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肿瘤医院预约挂号:人文素养读书指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03:19

人文素养读书指南

 

南京图书馆编

 

 

 

序   言

这本小册子虽然叫做“指南“,但并不含有指导的意思,其实仅仅是一本关于人文修养方面的读物简介,供茶余饭后或者睡觉前随便翻翻,以认识一些古往今来的名人,知道一些古往今来的名著。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科技很发达,普及得也很快,相应的生活水平比以前人高,同时用来打发业余时间的娱乐方法也越来越多,但书籍特别是一些经典的书对我们来说仍然有很切实的意义,尤其是精神上的、感情上的。用比较现实一点的眼光来看,一个人接触、阅读甚至了解历史上的经典作品,至少可以增加他的知识,和人交谈时或聚会发言时往往会显得见多识广,肚子里的货很多,令人佩服;或者遇到什么具体问题时,也可能会因为曾读过某些书而偶尔得到一种灵感来应对眼前的局面;假使从稍为高一点的层次来看,一个人长期阅读并了解经典,他自身的精神面貌和气质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经典的微妙之处常常就体现在渐渐地改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性情习惯上。

人类到今天为止累积下来的书籍浩如烟海,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如果我们要读的话,当然要拣那些被历史肯定的著作来读。而怎么才能知道哪些书是值得读,应当读,必须读的呢?这本小册子做的就是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我们根据前人所做的中外名家共荐书目的统计数字,按次数多少,择优选取,逐一进行介绍。因为这些书都是各个领域里的顶尖人物所作的推荐,而且确实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名著,所以它们的经典性应该是可信的。

这本小册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名人谈读书,我们选取了几篇中外著名人物谈读书的文章,其中涉及读书的态度、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哲理,以使读者多方面地了解读书之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到底有什么意思;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分别是基础篇、进阶篇和提高篇,这些都是就不同阶段的个人人文修养水平而言的,好比登楼,拾阶而上。阅读人文修养的经典作品不是一天两天,一部两部,一遍两遍的事,而应长此以往,成为每天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因此,这本小册子的最终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大家在认识了古往今来的名人,知道了古往今来的名著之后,并不到此为止,而是因此对人文经典产生兴趣,最好是浓厚的兴趣,然后根据我们提供的线索,把原著找过来好好地读一番,那么我们这块抛出去的砖便算是引到玉了。

 

 

                                                    编者

                                                    2007-4-19

 

 

 

一、名人谈读书

漫谈读书

               ——梁实秋

  梁实秋(1903-1987),本名梁治华,字实秋。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他的文学活动始于1920年前后,当时他还在清华学校就读,即以新诗创作显露才华。1923年赴美留学,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南京东南大学、上海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1949年去台湾,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实秋左手写散文,右手写评论,兼长翻译,著作等身,成就非凡。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偕往,至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崩拆之声,山林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书与你

           ——毛姆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和剧作家。生于巴黎。代表作有《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 Pence)和《人间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等。

  养成阅读的习惯,使人受益无穷。很少体育运动项目能让你在过了盛年之后仍然能够坚持不辍,获得满足,而游戏往往需要寻找同伴一起来玩,阅读就没有诸如此类的不便。书随时随地可以开始读,有要紧事必须立即处理时,又能随时放下,以后再接着读下去。在今天这快乐的时代里,公共图书馆给予我们的娱乐就是阅读,何况普及本价钱又如此便宜,买一本来读也不难。养成阅读的习惯,就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生命中有任何灾难降临的时候,往书本里一钻,是个好办法。不过,我指的灾难,并不包括饥饿的痛苦和失恋的悲哀,这两者光靠读书是缓解不了的。然而,身边放五六本精彩的侦探小说,手捧一个热水袋,却能使人不在乎患了重感冒。要是我们被迫去读那些令人厌倦的书,又怎能养成为阅读而阅读的习惯呢!

  

  费脑力的活动时,便读读历史、散文、评论和传记。晚间我用来读小说。另外,我手头总有一本诗集,想读的时候随时拿出来读一会儿。床头放一本可以随时阅读,也能在任何段落停下来,心情一点也不受影响的书,这种书可惜很难觅得。(陈安澜译)

 

 

 

论读书

——叔本华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主要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的思想不仅影响存在主义和其他哲学运动,还影响了一大批作家和艺术家,如瓦格纳、托尔斯泰、普鲁斯特和曼等。

善于读书的人,决不滥读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是时下正享盛名,大受欢迎的书,如一年数版的政治、宗教小册子、小说、诗歌等,也切勿贸然拿来就读。要知道,为愚民而写作的人反而常会大受欢迎,不如把宝贵的时间用来专心一致地阅读古今中外出类拔萃的名著,这些书才使人开卷有益。

坏书是灵魂的毒药,读得越少越好,而好书则多多益善。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最新的出版物,而不读各个时代最杰出的作品,所以作家也就拘囿在流行思潮的小范围中,时代也就在自己的泥泞中越陷越深了。

不读坏书,是读好书的一个条件:因为人生短促,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温习乃研究之母",任何重要的书都应该立即再读一遍。一方面因为再次阅读能使你更清楚地了解书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其结尾,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开端;另一方面,第二次阅读时你会有不同的心情,得到不同的印象,就像在不同的照明中观察同一件东西。

 

  

二、基础篇

 

《乐府诗集》

        [宋]郭茂倩编著。郭茂倩,字德粲,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生卒年及一生经历不详。

        《乐府诗集》共100卷,是上古到唐五代乐章和歌谣的总集,其中以汉魏以来至隋唐的“乐府诗”为主体。“乐府”是宫廷音乐机构,始于汉,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音乐,兼采民歌并配以乐曲,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诗”。郭茂倩把《乐府诗集》中的作品分为十二类,其中“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横吹曲辞”“杂歌谣辞”这六类里大量收录民间歌辞,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更是中国诗歌史上极其珍贵的遗产,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子夜歌》等已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作品。

        它又刚健,清新。无名氏文学如《子夜歌》之流,会给旧文学一种新力量。——鲁迅

        南图馆藏:①I222.6/09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②I222.6/01乐府诗集:一百卷/(宋)郭茂倩编撰--北京:中华书局,1979.(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唐诗三百首》

        [清]孙洙编选。孙洙(1711~1778),字临西,一字苓西,号蘅塘,晚号退士,安徽休宁人。孙洙生性聪颖,为人恬淡,雅好诗歌。历任各地知县,常与百姓话家常以了解民生,重情义,有政绩,为官清廉,一生贫寒。著有《蘅塘漫稿》、《排闷录》、《异闻录》。

        《唐诗三百首》共8卷,书名取“诗三百“之义,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后世有所增加)。本书篇目适度,入选作者包括”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入选作品既有古体诗,也有绝句、律诗,各种体裁兼备;所选诗歌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且多是脍炙人口,浅近易懂的作品,十分适合儿童及初学者阅读。在众多的唐诗选本中,本书流传最为广泛。

        这部书选在清代中叶,入选的差不多都是经过1000多年淘汰的名作,差不多都是历代公认的好诗。——朱自清

        南图馆藏:①I222.742/0312唐诗三百首:最新插图版/张超主编--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青少年课外阅读经典);②I222.742/0114/5唐诗三百首:图文本/(清)蘅塘退士编选;盖国梁注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宋词选释》

        俞平伯编选。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晚清大学者俞樾之曾孙。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教于国内各著名大学,曾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回国后继续任教。他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提倡过“诗的平民化”,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红楼梦辨》(后名《红楼梦研究》)。

        《唐宋词选释》共3卷,选词251首。本书选词视野宽泛,注重词家风格特色和词的发展途径。入选词人均取其高雅明快的作品,以体现其人在词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本书注释部分多有新意,严格区分“注“与”释“的不同,为简明易懂起见,多”释“少”“注“,偏重启发性的解释以”使读者自会其意“。

