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水杨酸喷剂: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2:26:19
案例撰写:北京第四中学  李明赞
案例分析: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张桂芳
【本课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中的文化史内容。对文化史内容的讲述,面对的困难是线索散乱,内容杂多枯燥,不易把握。本课的教学就力图解决这样的难题。从教材整合的角度看,本课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处理教材着眼于宏观,整体把握中华文化发展脉络,给本课内容以合理定位,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和时代性,以及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二,补充知识侧重于微观,使得本课人物丰满、知识具体、充实,有助于学生理解难懂的科技成就,了解科技发明和科学创造的艰辛,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和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从教学过程看,李老师的教学风格细腻,该深入的地方严谨细致,该浅出的地方饶有情趣;导学有方,又绝不越俎代庖……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是:“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依据。
1.教材内容定位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结尾部分,学生在学习了夏、商、周单元的“中华文化的勃兴”,秦汉单元的“昌盛的秦汉文化”之后学习本课内容,一是能够形成对中华文化发展脉络的阶段性认识,二是会对不同时代文化发展的各自特点作比较。
夏商周时代,是汉族前身华夏民族逐渐形成的时代。国家的出现,统一与分裂的转换,文化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勃兴。青铜文化是中心内容,甲骨文字是突出标志,春秋战国思想文化活跃提升了这一时期文化的境界。秦汉文化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蓬勃发展的。科学、艺术、宗教、史学产生了有中外影响的重大成就。本课学习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是在国家分裂动乱、民族融合的条件下实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与时代的关系,祖冲之、贾思勰和郦道元三位科学家各自科学研究的特点,都要通过教学向学生交代清楚。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既包含了科学家们艰辛发明的物质创造过程,也蕴含了科学思想的精神创造过程。
2.史学体系定位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是在国家分裂动乱、民族大融合的社会条件下发展的。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社会动荡打破了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创新思辨的科学思想萌发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的文化,既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又为下一阶段隋唐文化盛世的发展积累基础,因此,呈现出“承上启下”的特点。本节课内容是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科技部分。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成就硕果累累,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医学、地理学等都取得重大成就,涌现出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等一批科学家。但是,科学技术进步并没有使社会生产力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主要原因是受社会动乱的制约。
学情分析  根据课前调查,学生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认知的情况有如下特点:从知识层面看,学生对这一时期文化的了解相对陌生,仅有个别人物的常识性知识,如祖冲之等。从情感认识层面看,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特别是优秀的文化成果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王羲之的书法等。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初中生学习历史,感性多于理性,形象强于理解。上述情况表明,本课授课有很大的新知识拓展空间,学生易于从科学成就性知识的学习中升华出科学精神的情感性因素,授课中应以形象化的知识启思,以智慧化的认识点拨。
【教学目标】
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人、事及其科学成就;阅读教科书祖冲之等内容,学习提取关键词语,概括要点,转化为简洁语言表述的能力;观察《贾思勰种植农作物》图,学习按顺序、有重点、从人物的形──动作外观,到人物的情──情感内心读图识图的方法;知晓科学成就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探究科学成就的获取过程,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
(分析:学情分析是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依据。李老师从知识、能力、情感认识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拓展知识、培养能力、启迪智慧、升华认识。这比起机械地贯彻课标要求的做法,显然要实在和高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祖冲之和圆周率。圆周率体现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数学的最高成就,应让学生有所了解。(2)郦道元和《水经注》。主要考虑是联系北京缺水的现实,了解古代北京河流沟渠的情况,增强对北京的热爱。
(分析:教学重点的确定,一定要讲出道理;密切联系北京的现实,使学生对历史产生亲切感,增强乡土情。)
难点 (1)如何使学生了解割圆术求圆周率的原理,通过动画化解疑难。(2)分析祖冲之取得成就的原因。进行归纳概括类学习方法指导,从知识中提炼观点。
【学习准备】
1.对学情调查的整理和分析。重点了解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已有的认知水平。
2.多媒体课件:《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的制作。调动学生看、读、思、辩各种感官的学习潜能,融形象于思辨。
3.flash短片:《水经注·三峡》片段制作。运用于课程结尾,让学生在观——三峡美景,听——郦道元描写三峡优美文句,感——科学与人文交融中结束本课,回味本课。
【教学过程与研究】
导入回顾
我们在前两节课分别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政治。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这一时期的文化。“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的开发”,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为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请看图示:

(分析: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梳理出经济发展与科技文化繁荣的关系,引领学生初步认识:文化是特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新课学习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三位科学家:祖冲之、贾思勰和郦道元。大家熟悉的是祖冲之,请了解祖冲之事迹的同学来给大家讲一讲。(教学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为本目学习做好铺垫。)
生:(略)
在浩瀚的夜空里有一颗小行星,在遥远的月亮背面上有一座环形山,它们都是以我国古代一位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他就是祖冲之(429—500),我国南北朝时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专家。
祖冲之的名字是和他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联系的──圆周率。
板书: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1.生平(南朝人)
(出示祖冲之画像图)
祖冲之(429—500年),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县北)人。祖冲之曾对《九章算术》(西汉)做过注解,他不满足于前人已得出的计算圆周率的成果,决心自己做深入的研究探讨。
我们这里有没有“木工师傅”?
