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留学生回国相亲:世界各国民风习俗和礼仪总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2:13:36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马里共和国的礼节礼仪
马里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缘,是内陆国家。西邻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北、东分别与阿尔及利亚、尼日尔交界,南接几内亚、科特迪瓦和布基纳法索。“马里”原名为“苏丹”,是1960年9月22日改名为“马里”的。在曼丁哥语中,“马里”为“河马”之意。为取河马的“力量强大”之威,故以此兽命名。
13世纪40年代松迪亚塔·凯塔在此建立了庞大的马里帝国,包括塞内加尔、苏丹、南毛里塔尼亚、几内亚的内地,以及象牙海岸和布基纳法索的一部分。1895年被法国占领,1960年9月22日独立,改名为“马里共和国”。
马里全国面积124.1238万平方公里。人口762万(1987年)。主要民族有班巴拉人、富尔贝人、塞努福人、马林克人和桑海人等。 马里全国划分为7个大区,46个省,18个市,285个县。首都为巴马
科。货币为“非洲金融共同体法朗(简称非洲法朗)”。官方语言为法语。通用班巴拉语。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
一、社交习俗
马里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西非马里人刚强,性格坦诚好心肠;
感情真挚持人暖,特别善于互交往;
女性尤其爱打扮,喜佩饰物和染妆;
对待左手极厌恶,认为下贱又肮脏;
教规教义重恪守,待客注意切莫忘。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马里人非常重视礼节,待客十分热情。只要客人前去光临,主要总要端出一杯清香爽口的薄荷茶来殷勤招待的。若正赶上主人家吃饭,必留你一起共餐的。若遇到无亲投宿者,不管彼此是否相识,主要也会腾出一席之地,让你住下的。即使是过路人走到这里缺了盘缠,主要也会解囊相助的。
他们在生活习俗上有五种较为特殊的习惯:
其一是刷牙不用牙刷,而用柠檬树枝磨牙;
其二是吃饭不用刀叉或筷子,而用右手抓食;
其三是便后不用手纸,而用左手擦拭铸后冲洗;
其四是一年四季晚上睡觉都不用被子,而且一块布盖在身上;
其五是母亲不用双手抱孩子,而用布兜把婴儿背在背后。
马里的加布古、莫普提和桑加等地方的人,有以部落为村,民风古扑,实行有饭大家吃的待客习俗。吃饭时,任何人都能去某一家吃饭,而主人不管对谁都主动分发食品。马里妇女不仅喜欢佩戴手镯、脚镯、项链,更讲究耳环和鼻环。一般她们的耳环又大又重,下边还有两个“洋桃”似的坠儿。由于耳环过沉,她们不得不用一条细绳拴在头上,两端分别与耳环系住,以减轻耳的负担,一般他们的鼻环都分两种,小的套在鼻翼处,大的夹在两个鼻孔的中间。马里的女姓一般都习惯染妆。她们常以染足、画手、梁牙龈等染妆方式来相互媲美。马里人对狗颇为喜爱。他们认为狗忠实可爱,是勇敢、无畏、神圣的象征。
二、礼节礼仪
马里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施用握手礼。他们打招呼的方式很特殊,熟人路上相遇,各自要把一只手放在胸前,一边走一边问侯,从不停步,两人虽已背道走出很过,问侯的话仍没完没了,直到彼此听不清话音才终止。
马里撒哈拉沙漠地区的人,与客人见面格外亲切,彼此除了热情握手和长时间的寒喧外。双方还要互咬对方手臂一下,以留下一道痕迹作为纪念。分手时,双方还要相互下跪虔诚祝愿,最后挥泪道别。
三、信仰忌讳
马里人有一多半信奉伊斯兰教,信大体上拜物教的人占30.5%,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共占1.5%。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左手是肮脏和下贱的。使用左手实际上就是对人的一种污辱。有的也忌讳“13”数。认为“13”是个不幸和不吉祥的数字。马里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
四、饮食习惯
在马里,最著名的菜肴就是“沙烤全驼”。这种菜的制作,要经过一段复杂的过程。他们先将宰杀的全驼割去双峰,去除内脏并洗净,再将事先烤好的一只全羊放入驼腹、而净羊腹内再装一只烤好的全鸡,净鸡膛内再装一只煮熟的鸡蛋,然后封驼腹,不放任何调料,把全驼放入用干柴烧灼了的烤坑内,在驼身上埋一层薄沙,上面架好干柴烘烤,约两小时左右即可启食。
马里人在吃饭上很有规矩。一般吃鸡大腿的归年长者或男人吃;鸡胸肉归年长的妇女吃;鸡脖、胃和肝归当家人吃;鸡头、爪和翅归孩子们吃。他们有吃鼠肉的习惯。他们的鼠肉是凭借不吃鼠肉的狗来给他们捕捉的。马里第三大区首府锡卡索的居民,有捕食蚂蚁的习惯。他们吃的大都是长约寸许的白蚁和成蚁和刚脱翼的幼蚁。他们喜欢吃中餐,用餐不习惯使用刀叉和筷子,而是乐于以右手抓食取饭。
马里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烹制少调料,餐桌备调料;注重菜肴的鲜嫩、香。
②口味 一般口味清淡,偏爱微甜味。
③主食 以米为主,对面食也乐于品尝。
④副食 爱吃骆驼肉、牛肉、羊肉、鸡肉、蛋类、鱼等;蔬菜喜欢胡萝卜、土豆、卷心菜、西红柿等;调料爱用盐、葱、姜等。
⑤制法 对烤、煎、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京菜、清真菜。
⑦菜谱 很欣赏大拼盘、软炸里脊、炸香蕉夹、盐爆里脊、手抓羊肉、香酥鸡、烤全羊、烤肉、软炸鸡条、扒三白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喜饮啤酒,爱喝可可、咖啡和绿茶。
⑨果品 爱吃西瓜、芒果、香蕉、椰子等水果;干果爱吃花生米等。
突尼斯的习俗礼仪
突尼斯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unisia),简称突尼斯,位于非洲北端,面积为16.42万平方公里。突尼斯的蓬角半岛被人们叫做“北非之角”。
人口763万。阿拉伯人占全国人口的98%。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上层多用法语。贸易往来用阿拉语与法语均可。首都突尼斯(Tunis )是全国交通枢纽,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且靠近欧洲已成为国际会议的中心。
突尼斯人喜爱绿色、白色和绯红色,喜欢骆驼。而忌讳猪、狗、猫。今天的突尼斯人用羊来吸引外国游客,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努力丰富群众的文化乐生活。
在突尼斯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古时候,只是在开斋节的前夕举行这种娱乐活动。到突尼斯去,骑着“沙漠之舟” 欣赏海市蜃楼,到绿洲上吃鲜椰枣,看壮观的骆驼兵列队游行,这就是突尼斯撒哈拉联欢节的主要节目。突尼斯的国花是油橄榄突尼
斯是盛产橄榄的国家,被称为”橄榄之国”。橄榄树是突尼斯的民族财富,被视为珍贵之物.
突尼斯的商务礼俗,冬天前往,宜穿保守式样西装。访政府机关及大公司必须先约会.持用有阿拉伯文或法文、英文对照之名片最好。大多数突尼斯商人说法语或意大利语。销售姿态宜氏。突尼斯是世界上唯许妇女提出离婚诉讼的伊斯兰教国家。突尼斯也是全球第二大橄榄油输出国与第4大磷酸盐生产国。虽然大多数商业接特活动是在几个大旅馆内进行,但突尼斯人有时会邀请你到他家中餐。总之,突尼斯的伊斯兰教商人是相当西化的,与其他邻近伊斯兰教国家的人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穿着变化很大,目前,年人大都是西装,身穿奇装异服的摩登女屡见不鲜。
10月至次年5月最宜访问,圣诞节前后二周及复活节前后数日不宜前往。7、8月多休假。每逢伊斯兰教及基督教日教。每年斋月商业活动甚淡。
伊斯兰教对突尼斯人的生活风俗影响颇大,多数突尼斯妇女都有深居简出,戴面纱的习俗。伊斯兰教徒每天要在中午、下午、黄昏和夜晚各礼一次。面在每星期五的午后,还要到清真寺举行一次集体“三麻拜”。礼拜时,他们将伊斯兰教历太阳年的1、7、11、12月视为”神运载月”。在这四个月中,禁止一切激烈活动。
在节日里,人们十分热情好客,常以椰枣、烤肉和传统的民族菜“考斯考斯”款待客人。在招待重要外宾时,主人往往上一只或几只烤全羊。椰枣是人们十分珍爱的食品。突尼斯人一般都以大米、面为主。在用餐时他们有边吃边谈的习惯,而且在饭后习惯要洗手,然后就喝茶聊天。按伊斯兰教教规,突尼斯人忌食猪肉;也忌讳酒。
欧洲及北非居民入关,可携免税香烟200支,或雪茄50支,或烟草1磅。由其他地区真接飞抵突尼斯者,可携带免税香烟1000支,或雪匣250支,或烟草4磅,酒一瓶。本国货币禁止出入境。外币进口不限,先报数额,届时可携出。
小费计程车10%,行李每件200Millimes,旅舍、夜总会10%小费,一般已附加入帐单内。
埃塞俄比亚的习俗礼仪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部,东北临红海,面积122.3万平方公里,人口850万。居民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阿姆哈拉语为国语,通用英语。首都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eba) 。货币:比尔Ethiopian birr.
埃塞俄比亚是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国。原称阿比西尼亚。1896年3月1日独立。1970年11月24日与我国建交。
埃塞俄比亚人喜欢鲜艳明亮的颜色,禁忌黑色,也禁忌宗教象征图案。
埃塞俄比亚人普遍早婚,农村男女一般10岁多点就结婚。婚事由双方父母作主。姑娘到了婚嫁年龄,便可以与男子成亲。从订婚后到结婚前,男方
不能与女方见面。婚礼之日,新郎带一些人到新娘家“抢婚”。用一块布把新娘从头到脚全部蒙上,然后背起新娘往新郎家跑。一路上新娘脚不沾地,头不露面。从结婚这天起,要接连几天设宴庆贺。两三年后夫妇才能另立门户。
每年的9月11日或12日是埃塞俄比亚人的新年。这正是雨季即将结束,收获就要开始的季节。新年期间在农村,男男女女都穿着用手工织成的柔软白布做成的民族服装,挨门逐户,互相祝贺,迎接新的一年。
埃塞俄比亚人悼念死者时,穿淡黄色服装,但出门做客是绝对不能穿淡黄色服装的。
埃塞俄比亚人相互问候,在许多情况下都要鞠躬行礼,如身披“沙马”把头裹住的,就要把它摘下来,甚至撩起来露出肩膀。问候致意颇有特色,可以长达一二分钟,甚至更长。他们询问彼此的健康,家庭成员、家畜、收成情况等。在这从容的问候之后才开始谈及实质性的问题,一般坏的消息放在最后谈。
同辈人见面时,一般握手问候,直到问候结束时才把手放开。久别或亲朋好友,则互吻面颊,并频频互致问候,双方的脸互相左右轻触,次数无规定,越亲密者次数越多。上层人士或神甫见面只能互吻肩部。一般老百姓见了官员或下级见了上极,则鞠躬表示敬意。小孩见到父亲或祖父要跪下亲吻他们的脚。在接受礼物时,受礼者应伸出双手表示高兴接受,若只伸出一只手,则表示勉强接受。
津巴布韦国家的风俗礼仪
津巴布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Zimbabwe),简称津巴布韦,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南部.面积39.08万平方公里,人口888万。居民多信奉原始宗教。英语为官方语言,当地人讲肖纳语和马塔菜语。首都哈拉雷(Harare)。
津巴布韦一词,在当地肖纳语中是“石头城”或“石屋”的意思。津巴布韦有“阳光城”、“花园城”、“花树城”、南部非洲的“粮仓”之称。又因其河流中多有鳄鱼出没,以出产优质鳄鱼皮而闻名全球。故又称为“鳄鱼之乡”。
19世纪末,英国南非公司侵占了津巴布韦,使之沦为英国殖民地。1895年,英国南非公司用创办人罗得斯的名字命名这个国家,称为南罗得西亚。1923年成为英国“自治领地”。1964年,南罗得西
亚的白人政权宣布把国名改为罗得西亚(Rhodesin),并于1965年11月片面宣布独立。津巴布韦人民经这艰苦的斗争,于1980年4月18日宣布独立,定名为津巴布韦共和国。
津巴布韦是非洲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国民收入平均每人超过500美元。
津把布韦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铬、石棉、黄金、铁、铜等是世界上铬和石棉的主要开采国和出口国之一。西北部的万基煤田会储量可达40亿吨,是非洲著名的大煤田之一。
按津巴布韦的商业习惯,商谈内容要用书面于事后加以确认。旅馆的服务良好。旅行须注意,切忌在河川、湖泊里入水( 恐得风土病 )要随身带顶帽子。胶卷、干电池不易买到,最好带点备用的。当地土产有铜制品、摩托罗莱的项链坠子( 津巴布韦特殊产石子 )、皮制品等。
出入境注意事项,高价值的贵重物品与现金在入境时要申报,并取得申报证明,否则出境时恐怕带不走,不必缴机场税。计程车以三人座的为主,车上用计程表,但需按车资再加10%营业税.,当地水质较硬,生水不喝为宜。
深处内陆的津巴布韦,它的对外联系都有要借道邻国。从首都哈拉雷通过两条铁路分别到达马普托港和贝拉港,这是津巴布韦通往世界各地的主要通道。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Harale),位于东北部高原,海拔1400米以上。哈拉雷有“不眠之城”的意思.这里气候宜人,终年草木葱郁,百花盛开.它是一座现代化城市,市东南部和西郊是工业区,也是世界最大的烟草集散市场之一,它巳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富裕都市之一。有国际航空站。
我国至津巴布韦水陆路邮件可散寄香港转;航空邮件山由北京、上海、广州散寄英国转。电报由北京经伦敦转。
毛里塔尼亚国家的风俗礼仪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简称“毛里塔尼亚”。
“毛里塔尼亚”得名于国内主要民族摩尔人。“毛里”和“摩尔”是一个名词的两种译法,译民族名为“摩尔”,译国名为“毛里”。意为“黑色的”,指黑皮肤的人。1958年定名为“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
毛里塔尼亚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西部。西北邻西撒哈拉,东北接阿尔及利亚,东邻马里,南界塞内加尔,西濒大西洋。
毛里塔尼亚全国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人口202万(1988年)。主要为摩尔人,图库洛尔人、萨拉科列人等仅占20%。毛里塔尼亚全国划分为12个大区和努瓦克肖特特区,大区下设省,省下设县。首教努瓦克肖特。货币为“乌吉亚”。国语为阿拉伯语,通用法语。
一、社交习俗
毛里塔尼亚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西非毛里塔尼亚,号称多帐篷国家;伊斯兰教为国教,教规恪守心中挂;国民谦恭讲礼貌,迎宾骆驼奶当茶;普通昵爱绿颜色,日子喜双单受怕;当众接吻最厌弃,东西忌用左手拿。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由于毛里塔尼亚气候极为干燥,温度又特别高,一般房屋散热程度又不好,所以这个国家大力发展散热较快的帐篷。尖顶帐篷处处可见,即使在首都,也有在院内或郊区另搭帐篷,作为乘凉的休息场所。毛里塔尼亚人还把在帐篷里招待宾客视为高雅之举,即使国家元首主持的国庆宴会,他们也习惯在帐篷里举行。故此,人们都风趣地把这个国家“帐篷国家”。他们招待客人进餐后,常常还要再请大家喝上三杯加糖的薄荷茶。此举是希望客人带着甜味千别,以便留下美好的回忆。他们招待贵宾心情非常赤诚,喜欢用法地最盛情的习俗,拿大葫芦瓢当场挤骆驼奶给客人喝,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他们昵爱绿色,渴望绿色,向往绿色,视绿色为吉祥、光明和幸福的象征。他们男性服装、一般多为前胸开两条长缝,里有两个大口袋(可装钱物的)蓝色或白色大袍,此袍可一衣多用,既是上衣,又是大氅,同时还可以做睡衣,深受毛里塔尼亚的喜爱。
二、礼节礼仪
毛里塔尼亚人在官方场合与客人相见时,双方要紧紧握手,热情问好。有时从谈话开始到结束,主要都会紧握客人的双方,并用双眼热情的目视对方。他们相互见面,不仅要问人好。还要问对方的牛、羊或骆驼好不好。这主要是因为牲畜与他们息息相关同等重要。毛里塔尼亚撒哈拉沙漠地区的人,路遇各人彼此要热情握手,并长时间寒喧互相问候。除此外,还要按他们的民族习惯互咬对方手臂一下,以留痕迹作纪念。分别时,还要相对下跪虔诚祝愿,最后挥泪道别。毛里塔尼亚最隆重、最高级的迎宾礼仪要属骆驼迎宾礼了。当外国贵宾来临时,一个身家民族服装的人便走上前去给客人敬献骆驼奶,为客人洗尘,客人必须喝一口,以表示对主人的感谢。夹道欢迎时,身上披红挂绿的络驼群在前面开路,场面十分壮观。
三、信仰忌讳
毛里塔尼亚人尊伊斯兰教为国教,几乎人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每日要进行五次祈祷,即中午一次,上午和下午各两次,祈祷前要洗手洗脸。由于当地水少,人们例以黄水代替,用沙擦手擦脸。然后整理衣装,面向麦加圣城的方向,虔诚祷告。他们忌讳有人当众接吻。认为这是有失文雅的举止,是令人羞耻和厌恶的行为。他们有个习惯,妻子是不准同丈夫一起吃饭的。只有在丈夫吃完饭后,才允许妻子吃饭。他们有双日表示“吉祥如意”,单日表示“灾祸不利”的习俗,因此惯把双日视为“良辰吉日”,是办喜事的好日子;惯把单日视为“凶多吉少”的日子,好事多要避开这些日子。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和食物。认为这种举止是对人不尊重或有污辱之嫌的一种行为。他们忌讳有人将饭菜撒在地上。认为这是对神的早冒渎。
四、饮食习惯
毛里塔尼亚人一般欢迎贵宾,惯以“烤全羊”作为最盛情的款待。他们非常喜欢喝绿茶,他们煮的茶浓如咖啡,茶里要加入少量的白糖和鲜薄荷叶,味道香甜醇厚,略带苦涩味。他们喜欢吃中餐,用餐不是一双手。吃肉用手撕、吃饭用手抓,只是在一些官方场合有些人才使用西式餐具。
毛里塔尼亚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鲜、嫩、香,注重菜肴量大实惠。
②口味 口味一般不喜欢太咸,偏爱辣味。
③主食 惯以米饭为主食,对面食品种也乐于品尝。
④副食 爱吃牛肉、羊肉、鸡、鸭、鱼、虾等;蔬菜爱吃卷心菜、辣椒、西红柿、豆类、黄瓜、洋葱等;调料爱用胡椒粉、辣椒粉、丁香、玉果、椰子油、棕榈油等。
⑤制法 对烤、烧、煎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清真菜、川菜。
⑦菜谱 很欣赏手抓羊肉、烤鸭、香酥鸡、鸡脯冬瓜、锅烧牛羊肉、炸香蕉夹、咖喱牛肉、炸烹虾、炝青虾、烤全羊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进餐时不喝酒,而通常以水和骆驼奶为主要饮料,他们还很喜欢喝又酽又甜的绿茶。
⑨果品 喜食香蕉、椰子、柑桔、哈密瓜、西瓜、芒果等水果、干果喜食花生米,腰果等。
摩洛哥王国的风俗礼仪
关于摩洛哥国名的由来有几种说法:有说西亚腓尼基人航海到达此地,被迷人的风光和景色所吸引,便赞此地为“摩洛哥”,意为“休养胜地”。又有说,“摩洛哥”源于阿拉伯语“马格里布”的转音,为“西方之岛”、“日落之乡”之意。还有人认为,“摩洛哥”是“马拉喀什”的音译。“马拉喀什”古称“马拉古什”,直译为“被装饰起来的”、“红色的”。1957年8月14日定国名为“摩洛哥王国”。
摩洛哥们于非洲西北端。东、东南界阿尔及利亚,南邻西撒哈拉,西滨大西洋,北隔南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扼大西洋入地中海的门户。
摩洛哥全国面积45.9万平方公里 。人口2400万(1988年)。主要为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口占近20%。
摩洛哥全国划分为32个省、2个直辖市,省下设县、镇、村;市下设区。首都拉巴特。货币为“迪拉姆”。以阿拉伯语为国语,全国通用法语。
一、社交习俗
摩洛哥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摩洛哥国地域广,好与外界搞交往;
经济发展较为快,西方渗透有影响;
国民多为穆斯林,宗教传统重信仰;
绿色吉祥受宠爱,寓意美好都向往;
白色忌讳受厌弃,寓意贫穷和懊丧。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摩洛哥受西方社会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表现出欧洲风格与阿拉伯情调的交织。摩洛哥人与客人约会总乐于迟到,认为这是一种社交风度。他们把茶视为迎宾待客的佳品。若给你敬上一杯薄荷绿茶,那是表示对你尊敬的传统礼节。他们喜爱绿色,视绿色为春天和美好的象征。他们对“3”、“5”、“7”、“40”较为喜欢,认为这些数字都带有积极意义。
二、礼节礼仪
摩洛哥人与客人相见和告别时,一般都惯施拥抱礼,握手礼也较为普及。摩洛哥女人与宾客见面时往往施屈膝礼。
一般礼仪
在进入摩洛哥人家里前,你应主动提出脱鞋,在进入清真寺时则秘须脱鞋。
称谓与问候
握手是习惯,不过朋友之间通常以亲吻相迎。
约会与准时
事先约会是可取的,虽然摩洛哥人很少遵守时间。
款待与馈赠
摩洛哥商人会邀请你去他们家中作客,大摆筵席,持续吃上好几个小时,但你很少会见到他们的妻子。
最好不要对主人的某件所有物大加赞美,他可能会感到按社交惯例不得不把它奉赠给你。
三、信仰忌讳
摩洛哥全国绝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人信奉摩洛哥和犹太教。摩洛哥人受宗教的约束,一般都不饮酒;也很少有人吸烟;进屋有脱鞋之俗,未经主人许可,不脱鞋是不是进入其宅屋的;进清真寺必须脱鞋。他们宴请宾客前后要上茶三次,以示礼貌。客人到这里则应“入乡随俗”,否则,便会被认为不礼貌。他们对“13”有反感,认为“13”是个消极的数字。他们忌讳白色,认为白色象征着贫穷,白色衣服最令人厌弃。摩洛哥的妇女只能偷偷地吃鸡蛋。如果当着丈夫的面吃鸡蛋,会被认为干了一件败坏风俗的丑事而遭到谴责。摩洛哥人禁食猪肉,也忌讳使用猪制品。他们一般不爱吃红烩和带汁的菜肴。
四、饮食习惯
摩洛哥人喜欢吃用小麦粉加上清水、橄榄油、肉汤、牛羊肉、蔬菜等做成的家乡风味“古斯古斯”和鲜美郁的“烤全羊”、“烤鱼”、“烤虾”等,这些也都是他们迎待客的佳肴。他们习惯用盐腌渍橄榄果,认为腌渍出来的橄榄果别有风味。他们酷爱饮茶,一般他们都喜欢在绿茶中加些白糖和新鲜的薄荷叶,每天要饮4至5次,每次的饮量还都挺大。他们对中国菜肴很喜欢;他们除在公共场合有时使用刀叉为餐具外,一般都习惯于用手抓饭吃。
摩洛哥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的香、脆,注重菜肴的丰盛。
②口味 一般口味喜清淡,爱微辣味道。
③主食 以面食为主,喜食摩洛哥式面包。
④副食 喜欢牛肉、羊肉、鱼、虾等;蔬菜喜欢黄瓜、西红柿、洋葱、土豆等;调料爱用橄榄油等。
⑤制法 对烤、煎、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鲁菜、川菜、粤菜。
⑦菜谱 很欣赏冷拼盘、番茄牛肉、烤鸭、烤羊肉串、煎牛肉扒、炒里脊丁、糖醋鱼、炒什锦、香酥鸡、烤全关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不饮酒,喜喝酸牛奶、咖啡、桔子汁等,尤为爱喝茶,最爱喝中国绿茶,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建瓯水仙”、“碧螺春”等。
⑨果品 爱吃西瓜、香蕉、桃等水果;干果爱吃花生米等。
坦桑尼亚的风俗礼仪
坦桑尼亚位地非洲东部赤道以南,由大陆、桑给巴尔岛、奔巴岛和20个小岛组成。大陆东临印度洋,南连赞比亚、马拉维和莫桑比克、西邻卢旺达、布隆迪和扎伊尔,北界肯尼亚和乌干达。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由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两部分合并而成。1964年10月29日定国名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坦桑尼亚全国面积94.5087万平方公里。人口2398万(1988年)。主要有苏库马人、尼亚韦齐人、斯瓦希里人、赫赫人、马孔德人、哈亚人、舍加人、扎拉莫人、查加人等。除黑人外,还有少数阿拉伯人、印巴人。坦桑尼亚全国划分为25个省,111个县,县以下设区、乡、村。
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货币为“坦桑尼亚先令”。
官方通用英语,国语为斯瓦希里语。
一、社交习俗
坦桑尼亚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坦桑尼亚人好胜, 喜欢热闹欠稳重;
但却非常讲礼仪, 重视礼貌与文明;
认为家长最可亲, 对待客人倍尊敬,
统称男人叫“爸爸”, “妈妈”称呼指女性;
红色格外受宠爱, 蛇饭待客表真诚。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坦桑尼亚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人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特点和不同嗜好。马萨伊族人的审美观就很个别,他们以女剃光头,男子梳辫子为美;有的部族妇女还以纹面为美。他们视自己的父母为最可亲最可信的人,视客人为最应受到尊敬的人。因此,他们通常都尊称男客人为“爸爸”,对女宾客称“妈妈”。甚至他们对见到所有的人都这样称呼,就连父母也称自己的儿子为“爸爸”,称自己的女儿为“妈妈”。他们昵爱红色,因为它给人以兴奋和刺激。坦桑尼亚坦噶尼喀的克拉依族人为表敬意常用“蛇饭”招待客人。“蛇饭”是用一条只去五脏、不去头尾、不剥皮的红色花蛇放在谷粉里蒸煮成的。客人必须把“蛇饭”一次吃完,而且一定要把蛇此一起吃下去,不能吐掉。在主人看来红色蛇早一种幸福的象征。用红色蛇待客就表示主人对客人的真诚友谊。客人不吃“蛇饭”或把蛇吐掉,则表示客人对主人的友谊不相信。他们偏爱丁香花,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美好和幸福。
坦桑尼亚90%的农民生活在“村子”和传统的村庄里。这些村庄大多数位于农田或牧场中间,用围墙或篱笆围起来。住宅一般呈圆形,屋顶是圆锥形。通常是一户一座房子,由于现在仍保留一夫多妻制,所以有不少家庭拥有几间住宅。
青年妇女最喜爱一种长到膝盖的无褶长裙,穿着舒适、美观,称之为“加鸟花”。在身上从胸或腰一直到腿踝部围着一块花布,上面印有椰树或田园风光等图案,称之为“康加”。发型可以表现女性美。比较流行的发型有20多种,其中最时髦的发型被称为“索科莫科”。即把头发从前向后梳成许多道道,在脑后收拢,打成2结,在头发上形成均匀的水渠式花纹。每到重大节日,各地举行梳发比赛,妇女们各展妙手绝技。
坦桑尼亚人非常好客,十分注意尊重老人,并注重礼节。晚辈早上起床后,有些部族,如苏库马族、哈亚族、贝纳族的妇女,在同长者讲话时,要跪下或坐在地上讲,以表示尊重。马赛族、梅鲁族青年向长者问好时,长者要用双手抚摸一下他们的脑门,作为祝福。晚辈见到老者要用敬语问候,晚辈在长者面前不能坐姿不端正,不能在长者离席前先行离席,同长者席地而坐时,不能伸腿或后仰,更不能把脚伸向别人。晚辈接受长者送的东西时,要双手接,如果东西很小,可用右手接,绝对不可用左手去接;递东西给他人时,也要用右手;不得用左手接、递时,要向对方致歉。
坦桑尼亚人的敬老风尚还表现在当家庭和村子讨论重大事情时,都要征求老年人的意见,在解决矛盾、调解纠纷中,老年人特别是男性长老的意见至关重要。
在待客方面,坦桑尼亚人不愿意生人随便进入自己家门,更不喜欢生人进入卧室。有前后门的家,客人须从前门进入,只有十分亲密的朋友才可走后门。
二、礼节礼仪
坦桑尼亚人与客人相见时,惯于先指自己的肚子,然后鼓掌,再相互握手。坦桑尼亚妇女们遇见外宾时,握完手后便围着女外宾转圈,嘴里还发出阵阵尖叫。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对客人最亲热最友好的表示。
称谓与问候
相互引见时习惯上握手为礼。口头问好时说一声“jambo”也是很常见的。
款待与馈赠
东道主往往在来访者离境时赠送礼物。此时,客人可以还赠主人礼物(但不要送花)。
交谈