        南图馆藏:I222.84/03/1.2唐宋词选释/俞平伯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西游记》

        [明]吴承恩著。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吴承恩性敏多慧,幼年即酷好奇闻异事,因家富藏书,故能多读唐人传记,曾著志怪小说《禹鼎志》,惜不存。他虽博及群书,但早年参加科举,屡试屡败,约五十一岁时肄业于南京国子监。他虽与当时权贵如胡宗宪、徐阶等结识,但仍一生穷困,郁郁不得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西游记》共100回,这部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基于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取经的史实而创作。全书贯穿着两大主题:锲而不舍的求经精神和降魔除妖的坚定决心,小说创作了勇敢无畏的孙悟空,诚实憨厚的猪八戒这两个经典形象。《西游记》中的故事想像极为新奇,出神入化,且语言浅近,风趣诙谐,能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同时该书思想博大,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之言,以极其艺术化的手法反映了极其深刻的社会现实。《西游记》是中国古典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顶尖之作。

        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鲁迅

        南图馆藏:①H125.4/033西游记/(明)吴承恩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中国古典名著注音版)②I24/039西游记/(明)吴承恩著--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青少年素质教育必读A卷新世纪珍藏版)③I242.4/012/7西游记/吴承恩著;霍嘉校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读本)

 

 

《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吴调侯编选。二吴主要生活于清康熙(1654~1722)年间,均是浙江绍兴人,叔侄关系,长期设馆授徒。吴楚材崇尚儒家思想,身体力行,亦精于科举教育;吴调侯为人倜傥,重气节。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

        《古文观止》共12卷,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共选220篇古文,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古典散文发展的基本轮廓和主要面貌。所选作品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或重义尚儒、修齐治平,或婉转奇妙、意韵深厚,均为两千年来公认的“名篇”。本书选材范围广泛,涉及各种文体、流派,文章长短恰当,评点注释适中,且文句通晓流畅,是三百年来初学者阅读古典散文的规范读本。

        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随着岁月的消逝,由当日的不能甚解到若有所得,由强记死背到豁然而悟。——台湾著名画家、作家梁丹丰

南图馆藏:①H194.1/0257古文观止:珍藏本/迟赵俄选评--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中华古典名著文库少年版)②H194.1/0236古文观止译注/(清)吴楚材,(清)吴调侯编选;李梦生,史良昭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徐志摩诗全编》

        徐志摩著。徐志摩(1897~1931),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浙江海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曾用笔名南湖,云中鹤。1921年赴英国留学,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同年开始创作新诗。回国后参与发起“新月社”,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1931年飞机失事身亡。

        《徐志摩诗全编》共分为七个部分:《花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拾遗》《集外译诗》,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是中国早期白话新诗的杰出代表。

        志摩是中国文坛上杰出的代表者,志摩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并驾齐驱,我称他为“末代的诗人”——茅盾

        南图馆藏:①I226/0142徐志摩诗全编:编年体/徐志摩著;梁仁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②I226/0154/1.2新编徐志摩全诗/徐志摩著;顾永棣编注--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吾国与吾民》

        林语堂著。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福建龙溪人。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后主持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后旅居美国,1966年定居台湾,次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次年在香港逝世。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著于1934年春夏秋三季,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原文系用英语写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析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作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轰动,为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该书语言幽默而优美,严肃而愉悦,是典型的林氏风格。

        南图馆藏:①C955.2/042中国人:全译本/林语堂著;郝志东,沈益洪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②I266/0700吾国与吾民/林语堂著;黄嘉德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伊索寓言》

        [古希腊]伊索(Aisopos)编著。伊索(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家,弗里吉亚人,传说他曾是奴隶,获得自由后常出入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宫廷;又传说他曾到雅典访问,并向他们讲寓言《请求派王的青蛙》,以劝他们不要賛换当时希腊的统治者庇士特拉妥。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共收录寓言300多则,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各异,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蕴涵着深刻的道德美丑及是非辡析的观念,是上佳的启蒙读物,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欧洲寓言发展的先河,并且影响到其后欧洲寓言发展的全过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钱钟书

南图馆藏:①I545.74/08伊索寓言全集/(古希腊)伊索著;王焕生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彩色插图全译本)②I18/0528伊索寓言/《青少年素质教育必读》编委会编--北京:朝华出版社,2004.(青少年素质教育必读B卷新世纪珍藏版)③I545.74/01全译伊索寓言集/周作人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苦雨斋译丛)

 

 

《一千零一夜》

        [中古阿拉伯]古阿拉伯人、古埃及人。相传古代中国与印度之间有一萨桑国,国王因某种原因痛恨女子,每日娶一少女,次日清晨即将其杀死。宰相的女儿为救无辜女子免遭杀害,自愿嫁给国王,她每晚讲述故事,以引起国王第二天晚上连续听的兴趣,直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使国王感化。

        《一千零一夜》,又译作《天方夜谭》,全书大小故事共260多个,包括神话传说、童话寓言、道德训诫故事、历史故事、恋爱故事、航海经商冒险故事等等。书中故事情节诡异,神幻莫测,全书出场人物形形色色,构成了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中世纪阿拉伯及其周边国家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一千零一夜》以其博大的内涵使后世作家深受影响,如但丁、薄伽丘、歌德等人的创作均受其启示。

        我希望上帝使我忘记《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情节,以便再读一遍,重温其中乐趣。——司汤达

        南图馆藏:①I371.73/01/2/(:1)-(:6)一千零一夜/纳训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②I371.73/024天方夜谭/郅溥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译林世界文学名著)

 

 

《鲁滨逊漂流记》

        [英]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著。笛福(1660~1731),生于伦敦,小说家。幼时只受过普通中等教育,早年曾经商,办工厂,后办报刊出版政治读物并参与党派政治斗争。年轻时足迹曾遍历各地,他一生中经历过海盗拘禁、家庭破产、政治失意等变故,年近花甲才将精力转入文学创作中。他在西方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鲁滨逊漂流记》描写了主人公鲁滨逊海上遇险幸存后,如何顽强孤独地在荒岛上生活的冒险经历。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读之如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小说语言直白自然,以主人公的口吻自述,读之倍感亲切。这部小说表达了要求个性解放,勇于冒险的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成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笛福把一个白日梦用精美的故事画成了美景,诱惑着所有梦的人。

        南图馆藏:①I14/0628鲁滨逊漂流记/(英)丹尼尔·笛福著;郝佳妮改写--北京:连环画出版社,2006.(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系列)②H319.4/2231鲁滨逊漂流记:中英对照/(英)丹尼尔·笛福著;古天编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名著名篇双语对照丛书)

 

 

《高老头》

        [法]巴尔扎克(Honore de Balzac)著。巴尔扎克(1799~1850),生于巴黎以南的图尔城,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巴尔扎克家境富裕,但他早年拒绝父母安排,立志从事文学事业,并因此而穷困不堪,以至负债累累。年过30他才凭小说《驴皮记》成为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此后直到他去世,他以过人的精力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创作了90多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

        《高老头》是《人间喜剧》中的名篇,主人公高利奥老头出身微寒,后靠供应军粮发了大财。他疼爱他的两个女儿,让她们打扮得珠光宝气,最后以价值巨万的赔嫁把她们嫁给了贵族子弟,使面粉商的女儿成了伯爵夫人;然而两个女儿挥金如土,象吸血鬼似地榨取父亲的钱财,当老人一贫如洗时,再也不许父亲登门,使之穷困地死在一间破烂的小阁楼上,她们却连葬礼都不参加。通过高老头的悲剧,作者批判了建筑在金钱基础上的“父爱”和“亲情”,对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给予了有力的抨击,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具有相当深刻的现实意义。

        野心家求名求利的挣扎,与高老头绝望的父爱交错之下,使小说内容愈显得光怪陆离,动人心魄。———傅雷

        南图馆藏:①I565.44/0307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张冠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49页;20cm(大学生必读);②I565.44/0276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韩沪麟,李恒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译林世界文学名著)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集》

