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游注意事项2017:对有效教师培训五个主要特点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31:51
摘  要】为解决中小学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实现“有效教师培训”,需要用系统的观点整体考虑培方案设计、课程设置、模式运用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问题,从培训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培训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实现有效性。

【关键词】教师;培训;特点;有效性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有效教师培训”成为各级教师培训院校及其专职教师(以下称为“培训者”)必须研究的课题。“有效教师培训”就是教师培训活动的有效性,需要用系统的观点整体考虑方案设计、课程设置、模式运用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问题,具体到培训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培训的组织、管理等。笔者以为,有效教师培训具有以下五个主要特点:

一、培训目标:有效教师培训应是顺应参训者需求,聚焦问题解决的培训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们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使教师们困惑、焦虑,他们迫切希望获取他人的帮助,解决问题。因此,我们的培训目标首先要定位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这样的培训,必然是满足于教师学习需求的,受到教师欢迎的。为此,作为培训者要把以下两项工作做好:一是训前调研工作,即对培训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二是问题分析工作,即对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诊断。

遵照ISO10015标准,一个完整的培训过程管理包含以下环节:培训需求——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估——培训统计——培训数据管理。可见,培训需求是培训过程管理的起点。培训需求为教师培训机构制定培训计划、运用模式策略、评价质量效果等提供了依据。培训需求是制约培训质效的主要因素,一次有效的培训应该,也必须立足于需求。因此,培训需求同时也是培训的归宿。对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来说,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要求,培训需求至少有三个层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其中,教师个体主要根据自身情况,特别是个人专业发展目标提出的需求信息,是培训需求调研的重点。在组织实施一次培训之前,对中小学校和教师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已越来越被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并通过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予以实施。[1]开展训前调研工作的内容主要为了解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需求,以及学校、教师对培训机构的建议和意见,以达到设置培训课程和选择培训形式具有针对性。

问题分析工作包括以下内容:提交问题、分析问题、课程设计。首先,引导教师提交个人的教育教学问题给培训机构的教师。其次,培训机构的教师根据本次培训的主题,从中小学教师提交的问题中梳理出重点、难点、焦点和热点问题。第三步,培训机构的教师依据问题分析的结果,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围绕重点、难点、焦点和热点问题设计教学方案和课堂活动,指导参训者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相反,许多培训却是另一种状态,培训机构在没有调查研究和问题分析的情况下,仅根据培训主题安排几门课程,指派几位培训者授课。经常的情况下,这几位教师独自备课,写讲稿、制课件。这样的培训是很难有针对性的。

二、培训内容:有效教师培训应是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的培训

立足于当前,指的是根据当前教育改革和学科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本着解决问题的目标,调研、设计、实施教师培训。当前,教师培训已由第二轮的以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新教材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转向于深层次的以新课程教学难点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新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为主要内容,以素质提升、技能提高、能力发展,即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要任务的阶段,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效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创新等应成为当前培训的重点方向。

着眼于“未来”,指的是把研究将来一段时间内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方向的内容纳入培训,在内容上要体现“两新”:一是教育教学、学生学习等理论的新发展、新研究,二是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如果我们的培训内容不是这样,那么参加培训的教师们获取的只能是滞后于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陈旧的,或重复的知识,同时,参训者也就无法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技术。尤为重要的是,这样培训出来的教师是难以胜任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换句话来说,就是内容不符合发展要求的培训,是无实际效果的。然而,当下的教师培训的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者等传递的知识,却往往似手持着一张旧船票,想登上当时的客船,其后果可想而知。

三、培训方法:有效教师培训应是参训者主体参与的,自我导向的培训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学生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已是大家的共识。在教师培训方面,作为“学生”身份的参训者,都是有丰富经验和独特背景的个体,他们无疑是重要的培训资源。如果培训教学忽视这个课程资源,那只能是培训者讲、参训者听,只能是培训者唱独角戏,无疑是难以引发参训者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的。当培训课堂缺少“对话”(言语的、思想的),教学活动其实没有发生,岂谈培训的效果。对此,有学者指出,有效培训是以学员为本的培训,参与式培训大致有两层境界,一是学员参与教师的教学,这种参与重在学员思想的参与——学员的思想和灵魂受到培训教学言行的触动,思想结构趋于开放,学习意识主动激活,思维开始运转;二是教师的思想观念参与学员的思想建构和灵魂“改造”。学员经过学习新思想和反思过往实践、连缀、修正过往知识网络,形成新的图式,贯通新的知识脉络,并在行为倾向上开始发生变化。如此才可能是有效培训。[2]

