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老人疝气的治疗方法:知识信息超载碎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24:59

1.信息超载

网络的出现、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洪水般涌来,令人应接不暇,手足无措。21世纪不是信息缺乏、而是信息超载的时代,以至于有人惊呼:我们身处在信息的海洋中,却因为缺少知识而饥渴。所谓信息超载,是指信息接收者或处理者所接收的信息超出其信息处理能力[1]。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世界的信息和知识都处于大爆炸状态,造成信息量大、信息质量差、信息价值低等问题,信息超载的现象也随之而生。如何处理海量信息,让它们成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是每个人将要面临、或正在面临的一大挑战。

信息超载产生的机理,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阐释。第一、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人类的工作记忆系统同时加工新信息的容量非常有限,为了使加工得以顺利进行,当前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量不能超过工作记忆容量。[2-3]当信息量过大,以至于超出工作记忆容量,导致加工难以顺利进行的时候,信息超载就发生了。有论者认为,网络学习环境至少通过三个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1)信息的非线性结构,需要占据部分认知资源;(2)学习者信息技术水平,影响其“心理能量”的付出;(3)信息的开放性与丰富性,可能消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4]这种种情形都有可能导致信息超载的发生。

第二、根据神经生理学研究,人类的大脑是由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构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外界的刺激(信息)通过眼、耳、口、鼻、身内的感受器接收,先产生感受器电位,然后转化为神经冲动,沿着专门的神经通路,上传到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与大脑的神经元网络相联系,从而引起知觉。感受器在把不同形式的刺激转变为跨膜电位变化时,不仅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将刺激的部位、强度、速度等属性的信息也转移到感受器电位以及传入神经冲动的序列中,这一过程称为感受器的编码作用。但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在每一次兴奋后,都会有一个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再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反应。因此,神经冲动的频率是有上限的,最大频率不能超过绝对不应期的倒数。此外,特殊感觉系统的感受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当外界刺激强度过大、变化过快时,可能无法响应,这些都可以解释信息超载产生的原因。

2.知识碎片化

人类学习面临的第二大挑战是“知识碎片化”。所谓“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5]。知识碎片化,是指我们获得的知识不再完整、系统,而变为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整合,形成新的个人化知识体系,是我们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对于知识碎片化产生的原因,笔者用“三只打碎的花瓶“的比喻来进行说明:

互联网是第一个打碎的花瓶。以前,我们的知识体系是被专家们按照学科分类方法精心组织起来的,每一门学科都像一个精致的花瓶。记载这些学科知识的书籍,根据某种内在逻辑,将一个又一个知识点按照线性结构串联起来,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教科书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我们的学习也被要求按部就班依次进行。但网络改变了这一切,网络以一种与书本完全不同的结构方式构成。它不像书本那样,是一种按先后顺序依次排列的线性结构,而是通过一种超级链接形式将所有的信息或知识点,连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三维立体结构。而且这个三维网状立体结构还不是稳定的,永远处于变动之中,还在不断扩大、不断更新、不断变化。所有的信息或知识点都通过一个个网页来呈现,每一个网页都有很多个跳转的可能。每一个网页就像一个个破碎的瓷片,你不知道你将看到的下一个瓷片是什么样子。不像书本一样,你只能一页页地往下看;在网上,你有很多个不同的下一页,你有很多种不同的选择。下一个瓷片可能与这一个瓷片有关,也可能完全无关。于是,你看到的就是一个个碎片。有很多东西在诱惑你,你为未知的事物所吸引。除非你意志特别坚定,目标特别明确,否则你很难得到一个完整的东西。

快节奏的生活是第二个打碎的花瓶。在城市里,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快。越是国际化大都市,人们的脚步就越快。生活的节奏越快,意味着我们的时间被切割成越来越碎的片段。很多人的时间是按小时、按分钟、甚至按秒来计算的。争分夺秒,在当下并不算一个夸张的词汇了。时间的碎片化,必然带来学习的碎片化。你很难再抽出整段的时间去做一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事情了。于是,移动学习、微博、短信、文化快餐等等应运而生。你不再沉思、不再深刻、不再从容,因为你不再有时间慢慢思考。

建构主义是第三个打碎的花瓶。建构主义理论告诉人们,知识不能通过教师的讲授而传递,必须自己在真实情境里,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主动进行意义建构。所谓真实的情境可不像书本上讲的那样简单明白,它包含了太多复杂的信息,一切都是糅合在一起的,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你必须自己去发现有用的东西,老师只能充当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要“导而不教”。建构主义强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而这恰恰也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们由于缺乏学习经验、协作技巧和信息素养,往往像无头苍蝇一样寻找了半天、讨论了半天,得到的依然是一堆知识的碎片,需要今后更长的时间才能把它们组合起来。

    正是因为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使得“知识碎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

    从另一个方面看,知识的碎片化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有助于我们摆脱前人的思维定势,更快地进入知识创新过程。就像零散的积木更容易拼装出不同形式的建筑模型一样。随着知识与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和计算机存储与运算能力的大幅提高,传统的知识记忆式学习和常规的推理运算已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做计算机不能做的事、拥有与众不同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过去人们常常把学习、应用和创新看作三个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阶段。学习是为了继承前人的知识,应用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而创新则是在学习与实践之后的升华,代表着一种质的飞跃。今天则要求大家将三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学习就是建构,而建构孕育创新。经典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到的“意义建构”,还主要指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笔者所主张的“建构”,则包含知识的创新。为此,笔者提出“为创新而学习,对学习的创新,在学习中创新”,作为网络时代学习的首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