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曲南主要治疗什么病:读xiuli:生命主体的觉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4:20:20

读xiuli:生命主体的觉醒

                                      

笔者自述——生命主体的觉醒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能够从人的角度、从人的成长和教育的视角来思考自己。而这样的思考视角已经充盈着我的生活,无论是我对待自己的工作,还是对待孩子的教育以及对待与家人朋友的交往。这样的视角给我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重新点亮了我生命中那一束已经湮没的思维火花。我将这一思维视角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总结为生命主体的觉醒过程,下面记录就是其觉醒的主要历程。

我是应该于1989高中毕业,然而两度复读高考都名落孙山,实际上落榜也是正常的,因为我当时心根本就不在学习上,我无法让我的心集中投入到枯燥的题海中,我的心思一直处于漫无目的的游离状态。然而高考落榜的经历却在心中留下难以挥去的阴影。我后来总结想,高考指挥棒和应试考试的制度,不仅仅是造成能否顺利进入大学学习的人生道路的分水岭,从某种程度来说,它也给更大一批无法进入大学学习的无辜的落榜生以心灵的摧残和伤害。我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整个过程和读博的大部分时间,“差”字一直在内心涌动,与自己为伍。在心里,我一直觉得自己差,觉得自己是个落榜生,觉得自己基础不好,觉得自己没水平,不敢跟别人讨论问题,......,那时,我一直走不出这段阴影。

我有幸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师从何克抗教授读博,何教授是我见到的最公正、最严于律己、最刻苦勤奋、最具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的老师。在这些方面,我深深地敬爱他,他是我的榜样。

读博期间,我一直苦苦思索“博士是什么?”我心中经常回想起读硕士研究生阶段华东师大电子系王成道教授说的话(我当时旁听过他的两门课程),他说博士生要站在本领域学术研究的最前沿,要对领域发展有洞察能力。可我,不知道什么是“学术”。

我感觉孤独,十分的孤独,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因为别人都是行色匆忙。我觉得自己差,我想要努力学习,却又不知道要学什么,路在何方?

我在网络上用google毫无目的的搜索,终于有一天我搜到邹景平老师的elearning心法系列文章,还搜索到秦宇先生创办的在线教育资讯网。在拜读邹老师文章的过程中,了解到blog,从此开始了一个blogger的不归路。当时我还用blog做关键词看看国内哪些人在blogging,就又结识了毛向辉先生中文BLOG心得集

我是从2002年12月8号开始blog,到了2002年12月24日圣诞夜,公司里就剩我一个人,空荡荡的,但我并不感觉孤单,我心情激动不已,我有一种想要表达自己的冲动,我要表达我衷心的感谢,就是那短短十几天的blog时光,却是我期待了多年从未有过的体验和快乐,我要借这圣诞夜把自己的感谢表达出来,于是我写成了《写在岁末的Blog寄语》短文一则,那是我第一次“心”的开启和流露。我还勇敢地把这篇小短文试着投往了《计算机教与学》(我是从在线教育资讯网上看到了其中一位编辑的征稿启示和所留下的邮箱地址),没有想到这篇文章很快就被刊登在《计算机教与学》2003年第1期上。生命主体觉醒的序幕就是这样拉开的,从感受成长到表达感谢。(后来我还了解到邹老师说那篇文章是她那年最好的圣诞礼物)。然而更多主体觉醒的观念转变是发生在交往过程中。

邹景平老师的elearning心法系列文章紧贴人性结合实例阐释学习的心得,将学习的技术攻坚与学习的人文关怀结合得自然而完美,对我干渴的心灵来说,如沐春雨。我对这位网络上的“天外来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找到了她的个人网站金红小筑,仔细阅读其中的文字,感受平凡文字中蕴藏的力量。在读到假如我是三十五 ,我产生了强烈的震感:难道她已经有35岁了吗?她为什么写出这么辛酸的文字?她怎么敢把这些文字公开放在网站上?我原先的观念中以为elearning都是年轻人讨论的话题,而且这位邹老师文章中有不少是关于elearning前沿发展的具体技术,特别是关于SCORM标准的讨论。我有太多的疑问,而且她个人网站上有很多文字描述的好像是我内心的活动,就这样我冒然给“她”发了一封邮件,从此开始了跨越仅仅文字阅读层面的交往。邹老师是生活中进行终身学习的典范,她是我的精神楷模。