参训者主体参与的培训,应该根据参训者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围绕参训者的现实问题,设计教学、组织活动。主体参与的培训,不仅仅是培训者与参训者、参训者与参训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培训者要根据课堂生成状态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如果不是这样,参训者只能是形式上的“参加”,而不是“参与”。

参训者自我导向的培训,应该是在主体参与的基础上,在对学习进程的自我监控、自我反思和自我发现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这种自我导向,不仅发生在培训课堂的当下,而且向教育教学实践延展。否则,参训者的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是难以真正实现的。

四、培训组织:有效教师培训应是“大合唱”,是“协奏曲”,而不是“独唱”和“自说自话”的培训

一次培训是由多门课程和数项活动组成的,因此培训者定不是由一人担当。由于一次培训有一个主题,就难免出现内容重复的情况。如果培训院校的组织者能够精心组织以下活动,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在研究课程设置时,组织者要根据培训需求调研获取的信息和参训者训前提交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内容,选聘培训者。应该是因课定人,而不能是因人设课。但是,参训者遭遇的培训往往却是根据有关文件、方案“已定”的培训形式、方法和内容,培训者也是基本上用本院校的专职教师,或与有关专家、特级教师等联系,由他们自己决定培训内容,即因人设课。

其次,组织者应安排培训者团队集体备课,围绕主题,统一“指挥”,协作“演唱”。培训者团队的集体备课,一定要在熟悉培训目标和培训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采用座谈会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电话,还可以通过网络(如“聊天室”、BBS等)等手段,把培训者“召集”起来研讨交流、研究课程,使其明确各自所教内容的目标和教学的重点。目前,这样做的教师培训院校并不多见,多数情况是培训者独自备课。

第三,组织者应要求培训者事先提交教学设计(讲稿、PPT文件等),并根据目标和重点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减少内容的重复,尽可能避免“蜻蜓点水”式(不能突出重点、内容贪全而肤浅)的教学。在这个方面,一些培训院校的组织者是不作为的,致使出现一些培训者把在彼处讲的内容“复制”到此处,几个培训者都谈到同一个问题的现象。可以说,这种现象是对参训者不尊重的一种表现。

五、培训管理:有效教师培训应是“问号”、“逗号”或“省略号”,而不应是“句号”的培训

培训管理实施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师培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培训管理需要形成一种基于现状环境的、立足于培训对象的培训过程管理和培训考核管理,依托培训院校和中小学的学习组织,全面、全程、到位、真实地实现学习监控,有效地落实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这里的培训管理指的是培训结束之后的管理。

“问号”,即参训者带着问题来,在听课、讨论、交流和活动中思考问题,在培训者和其他参训者的启发、帮助下解决问题,并发现新的问题。“逗号”的含义是,一次培训结束,只是形式上的完结,在内容上却是“继续”的,也就是参训者在后继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研修中进一步消化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巩固初步形成的技能,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省略号”则是指把短期集中培训(或远程培训)与长期的校本培训(校本研修)相结合,实现拓展,落实延伸。

然而,教师培训院校一般都在画句号,很少(或不愿意)把短期的集中培训向参训者的岗位实践研修延展,基本的做法是给合格的参训者发张培训结业证书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参训者培训时“激动”“心动”,而回去后一般“不动”“停动”。这可能是影响教师培训效果的原因之一。

因此,教师培训院校要在短期集中培训之后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布置参训者岗位实践研修(或校本培训)的任务,如进行小课题研究。二是对参训者进行跟踪,观察和评价他们的行为变化和能力发展情况。三是为参训者提供一个继续研讨交流,获取培训者跟进指导和其他参训者帮助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