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用达克宁有用吗:对“什么是一堂好历史课”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21:57

对“什么是一堂好历史课”的思考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张桂芳

《北京教育研究》曾经搞过一次题为“什么是一堂好课”的征文,作为一个教研员,评课是重要的日常工作,因此就想写点什么。可当我要动笔时,又惶恐了——在这个看似直白的题目下,文章好象不那么好做:“什么是一堂好课”?应该谁来回答呢是评课的“专家”和领导,还是听课的学生、讲课的教师?大概就是让大家争鸣吧?课是给学生上的,学生的心目中的好课是什么样的?课是教师执教的,教师认为什么样的课算好课呢?于是我带着这个问题,回想我是一个学生时上历史课的感受,回忆我在学校教历史课时的一些想法,翻阅了近年来搞得一些关于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调查,又访问了一些学生和历史教师。果然,对一堂好的历史课,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说法五花八门、各有不同,有的老师干脆说:“您是想听套话,还是想听真话?”当我再要动笔的时候,竟无从下笔,也不敢用给定的题目作文投稿。最后,权且以惯用的“对……的思考”的题目模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梳理出来,草成此文。

好的历史课、好的历史老师能影响学生的志向。不少中学历史老师谈到,他们选择历史专业缘起于中学时爱上历史课。我也是这样。

我中学时的历史老师是一位不苟言笑的男教师,有点谢顶,在学校联欢会上表演过列宁在1918的讲话,所以我们偷偷叫他列宁。他总是在腋下夹着历史课本迈着方步踱进教室,把课本放在讲桌上,就再也不会去翻动一下。他若有所思地用目光寻视全班同学,等我们静下来,不知道抓住一个什么话题便开讲了,然而这个话题却总是和我们有关,以至于给我一个感觉,好象我们想什么,我们遇到的什么事都能与他要讲的历史联系上。我上高中时正是“回潮”也就是邓小平搞整顿时,老师同学都以为会有高考,都很认真。可才过了一年,就出了个交白卷的张铁生,又“反回潮”。一些同学兴奋起来,开始给老师帖大字报,像解放了似的。更多的同学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于不知道该想什么。记得期末考试前的历史复习课,历史老师又来了,照旧是不怒而威——他从不发脾气,但连最淘的学生也从不跟他捣乱。“该不会还考历史吧?”大家心里嘀咕。“历史跟往常一样考试,”老师平静地说,“没人告诉我不让出题考试,但学校通知——开卷。”有同学开始喜形于色,老师顿了一下,说“但是,我让大家选择。你们已经是大人了。我们历史上学了许多大人物,大人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追求的人都不会盲目地按别人给定的方式行事。所以我也给你们一个选择:我出考试卷,不监考,你们自己决定怎么考试,只是要在答卷上写明:开卷作答,还是闭卷作答。请大家听好:评分标准一样,不要欺骗。谁要是欺骗,那在我心目中,他就一分不值。” 那节课印象极深的是,老师后来给我们讲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时隔30年了,还依稀记得老师的话:“法国大革命,有些东西是人类永远要铭记的,其中有一个人:他的政治学说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被奉为“革命圣经”,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思想;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尔》告诉教师怎样对待教育对象;他的《忏悔录》告诉人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反省自己的人生。这个人,大家必须要记住,他叫——卢梭。”老师提到的这三本书,当时学校根本不借给学生看,后来当我终于得到并读过这三本书的候,才明白了老师为什么推崇卢梭。

在这几年搞的调查中,许多同学喜欢历史课的理由是:老师讲得好。我自己在学生时代喜欢历史课的理由,简单地说,也是老师讲得好。现在再想这个问题,要明晰得多了:老师的个性品格、老师的博学多识、老师的智慧熏陶和人生启迪,不仅吸引学生喜欢这门课,而且也在影响和塑造着学生。好的历史课,应该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好课与好教师分不开,只有用自己的一颗心去对待学生、对待事业的教师,才能教书育人。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好的历史课,首先要能吸引学生,不然什么都谈不上。学生不爱上的历史课,怎么说也不能算是好的历史课。换句话说,一节课上得好不好,你到教室去感受一下学生的表现和情绪,得出的判断最真实。那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讲故事?总不能将所有要讲的内容都变成故事,而且故事讲不好学生也不爱听;抖笑料?猎奇弄噱头?历史中素材倒不少,但这么做有悖历史教育之道。那历史课靠什么吸引学生呢?让我们看看优秀教师是怎么做的。