谈话的内容包括坦桑尼亚的国家公园、非洲的文化以及国际政治问题。
应避免谈论当前的政治气候。
三、信仰忌讳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
坦桑尼亚人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右手平时总接触入口的东西,是干净之手,左手经常接触肮脏之物,因此是不洁净的。他们认为称呼他人就要用最尊敬的语言,直呼其名是不懂礼貌的举止。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忌讳“13”,认为这是不吉利并会给人带来厄运的数字。坦桑尼亚伊斯兰教的人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也忌讳谈论有关猪的问题。坦桑尼亚哈亚人在饮食中最大的禁忌是忌食飞禽,其中包括鸡和鸡蛋;也忌食昆虫,还忌饮酒。
四、饮食习惯
坦桑尼亚人爱食香蕉。他们把甜蕉当水果吃,把芭蕉做菜吃,把菜焦当主食吃。他们惯用玉米面加糖、椰子油做成民族传统的“乌伯瓦伯瓦”手抓饭。在吃这种饭时,一般都要蘸上用牛肉、咖喱、葱头、西红柿等原料做成的汤。
坦桑尼亚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鲜、嫩、香,注重菜肴的色彩。
②口味 一般口味喜清淡。
③主食 以面食为主,也喜欢吃米饭,尤以羊肉大米饭为好。
④副食 爱吃牛肉、羊肉、蛇、鱼、鸡、蛋类等;蔬菜爱吃茄子、西红柿、葱头、黄瓜、辣椒等;调料爱用椰子油、咖喱、糖等。
⑤制法 对煎、炸、烤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粤菜、京菜、川菜。
⑦菜谱 很欣赏冷拼盘、五香酱牛肉、烤羊肉、五彩炒蛇丝、脆皮鸡、樟茶鸭子、炸鱼仁、干煸牛肉丝、干烧牛肉丝、干烧鸡脯、冬瓜盅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爱喝啤酒,对饮料中的咖啡、可可、酸奶、汽水、可乐等都很喜欢,也爱品尝中国绿茶。
⑨果品 爱吃水果中的香蕉、芒果、木瓜、菠萝等;干果喜欢花生米、杏仁、腰果等。
南非国家的风俗礼仪
南非地处南半球,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介于南纬22度至35度和东经17度和33度之间,陆地面积为1219,090平方公里,相当于荷兰、比利时、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五国面积之和,比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略大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北面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接壤。
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Pretoria)是南非中央政府所在地,人口150万;立法首都开普敦(Cape Town)是南非国会所在地。
南非的官方语言有11种,分别是:英语、阿菲力康语、祖鲁语、科萨语、斯佩迪语, 茨瓦纳语、索托语、聪加语、斯威士语、文达语和恩德贝勒语。
素有“彩虹之国”美誉的南非,自然风光绮丽,动植物种类繁多。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在生
物种类数量上,面积只有122万平方公里的南非排名世界第二。
南非有着各种不同类型的景观和多样的文化,国土辽阔,是旅游度假的理想去处。国土面积122.1037万平方公里的这个国家,有着各种各样的气候和地形。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夏天不是很热;除了内陆、山区外,冬季也不会下雪;秋季可以看见漫山遍野的红叶;春天则全部是花的海洋。
南非有大量的野生动物,这里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比比皆是,南非五大动物——狮子、花豹、大象、野牛和犀牛,还有黑角马、长颈鹿和小苇羚羊以及上百种鸟类及开普须鹫等濒临灭绝的罕有动物。
(1)社交礼仪
南非社交礼仪可以概括为“黑白分明”,“英式为主”。所谓“黑白分明” 是指:受到种族、宗教、习俗的制约,南非的黑人和白人所遵从的社交礼仪不同;英式为主是指:在很常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白人掌握南非政权,白人的社交礼仪特别是英国式社交利益广泛的流行于南非社会。
以目前而论,在社交场合,南非人所采用的普遍见面礼节是握手礼,他们对交往对象的称呼则主要是“先生”、“小姐”、或“夫人”。在黑人部族中,尤其是广大农村,南非黑人往往会表现出与社会主流不同的风格。比如,他们习惯以鸵鸟毛或孔雀毛赠予贵宾,客人此刻得体的做法是将这些珍贵的羽毛插在自己的帽子上或头发上。
(2)服饰礼仪
在城市之中,南非人的穿着打扮基本西化了。大凡正式场合,他们都讲究着装端庄、严谨。因此进行官方交往或商务交往时,最好穿样式保守、色彩偏深的套装或群装,不然就会被对方视做失礼。外,南非黑人通常还有穿着本民族服装的习惯。不同部族的黑人。在着装上往往会有自己不同的特色。
(3)餐饮礼仪
南非当地白人平日以吃西餐为主,经常吃牛肉、鸡肉、鸡蛋和面包,爱喝咖啡与红茶。非黑人喜欢吃牛肉、羊肉,主食是玉米、薯类、豆类。不喜生食,爱吃熟食。
南非著名的饮料是如宝茶。在南非黑人家做客,主任一般送上刚挤出的牛奶或羊奶,有时是自制的啤酒。客人一定要多喝,最好一饮而尽。
(4)习俗禁忌
信仰基督教的南非人,忌讳数字13和星期五;南非黑人非常敬仰自己的祖先,他们特别忌讳外人对自己的祖先言行失敬。跟南非人交谈,有四个话题不宜涉及:
一、不要为白人评功摆好。
二、不要评论不同黑人部族或派别之间的关系及矛盾。
三、不要非议黑人的古老习惯。
四、不要为对方生了男孩表示祝贺。
尼日利亚国家的风俗礼仪
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简称“尼日利亚”。尼日利亚得名于非洲第三大河——尼日尔河。意为“尼日尔河流经的土地”。1961年10月11日,尼日利亚宣布成立联邦共和国。
尼日利亚位于西非东南部。东邻喀麦隆,东北隔乍得湖与乍得相连,西接贝宁,北界尼日尔,南濒大西洋的几内亚湾。
尼日利亚全国面积92.3768万平方公里。人口1.1225亿(1988年)。主要有豪萨人、约鲁巴人、伊搏人、富拉尼人、伊比比奥人等。
尼日利亚全国划分为21个州及1个联邦首都区,下辖3.4个地方政府。首都拉各斯。货币为“奈
拉”。官方语言是英语,主要民族语言有豪萨语、约鲁巴语和伊博语。
一、社交习俗
尼日利亚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尼日利亚人众多,民族繁杂又奇特;
女人讲究梳高发。胖女媲美受宠热;
普遍性格都实在,不搞花套埋扣折;
心地热情很纯真,态度忠恳不造作;
注重礼节和礼仪,文明礼貌待宾客。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尼日利亚伊博人对“柯拉果”极为崇拜。他们把“柯拉果”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启发良心的“种果”。因此,每当遇到纠纷时,伊博人总要摆出柯拉果,由受人尊敬的长者执刀将其切成小块分给当事人。人们一旦吃下这种果子,所有问题也就会自行解决。若有固执者,必会受到所有人的谴责。“柯拉果”还是伊博人待客的佳果。当客人到后,主要端上柯拉果便是表示对来宾的诚心欢迎。尼日利亚的豪萨人十分重视礼节。朋友相见总要互相问候身体及家庭状况,而且还要问对方的家禽、家畜、庄稼等情况。豪萨人接待客人也很随便,主人一般不会兴师动众的特意为客人去准备,而是家里有什么,家人吃什么,客人也吃什么。尼日利亚豪萨人除有自己的民施语言外,还创造了许多生动的手语,如:他们用拇指和食指拈出“达、达”的声音,表示对谈论的话题很赞赏,完全同意对方的意见;如果把五个手指握成掌头再挥动手臂,则表示对某人的诅咒和谩骂;用手指头从自己的耳朵上由后向前很快刮过,往往表示“妙不可言”,或是“尝到了美味佳肴”,或是“听到了朋友出的妙计”;他们举起手臂,表示“极大尊敬”之意。
尼日利亚的菲蒂族人惜马如命,他们从不吃马肉。如果马死了,全家人会象死去亲人一样痛器一场,并为马举行安葬仪式,将马尾县挂在最显眼的地方,坚持三年天天为之祈祷。尼日利亚伊博人的审美观念很个别,他们利亚埃加族妇女,喜欢梳高发。因此她们的族名也称“高髻族”。她们在发内填上棕榈丝核扎的高髻,高度相当于人头的两倍。未婚少女要扎成蛇形,因为蛇在当地认为是“洁白”;已婚人要扎成鱼形,因为鱼在当地表示“和睦”;老妇人发髻要扎上三叶棕榈条,因为棕榈条表示“长寿”;寡妇要扎成圆顶的,表示为死去的丈夫尽“忠贞”。
二、礼节礼仪
尼日利亚人在施礼前,总习惯先用大拇指轻轻地弹一下对方的手掌再行握手礼。尼日利亚豪萨人对亲密的好友相见,表示亲热的方式不是握手,也不是拥抱,而是彼此用自己的右手使劲拍打对方的右手。尼日利亚豪萨人晚辈见长辈要施礼问安。一般情况下,要双膝稍稍弯曲一下,向前躬一下身子。平民见酋长,必须先脱鞋走近酋长,然后跪下致礼问安,在酋长没下命令的情况下是不能随便站起来的。
一般礼仪
尼日利亚有许多部族,其习俗与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别,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截然不同。
约会与准时
事先约会很重要,特别是与政府官员约会。尼日利亚人虽然一般不太有时间观念,但他们理解醒方人遵守时刻的习惯。由于在尼日利亚国内旅行很艰难,所以对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估计要留有充分余地。
交谈
谈话中应回避的一个话题是宗教。恰当的话题是有关尼日利亚的工业成就和发展前景。尼日利亚人还喜欢谈论非洲的政治活动,特别是他们对非洲统一组织、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以及其他非洲国家所作出的贡献。
三、信仰忌讳
尼日利亚居民中有近半数人信奉伊斯兰教,34.5%信奉基督教,12.3%信奉其他宗教。
尼日利亚人在交谈中,从不盯视对方,也忌讳对方盯视自己,因为这是不尊重人的举止。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左手下贱、肮脏,是不应该干干净的事情的,否则便是对人的挑畔和污辱。他们忌讳“13”。认为它是厄运和不吉祥的象征。尼日利亚伊博人对来访客人若迟迟不端出柯拉果,就是表示拒客。识相的客人就该赶紧告辞。免得发生不快。已婚妇女最忌讳吃鸡蛋。她们认为妇女吃了鸡蛋就不会生育。因为它的外形似零(0),所以禁吃。他们不愿谈论政治,特别是有关非洲的政治问题。尼日利亚伊萨人认为食指是不详之物,无论谁用右手的食指指向自己,都是一种挑衅的举动;若是有人伸出手并张开五指对向自己,更是粗暴地侮辱人的手势,相当于辱骂祖宗。这些都是令人不能容忍的。尼日利亚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
四、饮食习惯
尼日利亚人最爱食用传统的“五色板”,即用玉米面(黄色)、本薯面(浅黄色)、豆类面(咖啡色)、蔬菜(绿色)、西红柿(红色)混合在一起烧制而成的糕状或湖状食物。他们喜食粥汤,卡努里人喜食“布拉布斯科”,即用黍米熬的粥,吃时淋上熟油,香气诱人;豪萨人喜食“图活粥”,即有黍米、高梁米、大米合煮,再配以用调味汁拌好的鱼、肉和各种蔬菜。至于汤类,较为普及的是用炸甜瓜干、葫芦干、西红柿块、鱼或鸡合煮的“埃古西汤”,用肉末和香蕉煨制成的“阿卡拉汤”,香而不腻、别具一格。他们对中国饮食怀有极大的兴趣,他们用餐一般习惯以手抓饭,社交场合也使用刀叉。
尼日利亚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 注重 讲究菜肴香郁,注重菜肴丰盛实惠。
② 口味 一般不喜太咸,爱辛辣味道。
③ 主食 以面为主,也乐于品尝米饭。
④ 副食 爱吃虾、鱼、鸡、牛肉、羊内等;蔬菜爱吃豆类、山芋、西红柿、洋葱、土豆、黄瓜等;调料爱用胡椒粉、奶油、糖、葱、盐、醋等。
⑤ 制法 对烩、炖、烤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 中餐 喜爱中国的京菜、清真菜。
⑦ 菜谱 很欣赏大拼盘、手抓羊肉、炸香蕉夹、三色丸子、烩虾片、干烧鱼、烩羊三样、砂锅炖牛羊肉、软炸里脊、香酥鸡等风味菜肴。
⑧ 水酒 喜欢饮啤酒;爱喝果子汁矿泉水、可可、咖啡;也喜欢喝加糖、薄荷叶等的绿茶。
⑨ 果品 喜欢柯拉果、柑桔、香蕉、菠萝、西瓜等水果;干果爱吃惊胡桃仁、花生米等。
塞内加尔的风俗礼仪
塞内加尔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enegal).简称塞内加尔,位于非洲最西部的塞内加尔河中下游。面积19.67万平方公里。国家不大,却是一个以生产花生闻名于世界的国家。塞内加尔是世界上第4大花生产国,也是世界第1大花生出口国。有“花生之国”的美称。
塞内加尔国名来源于国内的最大河流——塞内加尔河( 在该国境内长1030公里)。人口679万,它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部族有自己的语言,比较通行的语言是沃洛夫语( 尚无文字),官方语言是法语。有84%的人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达喀尔(Dakar),在大西洋沿岸佛得角的南端,为大西洋航线要冲,人口100万,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交通枢纽,也是西非最大的海港和商业中心。达喀尔港水深港阔,可同时停靠10万
吨位以下的轮船40多艘。欧洲到南美,及南非至北美的来往船只几乎都要经过该港,是重要的中途站。
1959年4月4日,塞内加尔同苏丹(今马里)组成马里联邦。1960年马里联邦宣告独立。同年8月20日塞内加尔决定退出马里联邦,宣告成立塞内加尔共和国。
货币: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CFAF(France de La Communaute Fnanciere Africaine)。
塞内加尔人热情好客、喜欢舞蹈,特别是手鼓舞。他们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是宰羊节。按照伊斯兰教历,5月25日是伊斯兰教的宰羊节,名塔巴斯基。节日来到时,街头巷尾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清晨达喀尔一片诵经声,当盛典结束后,许多人家院子里开始宰羊。人们把羊肉分赠亲友,把羊血洒在挖好的土坑里。
宗教对塞内加尔人的生活习俗影响较大,他们多数都忌讳使用猪皮和猪内脏作的日用品,也忌讳谈论有关猪的事情。他们还尊奉伊斯兰教规,在公共场合下是禁止饮酒的。
塞内加尔人的穿着一般都比较简单,男子习惯穿一种白色的“布布”大袍,女子一般都穿颜色鲜艳的长裙,有的还在头上蒙着一条围巾。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还有这样的风俗:一般的人都把头剃得光光的,只在左耳朵的上方留下一块头发。
在塞内加尔,若有贵宾来临,他们常以烤全来热情款待。用来作烤全的都是小羊羔。烤熟后,放在金属的大盘子里端上餐桌。待客人们洗手后,一般习惯用右手先从羊的背部、胁部开始撕食。 V 塞内加尔人一般是以玉米、大米、高梁等为主食,其副食以牛羊肉为主,其中尤以羊肉居多。他们习惯吃大块的牛、羊肉,不爱吃以肉片、肉丁或肉丝烹制的菜肴。他们喜爱吃的菜有西红柿、萝卜、胡萝卜和各种豆类等。在口味上,喜吃香而辛辣的食物,不怕油腻,而且一般人的饭量也比较大。有的人也爱吃法式西菜,早餐一般喜欢吃面包、黄油、浓咖啡。也爱好喝茶,尤其喜爱喝中国的绿茶。他们习惯在饭后,一边茶、一边聊天,以帮助消化。
塞内加尔人一般都忌吃虾、鸡毛菜、蘑菇等菌类以及其他形状古怪的食物,如:鳝鱼、甲鱼、鱿鱼等。他们更忌食猪肉。
阿富汗共和国的风俗礼仪
阿富汗共和国简称“阿富汗”。在古波斯语中,“阿富汗”为“山上人”之意。因阿富汗国土大部分都是山地或高原,故有“山人国”之称。还有人说,阿富汗国名是由“阿富汗”一词加上波斯语中的“斯坦”(即国家)组成。“阿富汗”是来源于古代一酋长的名字,或来源于古犹太国王绍尔的侄子的名字“阿富汗”。1973年7月成立“阿富汗共和国”;1978年4月改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1987年11月又恢复阿富汗共和国。
阿富汗位于亚洲中西部,是一个内陆国家。东部与我国相邻,北接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西部与伊朗接壤,南和东南与巴基斯坦相靠。
阿富汗全国面积65.23万平方公里。人口1464万(1985年)。共有30多个民族,其中普什图人占全国人口的一半多,塔吉克人、哈扎拉人、乌兹别克人等仅占少部分。
阿富汗全国划分为29个省,省以下设大县、
县、乡和村。首都喀布尔。货币为“阿富汗尼”。官方语言是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即波斯语)。
一、社交习俗
阿富汗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阿富汗人讲礼貌,遇客总是面含笑;
彬彬有礼很热情,慷慨大方又厚道;
居民多为穆斯林,伊斯兰教为国教;
数字之中忌“十三”,“三十九”数也不妙;
反对左手递物品,知道这些很重要。
阿富汗人有个良好的礼貌习惯,他们对客人总是面带一种发自于内心的微笑。阿富汗普什图人具有热情好客、乐善好施的特点,富人往往自愿救济穷人,特别是逢年过节。平时见了外乡人,他们总是先请他到自己家里,用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他们路遇长辈、高贵的客人或熟人需行礼时,一般是不脱帽的。因为依照他们的礼俗,戴着帽子才是礼貌的表示。
阿富汗妇女地位低下,一般不得在公共场合露面;也不准站立向客人递物,过去多以下跪呈递,现代已改成了下蹲呈递。阿富汗的年青女人,在外出路遇他人时,总习惯以黑纱遮住脸,以表示对他人的礼貌。
黑色是阿富汗人喜爱的传统颜色。他们认为黑色是谦逊的色彩。黑色还象征着庄严和隆重。阿富汗帕坦族人对来宾有以刀或衣服做赠礼给客人送别的习俗。客人穿着部落首领的赠衣,或持有赠送的匕首,不但可以畅通无阻,还会受到特殊的保护。
阿富汗人执热情好客,且讲究礼仪,无论城市和农村,亲友、熟人相逢时,都要将右手按在脑前鞠躬,并说一句“愿真主保佑你。”晚辈见长辈、下级见上级尤其要行此礼,在有教养的人们之间,越来越多的人见面时行握手礼。
阿富汗人极为好客,客人无论穷富,都会受到热情接待。主人会给客人送上他力所能及的最好饮食,有时甚至为客人做烤全羊,饭后还要送上甜食与水果。
到阿富汗人家做客吃饭,也要注意以下禁忌:客人在某家做客不满三天又转到其他人家做客,主人会不高兴,认为自己受了轻视。男人见到不相识的妇女,不要主动与她谈话,阿富汗妇女不可以与陌生的男人讲话。
二、礼节礼仪
阿富汗人的一般礼节礼仪有三种形式:与陌生人相见时,一般惯行握手礼;与相互熟悉的人相见时,一般惯以右手按胸,同时点头并说“真主保佑”,然后再拥抱两次;与特别亲密的朋友相见时;一般要亲吻或碰额两次。
三、信仰忌讳
伊斯兰教为阿富汗的国教。阿富汗人忌讳有人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的说话。认为这是一种不良的举止。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他们视左手为肮脏和下贱之手。所以使用左手是极不礼貌的,也是令人不能接受的。他们对“13”、“39”数有所忌讳。认为这些数字有消极的含义。
阿富汗伊斯兰教严格禁酒。所以他们的国民是不饮酒的。他们禁食猪肉和一切怪形食物。如:螃蟹、虾、海鱼等;他们还忌讳使用猪制品,也忌讳谈论有关猪的问题。
四、饮食习惯
阿富汗人饮食习惯与印度人近似,他们喜欢素食,也吃肉食。他们有以茶待客的习俗。往往一敬就是三杯茶。第一杯为止渴,第二杯表示友谊,第三杯是礼节性的。他们有饭前饭后洗手的习惯。一般他们总是请客人先洗,然后主人再洗。他们用餐不使用筷子,除在正式社交场合吃西餐时使用刀叉之外,平时总习惯以手抓食取饭。他们对中餐极为欣赏。认为中餐称得起为世界上最美的佳肴。
阿富汗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 注重 讲究菜肴花样,注重菜品质量。
② 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微辣味道。
③ 主食 一般平民以面粉为主食,上层人士多以大米和牛、羊肉为主食。
④ 副食 爱吃鸡、鱼、牛肉、羊肉;也吃鸡蛋和番茄、洋葱、菜花、菠菜、茄子、胡萝卜、土豆、豌豆等蔬菜;调料爱用羊油、盐、葱、蒜、柠檬汁、辣椒、番茄酱等。
⑤ 制法 对烤、炸、烧、烩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 中餐 喜爱中国的素菜、清真菜。
⑦ 菜谱 很欣赏什锦拼盘、糖醋鲜鱼、素烧茄子、青椒鸡丝、烤填鸭、烤全羊、烤肉、咖喱鸡、黄油菜花、全素菜汤等风味菜肴。
⑧ 水酒 阿富汗不管什么等级的人,都习惯以牛奶当饮料;喜欢中国绿茶和红茶;在国内最上等的茶要属“无籽葡萄茶”。
⑨ 果品 喜爱水果,爱吃香蕉、荔枝、菠萝等;干果喜欢核桃仁、杏仁、松子等。
阿联酋的习俗礼仪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The United Arab Emirates),简称阿联酋,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端。由七个小酋长国联合组成:阿布扎比、迪拜、沙迦、玛角、阿治曼、富查伊拉和乌姆盖万,素有“油海七珍”之称,总面积为8.5万平方公里。人口162万,近年来人口增长极快,原因是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后,大量移民进入该国谋生,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为公共语,做生意、买东西都可以用英语交谈。
首都阿布扎比(Abu Dhabi)市意为“有羚羊的地方”。该市人口20多万,建有现代化油港,有国际机场同世界各国通航。阿联酋的当地名称萨赫尔阿曼,意即阿曼(指今阿曼苏丹国)的边缘平原。各酋长国的统治者掌握宗教与世俗权力,为各国的宗教和政治领袖,穆斯林的沙里亚法庭掌管全国的全部法律事务,伊斯兰教事务与宗教基金部掌管一切宗教事务。
阿联酋现政府实行联邦制。7酋长共组“最高
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任免内阁。另设一联邦咨询议会,由各部酋长派代责联合组成。1984年11月1日与我国建交。阿联酋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根据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商务礼俗,冬天访问宜穿保守式样西服。须访政府办公厅及大公司须先订约会。参与政府机构的投标时,非得通过当地的代理来进行不可。另外,要设立公司时,也需有当地的担保人ponsor)出面才行。签证的取得,通常是由当地的客户,也就是所谓的担保人拍发电报,凭电文在机场取得签证,和其他中东地区国家的商业习惯相同,在阿联酋做生意,你得谦虚有礼并有耐心,销售姿态务必要低。本地商人不喜欢与你派驻在沙特阿拉伯或其他邻透国家的商务代表谈判,他们愿直接和制造厂商打交道。
当地公司进口项目繁杂,有时一家公司同时独家代理两个互相竞争的商品,你可细心查询一下,当然,为了节省成本,你也可以在阿联酋指定一家独家代理进口公司。最好在这个市场采用信用证付款方式。禁穿有星星图案的衣服。当地无论是商人,还是一般百姓,都希望价格便宜,也特别注重牌子,不是那个牌子的货他往往掉头就走。购物时,他一看牌子不对,顿时就会失去了兴趣,在阿联酋,某些商品,受到当地商人的变交称赞。如“三环牌”锁,“白鸽”牌拖鞋等。在阿联酋,商品能否销得出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牌子。
当地的禁忌,酒类、裸体照片不准携入。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不饮酒。对他们来说,喝酒是直通罪恶之路。外商进关时,本人自用的酒,限带一瓶,可以过关,但两瓶以上或是犹太人企业的产品,如可口可乐等,就不准通关。带酒通关,容易招惹是非。斋戒期间禁止在室外吃东西、抽烟。
人们喜爱棕色、深蓝色,禁忌粉红、黄、紫色,喜爱羚羊,若以猪、十字架,六角形作图案示为禁忌。下班以后,当地商人喜欢到咖啡店聚坐,此地无夜总会,晚宴总是在对方家中进行。应邀至阿联酋商人家作客往往只有男性,女性毫无社会地位。在当地,不劝酒、不送裸照,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洋娃娃也好,裸照也好,一律被当作偶像。
阿曼国家的风俗礼仪
阿曼苏丹国(The Sultanate of Oman),简称阿曼。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东南部,它扼守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输出通道——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陕。东南临阿拉伯海,依山傍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海岸线长达1600公里。阿曼一词意为“宁静的土地”。 阿曼全国人口765万,居民几乎都是阿拉伯人。在国内有100多个部落,每个部落由谢赫(长老)掌握宗教与世俗权力。
阿曼外国人占居民总数的10%。其中有俾路支人、伊朗人、印度人、孟加拉和巴基斯坦人等。大部分外国人居住在马斯咯特等城市和港口。绝大多数(约占99%)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0%以上属伊巴德教派。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阿曼人大都会讲英语。首都马斯喀特(Muscat),扼守印度洋通往波斯湾的门户,为海湾地区引人注目的一座现代化城市。是古代中国和阿曼贸易的重要港口。 阿曼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大约有70%的居民从事农业,最重要的作物是椰枣,
种植面积约占全部耕地的一半左右。阿曼多山与沙漠,生活条件十分艰若,因此,牛、马、羊、驴与骆驼便成了这里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阿曼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中东阿曼众宾朋,迎客待人很真诚;
女歌男舞为特点,热烈欢畅有感情;
男子讲究佩腰刀,民族传统与象征;
早晚对牛要请安,敬牛如神爱如命;
宗教信奉伊斯兰,忠于恪守《古兰经》。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阿曼人待人真诚无与伦比,他们视款待好宾客为无尚的光荣。因此,他们遇到陌生人总是主动地打招呼,并热情问候,甚至还邀请客人去家中作客。阿曼男子在正式外交场合,一般习惯穿无领长袍,扎缠头巾,并必须佩带饰刀;一般妇女喜饰金银,服装艳丽,她们喜大花,爱浓艳色彩。阿曼人能歌善舞,不过他们一般都是女歌男舞。
阿曼人喜欢绿色。他们视牛如宝,并对牛极为崇敬。每天早晨、晚上他们都要向牛请安。
阿曼人在与客人相互见面时,一般都要先互致问候,然后再施拥抱礼和亲吻礼(既拥抱的同时相互亲吻面颊1~3次),但这仅限于男性之间;有的也施握手礼。但他们握手后一般都要互吻手背,或握手后吻自己的手背,以表示相互间的礼貌。
夏季时,阿曼气候炎热、干旱,白天酷热,夜间相当凉爽,降水极少,是世界上少有的干旱国家之一,水贵如油,当地人只穿便鞋,冬季有虐蚊。
每年6月至8月商界多休假,气湿有时高达43摄氏度。
社交生活礼仪
(1)阿曼人多为阿拉伯人,他们的名字都是按习惯继承祖辈的名字,因此他们的全名都记载着他们的父名和族名。阿曼人喜爱歌舞,传统舞蹈有类似海湾诸国的剑舞和女子的甩头发舞,同时也有当地人自己创造的航海舞等。
(2)阿曼人的传统体育活动是赛骆驼、赛马和赛木舟。每年国庆书要举行一次全国性的骆驼大赛
(3)阿曼人的服饰与其他海湾国家不同,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男人头上戴的头巾多为红黑条纹,而且是紧紧地盘绕在头上,头巾缠好后,必须留一个巾角垂在左耳边。
(4)阿曼男子喜欢佩腰刀,腰刀有两种,一种是牛耳尖刀,佩在胸前。另一种是短剑,斜挂在腰的左侧。
