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丁颗粒的成分:孩子的安全更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45:26

抓食好,孩子的安全更重要

  香烟、防虫剂、干燥剂,这些日常用品,常常会成为“杀手”,威胁到1岁左右、喜欢抓食的孩子— 

  孩子长到1岁左右,各种生活能力均有所提高,自然是令家长高兴的一件事。可新的麻烦又来了,就是孩子进食时喜欢“动手”。对于这种“没规矩”的行为,大多数家长都旗帜鲜明地反对,无不欲先纠正之而后安。

  最近又有了新说法:只要将孩子的小手洗干净,抓食反而有利于孩子日后形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孩子为什么对抓食情有独钟呢?原来抓食是宝宝学习吃饭的一个必经过程,与看书、玩耍没什么两样。宝宝喜欢用手与食物“亲密接触”,目的在于认识食物,了解食物的形状与特性,并逐渐熟悉它,最后掌握它。从科学角度而言,根本就没有孩子不喜欢吃的食物,只是在于接触次数的频繁与否。事实上,也只有让宝宝反复抓拿食物,他们对食物才会越来越熟悉,日后挑食的可能性才会大大减少。

  抓食还可以增进孩子的进食信心,提升食欲。道理很简单,低幼儿的吃饭标准应该是愉悦,而周岁左右的宝宝亲手抓弄食物的过程,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愉悦,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愿意自己做事。所以有专家指出,只要将宝宝的小手洗干净了,让其“玩玩”食物有好处。

  不过,抓食虽然有利于宝宝的成长,但也有弊端,可能会将周围的一些危险东西当成食物误吞腹中,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安全问题务必列入家长的监护日程中。

  根据儿科医生的调查,最容易引起孩子误抓、误食的东西有—

  ●香烟有些家长喜欢卧床吸烟,常将烟灰缸放在床边,从而给孩子误吃烟灰提供了条件。特别是烟灰缸中的烟头,如果又被水浸泡过,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大量溶出,致使孩子误食后引起中毒,出现呕吐、腹痛、腹泻、血压变化、心律失常、肌肉震颤或痉挛、精神兴奋或抑制等症状。

  应对措施:一旦发现孩子误食香烟,必须尽快清除口腔中的残留物,然后喝1小杯奶,再压迫舌根催吐。若家中有活性炭,可按每公斤体重1克的剂量让宝宝服下,以吸附消化道中的尼古丁,再送医院救治。

  ●防虫剂国内常用的防虫剂主要是含萘卫生球和樟脑球,主要中毒症状是呕吐、腹泻。卫生球中毒还可能引起皮肤黏膜青紫、头晕、乏力、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心律失常等中毒症状。樟脑球中毒严重时则可出现痉挛、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应对措施:孩子误食卫生球,不可喂牛奶催吐,可喂茶水或白水催吐。由于误食樟脑丸可引起痉挛,所以不可在家催吐,而应及时送医院处置。

  ●干燥剂食品包装袋—尤其是为孩子准备的食品袋中,常放有一包干燥剂,目的是减轻食品袋中的湿度,防止食品变质腐败。干燥剂主要有两种,即氧化钙与硅胶。氧化钙俗称生石灰,误食后可能灼伤口腔或食道黏膜。硅胶呈半透明颗粒状,用作干燥剂时加入了氯化亚钴,吸水后变成粉红色,色彩很漂亮,常有孩子误食。

  应对措施:误服氧化钙干燥剂后,千万不要催吐,以免造成更大的灼伤,可立即口服牛奶或温开水,一般按每公斤体重10毫升服用,总量不要超过200毫升,否则可能诱发呕吐,并送医院处理。如果误服的是硅胶,不必处理。因为硅胶在胃肠道不能吸收,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对人体没有毒性,有惊无险。

 