        [法]居伊·德·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著。莫泊桑(1850~1893),生于诺曼底,著名作家。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他一生短暂,在近10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和3部游记。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集》中的小说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第二是描写底层劳动者的悲惨遭遇,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择平凡生活中的典型,布局结构精巧,细节刻化精细、思想内涵深刻,文笔自然流畅,成为后世作家的典范。

        南图馆藏:①I14/0621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法)莫泊桑著;李玉民,柳鸣九译--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②H329.4/029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法)莫泊桑(Maupassant,G.de.)著;晨星,方明注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美]马克·吐温(Mark Twain)著。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生于密苏里州,作家。他幼时家境贫困,曾作印刷厂排字工,后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做了4年舵手,得以接触各色人物。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他随哥哥去内华达;先卷入找矿热潮,后去报馆工作,从此开始创作生涯。七十年代初,马克·吐温结婚,此后二十年是他文学创作的旺盛期。晚年他曾写有一系列政论文,抨击帝国主义。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公认的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作品以美国南北战争之前的社会面貌为背景,描写了白人孩子哈克与成年黑奴吉姆为争取自由结伴从密西西比河逃亡,一路上相互依靠,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小说情节生动、细致感人,人物塑造具有令人难忘的魅力。小说中大量使用美国南部方言、俚语,开创了美国文学口语文体的传统,这对美国以后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南图馆藏:H319.5/0253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简写本/(美)马克·吐温(MarkTwain)原著;苗广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英汉对照世界文学丛书)I712.84/044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美)马克.吐温著;成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草叶集》

        [美]华尔脱·惠特曼(Walt·Whitman)著。惠特曼(1819~1892),生于美国纽约长岛,著名民主诗人。惠特曼出身贫寒,11岁便辍学打工,但他勤奋好学,阅读大量世界名著,深受民主思想家潘恩作品的影响。1840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政治活动,1850年后,惠特曼在作木匠和建筑师的同时,展开了旺盛的诗歌创作活动。1873年他患半身不遂之症,但坚持创作,直至病逝。

        《草叶集》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共收有诗歌三百余首,诗集得名于书中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草叶集》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作者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它是惠特曼一生创作的总汇,作品充分反映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国的时代精神。本书既是美国诗歌史上一座灿烂的里程碑,也是世界闻名的佳作。

        如果我们用一棵大树来表示美国文学的发展…那么树干一定是惠特曼的形象。——毛姆

        南图馆藏:①I207.62/030草叶集/(美)惠特曼(Whitman.W.)著;赵萝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外国文学名著丛书)②I712.24/05/2草叶集/(美)惠特曼著;李野光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2册;20cm(世界文学文库)

 

 

《泰戈尔诗选》

        [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著。泰戈尔(1861~1941),生于加尔各答,著名诗人、哲学家、社会活动家。他生于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913年因作品《吉檀伽利》获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是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泰戈尔诗选》分别收录了由郑振铎翻译的《新月集》《飞鸟集》和由冰心翻译的《吉檀伽利》《园丁集》中的作品,此外还收录了郑振铎的《泰戈尔传》。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而他本人则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在这些诗里显示我毕生梦寐以求的世界,这些诗歌是高度文明的产物。——[爱尔兰]叶芝

        南图馆藏:I351.25/029泰戈尔诗选/(印度)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著;冰心,石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I351.25/023泰戈尔诗选/(印度)泰戈尔著;冰心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G634.303/038/1.2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著;冰心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经典常谈》

        朱自清著。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浙江绍兴人。他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浙一带教中学。1925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8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经典常谈》共十四篇(首篇序言),分类介绍中国传统典籍中的经典作品,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谈语言文字的“小学”放在最前。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当时学者的最新见解,作者则述而不作。全书思路清晰,识见高远,语言朴实如话家常,以冲淡夷旷的笔墨把枯燥的事实和繁杂的理论写得异常轻盈生动,使人不但读之忘倦,且可在不经意间对传统经典的要旨心领神会。

        谈“诗”与“文”的两部分,抵得上一部清晰精到的文学史,甚至比那些粗制滥造的整部文学史还好。——吴小如

        南图馆藏:C539/0144经典常谈/朱自清撰;钱伯城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国史大纲》

        钱穆著。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思想家、史学大师,江苏无锡人。钱穆九岁入私塾,熟习中国传统文献典籍。1912年因家贫辍学,后自学,自次年起历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后,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1949年只身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今香港中文大学前身),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为止,期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国史大纲》共分8编,是一部中国通史,上自先秦下至晚清民国初年,提纲契领地讲述了两千年来的中国历史。全书分章节写成,言简意备;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注重从宏观角度叙述史实,着力表述一以贯之的传统精神。本书主旨在鉴往以知来,作为中国人如何应付当前种种形势变化的根据。在近现代诸多通史著作中,本书的鲜明特色在于:不帯明显的政治倾向,以饱含温情、庄敬肃穆的笔触叙述历史,使读者深知了解本国历史的必要性。

        惟古於词必己出,语不惊人死不休。撑肠正有五千卷,不废江河万古流。——金静庵

        南图馆藏:K20/044国史大纲/钱穆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人类的故事》

        [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Loon)著。房龙(1882~1944),生于荷兰鹿特丹,出色的通俗读物作家,在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均有著作,大师级的文化普及者。房龙早年混迹社会,作过教师,编辑,记者和播音员等,1903年起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1913年起他开始写书,直到1921年写出《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从此饮誉世界,直至1946年去世。房龙本人多才多艺,他精通十种文字,善拉小提琴,他还为自己的绝大多数著作配画了许多稚拙可爱的插图。

        《人类的故事》共分63章,以深厚的人文关照和俏皮睿智的文笔,展现了人类历史从远古到殖民时代的浩荡长卷,其中有节奏明快的“大历史”叙述,也有确实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件和细节,无论是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或是通读过浩繁巨著的专家,都可以在这本经典的通俗人类史中,获得启发和阅读快感。

        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郁达夫

        南图馆藏:①Q98-49/017人类的故事/(美)房龙著;OPEN工作社编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②K109/041人类的故事/(美)房龙(Van Loon,H.W.)著;张海平,张丽梅译北京出版社,1999

 

 

《世界史纲》

        [英]赫·乔·韦尔斯(Herbert﹒George﹒Wells)著。韦尔斯(1866~1946),生于英国肯特州(现为伦敦市区的一部分),著名作家。韦尔斯出身中下阶层,22岁获伦敦大学理科学士学位。1893年,患病,不能工作,遂以文为业。1895年发表的《时间机器》,为现代科幻小说开山之作。1905年,他发表《近代的乌托邦》,把力量倾注于现代文明的批判,表示出他对世界的前途及人类未来命运的关心。1920年出版了倾倒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通俗史名作:《世界史纲》,1933年,韦尔斯就任第二届国际笔会会长。

        《世界史纲》共8编38章,本书论述了从地球的形成、生物和人类的起源直到现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横跨五大洲的世界历史。书中并附有105幅地图与100幅插图,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经典巨著。本书视野开阔,胸襟博大,书中关注的是人类文化的遗产,包括思想、文化、宗教等遗产,而这是人类文明历程中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它的意图就在于“以平直的方式,向具有一般智力的人展示,如果文明要想延续下去,政治、社会和经济组织发展成为世界性联盟是何以不可避免的”。其核心主题是:世界只有通过教育而不是战争和革命才能得到拯救。

        南图馆藏:①K109/053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美)赫.乔.韦尔斯著;吴文藻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②K10/026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英)韦尔斯著;曼叶平,李敏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忏悔录》

        [法]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著。卢梭(1712~1778),生于瑞士日内瓦,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卢梭生而丧母,幼年在父亲的影响下酷爱读书。早年在法国流浪,寄人篱下;1749年,他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此后,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文艺创作硕果累累。他晚年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忏悔录》共分为两部十二章,两部分均于他去世之后才先后公之于世。《忏悔录》是卢梭在生命最后十年中的自传作品,他晚年遭到四面围攻,内心异常悲愤,为了替自己辩护而写了这本书。《忏悔录》记载了他从出生到1776年被迫离开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在自传中,他追求绝对真实,把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完全暴露出来,以坦率的风格,揭示自己身上的种种人性恶的方面,体现了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忏悔录》在某种程度上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灵感的一个源泉。

        南图馆藏:①I565.44/033/忏悔录/(法)卢梭(Rousseau,J.J.)著;黎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②I565.44/033/2忏悔录/(法)卢梭著;陈筱卿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5.

