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的见面课:从日本经济历史看中国未来股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0:12:22

【无题1】

现在,我们一提到日本经济,总是说日本失落的20年等等,或者把最近20年的失落直接与日本当年的泡沫经济相连接,并且在这方面找因果联系。当然,比如郎咸平教授的观点等等,还有美国人的日元汇率阴谋等等观点就很流行。

不过,我倒是觉得可以从其他一些方面来分解这些问题。当然,我也不急于找出任何结论,我想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把一些问题罗列出来,毕竟我们不是学者,而是投资者,我们也不需要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来靠讲座来赚钱。

如果要想理解日本1990年代到目前的经济上的问题,那么不得不去回顾和思考日本经济得以高速增长的原因,以及在泡沫经济产生之前都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日本会迎来那样巨大的泡沫。

大约,日本在1970年之前,和目前的中国的发展历程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就是依赖于市场经济自身释放生产效率来实现了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但之后开始就不同了。当然,如同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相类似。

【无题2】

我想,我们周围不管是投资者还是经济学家或者其他什么人,对于比较日本经济历史与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是非常有热情的,尤其希望从中能得到一些对未来中国股市的走向方面的些许答案。

不过我倒是不这么认为,我想中日经济的历史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且他们可能并非总是沿着类似的轨迹前行。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会如何,不过简单比较一下过去的一些事项,也可以大体可以感知一些两国经济发展历程以及面对问题时解决方式上的不同,当然这些不同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用“四因说”中的“目的因”来考虑,因为利益结构的不同,其变化的“目的”就有着非常的不同,再从“动力因”来考虑,两国在不同阶段的社会形态及所能形成的竞争优势也非常不同,还有诸多不同之处。

比如,从经济发展过程而言,2010年的中国经济可能有些类似于1960年代末期(从发展历程以及如本币汇率的压力而言),或者1973-1974年的日本经济类似(从面临的石油危机而言)。

显然,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5-10年间,我们的应对方式和当时的日本的应对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异。如,在第一次面临本币升值压力时,日本坚决拒绝配合美国来升值,而在10几年后的1985年左右才开始升值。在应对石油危机方面,处理方式也非常不同,比如日本采取了科技创新的策略,而目前中国虽然一直可能期望努力做到产业转型,但收效甚微。


【第一次石油危机的问题】

也就是1973-1974年左右的那段时间。

这一次石油危机直接导致的,日本结束了高增长福利时代。

实际上某种程度上和目前所面临的中国对大宗商品的依赖程度类似。也就是,在当年,日本需要的,就会涨价,而在本轮大宗商品泡沫中,我们所面临的,只要中国需要的它的价格就会上涨。

还有一个类似的,在高增长福利时代结束的时期,日本面临的是,在缺乏高增长的情形下,整个经济体很难吸收过剩的产能。这一点和中国类似,一旦GDP增长率下降,那么面临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就业压力的问题,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日本采取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做法。而中国目前所采取的刺激经济的做法。

但问题就在于,最终决定经济是否能够有效发展的,依然是生产率的问题,虽然经济刺激能够解决库存的问题,但无法解决经济结构的问题。

也就是我们在未来可能依然要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环境成本带给我们的竞争优势,而不是因为我们的生产效率有着迅速的提高。

(这里所说生产效率,当然,城市化进程,以及市场化本身所释放的能量,是一种自然的能量,它可以提高基础的生产效率,但这个过程总会达到*并衰竭,比如高增长福利时代的结束)。

有些数据可以看出日本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程度。日本在能源方面,73.5%依赖于石油,而石油的超过99%依赖于进口。

【广场协议前后的新产业的问题】

在1985年前后,尤其在日元开始出现升值时,日本并没有进行新产业的改革,也就是自从1970年代以技术创新获得成功增长后,它并没有找到下一个能够大幅提高自身生产效率的产业。