(5)阿曼是伊斯兰国家,禁止穆斯林吃猪肉和饮酒,但允许驻阿曼的外交团免税进口酒类。
(6)在阿曼,女性尽量不要穿暴露的服装,除了在家里、旅馆之外不要饮酒。伊斯兰教历9月,是属于白天斋戒的日子,所以不要在室外包括公共场所进食、饮酒及吸烟。
(7)阿曼人用餐时不能用左手,在别人面前,不要用食指或中指比划。和女性交谈、亲近女性或拍摄女性照片都是不允许的。
(8)阿曼同非阿拉伯国家的外籍人行握手礼,但只限于同性。对阿拉伯国家的人行拥抱和亲吻礼。
(9)以茶待客是阿曼的习惯。不论你走到哪里,主人总是先敬上一杯红茶。有时也用阿拉伯茶待客。
(10)若端出阿拉伯咖啡来请客时,一定要接受,用右手持杯一口一口慢慢地喝,不要的时候则左右摇手示意。若不了解这点的话,他们会一直站在那里一个劲地继续为你倒咖啡。
(11)阿曼对妇女给予方便,在街上、商店里、或办事机构,都对妇女优先照顾。男子不可斜视妇女,并且不可行握手礼,只可点头示意。
(12)阿曼人送客,-般要熏香、洒香水,完成一整套的礼仪。如果是在办公室,主人会携起客人的手,一直送至大门口。
阿曼人的商业习惯
重要事项要写成书面材料,最好以电报、直通电话加以确认。做不到的事情要明白地表示“不”。然而,尽管事先没有约会就前去拜访,也可堂而皇之地请求面谈。握手时要城恳、有感情。此时可以勾腕搭肩以表热诚(只限于男性的场合)。谈话时目光不要左顾右盼。在当地讨价还价很盛行,他们的商情来源很多。一旦签了代理合约之后,就不要轻易地中止,这一点要注意,还须注意,代理合约若不到工商会议所、工商部去登记的话,有时就没效力。
阿曼风俗礼仪民族禁忌
阿曼人信奉伊斯兰教,并恪守伊斯兰教的一切教规。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他们认为左手是肮脏、下贱之手,绝不能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否则,便是对人的极大不敬和污辱。他们忌讳客人与他们的女人接触。认为亲属以外的男人与自己的女人接触,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
阿曼男人身佩腰刀是本民族的重要标志。他们把男子不佩腰刀视为衣冠不整,甚至不佩腰刀要被众人耻笑或嘲弄的。他们很忌讳客人把脚掌朝向自己。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对人蔑视和污辱的作法。所以,当你翘起二郎腿把脚朝向他们时,是一定会遭到他们的反对的。阿曼人忌讳有人送给他们酒品以及女人照片。认为这有侮辱人的意思。他们认为女人身带晦气,所以忌讳女人挤牛奶。认为只有男人挤出的牛奶才能喝。他们对不经他们允许就给他们拍照的作法是极为反感的。认为这是不礼貌的,甚至有污辱人的嫌疑。忌讳来访客人辞行时给留下饭钱。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侮辱。但送点小礼品表示感谢,他们倒是可以接受的。
阿曼人有禁酒之俗。这是因为伊斯兰教规有此戒律。他们还禁食猪肉及一切怪形食物。也忌讳使用猪制品和谈论猪的问题。
阿曼为穆斯林国家,应尊重当地的伊斯兰文化,穿着和举止不刺激当地人的感情,如不穿过短的衣服,不在斋月期间在公众场合吃东西、喝水等。全年大部分时间均可穿著轻便宽松的衣服,棉织品最合适阿曼的气候。为配合阿曼人的传统,请勿在住宅区穿著过份暴露的服装或泳装。在12月到3月间,在晚上披一件薄披肩也许是必需的。
巴基斯坦共和国的风俗礼仪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The islamic Reptiblic ofPakistan),简解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面积79.6万平方公里。人口1,103亿,主要民族有旁遮普族。首都伊斯兰堡。1951年6月21日与我国建交。
巴基斯坦是穆斯林世界中伊斯兰教最盛行的国家之一,绝大部分人都信奉伊斯兰数,居民的生活习俗和饮食起居都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伊斯兰教为国教。全国到处都是清真寺,其中以古城拉合尔的巴德夏希清真寺最著名,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是皈依伊斯兰教的蒙古族后裔巴布尔建立的莫卧尔王朝(公元1526一1858年)的建筑杰作。当时,莫卧尔王朝统治了次大陆,为穆斯林盛世时期,而伊斯兰教传入次大陆则始于公元711年。在巴基斯坦绝对禁止饮酒。在饭店里或商店里买不到
任何酒,就连啤酒也是见不到的,酗酒闹事更是没有。
巴基斯但人很注重礼节,彼此见面时必须先要说:“阿斯兰姆阿莱古姆”,意即“真主保佑”。若久别重逢时,还常以拥抱为礼,他们的拥抱礼很独特,双方通常要头靠左边拥抱一次,再靠右边拥拇一次,再靠左边一次,如此三遍,毫不马虎。对久别相逢的挚友、贵宾或亲人,他们通常还给对方戴上花环。花环有的由鲜花制作,香气扑鼻;有的全由金箔或银箔编成,挂在胸前,闪烁生辉。见面时多以握手为礼,但男子见了女子不能握手,除非女子主动伸手,方可相握,也不要在公共场所碰到女人身体。对巴基斯坦人要称呼姓,并加上对方的头衔。通用乌尔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
在巴基斯坦,按宗教信仰把穆斯林称作“多数民族”,而把占人口3%的印度教徙、基督教徒等称为“少数民族”。在巴基斯但,音乐也是为伊斯兰教服务的,各地部有大大小小的专业队伍,名叫“嘎瓦里”,以独唱、对唱、领唱并衬以伴唱的形式讴歌“真主”和先知先圣。巴基斯坦人禁止吃猪肉,他们喜欢牛肉、羊肉和鸡鸭。一般不抽烟,不喝酒,不让女性见客人,吃饭时只邀请男客而不请其夫人,即使你请了巴基斯但人和他的夫人吃饭,他的夫人也常常不参加。他们更不喜欢让女性就业。女性也很少会在街上行走,因而,购物也大都是男人办的事,很多传统食品是用手抓食,但须注意,只能用右手。从外表看来,这里真有一种“男人国”的感觉。青年的婚事都由双方父母作主,而且在结婚前男女双方是不能见面的。甚至,婚礼的宴席,也是男女分开的。
而且,男宾客和女宾客的入口,也各自分立,而成为男宾客围着新郎,女宾客围着新娘的状态。因此,男宾客根本就看不到新娘,女宾客也见不到新郎。至于商业宴请,则自然地变成清一色的男性了。不过,也有例外,留学欧美,或惯于和欧美商人交际的高级商人,或娶了白人为妻的高级商人等举行的宴请,就可以看到妇女了。所以,在从事商业接触时,必须了解这种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否则,难保不会因为芝麻小事,刺伤了对方的自尊心,而妨碍商务活动。处于管理部门的人,多是生长在上流社会的人,以留学欧美的居多。商业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处于经理职位以上的人。处于经理职位以下的人一般是不能作肯定的答复的。商谈是不可以用电话的,必须亲自访问对方,促膝而谈,才能有所进展,更须注意的是,口说无凭,因此,任何约定,都必须作成书面的字据。因为依照他们的习惯,连结婚时,都要订立契约,收取离婚保证金的。为了确定责任,留个书面证据十分重要。
在巴基斯坦,一般流行鲜明的色彩,其中以翡翠绿为最盛,巴基斯坦国旗由翡翠绿色、白色构成,上面缀有五角星和新月。1964年巴基斯坦正式宣布,白色象征和平,绿色象征繁荣,新月代表进步,五角星表示光明。在巴基斯坦,黄色会引起宗教界及某些政治性的嫌恶,因为婆罗门教僧侣们所穿的长袍(礼服)是黄色。居民视黑色为消极,绿色。银色、金色及鲜艳的颜色倍受当地人们的欢迎。
商务活动,最好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受过教育,而被轻视。事实上,不少技术很优秀的工程师,因为英语讲得不太好而遭冷遇。巴基斯坦很久以来就以生意谈判苛劾而闻名。劈头就杀价40%作为见面礼,让人觉得此地的生意人似乎乐于谈判。然而在这个国家里,绝不能存心给生意人一点颜色看而停止谈判。必须耐心地与他们谈交情,才是生意成功的秘诀。在巴基斯坦办事,凡事都慢节奏,耐心行事。
巴基斯坦人97%以上是穆斯林,肉食来源主要是牛、羊、鸡。但宰杀时必须按教法规定念“真主至大”,按规定宰杀。当地人吃饭时往往同时喝凉水,饮食、饮水最好在饭店里。水要煮开后才喝,当地的蔬莱、水果相当丰富。
海关规定,入境禁止携酒、女性的裸体照片与黄色杂志。禁止携出佛像等重要文化财产及巴基斯坦货币。计程车要事先议价,对没有导游陪伴的游客会漫天要价。搭乘市内巴土对一般旅客来说甚难。饭店里租车比较贵,但安全。
当地的4~6月份是高温多雨的酷暑季节,活动完全停止。伊斯兰教的开斋节,是巴基斯坦人的主要节日之一,时间在伊斯兰教历太阴年的10月1日,其隆重热闹的程度类似我国汉族的春节。连续一个月之久的斋戒期间,生产力显著下降。
由于巴基期但人多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他们严忌男女当众拥抱或接吻,并认为当众接吻是一种罪恶,须罚款并坐牢一周。另外,女子在街上时,严禁眼皮乱转或“飞眼”,并禁忌别人为自己拍照,否则,将被视为犯有淫荡罪。巴基斯坦不仅不准外人给女子拍照,甚至,凡是有女子的地方,如村子、宅院、树林、河畔、小遣等处,都不准外人拍照。巴基斯坦人洗澡一般习惯用壶冲洗或淋浴,不洗盆池澡。他们认为盆池澡是不洁净的。
巴基斯坦人忌邮寄手帕给亲人,因为手帕是悲伤时擦眼泪用的东西。在巴基斯坦,被认为不祥的数字是13和420。海关免税香烟200支,或雪茄50支,酒2瓶。本国货币出境限20Rupees,入境限80Rupees。外币入境不限,先申报数额,届时可如数携出。
计程车免小费。饭店、旅馆、夜总会10%小费,一般已附加入帐单内。
我国从1956年起,与巴林开始有贸易往来。1976年和1978年由中国贸促会先后两次组织贸易代表团到巴林举办中国商品展销会,展销的商品有纺织品、丝绸制品、工艺产品、五金矿产产品、轻工业品、土畜产品、粮油制品、茶叶等,深受巴林人民的欢迎。
菲律宾国家的风俗礼仪
共和国(英文: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当地华侨或称作菲律滨)位于亚洲东部,是由西太平洋的菲律宾群岛(7107个岛屿)所组成的民主国家。主要民族:马来族;简称:椰子之国;首都:马尼拉市;货币:菲律宾比索;菲律宾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
菲律宾的政府机关、商业界和学校都使用英语。日常见面,无论男女都握手,男人之间有时也拍肩膀。在菲律宾,拜访商界或政府办公厅,宜穿保守式样西装,须事先须约时间,由秘书安排。菲律宾人的时间观念不很严格,但客人最好准时赴约。菲律宾人天性和蔼可亲,善于交际,作风大方,所以,工作后的应酬也很多。稍为正式一点的宴请,请帖上就会注明“必须穿着无尾礼服等正装”。这时,假如没有无尾礼服,便可以穿上当地的正装——香蕉纤维织成的“巴隆塔卡乐库”衬
衣,任何宴请都适用。据说,出席宴会时,尤其是家庭宴请,要尽量学着菲律宾人,放得轻松自在些,否则,若是显得很严肃,或者老是一本正经的话,反而会使女主人担心,因而,就失礼了。
菲律宾人的家庭观念很强,他们喜欢别人谈论他们的家庭。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菲律宾人不那么喜欢美国那一套。有一些菲律宾家庭,进屋要脱鞋,客人要看主人怎么做。如果你带了礼物,到主人家时再送,过后最好寄上一封简短的感谢信。
菲律宾市场基本上仍在美国控制之下。许多大工业产销公司为美国人所设。菲商人多在美国受过教育。近年来,菲律宾的公司多采合资合作方式,公司管理人员的组织形式采用美国式,拥有所有权的董事会与实际经营公司业务的公司管理人员要严加区别,权力集中在董事长身上。没有附加Director(董事) 之头衔的公司管理人员,即使是总经理、副总经理,也几乎没有诀定权。华侨有60~70万,华侨商人势力较大。
菲律宾人喜欢依照美国方式邀请你到家中进晚餐。而华商则较喜欢邀你外出进餐夜游。菲律宾属基督教国家,生活极为西方化,相处时勿提二次世界大战。许多人会说中国话。马尼拉治安较差,警察往往不管事 ,除了银行饭店之外,在市内还有中央银行核可外汇兑换处所,但常会欺骗外来客。除非必要,晚上不要单独行走,并避免搭计程车。万一遇到强盗,最好百依百顺,否则对自己不利。不要轻易服用成药(在欧美、日本等地贩卖的药品,此地市场均有售)。所准备的药物,常会被认为吗啡之类,所以应随身携带医师的处方证。
菲律宾人,一般较随和。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显得偷快乐观,好像从不如到忧愁为何物。跟这些人打交道,你就不能“面无表情”,或是“三缄其口”。你若是面无表情或一声不发,他们会认为你不怀好意,或是不愿意跟他们打交道。
菲律宾由于受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他们饮食习惯上,大多数人(约占人口的70%)以大米为主食,少部分人以玉米为主食。许多地方的人用手抓饭进食,食前先要把手洗净。副食有肉类、海鲜、蔬菜等。他们的胄口一般偏于清淡,味鲜。早餐爱吃西餐,午、晚餐爱吃中餐,但中上层人士爱吃西餐,就餐时,他们一般喜欢用香辣调味品,但不宜太辣在菲律宾,深受欢迎的名莱有咖喱鸡肉、虾子煮汤、肉类炖蒜、用炭火烤的整只小猪和抹上新鲜白干酪的米饼等。他们在饮食上还有一个特点,即男女都特别喜欢喝啤酒。菲律宾的内库利特人,索有黥刺的习俗。无论男女,内库利特人的小孩长到十二、三岁时,都要举行黥刺仪式。他们认为。黥刺花纹,男子就会更加勇敢,女子就会更加美丽。
商务洽谈中,对于对方所提出的无理要求,要明确地予以回答,不能暖味不明。选举期间,禁止喝酒,商店里禁止售酒。
菲律宾天气炎热,商务活动最好安排在10~11月、1~3月进行。圣诞节、复活节及中国农历新年(春节)前后不宜安排访间,除马尼拉市外,饮水、吃生果均需格外注意卫生。
小费,计程车10%,饭店、旅馆已附加于帐单内10%。其他服务,每次付2~4比索。
韩国国家的风俗礼仪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朝鲜半岛地处亚洲大陆的东北部,自北向南延伸,全长1100公里。韩国的总面积为99600平方公里。韩国的领海与太平洋最西部的海域交汇。朝鲜半岛北部与中国和俄罗斯接壤,东部濒临韩国东海,与邻国日本隔海相望。除与大陆相连的半岛之外,韩国还拥有3200个大小岛屿。其中最负盛名的自然当属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济州岛。
韩国总人口5008.7万(2011年1月底),主要为朝鲜民族,占全国民族总人口的99%,是一个民族比较单一的国家。
通用韩语,民族服饰为“韩服〔??〕”。韩服为明代从中国传往朝鲜的一种汉服样式,后经过朝鲜族人民改动,就形成了今天的韩服。
国花:木槿花;国鸟:喜鹊;货币:韩元
社交礼仪
韩国人崇尚儒教,尊重长老,长者进屋时大家
都要起立,问他们高寿。和长者谈话时要摘去墨镜。早晨起床和饭后都要向父母问安;父母外出回来,子女都要迎他人才能吃。乘车时,要让位给老年人。接。吃饭时应先为老人或长辈盛饭上菜,老人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吃。乘车时,要让位给老年人。
韩国人见面时的传统礼节是鞠躬,晚辈、下级走路时遇到长辈或上级,应鞠躬、问候,站在一旁,计其先行,以示敬意。男人之间见面打招呼互相鞠躬并握手,握手时或用双手,或用左手,并只限于点一次头。鞠躬礼节一般在生意人中不使用。和韩国官员打交道一般可以握手或是轻轻点一下头。女人一般不与人握手。
在社会集体和宴会中,男女分开进行社交活动,甚至在家里或在餐馆里都是如此。
在韩国,如有人邀请你到家吃饭或赴宴,你应带小礼品,最好挑选包装好的食品。席间敬酒时,要用右手拿酒瓶,左手托瓶底,然后鞠躬致祝辞,最后再倒酒,且要一连三杯。敬酒人应把自己的酒杯举得低一些,用自己杯子的杯沿去碰对方的杯身。敬完酒后再鞠个躬才能离开。做客时,主人不会让你参观房子的全貌,不要自己到处逛。你要离去时,主人送你到门口,甚至送到门外,然后说再见。
韩国人用双手接礼物,但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不宜送外国香烟给韩国友人。酒是送韩国男人最好的礼品,但不能送酒给妇女,除非你说清楚这酒是送给她丈夫的。在赠送韩国人礼品时应注意,韩国男性多喜欢名牌纺织品、领带、打火机、电动剃须刀等。女性喜欢化妆品、提包、手套、围巾类物品和厨房里用的调料。孩子则喜欢食品。如果送钱,应放在信封内。
若有拜访必须预先约定。韩国人很重视交往中的接待,宴请一般在饭店或酒吧举行,夫人很少在场。
禁忌
政府规定,韩国公民对国旗、国歌、国花必须敬重。不但电台定时播出国歌,而且影剧院放映演出前也放国歌,观众须起立。外国人在上述场所如表现过分怠慢,会被认为是对韩国和韩族的不敬。
韩国人禁忌颇多。逢年过节相互见面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生气、吵架。农历正月头三天不能倒垃圾、扫地,更不能杀鸡宰猪。寒食节忌生火。生肖相克思婚姻,婚期忌单日。渔民吃鱼不许翻面,因忌翻船。忌到别人家里剪指甲,否则两家死后结冤。吃饭时忌带帽子,否则终身受穷。睡觉时忌枕书,否则读无成。忌杀正月里生的狗,否则三年内必死无疑。
与年长者同坐时,坐姿要端正。由于韩国人的餐桌是矮腿小桌,放在地炕上,用餐时,宾主都应席地盘腿而坐。若是在长辈面前应跪坐在自己的脚底板上,无论是谁,绝对不能把双腿伸直或叉开,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或侮辱人。未征得同意前,不能在上级、长辈面前抽烟,不能向其借火或接火。吃饭时不要随便发出声响,更不许交谈。迸入家庭住宅或韩式饭店应脱鞋。在大街上吃东西、在人面前擤鼻涕,都被认为是粗鲁的。
照相在韩国受到严格限制,军事设施、机场、水库、地铁、国立博物馆以及娱乐场所都是禁照对象,在空中和高层建筑拍照也都在被禁之列。
到韩国朋友家做客礼仪
韩国素有“礼仪之国”的称号,韩国人十分重视礼仪道德的培养,尊敬长是韩国民族属恪守的传统礼仪。
韩国人热情好客,每逢宾客来访,总是根据客人身份举行适当规格的欢迎仪式,接待外国首脑来访,要按国际惯例举行盛大迎送仪式,数十万人夹道欢迎或送别,场面隆重。无论在什么场合遇见外国朋友,韩国人总是彬彬有礼,热情问候,谈话得体,主动让道,挥手再见。
邀到韩国朋友家中做客,主人家事先要进行充分准备,并将室内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韩国人时间观念很强,人总是按约定的时间等候客人的到来。
柬埔寨国家的风俗礼仪
位于中南半岛南部。东部和东南部同越南接壤,北部与老挝交界,西部和西北部与泰国毗邻,西南濒临暹罗湾。海岸线长约460公里。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24℃。
柬埔寨,高棉族是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80%,少数民族有占族、普农族、老族、泰族、斯丁族等。高棉语为通用语言,与英语、法语同为官方语言。佛教为国教,95%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占族信奉伊斯兰教,少数城市居民信奉天主教。华人、华侨约60万。
首都:金边;官方语言:高棉语、英语、法语;国花:稻花;货币:瑞尔
风俗
柬埔寨有一种古老有趣的风俗,用服装色彩表示日期,有“七彩星期”之说:星期一穿嫩黄色,星期二穿紫色,星期三穿绿色,星期四穿灰色或浅蓝色,星期五穿青色,星期六穿黑色,星期天穿红色。
礼仪
柬埔寨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佛教国家,讲究温、良、恭、谦、让,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合十礼”是柬埔寨传统的见面礼。柬埔寨人见面和分别时有礼貌地以双手合在一起,指尖朝上,口说“三拜”。合十礼”礼仪四大规格,如向同辈或同等地位的人,行礼时指尖举到胸前,向长辈行礼,指尖举到鼻尖,向老一辈和父母行李,指尖举到眉间,向王室或高僧行礼,指尖举到额头,同时需跪式蹲下。在农村人们习惯只行合十礼仪,在城市除主要行合十礼仪外,也有行握手礼的。
柬埔寨人姓在前,名在后。贵族与平民的姓名有所不同:贵族一般承继父姓,平民一般以父名为姓;贵族起名很有讲究,往往寓意深刻,平民名字多数是随便叫起来的,没有什么含义。柬埔寨人通常不称呼姓,只称呼名,并在名字前加一个冠词,以示性别、长幼、尊卑之别。如“召”意为孙儿;“阿”意为小孩;“达”意为爷爷;“宁”意为姑娘;“洛克”意为先生等
婚嫁
柬埔寨的婚俗是新娘“娶”新郎。婚礼的全部仪式都在女方家中进行,主持婚礼的通常是村中最有名望的老者。通常第一天为“入栅日”,新郎进门,第二天为“正日”,举行缠线仪式,双方亲人将线缠在新婚夫妇手腕上,第三天为“拜堂日”,表示两心相连。
好客
柬埔寨人非常好客热情,但作为游客,我们应该记住,柬埔寨人还不是很富裕。所以如果到柬埔寨乡间的人家吃饭,那要付一部分饭钱。如果不付,就送啤酒(给妇女送桔汁)。
忌讳
在柬埔寨最好不要谈论王室的话题,就把它留给高棉人和王室自己去说吧,也忘掉政治人物,因为他们与我们旅行关系真的不大,所以有关他们的话题不用提及。柬埔寨人很不愿意自己的头被摸,所以别摸大人或孩子的头。在一座寺庙里虽把您的脚掌冲着佛祖,当然也不要冲着别人。
到柬埔寨人家做客的禁忌
柬埔寨人喜爱用传统的饭菜招待客人。主食是大米,副食以鱼虾、生菜和凉拌菜为主。待客的名菜有熏鱼、滑蛋虾仁、菜扒虾丸、素菜、凉拌莱等。凉拌菜是在蔬菜里放入葱、姜、蒜、辣椒、椰汁等,酸咸适度,香辣可口,别有风味。
柬埔寨人吃饭时席地而坐,用手抓饭,将饭菜包在事先准备好的生菜叶里,蘸上佐料往嘴里送。现在许多家庭也使用刀、叉、筷等餐具。吃完饭,客人要赞扬饭菜丰盛,味道好,感谢主人盛情款待。
在柬埔寨存在着很多忌讳,客人须注意遵守:
(1)柬埔寨人认为右手干净,左手污垢,进食用右手,递给他人物品要用右手或者双手,尤其是吃的东西,弄不好对方会拒绝接受;
(2) 不能用手随便摸小孩的头顶,信佛教的柬埔寨人认为这样会给小孩带来灾难;
(3) 女孩子不能用脚踢赶猫,否则人们会认为这个女孩会找不到婆家;
(4) 几个人同住一间卧室,年轻者睡觉的地方不得高于年长者的床铺,脱下的鞋子,不能悬挂于他人的头上方;
(5) 拜访僧侣,要将鞋脱在室外,然后进入屋里;柬埔寨天气炎热,当地人有冲凉的习惯,接待客人之前,或者去拜访他人,要先冲凉,换上干净衣服;
(6) 在依水傍河的地方.男女不得同时在一个池塘或湖泊里洗澡,长辈和晚辈也必须分开;
(7) 在河里洗澡,男性在上游,女性在下游,而且必须相距一定的距离。
卡塔尔的风俗礼仪
卡塔尔国(The state of Qatar),简称卡塔尔,位于西亚波斯湾(海湾)西南岸的卡塔尔岛上。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37万。全国80%的人居住在城市里,9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为国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可通英语。首都有多哈(Doha),货币卡塔尔里亚尔。 民族 阿拉伯人占40%,巴基斯坦人占18%,印度人占18%,伊朗人占10%。
宗教 穆斯林占95%,卡塔尔本地人多数属孙尼派中的瓦哈比教派,其它信仰者占5%。
卡塔尔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卡塔尔人心诚挚,性格爽快讲理智;
会客习惯很古怪,两眼与客喜对视;
伊斯兰教为国教,政府宗教相一致;
妇女羞体禁社交,不得建犯有倒置;
脚掌冲人无礼貌,使用左手受抵制。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卡塔尔人在与客人攀谈时,有个习惯很个别,他们总愿意用目光直勾勾地看着对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算做尊敬 客人的举止。他们待客十分热情。每逢宾客临门,总要为客人煮浓浓的、香香的咖啡。有时还要在咖啡中拌些芳香的桂花、豆蔻或滴些玫瑰水,以使味道更加甘美可口。他们严格遵从伊斯兰教规。妇女地位低下,平时要羞体,不得在公共场所抛头露面,也不能会见客人。他们时间观念不强,对约会一般不习惯准时,总乐于迟到一点时间到达。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礼节风度。他们在社交活动中,特别喜欢以金色的钢笔为互赠的礼品。卡塔尔女子一般从小起就不剪头发。大多数都留着一色长发。常见的发式是编成一条或两条长辫,有的一垂到地,有的则缠在腰间。
卡塔尔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都有由家长挑选配偶,双方家长中意,即协商彩礼,婚姻宴等费用,达成协议后,便商定订婚日。婚礼通常持续两个星期,男女分开进行庆祝活动,双方在各自的家里举行一系列宴席与民间歌舞,盛情款待亲友与四邻。穆斯林妇女一般都深居简出。如需外出,须戴上盖头或面纱,以免“冶容诲淫”。伊斯兰教认为,妇女全身除法手脚外都有是羞体,而男人窥见陌生妇女的面容,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事。因此,戴面纱就成了该国妇女的一大特征。
卡塔尔有在生活中,要严格地遵守《古兰经》的训诫,严禁饮水酒,不吃猪肉,同时也忌用猪的形象作为装饰图案。外形丑陋和不洁之食物,如甲鱼、螃蟹及死动物,均属忌吃之物。当地人喜欢吃甜、香、油腻食物。斋月是一年中最吉祥、最如意的月份。
卡塔尔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都有由家长挑选配偶,双方家长中意,即协商彩礼,婚姻宴等费用,达成协议后,便商定订婚日。婚礼通常持续两个星期,男女分开进行庆祝活动,双方在各自的家里举行一系列宴席与民间歌舞,盛情款待亲友与四邻。
穆斯林妇女一般都深居简出。如需外出,须戴上盖头或面纱,以免“冶容诲淫”。伊斯兰教认为,妇女全身除法手脚外都有是羞体,而男人窥见陌生妇女的面容,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事。因此,戴面纱就成了该国妇女的一大特征。
卡塔尔有在生活中,要严格地遵守《古兰经》的训诫,严禁饮水酒,不吃猪肉,同时也忌用猪的形象作为装饰图案。外形丑陋和不洁之食物,如甲鱼、螃蟹及死动物,均属忌吃之物。当地人喜欢吃甜、香、油腻食物。
社交风俗
殷勤好客是卡塔尔人的特点,卡塔尔人习惯以咖啡待客。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里,第一件事是请客人喝咖啡。如果在家中待客,必须为客人熏香和洒香水。
卡塔尔人的传统体育活动是赛马、赛骆驼。因为半岛三面临海人们与海的交往密切,所以海上体育运动项目很多。如每年三、四月份举行模拟采珍珠和赛木舟活动。
卡塔尔象其他伊斯兰教国家一样,禁止穆斯林饮酒和吃猪肉。禁忌。在卡塔尔,女子不得穿短裙(包括外国女子),女子赤足上街,被视为不体面,必须穿鞋袜。
异教徒不得进入清真寺。妇女进入清真寺必须穿黑饱、蒙面罩。穆斯林不得穿鞋或未净身就进入清真寺。
卡塔尔对待外宾,殷勤周到。对于穆斯林见面行拥抱礼和吻礼,对于其他外国人行握手礼。但这些只限于同性别之间。
目前,在卡塔尔商界中,西式礼仪已很普遍地被采用。
老挝国家的风俗礼仪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简称老挝,是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内陆国家,也是东南亚地区中仅有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另一为越南。历史上曾是真腊王国的一部份。老挝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也是世界低度开发国家之一。
首都:万象;官方语言:老挝语;货币:新基普;国教:佛教;国花:塔树花(夹竹桃科) 、鸡蛋花
老挝是多民族的国家,老龙族占全国人口的70%,老龙族的风俗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老挝的风俗习惯。
在农村和偏远山区,老挝各民族多穿自己缝制的衣服,在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着装已较商品化和国际化。老龙族的民族服装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相似,男着无领对襟上衣,下穿沙笼式裤
子,或穿长筒宽腿裤,女穿无领斜襟上衣,下穿筒裙。每当过年过节或有重大活动时,女的要穿起民族服装,盘起发髻,男的则多穿西装,穿民族服装已较少。
老挝人喜食糯米,老挝菜特点是酸、辣、生,具有民族特色的菜肴有:鱼酱、烤鱼、烤鸡、炒肉末加香菜、凉拌木瓜丝、酸辣汤等,蔬菜多生食。
老挝人非常温和、善良,注意礼貌。认识的人,见面和分别时要打招呼,双手放在胸前,行合十礼,也有行握手礼的,男的一般不主动同女的握手。为表示亲密,熟悉或不熟悉的人都可称长辈为大爷、大娘,称年纪比自己大的为大哥、大姐,称年纪比自己小的为弟弟、妹妹,在国家机关或军队中一般称同志。
