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歌词贾斯汀比伯:中国太空南瓜PK欧美农民南瓜——兼谈“太空种子”(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20:39
聊一聊太空种子
太空育种是指将农作物种子搭乘在航天器上,随之在微重力(失重)、高真空、超洁净、强辐射及大温差的宇宙空间,遨游一定时间,使种子基因发生遗传变异,返回后经地面培育4—8代,从而获得遗传稳定的农作物良种。
用太空种子种植出来的农作物,一般冠名为“太空某某作物”。
太空西红柿——上世纪美国首先将西红柿种子搭载于人造卫星运行了六年,后由航天飞机取回地面,从而培育出发芽快、幼苗生长茁壮、后期发育好、果大而甜的“太空西红柿”。
宇航1号太空稻——1992年,我国水稻、玉米远缘杂交的“娄玉3号”水稻种子,通过卫星搭载,在距离地面163千米的地球轨道上遨游88小时后返回地面,经过5代培育,诱变优势逐渐稳定,被命名为“宇航1号太空稻”。
申植1号太空小麦——我国先后数次将小麦种子搭载于卫星送上太空,返回地面后,经4代培育,筛选出比普通小麦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的“申植1号太空小麦”。“申植1号太空小麦”平均亩产达352公斤,比未经太空育种处理的对照组小麦,每亩产量提高28公斤,蛋白质高达8%,且抗赤霉病能力增强。
1987年至今,我国通过返回式卫星和无人飞船,作了十多次植物种子搭载。搭载品种达1000余种。实验结果表明,搭载的农作物产量均提高了8%—20%,且抗旱、抗涝和抗病能力强。目前,我国已在200万平方公里的农田里种植了太空育种的农作物。
(仅供参考)
======================================================================================
航天育种——中国领跑世界
2008年09月23日 19:34   来源:新华网   张汨汨
[发表评论]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稿]
北京北三环联想桥周边房价,2008年达到均价1.8万元/平方米,寸土寸金。
就在这片繁华和熙攘中,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在摩天高楼与车水马龙之间铺展开来,达到上百亩。
有人说,这是大都市里最后一片田园风光。
有人说,这是全中国最“贵”的一处庄稼地。
实际上,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田。刘录祥,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就是在这样一片农田里,培育着他麾下那全中国最贵的种子——太空种子。
航天诱变,会不会变出个“怪物”来?
太空种子,是随着返回式卫星的诞生而出现的新鲜事儿。
“把植物种子用卫星搭载上天,在太空环境里经受了空间诱变,返回地面后再经过连续几年的培育和筛选,就可能形成有明显优势的新品种。”刘录祥说,“这是植物育种的一个新天地。”
太空具有特殊的环境,包括宇宙粒子辐射、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以及低温等等。这些综合因素会诱导种子基因发生突变,使植物产生可以遗传的独特性状。
“基因突变”“变异”“人工诱变”……这些在科幻片中常能听到的词汇,让航天育种蒙上了一层“恐怖”的色彩。
对此,刘录祥解释道:“在自然界里,自然环境的变迁也会引起生物发生相应的基因突变,我们称其为自然变异。航天育种只是相当于用人工手段和太空条件,把自然变异的周期缩短了而已。”
有人担心,“基因突变”会不会变出个恐怖片里的“怪物”来?刘录祥说:变异虽然是随机的,但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当变异打破了机体应有的平衡时,生物本身就无法存活了。所以,哪怕是“航天诱变”,也只是在生命原有基础上的小改动。
“还有人对‘宇宙射线’不放心。”刘录祥说,其实,普遍用于食品及医疗器具消毒的辐照技术安全性,早已得到了世界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太空辐射的强度仅为一般辐照消毒的百万分之一,还要经过地面几年的淘汰筛选,所以完全不必担心。”刘录祥说。
对航天育种的误解还表现在对产品的认识上。
“人们对航天作物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大’,大青椒、大黄瓜、大番茄……其实航天育种的可选择面非常广。”刘录祥说。
他举例,“太空五号”弱筋小麦适合做糕点,口感好,面筋少,而“航麦96号”则是中强筋小麦,适合做面条饺子,两种小麦产量潜力都超过当地传统品种10%以上。
还有棉花,“南方棉花往往绒比较短,航天育种培育出的棉花,在南方能长得像新疆棉花一样,绒又长又细,能做高级布料。”
茄子皮对治疗冠心病有好处,科学家们尝试培育小茄子,这样皮就多了。通过航天育种,还能得到黄、绿、橙等多个颜色的西红柿。
航天育种,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种子上太空转一圈,就叫太空种子?
