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留学生被黑人干种子: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问题的批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59:08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问题的批判
最先觉察到全球化大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开创者,敏锐地感
知到了全球化的发生和资产阶级的扩张对其的推动作用,并且对资本主义进行
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同样,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对全
球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披露和前瞻性的批判。虽然它们的
话语中没有直接出现全球化的言词,但它们揭露和批判的指向,无一不是全球
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痛处和软肋。
(一)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反思          “物化”
较早地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阶段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的西方马克思
主义者,当属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出代表——卢卡奇。他对由于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泛滥而导致的人类社会的物化趋势及其同化机能对人的革命意
识的消解,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物化”了的社会。所谓物化,卢卡奇
认为它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每一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①其中
“人际关系具有一种物质的特征”。②同时,“人自身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变成
了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
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③卢卡奇使用“物化”概念,旨在揭示在当今全球化阶
段,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商品现象,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内在动因、商
品的本质结构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规则及其后果对社会总体生活和人际结构的深
刻影响。他把这种影响分为客观和主观的两个方面。“从客观的方面看,一个充
满客体和事物之间关系的世界拔地而起(商品和它们在市场上的运动)”。④即以
①【匈]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224页
②{甸]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93页
③[甸l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页
④【匈】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页
商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客体及其物际关系突现在人的面前,支配着生活世界和
社会的运做过程,人们不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改变这个过程,它消解人际内容,
淹没人的主体性。而从主观方面看来,卢卡奇指出:“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地
方,个人的活动成了他与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
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去做。”①人无力驾驭自己的活动,
人做着不由自主的行为。这正是物质在主观方面所造成的人的自主性同自身活
动的分离状态,它表明主体的活动已对象化为外在的力量与主体自身相对立。,
卢卡奇认为,物化过程是一个以物为中心物役人的过程,也就是物的本质
结构、内在机理和运做规则超越人的主体地位、消解人的思想、颠覆人的价值、
侵蚀人的主体性的过程。这种物降人的过程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工人作为生产主
体的被物化被分解,即“工人的人的属性和特征日益表现为只是错误的源泉。
人既不是在客体上也不是在他同他的工作关系上表现为劳动过程的真正主人,
相反,他是被结合到机械体系中的一个机械部分。”②工人的劳动力“对象化为
某种跟他总的人格相反的东西”,。工人的心理特征被机械化过程“从他的总体
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使这种心理特征与其人格相对立”,④工人被“分裂成孤
立的、抽象的原子,他们的工作不再把他们直接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⑥
卢卡奇指出,在这个物化的社会里,物化过程不仅仅使工人遭受物役性,
它同时还是一个以物的外观遮蔽着的社会对人的同化过程,这个过程在生产领
域表现出“一种不断地向着高度理性发展,逐步地清除工人在特性,人性和个
人性格上的倾向”。⑧在心灵领域则同化出统一的意识结构。“当资本主义的体系
本身不断地在越来越高的经济水平上生产和再生产的时候,物化结构逐步地、
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
人的外在的物化状况,契如人的心灵,迫使人从意识上认同和接受人的物
①I匈侨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一97页
②【匈]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99页
③【匈J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100页
④[匈侨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98页
⑤【匈1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100页