到老挝人家做客,应备礼品,礼品要包装美观,常用礼品有花篮、工艺品、烟酒等,在参加婚宴或喜庆日子时,习惯送现金。客人进门应走前门,进屋要脱鞋,一般都席地而坐,注意不能用脚替代手指向人或物,男的盘膝,女的并膝把脚侧放一边。当有人对坐谈话时,不要从谈话两人间穿过,如无地方绕行,需从中间穿过,低头穿过并说对不起。不要摸人(包括小孩)的头,客人禁止进入主人内房参观。
到老挝人家做客,喝团结酒较流行,主人拿来一瓶酒和一只酒杯,主人先喝,后依次请客人喝。坛酒也是老挝人待客的一种传统礼仪,酒坛上插上许多竹管,宾主围坛而坐,边谈边喝。
拴线仪式是老龙族的一种礼仪风俗,是一种祝福仪式,常在逢年过节、欢迎贵宾、结婚喜庆时举行。仪式上宾主席地而坐,中间摆着插满鲜花的银制托盘,鲜花上挂着一束束洁白的棉线。仪式开始时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和尚念祝福词,念完后把鲜花上的棉线取下,给各位来宾和客人往手腕上拴线,一边拴线一边说祝福的话语。客人也可主动给主人或其他人拴线祝福。拴在手上的线,一般要戴3天至一星期。
老挝节日
老挝官方规定的节假日有:1月1日新年节、4月中旬老挝新年泼水节、5月1日国际劳动节、12月2日国庆节。其它政治节日有:1月20日老挝建军节、3月22日老挝人民党成立日、10月12日老挝独立日。
老挝政府实行5天工作日,即星期一至星期五工作,工作时间上午8点到12点,下午1点到4点。
老挝是佛教国家,民间节日较多,月月有节,比较隆重的民间节日有:
泼水节,也称宋干节,是老挝传统的新年,在每年4月13日至15日左右三天,但人们通常都庆祝一个星期。节日期间,老挝人在寺院拜佛、浴佛、泼水、栓线、布施、堆沙、放生等,同时在家里、大街上相互泼水、祝福,让纯洁的水洗刷掉过去的疾病、灾祸和祈求来年雨水充沛,五谷丰登,迎接美好的新的一年;
高升节,佛教徒认为,放高升可送走灾祸,迎来幸福,同时祈求风调雨顺。高升是用竹筒装上火药,捆绑而成,燃放场面十分壮观,政府官员和外国使节也常来欣赏,燃放之前,请高僧诵经,后逐次点燃,观赏的人载歌载舞,鼓乐齐奏;
迎水节,相当云南西双纳版傣族关门节,每年7月中旬左右开始,也正是雨水较为集中的时期,3个月内僧侣专心在寺内悟道,不得擅自外出,在此期间按风俗不能结婚;
送水节,相当云南西双纳版傣族开门节,每年10月中旬左右,节后僧侣可外出,老百姓可以开始婚配,主要庆祝活动有点灯笼、放船灯、赛龙舟等;
塔銮节,塔銮节因塔銮而得名,塔銮意为"大塔"或"皇塔",位于万象市东边塔銮广场上,在每年11月份,时间为半个月左右。节日期间,全国各地的僧侣和佛教徒络绎不绝前往塔銮朝拜,民众也携带各种食物、香烛、鲜花等向塔銮朝拜及向僧侣布施。每年庆祝塔銮节期间还举办老挝全国展览会,展览会邀请周边国家参展。此外还有文艺、体育等表演活动,整个塔銮广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老挝民间待客敬酒习俗
老挝人十分好客,每逢宾客临门,主人会显得格外高兴,除热情迎候,还要用各种时令鲜果和自家酿制的美酒招待,因而在老挝流行“主人引路,敬酒在先”的说法。应邀到老挝朋友家中拜访、作客,应同主人事先联系约定,并准时赴约,主人会率家人按时恭候迎接。见面问候后,要在主人引导下进入住房。走进客厅之前,要自动脱鞋,因老挝有进屋脱鞋的习惯。进入室内后盘腿席地而坐,不可将腿往前伸,这是不礼貌的举动。
客人坐定后,主人送上酒,先自己斟满一杯一饮而尽,然后斟满一杯递给客人、客人要双手接过一饮而尽,表示谢意,即使不喝酒的客人也应该多少尝一些,不然会引起主人不高兴。
在老挝乡间作客,主人要热情请客人饮坛酒。坛酒是老挝乡间款待宾客的必备之物,用糯米加其他原料制成,封入坛中,宾客进门,取出酒坛,放在客厅中央,众人围着酒坛席地而坐,主人当众取下坛口上的封泥,根据在场人数多少,向坛中插入一些细管,每人握住一根细管吸饮坛中的酒,大家边饮边谈,显得亲密无间。
马尔代夫国家的风俗与礼仪
马尔代夫共和国(原名马尔代夫群岛,1969年4月改为现名)位于南亚,是印度洋上一个岛国,由1200余个小珊瑚岛屿组成,其中202个岛屿有人居住。东北与斯里兰卡相距675公里,北部与印度的米尼科伊岛相距约113公里。是亚洲第二个小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珊瑚岛国。首都:马累(Malé) ;官方语言:迪维希语(Dhivehi) ;货币:拉菲亚(Rufiyaa) ;主要民族:均为马尔代夫族 ;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为国教,属逊尼派。 国土面积:9万平方公里;上层社会通用英语。
服饰礼仪
马尔代夫人穿着较为简单,男子常穿白衬衣,公务人员在参加隆重仪式时穿西服。妇女服装色泽鲜艳,一般不戴面纱。这里的年轻女孩常穿西式短上衣。
仪态礼仪
马尔代夫人待人既温和又耐心,公民谈吐比较
自然随便。当地人几乎从不患牙病,因为他们大都起床后跑到海滩上用海沙磨牙。
相见礼仪
马尔代夫妇女社会地位较高,经常参加些集会或社会活动。但一般不主动与别人握手。稳健与温和是马尔代夫全社会共同推崇的秉性,故这里的民风显得格外纯朴。
餐饮礼仪
马尔代夫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人们吃得最多的食品是鱼,特别是金枪鱼。居民以稻米为主食,羊肉以及玉米也是他们经常享用的食品。部分居民用餐不用筷子,也不用匙,而用右手拇指,中指和食指把食物搓成丸放进嘴中。
喜丧礼仪
每年的伊斯兰教历的第3个月第12日为圣纪日,是穆罕默德诞辰纪念日。每年12月10日为法定的"渔民日",举国同庆。 马尔代夫人的婚仪比较隆重,具有传统的伊斯兰风格,但丧仪较简单,死者用白布包裹。
商务礼仪
首都马累是开放港口,在这里,外国商品可免征关税。马尔代夫外贸进口量很大,从食物到石油,几乎所有原材料都需进口,出口则主要是鱼和少量成衣等。
旅游礼仪
寺庙,沙滩,海水和阳光成了马尔代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从70年代起,马尔代夫实行对外开放,宣布外国人可免签证入境旅游。 岛上有的商品很便宜,如鱼类大都按条计价。在这里,付小费是理所当然的事。
马尔代夫地处热带,气候炎热潮湿,一般的居民住宅均就地取材,用椰树干做柱,用树皮、 树叶编织成席子盖房顶,用珊瑚碎石砌墙。现在也有用砖、瓦和珊瑚石建造的房屋。这种房屋显得坚固、美观。马尔代夫人以大米为主食,其次是红薯、山芋等。副食主要有牛、羊、 鸡、鱼(不吃无鳞鱼),其次还有蔬菜和肉类。有嚼摈榔的习惯。
日常穿戴
马尔代夫人喜欢穿便服。但最好能够将你的大腿和肩膀遮住。比基尼泳装在当地信奉穆斯林教的土著居民的小岛是不能穿的。轻便的棉线和亚麻衣服很普遍。
其它
马尔代夫人饭食中常吃大量的鱼,大部分是金枪鱼。
马尔代夫足球虽然不够国际水平,但也是该国的全民运动。
马尔代夫只有一个国家体育馆-即在首都马累的Galolhu Dhan''du体育馆。
在中世纪,这里是贝壳的重要来源地,而这些贝壳是非洲商人的货币,所以当时其民族相当富有。
二战期间是英国的保护国,1968年赢得了完全独立。
英语单词“atoll(环礁岛)”起源于马尔代夫词汇,在Dhivehi语中,将其写为“Atholhu” 。
马来西亚国家的风俗礼仪
马来西亚全境被南中国海分成东马来西亚和西马来西亚两部分。“西马”位于马来半岛南部;沙巴地区和沙捞越地区合称“东马”,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北部。马来半岛是个盛产黄金的地方,“马来”二字,在马来语中,意为“黄金”。“马来西亚”作为马来群岛的同一词,19世纪下半叶曾一度被欧洲人所采用,但它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只是1960左右的事。
马来西亚全国面积32.9293万平方公里。人口1610.9万(1986年)。大多为马来族人和华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占很少部分。马来西亚划分为13个州,即马来西亚的11个州,加上沙捞越和沙巴2个州,另设首都为直辖市。首都吉隆坡。货币为“林吉特”。马来语为马来西亚国语,英语和华语为通用语言。
一、社交习俗
马来西亚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
话来概括:
马来西亚“伊斯兰”,定为国教重尊严;生活习俗忌讳多,昵爱绿色很普遍;传统礼节和礼仪,“真主保佑”为祝愿;待人热情心忠厚,讲求信义守时间;性格善良又纯朴,民风和睦万代传。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马来西亚人路遇相识的人,都要相互问候。一般是其中一人以阿拉伯语“真主保佑、一路平安!”向对方致意,另一方也要以“愿你一样好!”来回敬对方,两人以手接触后,举到胸前一下,表示施礼。他们特别注重社交上的衣冠整洁。无论谁到他们的家中访问,进内厅前必须先将鞋脱掉,放在楼梯口或门口,然后方可进屋。他们对来访宾客十分热情。一般他们都要用当地驰名的马来糕饼或点心、茶、咖啡、冰水及栳叶(一种当地的药用植物叶)来招待,以示对客人的尊敬。他们时间观念较强,讲求信义,对事先的约会,他们是一定会按时赴约的。他们重视饭前洗手。一般他们都愿意用水冲洗,不愿用湿毛巾干擦。另外,他们还喜欢在外贸桌上备有“水盂”,以供他们用餐过程中随时浸涮手指。
马来西亚人普遍喜爱绿色,并视绿色为吉祥之色。马来西亚伊班族人崇拜犀鸟,并把其奉为神灵。他们相信有犀鸟的保佑,就会吉祥如意,就会有好收成。“扶桑花”是马来西亚的国花。人们把其喻为热爱祖国的烈火般的激情,也有人将其喻为的火种洒满大地而燃起熊熊大火,使殖民主义者相继后退。
二、礼节礼仪
马来西亚在社交合同客人见面时,一般是施握手礼。他们年轻人见到老年人时,一般要相互紧握双手,然后再双手朝胸前作抱状,身体朝前弯下(如鞠躬)。他们同一般熟悉的人相见,男子之间,一般要互相接角一下右手,然后各自用右手扪胸示礼。马来西亚妇女见到男子,施礼前要先用手巾盖住手掌,再同男人的手掌相接触,然后把手伸至胸前作抱状,同时身体稍向前弯下鞠躬。这是马来西亚女人对男人的一种传统礼节方式。此外,他们还有一种奇特的施礼方式:双方见面时,要先互相朝前稍微靠拢,然后再相互伸出手掌交叉角摩,再用手从脸部由上而下轻轻一抹,再向胸前一点,与此同时彼此互相说:“愿真主保佑你!”。
一般礼仪
这个国家最大的族群是马来人,在进入马来人的住家或清真寺时必须脱鞋并取下太阳眼镜。在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对乱扔纸屑杂物要处以重罚,所以得小心别乱丢烟蒂。
称谓与问候
男人与男人见面时通常握手,而在男人与马来西亚妇女之间则稍稍弯腰或点头招呼更为适宜,特别是对老一代的马来西亚妇女。到马来西亚去时也要准备好商业名片。
约会与准时
事先约是恰当的。准时赴约是应该做到但并不强调必须做到的。
款待与馈赠
马来西来人对外宾一般都很友好热诚。商务活动中,请客吃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在饭店里以午宴或晚宴招待。
在穆斯林式的宴席上,千万不要用左手去触碰食物。按照主人的方式行事是万无一失的。穆斯林人吃猪肉,也不喝带酒精的饮料。印度教徒和某些佛教徒不吃牛肉。按传统习惯,马来人和印度人用手取食,华裔则用筷子和汤匙。
送礼的习俗也随着华裔、马来人和印度人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而有所不同。但不论受礼者属于哪个族群,用左手递送礼物或马上打开礼物来看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如果主人赠送礼物给你,写一封感谢信是理所应当的。
交谈
马来西亚人大多喜欢谈论一般事务、家庭生活、体育运动和食品之类的话题。
三、信仰忌讳
马来西亚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少部分人信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印度教。马来西亚人恪守宗教的教规,会宾宴客从不备用酒水,而是以茶或其他饮料来代酒干怀。他们的头部、背部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若有他人触摸他们的头部或拍打后背等,是不会得到好言相待,甚至会闹出乱子的。他们忌讳双腿分开坐和翘着“二郎腿”,认为这是极不文明的举止。他们忌讳左手递送东西或食物。认为左手是卑贱和不洁净的,使用左手是对人的极大不敬,是令人不能接受的。马来西亚的马来人认为,宾客若在主要家不吃不喝,是对主人的不尊敬,并会引起主人的反感的,有的甚至会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马来西亚人忌讳乌龟。认为这是一种不吉祥的动物,给人以“色情”、“春药”和“污辱”的印象。他们认为狗是一种肮脏的动物,会给人带来厄运的瘟疫,并令人生厌。马来人不但禁吃猪肉和狗肉;也不吃自死的动物肉和血;他们还忌讳使用猪制品。
四、饮食习惯
马来西亚人食物一般以米饭、糕点、椰浆、咖喱为主;喜欢带有辣味的菜肴。马来西亚风味“沙爹”(即:烤鸡肉或羊肉串),是宴席必备的佳肴。他们吃中餐的兴趣似乎还要比吃西餐更浓些。用餐一般都以手抓食,只有在西式宴会时,才偶尔用匙和叉。定居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吃饭一般都习惯使用筷子和勺子做餐具;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吃饭一般惯用手抓饭或用勺子取食。
难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饭菜量少质精,注重饮食及餐具的洁净卫生。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香辣味道。
③主食 以主饭为主,也爱吃花卷、豆沙包、炒面、什锦饭、锅烙、馄钝等食品。
④副食 喜欢吃牛肉、羊肉、鸡、鸭、鱼等,也爱吃蔬菜中的黄瓜、西红柿、菜花、土豆、青椒、菠菜、豆角等;调味爱用咖喱粉、胡椒粉等。
⑤制法 对煎、炒、炸、烧、烩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粤菜、川菜。
⑦菜谱 很欣赏咕噜肉、香酥鸡、辣子鸡丁、干烧鳜鱼、番茄里脊、炒肉青椒、鲜蘑菜花、糟熘鱼片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他们禁酒,喜欢红茶、咖啡以及一些软饮料,尤为爱喝椰子水。
⑨果品 最爱吃槟榔果,也喜欢菠萝、洋桃、芒果、椰子、木瓜、香蕉、等水果;干果爱吃核桃仁、花生米等。
蒙古国的风俗礼仪
蒙古位于平均海拔1580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内陆国,东、南、西三面与我国为邻,北面与俄罗斯接壤。“蒙古国”是以本民族的名称而得名的。“蒙古”一词是由“勇敢”和“朴素”两个词素结合而成的。另有人认为:蒙古高原的鄂嫩河上游原有座蒙山,附近有蒙河,生息在这一带的部落即称“蒙古”。1924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92年1月11日正式决定改“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名为“蒙古国”。
蒙古全国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人口196.53万(1986年)。主要是喀尔喀蒙古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还有少数的哈萨克等民族。蒙古全国分为18个省和3个直辖市,省、市以下设县(区)。首都乌兰巴托。货币为“图格里克”。官方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有70%人讲突厥语。
一、社交习俗
蒙古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
概括:
蒙古客人性直爽,举止大方又开朗;待人态度极真诚,给人印象好交往;喜欢客随主人意,实实在在最理想; 红、黄、兰、白四种色,倍受表睐和赞赏;民族礼仪有传统,奉献哈达表敬仰。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蒙古人以待客态度非常真诚而闻名于世。只要他们得知宾客临门,男女主人总会恭敬地站在门口热情迎侯佳宾。宾主机见,不管过去是否相识,都要向客人问侯“您好!”、“向您请安了!”等等。客人告辞时,主人往往要举家相送,并一再说些“再见!”、“欢迎再来”、“一路平安!”之类的送行话。蒙古人与客人见面时,还有个特别的待客习惯。他们喜欢拿出自己珍爱的鼻烟壶让客人嗅闻。客人若遇到这种情况,应该诚心实意地嗅闻,然后把壶盖儿盖好还给主要。他们与亲人或朋友打招呼问题方式极为特殊。相互见面,一般不习惯先问对方身体如何,而是习惯先问对立的牲畜是否平安?这是蒙古国人的一种传统习礼。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游牧民族整日以牲畜伴,牲畜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离开牲畜他们就等于没有了自己的经济支柱。故此,亲友相遇一般都不先问对方身体如何,而是先要问牲畜是否平安。
蒙古国人对不同色彩有着不同的爱好:他们崇尚蓝色,认为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因此,他们习惯把自己的国家称为“蓝色的蒙古国”;他们珍视黄色,认为黄色是黄金与珍宝的颜色,黄色是荣华和富贵的象征;他们偏爱红色,认为红色象征着幸福、胜利和亲热;他们昵爱白色,认为白色寓意着洁净、质朴和公正。蒙古人很注意尊敬年迈的老人,也很讲究男女之间的相互平等。
二、礼节礼仪
蒙古人在社交场合与宾客相见时,一般也施握手礼,但献哈达要属蒙古民族最正统的礼节方式了。尤其是在迎接贵宾时,献达是民间传统的一种礼仪。不过蒙古国人敬献的哈达不同于中国一些民族的白色哈达,而是由丝绸制成的天蓝色有哈达。他们在献哈达的同时,还要向客人献上一碗鲜奶,以表达他们对佳宾的深深敬意。他们相互见面一般都不施脱帽礼。请让客人只以右手示意,即施请安礼。如果人在马上要先下马,坐在车上要先下车,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请安的时候,男子要单曲右膝,右臂自然下垂;女子施礼则要双膝弯曲。蒙古人亲属间相见时,一般要施亲吻礼,晚辈出远门或归来,长辈列要吻晚辈的前额,以示祝福。
三、信仰忌讳
蒙古国人信奉的主要宗教是喇嘛教,还有少数人信奉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
蒙古人最厌恶黑颜色。把黑色视为不祥的色彩。
蒙古人忌讳别人用烟袋或手指点他的头部,认为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举止。忌讳生人依坐在他的蒙古包上,腐烂这种举止有失礼貌。蒙古的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忌讳使用猪制品,也忌讳谈论有关猪的问题。蒙古人在饮食上不吃虾、蟹、海味及“三鸟”(即鸡、鸭、鹅)的内脏,也忌讳吃鱼,因为有些地区的蒙古人视鱼为神的化身。他们不爱吃糖和带辣味的调味品;不爱吃带汁的、油炸的菜肴,不太爱吃米、面食品和青菜;他们还不爱吃猪肉及糖醋类菜肴。
四、饮食习惯
蒙古人最爱吃肉和奶类食品,尤以羊内食用最为普遍。“手扒肉、烤全羊、石烤肉”等都是他们常用的民族传统佳肴。他们用餐惯用以手抓饭,时而也用刀叉。他们吃肉乐于把整块肉下锅煮,待六节成熟时例捞出,然后用手撕或以小刀切着吃,而且大多食量惊人。
蒙古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实惠,注重菜肴的鲜嫩。
②口味 一般口味都偏咸。
③主食 一般惯以牛羊肉为主食。对中国的羊肉馅包子、饺子等食品也感兴趣。
④副食 爱吃牛肉、羊肉、鸡、鸭、蛋类、鹿、兔、野羊、雉子等;也以乳制品为主要副食品;近来他们开始吃蔬菜。
⑤制法 对烤、涮、蒸、烤、烩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苏菜及清真菜。
⑦菜谱 很欣赏炒羊肉丝、红烧牛肉、烤全羊、烤羊腿、青椒牛肉丝、脆皮鸡、煎烹鸡脯、牛肉丸子、青葱炒蛋、烤肉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爱喝烈性酒、尤对马奶酒偏爱,啤酒也乐于品尝;还喜欢饮用红茶和奶茶。
⑨果品 喜欢吃瓜果,甜瓜是他们最爱吃的瓜类品种;干果他们爱吃杏仁、核桃仁等。
孟加拉国的风俗礼仪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简称“孟加拉”,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下游。西、北、东与印度、东南与缅甸为邻、南濒孟加拉湾。孟加拉国全国面积14.3998万平方公里。人口1.017亿(1986年)。约有20多个民族,其中绝大多数是孟加拉人。孟加拉国全国划分4大政区,下设20个县。首都达卡。货币为“塔卡”。孟加拉语为国语,通用英语。
孟加拉国也是以民族名称为而得名的。“孟加拉”即由古代“孟加人”加上“拉”(“阿里”的变音)组成。“阿里”一词,据说源于古孟加人的统治者,在其故乡低洼地区建起许多高又宽的护堤(梵文里亦称其为“阿里”(。据《往世书》记载,钱德拉族国王巴利有5个儿子,分别建立王国,其中温格王国位于帕德玛河南岸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之间。12世纪时,其西部地区叫“拉拉”,后演变成“拉尔”。两个词(“温格”和“拉尔”合在一起组成“崩格拉尔”。穆斯林统治孟加拉后,按其读
音习惯,称“崩伽尔”或“崩伽拉”。英国入侵后,讹传为今名“孟加拉”。1972年1月7日,正式宣布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一、社交习俗
孟加拉国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孟加拉人重友情,接宾待客笑脸迎;民族宗教伊斯兰,特别重视《古兰经》;国民时间观念强,事先约会准时逢;拍打后背最忌讳,左手待人为不敬;十三”数字多厌弃,酒为禁品不准用。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孟加拉国人爱地理环境的影响,不象邻国巴基斯坦那样倾向于欧洲的生活方式,一般人的生活观念都倾向于亚洲。他们时间观念很强,对约会特别讲究准时赴约,认为这是社交上的礼貌,必须遵守和准时。他们特别喜爱荷花。习惯称荷花为“花中君子”,并视荷花为“吉祥”、“平安”、“光明”、“纯结”的象征。
二、礼节礼仪
孟加拉国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在男人与女人间相见时,一般都习惯用点头示礼或用说句客气话来代替礼节。因为他们男人一般不与女人握手。孟加拉国的佛教徒与客人相见时,习惯施合十礼。客人也应双手合十还礼,以示相互间的尊重。
称谓与问候
当你被引见给男人时,习惯上握手为礼。若引见的是女人,要等她先伸出手来。
约会与准时
人们高度重视准时赴约。
款待与馈赠
通常在饭店或俱乐部里款待客人。按习惯往往有妻子陪同丈夫出席这类活动。
三、信仰忌讳
孟加拉国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还有少部分人信奉印度教、佛教、基督教。孟加拉国人忌讳有人拍打他们的后背。认为这是一种极不礼貌和不尊重人的表现。他们对不经他们同意就给他们拍照片的作法很感。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左手下贱、肮脏。因此,用左手递送东西或食物是极不礼貌的。他们忌讳翘姆指这个手势,并视其为不礼貌的举止。他们不喜欢“13”,认为是个消极的数字。
孟加拉国的伊斯兰教徒恪守禁酒的教规,教徒信是不饮酒的。也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还忌讳谈论有关猪的话题。
四、饮食习惯
孟加拉国人对中餐倍加喜欢。他们用上除在社会场合有时使用刀叉外,一般都惯于用手抓食取饭。孟加拉查克玛人多以米饭为主食,副食为鱼肉和蔬菜,他们除了食用鸡肉、牛羊肉、鹿肉、青蛙肉、螃蟹外,猪肉也是他们常用的肉食(因其为非伊斯兰教),竹笋也是查克玛人十分喜爱的食品。
孟加拉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色味,注重菜肴品种多样。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辛辣味。
③主食 以米饭为主,也爱吃甜点心等。
④副食 爱吃牛肉、羊肉、鱼、鸡、鸭、蛋类;蔬菜喜欢青椒、土豆、豌豆、黄瓜、西红柿等;调料爱用咖喱、胡椒粉、番茄酱、糖、味精等。
⑤制法 对涮、烩、煎、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川菜和清真菜。
⑦菜谱
很欣赏什锦大拼盘、北京烤鸭、香酥鸡、干烧鳜鱼、鸡油菜球、咖喱牛肉、手抓羊肉、青椒肉丝、南煎丸子、奶扒鲜桃仁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喜欢喝红茶和咖啡,以及矿泉水、桔子汁等各种软饮料。
⑨果品 喜欢吃桔、柑、橙、香蕉、菠萝、芒果、甜瓜、西瓜等;干果喜欢核桃仁、杏仁、花生米等。
缅甸国家的风俗礼仪
缅甸联邦简称“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北部和东北啊与我国云南为邻,西北与印度、孟加拉国接壤,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南濒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缅甸全国面积67.6581万平方公里。人口3785万(1987年)。其中缅族人约占65%,其次为克伦族、掸族等少数民族。缅甸全国划分为7个省、7个郡和314个镇区。首都仰光。货币为“缅元”。国语是缅语,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
“缅甸”一名,来源于占大多数人口的缅甸族的族名。缅甸人自已认为他们的名称来源于“缅”加上表示尊敬的“后缀玛”组成。这里有“敏捷”、“强壮”的意思,而其语源可能与婆罗门或梵文有关。
另外,缅甸人还通称自己的国家为“巴玛”。1974年1月,通过宪法规缅甸是劳动人民主权独立的社会主义共和国;198年9月23日,改国名为“缅甸联邦”。
一、社交习俗
缅甸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佛教之国缅甸人,崇拜乌鸦奉为神;榕树极为受宠爱,喻为佛塔民族魂;
宗教习俗“右为上”,“左贱”“女卑”根很深;“过午不食”为教规,恪守教义方为纯;
国民待人讲友善,礼貌盛情心忠恳。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缅甸人历来非常尊敬僧侣,黄色的袈裟是人们心目中庄严、崇高、圣洁、不可侵犯的象征。乘船坐车,人们见到和尚要起立让座;宴会、集会等场合,和尚都坐最好的位置;任何人,包括国王,谒见和尚教要跣足膜拜;大法师有事见缅王时,缅王要主动让开宝座,以示尊敬。
缅甸的“泼水节”是人民传统的新年佳节,于每年公历4月13日前后,一般要庆祝4天。在“泼水节”期间,佛教徒清晨要先赶赴附近的寺院,参加浴佛仪式,念育吉祥经。向菩萨洒香水,祈求保佑。家家户户在门前缸桶里盛装贮满清水,泼洒来客和过往行人,以表示衷心祝愿。人们都以被泼得多而兴奋。因为他们把新年之水视作幸福与吉祥的象征,认为可以驱暑祛热、消灾纳福、洗刷愁苦、带来好运。缅甸佛家人可以食肉,这是与有的佛教国不同的。但佛家人是不可杀生的。
缅甸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个“男右女左”的习俗。据说这表示“右为大,左为小”、“右为贵,左为贱”的意思。信奉佛教的缅甸人,自古以来就十分崇拜榕树。在他们心目中,榕树是非常神圣的,榕树就是佛塔,他们在崇拜乌鸦之俗。并视其为“神鸟”,对其倍中爱护。在街头,乌鸦昂首阔步,车辆、行人从不触犯她,都自觉地为之让路。他们一般便后都不愿意使用手纸,他们的习惯是用水罐装水,用左手来冲洗。
缅甸中部勃叨族妇女的审美观很奇特。她们都以颈长为美的标志。为了让脖子变长,他们从小便在颈部套上一圈圈类似脖套的黄铜环,铜环高达30厘米以上便被视为美貌。在她们的手臂和脚、腿上也都爱戴这种饰物。缅甸的缅族人以纹身为美。男子纹身较为普遍,一般从十几岁就在背、腹、腿外纹以花草鸟兽;有些女子也喜欢在身上刺花作装饰。缅甸人偏爱东亚兰花,人们视其为美好和吉祥的象征,并喻其为国花。他们喜爱孔雀。人们视其为美好和幸福的象征。他们在生活上,习惯使用红、黄和鲜艳的色彩。常以其装饰自己或美化环境。
