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布电脑包文案:让孔子最失望的弟子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15:11

让孔子最失望的弟子是谁?

刘宴斌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私学的开创者,一生诲人无数,其中贤人七十二。但是,就在这七十二人当中,曾经有一个人,十分的不被孔子看好,甚至多次惹来孔老夫子的破口大骂。这个人是谁呢,一向注重礼节的孔老夫子又为何对他破口大骂呢?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也称宰我。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曾经跟从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又多次受孔子派遣,出使到齐国和楚国。

 

  看到上面这段人物介绍,大家心中或许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你说的那个惹孔夫子生气的主人公就是他吧?

 

  没错,就是他!

 

  宰予能够进入“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这些精英阶层,是有他的道理的。宰予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他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尤以“利口辩辞”而著称。他敢于质疑孔老夫子的言论,并且还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除子路之外,又一个敢于从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

 

 

             

                        (宰予古画像)

 

 

 

 

  他第一次惹孔子生气就是因为他的“利口辩辞”。

 

  早在孔子出生之前,整个大周朝都在流行一种礼节——那就是父母死后,子女都要为之守孝三年,也就是“三年之丧”。

 

  但在当时礼坏乐崩的时代大背景下,很多人对此都提出质疑。质疑的并不是守孝本身,而是守孝之外的繁文缛节——三年之内,不准吃好的,不准穿好的,不准听、奏音乐,见了外人不准行礼;不准······如有违犯,那便是不孝!

 

  孔子是谁啊,那可是为了维护“周礼”,倾其一生的人啊!所以,孔子从内心深处对这些人感到厌恶。

 

  但令孔子他老人家没有想到的是,别人说说也就算了,可不久后,宰予就专门为此事“请教”了一下自己。

 

   宰予认为:“三年之丧”所包含的繁文缛节早已过时,跟不上时代的大潮。再说了,三年那么长时间,一个人成天在家窝着不能工作、游玩(最早的宅男宅女),那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与生命;见人不行礼,重要的礼节必然渐渐都淡忘了;三年不听、奏音乐,三年之后也就不会弹琴奏乐了;三年之内不准吃好的,如果两年之后好友来访,我杀只鸡来招待他,那么吃饭的时候,我们全家人都只有看的份······

 

  因此,宰予最后给孔子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可改为“一年之丧”,其中的繁文缛节也大可不要,只要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孝意即可。

 

  没想到宰予的这句话刚出口,就被孔子反问到:“如果你的父母死后不满三年,你便吃那米饭、穿绸衣,你能心安吗?”

 

  令孔子惊讶的是,宰予竟坦然地回答道:“当然心安啊!”

 

  孔子当时那个气啊,脸都红了。

 

  扭头大声说道:“好!好!你既然觉得心安,那你就去做好了!只要是君子,在这三年之内,都不吃好的穿好的,不听乐曲!”

 

  宰予见老师动真格的了,就主动退了出去了出去。

 

  孔子摇头叹道:“这个宰予啊,真是太不仁了!”

 

  大家知道,孔夫子可是一辈子都在倡导一个“仁”,他现在给宰予一个“不仁”结论,也就是对宰予表示失望了。

 

  后来又有一天,宰予中午吃完午饭有点犯困,就回宿舍小睡了一会。但就是这一小会,给孔夫子当场逮了个正着。

 

  孔子见状,扭头就走,一边走还一边骂出来那句流传千古的‘绝骂’:“腐烂的木头,永远都不可能雕刻成精美的器物,用粪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已经没有什么用了!以至于后来宰予在问他有关三皇五帝道德问题时,夫子竟藐视地说:“这也是你配问的问题么?”

 

  至于此时,孔子对宰予彻底失去了信心,对其已经不抱有任何的期望了!

 

  其实,作为年轻人,宰予的想法是很符合潮流的,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但他偏偏拜了终生都在致力于恢复‘周礼’的孔夫子为师,两人对于一些问题的想法与看法必然会发生矛盾,这一矛盾有时会超越出了狭义的‘代沟’,上升到了意识——即保守与维新。

 

  但归根结底,宰予毕竟是孔子的弟子,其主流思想还是在遵循着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