⑥[甸1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年,97·98页
⑦【匈}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104页
化,“因而涉足整个社会的统一意识结构”①就应运而生了。资本主义通过物化
结构的心灵渗透,侵蚀人的道德领域,通过对道德的支配强化着意识的物化结
构。因而,物化对生活的侵蚀是一个从外在存在到内心经验的总体同化过程,
它赋予一切人间的东西以商品的特性,最终迫使人不得不以异化的方式察承商
品的特性并作为一种待售出的物参与普遍的市场交换,从而“整个社会在历史
上就第一次服从于或者趋向服从于一个统一的经济过程,并且社会的每个成员
的命运都由统一的规律所决定的”。②同化体现出资本主义物化的彻底性和深刻
性。
而资本主义物化对人的主体性的淹没,同人的革命意识的消解,则是同一
过程的两个方面。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物化的同化趋势有其深厚的阶级意识
根源,其中居于资产阶级意识核心地位并起统摄作用的是资本主义合理性原则
与体现这一原则的科学技术。在卢卡奇看来,正是这两个东西直接代表着资产
阶级的阶级意识对社会成员心灵的控制和人的主体意识的压抑,造成了人们革
命意识的扼杀。
所谓资本主义合理性原则,卢卡奇指出,他是资本主义社会把一切纳入计
算性和可规范性的貌似客观必然性的生存原则,它以提供生存的精神安全感和
对各种物质需求以可满足性而具备对现实生活的总体意义。这一原则有多方面
的表现,其中直接启动人们从思想观念上认同物化的是经济合理性,即一种“建
立在被计算和能被计算的基础上的合理化原则。”③这条原则包含在生活的各个
方面,是资本主义谋求合理化的基础。此外,科学技术以其固有的客观中立性
和工具操作程序的合理性而直接成为资本主义合理性原则的运做机制,它强化
和扩展资本主义合理性原则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丧失客观中立性走向意识形
态的过程,这样,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依靠其意识形态的优势,掩盖了真正的
形势,“掩盖了阶级斗争的实际状况,”④而这正是合理性原则和科学技术的独有
成就。它表明,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既能在观念层面上成功地扼杀人们的反叛
精神和革命意识,又能在操作层面上有效地遏制社会可能的质变和更新。因此,
①[甸侨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1”页
②【匈】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102页
③[匈】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98页
④[匈l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241页 以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的精神支配,是阻
碍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精神因素。  (二)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批判                                                                                        “技术的异化”
1、工具理性的张扬
工具理性也称科技理性,是指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形式性、
普遍性和外向性的特征。其“通行规则是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它只容忍具有同
一性和普遍性的事物与事件存在,厌恶和拒斥任何非同一性、差异性与个性,’o
①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特别是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中,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极
大地推动了整个进程的发展,科学技术发挥了极大的威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
许多福音,因此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形成了一种信念,
认为高科技发展带来了社会进步,技术是万能的,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然
而,“科技万能”的工具理性固然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也同时带来了“技
术的异化”。这种由于张扬工具理性而导致的“异化”由生活领域延伸到文化领
域,给人类带来了心理上、生理上的多种社会疾病,而且也渗透到政治意识形
态领域之中,并实现了工具理性与意识形态的联姻,使得公共价值理性日益遭
到践踏。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此予以了深刻的揭露。
首先,在工具理性对社会的全面支配下,以强制性的技术结构塑造自己的
肉体和灵魂的个人,进行自我外化
。在泰勒制式的生产、交往和行政加工的流
水线上,人必须没有灵魂,并将受意志支配的肉体变成对象性的工具。在走向
铁笼的资本主义世俗化进程中,被管理的人间将变成一个工具性专家和疯狂纵
欲者的天堂(地狱)。在这个新世界中,“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作
为一双手,一副喉舌,一种职能,“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人们与自然界是在彻底的
异化,他们只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以及他们要做什么。每一个人都是一
个材料,某种实践的主体或客体,人可以用他来做什么事,或者不能用他来做
什么事”。②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现在存在的东西被现代技术的本质的统
治地位打上了烙印,这种统治地位在全部生命领域中通过诸如功能化、技术完
①徐析:《正确评价科学主义的得与失》,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②[德l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41页
24善、自动化、官僚主义化、信息等等多样地命名的特色呈现出来。”①在工具理
性横行的世界里,人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因为工具理性支配社会的前提一定
是“工作中主体的消亡”。在科学技术面前,主体成了“发生错误的根源”。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说:“文明的历史是牺牲内向的历史。”②