 

         

《论语译注》

        扬伯峻著。杨伯峻(1909~1990),原名杨德崇,语言学家,湖南省长沙市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历任中学教员、大学教授,亦曾任职于政府。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译注方面。著有《中国文法语文通解》、《文言语法》、《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

        《论语译注》汇编了记载孔子言行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译文明白流畅,注释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结论在集古今学者之大成的基础上颇多个人新见,虽未必符合原文意旨,但可备一说。《论语译注》一书影响颇大,曾被香港、台湾翻印,日本的两所大学用做教材。

        南图馆藏:B222/01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著。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授。

        《中国哲学简史》共28章,本是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哲学而用英文写就的。本书有三大特点:1篇幅小容量大,“择焉虽精而语焉尤祥也”。2﹒视野开阔。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虽是蜻蜓点水,仍不失哲人洞见。3﹒文体晓畅。读者或许不同意书中的某些观点,但绝不会不明白书中的观点。此书在西方具有广泛影响,对中国读者而言,则是了解本国哲学最好的一本入门读物。

        读《论语》,有读了后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北宋理学家 程颐 

        南图馆藏:B2/044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美学散步》

        [现代]宗白华著。宗白华(1897~1986),原名之櫆,字伯华,浙江杭州人。哲学家、美学家、诗人。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19年受聘主编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1925年回国后即开始讲授康德哲学及西方美学,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美学散步》收入作者的美学与艺术、文学论文22篇。全书共分四个部分,主要讲中国的美学,如山水画、书法、壁画和雕塑,谈得最多的是山水画。宗白华认为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特色在于“充实”与“空灵”、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本书探讨了中国艺术中的美学思想,以道、舞、空白概括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从对中国诗、画空间意识的探求,阐明中国和西方审美意识的差异。本书文笔闲适,读之宛如在散步中倾听深刻的美学哲理。

        南图馆藏:J05/01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哲学的故事》

        [美]威尔·杜兰特(WillDurant)著。威尔·杜兰特(1885~1981),麻省北亚当姆人,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曾因杰出的学术成就荣获普利策奖及白宫勋章。他先后在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受高等教育,后在伍伯利和杜威的指导下专攻哲学,1917年获博士学位。1926年,出版《哲学的故事》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后偕同夫人投注毕生精力从事《世界文明史》的著述,直至1975年,历四十年的光阴,终于完成了《世界文明史》这一旷世巨著。

        《哲学的故事》共11章,是威尔·杜兰特的成名作。本书以史话的形式,叙述了从古希腊伊壁鸠鲁至罗素、桑塔亚那、杜威等28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以哲学家的传记为纲,把各时期的思想,归附于相应时期之下,在阐述每位哲学家思想的同时,详细介绍了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和情感状态,且对每位哲学家进行了中肯的批评。此书文笔生动,活泼有趣,作者以深入浅出的笔调,将艰涩难懂的哲学理论娓娓道出,读之令人忘倦。

        南图馆藏:①B08/012哲学的故事/(美)杜兰特著;朱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②B-49/040哲学的故事/(美)威尔·杜兰特著;梁春译--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著。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乌尔姆镇,犹太人,划时代的大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士工业大学,后在瑞士专利局做技术员,期间每年发表一篇物理学方面的论文,直至1905年,发表了《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这是有关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因遭纳粹政权迫害迁往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主任,1940年入美国籍。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物理学经典著作之一,是爱因斯坦亲自对他的相对论所作的大众化解释。全书分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关于整个宇宙的一些考虑”

        3篇。虽然本书是通俗读物,作者选取的事例——火车、箱子——也易于理解,但爱因斯坦是按照严格的逻辑推出它的结论的。相对论不仅引起了时空观的革命,也带来了整个物理学的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图馆藏:O412.1/060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美)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著;杨润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科学素养文库)

 

三、进阶篇

 

《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著。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宋武帝刘裕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王。曾先后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史载其“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

        《世说新语》通行本为6卷,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後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歷史上实有的人,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於传说,不尽符合史实。此书内容大多系杂採众书而成,所记载的人物言行虽是零星片断,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本书文字质朴,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世说新语》因为专门对人物个性进行全面描写而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创了“志人”这一文言小说流派。

        南图馆藏:I242.1/0278世说新语译注/张万起,刘尚慈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

 

 

《红楼梦》

        [清]曹雪芹著。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生于南京,小说家。曹家自曹玺(曹雪芹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故曹雪芹年青时“锦衣纨绔”、“饫甘餍肥”,后其父因事受牵连,被革职抄家,家道因此中落,曹雪芹一度到”举家食粥“的境地,正是这种前后云壤之别的生活,使曹雪芹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认识,这些都集中反映在他的未完成的长篇文学巨著《红楼梦》里。

        《红楼梦》原书共80回(未完稿),后40回高鄂续。《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红楼梦》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书中体现了两千年来儒、释、道精神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

        《红楼梦》是中国叙事文学的皇冠。要了解古老中国的大家族制度的生活方式、礼仪规范和人间趣味,不可不读此书;同样,要了解中国文学的大家风范和中国语言的奇妙魅力,也不可不读此书。——著名学者 杨义

        南图馆藏:I242.4/0453红楼梦/(清)曹雪芹,(清)高鹗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桃花扇》

        [清]孔尚任著。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诗人,戏曲作家。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三十七岁前,他在家养亲、读书;1684年康熙南巡,北归祭孔,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因御前讲经、导览皆称旨,被康熙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赴京就任。此后曾任外官,四年后又回京。康熙三十八年(1699),孔尚任经三易其稿终于完成《桃花扇》。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后回乡隐居直至终老。

        《桃花扇》共四十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分上下两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桃花扇》的重要主题,作者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权奸掌柄,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剧中主人公李香君虽为歌妓,却有明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这一形象十分成功。

        南图馆藏:I246.3/01/2桃花扇/(清)孔尚任著;王季思等合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朝花夕拾》

        鲁迅著。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是其笔名,浙江绍兴人。鲁迅幼年接受私塾教育,打下扎实的文史根基。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转入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初学医,后因故弃医从文。辛亥革命前回国,后任职于国民政府教育部,同时亦任教于北京各高校;1927后定居上海,创办《奔流》杂志,发起成立“左翼作家联盟“。鲁迅具有极强的独创力,他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经典作品留世。

        《朝花夕拾》为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读之令人颊齿生香,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南图馆藏:①I210.4/051朝花夕拾/鲁迅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②I210.4/056朝花夕拾/鲁迅著;陈东华编--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围城》

        钱钟书著。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江苏无锡人。幼年聪颖过人,记忆力超强,19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赴英留学,两年后获副博士学位,之后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1941年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此后写成长篇小说《围城》。1949年,回清华任教,后定居北京。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问世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抗战初归国留学生方鸿渐从觅职、恋爱到失业、婚变的一段经历为线索,塑造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像,揭示出其个性与道德的弱点,表达了对人生现实社会的深刻讽刺和对尘世人间的感伤之情,是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小说中,作者用极聪明、极尖锐、极生动的文字道出富含哲理的语句,令人拍案叫绝。《围城》问世以来,已有多种外文译本在海外出版。

