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宫颈炎症状表现:新形势下加强群众工作的调查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35:29
新形势下加强群众工作的调查思考 张文雄

 

      中办《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等三个文件下发后,就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我沿着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衡山县作农民运动考察的线路,到乡镇村、街道社区直接听取群众意见,召集部分基层干部座谈,大家普遍反映,这三个文件下得好,基层干部落实好,党的群众工作又回来了。通过广泛接触干部群众,我深深感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确实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一、再好的政策也离不开群众工作。调查中,老百姓向我讲得最多的是政策好、得民心。大家普遍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三个最好的时期。一是土改时期,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三是近些年来,取消农业税,农民种田,国家出钱。不少农民还一五一十历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路通、电通、水通、教育免费、新合作医疗等种种新变化。在城市社区,居民谈得多的是社会保障带来的种种实惠。基层干部也普遍反映,过去主要工作就是找农民“要钱(收农业税、三提五统)、要粮(征购)、要命(计划生育)”,干群关系紧张,感到很尴尬,现在不但不找农民“要”,还“给农民钱”,基层工作是最好搞的时候。从干部到群众,从城市居民到乡村农民,大家谈起党的惠民政策无不喜形于色,从中可以看出,政策已经深得民心,老百姓对党和政府出自内心十分拥护。
      既然党的政策深得民心,为什么干群关系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调查中,我感到问题还是出在群众工作薄弱上。由于群众工作没有跟进,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引发或激化的矛盾还不少。衡阳市是全省第二大城市,730万人口,信访总量相对大一些;是农业大市,“三农”问题相对集中一些;是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企业改制中的问题相对突出一些;是兵源大市,涉军问题相对多一些。基本市情决定了群众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一段时间,信访总量位居全省前列。近些年来,全市上下一方面抓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一方面大力倡导工作重心下移,机关干部下沉,切实加强群众工作,效果非常明显。去年全市信访总量由全省第三位下降到第十一位。实践证明,好政策加上强有力的群众工作,才会产生巨大威力。

  二、千难万难,做好群众工作就不难。“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在参观了毛泽东同志当年作农民运动考察的白果镇刘家祠堂后,大家都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党是靠群众工作起家的,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同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当年做群众工作相比,不去论条件好坏,也不去论能力大小,单就同群众的感情就差了很远。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意见,也集中反映在感情没有到位上。在同乡镇干部座谈时,我用了个比喻,家里来了客人,主人用酒菜招待的同时老摔杯子,客人就很难受。党的政策就好比酒菜,摔杯子的好比干部,群众这个“客人”当然就不高兴、不满意了。应该肯定,绝大多数基层干部同群众感情很深,工作兢兢业业,在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十分不易。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同群众感情确实逐渐疏远了,这是相当危险的。有的虽然在基层工作,就像葫芦掉进井里,下是下去了,仍然浮在水面上,不像秤砣一沉到底。我问过不少驻村办点的乡镇干部,一个月下村几次,在农民家里住过几晚,相当部分干部一个月仅下村3—5次,大多数早去晚归,更不用说能叫出村民的名字,能说出哪家哪户种多少田、哪家哪户有什么特殊困难、哪家跟哪户有什么过结。也就是说,少数基层干部根本没有同群众亲密接触。在现实条件下,简单地推行干部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确实难以行得通,但基层干部一定要到群众中间去,乡镇基层干部阵地就在农村、服务对象就是农民,必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难、所盼,把群众工作做到农民家里去,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事实上,绝大多数老百姓很厚道、很听话。只要感情深,牛肉能敬神。现在,大家都反映工作难搞,计划生育难,征地拆迁难,接待上访难,就业安置难,社会稳定难,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实际情况,但是十难八难,根子就在于调处各种社会矛盾时,往往只注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忽视运用群众工作手段。要说难,再难也没有我们党在白色恐怖年代做地下工作难。只要我们把功夫下在做群众工作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依之以法,再大的难题也是可以克服的。座谈会上,衡山县新桥镇永济村支部书记胡卫国谈的四点体会,很有说服力。他讲做群众工作并不难,一是要加强联系同群众“亲”;二是要解决突出问题让群众“认”;三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使群众“服”;四是要完善民主管理让群众“信”。因而各项工作在村里推进很顺利。现在一些工作难以推进,真正难在群众没有动员起来,群众工作没有做深做细。