工具理性在工业社会中必然要造就出一个“无意识的巨人,无主体的资本主义,
盲目地实行了毁灭性的活动”。③ 其次,在工具理性建构的科学管理中,异化的理性以机器的形式对社会发
挥作用
。在这个资本主义制度目空一切的全球化阶段,真正说了算数的,是在
人之外合理化运转的生产机器、政治机器和宣传机器。理性直接物化为法律和
种种客观的组织,每个人面前都林立着纷繁复杂的、使现状万古常青的、从经
济最高指挥层直到职工基本单位的集团和机构。人,只能成为体制的附属物,
人创造出来的体制成了支配人的主人。在这里,社会运转中的人与对象,都不
得不“按照加工和管理的角度来表现”,以至于“一切东西都可以变成能够重复
的、可以替代的过程”。高效的体制要求齐一化、标准化的部件,在管理体制的
每一条流水线上,人与任何一个螺丝钉之类的机器部件是同质的。“对于统治者
来说,人们变成了资料,正像整个自然界对于社会来说都变成了资料一样”。④人
是体制的部件,是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管理世界的他者。荣格曾经形象地说,
在工业化的体制中,永远滚动着的轮子到处都引导着技术进步,可是最终,“人
类本身也变成了技术发展中和被技术发展左右的轮子”。⑥在这个阶段,与其说
是人利用技术,还不如说是技术利用人。“人本身成了技术体系的职员、附属、
辅助甚至是它的手段”。⑧
再次,资本主义这种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新的社会管理还导致了被统治者
在社会面前更加的无能为力
。其原因在于,作为科学管理现实基础的生产系统
借以调整身体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科学的工具越复杂和越精密,人身体能得到
的经历体会就越贫乏。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在大量无法掌握的合理性的科
①【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年版,下卷,第827页
②[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49页
③【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05页
④【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80页
⑤[德1荣格:《技术的完善》,载舒尔受:《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东方出版社,1995版,第69页
⑥【法]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25学技术和专业知识面前,人己经没有能力通过他们的感官去真实地面对世界。
机器越来越聪明,人越来越笨。当然,使劳动者软弱无力不仅是统治者的一种
诡计,而且是努力摆脱原本命运,迫使原本命运最终转变的工业社会的合乎逻
辑的结果。这是一种无法逃脱的“命运”。在资本主义强大的工具理性支配下,
社会“通过全面的、包括一切关系和活动的社会的中介,人变成了与社会发展
规律、自我本身原则相反的东西:变成了单纯的类本质,相互同样地经受强制
控制的假主体性的孤独,不能相互说话的划船手”。①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初视野里,它们的批判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进行的。但是在当今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年代,工具理性的泛滥和霸道早已
不是某个国家,某种制度内部的溃疡,而是全球性的、普遍性的问题。在全球
化的时代,工具理性也全球化了,自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工具理性的批判,
也不能仅仅理解为是针对资本主义的,而是具有了全球的意义。
2、“文化工业”的充斥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全球化阶段所出现的种种弊端的揭露和批判中,其
文化工业论更是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所谓“文化工业”,是法兰
克福学派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总称。它是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
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们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电影和广播
不再需要作为艺术。事实上,它们根本不是企业……它们称自己为工业”。②它
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体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它是以建立在科学技
术上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为前提的。创造出来的是一种适合大众口味、方便
面式的文化产品,具体体现为大众文化。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统治地位的确
立,它的副产品——文化工业化,自然也在全球范围内被复制,被拷贝。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全球化阶段文化工业充斥的现象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进行了犀利的批判。
(1)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划一性扼杀了人类的个性和创造性。大众文化在
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的生产完全是用同工业生产流程一样的方式生产,将工业
生产和市场运行的概念不折不扣地引入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如果说,在前工业
①t德1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32页
②[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页
26
精英文化时代,从事文化作品创作的艺术家们还曾在灵感来临之际,怀着为
某种神圣使命感召而产生出来的激情,用自己的全部心力从事创作,那么,在
文化商品化,作品生产产业化的今天,创作己成为传奇,我们看到的只是从生
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的拷贝唱片和流行杂志等,它们又被无差别地一再
复制、传播……模仿成为时尚,内容的风格被堵塞和冻结。法兰克福学派将文
化工业生产作品的这种方式称之为“标准化”现象。所谓的“标准化”乃是一