我第一次冒然给毛向辉先生发邮件,是向他介绍我自己,说我曾经是祝智庭老师的学生,因为祝老师当初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带我们到毛先生原先创业的易方公司参观过。他的回复让我非常的吃惊和困惑,他说他在跟各界朋友通过网络进行合作联系、进行学习技术的研究。这些话当初对我来说有点像天方夜谭,我当时困惑的是:他搞企业,怎么还能够进行学习技术的研究,还跟各界朋友合作研究,这个研究工作不是一直我们学校里专家教授做的事情吗?后来回想,当时自己真是井底之蛙。我自己成长的过程,就是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在拜读毛向辉先生多篇文章之后,还有他当初不厌其烦给我诸多的鼓励和帮助,我深切感受到他的那颗“教育心”。另外他所做的很多的学习技术的推广工作,唤醒和启迪了一批心灵的成长。在与毛向辉先生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中,我转变了一种观念,教育研究并不是局限在学校这一个圈子里面,并不是对导师言听计从,教育研究有着更广阔的天地,我们要突破学校围墙的限制,站在世界前进的平台上、站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平台上来审视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没有开阔的视野,怎么能够迸发创新的火花?

如果说邹景平女士和毛向辉先生离我们的学校生活还有点远,那么在学校教育的圈子里,给我以力量和人格鼓舞的是徐平老师黎加厚教授

很久前,我就知道有位从事中医教学叫徐平的老师写过有关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文章,当时主要是从CBE年会了解的。而后来进一步了解是通过针灸理论探源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这是她和毛向辉先生合作,应用blog和wiki架设网络交流平台,在网上首先掀开学术课题的开放研究。当时我见到他们基于网络的开放研究课题网站,真感叹不已,为什么我们教育技术专业人士中没有人率先应用网络、应用信息技术变革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呢?徐老师后来到北京出差,我才知道她是博导,可是她怎么让人感觉起来跟个朋友似的,这是我第一次从心理体验到感受到一直以为高高在上的大导师也能够像个朋友般地相处。

黎加厚老师真是让人难忘和感动。他总是让人感受到他的坦诚和谦虚,他还在《Blog与教育:体验生命历程共享》一文中记录自己开始blog的经历,并将其称为“遭遇激情”。他身体力行,积极应用和推广信息技术,他和他的研究生们一起架设的东行记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的信息枢纽,成为全国关心教育技术的教师朋友学生朋友的交流平台。他积极不断发现和鼓励年轻一代成长的精神也深深感染我,他对教育的情怀永远是我追求的境界。

我还要感谢我的导师何教授,他不计前嫌,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会在我不知所措之时主动给我打电话关心我论文的写作,同意我就blog进行深入研究。导师的准允,给我缓解了很多的后顾之忧,增添了无形的力量。

最后不能不说秦宇先生,我初期是通过在线教育资讯网结识很多的朋友,秦宇先生对网站建设的执著精神,还有他的精湛技艺,以及他敏思好学的不懈努力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所有这些,只是成长中的片断,我感谢所有的良师益友,但是更令我深感诧异的是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交往空间,通过它我发现了自己,开始接纳自己,让我走出了过去的阴影,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向完整人格的自我逐步迈进,开始远离原先没有生气的机械人生。

如果用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来概述,则是活动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意识,而交往过程又会促使不同主体之间社会关系的构建,形成主体间性。当主体意识复苏觉醒后,在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小实体大网络的平等交流空间中,活动个体的主体地位得以保证,进而就能够不断发挥作为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独立性和自为创造性。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天生都渴望认识世界”(摘自《哲学的故事》P36)。

另外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角度来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知识经济社会,需要有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所构成。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交往模式,促进知识创新生产、分享传播以及应用加工,从这一层面,社会性软件的小实体大网络交往模式可以看作是一种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

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个人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交往形成集体意识,交往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中,生产的发展决定着交往的发展,同时,交往的扩大也决定着生产的普遍发展,生产和交往的这种相互作用决定着人和社会及其历史演变”,“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史,也是交往和交往形式的发展史”,“已成为秷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摘自《马克思的人学思想》P115)。