缅甸人名字的传统性特点是有名无姓,并往往在名字之前加上一定的称谓词,以标明其性别、年龄、官位、尊卑及特定的感情色彩。成年、幼年或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往往加“貌”,意即自谦为“弟弟”或向对方慰称“弟弟”。对长官或受尊辈的男子,其名前往往加“吴”,意即敬称对方为“叔叔”、叫“伯伯”。对平辈或年轻的男子,名前往往加“郭”,意即称对方为“兄”。
在缅甸,不论男女平时很少穿鞋袜,不是光脚,就是穿拖鞋或有孔的凉鞋,政府官员只是在接待外宾时才穿鞋袜缅甸人以米饭为主食,吃饭不用筷子,也不使刀叉,而是用手来抓。有爱好洗澡的习惯,一般早晚各洗一次。
二、礼节礼仪
缅甸是个多礼节礼仪的国家。缅甸佛教徒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惯施合十礼。施合十礼时,如果戴有帽子,要摘掉夹在左腋下,然后双手合十施礼(施合十礼时,要双脚站定,两手合掌后举至胸前倾斜)。并说“给您请安了!”缅甸人见到不太熟悉和不经常见面的老人、领导、学者时,如他们正坐在地板上,则要施跪拜礼。若见到上述人员是比较熟悉的人,则施坐拜礼。他们凡来到僧、父母、师长面前时,都要施大礼,即“五体投地礼”。他们路遇老人、领导、学者时,一般施鞠躬礼(浅鞠身俯首约20至30度)。
三、商务礼仪
商务活动必须注意,在缅甸,女性地位高,不可歧视女性。认为左手是不洁的。男女不可牵着手走路。游客如果对寺庙、佛像、和尚等做出轻率的举动,会被视为“罪恶滔天”。跨坐石佛像上拍照,会惹出麻烦,甚至有可能被课刑。一般人决不会坐在高过和尚的坐位,商客必须“人境随俗”。为了接待和尚,缅甸商人天大的事可不管,约会也只好改期。
四、信仰忌讳
缅甸人大多数信奉佛教,有“过午不食”的教规;还有少数人信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他们特别忌讳左手递送东西或食物。认为左手肮脏,右手才是洁净的。因此,用左手递送物品是不礼貌的。缅甸和尚忌讳有人送给他现金。因为佛教的戒律包含着此项内容。缅甸人认为鞋是最肮脏的龌龊的物品。所以,凡神圣的地方都不能穿鞋进入,否则就会玷污圣地,受到报应。他们忌讳星期日剪指甲,认为这天剪会失盗;忌星期一剪,认为在这天剪会经常忘事;忌星期三、四、五剪,认为在这些天剪不吉利,会招来祸端;所以缅甸人只能在星期二、星期六两天内剪指甲了。
缅甸人认为在星期二做事情必须做两次才能成功。所以,一般人都避开在星期二做事,缅甸人有个风俗,每逢星期五这一天,忌讳乘船渡河。缅甸人送给别人东西时,必须在星期一至星期六进行,星期天禁忌送物。尤其禁忌送衣服、纱笼等。避讳母鸡在布上下蛋,以防破财。避讳旅途遇蛇,若遇蛇,则应返回并推迟行期。忌在“安居期”(从缅历4月15日至7月15日)结婚、宴请、迁居、娱乐,僧人亦不得外出。严忌不脱鞋就进入佛塔或寺庙。忌睡高床。在吃饭时,须按照男右女左的习俗入座。 缅甸掸族人忌讳客人上楼不脱鞋,或是未经主人允许就坐到男主人固定的座位上;忌讳客人拒绝主人待客的茶水和食物,否则会认为你是野蛮或不懂事理;忌用竹笋、蘑菇、生菜、甜饭团待客,认为食用这些会生病。缅甸克钦族的男人,一般不愿在楼下走动,尤其是楼上有女人时,因为他们认为男子是绝不能低过女子的。他们认为,头是不可以触摸的,即使头巾也不能随便玩弄。如果有人抚摸他的头或玩弄他人头巾,便认为是对他莫大的侮辱。
缅甸人不喜欢吃猪肉、动物内脏、还有些人不吃四条腿的动物肉。缅甸克钦族人不多食猪尾巴,认为食会呆痴;不多食乌鸦肉,认为多食会胆小;小孩子忌食鸡蛋,认为吃鸡蛋会手、脚长不大。
五、饮食习惯
缅甸缅族人喜食椰浆饭及拦有姜黄粉、椰丝、虾松的糯米饭;每餐必食一种叫“雅比”的鱼虾酱;菜肴喜放咖喱。缅甸克钦族人喜吃兽肉,他们习惯用火烤食,烤熟后撒上盐、用手撕食。缅甸克伦族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吸烟斗。酒列是日常必备之物,任何仪式上,人们都要以酒助兴。缅甸人一般早晨爱吃西餐,午、晚喜食中餐;餐台喜欢备有辣椒油和辣椒酱等调味品。他们用餐习惯一人一把匙和一个汤盘,他们不习惯用碗。用餐“工具”是右手,抓食取饭灵巧方便。他们乐于菜齐后一起上桌用餐。
缅甸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要丰盛,注重菜品要质精量小。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食甜、酸、辣味。
③主食 以米饭为主,对水饺、蒸饺、馅饼、烤饼、烧麦等也很感兴趣。
④副食 喜欢吃鸡、鱼、虾、鸭、鸡蛋及各种蔬菜;调味爱用蕃茄酱、虾酱油、辣椒油、辣椒酱和咖喱粉等。
⑤制法 对烤、炸、爆、煎、烧、酱、拌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川菜。
⑦菜谱 很欣赏大拼盘、素鸡、吉利鱼条、姜芽鸭片、煎酿明虾、炸脆皮鸡、棒棒鸡、奶油菜花、炸板虾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爱喝啤酒、汽水、桔子水等;饭后有喝咖啡或热茶的习惯,不过他们爱喝的是怪味茶(即有茶叶拌黄豆粉、虾米松、虾酱油、洋葱头末、炒熟的辣椒籽等,搅拌后冲成怪味茶饮用)。
⑨果品 爱吃香蕉、椰子、芒果、木瓜、柑桔、菠萝等水果;干果喜欢核桃仁等。
尼泊尔王国的风俗礼仪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北面和我国西藏毗邻,东界锡金、东南、南、西皆与印度接壤。
尼泊尔王国简称“尼泊尔”。全国面积14.7181万平方公里。人口1750万(1987年)。主要为尼泊尔人及比哈尔人,其次还有印度斯坦人和尼瓦尔人等。尼泊尔全国分14个大区,大区以下设发展县、乡(镇)。首都加德满都。货币为“尼泊尔卢比”。国语是尼泊尔语,它通用英语。
尼泊尔国外由来的传说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有说是为纪念古代一圣人而得名的。古代曾有一个名叫“尼”的大圣人,扑灭了一场大火,防止了当地森林的毁灭。为纪念“尼”对国家的“救护”,故名为“尼泊尔”。“救护”即为“泊尔”之意。也有的说,在尼泊尔语里,“尼”的意思是“中间的”,“泊”的意思是“国家”,“尼泊”的意思就是“中间的国家”。因其地处印度和中国两国的中间,所以就被称为“尼泊尔”。还有的说,在藏语里,“尼”为“家”,“泊尔”为“羊
毛”的意思。因其盛产羊毛织品,所以被和为“羊毛之家”,即“尼泊尔”。18世纪中叶,以廓尔喀地区为发祥地的廓尔喀王朝强盛起来,并于1768年统一了整个尼泊尔,因此廓尔喀就成了当时的尼泊尔的国名。
一、社交习俗
尼泊尔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尼泊尔人重礼仪,礼节多种分等级; 大多信奉印度教,伸舌迎客表敬意;
热情礼貌心诚实,为人谦逊好客气; 崇拜黄牛为“圣明”,保护国兽入法律;
“同意”头语用“摇头”,“点头”表示“不同意”。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尼泊尔人迎宾方式既独特又隆重。贵宾到来时,从机场到宾馆,一路搭起道道拱门,拱门两侧各置一个金光灿灿的黄铜罐,上面插满鲜花。宾馆内,到处点着古香古色的酥油灯。他们还有以童女迎宾的特有习俗。视童女为圣洁的象征,无论是国王出记还是迎送外宾,在机场上,总要安排5位童女敬献鲜花,以示吉祥。他们在贵宾临门时,一般都要举行点酥油灯的仪式。主持欢迎仪式者,在客人抵达之后,要亲自点燃油灯,以此象征着“温暖”、“光明”和“友情”。他们在秋、冬季节迎宾时,往往要燃起篝火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主人还要演唱民间歌舞,以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敬意。他们宴请宾客时,按传统礼节要在宴席上点燃许多红烛。认为这样可以使宾主之间更加亲切,是一种增加友谊的真诚表示。尼泊尔廓尔喀族人不论男子都喜欢戴鲜花。通常男子把鲜花戴在帽子或身上,而女人戴在头上。每逢节日,人们也以鲜花为赠品送给客人,以表示相互间的祝福。
尼泊尔人向客人、朋友或长辈递送东西时,都要用双手奉上,如双手递送不便时,则要用左手指尖抵住右臂。他们在回答问题时,惯于用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不同意。他们在与客人的交往中,有赠送礼物的习惯。他们在与朋友见面之时,总愿意送一顶尼泊尔小帽给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与朋友告别之时,总习惯把一种手工精制的鞋送给上路的朋友,以表示祝愿朋友前程似锦。他们对黄牛极为崇拜,并尊黄牛为“国兽”。他们还视黄牛为“神牛”;视黄牛的两角为“两座圣山”;视黄牛的眼睛为“日月神”;视黄牛的奶为“圣海”;视黄牛的尿为“圣河”;视黄牛的屎为“吉祥之物”。他们在生活中离不开黄牛屎,平时要经常用黄牛屎来擦洗锅、盆及各种餐具等,以此来祈求和保障家庭的人口平安。他们对狗有着一种很深的感情。认为狗是最忠实、最可靠的吉祥动物。并视狗为勇敢、神圣的象征。他们对乌鸦颇为喜欢和爱戴。他们认为乌鸦具有为人类奉献的高贵品质。因此,人们都视乌雅为吉祥之鸟,并对乌鸦备加爱护。他们格外喜爱杜鹃花。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拉丽格拉斯”,并把杜鹃花视为美好的幸福之花,看成是吉祥的象征。人们尊杜鹃花为国花,并将其形象地绘制在自己的国徽上。
二、礼节礼仪
尼泊尔最常见的礼节是合十礼。施此礼时,双手齐胸合掌,同时口中道着“纳摩斯德”向你问好。“摸头礼”是国王对下属、臣民的礼节。一个尼泊尔人如果能得到国王的抚摸,那将是终生的荣幸。他们晚辈见长辈要施“吻足礼”(即跪下来吻长辈的脚,长辈在晚辈的头上拍一下以示还礼)。低种姓的人在拜见比自己种姓高贵的人时,或拜见上司、长辈时,则要施“掬手礼即是施礼人在俯首躬身的同时,双手呈掬水状,并使双手尖触到自己的额头)。随着社会的发展,握手礼在尼泊尔也开始命名用,在挚友相见时,常以握手来表示问候。在山区,人们初次见面时,都要伸出舌头向对方致礼。那里的人们,把这种礼节看成是以赤诚的心在欢迎你。尼泊尔妇女,除非同非常熟悉的人,一般是不握手的。
三、信仰忌讳
尼泊尔人大多信奉印度教和佛教。
尼泊尔人在敬黄年为神的习俗。不管是谁,是有意或无意的伤害“神牛”者,教要受到罚款或法律制裁。他们忌用毛皮做任何物品。他们认为动物的皮是不洁净的。他们忌讳水牛、公羊、公鸡。人们都把这些动物视作邪恶的象征。他们忌讳有人触摸他们孩子的头。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
尼泊尔人在饮食上,一般不爱吃海参等类怪形食品;不爱吃姜。
四、饮食习惯
尼泊尔人每日一般习惯两餐,早晨通常是奶茶和饼干。晚餐为正餐,一般较为重视。惯以米饭或面食配上些菜肴。他们习惯吃西餐,对中餐也是极为乐于品尝的。他们用餐习惯使用刀叉或筷子,而习惯用手抓饭。
尼泊尔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用餐讲究实惠,注重菜肴的香、脆。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酸、辣、甜味。
③主食 以米饭为主,时而也吃点面食。
④副食 爱吃羊肉、鸡、鸭、鱼等;蔬菜爱吃西红柿、洋葱、辣椒、土豆、鲜笋、菜花、山芋等;调料爱用辣椒粉、胡椒粉、盐、醋、糖等。
⑤制法 对炸、烤、煎、熘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川菜、粤菜、京菜。
⑦菜谱 很欣赏什锦拼盘、香酥鸡、锅烧鸡、羊肉泡馍、北京烤鸭、青椒肉片、番茄肉片、辣子鸡丁、干炸大虾、酸辣丸子、糖醋鲤鱼、手抓羊肉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喜饮浓咖啡、红茶、果露汁、桔子汁以及矿泉水等饮料。
⑨果品 爱吃香蕉、柑、桔、西瓜、青果等水果,干果喜欢核桃仁等。
日本国的风俗礼仪
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侧的一个群岛国。西面同我国最近处相隔400多海里,南端同我国台湾省相隔100多海里,西北部同朝鲜半岛相隔120海里。 全国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主要是大和族人,阿伊努人、朝鲜人及华人占极少数。 日本全国共分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道)、二府(大阪府、京都府)、43个县(包括冲绳县),县以下为市、町、村。
日本首都东京。货币为“日元”。日语为日本国国语。
日本国国名意为“日出之国”、“太阳升起的地方”。“日本”二字作为国名,最早是在8世纪日一自撰的《日本书记》中出现的。以前,我国古籍都称之为“倭”。公元8世纪前后,日本经过大化革新,建立了完整的国家,确立了天皇制,将国名正式称之为“日本国”。关于其国名的由来还有多种传说:有的说起源于河流;也有的说是源于火山;还有人认为与日本和歌的枕词有关。
一、社交习俗
日本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待人处事彬彬有礼, 微笑相迎精神欢喜; 见面问好鞠躬行礼, 谦让礼貌讲求规矩;
语言文明说话客气, 交谈乐于轻声细语; 白色、黄色受人爱昵, 绿色、紫色民间为忌
乌龟、鹤类长寿吉利, 狐狸和獾人人厌弃。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日本人在社交活动中,爱用自谦语言,并善于贬己怡人。“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是他们经常使用的客套话。他们很重视衣着仪表的美观,在公开场合,一般都要着礼服,以西装套服较为常见。他们最喜爱的服装是和服。他们有崇拜、敬仰“7”的风俗,据说这与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给人间带来了光明、温暖和生命有关。日本人有喝茶的习惯,一般都喜欢喝温茶。斟茶时,他们的礼貌习惯是以斟至八成满为最恭敬客人。他们饮酒时,喜欢主客间相互斟酒,不习惯自斟自饮,即客人在主人为其斟酒后,马上接过酒瓶给主人斟酒。认为这样相互斟酒能表示主客之间的平等与友谊。日本人不习惯以烟待客。他们自己吸烟时,一般不向客人敬让。因为吸烟有害健康,不能用来招待至亲好友。日本人的等级观念很强,上、下级之间,长、晚辈之间的界限分得很清楚。妇女一般对男子极为尊重。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最好送礼,而且注意实惠,讲究礼品的颜色。他们经常把一些小礼物送人;一般在遇吉事送礼中喜用黄白色或红白色,在遇不幸事时,送礼惯用黑、白色或灰色。他们对白色感情较深,视其为纯洁的色彩;日本人还昵爱黄色,认为黄色是阳光的颜色,给人以生存的喜悦和安全感。他们喜欢乌龟和鹤类等动物。认为这些动物给人以吉祥和长寿的印象。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他们喜爱樱花纯洁、清雅和高尚的风姿;喜爱樱花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春光;喜爱樱花那种毫不迟疑地开落的豪爽性格。他们视樱花为日本民族的骄傲,把樱花作为勤劳、勇敢、智慧的日本人民的象征。
日本人一男一女上街时,女子在右边走;如果挽手行走,是女子挽着男子。三个人上街,中间的位置让给受尊敬的人。
日本有送礼的癖好,在送礼时往往采取这样的作法:即送些对主人毫无用途的礼品,因为收礼的人可转送给别人,那个人还可以再转送给第三者。日本人对装饰着狐图案的东西则甚为反感。狡猾狐狸是贪婪的象征。到日本人家作客,携带的菊花只能有十五片花瓣,因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片瓣的菊花。日本人忌讳荷花。
日本人忌讳“四”。因为日语中“四”和死同音。所以日本人医院里没有“四”号病房和病床。日本从四月一日到七日叫绿化周,包括街道绿化日、宅旁绿化日、学校绿化日、荒山绿化日、交通绿化日、绿化树木保护日。日本人抽烟意是自己抽,很少主动敬你一支,因为日本人认为香烟是有害身体的。日本人一有伤风咳嗽,外出时就戴上白色的口罩。日本人用大拇指表示“老爷子”用小拇指表示“情人”。
龙虾 日本人认为龙虾长须,弯腰象个老人,因此喜欢在元旦这天用龙虾作为装饰品,象征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二、与商务有关的文化习俗
·鞠躬
在日本人之间,鞠躬仍是见面和分手时的必行之礼;在与外国人接触时,日本人已逐渐习惯用握手代替鞠躬了。不过,你仍可能会受到90度弯腰之礼。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一般说来,点一下头或稍微弯一弯腰并同时将手伸向对方,就可以了。日本贸易界对外国人能否规范地鞠躬似乎并不在意。
·恭维话
日本人说恭维话的方式也与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会对你个人在贸易上的成就或公司的成就直接表示赞赏,而日本人却常常兜着圈子说。比如,如果日本人想称赞你的修养,他不会直截了当地表示,而是对你办公室的装饰发表些议论,即所谓“借题发挥”。
·社交活动
即便在商务活动中,欧美人也常常邀请谈判对手到家里做客或参加鸡尾酒会。但在日本,这样的社交活动是不常见的。日本人喜欢邀请客人到饭店或餐馆吃饭,然后再到酒吧喝酒。日本商人把招待客户作为影响客户的一个手段。日语中出现了“NOMINICATION”这一日英复合词。“NOMI—”是日文中喝酒的意思,而“—NICATION”则来源于英文的“COMMUNICATIOU”(交际)。由此可见,日本人是很重视吃喝这类交际活动的。
三、礼节礼仪
日本人相互见面多以鞠躬为礼。比较熟悉的人见面互相鞠躬以二三秒钟为宜;如果遇见好友,腰弯的时间要稍长些;在遇见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和长辈的时候,要等对方抬头以后把头抬起来,有时候甚至要鞠躬几次。他们在社交场合上也施握手礼。日本的乡村礼节礼仪方式也较多,女子在送亲友告别时,一般多施跪礼(即屈膝下跪);男子的告别礼是摇屐礼(即手持木屐在空中摇动)。日本虾夷族(阿伊努)人相会的礼节是先双手合十,然后缓缓举向额前,掌心向外,男拍胡须,女拍上唇,再相互握手。
一般礼仪
进入日本人的住家前应脱鞋,但若是西方式的住房就可以不必脱鞋。
称谓与问候
通常的见面礼节是深深地弯腰鞠躬而不握手。要准备交换商业名片。
切不要以名字称呼日本人。只有家里人和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才以名字相称。
在称呼对方“某某先生”时,就在他的姓氏后面加上“San”字。
约会与准时
无论是商务或社交方面的约会,都应准时到达。
款待与馈赠
日本商人经常邀请他们的商业伙伴赴宴,宴席几乎总是设在日本饭店或夜总会里,十分丰盛,往往要延续好几个小时。
在私人家里招待客人是难得的事。如果你真去日本人家里作客的话,那么一踏进门就先脱下帽子手套,然后脱下鞋子。按习惯,要给女主人带上一盒糕点或糖果,而不是鲜花。
如果日本人送你礼物,要对他表示感谢,但要等他再三坚持相赠后再接受。收受礼物时要用双手接取。
日本人喜欢别人送给他们礼物。礼物要用色彩柔和的纸包装好,不用环状装饰结。他们特别喜欢白兰地酒和冻牛排。成双作对的礼物被认为是好运的兆头,所以衬衫袖口的链扣子和配套成对的钢笔和铅笔这类礼物特别受欢迎。任何东西不要送四件的,因为日文中的“四”字发音与“死”字相同。
交谈
忌讳的话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四、信仰忌讳
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日本固有的宗教,即崇拜皇祖神天照大神)和大乘佛教;有“过午不食”的教视。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日本人忌讳“4”,主要是“4”和“死”的发音相似,很不吉利;他们对送礼特别忌讳“9”,会误认你把主人看作强盗。还忌讳3人一起“合影”。他们认为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
日本人对送花有很多忌讳:忌讳赠送或摆设荷花;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仙客来及淡黄色和白颜色的花。因为山茶花凋谢时整个花头落地,不吉利;仙客来花在日文中读音为“希苦拉面”,而“希”同日文中的“死”发音类同;淡黄色与白颜色花,这是日本人传统观念就不喜欢的花。他们对菊花或装饰花图案的东西有戒心,因为它是皇室家庭的标志,一般不敢也不能接受这种礼物或礼遇。
日本人对装饰有狐狸和獾图案的东西很反感,认为狐狸“贪婪”和“狡猾”,獾“狡诈”。他们还很讨厌金、银眼的猫。认为见到这样的猫,会感到丧气。他们忌讳触及别人的身体,认为这是失礼的举动。他们忌讳把盛过东西的容器再给他们重复使用;忌讳把洗脸水中再对热水;忌讳晚上剪指甲;忌讳洗过的东西晚上晾晒;忌讳睡觉或躺卧时头朝北(据说停尸才头朝北)。日本人对朋友买的东西,一般不愿问价钱多少,因为这是不礼貌的,同样你若评价对方买的东西便宜,也是失礼的。因为日本人不愿让对方认为自己经济力量低下,只会买便宜货等。
日本人使用筷子有很多忌讳:
(1)忌把筷子直插饭中,认为这有供奉死者的含义;
(2) 忌用舌头舔筷子,认为这样极不雅观;
(3) 忌用筷子穿、插着食物吃,认为这不该是饭桌上应有的举动;
(4) 忌用筷子从菜中扒弄着吃,认为这是一种不良习气,人们视为缺乏礼教;
(5) 忌用筷子动了一个菜不吃,又动另一个菜,认为这种挑剔的举止会让人耻笑;
(6) 忌把筷子跨放在碗碟上面,认为这会令人联想起不幸的事情;
(7) 忌以筷子代牙签剔牙,认为这样即不卫生,又会使人作呕;
(8) 忌扭转筷子,用嘴舔取粘在筷子上的饭粒,认为这是一种坏毛病,没出息;
(9) 忌拿筷子在餐桌上游寻食物,认为这种缺乏教养的表现;
(10) 忌用同一双筷子让大家依次夹拨食物,认为这样会使人联想起佛教火化仪式中传递死者骨殖的场面。
日本人在饮食中礼仪忌讳也颇多;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忌讳客人吃饭一碗就够,第二碗象征性也应再添点,因为只吃一碗,他们认为是象征无缘;忌讳用餐过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抚摸、整理头发,因为这是不卫生和不礼貌的举止。
日本人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
五、饮食习惯
日本的饮有日本固有的“日本料理”;从中国传去的“中华料理”;从欧洲传去的“西洋料理”等。
日本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独特的饮食习惯,“日本料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以鱼、虾、贝类等海鲜品为烹饪主料,或热吃,或冷吃,或生吃,或熟吃。他们的主食是大米,其他的主要粮食有小麦、大麦、小米、玉米、荞麦、糯米、大豆、小豆、甘薯等。这些主要粮食有的做成蒸饭、煮饭;稀粥、杂烩粥、炒饭、豆沙饭团、棕子等;有的则做成米粉团、年糕、面包、烤饼、面条、馒头等作为面食用。他们逢年过生日总喜欢吃红豆饭,以示吉祥。他们很喜欢酱和酱汤,因为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铁质,且容易消化,适于老弱病残者食用,同时也是日本人家庭中不可缺少的菜谱之一。
日本人在饮食嗜好上有以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质精量小,注重菜品的营养价值。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甜、酸和微辣味。
③主食 习惯以米饭为主食。对炒饭、赤豆饭、什锦炒饭、八宝饭、小笼包、水饺、汤面、炒面等都很感兴趣。
④副食 爱吃鱼类,尤为爱吃生鱼片;他们喜食牛肉、野禽、蛋类、虾、蟹、海带、瘦猪肉;也爱吃紫菜、青菜、茄子、白菜、黄瓜、萝卜、竹笋、芹菜、西红柿、菠菜、豆芽、青椒、菜花、洋白菜、鲜蘑、木耳和豆腐等;调料喜用紫菜、生姜、白糖、芝麻、酱油等。
⑤制法 对凉拌、煎、炒、蒸、炸、串烤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京菜、沪菜、粤菜和不太辣的川菜。
⑦菜谱 很欣赏凉拌海蜇、口蘑锅巴汤、生煸草头、糟溜鱼片、冬瓜盅、蟹肉鲜菇、鲜笋肉丝、芙蓉鸡脯、炒山鸡片、蚝油牛肉、青豆虾仁、干烧鲳鱼、软炸鸡、北京烤鸭、咕噜肉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对中国的绍兴酒、茅台酒极感兴趣;一般人都爱饮绿茶、红茶和香片花茶。
⑨果品 偏爱哈密瓜、白兰瓜、西瓜、柑桔、苹果、梨、葡萄、香蕉、菠萝、桃、杏、草莓等;干果爱吃核桃仁、杏仁、腰果等。
塞浦路斯的风俗礼仪
塞浦路斯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Cyprus),简称塞浦路斯。塞浦路斯,希腊语意为“产铜之岛”,地处地中海东北部,扼亚、非、欧三洲海上交通要冲。面积9251平方公里。人口70万。官方语言为希腊语和土耳其语。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首都尼科西亚(Nicosia)。货币塞浦路斯镑Cyprus Pound。 为地中海第三大岛,是女神维纳斯的故乡。
1960年8月16日宣告独立,成立塞浦路斯共和国。1971年12月14日与我国建交。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塞浦路斯人除喜欢一般流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以外,尤其喜欢打猎。塞浦路斯山多树多,飞禽走兽多。塞浦路斯每年要发几万张打猎许可证,不管大人和孩子都喜欢夜假日进山打猎,然后满载而归。塞浦路斯人特别喜欢跳舞,无论是劳动之
余,还是节假日,都以跳舞消除疲劳。遇上喜庆日子如婚礼等,一连要跳几天,不但青年人跳,老人孩子也都参加。塞扑浦路斯人的另一种消遣方法就是闲坐。他们闲坐着,吸着一根水烟管,或是品茶、饮酒,谈东道西,议论世上浮华时尚、金钱、政治。有的既不喝酒,也不吸烟,也不参加聊夭,干脆呆呆地坐着,面对近水浮物默默地遐想。塞浦路斯是爱神阿芙罗秋蒂的故乡。
然而,当地青年男女的婚恋,完全操纵在父母之手。传统式婚礼比较隆重。骑马进教堂,一路上,鼓乐齐鸣,热闹非凡。
塞浦路斯人喜爱素灰色、蓝白相间色。
饮食礼仪
塞浦路斯大多数旅馆和饭店只供应欧式膳食,但各种小吃遍布全国。大多数人喜欢吃一种叫“马伊卡”的饼状食品;另有一种叫“格里基斯”的半蜜饯的美味小吃,用水果、果皮或花片做成。每家都有自己特制的佳肴,用以款待宾客,吃时用特制的银叉。人们善饮咖啡,有的咖啡馆一天24小时都在营业;这些咖啡馆服务周到,气氛温馨。主要调料是橄榄油加大量香料;他们平时对吃不特别讲究,但到了星期日,许多人家喜欢远离城市到海滨或农村去,在橄榄树下或圣庙旁边吃烤肉。他们还常把羊肉焖熟后,就着砚和生菜沙拉一块吃,还大量佐以酒和白兰地。
相见礼仪
塞浦路斯人性格坚强而又和善,等人接物异常热情、公道,他们的好客是有口皆碑的,如果客人在咖啡还没有凉时就离去,他们会露出不悦之色,不管在什么地方,你不知道而又急于知道的东西,大都可以及时从他们那里打听到或得到满意的答复。在这里,久别重逢的亲友行握手礼和拥抱礼;一般情况下,经常见面的人或初次见面的则轻轻握手即可,有时也点头致意并辅以手势以示友好;如果需要向他们打听旅游、禁忌等有关事宜,应先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并介绍自己的单位等。
仪态礼仪
作为一个崇尚文明的国度,这里的人们从小就注重养成良好的谈吐和行为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当地人边走路边吃零食、边奔跑边大喊大叫的现象,也难得见到有人边说话边用手在对方面前指指点点的行为。他们把举止庄重,谈吐文雅,待人和蔼可亲视为起码的准则,受人尊重的必要条件。他们良好的教养还体现在其他各种社交场合,如在晚会上,忌不系衣扣,也不随便脱上衣;男子请女子跳舞应先向女子旁边的丈夫或恋人致意,然后立正向女子点头致礼。跳舞时,可以含口香糖,但不能吃零食。
商务礼仪
塞浦路斯在地理上是东方和西方的交界处,东西方文化长期在这里碰撞、交融,商务方面的习俗也表现出广纳并蓄、灵活运用的特色。经过介绍认识以后,他们有交换名片的习惯。客人到他们家里作客,可带些小礼物,包括食品和鲜花;如果对方宴请,也可回请,但规格不宜太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设想通过私人感情加强公务联系或促成某笔交易,因为他们不喜欢这样做。
主要禁忌
塞浦路斯严禁出口古物,包括在沙滩和荒地上拣到的,除非事先从塞浦路斯博物馆领得许可证。这里的希腊族和土耳其族一般不能通婚,如果同时遇上他们,不宜询问和议论这里的婚姻习惯和宗教等。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不吃猪肉,不喜欢熊猫,忌用熊猫作为商标图案。
