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不畅: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八)宋代四位宰相的祖德事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09:51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八)

——宋代四位宰相的祖德事迹

     昨日读宋代的苏轼的《三槐堂铭》,读到里面的一句话,“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这篇文章大概是说宋朝的王祐做官正直。他的儿子王旦后来成为宰相的事。因此,苏东坡以自己的所见所闻,相信做官有道德,厚恩施于他人的。子孙后代一定能够显达。以下我选取章得象、曾公亮、司马光、范纯仁。用这四位宋代宰相的祖辈积德累仁的事迹,来说明“积善余庆”的道理。 

    北宋宰相章得象,字希言,远祖是福建泉州人。后搬迁到了福建浦城。他的母亲怀孕时梦见有位神仙送给她一只玉象。所以为儿子起名叫得象。他是进士出身。担任过大理评事、玉山县知县、台州知州、南雄州知州、洪州知州、右谏议大夫、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副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等职务。章献太后临朝时期,宦官势力正兴起,太后每次派遣内侍到学士院,章得象必定很严肃的对待,或不说一句话。到他掌权时。抑制一切想依靠他当官的宗党亲戚。章得象当宰相前,福建一带有传说“闽江会出宰相”。到章得象做宰相时,闽江果然水浅沙露,不用船就可以度过。以因果的道理而推。章得象能做宰相,到底他的祖辈积下了什么阴德呢?这事要从章得象的高祖章仔钧说起,五代十国时期。章仔钧担任闽国西北行营招讨使,屯守浦城西岩山,一次,被南唐兵包围。章立即派出校尉王建封和边镐二人向建州求救兵。因雨误期,按律当斩。章仔钧的夫人练氏有好生之德,设法保全二人性命,后来二校尉投奔南唐为将领。后晋天福八年,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次年到福州为闽王,改大殷为闽国,国都仍设在建州。南唐国乘王延政初定福州,派查文徽率兵攻打建州,用王建封为先锋,边镐接应,破城,王延政投降。当时章仔钧已死,当年被练夫人所救的边镐和王建封二人为了报恩。备了金银布匹赠送夫人,同时还交给一把白旗,说:“唐兵就要屠城,请夫人将这旗子插在门前,以免兵士误犯。”夫人毅然退还金银布匹和白旗。并郑重地说:“你们如果顾念我的恩德,望保全此城。若非要屠杀,则我家愿与全城共死,不愿独生。””。边、王二人受感动,因此设法保住了全城百姓。这件事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有记录。在清代吴任臣编著的《十国春秋》中也有描写。夫人死后,建州百姓感激她保护全城性命的恩德,打破城关不得建墓的惯例,将练氏夫人墓建在州署后堂,立碑称“全城众母”。1990年,建瓯县人民政府在夫人墓前立练氏夫人铜像,并刻练氏夫人传略,以示纪念。因为练氏是章仔钧的夫人,所以章姓的子孙。繁衍兴旺。还出了状元和宰相。我从前听师傅说,“以造祸为根,子孙衰绝。以积善为根,子孙繁盛”。此语实是经验之谈。

   

北宋宰相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进士出身。曾担任会稽县知县、天章阁待制、郑州知州、参知政事(副宰相)、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等重要官职。受封鲁国公。得到宋仁宗的器重。一生有建树。政绩卓著。曾公亮的祖父曾穆,担任过德化县县令。他对后代的教育严格,曾告诫儿子不得表露家父县官身份,不得好逸恶劳,不得拿取他人赠物,养成“清约自持”的品德。鼓励儿子随同农家孩童上山劳动,从小体尝百姓的艰难。曾穆经常深入乡间,他发觉不少村民腿部异常粗大,俗称“粗腿病”,医学上称“血丝虫病”。为此,他寝食不安,经细心查访和观察,得知当地环境卫生差,饮水的沟渠污染,以致血丝虫易传入人体。遂发动当地民众清理卫生,多凿水井,保持水源洁净,于是改善了这种情况。他对民间案件的审理,细致谨慎。以义理断案,不制造冤假错案。一次,村民抓来“窃贼”,经审问,被告大喊冤枉。诉说家父早逝,老母卧病,家养耕牛夜放草舍被人牵走,适逢农时急需耕种,近处田野放牧一牛,呼唤周遭无人应答,只好随手牵来应急。养牛主人是豪强,一口咬定为盗贼。知县大人并无偏听原告一面之辞,却认同被告的申辩:山地牛耕,光天化日,岂能隐匿。提问乡人,得悉被告口供属实又无前科劣迹,此乃无心之过,当场判其无罪。之后,曾穆还亲临被告茅舍探望其长期卧病老母。并捐出自己的钱财,帮助被告买了一头牛犊。曾公亮的父亲曾会。考中过进士的榜眼。担任过刑部郎中,曾会为官清正廉洁,关心黎民百姓的疾苦。他做两浙转运使的时候,正当旱灾严重,百姓在饥饿中纷纷离乡背井,流落他乡求生。可是权臣丁谓,不体恤人民的疾苦,征调人力服钱塘捍江的劳役,民工病死的人很多,丁谓竟然不顾。但是当时人都害怕丁谓的权势,文武官员里面没有一个提出异议。只有曾会向朝廷提出来,使这项祸害民众的劳役停止。因此百姓得到安宁。曾穆和曾会。父子两代人做官都崇德爱民、务实济世。后人更出了一位宰相。这个事例对那些“从政者”,给予一个很好的启发。