种影响作品的一般特征和细节的过程,文化工业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大规
模生产各种复制品,使得文化作品无处不显露出今天的文化生活所具有的那种
划一性。电影、收音机和报刊杂志形成了一个无论在整体上还是在局部上都具
有同一性的系统,文化中富有创意和鲜明个性化特征的语言消失,文化的生产
和消费呈现出非个性化和伪个性化倾向。
非个性化和伪个性化是文化工业对个人发生负面影响的两种极端表现形
式。非个性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在文化工业的强大压力下,个人不由自主地消
融在文化产品的模式化、程式化表现中,他的富有自我色彩的生活因顺从大众
统一标准而变成幻影,他的生活不过是大众媒介推崇的样板生活的“拷贝”,因
而,他说流行的话,他穿流行的衣,他唱同一个声调的歌曲,他和别的人没有
什么区别,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
。这种消饵个性的人也同时失去了艺术欣赏的
自主性和想象力,处身在一种幼稚的状态,一种被动依附的状态。
伪个性化是个性虚假的表现。在传媒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时代,个性已
习惯于自我虚化以维持一个虚假的个性外观。这种伪个性的典型表现就是大众
文化时代盛行的廉价的偶像崇拜
。偶像的创生在文化工业中完成,它借助具有
巨大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使偶像深入人心,以便制造出明星供大人消费。然
而,不幸的是,这种偶像崇拜使平庸者一个个都成为英雄式人物。电影中英雄
形象被扮演者所分享,一夜之间成为富翁的传奇人物为千百万人所顶礼膜拜。
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个极端,即身价最高的明星成了宣传不出名商品的广告图
片,他们完全物化了,像商品一样,让人挑来挑去。在文化市场上,明星被彻
底非人化了,成了被抽空内容的纯粹形象。而明星之所以是明星,也正在于他
的一切可以被物化为商品。物化的越充分,明星的形象越晶莹剔透,在市场的
知名度就越高,一切失去交换价值的明星只能像过时的商品那样饱受被遗弃的

27
独和凄凉。
文化工业就这样将艺术中的个性彻底绞杀,丝毫没有商量的地步。面对资
本和市场的这种暴虐,艺术或者在抗争中悲壮地死亡,或者沉沦于市场,放弃
个性而与资本共舞,除此之外,决无第三条道路可走。
(2)文化工业的强制性、支配欲使文化变成了一种控制形式。社会控制的
形式,在全球化阶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主要通过文化工业发挥自己的社
会支配功能。文化工业的资本化操作成功地实现了对大众的“精神催眠”,并达
到了预先计划好的社会控制效果。因为,“资本对电影及其它消闲事业的成功渗
透和制约表明它己有能力把握并塑造大众社会的心理特征。在其调节操纵下,
个性才华沦为商品,艺术实验蜕变成标定模式,假饰的平庸顶替了自然清越,
反叛与抗议得以周密地驯良或收买。在那里,人们的欲望和梦想被巧妙地控制
在'挑逗与压抑、宣泄与约束’水准之间;在那里,人们只需花上几毛钱即可
尽饮孟婆茶,饱食忘忧果。”①这样,文化工业以技术理性对生活形态的严重侵
蚀,导致了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自我异化,形成社会对人进行宰制的基
础条件,工艺合理性本身遂成为统治的合理性,而统治的合理性又反过来构成
自我异化社会的强制性本质。
文化工业的控制本性不仅通过它的资本化操作体现出来,而且通过它的强
制性特征实现出来。文化工业造成了“不断重复”、“整齐划一”、“满足相同需
要”及“控制大众喜好”等事实,并通过对这些事实的控制,使“闲暇的人不
得不接受文化制作人提供给他的东西”,从而剥夺个人的自由选择。霍克海默、
阿多尔诺曾以电话机与文化工业中的收音机的区别为例,生动形象地对这个问
题做出了说明。他们指出,电话机仍允许用户发挥主体作用,用户可以自由地
表达自己的思想,因而电话是“自由的”;相比较看,收音机是“民主的”,因
为它将全体参与者复归为听众,并且命令式地强迫他们从属于完全是大同小异
的广播节目,缺少交流,不能对话,这就剥夺了个人的主体性。而晚期资本主
义社会正是通过不计其数的大批生产和大众文化的机构,把因袭守旧的行为模
式当作自然的、令人尊敬的、合理的模式强加给个人,履行着操纵意识的控制
功能。于是,人们看到,在文化工业制造的轻松艺术中,人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①赵一凡:《美国文化批判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0一221页
28
无思无想,忘却了一切痛苦和忧伤,放弃了反抗的权力,包括思想上反抗的权
力。人任凭文化工业控制着自己的需要,所谓选择的自由、行动的效果,都是
由电视荧屏或报刊上的奇闻轶事裁定的,而现实中人不过是同一利益集团的“拷
贝”。由此可见,文化工业生产着迎合人们需求的精神鸦片,维护着现存社会秩
序。
3、社会的单向度性
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阶段,由于受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的影响,加上
工具理性的肆虐,使整个社会从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到整个社会都变成
单向度的了。对此,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马尔库塞,在他的《单向度的人》
一书中做出了形象的描述。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也就是全球化的
程度还不是很深的时候,整个社会是双向度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是有差别
的,因此个人可以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求。而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度扩散,
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在科学、艺术、哲学、日常思维、政治体制、经济和工
艺各方面都变成“单向度”的了,即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原则,人们内心的
批判性、超越性思想受到抑制,从而成为统治制度的消极工具①。它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人的单向性,虚假需要剥夺了人的自由。马尔库塞认为,人们之所以感到
幸福、安定,是因为他们的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由于技术的进步,发达工
业社会不难做到这一点。但他认为人们的需要有真实的需要与虚假的需要之区
别,发达工业社会是否满足了人们的真实需要呢?他的回答是否定的。他指出:
“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
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现行的人多数需要,诸如休