儿童铅中毒的表现

  铅通过呼吸道及肠道进入人体后,90%储存于骨骼,10%随血流影响全身各器官和组织,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均可以被累及。随着血铅水平的增高,受累系统由一个变为多个,程度也越来越趋严重,且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的症状。常见的有:易激动、反应迟钝、嗜睡、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贫血、出现糖尿等,牙齿与指甲因铅质沉着而变成黑色,严重时甚至出现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小儿神经系统正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时期,特别容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又由于血脑屏障的发育尚不健全,体内含铅量的轻度增高就能引起神经系统的损害,所以,与成人相比,铅对小儿神经系统的损伤更加显著,危害也更大。而在儿童中,有临床症状的铅中毒儿童只占少数,绝大多数并没有什么表现。无症状性铅中毒的重要性在于,即使血铅水平不足以产生临床症状,但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害,胎儿期和出生早期的铅暴露对智能发育的危害可持续至学龄期,而早年过高的血铅还可影响儿童以后的阅读能力、定向能力、听力、对刺激的反应速度等与学习能力有关的心理行为发育,血铅水平的增高还可以引起智力下降。因此儿童铅中毒并不表示临床意义上的中毒,而是表示患儿体内的铅负荷已处于有损于健康的危险水平。早期停止铅毒的吸收会预后良好。脑症状出现后,虽然积极予以治疗,但往往发生后遗症,如癫痫及智力发育不全等。

 

意外和急救的常识之骨折

  车祸、跌倒都可能发生骨折,是否骨折,应以X光确定,如果发生意外后,没有外伤却

感到激烈疼痛,局部变形,很可能就是骨折。

 

    (1)怀疑骨折时怎么办

 

有时连家长也无法断定骨折。如果有下列情况,先要送医院急救治疗。

 

    ①痛哭、感觉剧痛。

 

    ②患部突起,形状改变。

 

    ③某些部位好像不能动。

 

    ④内出血而肿得发紫。

 

    (2)急救处理

 

    ①固定:

 

    手脚骨折时,应加以固定,不要乱动,就近取材,可用尺、木棒、厚纸板、筷子、木板作为

夹板,此外,也可用报刊杂志固定患部,如果是手,可固定在身上,然后送往医院。

 

    ②进行冷敷:

 

    在骨折部位,可把冰袋放在夹板里,进行冷敷。

 

    ③不必勉强伸直:

 

    用小木板里面垫上毛巾放在骨折部位的关节上、下两面,再用绷带绑紧。因为会痛,不必勉强伸直。尽量不动地送往医院急救治疗。

 

越独立,越安全

    美国父母不溺爱儿女,从小就注重培养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认为孩子越能独立处理问题就越安全。

  认识社会

  认识家庭住址及父母的姓名、单位。父母在孩子开始懂事时就有意识地教他们识别自己家庭周围的环境,以及父母的姓名和单位等;通过这样日常的培养,孩子走失找不到家的可能性就小多了,并且增加了孩子应付外界环境的自信心,使其遇事不致惊慌失措。另外,家长还会教孩子一些在马路上行走的常识。

  认识药品及了解用药常识

  家庭中通常都存有一定数量的药品备急,父母会把一些常用药品拿出来教孩子辨认,使其逐渐了解药品名称、用途及用法,这样既让孩子增长了知识,又降低了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另外在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的时候,还顺便教孩子认识医院,以便解除孩子对医生的恐惧感,学会配合治病,或在发生意外时能自己到医院求助。

  认识常用小工具及安全使用方法

  父母不会因为怕危险就不让孩子接触工具,他们的做法是帮助孩子了解安全地使用工具。在使用这些工具时,父母会顺便告诉孩子这些工具的名称及安全使用的方法。还会给孩子提供一些比较安全的小工具,诸如餐刀、不带尖的剪刀、小型的锤子钳子等。让孩子边玩边学,既熟悉了各种工具的种类和功能,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展了孩子的动作技巧。

  避免被坏人伤害

  父母教孩子避免被坏人伤害的主要方式是告诉他们一定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要到陌生人家中去,也不请陌生人到自己家里来。女孩则不要让父母以外的人抚摸自己的身体,碰到存心不良的人纠缠时,要赶快跑到人多的地方或去告诉警察,还可大声呼救或跑到附近居民家。

  链接:美国育儿12条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

  12、4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时候回家(When)。

 

家庭急救的原则

  家庭急救的原则是及时、准确、有效。

  一般的救治步骤有以下四点:

  1、应首先除去或避开危害生命的因素。如电击伤者,应立即切断电源;发生火灾时应迅速脱离火灾现场;一氧化碳中毒者,应立即开门窗通气和把病人转至空气流通的地方;溺水者应立即从水中救出;等等。 

  2、就地进行心肺复苏。病员如呼吸心跳停止,应迅速施行心肺复苏。即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挤压。在不间断救治的同时,可呼救医务人员。呼吸心跳复苏后,方可搬动或转送医院。

  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处置。如有出血者,可采用止血法止血。对受伤部位进行简单的处理,需要进行固定的,可就地取材进行固定或包扎。对伤情较重或神志不清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如解开衣扣,检查口腔有无异物,舌头有无后坠,呼吸道是否通畅等。另外还要注意到对伤员的身体保暖,以免引起冻伤。 

  4、医院治疗。在进行上述处理后,应及时联系医疗单位前来接应,或在严密监视下转送有关医疗单位继续救治,并要详细交待病情和处理经过。 

  现场救护注意事项: 

  1、不要慌张,要镇静。在急救的地方不要围一大堆人,以免空气混浊并妨碍救护工作。急救时应在出事现场进行,不要随意搬运病人。

  2、要抓住重点,处理时应分轻重缓急,先处理危及生命和对病情影响严重的病项。例如遇到重大外伤者,首先检查呼吸、脉搏,如果病人心跳、呼吸停止,则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其次检查是否大动脉出血,若是,则要立即止血,至于小量出血、骨折等可稍后处理。 

  3、不要一律平卧。一般人的习惯,对重病人常出于爱护之心让其尽快平卧,殊不知,不同的病人对最适宜的体位要求也不同。例如当哮喘病人或心脏病人病发时,应让其伏在椅上或半坐卧位。反之,如硬使其平卧,只会加重病情;又例如腹痛的病人,需要屈膝放松腹肌,以减轻疼痛,不能强求其平卧;对于脸色苍白(组织血液灌流量不足所致)的休克病人,则要平卧并取头低脚高位;对有恶心、呕吐的病人,则应让其侧身横伏躺着,以免呕吐物误入气管,等等。 

  4、不要乱用药物。例如对急性腹痛的病人,不要乱给止痛药,以免掩盖症状造成误诊;对烫伤创面、外伤创口,不要胡乱地把外用药如红汞、碘酒、万花油、云南白药等一起用上,这样不但起不到止血消毒作用,反而加重创伤,并影响医生清创治疗工作,影响伤口愈合。 

  5、不要随便给水喝。有些人不论病人是否清醒,认为给病人喝点热茶热水会缓解病情,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例如给昏迷的闰人勉强饮水,可能会导致水入气管而发生窒息(短时间内严重缺氧);又如对急腹症病人强加饮水,会加重病情;其他可以喝水的病人,需要喝水时,也要少量多次喝。

  6、对于需要保暖的病人,要充分利用毛毯、毛巾和其他保暖衣物包盖身体。若病人衣服弄湿,应先将湿衣服脱掉,换上干净衣服,再采取其他保暖措施。 

  7、要保留证据和现场情况。例如保留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剩余的药物等;对发生事故的地点、位置和现场情况作详细记录。这对医生的诊断和有关单位的处理及解决问题委有帮助(如服毒或中毒事故等)。 

  8、不要轻易放弃各种抢救方法,坚持至由医生处理为止。

 

休克的抢救

  休克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性微循环功能不全、组织血液灌流不足,而致组织缺氧、酸中毒,甚至造成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儿科常见休克的主要原因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可称感染性(中毒性)休克。常见于小儿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中毒性细菌性痢疾、中毒性肺炎、败血症、大出血、严重烧伤、触电等,都有可能引起休克。

        当孩子突然高热、寒战,伴有呕吐,随之腹泻,或出现烦躁不安,精神萎靡,甚至出现抽搐、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都有可能是早期休克的表现。病儿如果患有上述各种可能引起休克的疾病时,不论是否已经进入休克,家长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尽快送病儿到最近医院诊治,这对预防病情加重,争得时间有着积极性的意义。