        《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都优秀,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著名教授 夏志清  

        南图馆藏:I247.5/13264围城/钱钟书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神曲》

        [意大利]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Alighieri)著。但丁(1265~1321),生于佛罗伦萨,作家,诗人。但丁的生平记录很少,他可能并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从许多有名的朋友兼教师那里学习不少东西,包括拉丁语、普罗旺斯语和音乐,12岁时就已经结婚。他年轻时做过骑士,曾担任过短期行政官,富有政治热情,关心共和国的前途,后遭到政治迫害被判永久流放。在放逐期间开始创作《神曲》,直至去世前终于完稿。

        《神曲》是但丁在被放逐期间写的一部长诗,是他的代表作。诗人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神曲》是一部奇书,但丁因之而成为世界四大诗人之一,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它都是敬而远之的,原因在于书中有大量象征和比喻的运用,以及典故的层出不穷,使人往往望而生畏,其实,《神曲》的解读虽非易事,却也不难:要欣赏《神曲》,应直接跃入诗中,而不必太重视,甚至根本不重视其象征意义,也许是最好的方法。

        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南图馆藏:①I546.23/01/2神曲/(意)但丁著;朱维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②I546.23/06/(:1)-(:3)神曲/(意)但丁著;张曙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蒙田随笔全集》

        [法]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著。蒙田(1533~1592),生于加斯科涅郡,思想家、作家。蒙田出身贵族,祖上是波尔多人,他早年学习拉丁文。曾做过15年文官,后辞职回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不过他爱好旅行,途中所见所感均见诸《随笔集》。蒙田自1572年开始断断续续地写随笔,直至他去世。

        《蒙田随笔全集》共107章,百万字左右。蒙田以博学著称,在全集中,鸟木虫鱼、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书中,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它是十六世纪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经过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书中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在法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创了随笔式作品之先河。

        南图馆藏:I565.633/01蒙田随笔全集/(法)蒙田著;潘丽珍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悲惨世界》

        [法]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著。雨果(1802~1885),生于贝藏松城,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作家。雨果天资聪慧,9岁开始写诗,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19世纪下半叶,法国政局动荡不安,雨果被迫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斗争,猛烈抨击当权者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法国先贤祠。

        《悲惨世界》是雨果晚年杰出的代表作,曾被誉为“社会的史诗”。全书以主人公冉阿让的活动为主线,分为五部,长达百万言。作品真实描绘了1815年拿破仑失败到七月王朝初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真实地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愤怒地谴责了法律的不公正以及对争取自由的共和主义英雄们表示了深深的敬意。这是一部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而又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珍品。

        《悲惨世界》问世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它在时间之流的大海上傲然挺立,它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千千万万人们,不断造访的一块艺术胜地,而且将永远是人类文学史中一块不朽的胜地。——柳鸣九

        南图馆藏:I565.44/03/10悲惨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哈姆雷特》

        [英]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著。莎士比亚(1564~1616),生于沃里克郡,英国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585年到伦敦谋生,1590年左右参加了剧团成为一名演员和剧作家,开始了他的舞台和创作生涯。他三十而立,蜚声剧坛,四年后就已经成了英国戏剧界的泰斗。1612年左右他告别伦敦回到家乡定居。1616年4月23日病逝,葬于镇上的圣三一教堂。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莱特是一个刻画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以"忧郁的王子"而闻名于世。由于《哈姆莱特》具有悲剧的深刻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对人类生活的高度概括性,以及悲剧艺术、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和完美性,400年来,它一直震撼着各国读者的心灵。

        哈姆雷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南图馆藏:I561.34/07罕秣莱德/(英)莎士比亚(Shakerpeare,W.)著;孙大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堂吉诃德》

        [西班牙]塞万提斯·萨维德拉(Miguelde Cervantes Saavedra)著。塞万提斯(1547~1616),生于马德里,作家、戏剧家、诗人。塞万提斯出身贫寒,仅受过中学教育。迫于生计,做过家臣,后又参加海战,并因此失去左臂,在回国途中不幸为海盗所俘。被赎回国后,他一面著书一面在政府里当小职员,因不能完成税收任务屡次下狱,也有的是遭受无妄之灾,甚至连《堂吉诃德》也有一部分是在监狱里构思和写作的。1616年他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堂吉诃德》讲述的是一个西班牙乡绅吉哈诺因读骑士小说入迷,立志要扫尽人间不平,遂改名堂吉诃德,穿上生锈的盔甲,手持长矛,跨上瘦马外出游侠,他完全生活在自己虚构的骑士世界中。他前后游侠三次,险些丧命,临终前终于醒悟,“现在知道那些书上都是胡说八道,只恨悔悟已迟”。《堂吉诃德》的意义在于作者以喜剧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自身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在欧洲一切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堂吉诃德》。——别林斯基 

        南图馆藏:I551.43/014/1.2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著;杨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汤姆叔叔的小屋》

        [美]哈里特·比彻·斯托夫人(Mrs. Harriet Beecher Stowe)著。斯托(1811~1896),生于康涅狄格州,美国女作家。她从小受到神学的熏陶,青年时期因受其叔父萨缪尔·福特的影响接受了自由主义信仰。1836年,她与父亲所在神学院的C.E.斯托教授结婚。其间,她访问了肯塔基州,目睹了那里奴隶的生活;1850年,她随丈夫迁至缅因州,那里关于反奴隶制的讨论使她无比激动,于是利用空闲时间写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小说引起强烈反响,使她一举成名。

        《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汤姆叔叔、乔治夫妇等黑奴们曲折经历的描述,揭发和控诉了黑暗的奴隶制度。小说既描写了不同表现和性格的黑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嘴脸。它着力刻画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逆来顺受型的黑奴汤姆;也塑造了不甘心让奴隶主决定自己生死的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如伊丽莎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斯。同时,也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内心世界和奴隶主不完全相同的表现。《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美国废奴运动和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构成那次巨大战争——南北战争导火线的,想不到竟是这位身材矮小的、可爱的夫人。她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伟大的胜利。 ——美国总统 林肯

        南图馆藏:I712.44/024/4汤姆叔叔的小屋/(美)斯陀夫人著;王家湘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老人与海》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著。海明威(1899~1961),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附近小镇,小说家。父亲是医生,母亲爱好艺术。他早年做过记者、战地司机,后负伤回国,1922年始发表作品,1926年发表首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被称为“迷惘的一代”。1927年海明威回到美国,继续创作,后迁至古巴。40年代初,海明威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1954年,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古巴革命后,海明威夫妇迁居美国爱达荷州。他晚年患有多种疾病,精神抑郁症十分严重,1961年7月2日的早晨,海明威用猎枪自杀。海明威在近40年的创作中形成的简约有力的文体,开了一代文风。

        《老人与海》是一部富含哲理和寓言性质的象征主义小说,是海明威最重要的代表作。小说着力刻画了老渔民桑提亚哥在同象征着厄运的鲨鱼斗争中表现出的意志、毅力和勇气,成功塑造了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小说的主题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自己认为"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老人与海》获得1952年度普利策奖。

        《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诗,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荷马的手笔;行文又沉着又动人,犹如荷马的诗。——美国艺术史家 贝瑞孙 

        南图馆藏:I712.45/2826老人与海/(美)海明威著;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雪国》

        [日]川端康成(Kawabata Yasunari)著。川端康成(1899~1972),生于大阪,日本作家。幼失双亲,16岁后祖父母皆亡,成为孤儿。早年不幸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独,少年时代起即倾慕《源氏物语》等本国古典,这些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后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复转国文系。1921开始作家生涯,初期作品感觉纤细而敏锐,技巧新颖,被称为新感觉派作家。1935年开始发表、二战后才修改完成的《雪国》以及《千只鹤》和《古都》三部作品,获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性静,喜佛,晚年好书法,然而内心异常矛盾。后在极度忧郁中自杀身亡。

