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平 达克宁 派瑞松:男女生不能“独处”只因“授受不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29:12

男女生必须“隔离”?(资料图)
近日有网贴称,广东顺德某中学出台新校规规定,男女生面谈行走要保持一段距离,不许动手动脚勾肩搭背。男女生不得单独结伴同行,不能一对一独处。涉事中学否认曾出台此类规定,并表示将就此事报警。(11月2日《广州日报》)
随着社会发展,中学生早恋现象日益突出,甚至有低龄化倾向。如何对待早恋,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顺德某中学的校规或许是无奈之举,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早恋发生。但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的“社会人”,而不是孤男寡女,禁止学生单独交往的做法,有违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从某种程度上说,无异于封建时期“男女授受不亲”的翻版。
翻阅历史,自战国时期,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就被“男女授受不亲”所禁锢,乃至发展到谈性色变的地步。西方教育进入我国后,女子有了读书的权利,但单设“女子学堂”,直至1927年,男女同学才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后来广为大众接受。无可置疑,女子从“足不出户”,到“女子学堂”,再到“男女同学”,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幻想限制男女生的单独交往,显得尤为可笑,或者说是文明的倒退。
重庆复旦中学曾经在新生中做了男女分班尝试,在4个住读班中分出一个男班和一个女班,受到社会舆论强烈抨击。当晚电视台搞了民意测验,一边倒地认为这是“开玩笑”,甚至直言这是倒退。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会产生渴望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即使不在学校交往,也无法阻止在校外交往和接触的机会,有交往就有早恋的可能。因此,在校园限制男女单独交往,甚至做出“男女生交谈必须隔出一块砖的距离”的规定,并非就能解决早恋问题。也许适得其反,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将交往转入“地下”。
“男欢女爱,人之大欲”,真正解决早恋问题,疏导是唯一可行的方式。通过青春期教育,使学生正确对待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而现实中,在很多学校青春期教育是一项空白,学校习惯做的只是利用校规把学生囿于若干“不准”之内,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社会人。学生犹如一张白纸或一张不规则的图画,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为一幅精美的作品,这其中有规律、有技巧,一切行为应该建立在“规律”、“技巧”的基础上,独辟新径往往是徒劳的,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但愿此种校规是“子虚乌有”,更期望不再出现“男女分班”、“不准一对一独处”之类的咄咄怪事。(张士勇 原题:男女生不能“独处”是“授受不亲”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