科学的班级管理艺术,激励全体学生“新我”战胜“旧我”;用“道德长跑”、“体育长跑”的点滴努力和长久积累成就学生的良好品质,走出了一条独具盘锦特色的育人之路。

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

新学期伊始,在盘锦市高级中学,高二年级部主任钱桂荣和同事们又领到了市教育局发给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日记。翻开日记的扉页,“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几个大字赫然入目。这是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师生员工恪守的座右铭和价值观。每年年初,全市教育系统都会开展“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主题大讨论活动,有辩论赛、学生演讲会、教师演讲会、班队会、征文等多种形式。1997年以来,这已经成为10多年来雷打不动的惯例。

快乐教书,享受育人

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沉重的升学压力,很多学生视学习为畏途。面对叛逆难管的学生,不少老师曾产生过职业信念的动摇。但在魏书生教育思想引领下,盘锦市广大师生们苦中求乐,学中求乐,教中求乐,尽职尽责,助人为乐,享受生活,享受人生,找到了“教与学”的乐趣,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的劳动有三重收获,一是收获各类人才;二是收获真挚的感情;三是收获创造性劳动成果。世界上哪有一种职业能像教师这样终身和纯朴、善良、真诚的孩子在一起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呢?”魏书生的学生、盘锦市实验小学刘素英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刘老师已经在教坛辛勤耕耘了17年,依旧对教书育人、对学生充满了热情。下面这件小事,就能体现她的教育智慧和爱心:开学不久的一天,我偶然间得知,那天是姜珊的生日。我走上讲台,很神秘地对学生说:“我小的时候,妈妈曾经对我说,过生日那天,只要天气好,那么这一年都会幸福。今天天气非常好,老师相信,姜珊今年将会很幸福,因为今天就是她的生日。”一开始,全班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姜珊更是一脸惊喜。随即,同学们都真诚地向姜珊表示祝福!从此,我们班就有了一个惯例:为每一名学生开“生日party”。在歌声中、笑声中,大家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盘锦实验中学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发祥地,在此任教的吴潇丽老师倍感荣幸。这位近年来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教师,在《相逢是首歌》一文中写到:从教10年,身为班主任的我与很多贫困学生相逢相知。如今,女生小周已经到远方读大学了。记得中考前,她的父亲不堪生活重负,作出了不让她读高中的决定。听到这个消息,我一次次地找她的父亲谈话,终于说服了他。为了减轻小周的家庭负担,我替她买来了全套的复习材料,让她到我的宿舍里复习。脚冷了,我替她灌上热水袋;冻手了,我们互相搓搓手,哈口热气。她的体质弱,我为她准备了牛奶。为了帮她通过体育加试,烈日炎炎的操场上,我收起了平日对她的温柔呵护,严格督促她加强锻炼。中考时,我冒着大雨把她送进考场,她向我露出灿烂的微笑。考试成绩揭晓时,当我在录取名单中找到她的名字时,真觉得无比欣慰和辛福。

多年来,在魏书生“快乐教书、享受育人”理念的引领下,一批又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虽苦犹乐。在三尺讲台上,“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的理念为他们营造了一片精神晴空,助他们攀越了一座座事业的崇山峻岭。

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的靳桂新老师,动情地算了一笔感情账:“教师这份职业,让我收获了额外的关爱。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工作16年来我教了1200多个学生。假定其中有2/3是爱我的,那么在亲人朋友之外,我的人生额外收获了800多份关爱,这种幸福是旁人无法感知的。”对盘锦高级中学的陈桂清老师来说,2008年是硕果累累的一年。在当年的高考中,全市文理科第一名的学生都出自她所负责的年级部,11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升入一本的学生突破500人,升人二本的学生突破1200人。20年来,陈老师任劳任怨地工作在教育第一线,她的女儿基本上是在学校收发室里长大的。作为母亲,她深感愧疚,但作为老师,她无比自豪。“每当我以公仆的身份去尊重、关怀、帮助别人,自己便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工作、学习、生活都感觉天高地阔,力量倍增。”这是魏书生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市实验小学数学老师沈春彦一直铭刻在心。多年来,他获得了很多荣誉,但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仍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奉献,精心备课,钻研业务,他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一直排在年级前列,他所执教的数学课多次被评为省市级优质课。最令人动容的是,从1999年至今,他十年如一目,省吃俭用地资助一个素昧平生的学生小旭,累计付出7000多元。看到这个因贫困而面临辍学的孩子如今顺利考上大学,他感到无比快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就是沈老师的高尚情怀。

盘锦市阳光小学的任玉涛老师,在一篇题为《育人教书是享受》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小爽是-个可怜的孩子。她的爸爸因车祸去世,妈妈没有工作,家中还有一个痴呆的哥哥。妈妈无暇照顾她,就把她送到奶奶身边。身为班主任的我,总想给她更多关爱。一天放学后,我带她到商场,为她买了漂亮的衣服和白球鞋,又在餐馆为她点了很多好吃的。吃着吃着,她哭了起来,对我说道:“老师,我想爸爸妈妈!”听到这辛酸的话语,我忍不住掉泪了,紧紧搂着她说:“好孩子,不要哭,老师就是你的亲人。”有一次,她患了严重的流感,奶奶没钱为她治疗。为了让她尽快康复,我为她买了药,并请医生到家里为她输液。双休日,我又去帮她补课。在我的关怀下,如今的小爽恢复了孩子的天性,活泼的笑容又浮现在她的脸上。

大洼县职教中心的孙艳辉,在班主任工作中不仅真诚地关爱学生,而且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把爱传递给更多的人。在《我以我心塑师魂》一文中,她这样写道: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我刚刚躺下,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电话那头有一位母亲在哭泣,断断续续地说:“我的儿子离家出走了。”我急忙穿上衣服,扔下正在发烧的儿子,来到学生家。那天晚上,我不知打了多少电话,连夜走进了多少网吧、酒店。最后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网吧里找到了他。现在那个学生已毕业,在铁岭军分区工作,每当节假日,我都能听到他问候的声音,这一声声问候中传递着学生对老师的一片真情。拥有,我承担着责任;奉献,我体验着幸福;创造,我享受着生命。育人教书,使我的生活充实、自在。这,就是魏书生教育思想引领下的盘锦教师,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享受”一词做了最完美的诠释和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