从1980年代下半期开始,虽然日本的投资增长很快,但更多的是对产能的投资,而不是对技术创新的投资。

不过据说当时也有一些错误的统计和判断。

比如,当时把“泡沫技术”归类到了“技术创新”范围之内,结果让政策制定者看起来,技术创新并没有停滞下来。

所谓“泡沫技术”就是相对“实用技术”而言,也就是,这些技术会让人喜欢,但并没有增加实际用处。

(比如拿智者兄的桥梁行业而言,日本不是继续研究怎样建造更牢固实用的大桥,而是把很多技术研发投入到了怎么让大桥看起来更漂亮。不过在泡沫和自信膨胀的时期,通常可能都会这样。)

而在同一时期,也就是美国信息技术领域得到巨大发展的时期,日本开始出现大幅度的落后(在信息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方面,日本相对美国而言,投入就相当少)

日本则在同一时期忙着金融投机,因为这个看起来赚钱更快,而逐渐开始失去在制造业等传统领域的竞争优势(没有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或者没有能够在一些新的领域产生新的竞争优势,过多的资源投入与服务业或金融投机业)。

【杂谈1】
当日本从60年代末第一次面临危机以来,即便他们非常困难,但一直以“稳定”为第一要务。(当然,这样的做法一直延续至今,这也是日本相对而言政府清廉,以及即便有很大的社保缺口等问题,但贫富差距非常小,以及社会相应公平的原因。)

不过,在这方面中国的做法可能倾向于“稳定”与“发展”为并列第一要务。这一点的略微差别,可能导致非常大的不同。

上面我看智者兄写到,以稳定为前提,但是这个确实有些不同。一个是稳定的程度的问题,一个是概率以及为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需要在未来付出多少成本的问题。

比如我说日本70年代以来的追求稳定,是指他们基于稳定的考虑(也就是为了获得稳定的结果)而采取的策略。

还有,房地产,如果我们继续采取继续放任的态度(或者政策),那么的确可能会影响“未来稳定的结果”和导致“潜在不稳定的后果”等等。
所谓追求“稳定”还是追求“增长”的问题,也就是追求“稳定的结果”还是“稳定的增长”的问题,当然不是说,稳定了就不增长,还有增长了就不稳定。而是说他们之前应该有某种协调的关系。

如同某些活跃的化学元素那样,如果过于活跃,那么他们总是可能会不够稳定,为了保持这些化学元素的稳定保存,那么可能就要采取别的一些对策,比如牺牲他们的活跃性来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稳定性。

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每个人每个经济体自然都是希望在稳定的基础上保持增长,但这个的确是很难的东西。比如,经济刺激的问题,当然单纯而言经济刺激如果刺激多了,当然会让经济增长,但这个可能是以“未来可能的不稳定”(不管是经济本身还是政治,或者是社会层面)来换来的。当然,因此每个经济体也不可能采取无限制刺激的策略。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不是我们所能解决的或者思考出结果的。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对于未来可能导致的不稳定的结果,我们应该采取略微保守一些的策略,比如主动放慢脚步来提高未来稳定结果出现的概率呢?还是继续保持增长,而提高未来不稳定结果出现的概率呢?这是一个问题,即便是后者,也只能说是不稳定结果出现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未来如何演变我们总是不知道的。

但是也可以考虑一些非常极端的问题,比如,房地产价格如果再上涨1倍,那么我认为不稳定结果出现的概率就会高出不少。如果保持目前的房价,虽然不是很确信其概率会如何,但如果用化学元素考虑的话,不稳定因素的活跃性还是有相当程度的。

【逆工业化的问题】
在日元升值的背景当中,日本的企业开始转向了“服务业”(广义,包括如土地储备、房地产开始、甚至包括高尔夫球会员证和字画等等),企业开始对继续提升生产能力(包括对新技术的开发)缺乏动力,增加更多的设备投资意味着亏得更多(比如中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的恶化)。

比如,当时有这样一些数据。从日本的一些大企业的利润结构(税前利润)来看,金融利润所占的比重相当之高。如丰田是37%,松下是58%,甚至如三洋和五十铃这样的一些企业,超过了100%,也就是他们利润全部来自于金融部门,而主业部门是亏损连连。