        1.如何识别休克

        (1)感染性休克:其临床表现包括感染中毒症状及休克征象两方面。

        休克早期临床表现:患儿起病时常为高热寒战,新生儿可体温不升出冷汗,手肢发冷,脉搏细速。神志尚清、或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面色苍白、口唇及指甲轻度发紫。休克期的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面色青灰、四肢冰冷、皮肤上有紫色花纹,呼吸急促、脉搏更弱。这时血压明显下降,甚至测不出。发展到休克晚期则病情危重。

        (2)失血性休克:大孩子有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肝炎并发肝硬化,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外伤肝脾破裂内出血、小儿严重腹泻引起失水或失盐,导致血容量减小等都可引起失血性休克。

        (3)过敏性休克:小儿外出郊游时,被大黄蜂或蜜蜂等昆虫叮咬,突感全身不适、面色灰暗、大汗淋漓、四肢发冷,有喉头水肿者可有窒息恐惧感,甚至有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这些过敏反应有可能引起休克。

        (4)创伤性休克:小儿因意外发生严重创伤、挤压伤、大面积烧伤、骨折等,都可引起创伤性休克。

        (5)低血糖休克:夏季小儿不肯吃东西,第二天清晨较大的儿童有饥饿感、软弱无力、出汗、头痛、焦躁、面色苍白心跳快,甚至抽搐发作。小婴儿低血糖的表现常以惊厥为主,易与颅内出血颅内感染等混淆。

        总之,不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休克,特别是对休克早期症状的出现,家长均应迅速将孩子送往附近医院,进一步检查并及时处理。

        2.休克症状

        (1)皮肤苍白、发紫或发灰,唇指甲处尤为明显。

        (2)脉搏加快、细弱。

        (3)呼吸表浅、迅速。

        (4)皮肤发冷、潮湿。

        (5)出汗。

        (6)头晕。

        (7)视力模糊。

        (8)烦躁不安。

        (9)口渴。

        3.休克的护理

        (1)小儿发病时应该安抚病儿,使其安定。如有出血需紧急处理,尽量少搬动病儿。同时马上跟医院联系,说明情况,让医院派医生前来救治。

        (2)让孩子平卧在毯子上,用枕头或椅垫垫在两脚下,使下肢高于胸部(心脏);松开衣服,尤其是领口、胸前及腕部;使头部侧向一边。

        (3)注意保暖,病儿如觉得冷,盖上毯子,但不要太热。决不要用热水袋或电热毯来保暖,因为这样会使血流集中到身体表面,减少对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环。

        (4)如果孩子神志不清,立即让孩子保持上面所述的正确体位,观察孩子处于神志不清中的哪一阶段,每隔几分钟就要数一次呼吸频率和脉搏,至救护车来到。

        4. 休克的预防

        (1)小儿应积极参加各项锻炼强体质,防止发生疾病。

        (2)在小儿的生活起居中,防止外伤、烫伤、骨折等,避免昆虫咬伤、刺伤等。

        (3)应用青霉素类药物之前应作皮试,以免过敏。

 

异物入鼻的排除

  鼻内异物最大可能是孩子自己或其伙伴无意中将异物放人鼻内。最初大人及孩子可能都没有注意,2—3后,鼻出血或由伤侧鼻孔流出带血的,有臭味的鼻涕时才发觉。

        如果异物很容易从鼻内取出,问题就不大,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害。如果异物被孩子吸入气管或者肺部,问题就严重了。异物可能造成部分呼吸道阻塞,引起呼吸困难,如果处理不够及时或者欠妥,会有生命危险。

        凡遇到单侧鼻塞、发臭、流血脓性关分泌物者,又无明确病因,应想到鼻腔有异物的可能性。

        对于入鼻的观察及处理:

        1.嘱患儿取头低坐位,一人固定头部,另一人用钩子将异物钩出。

        2.对表面光滑的圆形异物如花生米类,不宜钳夹,以免将异物推向鼻腔深处,甚至将其推入鼻孔后而导致掉入气管。

        3.如果孩子较大并能与大人配合,可叫他用一只手指堵住无异物一侧的鼻子(或者替他做),然后由有异物的一侧鼻孔擤鼻涕,可使异物松动,随着擤鼻而滑出。如果孩子年纪太小,千万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可能反把异物吸入呼吸道的深部。