  三、关心群众生活,更要关心群众利益。毛主席早就讲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做群众工作必须关心群众的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等实际问题。尤其是我市还有5.7万名下岗职工没有工作,30多万贫困人口生活困难,还有35万城乡低保人员。解决好这部分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是做群众工作最起码的要求。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还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群众生活困难这个层面上,必须更多地关注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利益。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发生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事实上,绝大多数群众更多的关注根本利益。这些利益集中体现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优化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以及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等问题上。去年以来,我市在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上,实施“三年塑城规划”;在优化经济环境上,开展“亮剑”行动;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掀起“环境风暴”;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广开言路,献计献策,实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试行公推直选,全程差额,等等,这些改革创新举措较好地实现、维护、发展了群众的根本利益,顺民意,也得民心。

  四、人为本、疏为先。群众工作必须坚持“人为本、疏为先”,这既是根本要求,也是重要方法。一些地方小事突变,酿成事端,往往在于对群众意见置若罔闻,方法简单粗暴,动辄使用警力警械,也确实伤了部分群众的心。再强的警力,也只能保一时的稳定,保不了长治久安,重要的还在于大家都来做群众工作。我曾接待一个叫张士莲的上访老户,80年代因计生事故子宫切除,丈夫离婚,儿子不幸车祸身亡,唯一的栖身之地又要拆迁,多年上访无果而终。虽然问题不大,住房也已落实,但留给人的思考很多。像这样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老百姓中间还有不少,关键是我们各级干部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认真对待和解决。调查中,信访部门告诉我,当前信访事件中80%以上反映的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予解决;80%以上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决;80%以上是基层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的问题。这4个80%说明,万万不能简单地把上访群众归之为无理取闹,大部分人还是因为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又没有及时解决,才走上信访之路的。去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情况大有好转。对于县委书记大接访必须坚持、完善、巩固,进一步扩大成果。同时,还要深入开展大排查、大下访、大回访、大调解,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这些制度落实了,各种矛盾纠纷完全可以在基层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必须十分明确,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际上就是做群众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职责归根结底就是做群众工作,只有群众问题解决了,社会情绪理顺了,改革才有动力,发展才有环境,稳定才有保障。

  五、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现阶段,部分群众的意见不在于上面的政策,而在于基层干部的作风。主要反映在:群众观念淡薄,不屑做群众工作;基层条件艰苦,不愿做群众工作;工作本领缺乏,不会做群众工作;千方百计回避矛盾,不想做群众工作;解决问题手段少,不敢做群众工作;依靠现代通讯工具,不去做群众工作;工作不出问题,不主动做群众工作。出现这些问题,与基层基础工作薄弱是分不开的。这些年来,乡镇干部队伍大大年轻化了,我市乡镇书记、乡镇长平均年龄在38岁左右,这批干部思想敏锐,知识面宽,干劲也很足,这些都是优点,不足的是缺乏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取消农业税以后,“催粮催款”的“刚性”任务没有了,乡镇的职能又未能及时转变,一些乡镇干部感到茫然。再加上,乡镇工作条件艰苦,职级待遇低,也使部分乡镇干部不安心基层工作。群众工作要加强,关键在基层干部要使劲。一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各级党校、干校要加大对乡镇干部培训,重点进行群众路线、群众观念和群众工作纪律的再教育,打牢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二是要明确工作任务。主要是明确乡镇党委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职能不明确,乡镇干部要么事无巨细,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要么就会无所事事。三是要强化制度约束。与传统的乡镇干部相比,如今的乡镇主要领导少了些乡土味,多了些现代气息。“走读”干部不在少数。对乡镇干部住乡进村入户要作出硬性规定,并落实“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工作责任制。四是要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农业税取消,乡村财务缺口增大。在农村不少地方,最破旧的房子往往就是乡镇政府。有的乡镇政府无住房、无食堂、无澡堂、无图书室、无文体活动器材、无水冲式厕所,这样的工作生活条件,也确实难为了乡镇干部。去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乡镇“五小”建设,65%以上的乡镇政府“六无”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这项工作还不能放松,只能加强。五是要关心基层干部成长。同年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分配到机关工作同分配到基层工作,不但工作生活条件差异大,职级待遇也有很大悬殊。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的力度,把干部导向基层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