什么是太空种子?种子上太空转一圈,就叫太空种子?
如今,不少商家打着“太空种子”的名号高价销售,宣称他们的种子乘坐卫星或飞船上天后,能够“结出巨大果实”。
刘录祥提醒公众不要轻信和上当。
“种子上天走一遭,只是完成‘太空育种’的第一步罢了,随后还要经过农业专家几年的地面培育、筛选和验证。这其实是一项繁复的科学研究活动。”他说。
以小麦为例,搭载回来的种子叫做“第一代种子”,要全部种下去——“第一代植株有时也会表现出一些变异性状,但我们只是观察记录下来,收获的种子全部再种下去,长出来的叫第二代,这才开始选长得‘好’的种子。”刘录祥说。
“搭载后的种子长得壮实,可能是宇宙环境刺激它生长了,但它的基因未必就发生了改变。”
所有突变体,从第二代开始真正表现出来。科研人员也得以开始选择:矮秆的——抗倒伏,穗子大的——产量高,早熟的——收获期早,等等。“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好,有的变坏,但我们的选择是定向的。”刘录祥强调。
选择出第三代种子继续播种,目的是看这些变异性状是否真正能够稳定遗传,经过进一步筛选,再迁到位于昌平的综合试验农场进行大面积培育,达到一定规模后,还要拿到河北、山东、辽宁等多个试验点去试种,看看在不同环境下是否都能表现出优良性状。
“试种成功,就可以申请参加省市级或国家级品种审定委员会统一组织的品种区域试验。”刘录祥说,“委员会还要试种两到三年,如果几年都表现很好,超过给出的对照品种,那就可以申请国家或省一级的品种审定。”
“审定认可的种子,才能叫‘太空种子’。”刘录祥说,从搭载种子“晋级”到“太空种子”,最快也要经过四年到六年的周期。
“目前,经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农作物航天新品种有60多个,而市场上出现的航天品种有两三百个。”刘录祥说。
刘录祥提醒,农民如果想鉴别太空品种的真伪,可以打电话向当地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中国农科院航天育种研究中心进行咨询。
航天育种,中国是全世界的领跑者
航天育种发展前景广阔。
“这是中国科学家立足国情、独辟蹊径的特色创新。”刘录祥说,在这方面,中国是全世界的领跑者。
“美俄用卫星搭载植物要比我们早几十年,但他们的主要方向是研究空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并尝试在太空播种植物,为人类长期居留太空改善环境和提供食物。”刘录祥说。
1987年,我国第一批“太空种子”乘坐第九颗返回式卫星上天。“那次的目的,也只是做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刘录祥说。
结果出人意料:搭载种子经过地面培育后,水稻籽粒饱满,青椒果实明显变大。“当时,全国正在紧抓‘菜篮子’‘米袋子’工程,中科院研究员蒋兴邨提出了用太空手段做育种实验的想法。”刘录祥说。
后来,蒋兴邨被誉为“中国航天育种第一人”。
“我们国家有航天技术平台,又有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上科研人员的魄力,终于走出了一条新路。”刘录祥说。
在过去20年间,科学家们利用航天技术培育出了60多个新品种。“十五”期间,航天育种成为国家“863项目”的重点课题。
“但这还都只是零星搭载,是‘借’人家卫星的空间塞我们的种子。”刘录祥说,“航天育种取得新的跨越,是2006年‘实践八号’育种卫星的成功发射。”
作为世界上第一颗专门用于育种研究的卫星,“实践八号”搭载了208公斤、2000多份种子和菌种;航天育种的机理研究也得以系统开展。
“以前只知道太空环境对种子有影响,但哪一个因素影响大?影响多少?是怎样影响的?卫星上安装了一整套科学测量仪器,终于可以做这方面的实验了。”刘录祥说。
“实践八号”上的种子,如今已培育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刘录祥介绍了他们的目标规划:尽快生产出新品种,每年推广面积突破1000万亩,单产提高10%左右,增产粮食40万至50万吨。
“去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是160万吨。”刘录祥说。
在提升产量的同时,研究人员也注重降低太空食品的售价。“目前,太空蔬菜的售价比普通蔬菜贵20%左右,随着太空食品的普及,这一差距将不断缩小。”
“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欧盟和中国拥有返回式航天器技术。航天育种技术,中国独占鳌头。”刘录祥说。
国际原子能机构及世界各国,尤其是亚太地区国家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印度、巴基斯坦、韩国、澳大利亚等都向中国表示了合作意向。航天育种的光明前景,正在中国人面前铺开。