崛起的力量——由交往走向学习共同体

回顾这两年在blog伴随之下走过的路,虽然自己在各方面进步了很多,但是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从不知走向不知。然而,原先的不知,是一种处于极其恐惧和自卑状态的不知,甚至因为不知,而有点畏缩、有点固步自封;而后来的不知,却是在能够接纳现状下的化不知为求知的起点。这个过程,除了我前面分享的在交往中“生命主体的觉醒”外,还有就是在交往中所生成的求知需求和变革的学习方式。马克思有句名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而对个人来说,在主体觉醒和独立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需要,则这种学习需求比任何一种教学更能把主体推向前进。我将个体在交往中生成学习需求和变革学习方式所展现出来的崛起的力量的来源总结为“由交往走向学习共同体”。以下记录的是笔者亲历的由交往走向学习共同体的一则成长案例。

我自2002年12月8日开始blog后,在blog技术和应用上经由毛向辉先生的引导,逐步接触到中文blog心得集这样一个“用Blog说Blog”的blog学习共同体。就是在这个共同体中,我逐步建构了对blog、对社会性软件的认知。这其中所参加的由毛向辉先生组织的三次社会性软件研讨活动对我这方面知识的建构起了阶段性推进作用。这三次研讨活动分别是2003年5月31日的社会性软件在线同好研讨会(这里链接是我对研讨会内容做的整理),第二次是2003年11月15日社会性软件在线研讨会(这里的链接是由郑云深做的整理工作,我自己也做了一份学习小结),第三次则是今年2004年6月26日第三次社会性软件在线研讨会(这里链接是由欧阳宁做的整理工作,我自己后来也做了学习小结)。

我原先没有想到自己会从如何学习和成长的角度来反思这段经历。然而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学习效应,我今生前世从未体验过从未感受过,它是那么的辉煌炫目,那么的五彩缤纷,它深深地吸引着我,学习成为了愉悦身心的体验,我为它乐此不疲。作为一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习者、实践者和研究者,这一段学习体验的感觉反复在我的脑海中回荡浮现,它似有形却又无形,我反复思索:是一种什么力量让学习者崛起和成长的呢?那就是交往,是由交往走向了学习共同体

这里我暂时不花笔墨就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进行长篇累牍。我们可以从一般意义上认为,学习共同体是对共同主题感兴趣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的社会群体。在中文blog心得集这个共同体中,我原先属于这个主题的边缘人物,我在参加第一次研讨会时才第一次听到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这个词语,而参加第二次研讨会时我仍然只是个倾听者,因为又冒出了那么多的新名次,我当时对社会性软件的了解只是自己有了一段时间blog的经历,但是到参加第三次研讨会时,我开始通过这个共同体平台跟网友们分享籍由使用社会性软件所引发的思考和心得。虽然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和不知,但我一点也不懊恼,相反有了表达自己的勇气和接纳自己不足的平常心,能够把每一次经历当作学习成长的机会和体验反思的过程,这是我在交往过程中心智模式上的最大变化,因为每一次经历每一阶段成长只是完整人生的一小部分。

在学习共同体中蕴藏着集体的智慧,虽然集体的智慧是由个体的知识所组成,如果我们了解一点系统论的知识我们就知道,整理大于部分之和,并且不同的系统层次会展现不同的规模效应。学习共同体对参与个体来说就是一个主题仓储,是已经过滤的信息库,并且这个信息库中内含了有形和无形的知识,有形的是已经显性化的数字资源内容,而无形化的这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人以及蕴藏在人与人之间若隐若现的社会关系。

有人专门对这种社会关系进行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最先提出了“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假说,认为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John Guare的同名获奖影片“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则重新掀起了在网络数字时代人们对“六度分隔”、对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关注和研究。其中小世界(smallworld)研究项目就是其中一例,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如果说当初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关于劳动分工理论的阐述是一个天才发现,那么对网络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对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深入研究将同样会产生出天才的发现。

关于如何构建和管理共同体,温格(Etienne Wenger) 则对此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和系统的研究,其理论被称为“实践社团”(Communities of practice,CoP)。温格关于CoP思想最早诞生于1991《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一书中,其中译本名为《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而对CoP理论的系统阐释则展现在1998年《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一书中,2002年温格则在《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 guide to managing knowledge 》一书中主要探讨了CoP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实施,该书的中译本名为《实践社团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

上面是围绕我自己在blog、在社会性软件的学习中由交往走向学习共同体而展开的阐述。我所体验的由交往走向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主体在参与体验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兴趣驱使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进行一种沉浸式的主动探究交往的学习过程。类似籍由交往所产生的正式或非正式参与的共同学习还包括我对elearning的学习研究、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习研究。