生:不是“师傅”,但做过手工制作,是木制模型。
那也算“小师傅”。不过,我要说起我国古代木工师傅留下的两句口诀,就要看看你们是否能理解。这两句口诀是:“周三径一,方五斜七”。(将口诀写入副板书)
生:(依照自己理解解释说明)
(分析:教学语言亲切、形象、生活化,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你们的理解和古人差不多。这两句口诀的意思是说,直径为1的圆,周长大约是3;边长为5的正方形,对角线大约长7。这正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圆周率 π 和      这两个无理数的粗略估计。东汉时期官方还明文规定圆周率为3,是计算圆面积的标准。后人把这称为“古率”。
后来,人们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新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
(出示表格)
我国古代对圆周率的推算
西汉
刘歆(xīn)
⒊1547
东汉
张衡
3(“周三径一”)
三国
刘徽
3.14(圆内接正192边形面积)
3.14159(圆内接正3072边形面积)
(分析:通过对前人成就的梳理,使学生对圆周率的研究脉络有一较清晰的印象:秦汉以前的“古率”→西汉刘歆→东汉张衡→三国刘徽的“割圆术”。引领学生认识:后人的成就是对前人成就的继承和创新。)
我国古代在圆周率的计算方面长期领先于世界水平,这应当归功于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所创立的新方法──“割圆术”。
(出示文献资料和“割圆术”动画示意图。用动画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割(割:划分)之弥(mí,更加)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割”就是划分,分割。将圆内接正六边形的边长2等分,就得到圆内接正12边形……如此类推。我们来看“割圆术”的动画演示。
(请学生描述对动画演示“割圆术”的理解。通过学生口述,了解学生理解掌握情况。)
刘徽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计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面积,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
板书:2.成就:圆周率:3.1415926—3.1415927
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求得小数点后七位数的圆周率。
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算出这个数字,需要从六边形算起,一直算到24576边形;运算中,需要把同一程序反复进行12次,每一程序包括加减乘除和开放等11个步骤;对9位数字的大数目反复进行包括开方在内的各种运算,需要130次以上。
(出示表格)
项        目
复 杂 程 度
从六边形算起
算到24576边形
加减乘除和开放等11个步骤的同一程序
运算12次
对9位数字的大数目进行包括开方在内的各种运算
130次以上
(分析:让学生体会计算圆周率的严谨和艰辛。科学研究和实验既是艰辛的智力劳动,也是意志品质的磨练。)

(出示图示)
(教学意图:研习古文,了解古人对圆周率的表述。)
祖冲之还求得了圆周率的两个分数值,一个是“约率”,另一个是“密率”。欧洲人在1000多年后才得出相同的求证。
板书:3.地位: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唐朝的国立学校,把祖冲之的数学专著《缀术》定位课本,学习期限四年,是最长的课程。日本和朝鲜也把《缀术》定为教材。
除了数学,祖冲之还精于天文学和制造各种机械。(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18页相关内容:《大明历》、“千里船”、“指南车”)
下面,我们共同来总结祖冲之取得成就的原因:
(出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上面教学内容思考。)
思考题:
(1)祖冲之取得伟大成就的因素有哪些?