        《雪国》是一部中篇小说,通过两个三角关系:岛村——驹子——叶子,驹子——叶子——行男,描写具有高度美学意义的爱情,表现了一种平淡而又深沉的美。《雪国》没有严密的结构,生动的情节,通篇格调清淡,然而“《雪国》美就美在这平淡无奇之中”。《雪国》是川端从现代主义向日本古典主义美意识转换时期的作品,是这一时期最初的优秀小说。

        以敏锐的感受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实质。……达到一种空灵虚无的艺术至境。——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南图馆藏:I313.45/0937雪国/(日)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史记》

        [汉]司马迁著。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司马迁自幼好学,曾请益于大学者董仲舒、孔安国。20岁时,漫游全国,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后因故受宫刑下狱,三年后获释,更加发愤写作《史记》,在去世前终于完稿。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历时三千年。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据司马迁记载:全书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史记》取材广泛,包括当时社会流传史书和史官所藏典籍,以及实地调查所得,但取舍审慎。该书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开创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先河。

        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南宋史学家 郑樵 

        南图馆藏:K204.2/044/(:1)–(:4)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贾辅民等注译--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三国志》

        [晋]陈寿著。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皆曲意附从,陈寿不屈,故屡遭遣黜。入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上承《史记》、《汉书》、《东观汉记》,采用纪传体。书中没有志和表,只有本纪和列传。共65卷,包括《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后人又称为《魏志》、《蜀志》、《吴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取材精审,行文干净,记人传神,叙事简洁。因此被后人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同《史记》、《汉书》相媲美。

        南图馆藏:K236/05三国志校诂/吴金华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罗马帝国衰亡史》

        [英]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著。吉本(1737~1794),生于伦敦附近的普特尼,著名历史学家。幼丧母,年少多病,喜读书,尤好历史。14岁即入牛津,很快考取玛格达伦学院,后因故被其父送往瑞士。1763年,他前往欧洲大陆旅游,次年他在罗马废墟上,开始有写作罗马帝国史的念头。1772年,他开始写作《罗马帝国衰亡史》,期间曾定居瑞士洛桑,1787年写完最后一章,回到英国,1788年所有手稿全部出版。

        《罗马帝国衰亡史》共6卷71章,它在概略回顾罗马帝国早期历史后,详细叙述了从公元180年康茂德皇帝即位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之间1200余年的历史。本书叙事井井有条,前后连贯,表现出吉本广阔的历史视野和驾驭史料的高超才能。书中词句含蓄摇曳,婉约中透着冷峭,历来受到文史界的双重推崇。《罗马帝国衰亡史》是欧洲史学史上一部空前的权威性通史巨著。

        南图馆藏:K126/026罗马帝国衰亡史:D.M.洛节编本/(英)爱德华.吉本,黄宜思著;黄雨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老子注译及评介》

        陈鼓应著。陈鼓应,福建长汀人。1963年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哲学硕士学位。后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讲师、台湾大学副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员。1978年后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哲学。1979年在台湾创办《鼓声》杂志,任发行人。著有《庄子哲学》、《庄子哲学探究》、《言论广场》等。

        《老子注译及评介》吸收了历代研究《老子》的成果,对《老子》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并加以今译,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介,书后附录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的释文和《老子》校定文以及参考书目等有关资料,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

        南图馆藏:B223.1/01/1.2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

 

 

 

 

《四书集注》

        [宋]朱熹著。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思想家。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后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儒学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时,力主抗金,恤民省赋,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朱熹一生著述众多,涉及经学、史学和文学,其中最重要的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朱熹用毕生精力撰写和反复修改《四书集注》,前后凡40年。《四书集注》发挥了儒家学说,提出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书中特别重视认识方法、修养方法和道德实践等。在文字训诂方面,力求通达和洗练。《四书集注》很重视义理的阐发,是以义理解经的代表作。由于《四书集注》的刊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始被称为"四书",与"五经"一起成为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对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思想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南图馆藏:B222.12/04/2四书集注/(宋)朱熹撰--长沙:岳麓书社,1987.

 

 

《六祖坛经》

        [唐]禅宗六祖慧能说,弟子法海集录。慧能(636~713),一作惠能,中国佛教禅宗六祖,俗姓卢,河北范阳(今北京大兴)人。慧能幼年丧父,家贫,少时随母采薪度日,24岁时偶闻人诵读《金刚经》,心有体会,于是决意皈依佛门,后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慧能无文化,但悟性高绝,得弘忍衣钵真传,为避师兄神秀迫害,遵师嘱归岭南隐居。16年后于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受戒正式出家为僧。667年,慧能移住曹溪宝林寺,前后说法30多年,影响遍及朝野。

        《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慧能禅宗佛学要旨有四:1.见性成佛;2.无念为宗;3.顿悟成佛;4行住坐卧皆是坐禅。本书即记载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了解、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南图馆藏:B946.5/070六祖坛经/(唐)惠能著;王月清注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颜氏家训》

        [南北朝]颜之推著。 颜之推(531~595年)字介,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世传《周官》、《左氏春秋》。他早年即受家学,不好老庄清谈;生活上“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他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得梁湘东王赏识,19岁就被任为国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历20年,累官至黄门侍郎。公元577年,北齐为此周所灭,他被征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隋灭北周,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不久以疾终。自称“三为亡国之人”。

        《颜氏家训》共7卷,20篇。这是一本记录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包含不少有关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的细致的观察和通达的议论。书中记载的许多情况,有很高史料价值。诸如对南北士族风尚的异同、治学为文之方法,乃至语言杂艺都进行比较,求其得失。《颜氏家训》行文流畅,语短意长,“篇篇药石,言言龟鉴”,被尊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南图馆藏:①B828/05颜氏家训集解/(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②B823.1/036颜氏家训/(南北朝)颜之推著;曹惠民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传习录》

        [明]王守仁著。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浙江余姚人。幼承家学,但直至28岁才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以病告归,结庐故乡阳明洞读书,故世称阳明先生。后病愈复职,因反对宦官刘瑾,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刘瑾伏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经荐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作事机敏,用兵神速。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后又被起用,因病乞归,病死舟中。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本书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等观点;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学体系齐备。《传习录》集中反映王守仁的心性之学,对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谭嗣同等,以及当代新儒家都有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南图馆藏:I248.22/01传习录/(明)王阳明著;阎韬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西方哲学史》

        [英]伯特兰·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著。罗素(1872~1970),生于曼摩兹郡,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出身贵族,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数学,1893改学哲学。罗素1920年来华讲学,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长达一年,回国后写了《中国的问题》一书。罗素一生关注国际政治形势,并参加相关活动。1954年针对氢弹爆破成功,发表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号召各国政府不能把核能用于解决国际争端。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西方哲学史》共分上、下卷,全面考察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思潮的发展历程。罗素将哲学看作某种介乎神学和宗教之间的东西,他认为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来自科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影响,并据此把西方哲学发展史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揭示了在哲学的发展历程中,科学与宗教、社会团结和个人自由是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与哲学交互作用的。尽管此书共约80万字,但因作者学识渊博,又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因此书中文字优美流畅,注释旁征博引,读起来并无枯燥晦涩之感。

        南图馆藏:B5/02/(:1)(:2)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英)B.罗素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梦的解析》

        [奥地利]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佛洛伊德(1856~1939)出生于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今捷克)弗莱堡,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早年生活鲜为人知,1881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逐渐走上研究心理学的道路。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结”、原欲等概念,这些学说对哲学、心理学、美学甚至社会学、文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

        《梦的解析》全书共7章,分述释梦的历史和方法,梦愿望的达成和伪装,梦材料的来源和运作方式以及梦的心理过程。作者从性欲望的潜意识活动和决定论观点出发,指出梦是欲望的满足,绝非偶然形成的联想。梦的内容不是被压抑欲望的本来面目,必须加以分析或解释,释梦正是需要找到梦的真正根源。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非常重视,自称该书是他“所有发现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是现代科学对梦的分析的最原创性、最著名与最重要的贡献。——德国著名哲学家 弗罗姆