息、娱乐,按广告宣传来处世和消费、爱和恨别人之所爱和所恨,都属于虚假
的需要这一范畴之列。”②那么,人们的真实需要是什么呢?马尔库塞认为,应
该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发达工业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有效地窒息了那
些要求自由的需要”。③虽然发达工业社会总是打着“自由”的旗号,实际上是
①马自力:(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6期,本部分主要参
阅了本文的部分观点
②【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6页
③【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8页
 把“自由”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统治工具。马尔库塞尖锐地指出:“决定人类自由
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可供个人选择的范围,而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和
实际选择的是什么……在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设施中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就并不意
味着自由。何况个人自发地重复强加的需要并不说明他的意志自由,而只能证
明控制的有效性
。”①且不说人们的政治选择与思想文化选择,即使是一般的生
活必需品,也体现人的需要的历史性。他指出:“在超出动物的水准之上,一个
自由而合理的社会中的生活必需品,也不同于一个不合理不自由的社会中的生
活必需品,不同于为了该社会而生产的生活必需品”。②亦即在发达工业社会阶
段,生产生活必需品也是出于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该社会的正常运转。因
此,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也不是真实的需要,因为人们不
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真正自由的选择。
政治的单向性,劳动阶级成为“受到抬举的奴隶”,无产阶级被融合了。马
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劳动阶级正经历着一个决定性的转变,”③这使
无产阶级与其他的政治反对派一道,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同化了。其原因主要是
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方式和劳动特点的变化:“机械化不断地降低在劳动中所耗
费的体力的数量和强度……愈来愈完善的机械化劳动在改变着被剥削者的态度
和地位……,某种技术共同体似乎在使工作中的人类原子一体化起来。”④机械
化的普及不断降低了劳动强度,非生产性工人大量增加,劳动者的态度和意识
渐渐同化于所处的技术组织,“劳动特点和生产工具的这些变化改变了劳动者的
态度和意识……在工作中形成机械共同体的技术组织,同样地也使工人与工厂
形成更为紧密的依存关系,”⑧“同化的趋势进而表现在职业的层次中。在重要
的工业机构里,'蓝领’工作队伍朝着与'白领’成分有关的方向转化;非生产
性工人的数量增加。”⑧新的技术工作就这样强行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否定地位。
“新的技术工作世界因而强行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否定地位:工人阶级似乎不再
与确立的社会相矛盾。”。在马尔库塞看来,是技术掩盖了不平等和奴隶的再生
①【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8一页
②【德J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216页
③【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24页
④[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2本26页
⑤【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29页
⑥【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27页
⑦【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30·31页
产,不自由在自由和舒适的形式中被永恒化了。所以,“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
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有服从、也
不是有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
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物而存在,是奴役状态的纯粹形式
。”①
思想和文化的单性,发达工业社会的思想是受控制和操纵的单向度思想
这种思想“是由政策的制订者及其新闻信息的提供者系统地推进的,它们的论
域充满着自我生效的假设,这些被垄断的假设不断重复,最后变成令人昏昏欲
睡的定义和命令。”②肯定性思维排斥了否定性思维;文化完全沦为商业化的东
西。在这里马尔库塞着重分析了现代哲学。他认为“理智地消除甚至推翻既定
事实,是哲学的历史任务和哲学的向度。”③而语言分析哲学和实证哲学在英、
美国家的流行标志着单向度的哲学—肯定性思维的胜利,否定性思维的被排斥。实证哲学和语言分析哲学的思考方式本身就是单向度的,因为它把语言的
意义同经验事实和具体的操作等同起来,并把既定事实无批判地接受下来,从
而把多向度的语言清洗成单向度的语言。而且,“它一开始就把博学之士们的'形
而上学’词汇拒之门外,”④并宣称要对语言中的'形而上学’幽灵进行治疗。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对语言的清洗就意味着对大脑的清洗,无批判地直接
接受既定事实就意味着否定性思维的丧失,亦即它不能使人们对现有的社会环
境做出合理的批判。这样,哲学便失却了其自身的向度,成为单向度哲学,成
为某种顺从的和附庸的东西。而在文化方面则是被高度商业化了,成为一种单
纯的消费品,“高层次文化被现实所拒斥,现实超过了它的文化,”⑥“文化中心
变成了商业中心、市政中心或政府的适当场所,’o
由于人们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以及人的自身的单向性,必然也决定了
在此阶段整个社会的单向性。在这里,马尔库塞的批评和揭露表面上针对的似
乎是发达工业社会,而发达工业社会正是当今全球化阶段的主要特征。