(2)教材“动脑筋”: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他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指导:要求学生将课文书面语转换成自己语言,将冗长的回答言语凝练成简洁的词语)
教材说:“他从小就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但又不盲从。”我们可以找出那些关键词语?
生:“从小”、“研究兴趣”、“学习”、“不盲从”,这些都是祖冲之取得成就的因素。
生:“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这句话,“利用”是继承,“发展”是创新,这些也是取得成就的必备条件。
从上面讲课补充的内容中,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生:圆周率计算过程复杂,是艰苦的劳动,也是对意志品质的磨练。
生:科学成就的取得更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师将学生讨论结果标注在黑板上)

(分析:通过补充知识和引导讨论,将教学重点落到实处。这一教学环节,通过师生互动达到“读书→思考,概括→总结,认识→反思”方法技能训练,实现“知识→方法→能力→认识”的提升。)
(出示文献资料)
“德国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的一个标志。’”祖冲之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板书: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生平(北朝人)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他的进化论思想是“从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得到启发的。这部书就是《齐民要术》。
(出示贾思勰塑像图)
我们先来了解这部著作的书名。“齐民”即平民,“要术”即谋生的重要技术。“齐民要术”就是平民百姓谋生的重要方法。
贾思勰,益都(今属山东)人,祖上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成年以后做地方官,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回乡务农,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
板书:2.成就:《齐民要术》
(这部分内容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学为主。同时,出示阅读指导要求和思考题)

(分析:本目内容不是重点,李老师主要是导学。使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分析、归纳出《齐民要术》书写的条件、其主要内容和意义,从而概括出贾思勰的农学思想。让学生观察《贾思勰种植农作物》图,指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从人物到动作,从表情到内心的读图识图方法。这是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情趣的熏陶。)
师:通过阅读课文,大家都把要点概括成关键词,划在书上了。请你们找一找,哪一表述最能体现贾思勰的农学思想?
生:“遵循自然规律”,“因地种植”。
对,农业生产,受天时地利影响很大,必须“因天时,循地利”,与天时地利这个自然环境协调好,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回报。我们再来看教材上“贾思勰种植农作物”这幅画,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出示《贾思勰种植农作物》图。)
我们同学中有没有“老农把式”,看看图中画面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的哪一步骤?贾思勰使用的什么农具?
生:除草、松土。
生:农具是锄头。
刚才我们是从全图看起,现在我们再从局部辨识:
第一步,观察图中人物形象:整体、上肢、下肢。
第二部,观察图中人物表情:面部神态、内心
请大家讨论一下:你怎样描述画中人物的劳作形态、表情和内心?图画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
生:画中人物躬身,弯腰,双手握紧锄头。
生:双脚踏实,步履稳健。
生:表情专注,神态从容,倾心于农事劳作。
你们讲的,实际上科学研究中的实干精神,实证态度,要一丝不苟。
我们再来欣赏贾思勰采集、总结的民间农谚:
“耕而不劳,不如作暴。” (耕了地面而不把它平整好,等于瞎胡闹。)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地太湿时翻耕,会使土壤板结,不如不翻耕好。)
“穄青喉,黍折头。” (穄在穗与秆相接之处还没有变黄的时候就得收割。而黍子要等到完全成熟,穗弯下头时才能收割。)
谁能够看出,这三句农谚表现的是哪些农业生产过程?