●增强语言和教态的亲和力。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教态则是一种形体语言,有亲和力的教态,能让学生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我们在十几年前听过北京市特级教师陈毓秀老师的一节文化课,陈老师讲敦煌壁画:

陈:同学们知道西洋绘画中常出现的‘小天使’形象吗? 

生:小天使有两只翅膀,像鸟儿一样。

陈:对!长着翅膀的小天使是会飞的。同学们再看看,这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拿出一幅挂历画),我觉得这个形象真是优美极了。“飞天”也是在天空中的,但是并没有翅膀,那为什么我们觉得“飞天”会飞,不会掉下来呢?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琢磨琢磨——

生:“飞天”的衣服在飘,看上去很轻的样子。

陈:你观察得很细致。大家认真看看,(举着图片走近同学)这“飞天”的衣服,似乎能感觉到质地的轻盈,再看这衣服的线条是那么流畅,似乎在随风飘舞,人也随衣飞起来了。我觉得呀,这“飞天”衣服真是画得传神,比那小天使的翅膀更能让人感觉到是在空中飞舞,而且是那么含蓄。这就是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呀!

陈老师讲课时的语言、神态,传达了对美的鉴赏和向往,感染了学生和当堂听课的每一个人。

●将有意义的问题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面对一个有意义而没兴趣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常常是被动甚至是被迫的,没有什么兴趣可言。问题的提出能否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直接制约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但要考虑问什么,同时更要考虑怎么问。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同样的问题以不同的问法提出会产生什么样的应答效果:

你能用文物图上的信息,说明河姆渡人已会饲养猪和种稻吗? 老师说的是哪个图啊?(被动证明,没意思。)

大家推测一下,为什么河姆渡人会在陶器上刻上猪和水稻?   有意思,猜猜看!(思维灵活发散)

造纸术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从哪方面开始说呢?太多了。(问题太大了。)

   想一想,假如没有纸,人类生活会是什么样?我可说的是没    真没想过┄┄纸的发明对人类进步有这么多的

有电话、电脑这些东西的时候。                             作用。(问题有意思,思维结果有震撼力。)

   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希特勒?                              怎么评价才对呢?(思考重点放在“应该”上。)

   了解了希特勒这么多事情,大家有什么想法和看法呢?大胆  怎么想就怎么说。(各种观点碰撞,通过辩论明

说说看!                                                 确是非。)

●变换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好的历史课一定不是枯燥的。历史教学面对的难题之一,就是历史学习材料的枯燥。将学习材料以学生乐于学习的方式呈现,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现在我们处在信息时代,学生学习有多种渠道,他们喜欢生动形象的东西。不少历史教师与时俱进,利用信息技术变换历史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播放音像资料让学生随机进入历史情境,亲眼“目睹”当时的历史场景;动态展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使学生的情绪也跟着活跃起来;用图片拓展历史人物的事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将数字材料转换成图形,使学生有兴趣观察。不用做比较研究我们也能得出结论,形象多样的历史学习材料比单一的文字材料更能吸引学生和提高教学效果。时代在变化,教育技术在进步,如果有条件,好课应该能体现出这种进步。21世纪的好课,应该体现出信息时代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中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校园生活主要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好课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舒展头脑,焕发生命活力。袁振国先生在《理解文科教育》一文中谈到: “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当教师把文科的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了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这才是文科教育。” (引自《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文科教育要达到这种境界很不易。这要求老师有较高的学问和修养,有对历史独到深刻的理解,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巧妙设问引导探究的技巧。

