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生殖器周围发痒:三位老红军广州“会师”忆长征 随“儿童军”转战万里最早抵陕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20:10:11

三位老红军广州“会师”忆长征

随“儿童军”转战万里最早抵陕北

来源:2006年10月23日广州日报A3版

 

昨天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胜利会师的日子。在广州,三位老红军也再次“会师”——聚在一起抚今追昔,畅谈红军长征胜利到陕北的记忆。昨天上午,铁道兵原政委宋维栻、广州军区后勤部原顾问田养泉、广东军区原副司令员黄彬在东园宾馆并肩而坐,讲述着各自不同的长征经历。文/广州日报记者刘晓星、李栋、刘旦

 

宋维栻——跟着“儿童军”18岁迈上长征路

    宋维栻15岁加入红二十五军;18岁,他跟随军首长开始了艰苦的长征,像宋维栻这样的“红小鬼”,在红二十五军并不少见。成员年轻,是这支军队的一个鲜明特点,曾被《共产国际》刊物称为“儿童军”。刘华清在回忆录中也提到:“从年龄结构上看,说红二十五军是‘儿童军’的提法是有道理的。长征开始时,包括几位军领导在内,都十分年轻: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年龄稍大的是副军长徐海东,也才34岁;营团干部,多是20岁出头;大批连排干部,大多是不到20岁的小伙子;军部机关的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也只有十七八岁。”

就是这支“儿童军”,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最先到达陕北;经历数百场战斗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却能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主动策应全局,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重要基础。

    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直到逝世前,仍担任着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理事。他那双被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所描述的“爪子似的伤残的手”,就是长征留下的永久印记。程子华的手腕被子弹打伤之时,正是宋维栻一直握着他的伤口,直至把他送上担架。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抵达了陕北保安县,与陕甘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宋维栻至今仍记得当地老百姓欢迎他们的歌谣:“一杆杆红旗空中飘,红二十五军上来了,来到陕甘洛河川,劳动百姓好喜欢。”老人家自豪地唱起了这支秦腔,说:“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的红二十六军会师后,苏区群众的情绪都很高,人人争着参军、参战。

 

田养泉——把介绍信缝在衣服里奔赴游击队

    “红二十五军是最早抵达陕北的队伍,你可是见证人啊!我们是最早会合的!”宋维栻拍了拍坐在一旁的田养泉说。93岁高龄的田养泉笑着点头认可,他在陕西省立第一职业学校读书时便参加了党的地下组织。1932年,田养泉和另外两名同学根据组织指示,离开学校奔赴游击队。三个年轻人以学生的模样,每人背着一个书包,把介绍信缝在衣服里,匆匆上路。

在游击队里,他们面对的不仅有恶霸地主武装,还有国民党的主力部队,战斗非常频繁。游击队活动常常在晚上进行,白天则在壕沟或群众家中隐蔽待机。后来,按陕西省委、陕北特委指示,渭北游击队组织成正规红军,编为红二十六军的四军团,接着便北上陕北扩大部队。红军长征时,田养泉一直留在陕北,跟随刘志丹在陕甘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成为当时红军抗日的前沿。

1935年9月,在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一份过期的《晋西日报》上,有一则关于陕北苏区的信息:“陕北刘志丹赤匪部已占6座县城,拥有正规红军5万余人,游击队、赤卫队和少先队员共20余万人。”虽然,那报纸夸大了刘志丹的队伍规模,但毕竟让这支茫然北上的红军队伍看到了希望——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有了目的地,再有700余里路就到家了,冒险北上的红军前途终于柳暗花明。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田养泉见证了这一中国革命意义重大的一刻。

 

 

黄彬——胜利会师最开心可以吃上大饼了

    今年85岁的黄老14岁时就当上了“红小鬼”,先后干过通信员、号兵、警卫员、排长等,一步步从长征中走过来。当年,他在红二方面军,1935年11月自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出发,1936年10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纵横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

黄老回忆到,长征刚开始的时候,他啥也不知道,只知道跟着队伍走,不要掉队。有一次,实在是太累了走不动,跟丢了队伍,后面的敌人离他只有几百米的距离,一边追一边喊着:“抓活的,不要打死他!”“眼看敌人越来越近了,当时突然不知从哪里来的力气,什么都不顾了,一个人拼命向前跑,不敢停一下,一直跑了两公里多,终于看到了自己的部队,心里就踏实下来了。以后再也不敢掉队了,一旦掉了队,就很难再追上了。”回忆起那次掉队的经历,黄老说,“当时也不知道害怕,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我一定要找到我的部队。”

    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甘肃、宁夏交界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两军会师后,红一方面军送给红二方面军大批的物资。黄老回忆说,“会师”把他们这些红小鬼高兴极了,到处都是胜利的欢呼声。让黄老印象最深的是终于可以吃上大饼了,不用再吃青稞麦子了。“当时用骡子托着很多大饼,虽然硬邦邦、干巴巴的,但我们还是吃得津津有味,首长看我们吃得这么急,马上叮嘱我们,慢点吃,一边吃一边喝水,不然会把肠子弄穿的。”

www.cntdb.com铁道兵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