①[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32页
②【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4页
③[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66一167页
④[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56页
⑤【德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52页
31
  4、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特别是从二战以后到目前的这一阶段,由于以信息科
学为主导的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时空的骤然“缩小”,人们交往广度和深度的
巨大变化,也导致了主导全球化进程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
危机。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对晚期资
本主义国家合法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了当前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
危机。
在哈贝马斯那里,合法性就是指社会对国家所维持的统治秩序的认可或同
意,这种认可或同意是以自由沟通和相互交涉的制度机制作为前提的。正是通
过这样的制度机制,国家利用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对社会施以控制或管理,社会
亦利用自己的资源对国家进行批评、监督、抵制甚至反抗。这一合法性的确立
过程也正是统治秩序的合法化过程。“合法性指对被认作为是正确和公正的对于
政治秩序的判断存在着健康的讨论;一种合法性秩序应当被认可。合法性意味
着一种值得认可的政治秩序。”①
哈贝马斯认为,国家干预经济发展过程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它的出现导致早期公平交换的自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崩溃,从而使晚期资本
主义危机具有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危机的新特征、新趋势。这主要表现在:第
一,由于晚期资本主义是一个综合体,它所发生的危机就是一种全面的危机、
普遍的危机。也就是说,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不是某一系统出了问题,而是整个
结构都存在故障;不是局部性的病症,而是全身性的病象。第二,由于资本主
义已经进入了“有组织的”或者受“国家调节的”发展阶段,它的国家机构必
须积极从事于资本主义的各项生产活动,而不再仅限于为资本再生产提供一般
条件。但是,资产阶级传统意识形态却与这种新的变化不相适应。这势必导致
危机从经济领域转移到政治文化领域,变成社会政治文化危机和意识形态危机。
基于这种观点,哈贝马斯用“合法性危机”指代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并指
出了危机表现的几个方面。
经济危机。哈贝马斯指出,“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变成
①转引自访朝辉:《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一论哈贝马斯的合法性学说》,《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香港),总第四期,1993年8月,第35页
32
“有计划的资本主义”,尽管实行了国家干预从而出现了新的所有制形式—私人垄断所有制和国家垄断所有制,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因此,资本主义那种自发的盲目的经济运行方式亦没有改变。所以,“'晚期资
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始终不肯销声匿迹。”①但是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在形式上有了很大变化,它不再表现为周期性的生产过剩,而是表现为商品和
劳务这样一些可消费的价值的“产出”不足,具体地体现为“持续的通货膨胀”、
“不断的生产停滞”、“严重的财政赤字”三个方面。并且,晚期资本主义的经
济危机可以因国家持续不断地干扰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而发生转移,即由经济
领域转移到政治和文化领域。
合理性危机,它指的是国家行政系统不能合理地制订、贯彻必需数量的行
之有效的决策。也就是说:“合理性危机是一种被转移了的系统危机,它像经济
危机一样,反映为了特定利益的社会化生产与驾驭规则之间的矛盾。这种危机
趋势以国家机器失控的方式,转化为丧失合理性。”②当资本私人所有制与发达
资本主义日益要求的“行政管理计划”及国家干预之间出现矛盾时就会产生这
种危机,而资本主义又不能消除矛盾双方的任何一方。因此,只要晚期资本主
义社会仍听任市场自发势力和生产的盲目性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这种
危机就一直会存在。
合法性危机,指在贯彻由经济体系所产生的那些指导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
各项原则时,资本主义己无法继续维持群众对它的“忠心”。合法性危机又可称
之为合法性“赤字”。“合法性之'赤字’意味着:依靠行政手段随心所欲地保
持或建立有效的规范结构,已属痴心妄想。”③因为,“晚期资本主义中国家机器
所拥有的职能和采用行政手段所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的扩大,超过了合法的需
求。”④这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国家干预,原先非政治化的公共领域政治
化,促使社会的统治者抑或被统治者对国家提出更高的合法性要求;另一方面,
随着国家干预由经济系统扩展到社会文化系统,导致社会文化系统无法向政治
系统“投入”(用理性的方式说服群众支持统治者)必需的群众忠诚,以满足其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波士顿,1975年,第45页
②〔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波士顿,1975年,第46页
③【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波士顿,1975年,第47页
④【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何为今日之危机》,《哲学译丛》,1981年第5期
33
 合法性的需求。
动因危机,晚期资本主义的统治已失去了思想文化基础。这不仅十分明显
地表现在文化传统方面,而且也表现在教育体系的结构变化方面。在这里,自