沙特阿拉伯王国的风俗礼仪
沙特阿拉伯王国简称“沙特阿拉伯”。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上。西临红海,东濒波斯湾,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为邻。沙特阿拉伯全国面积214.969万平方公里。沙特阿拉伯人口1100万(1986年),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其余为其它阿拉伯国家移民。
沙特阿拉伯全国共分为5个省。首都:利雅得;货币:里亚尔;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通用英语。
“沙特”取自于阿拉伯王国的创始人伊本·沙特之名。在阿拉伯语中,为“幸福”之意;“阿拉伯”一词,为“沙漠”之意。“沙特阿拉伯”即为“幸福的沙漠”之意。1923年9月24日定史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一、社交习俗
沙特阿拉伯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沙特“麦加”有声誉,伊斯兰教发祥地; 宗教信仰教规严, 注重祭典和禁忌;
禁止饮酒忌偶象, 法定不准政象棋; 左手府为不干净, 照像千万别随意;
国民一般很耿直, 大方热情重礼仪。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沙特人在希吉拉历10月1日至12月10日,公历11月至12日,历时70天,是麦加城举行的穆斯林宗教祭典。“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和创教发祥地。朝觐活动大致分为三朝,即:朝觐、朝谒、朝怀。朝觐活动主要有:受戒、巡礼、奔走与感恩仪式、进住阿尔法特山、谒陵与探泉。凡在麦加参加过朝觐大典的穆斯林,即祟称为“哈吉”(朝觐者)。在沙特阿拉伯人的民族习惯中,一般人总喜欢拉着朋友的手在路上走,认为这是对朋友友好的表示。他们喜欢用咖啡敬客。客人接过咖啡最好一饮而尽,因为在他们的民族传统习惯中,这样才为礼貌之举。饮过后,如想继续饮用,拇指与食指捏住小盅不动,主人便会给你再斟,若不想再饮,应按他们的传统习惯,将小盅左右一摇,主人便会知道你的意图。他们非常喜欢蓝色和绿色,视蓝色象征着希望,视绿色为生命之色。他们又把这两种色彩看成是幸福与吉祥的色彩。
二、礼节礼仪
沙持阿拉伯人见面时、习惯首先互相问候说;“撤拉姆·阿拉库姆”(你好),然后握手并说:“凯伊夫·哈拉夫”(身体好)。有的沙特阿拉伯人习惯伸出左手放在你的右肩上并吻你的双颊,这是一种吻礼,沙特阿拉伯贝都印人问候方式很个别,男人见面时要用鼻子碰对方的额头,再互相拥抱,表示友好和亲密。
称谓与问候
习惯上的见面礼节是很讲究的。首先你说salaam alaykum(你好),接着是握手并说kaif halak(你身体好吗?),然后沙特人会把他的左手搭在你的右肩上并吻你的两颊。
如果这位沙特人带着妇女作伴,别指望与她握手,也别指望会把你介绍给她。
约会与准时
事先约会是必要的,但你可能会发现另有几位生意人在场,,主人在同时接待好几起会见。
在沙特阿拉伯,准时赴约是受欢迎的。
款待与馈赠
如被邀请到阿拉伯商人家里吃饭,可以省掉你赴约前的一顿饭,这样你就会有很好的胃口。吃得越多就越能表示你赞赏主人的款待。
如果你的妻子也被邀请赴宴,她多半将分别就坐,与其他妇女一起进餐。
沙特阿拉伯没有夜总会,也没有电影院。
当你对东道主的手表、衬衫袖口的链扣或其他用品表示赞赏时要留神。阿拉伯商人往往很慷慨大方。他可能当场把这些东西送给你,而你若不收下的话会伤他的感情。
送礼是受欢迎的,但并非认为必要。不要送酒类或伊斯兰教禁止的物品,例如女人相片或塑像。
交谈
应回避的谈话内容包括中东的政治和国际石油政治。
示意动作
如果一位阿拉伯商人与你携手同行,不要马上把手抽回。手拉手只是一种友好的表示,别无其他意思。
三、信仰忌讳
沙特阿拉伯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还有少数人信奉基督教。他们讨厌别人用眼睛盯着他们,也反对别人送他们雕塑或女人照片之类物品。他们忌讳左手递送东西或食物,认为这种举动有污辱人的含义,所以一般人都讨厌使用左手。
沙特阿拉伯人严禁崇拜偶象,在他们的心目中真主只有一个,所以不允许商店橱窗中有模特及出售小孩玩的洋娃娃,而且任何人还不得携带人物雕塑等偶象进入公共场所。在他们的国内,如果有人违抗,不仅偶象要披立即砸碎、携带者还要受到制裁。他们对男女间的接触很忌讳。在他们的国家里,女性用房和男性用房是严格区分开来的。男性不准随便进入女人房间,女人一般也不准在生人面前露面。男人间即使至亲好友聊天,也绝不可提及对方老婆,否则会被认为存心不良。还有严禁饮酒之规定。如饮酒是要受以严刑制裁的。轻者一般要受六个月徒刑或鞭苔之刑的。如胆敢醉酒驾车或秘密制酒,抓着要受象首之刑的。他们还忌讳照像。尤其是未经许可拍照他们的镜头,是要受到他们反对的。沙特阿拉伯还禁止百姓下象棋。池们认为按照国际象棋的规则,车、马、象,甚至兵卒。都可以进攻和消灭国王和王后,这其中含有扇动作用,故严禁下此类棋。
沙特阿拉伯的甸蛮人.把笑看作是一种不友好的行动,是对神明的亵渎。他们反倒视不笑为对客人的友好或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顾。在沙特阿拉伯,还有禁止吸烟之俗,这主要是其教规的限制。沙待阿拉伯人禁食猪肉及一切外形丑陋和不洁之物,如甲鱼、螃蟹等。
四、饮食习惯
沙特阿拉伯人每日习惯两餐。早餐主要是“弗瓦勒”(一种高梁糊糊)蘸奶油,晚餐为正餐,通常吃烙饼,食用时抹上奶油、蜂蜜等,这是沙特人最爱吃的主食。“泡漠”也是他们常吃的主食,即是将高梁面饼用手掰碎,浇上鲜牛奶或再加上奶油、糖,一起进食。在沙特阿拉伯,“羊眼”被视为极其珍贵的食品,就象中国的“熊掌”一样,属难得的一种珍品。沙特阿拉伯阿西尔人以小麦、奶油为主要食品,高粱面也是他们常用的粮食,肉食一般都在节假日或宴请宾客时使用。沙特阿拉伯贝都印人常把饮红茶或咖啡当成是娱乐,每天必饮。主食以驼奶和椰枣为主,有时也宰羊,把肉和米煮在一起抓食。沙特阿拉伯国家虽严格禁酒,但滑稽的是,他们有些男子却极喜欢喝酒,而且嗜酒如命。他们用餐惯于用手抓饭。他们爱品尝中国菜肴。
沙特阿拉伯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要色彩悦目,食品要保持鲜嫩。
②口味 一般口味喜清淡。
③主食 普通喜欢米饭,面食爱吃大饼、面条、也乐于品尝烧麦、锅烙及蒸饺。
④副食 爱吃牛肉、羊肉、鸡、鸭等;也喜欢黄瓜、土豆、元葱、西红柿等蔬菜;调料爱用番茄酱、胡椒粉、盐等。
⑤制法 对烤、炸、煎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川菜、清真菜和素菜。
⑦菜谱 很欣赏口蘑烩羊眼、香酥鸭子、手抓羊肉、番茄牛肉片、砂锅羊头、扒牛肉、烩二样、干炒牛肉丝、香酥鸡、清炖牛肉、清炖鸡、烤全羊等风味菜看。
⑧水酒 普遍都喜欢喝红茶、咖啡、矿泉水等饮料。有些男子爱喝啤酒或果酒。
⑨果品 对水果中的香蕉、哈密瓜、西瓜、橄榄、杏、草莓、樱桃等非常喜爱、干果爱吃杏仁等。
斯里兰卡国家的风俗礼仪
斯里兰卡位于亚洲南部,是印度半岛南端印度洋中的一个岛国,为印度洋东西航运中必经之地。西北与印度半岛隔保克海峡相望。斯里兰卡全国面积6.561万平方公里。人口1580万。主要民族有僧加罗族、泰米尔族、摩尔族等民族。
斯里兰卡全国划分为24个行政区,行政区下辖若干村。首都科伦坡。货币为“卢比”。主要语言是僧伽罗语和泰米尔语,僧伽罗语为官方用语,社会上层通用英语。
“斯里兰卡”在僧伽罗语中.为“乐土”或“光明富饶的土地”的意思。“兰卡”在梵文中为“岛屿”之意。故“斯里兰卡”又可说是“光明之岛”或“辉煌之岛”。斯里兰卡原名“锡兰”。锡兰是从当地主要民族“僧伽罗”的译音演变而来。梵文中“僧伽罗”是“狮子”的意思。约在2500年前,中印度西北部迁来的僧伽罗人在此建立辛哈勒王朝。“辛哈勒”意为“狮族”,当今斯里兰卡国徽上的狮子就与古代的辛哈勒王朝有关。1948年2月4日,斯里兰卡获得独立,定国名为“锡兰”。
1978年8月l 6日,改国名为“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一、社交习俗
斯里兰卡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斯里兰卡僧侣多, 恪守教规敬重佛; 入室规矩先脱鞋, 生活习惯席地坐;
微微摇头表“同意”,这点显得很奇特; 狮子普遍受崇拜, 大象为民添欢乐;
招待友人敬奶茶, 兰花扎环献宾客。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斯里兰卡僧伽罗人供僧是十分隆重的事。他们要事先约好日期,将僧侣接到家中,迎时,一名鼓手在前击鼓引路,主人头顶佛龛随后,僧众依次而行,到斋主家门时要脱下拖鞋,接受主人的清水浴脚礼,然后屋内席地而坐。主持僧为信徒说三皈五戒,诵经祈祷后开始用餐。用餐要在正午之前开始,由信徒在旁边站立侍候,将饭菜分送僧侣的盘中。斯里兰卡僧侣禁酒不禁鱼肉。饭后,信徒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赠给僧侣一份“供奉”。最后,主持僧为信徒说开示,诵经祈福。斯里兰卡招待客人,有向客人献奶茶的礼貌习惯。因为奶茶是他们的民族传统饮料。他们一般宴客还有给客人送一杯冷开水的习惯。若你不想喝水,定要礼貌谢绝,即用手轻轻碰触一下杯子,主人便会明白你的意思。他们表示“肯定答复或同意”时,一般都微微摇摇头;表示“否定答复或不同意”时,则要使劲地摇头;表示“非常赞同”、“十分明白”时,则要点点头。这与中国人的习惯有一定的区别。他们对奠基、店铺开张或宗教典礼,一般都乐于请贵宾划火柴,把一根根灯芯点燃,以表示庆祝。认为点燃油灯象征着事业的繁荣和生活幸福。他们十分喜爱“兰花”,尊兰花为国花,并视其为友谊的象征。人们还常以兰花扎成花环,并用它来敬献给客人,然后再送上一份酱叶,以表达盛情欢迎。他们对狮子极为崇拜,视狮子象征着勇敢、威严和力量。所以在国旗中都饰有狮子的形象。他们喜欢黑尾原鸡。认为它给人们带来了美好与幸福,并尊其为国鸟。他们普遍对大象怀有极好的感情,认为大象为人们带来了吉祥。所以人们对其备加爱护,并时常为其打扮与装饰,甚至争相媲美。他们有准时赴约的良好习惯。认为这样是有礼貌的表现。
二、礼节礼仪
斯里兰卡佛教徒见面礼节是施合掌礼。通常要说一句“阿尤宝温”(意为美好的祝愿)。当对方施合掌礼时,客人也一定要还之以同样的礼节。僧伽罗人中最重的礼节莫过于“五体投地礼”(即用双膝、双手和前额均贴于地)。这一般用于重大场合,对佛教长老或父母,受礼者则以右手抚摸施礼者的头顶。以示祝福。“摸脚”也是僧伽罗人的一种传统礼仪(即晚辈给长辈或信徒给僧侣施跪拜礼时,要摸一下受礼者的脚背,以示尊敬)。受外国人的影响,目前斯里兰卡人也逐渐流行握手礼。
一般礼仪
来访者应注意不同种姓阶层所恪守的宗教方面的种种制约,特别是在食品方面的。
称谓与问候
斯里兰卡受到英国的深刻影响,所以适用英国式的问候,以对方的头衔相称是合宜的。
约会与准时
事先约会是必要的。遵守时刻是合乎礼貌的。
款待与馈赠
斯里兰卡人热诚好客。在开始会见时通常以茶招待。茶是斯里兰卡的民族饮料。
三、信仰忌讳
斯里兰卡佛教徒占67%,印度教徒占18%,基督教占8%,伊斯兰教占7%;他们都恪守各自的教义教规。
斯里兰卡的佛教徒除持有的“过午不食”的教规外,还有不进娱乐场所,不骑车,不快跑,不乘母畜拉的车,不戴手表,庙内赤足的规矩。斯里兰卡人大多信奉佛教。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僧侣格外尊敬。乘公共汽车,普通人均从后门上车,而僧人则从前门上车,车前还有僧人专座,他人不得擅坐。他们忌讳使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视左手为肮脏、下贱之手。因此,以左手为他们递送物品是极不礼貌的。斯里兰卡僧侣禁止饮酒;也不喜欢吃蘑菇。斯里兰卡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
四、饮食习惯
斯里兰卡人大多以大米、椰肉、玉米、木薯等为主要食物。他们尤以偏爱椰汁和红辣椒,这两样是他们几乎所有菜肴中都离不开的调料。他们有嚼 酱叶的嗜好,习惯在 酱叶上抹些石灰,再加上几片槟椰,然后把它们卷在一起嚼。据说这样可以提神;助消化。他们饮用红茶时,一般喜欢放糖、牛奶。农民一般多喜欢饮用一种用椰花酿造的淡酒。他们一般是用手抓食,通常用餐习惯每人面前摆两碗水,清水供净手用,冷开水供饮用。
斯里兰卡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用餐讲究简朴实惠,注理色香味浓。
②口味 一般喜清淡,爱辛辣味道。
③主食 以米饭为主,也爱吃炒面及炒饭等食品。
④副食 喜食鸡、鱼、虾、牛肉、羊肉等,也爱吃青菜、白菜、黄瓜、豆角、西红柿、萝卜、冬瓜、辣椒等蔬菜;调味爱用肉桂、小豆蔻、丁香、柠檬、番红花、咖喱等。
⑤制法 对炸、烧、炒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川菜。
⑦菜谱 很欣赏咖喱鸡、咖喱牛肉、干烧鳜鱼、茴香牛肉、辣鸡丁、烧茄子、家常豆腐、炸番茄、子姜鸡、茄子泥、扒羊肉条、番茄蛋花汤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早晨习惯喝床头茶,饭后爱喝咖啡及红茶。
⑨果品 喜食番木瓜、菠萝、椰子和香蕉等水果;干果爱吃核桃仁、杏仁等。
塔吉克共和国的风俗礼仪
塔吉克共和国简称“塔吉克”,位于原苏联中亚地区东南部。北、西临乌兹别克,南靠阿富汗,东接吉尔吉斯、中国。塔吉克全国面积14.31万平方公里。人口524.8万,主要为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也为数不少,俄罗斯人、鞑靼人等占少部分。
塔吉克下设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和民族区。首都杜尚别。货币为“卢布”。官方语言为俄语,通用塔吉克语。
塔吉克是以其民族名称命名的国家。其远古祖先可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前后来自欧亚草原的操伊朗语部落。1917年起建立苏维埃政权,1924年成立自治共和国,1929年10月6日成立“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加入苏联。1991年9月9日宣布独立。
一、社交习俗
塔吉克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
来概括:
塔吉克人重宗教,“斯坦”原属国称号; 女子发辫喜细多, 还爱头戴小花帽;
礼节民族有传统, 热情诚恳讲礼貌; 绿色大多都偏爱, 黑色见了为不妙;
左手服务受厌弃, 这点勿必要知道。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塔吉克人十分重视礼节,这对老人更是倍加尊重。幼辈见长者要问安,亲友相遇时要握手、抚须,即使遇到不相识的人也要问候,将双手拇指并在一起道一声好。塔吉妇女穿戴和装饰比较讲究。不论年幼、年长都喜欢戴十分别致的用白布或花布做成的圆顶绣花小帽,外出时帽子上还要披一块大方头巾,一般都是白色的,新嫁娘为红色的,小女孩多为黄色的,并爱佩戴各种银珠玉饰。塔吉克人特殊崇拜鹰,认为鹰象征着勇敢和英雄。他们崇尚白色,认为白色纯正洁净;塔吉克人还喜欢绿色,认为绿色象征着幸福和美好。
二、礼节礼仪
塔吉克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多以握手为礼。他们与宾朋好友相见,一般男子行礼时,右手要置于胸前并鞠躬,女则双手扪胸躬身为礼。
三、信仰忌讳
塔吉克人多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部分属十叶派。他们忌讳指点着人说话,认为这是对人的一种污辱。他们忌讳用左手递送东西或食物,认为使用左手是对人的不敬。他们忌讳用脚踩食盐或其他食物,也不得骑马穿过羊群及接近主人的羊圈或用脚踢羊,否则便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他们忌讳交谈时脱帽,认为戴着帽子才为礼貌的表示。他们禁食猪肉,忌食狗肉、骡肉、驴肉及一切自死的动物肉和血液,还忌讳谈论猪和使用猪制品。
四、饮食习惯
塔吉克人每日三餐都离不开馕,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还喜欢饮奶茶。他们以肉食为上好的食品,爱吃抓饭,喜欢羊肉汤,并以羔羊肉做的汤为最好。他们非常喜欢中国菜肴,用餐惯于以手抓食取饭。
塔吉克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鲜嫩酥香,注重菜品肉多量足。
②口味 一般口味喜咸,爱甜、酸、辣味道。
③主食 以面为主,离不开馕。
④副食 爱吃羊肉、牛肉、鸡、鸭及蛋类;蔬菜喜欢甜菜、洋葱、豌豆、黄瓜、土豆、豆苗、西红柿等;调料爱用伏牛花、胡椒、榅桲、色拉、糖、盐、葱等。
⑤制法 对炸、烤、煎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清真菜、京菜。
⑦菜谱 很欣赏什锦拼盘、手抓羊肉、烤鸭、奶油扒白菜等、烤肉、栗子鸡、琥珀桃仁、咖喱牛肉、烤全羊、氽丸子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对啤酒、葡萄酒较适应,喜欢饮料中的矿泉水、柠檬汁、桔子汁、酸奶和奶茶等。
⑨果品 爱吃哈蜜瓜、葡萄、苹果、梨、西瓜等水果;干果喜欢杏干、葡萄干、栗子等。
泰王国的风俗礼仪
“泰国”是泰王国的简称。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中部和马来半岛北部。东部与柬埔寨接壤,西部和西北部与缅甸交界,南部与马来西来为邻,东南临泰国湾,西南濒安达曼海。全国面积51.3115万平方公里。人口5290万(1986年),其中泰人占一多半,其次是佬人人和华人。
泰国依其地形分为四个部域:北部、东北部、中部和南部。共有73个府,596个县,县以下设区。首都曼谷。货币为“铢”。泰语为泰国国语。
“泰国”一名是由泰族语得来的。泰国人称自己国家为“孟泰”,“孟”表示“国家”,“泰”为“自由”之意。因此,泰国是“自由之地”、“自由之国”的意思。泰国还称过“暹罗”。但早期泰族人民并没自称过暹罗人,也没有把自己的国家称为暹罗国。因泰族与缅甸的掸族同种,
“暹”字就是由“掸”字转音而来的。“暹罗”本是“孟泰”的英译名。1856年4月5日,泰王被迫与英国签约时,才首次采用“暹罗”这个名称。1939年6月24日,废“暹罗”名称,改为“泰王国”。1945年2月再次改为“暹罗”。1949年5月,恢复国名“泰王国”。
一、社交习俗
泰国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泰国人多信佛教, 恪守教义很强调; 尤为头部更注重, 碰摸会把人惹恼;
信仰忌讳繁又多, 文明举止最重要;“好客”民族有传统, 事事处处讲礼貌;
约会特别守信义, 礼节礼仪颇周到。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泰国是笃信佛教的国家,她的双手合十礼仪习俗,也与佛教的合掌作揖礼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泰国的礼仪在佛教影响为主的基础上,还了伊斯兰教和中国儒家的礼仪形式,使得泰国成为举世皆知的礼仪之邦。他们逢遇喜庆吉日昨迁居、丧葬等,一般要邀请亲朋好友和僧侣参加。如果是官方举办的,被邀请的人数为双数,若是私人聚会为单数。但从民众习惯上来讲,多数人喜欢请9人,其原因是泰文“9”的发音是吉祥之音,它的含义是“向上”、“兴旺”、“发达”;再有的还说泰文瓣“9”似一头大象,大象又是吉祥的象征。泰国有个特有的国俗民风,男子一生都要当一次和尚,少则三个月,多则三五年,甚至终生。没有当地和尚,不能被视为成年人,既让人看不起,连求偶都会很困难。泰国和尚免向任何人施礼(因为人们认为和尚的袈裟代表佛)。他们惯于准时赴约,认为这是个礼貌的问题。他们视白象为国宝和吉祥的象征,常用它来代表智慧、力量和忠诚。他们昵爱蓝色,认为蓝色象征着“安定”和“永恒”。“荷花”倍受泰国人的喜爱。他们常借荷花来赞美人的气节。
泰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被誉为“微笑的国度”。泰国人性情温和,待人热情,有礼貌。泰国人见面时通常双手合十于胸前,互致问候。合十后可不再握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外交和一些正式场合,泰国人也按国际习惯握手致意。常人不能与僧侣握手。
头被泰国人认为是最神圣的部位,忌讳别人触摸。忌用左手传递东西、接拿物品。座时忌翘二郎腿。谈话时,忌用手指指对方。到寺庙拜佛或参观时,须衣冠整洁,脱鞋。
泰国华人较多,民间也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
大米是泰国人的主食。泰国人喜食辣味,辣椒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东西。一般饮料均加冰块。
泰国着装比较讲究。衣服均要熨烫。正式场合和庄重的仪式,男士均穿西装,妇女穿裙装,忌穿长裤。
二、礼节礼仪
泰国人在与客人见面时,通常施合十礼。将手合十于胸前,头稍稍低下,互相问候“撒瓦迪”(你好)。还礼时,也须双手合十,放至额到胸之间。地位较低或年纪较轻的人,应该主动向地位高和年纪大的人致合十礼。地位高、年纪大的人还礼时,手不应高过前胸。双手举得越高,表示尊敬的程度越深。在特殊情况下,如平民拜见国王的时候要施跪拜礼;儿子出家当和尚父母也施跪拜礼。
一般礼仪
进入泰国人往家按习俗要脱鞋。不要踩在门槛上,按泰国的传统说法,门槛下有神灵栖居。
切忌触碰任何人的头部,即使是对小孩子,因为头颅被视作的最高部分,这在字面上或比喻意义上都是如此。同样地,在泰国人的社交聚会中,你将发现年轻人都尽量使自己处于比年长者矮一截的位置,以免别人感觉他们对长者“不敬”。当然,这不是总能做到的,但重要的是他们已尽力而为了。
公然表示男女之间的爱变之情会受到非议。
捺不住个人的脾气,特别是在公开场合,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和缺乏教养。
泰国商人总要考虑很久才能作出决定,所以与他们打交道要有耐心。
称谓与问候
除了在较为西方化的社会团体中,泰国人见面时通常不以握手为礼。最常见的泰国传统的见面礼节是双手放在胸前合十作祈褥状并微微弯腰。一般情况下,年轻人向长者合十弯腰致礼,长者以同样的方式还礼。
泰国人不用姓氏而用名字称呼;如果你被称为“鲍勃先生”或“玛丽小姐”时,不必感到奇怪。
约会与准时
事先约会是必要的,准时赴约是礼貌的标志。
款待与馈赠
作为客人,应对主人的家庭和住房表示感兴趣,但不要过分赞美某样东西,以免主人觉得非把它送给你不可。
在一般情况下,小小的纪念品可作为礼物相赠。礼物通常应用纸包装好。鲜花也是合宜的礼物。
交谈
应回避有关政治、王族和宗教方面的话题。
示意动作
别随意把你的脚指向任何东西。无论站着或坐着,应注意不要把你的脚斜放在惹人注目的位置,或让人看到你的脚底。
三、信仰忌讳
泰国人大多信奉佛教,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泰国的和尚可以吃肉,但每天只许吃两饭,就是把托钵得来的食物分成早、午两顿食用,午后只能喝水。他们忌讳随便触摸别人头部,除了和尚之外,任何人都不能随便触摸别人的头部。否则就是对他们的一种极大侮辱,泰国和尚最忌讳有人送给他现金,因为佛教戒律包含着此内容。泰国人忌讳有人盘足或把两腿叉开而坐,因泰国的一般家庭不设座椅,人们惯于席地而坐,但决不允许盘足或把腿叉开而坐。他们讨厌西方人平时生活中的拍拍打打的举止习惯,认为这是有伤风化的。泰国的乡村人对握手礼也看不惯。甚至不欢迎。他们忌讳有人用脚踢门或用脚指东西。认为这是有伤风化和不礼貌的举止。他们忌讳别人拿着东西从他们头上掠过。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举动,会看成你这是有意对他的污辱。他们忌讳左手服务,认为左手不洁净,开会令人回想起肮脏的事情,甚至还会怀疑你这是不轨行为。他们忌讳用红笔签字和用红颜色刻字,认为用红色是对死人的待遇。他们睡觉忌讳头西脚东,认为只有死人停尸才头西脚东。他们把戴着墨镜用手指着对方说话视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他们禁止议论或打听国王及王室的秘密。他们忌食鲜牛肉,不喜欢酱油、红烧菜肴、甜味菜、香蕉和海参等食品。
四、饮食习惯
泰国人最爱吃民族风味的“咖喱饭”(它是用大米、鱼肉、香料、椰酱及蔬菜等烹制而成的)。他们特别喜爱吃辣椒,而且越辣越好,“辣椒酱”是他们每餐必备的;泰国人也非常喜欢用味精和鱼露调味。他们不喝热茶,而习惯把喝的茶里放冰块,喝饮料也同样喜欢配上些冰块。他们在喝桔子汁或酸橙汁时,总喜欢在里面加放点盐末。这种习惯的养成,可能与他们国内气候炎热有很大的关系。他们饭后有吃水果的习惯,在吃西瓜或菠萝时,不仅爱放些冰块,而且也习惯蘸上些盐末或辣椒末一些吃,认为这样吃起来显得别有风味,他们早餐喜欢吃西餐,午餐和晚餐大多爱吃中餐。他们用餐时,不习惯使用筷子,有的人爱用叉子和勺(右手拿勺,左手拿叉),有的人乐于以手抓饭取食。
泰国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品要鱼嫩,注重风味特色。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中喜太咸,爱辛辣味。
③主食 以米饭(糯米)为主食,面食吃的不多,对水饺和汤面也感兴趣,乐于吃小蛋糕及干点心。
④副食 爱吃鱼、虾、其他海鲜品、羊肉、鸡、鸡蛋等,也喜欢青菜、辣椒、豆腐、粉丝等;调味品爱用鱼露、味精、咖喱、香菜、小豆蔻、蒜、辣椒酱、黄油、果酱等。
⑤制法 对炸、煎、溜、炒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川菜、粤菜、京菜、沪菜。
⑦菜谱 很欣赏芙蓉鸡片、羊肉狮子头、冬瓜盅、潮州鱼丸、回锅肉、青椒肉、炸虾球、锅贴鸡、干烧鳜鱼、鸡片汤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喜欢啤酒、葡萄酒;爱喝矿泉水、桔子水、橙汁、咖啡、可乐、牛奶等;尤其喜欢喝冰茶(红茶)。
⑨果品 喜欢吃水果中的柑、桔、葡萄、西瓜、菠萝、荔枝、龙眼、苹果、鸭犁等;干果爱吃杏仁、腰果等。
越南共和国的风俗礼仪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越南”。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侧。东面和南面临北部湾和南海,北和我国云南、广西相接,西与老挝、柬埔寨为邻。
越南全国面积32.9556万平方公里。人口6400万(1987年)。主要为越人(京族),另有少数华人、艾人、山龙人等。
越南全国划分为36个省,3个直辖市和1个特区。首都河内。货币为“盾”。国语是越语。
据传说记载,越南最早自称“文郎”。“文郎”很可能是生活在今日红河三角洲富寿地区的部族名称。公元前257年,改称“瓯貉”,亦称“瓯名隹”。它是由“瓯越”和“名隹越”两个部落合并而成的。秦代设交阯(即河内)、九真(即清化)二郡。汉置日南部,三国时改为交州、唐设安南都护府。938年独立国号“大翟越国”,1054年改名“大越”。1802年国号“越南”。1954年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1976年,越南统一国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改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一、社交习俗
越南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来话来概括:
越南种族多, 饮食有特色;酸辣味受宠, 食品要斟酌;
传统重礼仪, 热诚待宾客;不准触头部, 肩膀忌拍摸;
用脚若指人, 属于坏动作。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越南人在平时生活中,特别注重礼节礼貌问题。他们遇上人总要热情地打个招呼并互致问候,最简单地也要以点头示礼。他们待客极热情,只要宾客临门,他们总要拿出最好的酒和美味佳肴来招待客人,客人吃得越多,主人会越高兴。客人临别时,主人往往还要把自己的家乡特产送些给客人。他们自古就有染齿的特殊民族风俗,习惯把洁白的牙齿染成黑色,并以黑齿为美,黑齿是评价女性貌美的重要标志。他们对红色厚爱,视红色为吉祥、喜庆之色。他们非常喜欢狗,认为狗忠实、可靠、勇敢。他们昵爱桃花,认为桃花鲜艳、美丽,是吉祥之花,并称其为国花。
二、礼节礼仪