 

北宋宰相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宋仁宗宝元初考中进士。担任过大理评事、并州通判、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等官职。提倡德政。反对新法。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编撰了《资治通鉴》。《宋史》上有许多关于他的感人事迹。司马光的曾祖父司马政是一个平民。在山西夏县涑水乡,他守着几亩地,耕作简约,以读书为乐。但是他对儿子司马炫的教育有义方。后来司马炫考上进士,他在耀州富平做一县之长的时候,有一人犯了杀人罪,按律处决了,但杀人犯的妻子和女儿从此无法度日,生活艰难无比。妻子只好卖掉女儿,司马炫听说之后,便立即分出自己的钱财,月月供给。当杀人犯的妻子知道他是一个好官,靠俸金度日,还拿来一部分周济自己,便决意要把女儿送给他为妾。司马炫说:“我杀你丈夫是维持国法,我送你钱财也只是因为同情。无需什么报答?”叫来妻子,把那女孩认作养女,让妻子把女孩装扮起来,夫妻俩作主,将女孩嫁到了一个好人家。这件事,在当地引起过很大的震动。司马光的祖父司马炫到富平县做县令不久。就使境内大治。他以气节闻名乡里。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也是进士出身。做过光山县知县、天章阁待制、杭州知州等职。以清直仁厚闻于天下,号称一时名臣。司马光以上的几代人都看重礼教。而且祖父和父亲做官时都本份正直。司马家族还一直传承着“诗书是家魂,俭廉是福根;不出骄奢儿,司马运长存”的家训。这些对司马光后来成为“儒中圣贤”、“济时名相”有着很重要的家风家教的基础。今天的“为人父祖者”“为官从政者”怎能不以此为榜样呢?

    

北宋宰相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的次子.进士出身.担任过襄城县知县.签书许州观察判官.襄邑县知县.江东转运判官.侍御史.和州知州.庆州知州.齐州知州.右谏议大夫.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副宰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宰相)等官职.他为官正直.爱民济世.存心行事很有其父的作风.关于范纯仁的父亲范仲淹.他是儒者中的大贤.曾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的位置.为官务实爱民.他的政绩卓越.在《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有详细的记载.在<范仲淹传>的末后.写史者对他的生活作风做了很高的评价. 说他内刚外和.很孝顺.母亲活着的时候还很贫穷.后来虽然发达了.但是除了宾客来访.自家很少吃肉.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够用而已.“而好施予”,“泛爱乐善”.开设义庄.以供养贫弱的族人.用今天的话来讲.范仲淹于做官之外.可以算得上是一位乐善好施的慈善家了.把自己的钱财大部分拿出来做慈善的宰相.只怕在历史上也不多见.他的所做所为.很长远的影响到了他的后人.对此,民国时期的高僧印光法师评价说:“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苏州范家,为古今第一。自宋文正公(指范仲淹)以来,直至清末,八百馀年,家风不坠,科甲相继。可谓世德书香之家。”范仲淹的子孙后代.十分的繁盛.历代皆有从政为官者.如清初宰相范文程.就是范仲淹的十八世孙.范纯仁后来能够继承他的父亲范仲淹的事业.也做到了宰相.这应该就是范仲淹积善的感应吧.

   

以上所举的四个事例.其中,曾公亮.司马光.范纯仁的父祖辈,都是以从政为官者的身份来栽培的.他们不仅能济时济民.而且能给自己的子孙留下福荫.遍阅离我们不远的.某些近现代政坛上的大家族.曾经叱咤风云.却没有为国家和人民做什么实事.有的甚至还祸国殃民.这些人中,除极少数人的祖先的“余荫”还未用尽.子孙仍在享一点福.大多数人的子孙都退出了政坛.而反观曾公亮.司马光以及刘统勋等,他们的祖父和父亲.其实做的官都不大.也并不显赫.只是“为政以德”。真正做了许多利国救民的实事.他们的子孙却登上了治国安邦的大舞台.都做到了宰相.更何况练夫人只是一个女人.尚且能备德修身.存心救人.以这样的善功.其后代章得象也成为了宰相.“故德积者昌,殃积者亡。观其所积,乃知祸福之向.”这句出自《黄帝经》的话正是对此问题的最好总结.希望有缘读此文者.可以受一点点启发.我们大家能共勉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