===================================================================================
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携2千多份种子返回地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 08: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9月26日,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返回的农作物种子交接仪式在京举行,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将返回的种子交付给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这标志着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的研制、发射和回收工作圆满结束,航天育种工程已迈入地面选育阶段。科学家们兴奋地说,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育种技术乃至空间生物产业,对于继续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太空种子”为何不同凡响?
育种研究周期缩短约一半
种植后质量更优产量更高
9月24日10时43分,经过15天的太空漫游,我国第一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在四川省遂宁市成功着陆。我国的航天育种研究始于1987年,到目前为止已利用返回式卫星先后成功地进行了13次70多种农作物的空间搭载试验,但专门通过航天卫星进行农作物育种的研究尚属首次。
据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刘录祥研究员介绍,此次发射的“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是我国第一颗以空间诱变育种为主要任务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卫星上共装载水稻、麦类、玉米、棉麻等2020份农作物种子以及幼苗和微生物菌种等生物材料,共包括了152个物种,其中植物133种、微生物16种、动物3种(线虫、蜜蜂和家蚕)。
种子上天后真的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吗?和常规育种相比,航天育种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刘录祥告诉记者,种子在太空中确实会发生一些变异,航天育种的有益突变率可以达到3%—5%,经航天育种产生的变异一般在第三、四代即可稳定。因此,与常规育种8—10年的研究时间相比,航天育种的研究周期可缩短一半左右,3—5年就可培育出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事实上,遨游过太空的种子的确不同凡响。这些种子返回到地球上,再经过科研人员的精心选育,奇迹不断出现:“宇番1号”番茄,果实橘黄色、味甜、肉厚、籽少,平均单果重250克,最大单果重800克;“太空5号”小麦,是我国利用航天技术育成并审定的第一个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II优航1号”,是航天技术育成的全国首个百亩亩产突破900公斤的超级稻,至今仍保持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全国百亩亩产3项世界纪录,推广面积达到200万亩……
截至目前,我国已育成60多个具有稳产、高产性能的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作物新品系,并进入区域试验或品种审定阶段。其中包括水稻、小麦、棉花、番茄、青椒和芝麻在内的30个新品种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并已进入市场推广。据中国农科院航天育种中心统计,仅该中心牵头组织的“十五”863“稻麦航天育种”课题组,在过去4年间育成的12个水稻、小麦新品种,已经累计推广850万亩,增产粮食3.4亿公斤,创经济效益5亿元。
“太空粮”可以安全食用吗?
不会存在不良反应
摆上餐桌仍需时日
既然已经有了“太空种子”,经过航天育种生产出来的“太空粮”、“太空菜”与普通粮食、蔬菜有何不同?可以放心食用吗?