        南图馆藏:B84/065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著;赖其万,符传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社会契约论》

        [法]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著。卢梭(1712~1778),生于瑞士日内瓦,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在哲学上,卢梭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自由平等,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主张教育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社会契约论》全书4卷,第1卷讨论人类怎样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政治状态,以及社会契约的根本条件;第2卷讨论立法;第3卷讨论政府形式;第4卷阐明巩固国家体制的方法。全书宗旨:人是生而自由与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国家的主权在人民,而最好的政体应该是民主共和国。卢梭的社会政治学说代表了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激进的民主思想,影响深远: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以及两国的宪法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卢梭的民主主义思想。

        南图馆藏:B56/3/1.2社会契约论/(法)卢梭著;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四、提高篇:

 

《毛诗正义》

        [唐]孔颖达等著。孔颖达(574~648),字冲远,孔子三十二代孙,经学家,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出身官宦,幼承儒学教育,以精通五经著称于世,对南北朝经学之"南学"、"北学"均有颇深造诣,兼善历算、能属文。隋炀帝大业(605~618)初年,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入唐后,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职,奉敕主持《五经正义》的编撰,成为经学注疏的定本。孔颖达以“无”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对“程朱理学”影响颇大。

        《毛诗正义》是《诗经》研究著作,《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中国2000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原称《诗》,后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秀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韵律自然和谐,极富感染力。《毛诗正义》出于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手,而孔颖达总其成。此书包括汉魏学者对《诗经》的各种解释,汇集了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有的地方并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毛诗正义》通行的有《十三经注疏》本,以阮元所刻为佳,书后附阮元的《毛诗校勘记》。

        南图馆藏:I207.22/0413毛诗正义/(汉)毛公传;(汉)郑玄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楚辞》

        [先秦]屈原等著。屈原(约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的楚国政治家、诗人,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王的宠信,但后来因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屡次遭到诬陷被楚王疏远,终至放逐。这一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楚辞作品。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忍,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国。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形成,且篇中大量引用楚地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故名“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及“于”“乎”“夫”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南图馆藏:①I222.3/09楚辞选/陆侃如等选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②I222.3/021楚辞注释/马茂元主编;杨金鼎等编撰--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文选》

        [南朝·梁]萧统编著。萧统(501~531),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南朝梁文学家,生于襄阳。。萧统2岁被立为太子,然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3万卷,编成《文选》30卷。原有文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文选》共30卷,唐代李善作注析为60卷。上起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名家,唯不录生人。全书大致可分为诗歌、辞赋、杂文三大部分,所选作家,除无名氏外,共129人。选文甚严,文质并重,梁以前优秀文人的作品绝大部分都被收录,而且入选篇章在时代与文体上均具代表性,"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准则,为后世推崇。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对后世影响极为深广,古语有云“文选烂,秀才半”。

        南图藏书:I211/04/2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

 

 

《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著。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乡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援例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

        《聊斋志异》共491篇,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本书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书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幻化形象刻划得别具特色,语言简洁生动,凝练之处极形象传神,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笔下的花妖狐魅也极有人情味。《聊斋志异》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言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它发展了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的六朝志怪小说,令人百读不厌。

        南图馆藏:I242.1/02/1.2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张友鹤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荷马史诗》

        [古希腊]荷马(Homeros)编定。荷马,古希腊盲诗人。生平和生卒年月不可考。因《荷马史诗》经他编定,据此,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前9、8世纪之间。

        《荷马史诗》记载了古希腊先民在同异民族的战争中和同大自然的斗争中所创造的英雄业绩。它分为两部分:一是《伊里亚特》(Iliad),叙述了古希腊人征服特洛伊人的经过;二是《奥德赛》(Odyssey),描写了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班师途中迷失道路、辗转漂流了10年重返故乡的经过及其沿途见闻。《荷马史诗》的故事最初由民间歌手口耳相传,历经几个世纪、经过不断的增益和修改,到了荷马手里被删定为两大部分,成为定型作品。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荷马史诗》,是公元前3至2世纪由亚力山大里亚的学者们编订过的作品。《荷马史诗》无论从艺术技巧或从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东西,它在西方文学中一直部有最高的地位。

        它具有永久的魅力……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

        南图馆藏:I545.072/01荷马史诗/魏杞文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源氏物语》

        [日]紫式部著。紫式部(978?~1015?),本名不可考,女作家、歌人。她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从父亲学习中国诗文和和歌,熟读中国典籍,并擅乐器和绘画,信仰佛教。约22岁,嫁给年长20岁的已婚男人,不久丈夫去世,在寡居生活中,因创作《源氏物语》而文名远扬,受到藤原道长等高官显贵的器重。后入宫,任一条天皇的中宫藤原彰子(藤原道长之女)的女官。官名为藤式部,后改称紫式部。1013年离开后宫。《源氏物语》直到逝世前才成书。

        《源氏物语》全书共54帖(回),80余万字,主要讲述了平安时代里日本贵族的生活,以光源氏的故事为核心,带出了众多与之关系暧昧的女性。书中大量写实的白描让贵族们糜烂而又出奇优雅美丽的生活展现在读者眼前,相隔千年却魅力不减。对于异国读者而言,弄明白这部著作的首要问题是心随意动,在没有被大量的人名弄糊涂之前要先领略到日本文化里美丽和暧昧交错互动的气氛。《源氏物语》是古代后期贵族文学的代表作品,是整个日本古典文学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品,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

        南图馆藏:I313.43/01/2源氏物语/(日)紫式部著;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变形记》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著。卡夫卡(1883~1924),生于捷克(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犹太人。他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1923年迁居柏林,次年病死于维也纳。他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在本书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物质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以及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甚至“异化”的现象,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出"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

        南图馆藏:①I14/0141变形记/(奥)卡夫卡著;李文俊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4.②I521.45/067变形记/(奥)卡夫卡著;叶廷芳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春秋左氏传》

        [先秦]左丘明著。左丘明(公元前556~前451),姓丘名明,因世为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一说左丘是复姓。春秋时期史学家,为炎帝后裔,鲁国人。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言与其同耻。左丘根据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大量史料,依《春秋》著成了古代较早的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

        《春秋左氏传》是记载中国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原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册编撰而成的经典,《春秋》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因文字过于简质,不易理解,故诠释之作继起。《左传》即以《春秋》记事为纲,详细记载事件本末细节,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左传》长于叙事,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清刘熙载《艺概》

        南图馆藏:K225.4/017(:1)(:2)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十三经注疏)

 

    

《战国策》

        [汉]刘向编订。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又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宣帝时,为谏议大夫。元帝时,任宗正。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不久获释。后又因此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中国第一部解题式书目。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等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战国策》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同时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集。

        南图馆藏:①K231.4/01/1.2(:1)(:2)(:3)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著。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调。第二年退居洛阳,耗时19年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受召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悉废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该书取材于各种正史、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00余种,经编辑而成,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国家政策进行描述,以警示后人。《资治通鉴》为后世编年体史家树立了楷模,促进了此后编年体史书的迅猛发展;近代以来,对《资治通鉴》的研究形成了一门“通鉴学”,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南图馆藏:①K204.3/058资治通鉴:学生版/司马光原著--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历史快读系列)②K204.3/031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纂--长沙:岳麓书社,1990.