马克思说人的需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需要。无论是人的存在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都是发生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交往促使人的主体意识形成,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籍由社会性软件所缔结的学习共同体则是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新型社会交往关系、主体交往学习关系。

写在岁末的Blog寄语
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突然有一种眼界开阔、思路顿悟的感觉,首先真是应该感谢台湾邹景平老师(邹景平,台大电机系毕业,美国马里兰大学电机硕士,曾任中院肋理研究员、资策会讲师、训练中心主任、教育训练处副处长,现为资策会教育训练处顾问工程师)。邹老师在“在线教育资讯”http://online-edu.org/上有个人专栏文章。文章看似平淡却富有哲理而且充满信息,细细读来,收获颇大。读邹老师的文章是从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由于要写毕业论文,我急切想查找一些国外有关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材料,可是一直苦于无从下手。我在自己计算机的Favorite收藏夹中的一些优秀教育技术类站点间跳来跳去,无意间浏览到邹老师的文章,一下子就被她所深深吸引。邹老师专栏中的文章我足足读了三遍。第一遍是略读,主要是了解一些学术观点(网上很多文章我都这样读);晚上回去总觉得这一天的生活还有点余味未尽,虽然一开始对邹老师的文章像以往读其它文档一样,匆匆浏览一遍,然而我却觉得自己有很多东西没读,第二天来到计算机前,我又情不自禁地打开“在线教育资讯”邹老师文章专栏,细细读来,这一次的感觉是好爽呀。我如饥似渴地读,并用笔记录一些好的有待进一步深化的观点和进行进一步学习研究可参考的信息线索,同时我还将一些文章Save As到本地计算机上。当读到邹老师“blog的实验与联想”一文,我就按照邹老师文中的提示信息,立即到http://www.blogger.com上申请了Account。整个注册申请过程非常简单,就从那一刻,我就开始了Blogging 历程,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我不要再用笔去慢慢记录一些阅读要点,借助Blog,我可以快速将邹老师文中精彩片段,无论是关于国外教育技术信息线索,还是关于工作的感悟哲理都Paste到我的Blog里,同时我还跟踪了邹老师文中提及一些国外站点、人物、会议记录,尽可能去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源,就这样我通过Blog将邹老师的专栏文章一篇一篇全部读完。Blog见证记录了我整个阅读过程。当我读第三遍时,已经进入了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主要是对邹老师文中提及一些观点和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Blog如实记载了我的思索过程。同时邹老师文中提到“科技老顽童”、“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知识工作者的e化”等等文章对我都有很大的触动和帮助,我觉得自己不够e化,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应该与时俱进,利用网络计算机搭建网上交流学习的工作空间。在这样一种感悟和激动的过程中,利用一个周末,我注册了一个域名,并用Photoshop美化我的主页http://www.EduRes.net。我的个人网站主要是一个个人知识综合整理、共享交流的窗口,目前还在建设中,而Blog是我进记录、收集、初步整理信息重要的工具。

由于自己在使用Blog过程中,发现Blog是我工作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就产生希望能更好更熟练地使用它的愿望,我就通过http://www.google.com去搜索,看看有哪些站点在重点介绍和论述Blog。从此我又与“互联教育体系——网志” http://cesblog.blogspot.com/、“中文Blog心得集”http://www.cnblog.org/blog/ 结下不解之缘。“互联教育体系——网志”虽然每一天Blogging的信息条数不多,但却非常有深度、有参考交流价值。而“中文Blog心得集”则汇集了一批Blogger在此交流心得经验和推广应用技术,籍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使用Blog。在他们那种具有民族振兴共享交流精神的鼓舞下,我主动给IsaacMao(“互联教育体系——网志”的Blogger毛向辉,“坚定不移的 e-Learning 布道者”,ACM人机交互组成员,致力于人机交互和学习技术研发,以及新型教育产业研究、咨询和创业投资,是“互联教育体系”概念的创立者,原工作于Intel 公司,后创建易方软件公司并担任CEO,现任易方软件公司执行董事兼多家 IT 公司顾问)发了一封Mail,告诉他我的Blog地址http://zxl.blogspot.comhttp://zidu.blogspot.com;Isaac热情及时的回复对我真是一种鞭策和鼓舞,从此我就更加积极仔细留意“中文Blog心得集”http://www.cnblog.org/blog/对Blog的应用技巧的论述,以及http://www.blogger.com上Support中的一些内容,不断提升自我的Blog技能。