由资本主义思想传统的残余己经不复存在,相信科学及普遍价值的那些已经形
成为规范性机制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出现了机能失调。思想能源匾乏,文化
价值失去稳定性,意识形态成为威胁社会解放的阻碍力量。
这四种危机互相牵制,互为因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在晚期资本主义
发展过程中共同起作用。如果说,经济危机所反映的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较浅
层次上的矛盾的话,那么,后三种危机就依次更为深刻地反映了晚期资本主义
社会的内在冲突。特别是动因危机,它应被看作是晚期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的
主要形式,因而是晚期资本主义种种危机的最终根源。哈贝马斯的危机理论既
显示了晚期资本主义统治的危机,也反映了全球化阶段所含有的弊病,在某种
程度上预示了全球化的方向。 
(三)生态社会主义者对全球化过程中生态问题的反思
1、生态危机的全球化
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大工业的迅猛发展和资本主义自私贪婪,追
逐利润的本性,使生态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己经超越国界,
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全球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突出表现为全球生态
系统的衰退趋势。世界自然保护基金1999年的报告显示,1970一1995年间,全
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0以上,每年消失的森林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
希腊的国土面积。与此同时,环境的恶化造成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在短短的25
年间,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在内的淡水动物数量减少了45%,海
水动物的数量则减少了35%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骤增也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
要原因之一。据统计,199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将近239亿吨,造成全
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①正如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畅销全球的《濒临失衡的
地球》一书中给我们描绘的那样:“每秒钟有1.5公顷雨林消失,现存物种的自
①引自杜丽群:《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
34
然灭绝突然加速了上千倍,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洞,所有纬度上的臭氧层变薄,
保证地球上可以生存的气候平衡可能受到破坏—这一切都表明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界之间日益强烈的对撞。”①
作为全球化的重要动力,高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加速了全球化
的进程,但也带来了不容易忽视的环境负担。根据1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
何塞的硅谷有毒物质联盟的一项调查,总部设在发达国家的22家从事计算机相
关行业的公司,其生产和装配过程5%0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在生产过程中大
量地使用了酸、溶剂和有毒气体。。在硅谷地区,地下水中发现了大约100种化
学物质;高度危险的废溶剂等化学物质从约80%的地下储罐向外泄漏,200口公
共水井和私人水井被污染;圣克拉拉郡每年产生有毒废物10万吨,其中3860吨
危险废物被排入环境;每年约有3万至12万吨的重金属(包括锡和镍等)从硅谷
通过下水道排入旧金山湾,使附近的湿地蒙受严重的环境危害。③对此,联合国
秘书长安南发表的《千年报告》指出:“半个多世纪前,在制定《联合国宪章》
的时代,没有人想到,当代给予后代一个环境上可持续的未来会成为人类面临
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不断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全球化过程中的
全球生态问题逐渐进入学术界的视野。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科学家莱切尔咔
逊以《寂静的春天》揭示了伤害自然必然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事实,提出了人
与自然共存共荣的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名为《增长的极限》的报
告,做出了“如果目前世界人口、工业化、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粮食生产的
趋势继续不变,下一个100年的某个时刻,就会达到这个行星增长的极限—出现不可控制的灾变”的著名预测,从此,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话题震惊了全人类。
2、生态危机全球化的根源
面对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国内外学者愈来愈关注全球化的生态向度,探
讨全球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发展的规律与路径。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社会
【美】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中央编译局,1997版,第56页
【美】希拉里·弗伦奇:《消失的边界》,李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引自龙夫:《高技术污染—鲜为人知的硅谷问题》,《人民政协报》,2002年9月17日35
①②③35 主义流派,就是其中颇有影响的一个派别。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产
生于绿色运动,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臻于成熟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生态