生:耕种、管理、收获。
(出示图示)

由此我们可以说,《齐民要术》这部名著的指导思想是:“穑稼艰难,民生在勤。”
(分析:欣赏农谚古朴、纯情,感受《齐民要术》精华,也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农业生产常识。)
板书:地位:我国现存第一部保存完整的农书
500多年后的北宋政府(1020年)刻印《齐民要术》,发给地方官指导农业生产。元代的《农桑纪要》和明朝末年的《农政全书》,都是在《齐民要术》的基础上写成的。
板书: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我们学习了反映古代中国头脑智慧的数学,又学习了蕴藏农业大国精髓的《齐民要术》,下面来学习体现祖国秀美山川的“郦道元和《水经注》”。这位大地理学家和咱们北京还真有关系。
今天北京是一座缺水的城市,但是古代却不是这个样子。
在咱们学校斜对面,是浓缩老北京风貌的什刹海。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是古高梁河的河道,高梁河曾是永定河的故道,永定河古称(氵纍)水。《水经注》记载:“‘蓟东十里,有高梁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氵纍)水。”由此确定永定河的位置。《水经注》又记:蓟城内西北隅有“蓟邱”。蓟城是北京的前身,《水经注》帮助确定蓟城的位置。
(分析:由身边的历史走进要学习的内容,瞬间将历史与现实沟通起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古代的北京是什么样儿啊?联系北京缺水的现实,了解古代北京河流沟渠的情况,增强对建设新北京的责任感。)
1.生平(北魏人)
(出示郦道元画像)
郦道元生活在北魏由盛转衰的时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
郦道元身处政局动荡分裂的时代,他向往祖国统一,希望借助流经全国的大江大河,打破人为的政治疆界阻断,实施祖国的统一。他以科学研究为志向,以政治抱负为励志,这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生:郦道元因热爱山川河流而研究山川河流走向,因研究山川河流而热爱生他养育他的这片故土。
生:郦道元赞成统一,发对分裂,有爱国主义思想。
正因为郦道元有深厚的爱国情怀,他写的《水经注》也充满爱国主义的思想。
(分析:将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结合起来,体会郦道元的人格魅力。人文学科讲科学史的内容,从来不能忘怀的情愫,是追寻科学家与时代契合的内心情感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以此激情;体会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此励志。这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
板书:2.《水经注》的内容
《水经》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记述137条河流水道的方位走向,但是,没有进一步联系河道记述沿途的地理风貌。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很多详细的地图资料。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400多种书籍文献。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1252条河流,记述了与河流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20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史记》作者司马迁的名言在北魏郦道元的身上再次得到体验。在郦道元的一生中,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出示《水经注》相关内容表格)
引用文献
480 种
记载地名
约20000个
记载河道
1252条
足迹遍及
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
农田水利工程
陂(池塘)、湖、堤、塘(堤岸;水池)、堰、堨(è)、墱(dèng)、坨、水门、石逗
由于《水经注》涉及范围广大,材料众多,对有的问题虽经分析但一时仍得不出肯定的结论,这时郦道元就把各种材料都摆出来,写清缘由,不作结论,也不轻易否定他人的说法。郦道元这种谦逊、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生:广泛收集,细心博览是科学研究前提条件。
生:科学研究是对前人成果的再创造过程。
生:科学精神要敢于质疑,科学精神又要严谨求实。
下面,我们共同阅读教材中《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静心体会空谷猿鸣的悠长意境: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巴东三峡巫峡最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教学意图:感受古代文史一体、诗史一家特点,感受历史情境的美感。)
板书:评价:综合性地理专著
每次读到《水经注》总让我眷顾起古代北京水乡泽国田园美景。
1800多年前的一个清晨,曹植站在蓟城北门外的土丘上,遥望湖光山色,晨曦中郁郁葱葱的桑树林若隐若现,诗人对美好风光的向往油然而生:
出自蓟北门,遥望湖池桑。
枝枝自相植,叶叶自相当。
──曹植《艳歌》
诗中的“蓟北门”,就是北京的前身蓟城的北门。那时的北京地区,河网密布,湖沼连片,芦苇丛生,禽鸟隐现。想一想置身这样的郊野风光中,不聞花也满鼻扑香,喝酒也醉了。今天,北京正在四、五环之间建设连串的郊野公园,我们期望着更有野趣情调、水乡泽国的新北京呈现在世人面前。
本课总结:
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三位科学家分别在数学、农学和地理学取得骄人的成就。他们代表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发展的闪光点。但是,由于社会的动荡,科学技术并没有在整体上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科技的大发展要等到下一个历史的辉煌时期──隋唐。
让我们一块总结一下三位科学家在各自科学研究过程中体现的特点。
(师生:讨论、归纳总结)
祖冲之:学习前人、创新
贾思勰:参加生产实践
郦道元:游历、访查山川
(教学意图:方法技能训练,将知识概括成特点。)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自由阅读卡”,按照文中“纵式”和“横式”的规定,将下面的数字摆画出来:
31415926;31415927。
(结课:播放flash短片:《水经注·三峡》片段)
最后,让我们聆听着郦道元描写三峡的优美文字,结束本课的学习。
【延伸与拓展】
课内拓展:自由阅读卡。了解、熟悉、实践运用古人的算筹计算方法。
课外拓展:对本课学习的新认识。
(1)在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文化后,你对这一时期的文化有何新的认识?