上世纪80年代,听过北京165中已故特级教师时宗本老师讲的一节高中《文艺复兴》。时老师课上描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寄予着人文主义的灵魂,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但丁的《神曲》,带着学生参观“地狱”和“天堂”,体会但丁这位勇士与天主教会截然相反针锋相对的爱憎观;多才多艺的达·芬奇比课本上丰满多了,他的《蒙娜丽莎》充满人性活力,《最后的晚餐》反映了社会人生;莎士比亚剧本《威尼斯商人》的介绍,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对哥白尼及其“日心说”的介绍,让人感受到科学与思想的魅力……时老师讲课时,自己是陶醉于历史之中的,表达的是对历史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精辟独到的见解和智慧,还有基于历史修养的审美能力。听课的人都说,听时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但许多人却不同意这节课算好课,理由是:这节课竟超时12分钟,而老师和学生竟浑然不觉!到现在,大家也很难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好课是不是该以常规为前提?我的看法是,好课也不一定没有缺憾。最怕的是挑不出毛病又让人觉得没有收获的课,如果孩子们遇上这样的老师,上课才是瞎耽误功夫,不如看书。

朱尔澄老师的课,在全国历史教师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她用先进教育理念步步指导和推进自己的教学改革的,从开始的“以情感人”上升到“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再到后来的“双主体”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改变和创造。但是,朱老师的课无论是哪一年上的、哪一节课,一以贯之的是饱含激情的内心情感的流露,直抒胸臆的主观感受的表达,给人启迪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朱老师讲历史,或以人带事,或以事塑人,或以情感人,或寓理于情,常常提出别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来启迪学生思考。课本上的孔子只是几条,朱老师课上的孔子是一位追求政治理想,精心培育弟子,晚年整理典籍,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精神财富的哲人。讲都江堰,让学生探究“设计”工程,思考筑堤方法,体验先人的智慧;讲司马迁,让学生感悟史学家的责任感和为事业忍辱负重的悲壮;讲张骞,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叫“开拓”精神。在朱老师的课上,“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用袁振国先生的见解来点评朱老师的课,是不过分的。

通过让体验情感来熏陶情感,通过理解观点而形成新的见解,通过探究切磋而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反思而培育历史智慧,好的历史课,应该给学生精神享受和多种收获,并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

好的历史课必定有好多的优点。做教研员近20年,我有幸听到过不少好课,如果要提炼概括一下好历史课的特点,我以为是四个词:兴趣、体验、探究、反思。说白了就是:学生在课上有学习兴趣,有发自内心或身临其境的情绪体验,能积极参与探究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并通过反思悟得历史认识和历史智慧。但是,真正让人发自内心叫“好!”的课,一定有其独到的、体现教师个性魅力的东西:陈毓秀老师的厚润修养和亲切启导,时宗本老师的渊博深刻和学者风度,丁丙炎老师的认真笃实和敢于改革的勇气,朱尔澄老师的语言美感和独具匠心的设问,李秉国老师的严谨和不断推陈出新的探索……这是老教师的群像。现在的中青年教师上的好课不仅各具独特风格,而且都具有时代的特点:在教育理论上有自己的思考,在教学模式上有独到的设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娴熟,展示的历史材料形式多样,与学生交流如同朋友,自己的学识观点又让学生佩服……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学习,走进课堂,常常会收获一份感动。我们曾经制定过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也见识过不少各地制定的评价方案,这些评价方案难于鉴别是正是教学中的独到的、个性化的东西,而这也许正是教学的创造性之所在。让一节课十分完美几乎是不可企及的,但我们可以鼓励大家做到每节课都有闪光点,本文述及的也不是一节好课。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要鼓励的正是教师个性化、有活力、有创意的教学改革,北京市的广大历史教师已经作出了可喜的成绩,一批中青年历史教师的教学特色已经在全市乃至全国同行中得到认可并产生着影响。我认为,作为教学研究人员,我们应该更多去做的不是鉴定,而是发现、引导、欣赏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