社会主义者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面临严重危机这一事实出发,分析了全球化
过程中资本主义制度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批判了主导全球化进程的
资本主义国家在把全球化推向纵深处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局限而导致的全球
生态危机。
生态社会主义不仅把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归于资本主义,而且还谴责了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而导致生态危机全球化的“生
态帝国主义”行径。他们认为,生态危机的全球化,不但和资本家的自私、贪
婪的本性,消费者的病态有关,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造成的。生态社会主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全球生
态危机之间的必然联系。
第一,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看,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追求利润,
这就决定了它对自然持一种敌视的态度,将自然看作是掠夺并获取利润的对象。
资本不断扩张的内驱力,驱动着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不断扩大的
商品市场的需求。而在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只有借助科学技术的
力量,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的掠夺,才能保证个别企业的利润,这就产生了资
本主义的生态矛盾:制度不断地吞噬着它所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
第二,在市场法则支配下,资本主义生产存在着一种“成本外在化”的趋
势,这注定了资本家不可能牺牲企业利润去保护环境。生态社会主义认为,激
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对于成功的企业来说,就要努
力把一部分生产成本推向企业外部。本来因生产而造成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应
计入生产成本的,但没有一个资本家会愿意这样干,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使这
部分成本外在化,或是将它转嫁给社会,如把废气排入大气层,让废水流入江
河;或是转移给子孙后代,让后代去支付这笔费用。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在某
些特定情况下(如受到社会舆论强大压力或引起民众的公愤),某些资本家也会
投资治理污染,但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利润持续增长的前提下;二是
资本家相信美化环境的行为比其他任何行为更能提高企业利润。总之,资本家
的“美化环境”行为归根到底是服从于追求利润这一目的。英国著名的生态社
36
会主义理论家大卫·佩拍说:“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而不
考虑后果,这是一个不可更改的趋势。外在化的成本被转移给后代去偿付了。”①
生态社会主义还通过对“生态帝国主义”的批判,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
制度与全球环境恶化的内在联系。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帝国主义对发展中
国家的生态掠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一种是间接的。所谓直接的掠夺,
是指发达国家将一些高耗费、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
甚至把垃圾场建在这些国家,直接掠夺那里的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和洁净
的空气、干净的水源。生态社会主义认为,正如今天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是建立
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发达”的基础上一样,今天一些发达国家的“生态”
城市同样是建立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被污染的基础之上。大卫·佩拍指
出:“环境的质量与一个社会物质财富的丰裕或贫乏是紧密相关的,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正是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掠夺来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环境,使之成为全
世界羡慕的对象。它的一些新建的绿色生态区只是这样的一些特权地区,有毒
废气较少,土壤和树木保护得比较好。”。另一种掠夺形式是间接的,即借助“结
构性暴力”而实现的。美国学者罗伯特·海尔隆纳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的内在
矛盾,资本的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强大的外国资本加上本国上层资产阶
级通过政府制定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政策,对农民施加结构性暴力,迫使农
村大量公有土地被私有化并被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民为了在所剩不多的
土地上求生存,不得不过度耕作,这导致土地的贫痔甚至沙化。另一方面,在
市场开放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受到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巨大挑战,这迫
使发展中国家为降低农产品成本而对有限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
①【英l大卫·佩拍:《生态社会主义:从纵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商务印书馆,1993版.第93页
②[英】大卫·佩拍:《生态社会主义:从纵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商务印书馆,1993版.第%页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