越南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习惯扬抱拳作揖。越南信奉佛教的人与客人见面时,行传统的合十礼(双手合十齐唇或齐额,过头则为拜鬼)。
三、信仰忌讳
越南的主要宗教有佛教、天主教、高台教和好教等。
越南人忌讳别人拍他的肩膀或用手指着他大声叫嚷,认为这是有失礼貌的举动。他们忌讳用脚指物,或把脚掌对向别人,认为这是属于污辱人的一些动作。他们忌讳别人随意触摸他或其小孩的部部。南部的高棉人忌用左手行礼、进食、递物和接物。因为他们视左手为肮脏和卑贱之手。越南人进餐时,忌讳把筷子直立饭中,认为这会令人懊丧。他们忌讳在众人面前擤鼻涕、掏耳朵,认为这是不雅的举止。他们不喜欢吃豆芽、羊肉和甜点心,也不爱吃辣味菜和多骨刺的鱼。越南瑶族人忌食狗肉,占婆族人忌食猪肉和牛肉。
四、饮食习惯
越南的傣人特别喜欢食用鱼肉和各种血冻(猪血冻、鸭血冻、牛血冻、鹿血冻等),并爱在血冻里加蒜头、辣椒、番石榴叶等佐料;酸笋汤、青蛙肉、酸肉、酸瓜、酸汁等也是他们不可缺少的食品。
越南人爱用花生油或大油来烹制菜肴。特别喜欢用干蒜瓣来炒牛肉。喜欢吃糖醋类和醋溜类菜肴。他们习惯菜炒好后一起上桌再用餐。
“鱼露”是越南人喜欢的一种佐餐调料。其主要分生、熟两种(生鱼露是用盐先把鱼腌好,在缸中密封后,经阳光暴晒半年左右,取其汁液与炒米粉等一起调配而成;熟鱼露是将鱼加盐及各种调料一起捣烂后,经半年左右的日晒即成)。无论生鱼露还是熟鱼露,乍吃起来全都有股异味,随后却会使您感到别有风味。他们喜食槟榔。将槟榔果切成片,与萎叶和蚌壳粉一起放入口中嚼,但不能咽下去。据说嚼食槟榔果有驱虫、固齿、除湿、清热等功效。他们认为中国烹饪技艺高超,菜肴味美适口。他们用餐也习惯使用筷子。
越南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多肉少,习惯菜肴炒齐后一起上果。
②口味 一般口味喜清淡,爱酸、辣、甜味。
③主食 以米饭为主,爱吃粳米,也吃包子、糖包、豆沙包、馄饨等食品。
④副食 爱吃鱼、虾、蟹、鲍鱼、海参、鱼翅、广肚、鸡、瘦猪肉、狗肉等;蔬菜喜欢西红柿、黄瓜、油菜等;调味喜用鱼露、咖喱粉、豆酱、蒜、番石榴叶、辣椒粉、盐等。
⑤制法 对炸、清蒸、烧、卤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粤菜、苏菜。
⑦菜谱 很欣赏脆皮炸鸡、软炸虾球、红烧鱼翅、蚝油鲍脯、氽虾丸汤、脆皮乳猪、咕噜肉、开煲狗肉、扬州锅巴、咖喱鸡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一般不饮烈性酒,喜欢喝中国茶和咖啡。
⑨果品 喜食槟榔、香蕉、柑、桔、椰子等水果;干果偏爱核桃仁等。
新加坡共和国的风俗礼仪
新加坡共和国(Tlie Renublic of Singapore),简称新加坡。它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的南端,是个集国家、首都、城市、岛屿为一体的城市型岛国,由53个岛屿7座礁滩组成。北以柔佛海峡(宽1.2公里)的长堤与马来西亚相连,南临新加坡海陕,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为世界海运交通中心之一。
新加坡面积640平方公里,人口270万,马来语为国语,汉语、泰米尔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英语为行政语言。 新加坡在城市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亦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华裔之国”——新加坡的华人主要来自广东、福建、上海和海南等地。华人从事的职业无所不包,但一般都继成了祖先的传统,经营饮食业、酿酒业的多是广东籍华人,从事贸易业的多为福建籍华人,而广东潮州集团和海南省籍华人,则以从
事工厂劳务或厨师等职业的居多。
我们了解新加坡华人的性格特点,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的,海外华人的乡土意识极强,不少人这边有父母,那边有兄弟,心系两地,他们很乐意回祖国经商。同甘共苦,不畏强暴是他们代代相传的民族风格,但却很顾面子,正因为面子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在商谈中,“面子”对谈判的技巧起决定性的作用,常常到磋商行重大的实质性问题时,也轻易签守立据,似乎有一种让对手“口说无凭”的意思。但“面子”的另一方面,却是他们在签订合同以后,为了不耻于人,总是恪守信誉,认真履约,因而在国外商人的眼中,新加坡籍商人一向有勤奋、诚实、谦虚、可靠的美德。与新加坡人谈判,不仅必须以诚相待,更重要的是考虑给对方面子,不妨多说几句“多多指教”、“多多关照”的谦言。值得一提的是,与海外华人进行贸易,采用方言洽谈,有时可以起到一种独特的作用。碰上说潮州话的商人,首先献上一句“自己人,莫客气”的潮州乡音,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其他象粤语、滇语等同样有助于谈判的进行和成功。
在新加坡,进清真寺要脱鞋。在一些人家里,进屋也要脱鞋。由于过去受英国的影响,新加坡已经西方化。但当地人仍然保留了许多民族的传统习惯,所以,打招呼的方式都各有不同,最通常的是人们见面时握手,对于东方人可以轻轻鞠一躬。
新加坡人接待客人一般是请客人吃午饭或晚饭。和新加坡的印度人或马来人吃饭时,注意不要用左手。到新加坡人家里吃饭,可以带一束鲜花或一盒巧克力作为礼物。谈话时,避免谈论政治和宗教。可以谈谈旅行见闻,你所去过的国家以及新加坡的经济成就。
由于新加坡居民中华侨多,人们对色彩想象力很强,一般对红、绿、蓝色很受欢迎,视紫色、黑色为不吉利,黑、白、黄为禁忌色。在商业上反对使用如来佛的形态和侧面像。在标志上,禁止使用宗教词句和象征性标志。喜欢红双喜、大象、蝙蝠图案。数字禁忌4、7、8、13、37和69。
新加坡独被誉为“美丽的花园城市”。旅游业十分发达,每年到这里观光的游客达四五百万。在高层建筑物之间,都留有较大的空地布置绿化,设有花架、花坛,并广植花草。因此,市区地面除了柏油马路和铺砖的便道以外,均以花草树木覆盖,可以说做到了“黄土不见天”。新加坡除了园林绿化举世瞩目外,城市环境卫生也很出色,空气清新宜人。市内街道非常清洁,马路上很本看不到垃圾,就连建筑物上也极干净,确是一尘不染。街头严禁乱扔烟头及杂物,乱扔纸屑、烟头罚500新加坡元。随地吐痰的现象根本没有。新加坡政府规定,市民中凡是种花较好的,可以享受减免房租的优待。因此,新加坡人人爱花,家家养花,不但地上种花,连屋顶也栽花,真是一片花的海洋。所以,新加坡还有“花园之国”、“花园之都”、“公园国家”的美誉。
国会议员民选,任期5年。新加坡是一个文明的国家,讲究礼貌已成为他们的行动准则。在新加坡进行贸易谈判时,不要翘二郎腿,否则将破坏成交机会。假如不知不觉把一支脚颠来颠去,以至鞋底朝向了对方,这笔买卖就要告吹了。那怕是无意中稍为碰了对方一下,也会被认为是不可忍受的。
为了使人人都讲礼貌,新加坡政府对礼貌还做了一些规定:店员礼貌:顾客临门,笑脸相迎;顾客选购,主动介绍,百挑不厌;顾客提问,留神听取,认真解答;顾客离去,热情欢送,礼貌道别。邻里之间的礼貌,邻居见面要互相问候。逢年过节要邀邻作客。帮助邻居照看房屋。利用公共场所,要时时为别人着想。新加坡待人接物总是笑脸相迎。如用完公用电话,就会笑着对等候的人说:“对不起,让您久等了”。甚至街头宣传文明礼貌的宣传画上面也都印着一个笑容可鞠的人物像和一些口号,如:“处世待人,讲究礼貌”、“人人讲礼貌,生活更美好”、“真诚微笑,处世之道”。夜晚,五颜六色宣传礼貌的幻灯标请不停地闪动。内阁部长和议员们也经常到人民群众中去演讲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就连警察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处以罚款时,也总是笑咪咪的。因此,新加坡人诙谐地说:“就怕警察微笑”——他一笑就得掏腰包。因为到处都有笑脸,所以外国人到新加坡总有“宾至如归”之感。
商务活动一般穿白衬衫,着长裤,打领带即可。访问政府办公厅仍应着西装、穿外套。新加坡大部分人为华侨或华裔,因此他们也很爱饮茶。农历新年,一盅清茶,佐以檄榄,称为“无宝茶”,寓意恭榜发财。应邀赴宴宜注意言行,予对方稳重、可倍赖之惑。
新加坡人非常讨厌男子留长发,对蓄胡子者也不喜欢。在一些公共场所,常常竖有一个标语牌:“长发男子不受欢迎”。新加坡对嬉皮型留长发的男性管制相当严格,留着长发,穿着牛仔装,脚穿拖鞋的男士,可能会被禁止人境。尤其是年轻人,出国时必须穿得清清爽爽,不要把头发留得长可及肩。
商务旅游最好选择3~11月,避免在圣诞节及中国农历新年前后进行。每年10月至翌年1月份为雨季。饮水不太安会。
旅游小贴士:
一、大商场的价格是固定的,一般商场可讲价。在小商场购物别忘了索要发票,发现商品质量问题可凭票退换。
二、商店营业时间:周一到周六上午10:00至晚21:00,星期天关门。
三、橱窗上贴有红色鱼尾狮标志的商店为旅游促进局和消协推荐商店,可放心购物,但新加坡物价较贵。
四、新加坡使用新加坡元(S$),兑币请到有官方兑换标记的地方。银行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5:00,周六11:00~16:30,周日9:30~15:00。
五、新加坡与北京没有时差。
六、新加坡的自来水可直接饮用,无需煮沸。
七、在新加坡必须随时注意保持环境卫生,随地吐痰、弃物要受千元惩罚;在明令禁烟场所要遵守规定。
八、在新加坡大酒店的某些场合,如搬行李、打扫房间应付1~2元小费。
九、新加坡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气候湿热,昼夜温差小,1~2月雨水较多。宜着轻薄、凉爽的衣物,携带雨具。
土耳其的习俗礼仪
土耳其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urkey),简称土耳其。位于亚洲的西部,地跨欧亚两洲,面积78.1万平方公里。人口5284,5万,土耳其族占总人口80%以上,现代的土耳其人是过去突厥部落的后裔。他们长期在中亚一带以游牧为生。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土耳其语为国语。首都安卡拉(Ankara),是一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贸易中心。
由于土耳其地处亚洲和欧洲结合点上,它在欧洲和西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为东西方通道和兵家必争之地。1923年10月29日成立共和国。现政府为内阁制。1980年军人发动不流血政变,后于1982年由公民复决通过新宪法,埃夫伦将军(GenKenanEvren)当选为总统。1971年8月4日与我国建交。
土耳其人尚武。人们称土耳其为“尚武之国”,“武士重武,不重食”。在土耳其从事商业
活动的人,大都是希腊人和以色列人,土耳其人自认为是欧洲人,商场买东西应注意不要以同为亚洲人的态度去行事。土耳其政府自1980年以来力求经济稳定增长,推动自由市场经济。宣称经济发展策略采取进出口并重的日本模式,又推广南朝鲜扩大出口的经验,对于奖励出口不遗余力,出口己成为国家经济的命脉。1987年人均收入1231美元。货币是里拉Lira,亦称镑。
土耳其矿产资源丰富,铬、汞、锑。铜、硼和重晶石储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但土耳其仍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产品出口约占商品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
土耳其人喜爱绿色、白色和绯红色。禁忌紫色和黄色,因为黄色标志着死亡。在土耳其应慎用绿三角,绿三角是免费用品的标志。他们在布置房间、客厅时,绝对禁忌用花色,因为民间一向认为花色是凶兆,是禁色。土耳其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喜欢喝葡萄酒以外的酒,喜欢吃牛、羊肉,喜欢骆驼。禁忌吃猪肉,及把猪、猫、熊猫作图案。按当地的习惯,到乡下时,有时必须脱鞋才可进入房子。
,各种商务活动均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女性忌穿无袖的衣服。在土耳其拜访,要尽量提前预约,要准时赴约。不论到士耳其哪个城市,切记事先订妥房间,并在临行前再确定一次,以免麻烦。土耳其政府是该国最大的买主,每次招标,时间均甚短,所以,不妨在土耳其派设一位代表。土耳其的商人,在商业谈判中极喜欢讨价还价。商业界人士通晓法、英、德语。土耳其的一小部分土地在东欧,但是土耳其商人喜欢说自己是“欧洲人”,而不是“中东人”。在谈话中,忌谈及当地政治,及土耳其与希腊的纷争。土耳其人喜欢谈论无异议的国际问题,家庭、职业以及业余爱好。
在商业谈判前,对方一定会奉上一杯苦不堪言的土耳其茶,东南西北先扯一下。商界招待午餐、晚宴,往往十分豪华,菜肴丰富,耗时长久,在欧洲和亚洲,荷兰与土耳其大概是平均食量最大的国家。遇到土耳其妇女,可以握手为礼。有时不妨邀对方夫妇一同进餐。
土耳其人有时也请客人到家里做客,他们通常是在饭馆里招待客人,轻松愉快地吃顿晚餐。如果你被邀请到家里吃饭,可以带上一束鲜花,一些糖果或点心做为礼物,主人会喝酒的话,也可以带上一瓶酒。土耳其是个伊斯兰教国家,切记,进入伊斯兰教寺院时务必脱鞋。
土耳其人喜欢喝浓咖啡,糖也加得很多,但绝不搅拌。据说,如此喝法,只要习惯了就觉得味美无穷。笃信伊斯兰教的土耳其,自古就以“多妻之国”著称。凯末尔后制定的第一部非宗教性的民法典,重新调整了结婚、离婚、继承私有财产等各种关系,不仅废除了多妻制,而且使妇女在所有上述法律问题上同男人处于平等地位。凯末尔党人对新的立法曾抱很大希望,然而,实际上它在许多方面却成了一纸空文。一夫多妻、男尊女卑现象在社会上继续存在。按伊斯兰教教规,允许一个土耳其男人可以分别娶四房妻子,而国家是不承认这种一夫多妻的穆斯林婚姻的。
土耳其人特别喜欢花。每当人们欢宴宾客时,餐桌上都有一只插满鲜花的花瓶,应邀赴宴的客人也不会忘记给好客的女主人带一束令人赏心悦目的鲜花。如去探望病中的友人,带一束鲜花则比带别的礼物更宝贵,病人见到后也会格外高兴。土耳其人还赋予各种不同颜色的鲜花以特定的含义。例如,白玫瑰表示“贞节”,红玫瑰表示“爱情”,粉红色玫瑰表达的意思是“我的心属于你“,而黄玫瑰则意味着“分离”。白色石竹花代表“纯洁”,红色石竹花表示“友爱”,黄色石竹花则表示“忧伤”。白色的美人蕉是“友谊”,红色的美人蕉是“祈求”,紫色的美人蕉是“信任”,黄色的美人蕉则是“嫉妒”。白色的郁金香表示“纯朴”,红色的郁金香表示我爱你”,粉红色的郁金香表示“谅解”,黄色的郁金香表示“紧张”。白菊花代表“忠诚”,黄菊花代表“单相思”,粉红色菊花代表“无言的祈求”,紫色的菊花则表示“恼怒”。水仙花表示“勿忘我”,兰花表示“自豪而又自信”,雏菊表示“健康和富有”,莲花则责示“未来和革新”,如此等等,名目繁多。
土耳其南方的小市镇纳克,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女子镇。这个小镇上无一成年男子汉,同时也实行“封闭政策”,不准外地男子汉进镇串门。镇民全是妇女和儿童,镇上一切的工作人员全由清一色的妇女垄断。到土耳其,最好的时间是9月至次年5月,6~8月多休假,往往一休就一个月。
入关免税香烟200支,或雪茄50支,酒一奈特。本国货币出入境不得逾1000T.LIras。外币进出不限,先申报数额,届时可再携出。
土耳其人在为他人服务时,有收取小费的习惯,乘坐计程车,小费一般为10%,行李每件约90L1ras (里拉)。旅馆、饭店除15%的小费己附加入帐单外,还宜另付10%的小费给侍者。其他的小服务,每次可给50里拉左右的小费,不给是不合适的。
叙利亚国家的风俗礼仪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The Syrian Arab Republic),简称叙利亚,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面积18.5万平方分里。人口970多方,阿拉伯人占80%。8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14%的人信仰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国语。首都大马士革(Damascus),历尽4500年沧桑,久有“天国里的城市”之称,是基督教和穆斯林探古朝圣的一个地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目前,大马士革正在向现代化城市迈进。叙利亚是中东的中心,自古以来就是连结地中海和东方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叙利亚古称苏里斯顿,意思是玫瑰的土地,因它盛产花朵硕大、鲜艳的玫瑰。叙利亚一词是“高地”的意思,有“油橄榄的故乡”的美称。
叙利亚1516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6年4月17日独
立,称叙利亚共和国。1958年2月,叙利亚同埃及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9月,脱离阿联,成立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1956年7月2日与我国建交。叙利亚是人类灿烂文化的摇篮之一。
按照叙利亚人的商务礼俗,冬月往访宜穿保守式样西服。拜访政府机关或大公司必须先订约会。如果约会对方迟到,别紧张,别表现出不耐烦,这是失礼的。销售姿态要低。你可要有所准备,对方将大大杀价,要求折扣优待。阿拉伯人习惯和朋友以及其他客人同时讨论几个问题。对此,你不要感到奇怪。小心对方的信用,到叙利亚首次作买卖,务必要求对方提供不可撤销信用证,勿收见票即付的本票。最好用Syrian Pound(叙镑)报CIF价,勿报FOB价。名片最好印有英文及阿拉伯文。大多数叙利亚人通晓英语、法语。大多数外贸企业为国有,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工会。叙利亚也是一个伊斯兰教传统影响很深的国家。当对方邀请你到当地咖啡店共饮咖啡,不可拒绝,商务活动如遇应邀至对方家中吃饭,保证有男性,连侍者均为男性。要带点礼物给对方,而非给对方的妻子。叙利亚国民教育很重视《古兰经》、伊斯兰教法等的学习,在国立的中、小学中,宗教是必修课。
在首都大马士革,流行着一种在沐浴中相亲的习俗。当男子想要结婚时,其母便代其四处奔走,认真物色新娘人选,姑娘被初步看中后,男家母亲便邀这位姑娘及其母亲一同赴公共浴室相见,并一起洗浴聊天,经一番“面试”后拍板。结婚时,新娘往往被打扮得珠光宝气,象个美丽而骄傲的公主。
叙利亚11月至次年4月天气较凉爽,最宜进行商务访问。7月至8月休假。斋月不宜进行商务活动,行前须查问当年斋月的时间。伊斯兰教在封斋期间的一个月,即希吉拉历的9月,俗称“斋月”,又称“菜麦丹”。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安拉在穆罕默德40岁时的希吉拉历9月,把《古兰经》经文传授于他,所以此月被认为是一年之中最吉详、最神圣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穆斯林就于此月进行封斋,白天不进食,工作时间亦相应缩短,即使遇有外交礼节性宴请,也必须在日落之后才能举行。由于公历与希吉拉历每年有11天之差,所以每年的斋月时间并不固定。
饮食、卫生方面,在叙利亚蔬菜、水果必须洗干净。海关免税香烟200支,或雪茄50支,或烟草半磅。酒一瓶。外汇管制很严,禁止法律规定外的任何转汇,如违反,则要受到重罚。本国货币出入境不得逾100叙镑。外市人境不限,先申报数额,可如数携出。
小费,计程车收取10%,行李每件1镑,饭店、旅馆、夜总会付10%小费,一般已加入账单,也可另付5~l0%。其他服务每次付1镑小费。
伊朗国家的风俗礼仪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The Islamlc Republic of Iran )简称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有“欧洲陆桥”、“东西方空中走廊”、“亚利安人之国”之称。面积164,5万平方公里。人口5200万, 98%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波斯语为官方语言。贸易交往中大多使用英语,但日常生活上则很难派上用场。
1971年8月16日与我国建交。首都德黑兰(Tehran)人 口800万,小汽车有100万辆以上,入夜街道上五颜六色的小汽车川流不息,它不仅是伊朗,而且是西亚的最大城市。
按照伊朗的礼俗,每年的4~9月间,天气炎热,穿衬衫,打领带即可,其他时候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拜访商界、企业界或政府部门须先订约会,谈公事要遵守时间。和伊朗人打招呼,要称他们的姓加上学术或职务头衔。根据当地的商业习
惯,进行商务活动时,首先彼此要提示所希望的价格、条件,然后相互让步达成协议。生意洽谈,按伊朗人的习惯,往往相当费时。虽然起初所提示的价格很难接受,但不必灰心,仍然要不屈不挠地进行交涉。有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即对方的意识观念与我们的差异。注意不急躁、不慌张、不灰心。
伊朗人信奉伊斯兰教,不要伤害伊朗人的自尊心,并要十分注意不能有不尊重伊斯兰教的言行。观光、商业旅行到伊斯兰教国家时,都可以参观伊斯兰教教堂,但必须遵守他们的礼节:要脱鞋,头上必须有一样东西,如帽子或手套。女性衣着更须注意,不宜太暴露。不能穿迷你裙,肩膀到膝盖必须掩蔽不露,衣袖不可短到露肩或露出腋下,当地禁止喝酒,也不能携带酒精类的饮料。不食猪肉,烤羊肉串是伊朗名菜。伊朗中、下层人士喜欢上茶馆,泡上一壶红茶,摆上冰糖块或榛子果仁、巴旦杏仁、阿月浑子和葡萄干等。在伊朗,茶馆也是人们信息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场所。
到伊朗,宜持用印有波斯文、英文的名片。伊朗商人比中东其他地方的商人好礼而讲究正式,招待殷勤,打交道时宜以正式而保守方式进行。伊朗人以其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为骄做,在交谈过程中,可多强调中国与波斯商贾往来的悠久历史。
商务活动最好于10月至次年4月前往,天气比较凉爽。6~8月,商人渡假者较多。机场检查相当严格,出境时要留3个小时的余裕才好。到都市以外的小地方,需要懂点波斯语。
海关免税香烟100支,或雪茄10支,或烟草半磅。出境限300Rlals。外币不限,入境时先申报携带外币数额,出境时可以携出。因出境时会查验,向银行兑换时,一定要保留兑换证明。在伊朗,搭坐计程车要事先谈妥车资,计程车付小费。饭店、旅店已附加10%服务费于账单内。其他服务每次给10个Rials即可。当地水果名产有西瓜、香瓜、番茄等。
伊朗北部戈尔草原的土库曼人,世代过着游牧生活。他们以羊粪作燃料,以羊肉、羊奶制品为主食,或把很多羊肉掺在少量米中煮成饭。他们视羊肉为最有营养的食品。且有唱歌喝红茶的习惯。
以色列的国家的习俗礼仪
以色列是一个位于西亚黎凡特地区的国家,位于地中海的东南方向。以色列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以色列西边有着与地中海相连的海岸线、在南边则有埃拉特的海湾(又被称为亚喀巴湾)。
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位于亚洲西部,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沿海为狭长平原,东部有山地和高原。属地中海型气候。
首都建国时在特拉维夫(Tel Aviv),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 (Jerusalem),未得到普遍承认。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维夫。
国鸟:戴胜。国花是油橄榄和银莲花
以色列社会深受犹太教的影响,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留有宗教的痕迹。同时,以色列也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为以色列带来了多样化的风俗。
一、服饰
以色列穿着随便,基本不穿西服,极少打领带,即使是在正式场合也少有人西装革履。这既是由于以色列多数时间气候炎热,也是受建国几十年来习惯的影响。女性则与世界各地的现代女性差不多,但相比较而言其衣着更富随意性。按照犹太教规定,男性应头带小圆帽。而犹太教的“拉比”(相当于牧师)则应全身穿黑色服饰,头戴黑色毡帽,并在耳朵上沿留着长而卷曲的鬓发。
二、饮食
犹太人的主食是饼,用小麦或大麦面制成。饼被犹太人视为生命线,所以人们吃饼通常不用刀切,只用手掰,唯恐用刀割断了生命线。
信奉犹太教的以色列人在饮食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在当地这种饮食被称为“Kosher”。他们禁食猪肉和其它某些肉类、贝类、无鳞鱼和任何种类的食腐动物的肉,肉制品和奶制品也不能同时食用。这些人在外就餐只能去符合“Kosher”规定的餐馆,而餐馆需每年从由犹太教拉比组成的专门机构申领证书。
三、安息日
安息日是犹太教每周的休息日,来源于圣经“创世纪”(上帝在六天内完成创造世界,第七天休息)。安息日从每个星期五日落时开始,星期六黄昏时结束。安息日人们吃三顿饭,即周五晚餐,周六午餐(早餐午餐合二为一)和安息日结束餐,周五晚餐应是一周中最为丰盛的。安息日所有商店停业,公共汽车也停止运行。严格来讲安息日还不准开关电器,如果要用电灯、电视等须在安息日到来前打开并一直开到安息日结束。
四、商业习俗
以色列为犹太人的国家,疆域虽小,但经济发达而繁荣。以色列没有很多自然资源,主要的资源是人。以色列政府深知这一点,一向把大笔资金投到教育、科研和发展中去,以此作为国策。 以色列执行上述政策已结出累累硕果,今天已在农业技术、电信、医疗设备、环境保护技术、电脑软件、安全系统、生物技术等科技领域确立了领先的地位。以色列的公司均属中等规模,经营灵活,能使产品系统很快适应中国的市场。中国公司与以色列公司做生意时,须注意以下一些事项:
A.与以色列公司通信(传真或信函)请使用英语。
B.以色列公司希望外国合作伙伴迅速答复信函。如果认为一星期以后才能答复以色列公司,请先用传真通知他们。
C.在向以色列公司作自我介绍时,请集中介绍主要业务。如果业务跨越许多互不相关的部门,会给人留下不郑重的印象。在介绍情况时最好附上产品目录(英语目录)。
D.以色列公司视商务合同为合作的基础。合同一经双方同意并签署之后,任何一方不得随意违反或更改。
各公司还应了解其他有关信息:
A.运输方面:
以色列ZIM 船运公司开辟了中国和以色列的航班。以色列EL AL航空公司在北京和特拉维夫之间有直达定期航班。
B.关税规定:
以色列和中国于1992年签署了贸易协定,使两国间的贸易关系得以正常化。
◆中国向以色列出口商品享有最惠国关税待遇。中国出口以色列的多数产品无需以色列的进口许可证。有些产品如纺织品需要进口许可证,许可证由以色列工业和贸易部自动授予,不过,有几种产品如瓷器、电池、玩具等在进入以色列之前须得到以色列标准协会的批准和证明。
进口的一切手续和所需的进口许可证通常由以色列的进口商负责办理。
◆以色列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享有中国向友好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的最低关税待遇。 C.以色列的工作日为星期日到星期五,然而很多公司和政府部门星期五不工作。上班时间从上午8点/9点到下午4点/5点。
印度国家的习俗礼仪
印度国旗印度,是印度共和国(Republic of India)的简称,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与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等国隔海相望。
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佛教的发源地。首都:新德里;主要城市:班加罗尔、孟买、加尔各答 ;官方语言:印地语,英语;货币:卢比;国花:莲花;国鸟:蓝孔雀;国树:菩提树 、榕树。
风俗习惯:
印度有多种宗教,教徒对其所信仰的宗教皆十分虔诚,例如牛对印度教来说是神圣的动物,因此连牛漫步在街上,也不可冒犯它。
印度居民,尤其是女人皆不喝含酒精的饮料,锡克教(Sikhs)及袄教(Parsees)之信徒不准抽烟,回教徒则不吃猪肉,在印度有授受关系时皆须用右手,正统的回教徒不能喝任何含酒精的饮料,逢斋月之时,在日出到日落禁止一切饮食.