有人说Blog是网页,有人说是一种交流工具,有人说是个人日记,有人说是个人网站,…。然而,Blog决不仅仅于此,Blog基于Web,采用类似个人网站的表现形态,通过简单的张贴(Post)将极富个性化的知识、思想以及见闻以“帖子”形式在互联网络上发布(Publish)共享出来。Blog的简单易用、即时发布的特点使得网络的应用更富人性化和大众化。Blog源于“网络日志(Web Log)”,以个人感悟为主,从整个互联网络的视野,精选和记录个人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有价值内容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我从第一次使用Blog开始,就深深喜爱它。作为一名教育技术的工作者和研究者,对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应用应该始终保持敏锐的头脑,正如邹景平老师“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文章所说“学习是为了行动,行动是为了检验真理,假如只是吸收和传播知识,而没有后续的行动力的话,那还没有抓到eLearning的精髓”。所以我一方面在不断地自我操练Blog,同时还极力推荐周围的同事和实验室同学都来用它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另外除了利用Blog进行记录、收集、整理信息,我还有意识地将将Blog应用在小组工作学习的组织管理中,关注对Blog教育教学应用的模式的研究探索。Blog在教学中的应用,决不是充当一般的交流工具。它以其零技术(没有技术含量)、零成本(不需要任何成本)搭建展现自我、沟通交流、知识共享的一片天空。Blog本身的特色与建构主义学习思想非常贴合,建构主义提倡学习是学习者个人与学习环境交互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应该说Blog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大的应用潜力,可以担当学生学习记录/电子档案——学生思考、与家长的反馈协作、社去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资源收集,兴趣爱好等活动的合适空间;可以让教师和家长更容易访问,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可以应用于教学管理——作为教师发布通知、分配作业或提供学习资源链接的在线门户;可以用于课堂协作——在学校内外都可以访问,让数量不限的学习者能够参与到群体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可以用于社区社会实践——让父母和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到讨论中;可以用于内部/外部沟通——让学校内部和学校之间进行沟通、分享好主意和协作;可以用于知识管理——提供在线的有关制度、政策和工作表等最新更新内容;可以作为研究日志——可以收集研究性学习的外界资源链接;可以用于教师职业训练——作为教师数字档案和学习记录,进行同事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在校外进行辅导等;……。Blog教育教学的各种应用非常符合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对教师对学生信息技能普及和培养的现状需求。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能普及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通过Blog,老师和学生能够对信息技术应用、实践能力训练、创新精神培养、学科教学改革做到有机结合。老师通过Blog非常方便地汇集组织因特网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入门的材料,学生通过Blog可以将老师提供的材料快速内化,并将其做为切入点使其不断扩充、不断增值,形成更大的共享资源网络。Blog的教学应用对促进信息技术与技能的快速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我使用Blog、并且运用技巧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我要感谢 Isaac和“中文Blog心得集”以及所有在Blog推广应用中有所贡献的人,他们在互联网上提供的很多资料对我学习应用Blog都非常有帮助。对Blog的应用和理解,我还要感谢方兴东“博客中国”http://www.itsway.com/web/about.asp对Blog从文化层次的宣传应用和报导,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对Blog的价值和它的应用范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log 1998年出现于美国,2000年开始流行,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50万的Blog 用户,而Blog在中国的应用推广还刚刚起步,相信2003年人们对Blog的认识和应用会出现一个新格局。在应用上会出现一批有交流共享价值有一定组合粒度的优秀Blog站点,同时在Blogging的过程中,也会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激情的Blogger精英;在应用的工具上,会出现一些更易用更友好的汉化Blog工具;另外Blog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模式也会有所拓宽,Blog会为各个行业以及商家所关注,会出现一些Blog行业应用的成功典范模式和一些基于Blog思想开发的行业软件;再者相信Blog的快速推广的效应会引起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不同领域专家对它的研究探讨,从而将人们对Blog的认识和Blog的价值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http://cesblog.blogspot.com/
http://online-edu.org/
毛向辉,把网志(Blog)应用到教育中,http://www.isaacmao.com/
http://www.itsway.com/
http://www.blog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