刘录祥解释说,航天育种是有意识地利用空间环境条件加速生物体的变异,并没有导入任何外源基因,从本质上与自然变异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利用宇宙辐射、微重力及弱地磁场等因素的诱导,使作物染色体产生缺失、重复、易位、倒置等基因突变。在正常情况下,植物种子产生这些变异需要成百上千年的时间,而航天育种只是使这个速度加快而已,并不存在安全问题。
此外,航天飞行回来的种子经各种专业检测,没有发现增加任何放射性,即使直接食用也没有危险。更何况,种子并不是返回地面直接食用,而是通过科学家的种植和研究,选出有益变异进行推广种植,然后才能摆上人们的餐桌。因此,食用太空种子生产的粮食、蔬菜等不会存在不良反应。
刘录祥强调,种子并非一上天就能获得丰产,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种子上天并不一定就能发生优良的变异,由于突变发生具有随机性,也有可能出现不良的变异,优良变异也不可能立刻就能稳定遗传,返回地面后还需要大量的筛选、稳定和鉴定试验。经过多代筛选、鉴定并由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
在9月26日的种子交接仪式上,杜青林说,种子返回地面后,农业科研部门的任务刚刚开始。航天育种工程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科研成果和农业生产上。农业部目前已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完成了地面育种的各项准备工作,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将抓紧开展空间诱变生物遗传机理研究和地面育种试验,争取早日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
“通过航天育种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国将选育高产、优质、高效的12—15个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优异新品种,使主栽品种单产提高10%左右,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5000万亩,增产粮食20亿—30亿斤,将创造数十亿元的产值。”作为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项目的首席专家,刘录祥为我们描画出了一幅中国“太空粮”的美好前景。
航天育种工程(延伸阅读)
简单地说,航天育种是将成熟的植物诱变遗传操作技术和返回式卫星技术相结合,利用太空特殊环境对农作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使之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和俄罗斯、美国3个国家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只有我国开创性地进行了航天育种研究。200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
=====================================================================
“太空种子”表现惊人
http://www.chinaccm.com2002-8-28 9:6
[关键词]太空种子
中华商务网讯:
前不久,搭载神州三号飞船,绕地球108圈的33克蔬菜和花卉品种的种子到达南充,正式移交给南充市农科所,由专家进行科学选育。  这33克种子包括了8个番茄品种和一个欧洲凤尾红鸡冠花品种,是由南充航天农业有限公司选送,经中国科学院、农科院检测后才进入太空的。这次成功搭载,填补了四川良种在太空试验研究方面的空白,也标志着四川高新技术农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的档次。  据南充航天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从1999年起,已从中国航天育种研究中心引进种子进行试种,试种出的航天番茄亩产量达到6000公斤、航天尖椒亩产量达到4000公斤。到目前为止,这些品种的试种面积已达1200亩。 制作:中华商务网 南街村集团制造航天育种闹剧    获利2400万元
2008年03月31日05:43 [我来说两句(362)] [字号:大中小]

来源:中国新闻网
[提要] 2003年,南街村集团自称与航天育种研究中心合作,使用“神舟”号飞船携载的太空种子进行育种试验。这一大豆品种,就是“航天2号”。南街村集团近几年的利润状况并不好,然而单靠“航天2号”获利2400万元;有专家表示,目前以“航天”命名的大豆品种只有“航天1号”,目前还在试种阶段。