对印度的女人不可行握手礼,打招呼时只能以合掌颔首的方式(类似祈祷的姿势),观光客到印度须留意拜会的对方是信奉何种宗教,不可逾礼.若要参观宗教的圣物、庙宇时须穿着深色服装,并脱鞋,以示尊重.
新年的晚上,妇女们要用灯照丈夫的脸,以表示照去邪气,来年吉利。
印度的餐饮礼仪
(1)羊肉的“巨无霸”
印度人大部分信奉印度教,宗教对饮食有着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牛,在印度人心目中极为神圣。尽管很多牛在大街上游荡,但在餐馆里,在任何招待会上,你是决不会吃到牛肉的。在印度去吃麦当劳,别忘了不要点牛肉的“巨无霸”,因为那里只有羊肉的。外国人要想吃牛肉,只能到穆斯林聚居的专门店铺去买,拿回家自己做。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的素食者特别多。请印度人吃饭,先要搞清楚对方是不是素食者,否则会很尴尬。严格的素食者,是连鸡蛋也不吃的,但牛奶一般都喝。有些虔诚的印度教徒,吃饭前还要做祷告。有一次,我们请印度朋友来家吃饭,大家落座后,突然发现一位朋友闭上了眼睛,嘴里好像还在默念着什么,片刻之后,才睁开眼睛开吃。
(2)不吃牛肉,但喝牛奶
印度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产奶大国,牛奶在印度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国营奶站打奶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几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几块饼干。而印度人喝茶一般是要加牛奶和糖的。
在新德里的菜市场,还能买到雪白的奶豆腐,吃起来有很浓的奶香味。印度人特别喜欢吃甜食,印度餐最传统的甜食也是用两种奶酪和糖制成的。
(3)只能用右手吃饭
印度人吃饭的方式还保留着某些传统的习惯。虽然在较正式的场合,人们吃饭使用叉和勺,但在家中,用手抓更来得痛快:每人面前摆放一个大盘子,把米饭盛上,再浇上菜和汤,然后用手稍加混合,捏成团,就抓着送进嘴里。在街头的小吃摊、小吃店以及寺庙里,人们通常用一种干树叶压制成的盘子来盛食物,有的餐馆则给每个吃饭的人一片新鲜的大树叶子,用来盛米饭等食物,这倒是很环保。
印度人吃饭还有一个规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饭,给别人递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右手干净,左手脏。这又与印度人的另一个习惯有关。印度人如厕以后,不用手纸擦,而是用水冲洗,冲洗时,用左手,不用右手。在餐馆或印度人家里吃饭,当快吃完的时候,主人往往会给每人端上一小碗温水,上面还漂着一块柠檬,这水可千万不能喝,它是用来洗手的。饭后,还会端上一盘绿色麦粒状的香料,供大家咀嚼,以消除口中的异味。
印度的社交礼仪
(1)小费:
饭店要加10%的服务费,故不须另付小费,若是较高级的饭店还须课7%的奢侈税.
于机场或车站委托搬运行李时,每件应于柜台付1卢比小费,不必再付给服务员,搭乘计程车时通常多加车资的10%,但非必须.
(2)办公时间:
印度的办公时间通常由早上9-10时起至下午5-6时止,其中下午1-2时为午休时间.
此外10月份正逢印度的过年,假日较多,政府机构或公司的干部出外旅游者居多,出国前应事先和拜会单位联系,以便调整行程.
若欲和公司相当有地位之人见面时,必须先预定时间.
除固定的国定假日外,印度还有许多依宗教、神话或传说制定的节日,如Diwali,Dusse-hra,Holi,Shivaratri Janmashtami,Ram Navami,Muharram Id-ul-Zuha,Id-ul-Fitr,Id-i-Milad,Good Friday,Baisakhi,Gurpurab,Buddha Jayanti,Mahavir Jayanti和Navroze等皆依每年历法变动而改变,于出国拜访前,应先查证是否为假日.
绚丽的印度服饰礼仪
印度纱丽来自“诗之国”,它是服装里的诗,看印度纱丽常常就会想到泰戈尔的诗,那么理想,那么光明,充满了永恒的生命力。每一举步都像是道路上的欢歌。
纱丽本是一块四、五米长的布料,质地多是轻薄的柔软的。但必须先到专门做胸衣的店里量身定制与自己的上下胸围完全合符尺度的胸衣,另外还需配一条衬裙,然后才可以将纱丽缠绕到身上,穿纱丽需要技巧,纱丽的下摆,不能太露脚趾,但又不能太长。穿纱丽走路,上坡时尤其得提防别被纱丽绊倒,也因如此,穿纱丽走路是十分妖娆摇曳的。印度的女子大多体态丰腴,纱丽的效果更是半遮半掩,肩后搭着的一段纱丽随步伐飘动……在色彩上就如泰戈尔的一句诗那样:“畅饮了翡翠似的绿荫和金子般的阳光酿造的余暇的醇醪,畅饮了田野上挥舞雾纱的迷醉雨天的甘美。”
立陶宛共和国的习俗礼仪
立陶宛共和国简称“立陶宛”。位于原苏联西部。南临白俄罗斯,西靠波兰,东接拉脱维亚,北隔波罗的海与瑞典相望。立陶宛全国面积6.52万平方公里。人口372.3万。主要为立陶宛人、俄罗斯人、波兰人、白俄罗斯人占少部分。立陶宛下设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和民族区。首都维尔纽斯。货币为“卢布”。官方语言是俄语,通用立陶宛语。
立陶宛是以其民族名称命名的国家。其先民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分布在涅曼河和道格拉瓦河流域的立陶宛人、奥克什泰特人、热麦特人、斯卡尔瓦人等。13世纪初,受条顿骑士团统治;1240年建立立陶宛大公国;1569年至1791年与波兰合并,建立波兰贵族共和国;1814年至1815年被并入俄皇俄国;1940年建立“立陶宛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共和国苏维埃1990年3月11日宣布铁独立,并改国名为“立陶宛共和国”。
一、社交习俗
立陶宛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位居东欧立陶宛,国民性格有特点;内向文雅持稳重,仪表风度不死板;
喜欢幽雅的环境,乐于轻声把话谈;“十三”、“周五”为凶兆,一火忌讳点三烟;
众人面前厌耳语,否则会惹人生嫌。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立陶宛人在平时谈吐中,“请”与“谢谢”非常普遍,即使对自己非常熟悉的人也不例外。在与宾客攀谈时,总习惯轻声细语的气氛及温和、幽雅的场面。他们在社交场合很注重“女士优先”。无论是行走、乘车等,他们都惯于对女士给予特殊的优先和照顾。他们喜爱清洁,从不随便在公共场所乱丢废弃物。设宴用餐总乐于保持餐桌洁净、整齐和美观。他们昵爱红色。认为红色为喜庆、欢乐、胜利之色。
二、礼节礼仪
立陶宛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惯以握手为礼。在好友谊间相见时,大多施拥抱礼。在亲友间相见时,还常施吻礼,吻额、吻面颊、吻手等都比较赏见。
三、信仰忌讳
立陶宛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少数人信俄罗斯正教。他们对在众人面前耳语的人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他们在用餐时,对使餐具任意作响的举止很忌讳。也不愿听到有人在用餐时发出咀嚼食物的声音。他们忌讳询问他人的工资、年龄、宗教等问题。主伙这些都属于隐私的范畴,打听这些属不礼貌行为。他们对用一火为三人点烟很忌讳。认为这样会给人带来厄运的。他们对“13”数和“星期五”很反感。认为“13”和“星期五”是令人丧气的数字和日期,因其会给人带来厄运和灾难。他们饮食上不喜欢吃虾及海味的菜肴,也不爱吃清蒸类的菜肴。
四、饮食习惯
立陶宛人主要食物有面食、土豆、甜菜、白菜、猪肉、羊肉和奶制品等。火腿、香肠、熏猪肉是他们的传统肉制品。他们一般都喜欢烤制食品,也爱吃土豆或豌豆煮的稀饭和用土豆泥、奶渣及肉末做的甜饺子,猪肉熏肠也是他们的常用食品。他们喜欢俄式西餐,用餐惯于使用刀、叉、匙作餐具。他们对中国菜肴也很感兴趣,尤为喜欢熟透的风味菜肴。
立陶宛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要熟透,注重菜品要量大油重。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微辣味道。
③主食 以面食为主
④副食 爱吃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鱼及蛋类等;蔬菜喜欢土豆、卷心菜、豌豆、西红柿、洋葱、黄瓜等;调料爱有胡椒粉、蕃茄酱等。
⑤制法 对烧、炸、煎、炒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京菜、鲁菜。
⑦菜谱 很欣赏什锦拼盘、干烧鸡脯、烤肉、蜜煎海棠、锅烧肘子、油爆双脆、糖醋鲤鱼、锅塌豆腐、涮羊肉、焗大虾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对格瓦斯、葡萄酒、啤酒很喜欢,饮料爱喝矿泉水、果子露等。
⑨果品 喜欢葡萄、西瓜、荔枝、香蕉、苹果等水果,干果爱吃核桃仁、葡萄干、花生米等。
汤加王国的习俗礼仪
汤加王国简称“汤加”。汤加位于南太平洋西部。西距斐济约650公里,由汤加塔布、哈派、瓦乌3个群岛组成,共172个小岛。
汤加全国面积747平方公里。人口9.4535万(1986年),主要为汤加人。汤加全国划分为区、镇两级。首都努库阿洛法。货币为“潘加”。通用汤加语和英语。
汤加国名源于国内主岛的名称。是由当地的土著居民对其主岛“汤加塔布”的称呼演变发展而来的。在当地的土语中,“汤加”为“圣地”或“神岛”之意。后来理逐渐泛指整修群岛,并被定为如今的国名。公元950年起至今,汤加经历了4个王朝。直至1970年6月4日汤加才正式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一、社交习俗
汤加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
概括:
汤加位居大洋洲, 太阳光照最先收;
国民多信基督教, 忌送鲜花必遵守;
“十三”数字要回避, 以胖为美瘦为丑;
讲究礼貌和礼节, 待人和蔼性温柔;
迎宾惯摆“全猪宴”, 盛情敬献“卡瓦酒”。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汤加人接待贵宾的最隆重的礼仪就是举行“全猪宴”。宴会上,不论宾主,所有参加者全都席地而坐。男人们都在头上、身上装上各种饰品,腰间系着“拉伐拉伐”草裙,或再加围一条腰席作为迎宾的盛装。妇女们则都在头上颈上等处戴上各种鲜花作装饰。烤仔猪制成后,长者首先带领大家作祈褥,祈褥完毕才能动手切下第一片烤肉献给客人先尝。然后众人便一起分享烤猪。通常,席间还要由姑娘、小伙子们进行精彩的歌舞演出,以助食兴,并为宴会增加热烈的气氛。汤加人还有向远道而来的宾客敬献“卡瓦酒”的习俗。他们的这种习俗同斐济人一样,饮“卡瓦酒”时,要伴有礼节严谨的神圣仪式,一般他们在各种迎送宾客的仪式上,都少不了献“卡瓦酒”这种传统礼仪。汤加人的审美观极为特殊。他们无论男女老幼都习惯“以胖为美”、“以胖为荣”、“以胖为贵”、“以胖而自豪”。他们认为越是标致的女子,就应越肥胖,脖子越应粗短。有些肥胖稍差的妇女,为了增加姿色,往往在腰间缠上大量的布来假扮肥腰。汤加王国有一个最胖的人,体重高达196.76公斤。他们在打招呼时,一般都惯于呼名而不称姓,认为这样更显的亲切。
二、礼节礼仪
汤加人在社交场合与宾客见面时,一般是以握手为礼,并习惯相互问候和寒暄几句。汤加等级低的人拜见等级高的人时,要施“莫伊――莫伊”吻足礼。
称谓与问候
按汤加习俗,见面时握手并致以口头问候。
汤加人通常以名字称呼对方,在他们要表示特别尊敬对方时才用姓氏加头衔相称。
款待与馈赠
尽管餐桌上常备有餐具,但汤加人喜欢用手取食。
在他们家里,你若在草垫上席地而坐会受到这家人的欢迎。
送礼是合宜的,但只有亲密的朋友之间才送礼。鲜花不被看作礼物。
三、信仰忌讳
汤加人绝大多数信奉基督教。他们把星期日当作安息日,这天,人们不得外出工作,只准在家干些杂物。并且严禁袒胸露背到公共场所。他们忌讳“13”,认为“13”是不吉祥的,是会给人带来厄运和灾难的数字。他们忌讳吃饭时相互说话,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的举止。他们忌讳以鲜花当作礼品送人。他们最忌讳有人说他身材窈窕,认为这比骂他还厉害。因为他们以体态肥胖为最美的标志,以身材窈窕为丑陋。
四、饮食习惯
汤加人以薯类为主食,椰子和香蕉也是他们重要食品。他们喜欢吃涩口的青香蕉,一但香蕉熟透,便不受欢迎了。他们喜欢当地民间高贵食品“烤全猪”。即用柴火烤熟整只的小猪仔。烤制的仔猪外焦里嫩,呈桔红色,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他们喜欢尝中国风味菜肴。用餐惯以手抓饭取食。
汤加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用餐讲究素多肉少,注重菜肴丰盛量大。
②口味 一般不喜太咸,爱甜、酸味道。
③主食 以薯类为主食,也喜欢品尝面制食品。
④副食 爱吃猪肉、羊肉、鲸肉、鱼、鸡、鸭、蛋类等;蔬菜喜欢芋头、卷心菜、黄瓜、西红柿、南瓜等蔬菜;调料喜用棕榈油、胡椒粉、盐等。
⑤制法 对烤、炒、烧、扒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素菜、鲁菜、粤菜。
⑦菜谱 很欣赏大拼盘、烤乳猪、冬瓜盅、鼎湖上素、罗汉斋、糖醋鱼、德州扒鸡、火靠大虾、果汁鱼球、手抓羊肉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喜欢当地的“卡瓦酒”(名为酒实为饮料);爱喝果子汁、椰子汁、可可等饲料、喜欢饮绿茶。
⑨果品 爱吃椰子、青香蕉、瓜类、菠萝等水果;干果很爱吃花生米等。
中东及邻近诸国禁忌
1交通全告停止的安息日
在安息日,耶路撒冷市内的一切交通机关,全都停止工作,饭店也悉数关门。这一天,观光客最好勿搭车前往正统犹太教徒的居住区。否则,那些犹太教徒会怒不可遏地向车上的人投掷石头。
2莫夸奖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和阿拉伯诸国之间的纠纷层出不穷。宗教上的原因,是造成这种纠纷的根源所在。回教徒认为耶路撒冷是他们的圣地,这个问题纠缠至今难以解决。所以,到了以色列或阿拉伯诸国,应该避免夸奖对方任何一国,否则,势必引起麻烦。
3饮食禁忌
以色列人不吃猪肉,牛肉可以吃,但必须有犹太教
牧师在场之下宰杀出来的牛,且被宰杀的牛不能太痛苦的情况下才可以供人吃食。他们还有一些禁忌:牛肉和牛奶不可以同时烹任,也不可以两者同食。没有鱼鳞的鱼类,亦在禁吃之列。
4不能双手交叉着说话
说话或跟对方面对面的时候,在中东、近东诸国有个习惯:不可以双手交叉。在利比亚,你若搬出这一套,会被认为你在侮辱对方。其实,在任何国家,双手交叉着说话,都被视为“态度傲慢”,或是“不礼貌”。在中东、近东地区只是把这看得比较尖锐,认为是一种“侮辱”,或是有意“挑战”。
5光说一句“抱歉”并不能了事
在以色列,如果犯了什么错误,光说一句“抱歉”,往往不能就此了事。一犯了   错,你必须思路清晰地说出犯错的原因,然后跟对方讨论、沟通。如果省掉这一点,只想用一句“对不起”来打发过去,你会招来对方的轻视。为了一件事,你该把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搬出来,除非对方彻底了解,否则寸步不让——这也可以说是彼此尊重。
6参观犹太教圣地和教堂时
以色列民族大多不拘泥礼节,可是如果参拜圣地,礼节就不能不守,而且严格得很。要进入犹太教的圣地或教堂,男性必须顶着一种叫做“哥巴”的帽子。进入回教教堂的时候,必须脱鞋,赤足而入。
进入基督教教堂时,必须脱下帽子。参观这些地方,不能以游山玩水的态度处之,气氛应该是严肃的,绝不可以一路嘻嘻哈哈,
7见面的握手、接吻
阿富汗人在见面塞喧时,有三种做法。如果彼此间并不怎么熟识,就握手为礼。这种握手要做两次。如果熟识到某种程度,他们就拥抱为礼(这种拥抱也要做两次)。若是亲密无以复加的朋友,他们就来个接吻(男性之间也如此),也要重复两次。
8洋娃娃不能当礼物
回教徒严禁偶像崇拜。比如在中东、近东诸国,佛像那一类形状的东西,都不可以膜拜。因此洋娃娃等外型类似人像的东西,也禁止放在家里当装饰品。他们的解释是:放在家里,天天观看,日子一久,也会形成“偶象崇拜”的结果。在这些国家,你绝不能以洋娃娃当礼物,否则,会被误以为瞧不起他们的宗教。
9禁穿有星星图案的衣服
埃及、阿拉伯诸国对穿着星星图案衣服的人反应强烈,很是不满。原因是政治上的对手以色列国家国旗以星星做图案。除了衣服,有星星图案的包装纸也不受欢迎。
10亲自贴邮票
在东南亚、中南美、中东、近在诸国,这些国家的邮政办得不是很完美。一封信寄出以后,往往经年累月而消息杳然。如果要寄信,务必亲自贴上邮票,否则忙碌中交待饭店服务生,他们帮忙贴邮寄信,往往半途成为断线的风筝,说不定由此误了大事。
11加糖的咖啡切莫搅拌
土耳其人喜欢浓咖啡,糖也加得很多,但绝不搅拌他们没有使糖融于咖啡的习惯。巴西人也喜欢喝咖啡,他们惯用的咖啡杯不大,可是加糖总是加到三分之一左右,既不搅拌也不另加牛奶。
12不送酒
科威特、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富汗、黎巴嫩等国的宗教是禁酒的,对他们来说喝酒是直通罪恶的途径。对禁酒成习的教徒,应避免赠送酒类,因为这种行为无异公然劝他破戒,不符礼数,绝对做不得。
13回教徒的五行
回教徒在中东、近东诸国、埃及、阿联酋、马来西严、印尼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地广泛分布,回教有所谓的“五行”。(1)自白;(2)礼拜;(3)绝食;(4)布施;(5)参拜麦加圣地他们不仅仅是虔诚信仰,还得力行,这才算完成了信徒份内的事。也就是说,“五行”已经跟日常生活打成一片。了解他们这种生活习惯之后,你才不至于在无意中侵害了他们的“五行”。
14访问回教教堂时
任何观光客到回教国家时,都可以参观回教教堂。但是,有几种礼节必须尊守。
(1)要脱鞋
(2)头上必须有一样东西,如帽子或手帕。
(3)女性不能穿迷你裙。
(4)肩膀到膝盖必须掩盖不得露出。
(5)严禁不穿胸罩的女性进入。
(6)衣袖不可以短到露肩或露出腋下。
以上数项是最基本的原则
15不谈集中营的事
在以色列不少犹太人或其亲属在二战中被关进集中营受尽苦难。那些惨痛的记忆和未消的恨意在他们心中永难抹除。提到集中营的事会碰触了他们的旧伤,当然不受欢迎。
16不问家族的事
沙特阿拉伯可说是戒律最严的回教国家。向他们问太太的近况啦,嗜好啦,都在严禁之列。理由是不能对别人的太太抱任何兴趣或好奇。还有,穷问他们家族的种种,会被认为是有意探查“隐私”,无礼至极。沙特阿拉伯人把家族视为财产之一,猛问家族的事就如在调查别人的私有财产,万万不可。
巴拿马国家的习俗礼仪
巴拿马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Panama),简称巴拿马。位于南北美洲之间狭长的巴拿马地峡蜂腰上,是连通南北美洲的咽喉,被称为“世界桥梁”,“宇宙心脏”。面积为7.7万平方公里。由于巴拿马运河而驰名于世界,被誉为“世界的桥梁之国”。
巴拿马运河是世界三大运河之一,位于中美洲的“细腰”——巴拿马。从大西洋的利蒙湾通向太平洋的巴拿马湾,全长81.3公里,是连接南美洲和中美洲的桥梁,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是一条重要的国际航运水道。一艘船通过运河一般需要四个小时。
巴拿马在印度安语中的意思是“蝴蝶之国”。16世纪初,哥伦布在巴拿沿海登陆以后,发现这里到处是成群飞舞的彩色蝴蝶。于是,使用了当地印
第安人的语言,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巴拿马”。巴拿马还有“没有商船的商船之国”,“产鱼之国“,”世界桥梁“的美称。
人口230万,93%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903年11月3日巴拿马脱离大哥伦比亚联邦而独立,成立巴拿马共和国。现政府为总统制,新宪法于1972年生效。规定总统由国民大会选举,任期6年。经1983年修订宪法,总统、副总统改由人民直接选取任期5年,不得连任。立法委员会代表国会,于选举总统的同时由国民选产生,任期5年。
巴拿马经济以劳动服务收入为主。出产香蕉、可可、马尼拉麻、玉米等。工业有食品加工、制革、陶瓷等,资源也很丰富。
首都巴拿马市,人口约60万。市内有宁静的西班牙风格的住宅区,也有喧器的繁华商业区,还有美国式的现代化建筑,而巴拿马市本身,也正是一个存有多种文化的调和体。
一提到巴拿马,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高温多湿,终年长夏的国家。巴拿马运河、巴拿马籍、巴拿马帽、科隆自由贸易区、银行等闻名迩。
由于巴拿马位于南北美洲大陆的中心位置,巴拿马上常以“世界中心点“而自豪。连结着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有3段,将担升到海拔30米的湖水上,同时又以3个闸门的方式,将其沉于海面下的一条运河。一天约有40条船由太平洋通过运河驶向大西洋,又由大西洋开往太平洋。5万5千吨级的只仍可通行。
巴拿马文化源于西班牙文化,西班牙是公用语,日常生活上也都用西班牙语。购物时用简单的英语大多行得通,餐厅里的菜单大多附有英文名称。
巴拿马天气湿热。访问政府或大企业机构,宜穿保守式样夏天西装。其他时候,穿浅色衬衫,打条领带即可。会前,大多需先订约。宜持用印有英文、西班牙文对照的名片。当地可印,两天取货。巴拿马运河是该国的经济命脉,许多外国大公司在巴拿马有分公司。当地商业巨子与政界关系极密切。在当地甚难找到好的分销商或商业代表。巴拿马商人多会说英语。当地商人于中午回家吃午饭,睡午觉。
巴拿马人的商业习惯,即使定有约会,也不一定准时赴约。当地人迟到30分到1小时并不稀罕。当地打电话的习惯是先问“您是谁啊?”纯系一种习惯而已。当地的公用电话是先拔号,对方答话之后再投入铜板,开始通话。巴拿马货币单位与Balboa.,与美金等值,在市面上两者同时通用。英语在商界足以应付。
洽谈中,多称赞巴拿马工业化的成就。“格郎自由区”有许多外国公司设立的他、拼装或包装厂。
出入境注意事项:入境时海关栓查很严,尤其是对食品类。在当地停留一个月以上时需课征所得税。出差者需注意,签证90天有效。海关免税香烟500支,或烟草1磅。酒3瓶。外及本国货币入境不限,先申请,出境时可如数携出。
交通工具,搭坐计程车没有问题,因不用计程表,所以搭车前要确认一下所需车资。店前排的计程所以搭车前要确认一下所需车资。店前排的计程车,车费较高。计程车小费10%。行李每件25CENTS, 旅舍、饭店等付10-15%小费。食物、饮水方面,巴拿来马市内的旅馆、餐厅,生水与皆无问题。
巴拿马人男尊女卑的观念很强。朋友见面喜欢拥抱。业务往时握手就可以了。到内地的巴拿马人家中做客可以送食品或小树苗作为礼物。避免谈论法地政治和过去的运河区。[
意大利人请客吃饭的礼仪
1. 意大利人喜欢请客吃饭,座次的安排上一般是男女交叉落座,一般夫妇还需要分开坐。男士应该让女士先入座。如果意大利朋友请吃饭,客人可酌情带些小礼物,如葡萄酒,甜食或巧克力,鲜花等,也可带些有民族特色的精致典雅的小工艺品或纪念品。一般都习惯现场打开礼品,并赞美一番。
2. 意大利人时间观念较差,一般不准时。出席宴会、招待会等活动也经常迟到。因此,去人家做客,不需要早到,可适当晚到5至10分钟。如果迟到时间过长,对人家说“对不起”,并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但是参加正式的公务会谈、商务活动等,则一定要准时。
3. 意大利人虽然讲究美食,喜爱本国传统餐饮,但日常生活并不奢华。对他们来说,早餐非常简单,常常只喝一杯espresso香浓咖啡或一杯
Cappuccino奶沫咖啡,就一个羊角面包。他们重视午餐和晚餐,并把正餐当作一种交际和联络感情的方法。意大利人用餐时往往边喝酒,边聊天,餐馆也有意拖延上菜时间,因此一顿饭要吃两个多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晚餐通常在晚上八点半才开始,如果全套吃下来,常常已经是午夜了。
4. 通常意大利餐的顺序是,先上香槟等开胃酒,然后是前餐(即冷盘),一般是香肠、生火腿片与甜瓜,或是橄榄、鱿鱼片等海鲜。接下来的两道正餐有面条、肉或鱼等。然后品尝甜点或蛋糕、水果、冰激凌等,最后是一杯咖啡和一小杯有助消化的烈性酒。
5. 用餐时,注意不要让刀叉等餐具碰出响声,要按照由外向里的顺序用刀叉。要小口进食或喝汤,以免发出声响。吃spaghetti面条时,要将面条卷在叉子上吃,这一点是有别于中餐面条的吃法的。
6. 吃鱼时,吃完上半部分后,不要将鱼身翻过来,而是用刀叉取下鱼骨放在盘边,然后再吃下面的一半
7. 吃肉时,不要一次将肉全部切开,而应当切一块,吃一块,边切边吃。
8. 吃面包,切忌直接咬面包,而是用手掰一小块下来,如果愿意可以用奶油餐刀加些奶油,再送入口中。
9. 意大利人喝酒的规则比较多。一般饭前要喝开胃酒。主菜是鱼、虾等海鲜时饮白葡萄酒。主菜是肉时,饮红葡萄酒。红葡萄酒在室温下饮用,白葡萄酒要经过冰镇。葡萄酒开瓶之前,服务员要向主人亮出商标,然后再开瓶。接着服务员向主人杯里斟少许,主人拿起酒杯轻轻摇晃,使酒味发散出来,闻一闻,抿上一口,品尝酒味是否纯正,如满意,则点头示意服务员向客人斟酒。意大利人喜欢饭后再喝少量的烈性酒。
10. 意大利的咖啡有三种:浓香咖啡espresso、奶沫咖啡cappuccino和加奶咖啡cafe latte。其中espresso和cappuccino是意大利餐桌上的精品,也是风靡全球的饮料。喝咖啡时,加糖后用小勺搅拌一下后,将勺放在碟上,然后直接用杯子喝,切不可用勺喝。
11. 在意大利的咖啡酒吧里,所买的食物或饮料,站着用和坐着用是两个价钱,而往往差价也很大。
12. 在意大利得到服务往往要付小费。一般住旅馆和到餐馆用餐,房费及餐费的帐单上已包括了10%的服务费,所以不必另付。但是如果饭店服务员帮助拿行李,停车处看护人帮助看车等,最好付小费,一般来说,支付一两个欧元就可以了。在餐厅付小费时,可以将钱压在桌上的杯、盘下,也可直接塞到服务员的手中,或用收费时不找零的方式等。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职场技巧
音画图文
感悟哲理
星座运清
生活百科
史海钩沉
健康常识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秒   感谢光临
背景音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