这个时期,日本企业开始忘记他们的竞争优势的来源(比如1970年代开始形成的技术创新带来的竞争力)。

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日本失落的20年,可能并非因为泡沫破裂对他们的打击过大,而在于日本经济体本身的竞争优势开始丧失。也就是,日本必须保持不断的技术创新,并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才能够令他们的产品具备国际上的竞争优势,而日本将过多的资产分配到得非制造业部门。另外,日本当时的工资水平已经相当之高,和目前差不多水平。任何时候,不管我们把经济学想象的多么复杂,最终还是最为基础的常识起着作用。

** 京瓷,这个公司倒是很有趣的,因为目前JAL的事情,中国可能对稻胜和夫比较熟悉了。它是少数一些能够手握大量现金而不参与轰轰烈烈的房地产领域的企业之一。

*** 本币升值对股市的影响问题,实际上也是我在2006年的时候谈到过的。或者也是从2004年开始我所重视的投资领域。从日本的本币升值时期而言,因为有着上述这些特征,也就是说在本币升值时期必然会发生一些事情。比如巨大的资产泡沫(也是在最初的时候说为什么中国股市可能到6500点的原因之一)。韩国本币升值也是值得参考的事情,比如为什么会在本币升值初期就投资一些装备制造类公司呢?呵呵,这是题外话了。

对于更多日本泡沫时期的经济形态,可能就不用多说了,太多的文章描述过这些。下面值得考虑的是,当时日本的福利状况和劳动力状况是怎样的呢?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目前对基础工人的工资提升,以及正在进行的各种福利改革,这也是很有趣的问题。

【丰田汽车等目前的问题】
时至今日,日本的状况如何?或许只能用依然如故来描述。在曾经以家电及汽车迅速建立起竞争优势以来,到目前为止,日本的确可能很少可以足以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创新,比如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

目前,希腊债券问题正是很多人所关注的问题,如他们所面临的,希腊的确可能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竞争优势,这令希腊改变目前的现状显得非常飘渺。如果一个经济体透支过多未来,而又无法形成足够规模的竞争优势来赶超这些投资部分,那的确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困境。

中国所面临的,当然,我们可能还并没有完全释放出市场经济所能带来的原本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即便没有重大的技术创新或寻找下一个增长点,依然可能出于惯性以及如城市化等释放市场经济本身的能量来得以维持目前的增长水平一段时间,但在另一方面,比如资产价格的泡沫方面又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透支问题,这是一个矛盾的层面。我们也可能可以认为因为中国目前的财政状况还依然良好,以及即便没有技术创新,也可以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下(至少可能不是情愿的),从行政部门的效率层面也可以释放出一定的效率,但在这些过渡期后,我们依然会面临严峻的考验。

也就是在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等低廉的情形下建立的竞争优势,如何稳步地转变为下一个竞争优势的问题。

我想对于日本而言,目前有3件事情是我们所能熟知的。1)丰田汽车问题,2)对中国游客开放日本旅游市场的问题,3)日本企业向中国销售更多的商品的问题(如乐天和百度的合资)。这些都是很有趣的问题。不过,我想对于日本经济而言,在他无法确立下一步的竞争优势的情形下,即便在市场层面的2)3)条,可能无法彻底改变现状。日元汇率同样也是有趣的问题。

【加上一些最近的数据】

下述数据来自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属于官方统计数据,该等数据公布于2010年2月16日,文档标题为《有关2009年的日中贸易》

(与中国统计局公开的数据可能有不少的出入,也很难说哪个更接近于事实)

2009年日中贸易总额为2,32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2.8%。

其中出口(日本对华出口,下同)1,096亿(减少11.6%);进口1,225亿美元(较少13.9%)。

在日本贸易总额当中,对华贸易所占比重第一次超过20%,达到了20.5%。

尤其,从出口比重而言,超过美国,中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出口国,占出口比重的18.9%(看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