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缝针怎么缠扣:大暑游吐鲁番 ——新疆“火洲”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22:55
大暑游吐鲁番
——新疆“火洲”印象
本报记者 赵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8月13日   第 07 版)


吐鲁番女孩摘葡萄

火焰山

巨型温度计
赵珊摄
炎热干燥的吐鲁番被称为“火洲”,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我有幸在今年大暑之日来到吐鲁番,体验了一次火烤之旅。
走近凝固的烈焰
感受吐鲁番的热文化,当首推火焰山。《西游记》让我们对火焰山再熟悉不过。离开吐鲁番市区向东北方前行,大约经过10公里,一座赭红色的褶皱山体进入视野。火焰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尔塔格”,意为“红山”,东西走向,长98公里,宽9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
下车前,我再次涂上高倍防晒霜,穿好长袖衣衫,尽量不把皮肤暴露在外。走出车门,热浪瞬间侵入整个身体,火烤一般,热辣辣的空气把人紧紧地包裹起来,四周空阔如野,借不得一草一木的阴凉。
只见眼前的火焰山在烈日照射下,红色的山体褶皱灼灼闪光,四周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毒辣的阳光不一会就把眼睛刺得生疼。再看热浪包裹的火焰山仿佛就是凝固的烈焰,向人们展示着火的威力。炙热的阳光倾洒在茫茫戈壁上,没有植被,没有河水,一片荒凉。
世界上最大的立体温度计——火焰山“金箍棒”旁围满了很多游客,水银柱在烈日下不断上升,我把67摄氏度定格在相机里。67摄氏度,足以为我省下描写炎热的形容词了。
景区设计颇具人性化,考虑到游客不能长时间置于暴晒中,火焰山地下修建了一座博物馆。我们从滚烫的温度计旁跑进博物馆,顿感清凉。
博物馆讲述着火焰山被掠夺的屈辱历史……在火焰山南麓的戈壁荒漠中,保留着许多历史文物。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日本等国以探险为名,在我国西北地区(古丝绸之路沿线)肆意地掠夺。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这些精美壁画,都是复制品,真迹被盗或被破坏。火焰山的烈焰仿佛在无声地控诉。
吐鲁番的水藏在葡萄里
沿火焰山向西,来到一个沟谷。这里小溪环绕,溪流两侧尽是层层叠叠的葡萄架,郁郁葱葱的藤蔓带来了绿色清凉,花草果树点缀其间,农家村舍错落有致,山坡上还有许多专门晾晒葡萄干的“晾房”。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吐鲁番葡萄沟。
我跑到葡萄架下,暑气立刻消减了大半。这里和炙热的火焰山仿佛两个世界。火焰山上烈日炎炎、寸草不生,葡萄沟内却流水潺潺、凉爽宜人。
记得小学课文《葡萄沟》曾描述:“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这景色今天终于呈现在眼前了。有的游客闲庭信步,有的游客仰首观赏一串串珍珠般的葡萄,有的游客坐在长廊下品尝刚刚摘下的鲜葡萄。
我喝着鲜榨葡萄汁,放眼远望、环顾、近观、仰望,满眼都是葡萄,俯视脚下,地上也洒满了葡萄的影子。葡萄沟,着实是葡萄的世界。葡萄沟内栽种无核白、马奶子、红葡萄等近百种葡萄。特别是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营养丰富,其含糖量高达20%-24%,超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
有人说:干旱少雨的吐鲁番并不缺水,水不是以水的形式,而是以葡萄的形式存在的。葡萄沟香甜的葡萄要得益于吐鲁番的“热”,正是由于日照时间长,有利养分的积累。吐鲁番的“热”带来了葡萄,葡萄又还给吐鲁番香甜和清凉。
“火洲”的地下长河
离开火焰山葡萄沟,我迫不及待要去看看吐鲁番的地下长河。在吐鲁番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壁滩上,只见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形如火山锥,这些就是坎儿井的井口。
坎儿井像吐鲁番的葡萄一样闻名中外。它是吐鲁番这个极干旱地区特殊的灌溉系统。吐鲁番的坎儿井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走进坎儿井博物馆,细细了解坎儿井的前世今生,不得不赞叹吐鲁番各族人民的智慧和与恶劣自然环境搏斗的勇气。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河水,使沙漠变成绿洲。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
当地百姓把春夏时节的积雪和雨水引下山谷,利用山的坡度,由高向低打若干口立井,再将立井逐次从地下挖通。坎儿井在地下暗渠输水,流量稳定,不会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蒸发,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如今,坎儿井仍然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
博物馆的坎儿井实物是米依木·阿吉坎儿井的下游部分,这条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地区最有名的坎儿井。游客在博物馆不仅能了解坎儿井的历史,还能实地感受坎儿井的魅力。我穿梭在100多米长的地下参观通道,能清晰地观看坎儿井,低头看明渠,弯腰看暗渠,抬头看竖井。
炎炎夏日,在吐鲁番既能感受酷热,也能品尝香甜,还能体验地下长河的清凉和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