中广网北京3月31日消息“保守估计,按照每斤4元的利润,生产600万斤,单靠‘航天2号’的招牌,南街村集团获利不言自明。”耿秀辉说
南街村集团近几年的利润状况并不好,然而单靠“航天2号”的豆种闹剧,南街村近几年却获利颇丰。
途有虚名的种子
对于“航天2号”大豆种子,吉林省农民金亮有一段惨痛的记忆。
42岁的金亮所在的吉林市船营区河崴子村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大豆,年景好的时候,亩产可达700~900斤。金亮种植5.2公顷土地(包括4公顷的承包土地),2004年4月,5.2公顷土地全部种上了“航天2号”大豆种子。
“当时‘航天2号’豆种的销售价格为12元/斤,而普通豆种的价格仅为2.5~3元/斤。”2008年3月9日,金亮告诉记者。
2004年10月收获,被金亮寄予厚望的“航天2号”,只打了18000斤的大豆,平均亩产340斤左右。由于品种太差,被迫以1.3元/斤的价格卖掉,收益23400元。
金亮算了一笔账,每亩(东北俗称的“大亩”,相当于0.1公顷,比内地的亩偏大,以下均指大亩)农药100元,化肥60元,豆种120元,总的投入为14560元,还有1000元的大豆加工费用,再加上4公顷土地的承包费用9600元,不含劳动力的成本,2004年,金亮一家的总投入25160元,收入23400元,当年不但白干了,还赔了近2000元。
在农村,有“赔一年喘十年”的说法。“我们家现在还住着土坯墙的茅草房。”金亮沮丧地告诉记者。
吉林省榆树市恩育乡双龙村2004年种植了280公顷“航天2号”大豆,占全村耕地面积的1/4。结果,该村直接损失100多万元,因为村委也参与了这一品种的宣传推广,受损失的种植户拒绝缴纳当年的农业税,村委因此被迫垫付了30多万元。
上述“航天2号”大豆种,据称是经返回式航天器载入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多种宇宙射线等地面环境不具备的条件和因素,使其种芽产生基因突变,而得到的一个大豆新品种。
2003年,南街村集团自称与航天育种研究中心合作,使用“神舟”号飞船携载的太空种子进行育种试验。这一大豆品种,就是“航天2号”。
“因为是南街村集团搞的项目,我们就没有丝毫的怀疑。”2008年3月9日,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英说,2004年,数名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南街村集团”)的领导到该村考察种植情况。
2003年,有的媒体都刊载了南街村进行太空育种项目的相关内容。
相关报道称,南街村(南街村集团)“与北京航天育种中心联合,使用‘神舟’号飞船携载的太空种子进行育种试验”;南街村“与北京航天育种中心联合,使用‘神舟’号飞船携载的太空种子进行育种试验,在辽宁省法库县租地1万亩进行优质大豆育种,试种成功后将使大豆亩产提高到250公斤~350公斤。”
而南街村集团的“航天2号”豆种在东北的推广,还得从头说起。
“航天2号”
2003年7月,一个叫耿秀辉的长春商人,在朋友的介绍下参观了万亩航天育种基地。
耿秀辉向记者介绍,南街村集团航空种子项目的负责人张金岭曾告诉他,南街村集团采用相文88—8大豆种子(该种子由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一农民赵相文培育)为种源,通过航天器的搭载,培育出“航天2号”,对比其他大豆品种,平均能增产30%以上。
耿秀辉信以为真,在长春成立吉林省相文大豆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吉林华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华伟科技”),主要销售“航天育种”中的高科技新品种“航天2号”。
2004年6月,南街村集团与华伟科技签订了“航天2号”大豆良种销售协议(实际销售从2004年初就已开始),销售协议规定南街村集团提供种源,并按照8元/斤的标准收取种子款,销售的超额部分归华伟科技所有。所有销售大豆种子,全部使用吉林华伟的商标及包装物,而包装费用由南街村集团承担。所销售大豆经农户种植后,如达到品质标准,均由华伟科技回购。
当年10月,双方还签订《大豆育种合作协议》。该协议规定,南街村集团无偿获得华伟科技25%的股份,并派驻1名以上人员参与华伟科技的经营管理。
南街村集团对华伟科技开具的公函显示:“……决定派南街村高新农业科技园区副经理张金岭到贵公司协助工作。”张金岭的职务是华伟科技的副总经理,主管销售。
2004年春,“航天2号”豆种在辽宁省抚顺市高湾开发区、康平县、辽中县,吉林省榆树市、长岭县、松原市、长春市双阳区等地种植。“但是,秋收后极不理想,亩产不比其他品种高,个别地块儿亩产只有100多斤。”耿秀辉说。
据耿秀辉介绍,当年繁育并由华伟科技回收的500多万斤“航天2号”大豆种子,尽管宣传航天育种,但是无人问津,造成豆种大量积压,只好按照商品豆处理,造成直接损失600多万元。