 

 

《历史》

        [古希腊]希罗多德(Herodotus)著。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约前424),生于小亚细亚的哈利卡纳苏斯城,古代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出身望族,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成年后,因参予推翻本邦僭主政治的斗争而被逐出境。此后他长期漫游地中海各地,足迹遍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等地。每至一处,必寻访古迹、考察风俗、搜罗佚闻。公元前447年,希罗多德来到雅典,对雅典民主政治极为推崇。几年后,移民意大利南端的图里邑,于此著述终老。

        《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缪斯书》。全书基本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叙述西亚、北非及西腊诸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并记述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历史》非常生动地展示了古代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图景,宛如古代社会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希罗多德在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高度赞扬雅典民主政治。《历史》在西方史学上之地位,如《史记》之于中国史学。

        南图馆藏:D851.8/1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古希腊)希罗多德著;王嘉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路易十四时代》

        [法]伏尔泰(Voltaire)著。伏尔泰(1694-1778),原名弗兰苏阿,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伏尔泰是他的笔名,生于巴黎,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他出身中产阶层,在耶稣会学校受中学教育。毕业后与贵族子弟交游,由于写诗讽刺权贵,曾两次入狱。1726至1729年避居英国,潜心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和哲学,回国后发表《哲学书简》抨击法国专制政体。书简出版后即遭巴黎法院查禁,遂外逃隐居15年。1750年至柏林,期间曾为《百科全书》撰稿,文稿后收入他的《哲学词典》一书。1760年起定居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

        《路易十四时代》是伏尔泰文化史学的代表作。太阳王路易十四继承法国王位72年,是欧洲史上在位最长的君主。在位期间,他将「绝对王权」的专制政体带到最高峰,并带领法国度过最辉煌兴盛的时期。本书宗旨在于叙述「值得各个时代注意,能描绘人类天才和风尚,能起教育作用,能劝人热爱道德、文化技艺和祖国的事件」。作者把人物摆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来描述,因此本书既是路易十四的传记,又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伏尔泰把人文进步作为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方面,首次把人类的精神文化进步提到应有的地位,开创了文化史学的传统。

        南图馆藏:K565.3/01路易十四时代/(法)伏尔泰(P. Voltaire)著;吴模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庄子》

        [先秦]庄子著。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名周,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小吏。据传庄子自幼好学,后南游各国,探访古风,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国王曾以重金聘其为相,不受,以编草鞋为生,著书十余万言。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现存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为其弟子所作,一说与弟子合作,这些都反映了庄子的真实思想;“杂篇”11篇较难判定,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世学者所写。庄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宇宙之中,一是感性世界的“物”,另一是理性世界的“道”。“物”有具象“道”无形,然知“道”则可“物物而不物于物”,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儒家思想积极入世,庄周思想则是一种超越出世的人文精神,两者共同影响和塑造了两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庄子》为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用文学的语言,寓言的形式,朦胧的诗意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今通行《庄子》,有晋代郭象的注本。

         南图馆藏:①B223.5/025庄子/(战国)庄子著;刘英等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②B223.52/04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

 

 

《周易》

        [西周]相传为周人所作。《史记》载:“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治天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即“十翼”),故古代学者多据此以为《周易》乃伏羲、文王和孔子所作,今人则有种种不同观点,但作者具体为何人,尚无定论。

        《周易》初为古代卜筮之书及其解说,后被列入儒家经典,为群经之首。《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有时称为《易经》或《古经》,是在专门从事卜筮的巫史们长期经验和记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传》是战国时人对《经》的解释说明,又称《易传》。《易经》分为六十四卦,《易传》分为七种十篇,汉代学者称之为“十翼”。《周易》是十三经中最深奥、最难解的书,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渊薮,奠定了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和基本观念,如“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等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周易》为现存最早文本。旧注有三国魏王弼《周易注》、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本等。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勘本。

        南图馆藏:①B/176周易集解/(唐)李鼎祚撰--: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②B/553周易集解/(唐)李鼎祚撰--:上海古籍出版,1990年.

 

 

《荀子》

        [先秦]荀子著。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省南部)人,时人尊称“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两度到当时著名的齐国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祭酒(学宫领袖),后遭谗离齐;公元前264年左右,应聘入秦,考察秦国的改革成果,拜见秦昭王,提出“节威反文”建议,未被釆纳;后至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著述终老,葬在兰陵。著名学者韩非、李斯皆出其门。

        《荀子》一书今存32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荀子》一书内容宏富,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气势雄浑,语言富赡凝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对于先秦各家各派思想都进行了评判,是先秦哲学成果的总结性著作,对后来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其独特的价值。注本有唐杨倞的《荀子》、清本王先谦《荀子集解》,近代梁启超的《荀子柬释》。通行本有中华书局出版的《荀子集解》。

        南图馆藏:①B222.61/01荀子/(战国)荀况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②B222.62/06荀子校释/(战国)荀况著;王天海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③B222.62/03(:1)(:2)荀子集解/(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理想国》

        [古希腊]柏拉图(Platon)著。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原名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伟大的哲学家。他出身名门,自幼受到完备教育,早年即对政治感兴趣,后师从苏格拉底,醉心于哲学研究。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民主判决死刑,使柏拉图遭受沉重打击,遂至海外漫游,并宣传其政治主张。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创立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学园”,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但却遭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著述,以此终老。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三人对两千年来的西方思想和文明有深远的影响。

        《理想国》共10卷,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全书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本书既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期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亦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本书主题是正义问题,核心是讨论国家的正义。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4种德性。《理想国》一书在哲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它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构成了以后各种作为社会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乌托邦方案的开端。

        南图馆藏:B502.232/05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国富论》

        [英]亚当·斯密(Adam· Smith)著。亚当·斯密(1723~1790),生于苏格兰的克科底,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现代经济学主要创立者。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后赴法国拜会了当时“百科全书派“和“重农学派”的名流,这对他的经济学思想产生影响。1767年返乡,专事经济学理论研究,1773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3年后发表经济学不朽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终生未婚,于1776年在克科底去逝。

        《国富论》全书共2卷5部,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以高深的学问和见识融合在一起的书。作者以高超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将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重新组合,写成了这部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书,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这部著作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后来在经济学领域卓有建树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马克思、凯恩斯等人的研究均基于此书。

        在促成我们现代生活方式的许多因素之中,《国富论》这本书所发生的影响,可媲美任何一本现代的典籍。 ——著名批评家 雷纳

        南图馆藏:E019/11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论法的精神》

        [法]孟德斯鸠(Charles de Secondat,baron de La Brede et de Montesquieu)著。孟德斯鸠(1689—1755),生于法国波尔多,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出身贵族,自幼受过良好教育。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后任波尔多法院院长。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1721发表名著《波斯人信札》,猛烈抨击法国政府的专制统治和教会的腐败。 1726年迁居巴黎,专心于写作和研究。漫游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呆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31年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1748年,他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著作发表。1755年,他于旅途中染病去世。

        《论法的精神》全书分为3卷(中译本为6卷)。第1卷主要是关于法的概述以及法与政体之间的关系;第2卷讨论的是法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第3卷论述了法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书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强调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理想的政治制度;同时也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书中提出的追求自由、主张法治、实行分权的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载入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

        南图馆藏:D90/0310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著;孙立坚等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存在与虚无》

        [法]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著,萨特(1905一1980),生于法国巴黎,作家、哲学家。幼年丧父,中学即接触叔本华、尼采等人著作;19岁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后任中学哲学教师。1933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学习,受教于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门下,并研读海德格尔的著作,接受存在主义。1936年起开始发表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次年获释,后参加法国地下抵抗运动。1955年曾访华,1964年拒绝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文学奖。沙特作品多为戏剧,小说,评论,以此表达其哲学观点。

        《存在与虚无》共4卷(不含导言),存在主义哲学是西方重要哲学流派,在二战前后曾产生过非常广泛的世界性影响,已经深深渗透到现代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在本书中,沙特首先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然后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进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从而建立了他的现象学本体论理论。书中论述了存在主义哲学中的“介入”“自由”“责任”“价值”等基本概念,并涉及了“焦虑”“自欺”“爱”等许多人的重要感情。本书是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著作,在西方已被列和“经典”著作行列。

        南图馆藏:B565.53/05存在与虚无/(法)萨特(Sartre,J.P.)著;陈宣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