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亲戚还钱的技巧:古燕赵之地,雄风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8:09:58

 

古燕赵之地,雄风何在

 

韩愈言:“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苏东坡亦云:“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国史者往往而是。”战国时代,赵国与秦国接壤,是秦并六国的最大障碍,也是抵抗强秦最坚决的国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锐意改革,曾假扮使者亲自入秦,探查地貌与军情;李牧、赵奢、廉颇、蔺相如等人英勇卫国,皆一代名将贤臣;秦赵之战,其状之烈之惨,亦世所罕有。长平一战,赵全军覆没,遭秦军坑杀降卒四十余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赵国灭,荆轲、高渐离谋刺秦王,虽失败被诛,然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却长留于人间。秦汉之后,古燕赵多为边塞之地,胡汉政权交错杂陈,相互杀伐不休,这或许也有助于任侠尚武的所谓燕赵雄风的形成。

一直到现在,“燕赵雄风”都被河北人引为足以自豪的地方文化特色。2005年河北省文联和燕赵都市报等媒体组织评选出一批本省历史文化名人,廉颇、荆轲、张飞、赵云、祖逖、高长恭、武松、霍元甲等人被推许为河北“八英”,评选组织者认为,“这些名人充分体现了燕赵儿女慷慨悲歌,勇于为国家、为正义牺牲的献身精神和豪侠之气。”

然而,着眼于今天的河北大地,盘点当下的河北名人,哪里还见一丝一毫慷慨悲歌的燕赵雄风呢?

今天的河北,早已不是什么边塞,而从明朝定都北京开始,这里便有一个新的称呼,就是“直隶”。一开始是“北直隶”,与江苏南京的“南直隶”相对称;后来,“北”字隐去了,一谈直隶,就是指包括河北在内的京津周边地区。

直隶,就是直接隶属于中央,直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这对本地民心民情乃至文物风尚的影响极为深远。今天的河北其实就是直隶,就是北京的附庸,这么讲一点都不夸张。

比如,就拿高校来说吧。河北并非没有优秀的生源,却没有自己出色的、让本省师生所认同的大学。高中生考大学,首先要报考的是京津或其它外地的学校,考不上的才会在省内读。笔者读本科时,在班上下发的大学生手册上,看到全国高校被分为四等,北大、人大、北师大等等有三颗星,而河北省三星级学校竟然一所未有,好容易找到一所二星级的华北电力学院,还是电力部门直属的,不归河北地方管。河北大学一个星,还是应该提一下吧,应该也是出过不少名人的,更是喊出“我爸是李刚”这一时代最强音的地方。

既无高分的生源,也留不住能干的教师。但凡在学术上、教学上做出一点成绩,河北的教师大都拼命往外调,目标就是北京,其次还有天津。对他们来说,本省高校只是一个跳板,绝非长久停留的目的地。

“留不住人”的绝不仅仅有高校,“向北京发展”是这里很多人不言自明的人生导向。不管在本地干得多好,眼睛总是盯着北京;不管那里适不适合自己,进入大内都是成功的绝对标志。其实,对他们来说,只有去适应,没有不适合。笔者在这里指的是几位央视的主持人,刘建宏、蔡猛、方琼、童可欣,都是从河北电视台发展过去的。

有些河北人进入京都大内似乎还真的很成功。在当代的国内文学界,即便是拿中国人自己的标准,河北境内也找不出重量级的作家,也没出多少有分量的精神创造。但是,出身于河北的作家却多年牢牢地把持着中国文坛,先有王蒙,再有铁凝,再加上一个评论家李敬泽。这几个大内总管会把中国的文学管理成什么样子,笔者不能预测,也不敢妄加评说。

这帮成功进入京都大内的河北人,成熟、稳重、正派、忠诚,无贰心、不出格。鲁迅曾说过,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是,“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不知是北人这样的性格特点契合了当今的权力体制而为主流社会所青睐,还是他们的言行塑造了和维持着这个主流社会本身?

稍稍特殊一点的人总会有的。比如产自保定的跳水皇后郭晶晶,最后选择远嫁香港富豪,而不是进京从政,虽然,这不过是复制了她的前辈伏明霞的人生道路。还有央视的邯郸人韩乔生,恣肆汪洋、信口开河的体育解说,每每让人捧腹大笑。一开始或许是无心插柳、失口成趣,到后来居然成为一种独特的解说风格。当然,最难让人忘却的还是生于沧州盐山的张召忠将军,一张挺谁谁死的超级乌鸦嘴,不仅仅搞笑,简直是超级恶心,厚颜无耻了。

如此,放眼今天的古燕赵之地,何觅肩挑道义、勇于抗暴、虽败犹荣的慷慨悲歌之士?思想精英,可有?异见人士,可有?维权斗士,可有?打假英雄,可有?有的,只是一堆匍匐于天子脚下,热心进入大内、供奉天朝的愚臣顺民。

最后,再说一句:笔者写此文,绝无地域歧视的意思。写有《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的柏杨先生,自然是中国人;而笔者本人,也是地地道道的河北人——不,直隶人。

施文,20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