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闲说:晚清缘何垂而不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8:22:50
晚清缘何垂而不死?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怪事,你很难用"正确的历史观"来解释.比如腐朽没落的清五朝,本该在1840年的那场战争后寿终正寝,为什么它还能苟延残喘七十多年,直至20世纪的第十一年年头才归西,成为垂而不死的一个历史样本?

星夜读书,历览沧桑,我蓦然发觉:晚清之所以长期垂而不死,是因为其四大"命门"没有一下子被点死,它们维持并延长着僵尸的气息.

一大"命门":愚民政策效果显著,使民间只知反帝,不知反封建.民间只想驱除外侮,却不想这外侮因何而至,本国落后挨打的根源在哪里.一雪国耻,富国强民,不仅需要以新生的政治力量代替老配的政治集团,而且这新生的政治力量必须是向封建专制宣战的进步势力.

晚清的民间力量虽然不时崛起,但其落后的政治诉求,决定了他们无法替代清王朝.比如前有太平天国,后有义和团运动,他们虽然代表民间强烈的反抗力量,但是, 他们的政治诉求大多集中在反帝及虚无飘渺的乌托邦上,他们藐视知识,远离科学,他们装神弄鬼,崇尚迷信,其"进步性"甚至比"洋务运动"还不如,如此,怎能以其更昏代替昏昏?

二大"命门":政坛无像样的男人.1840年以后的两任皇帝道光,咸丰,虽然是懦夫治国,但是,极力表现"爱民如子 "的"亲民形象",对唤起百姓的冀望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尤其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对晚清的苟延残喘作出为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政治"才华",是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内残外忍"之集大成.

自慈禧太后掌权后,朝中很难出个像样的男人,甚至野心家.不管是所谓"中兴之臣"曾国藩,还是阴毒干练的袁世凯,他们均被这个女人的"铁血手腕"所震服.至于其他大小官员,更是缺少政治家的胆魄.他们均为一己之利的官僚,只图荣华富贵,平稳过渡到"寿终正寝".晚清政坛的最大悲哀是"犬儒哲学"盛行,一个区区老女人成为"无敌"的不倒翁.

在中国政坛最需要"野心家"的时候,却不见他们的身影.他们的魂魄不是被"前车之鉴"吓得七零八落,就是因为其本身的"小男人"本色,而无法具备"胆魄".可怜泱泱大国的政治舞台,遍地小男人蝼蚁.

三大"命门":知识分子"肌无力".晚清知识分子具有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无法解开的三大死结-----不独立的经济地位,崇文而不尚武,科举心态.

不独立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康有为等人的"食客身份";崇文不尚武,表现在康党缺乏用武力强行改革的实际行动能力;科举心态,使得大多数知识分子虽然对朝廷失望,但依然希望通过被豢养,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独立的经济地位,残存的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被尽收封建统治者的"瓮中",封建统治者的"请君入瓮",对"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书生而言,始终具有长篇的诱惑性."科举心态"导致的"科举情结",始终萦绕在历代知识分子的心头.

四大"命门":商工的鸟笼式开放,使庶民获得牟取"小利"的空间,他们既可做着"大红灯笼"的美梦,也安于经济动物的生存方式.虽然那种官商不分的经济是最腐败的,即便是发展到胡雪岩那种"红顶商人"的地步,也免不了让官家玩弄于股掌,弄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是,只要还能牟取花天酒地的机会,发财的诱惑便可以取代一切进取的动力.

发展经济动物的妙处,在于乐意行尸走肉,无须去为国家前途冒什么风险.如果说,残存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对知识分子"请君入瓮",那么,商式的鸟笼式开放其实就是将全国所有庶民都圈入逐食的"商人"围场中,唯一的猎主就是皇家官吏,大小商人只不过是他们取之不尽的"猎物"而已.

垂而不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试看苟延残喘之七十多年怪状,便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那个垂而不死的"奇迹",终归"无可奈何花落去",虽然他们的肉体还在喘气,毕竟精神与灵魂早已停止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