(2)对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三位科学家及其成就,你有何评价?
【总体分析与建议】
李明赞老师是北京市著名的特级教师,以前曾在普通校教过初中,调入北京四中这所名校后长期教高中,任历史教研组长。近年来,李老师主动到初中任教,“不为彼岸只为海”,进行了新的教学探索,努力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几乎每一节课,李老师都基于教学目标对教材有新的加工和整合,对教学过程都有独到的设计。从本节课可以看出:第一,将历史教育与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用大目标指导具体的课目标。本节课从课标要求看很简单,但李老师还是从学生成长需要的角度,制定了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将史实、史论、史法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像一个导师,导学、导读、导思,落实教学目标,使学生从本课学习中获得切实的收获和营养。课后反馈证明,本课历史学习使学生获益良多,促进了学生价值观的提升和思想的健康成长。第二,用心加工教材,与学生同忧乐。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课本上的简洁陈述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或者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业务上有追求、对学生负责任的教师一般都要自己补充并重新整合加工教学资源。科学史的知识是严谨的,但是枯燥,为初中学生着想,必须进行加工。从教学过程看,李老师不仅力求讲得明白,还要适合初中生学习特点,力求生动有趣,如“割圆术”和圆周率和数值计算,用动画来直观演示,将学生理解之难,化为学生观察思考之乐,用心良苦;讲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也是通过各种材料的引用,使枯燥的内容灵动起来,并蕴含情感、价值观于其中,既使学生增长知识,又启迪他们去体验、思考和感悟。第三,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整合历史教材与现实衔接点,使学生对历史产生亲切感,从而促进历史学习。李老师以什刹海为切入点,讲《水经注》,感慨“每次读到《水经注》总让我眷顾起古代北京水乡泽国田园美景”。又引曹植的诗, 加以渲染,“想一想置身这样的郊野风光中,不闻花也满鼻扑香,不喝酒也醉了。”好的课、好的教师应该有感情、有激情,这是爱乡的情怀,更是美的感染和熏陶!
李老师曾提过“为师三境界”:职业境界,把教书当谋生手段;专业境界,术业有专攻,教学有方法;事业境界,把教书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去追求,与学生同忧乐。这些事业上的追求,至少有两个支点,一是对本专业的精通,这使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进行独到的设计;二是对学生的厚爱,这使教师不甘为匠成为学生人生导师。本节课,是李老师事业追求的一个足迹。
附件1:学情调查
1.学情调查
下表是教学之前对学生知识储备情况的调查。调查为初一年级某班,学生40人。
调查题目
在没有学习魏晋南北朝文化前,你对这一时期的文化有哪些了解?
在没有学习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三位科学家之前,你对他们的事迹有哪些了解?