“更可气的是,由于产量低、品质不好,给种植农户造成巨大损失,粗略统计在500万元以上,至今一些相关的纠纷还没有结束。”耿秀辉说。
航天集团否认合作关系
2005年春,因“航天2号”在辽宁、吉林两省名誉扫地,张金岭便开始到黑龙江推销。耿秀辉则退出了张金岭等人的活动。
耿秀辉介绍,张金岭的活动受到南街村集团的严格约束和控制,2005年、2006年,南街村集团以王金安为首的数人先后到东北来检查张金岭的工作。
此时,耿秀辉也得知张金岭主导销售的所谓“航天2号”,一直未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定。“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未审先推,是应当严厉打击的。”长春市种子管理总站刘站长告诉记者。
“张金岭一直告诉我相文88-8大豆品种是航天2号的母体。”耿秀辉告诉记者,“那么相文88-8什么时候上的航天器,什么时候搭载的呢?张金岭和南街村集团一直没有正面答复我。”
2008年3月14日,记者以豆种经销商的身份在长春见到了张金岭,张金岭出示了《航天2号大豆简介种植技术及示范报告》,该资料这样介绍航天2号豆种:“采用优良种源经过搭载后……在绥滨县290农场、罗北县的共青农场、同江市的前进农场、饶河县的红旗岭农场进行对比性种植、增产幅度均在30%以上”。
“南街村集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合作搞的航天2号大豆育种项目,”张金岭告诉记者,“是项目合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进行项目合作,后者出技术,南街村集团出资金、管理。”
记者分别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育种研究中心主任孙永成、副主任钦天均求证,二人均否认了与南街村集团存在合作关系。“如果是合作,至少会签订合作合同。”钦天均说。
3月15日,在佳木斯绥滨县集贤镇的一处仓库内,记者获得两包25公斤装的“航天2号”豆种,包装袋上显示的经营单位仍旧为华伟科技。当记者向张金岭询问“航天2号”的审定编号时,张称“忘记了”。
根据《种子法》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为了保护作物品种安全及保障相关者的权益,未经相关部门审定的农作物品种,不得发布广告、不得经营和推广。
张金岭与记者签订的销售协议中,销售方的落款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育种中心290农场繁育基地。按照协议要求,张金岭在一个月内能够提供100万斤“航天2号”豆种。
所谓“航天2号”的大豆种子,“根本就不存在”,吕世柱说。作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宝清试验站负责人、被誉为“我国大豆卫星搭载航天育种民营示范试验第一人”的吕世柱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市场上以“航天”命名的大豆品种只有“航天1号”,这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宝清实验站从1992~1994年航空诱变大豆后代选育出的良种。目前,此品种还在试种和生产实验阶段。
吕世柱进一步称,要证明大豆品种是否为航空种子,要看培育的机构是否有跟卫星发射方签订的搭载合同,每克种子的收费合同等等。此外,太空种子要获得国家审定,也有严格的过程,有些种子从培育、试种、生产实验到专家鉴定及向省或国家相关机构进行审定申请,需要8年左右的时间。
2400万元的利润
记者查阅了从1989年到2006年中国大豆品种审定名录,并未发现有“航天2号”这一品种。
从2003年至今,据耿秀辉向记者介绍,“南街村集团的管理层先后有5人参与了这个290基地的工作。”
2006年7月,耿秀辉给南街村集团董事长写了封长信,指出“航天育种项目是彻头彻尾的大骗局”,希望得到重视,停止这种行为。但是,耿至今未得到任何回应。
“保守估计,按照每斤4元的利润,生产600万斤,单靠‘航天2号’的招牌,南街村集团获利不言自明。”耿秀辉说。
南街村集团销售大豆种子业务,在南街村内部相当隐讳。在南街村的网站“南街村集团下属企业”的网页上,列举了15家下属企业,没有农业开发公司和高新农业产业科技园,而销售豆种的业务,其网站、宣传册、书籍以及光盘影像资料中更是只字未提。在漯河市工商局和南街分局,记者也没有查到上述两家公司。
河南省工商局的档案资料显示:2006年全年,南街村集团的利润为310余万元,记者所掌握的南街村集团下属诸多子公司的资料显示,效益最好的河南彬海胶印有限公司2003年仅盈利327万元,而且在2001~2004年的4年中,仅2003年盈利,其余3年都是亏损,2002年竟亏损达1319万元。
“‘航天2号’的销售收入,有力地支撑了也可以说支持了南街村集团近几年的经营。”河南一位熟悉南街村的人士告诉记者。
仍在继续的骗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育种研究中心主任孙永成则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并不存在所谓的“航天2号”大豆品种,该中心也从未参与这一豆种的培育。“目前(大豆育种)市场状况有待规范。航天产品没有一个评定的标准去鉴别真伪,冒出了很多航天产品,有的甚至坑害农民。” 孙永成说。
据了解,南街村集团在法库县“万亩航天育种项目”,所谓经过卫星搭载的高科技品种,都是从私人手中高价收购来的。
据记者调查,现年69岁的张金岭是南街村集团董事长的远亲,因为在南街村辈分高,且退休前在临颍县政府机关(临颍县交通局)工作过,所以备受重用。
就在南街村集团以及张金岭进入东北之后,接二连三地发生让人匪夷所思的案件。
2005年10月,曾任万亩航天育种基地的“育种专家”赵相文,因在豆种销售中涉嫌诈骗,被公安机关通缉,赵随即逃亡不知所终,目前仍在通缉中。
记者获得一盘录像资料,显示2004年9月15~16日,南街村集团一位副总经理、南街村集团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在被害者之一丁某的陪同下参观位于沈阳、长春的种植基地。(《南方都市报》记者上官敫铭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编:金风
==================================================================================== 300:1384
中国太空南瓜PK欧美农民南瓜
神州五号太空育种 巨型南瓜重逾300斤(图)   出处:http://www.aweb.com.cn 2004-9-28 8:15:33哈尔滨日报
巨人南瓜亮相哈尔滨香坊公园
近日,哈尔滨香坊公园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
它是一个巨大的南瓜。这个巨人南瓜是驻哈“老虎团”生产基地自行培育,并经过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带入太空育种的。这种南瓜品质好,一般重量在300到400斤,是名副其实的“巨人”南瓜。

公开的谎言,立此存照。请看下题。            ——民主自由
============================================================================
英国农夫父子种出欧洲最大南瓜(图)——2008
2008年10月01日03:00 [我来说两句(7)] [字号:大中小]

来源:重庆晚报

据英国《每日邮报》9月30日报道,在英国多塞特郡沃韦勒姆市沃格莱特庄园农场,农夫父子最近种出了一个重达608公斤的南瓜(如图),一举打破了欧洲纪录。据悉,为了栽种出这个欧洲最重的南瓜,他们每天要给它浇80加仑的水,并在几个月时间中施了6吨重的肥料!台文
===================================================================================================
美国农户种出世界最重南瓜——2006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13:48 新华网
新华社专电美国罗得岛州一农户今年培育出一只重约676公斤的超级大南瓜。这只南瓜7日在当地南瓜大王比赛上亮相,有望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罗得岛州农户罗恩·华莱士今年种植的南瓜7日在当地一年一度的新英格兰南部地区南瓜大王锦标赛上亮相
华莱士说,种南瓜关键是要能够倾注心血,从4月一直坚持到10月。“种南瓜很麻烦,你要坚持才行,”他说。除了倾注心血外,还要天公作美。美国罗得岛一带今年多雨,农业部门官员说,这不利南瓜生长,华莱士的超级大南瓜算是“逆潮流”。
目前南瓜重量的世界吉尼斯纪录保持者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农民拉里·切肯种植的南瓜。他去年种植的一只南瓜重约661公斤,成为“南瓜大王”。
==============================================
美国农民种出世界最重南瓜(组图)——2007
记者: 来源: 环球在线 入稿时间: 2007年10月09日
世界南瓜称重冠军赛10月8日在美国加州半月湾举行。来自美国俄勒冈州的撒德·斯塔尔种植的巨型南瓜重达1524磅(约692公斤),一举夺魁。

一名参赛者在等待比赛开始

一名参赛者和他四岁的小孙子在一车巨型南瓜前休息

工作人员将巨型南瓜推到秤上

获得冠军的巨型南瓜重达692公斤和它的主人撒德·斯塔尔
(图片来源:英国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