细目
王羲之
云冈石窟
绘画
祖冲之
贾思勰
郦道元
学生知识储备
情况(人次)
28
4
1
37
2
12
分析:
(1)从总体看,学生对这一时期文化现象仅有个别点的了解,这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
(2)学生对这一时期个别文化成就的了解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小学课程学习了解,如“祖冲之”的内容;另一是课外知识的自觉补充,如其他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对王羲之的了解,比例高达70%,是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学习的效果。云冈石窟的了解是随家人旅游游历的成果。
(3)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学生以熟知的祖冲之及其科学成就,教学中要略讲,重点放在对“割圆术”的理解和对科学探究精神的分析。“贾思勰”是学生现有知识的盲点,教学中通过讲授与读图,阅读课文与思考,补充农谚等形式强化学生认知。郦道元少部分学生有了解,说明学生课外阅读涉猎较为广泛,是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但是,学生对郦道元的了解多是一般书籍资料的泛化介绍,没有结合北京历史特点,这是教学中可以拓展的知识渠道。
2.心理认知
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自我表现欲相对其它年级更高,这些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利条件。本课学习的三位科学家中,学生相对熟悉的是祖冲之,可以调动学生这部分已有的知识储备,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爱学历史,是为历史的生动性所打动。学生厌烦无内容无情节的历史,尤其厌烦刻板的说教。针对学生这一学习需求,教学过程必须故事化和情节化,要理在情中,可感可知。
附件2:学习评价
1.知识掌握。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有较好地了解和掌握。本课有两条供学生掌握的知识线索:一是人物和事件的史实线索;另一是成就、特点、评价的逻辑线索。学生对第一条知识线索相对好掌握,因为有情节的辅助作用;对第二条方法类知识线索掌握相对困难,因为需要借助逻辑分析和推理,需要教师较多地参与学习过程。总的来看,学生对两条知识线索的学习都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对方法技能知识有了较为充实的训练。
2.参与和交往。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从课前学情调查,到课上新知学习、探究讨论,再到课后知识反馈,都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参与度。科学、文学和艺术本来就是初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学习起来格外用心。在看图说话训练,观察描述《贾思勰种植农作物》图教学环节中,学生看、读、思、说,揣摩古人的心境,表达自己的理解,畅谈自己的感受,融入教学环境。
学生在问题思考、课堂讨论中积极交往。如在讨论“祖冲之取得伟大成就的因素有哪些”这一问题时,学生先是相互交流,小组间形成共识,提出了很多见解。然后在师生之间展开“你认为他(祖冲之)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的交流讨论,形成板书结论。
3.思维和技能。学生能够追随教学进度主动思维,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古人古事。如阅读分析“祖冲之取得伟大成就的因素”,自主研读分析《齐民要术》一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想,识读《贾思勰种植农作物》图中人物的生产步骤、劳动工具、动作体态、劳动心境等,都需要有较高的阅读理解和思维含量。在上述思维过程中,学生得到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如阅读教材进行归纳概括的步骤,读图识图的步骤和顺序等。
4.情感交流。初中历史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的人和事。本节课,学生受到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三位科学家孜孜以求,创新求实精神感染,为圆周率、《齐民要术》、《水经注》的成就而自豪,体现了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科学家的景仰。学生怀着浓厚的情感学习了郦道元《水经注》、曹植诗歌对北京地区古代自然地貌的描述,这必然引起学生对今天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生态北京发展的关注。
附件3:教师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争实现下面三项授课任务:
一种精神──科学求实。科学精神一是怀疑,一是实证,即胡适所说“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三位科学家身上所体现的这种精神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应当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学习、体会和感悟。
两种理念──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当前教学改革,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正日益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和改变着传统教学的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催动下,传统教学方式中优良的方法和形式要融入到新课程观的理念和框架中。历史是过往的陈迹,不能复现,要靠教师语言传授,视听资料等“合成”过去的场景,要借助学生既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复现”历史场景,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所以,语言、讲述是授课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就是要体现着两种教学方式的统一,讲述中有探究,探究要有知识讲述的铺垫。
三种知识观──史实、史法、史观相统一。历史教学,讲述的是知识,训练的是方法,感悟的是情感和价值判断。因此,史实、史法、史观都可以用大的知识观统一起来,都把他们看作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知应会的知识系统。在这样知识观统领下,很容易把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看作是历史方法技能的训练过程,是思想意识的升华过程。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下面三种评价标准:
如何判定一堂课的成败,标准很多。我以为,课堂教学能做到形、质、值三者相统一,就是一堂不错的教学课。
形:课堂教学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否顺畅,讲授是否自然有序,师生互动是否和谐。
质:课堂教学内在的知识系统是否扎实可靠。即知识传授是否实实在在,方法、技能训练是否有板有眼,能力培养是否循序渐进,思想意识升华是否水到渠成。
值:课堂教学的质量成效判断。课堂教学的价值主要由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体现出来,而不是教师的讲授。从知识上说,学生从不知、知很少向有所知、知较多转变。从方法能力上说,学生从较少懂、较少用向模仿学、学会用转变。从思想意识上说,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得到提升和升华。总之,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在祖冲之的教学环节中,运用补充的课外知识,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割圆术”的原理。在总结祖冲之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后人应向祖冲之学习那些优秀品质教学内容中,注意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由繁到简,由字面到字外,由现象到概念,由知识到认识进行方法训练。
在贾思勰的教学环节中,设置了一系列读书指导问题,着意训练学生读书自学能力。对教材贾思勰耕作图,注意训练学生读图识图的方法和技能。即先整体,再局部(突出重点);先上肢,再下肢(有序);由形态,到神态(挖掘情感因素)。
在郦道元的教学环节中,注意以学校周边的景物──什刹海为切入点,调动学生既有经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出示《水经注》优美的文字和曹植的诗,渲染历史审美意境,激发学生学史爱史的情怀。分析郦道元写《水经注》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动机,即希望结束动乱,实现国家统一,突出其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反思本节课教学,也有不足。首先是内容设置偏多,会影响课堂教学计划的完成。其次是某些教学训练环节有些重复,如祖冲之部分的读书训练与贾思勰部分自学训练重复。
附件4:学生学习反馈
以下是学生学完“魏晋南北朝文化”后,在后一节课上写下的学习感言,语句略显稚嫩,引用史实也有进一步推敲的余地,但都是学生真实感受,故照直摘录,有不妥之处请读者明辨。
1.反馈言论摘录
祖冲之,敢于创新,敢于求真,不盲从,继承前人成果。贾思勰,注意学习,参加实践,吃苦耐劳,总结经验。郦道元,著名且伟大,考察地方,文笔优美,见多识广。
这三位科学家最值得后人学习的是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和甘为人民奉献的精神。
在那样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研究条件又是极为原始落后,仍然取得科学艺术众多成就,他们的智慧和毅力令人惊叹!
科学可以跨越时空,让古人和今人共享。
我认为祖冲之的“密率”代表了当时数学的最高成就,足以为国人自豪。他的身上有极其宝贵的科学精神:锲而不舍、精细缜密、百折不挠等。
祖冲之不畏困难和舆论责难(注:指祖冲之编制成《大明历》后遭到守旧派官僚的攻击和刁难。这是学生掌握的课外知识),在改进历法后积极推行。对圆周率的推算则需要精密的计算,清醒的头脑。古代的计算工具是算筹,他用割圆术一点点向最终的成功迈进,每迈出一步,都要为之付出汗水和辛劳,而且越是推算深入,越要靠个人的意志品质和对科学事业的崇高奉献精神。最终他精确地推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是中国第一人。他对于科学的执着、奉献和对真理的追求,以及他在研究中展现出的坚毅,值得我们学习、提倡。
在三位科学家中,我最欣赏贾思勰。他不仅写出了《齐民要术》,还拥有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由于他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才得以创作出这么杰出伟大的科学巨著。贾思勰的事迹让我联想到了“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和贾思勰都具有相同的钻研和探究精神,这种可贵的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学完之后,不禁恍然大悟——科学文化竟如此重要。他们的成就所带给人类及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我最敬仰的是贾思勰,他那谦虚求教,不辞劳苦,勇于实践的精神,就仿佛是中华民族的一块里程碑,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中。他的科学城就是最贴近老百姓的。在他的科学研究中,时时刻刻惦记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这说明贾思勰是一位热爱民众,有远见的科学家。
郦道元,为实践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竟能徒步游历天涯海角,不辞辛苦,实地走访、考察,写就《水经注》。这种对科学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这种为追求真理、任劳任怨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2.反馈问答短文
思考题:在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文化后,你对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有何感想?
(1)文化发展迅速,书法、石窟及绘画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
(2)科学发达,许多科学家做出了突出贡献。
(3)科学虽发达,但政府及社会已显现出压抑科学的苗头。如祖冲之编写的历法,当时被称为“妖术”,等等。
(4)魏晋时期有种风行的名士风度,飘逸潇洒,书画均达到顶峰。
(5)自豪。
思考题:对于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三位科学家及其成就,你有何评价?
(1)伟大。
(2)以其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进取的执着,终成大果。此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钦佩,极其钦佩!
(4)英雄,正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努力,才能取得如此空前绝后的成果。而今,多有浮夸之风,真正潜心钻研之士极少,恐怕这就是为何我国科学发展较慢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