        4.让孩子仰卧,用光照亮患鼻,如看到异物近鼻孔出口处且较软,可用镊子夹出。如异物反而向鼻腔后方移动,就不要再夹动了,速去就医。如果患儿出现呼吸困难,需迅速送急症室处理。

 

外耳道异物处理

  外耳道异物常发生于幼儿,因为他们好奇心强,有时在玩耍时容易把豆子、草根、纸屑等塞进耳朵里。有时在小儿睡眠时还会有小虫爬入他的耳朵里。上述异物中的植物性异物如不及时发现,可长期存留,刺激局部皮肤,造成外耳道发炎甚至发生耳聋。动物性异物因爬行引起耳鸣、疼痛及不适,小儿表现烦躁不安,可较早被家长发现。 

  一旦发现或怀疑小儿有外耳道异物,家长不要乱掏或用水冲,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无条件及时就诊,而异物又较小或位置较浅时,如小儿合作,可嘱小儿头部歪向有异物的一侧,单脚跳,让异物自己掉出来。如果是昆虫类异物,可先试着用手电光诱虫自行爬出耳朵;若不行,可向耳中滴入植物油,将昆虫淹死,再用棉签沾出或钩出虫体。

 

孩子烫伤千万别用牙膏!!!

  开水烫伤后用牙膏降温、消炎,哪知伤情更严重。医生花了近半个小时,才将伤口上的牙膏清洗干净。

  8岁的青青独自在家倒水时被烫伤双脚。奶奶回家后,立即将牙膏涂在伤口上。

  晚上,青青双脚更疼。经医院检查为Ⅱ度烫伤,部分表皮有破溃。涂在伤口上的牙膏已结成一层硬块,并伴有干裂,不仅增加创面清洗难度,也加重了疼痛。

  虽然有些牙膏具有收敛作用,对较轻烫伤有一些作用,但牙膏并不能改变血管的通透性,也不能保护伤口。相反,牙膏很容易使渗出液积聚,滋生细菌,发生感染。

  医生建议,一旦烫伤,应立即用冷水冲洗,并及时送医院治疗,而不要涂抹牙膏、酱油等。

 

宝宝鼻子堵了怎么办?

  宝宝的鼻子被鼻屎堵了一天,不仅呼吸吭哧吭哧的,连说话的腔调都变了。看着宝宝难受,妈妈也很着急,虽然很想帮宝宝,可是又怕损害孩子的鼻腔。直到晚上给宝宝洗澡时,鼻屎才自己掉了出来,一看,居然有黄豆那么大。难题暂时解决了,可妈妈还是发愁:下次再碰上这种情况怎么办?应该怎么处理宝宝的鼻涕和鼻屎呢?

  吸鼻器对付湿鼻涕很有效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崔其亮说,一般来说,儿童的鼻腔分泌物较多,同时,其鼻腔通道又很狭窄。如果鼻子里的鼻涕不及时处理,再吸入空气中的尘埃和固体微粒,就很容易变干,形成鼻屎,时间久了,鼻屎越变越大,就会堵住宝宝的鼻腔。为了防止这种情况,首先就是及时清理宝宝的鼻涕。现在大多数婴儿用品店都有吸鼻器出售,在宝宝的鼻涕还没变干的时候,用吸鼻器还是很有用的。

  此外,儿童鼻涕如果忽然增多,很可能是由受凉感冒或感染了鼻黏膜的炎症引起。这时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进行消炎等治疗,消除引起鼻涕增多的“罪魁祸首”。

  从人的鼻腔结构来看,越靠里面会越大,这也可能引起一个问题:宝宝把鼻屎吞到肚子里去了。虽然多数情况下,这对宝宝的身体没什么影响,但妈妈们多数会替孩子难受。而且,因为鼻屎中含有大量细菌,偶尔也会引起细菌感染,而由于儿童鼻黏膜很薄,有些鼻屎结成了血块,时间久了会变得很硬,吞咽时也有可能损伤鼻腔等。所以,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趁宝宝的鼻涕还没干,就把它弄出来。

  用蘸水棉签可弄出鼻屎

  如果大人发现的时候,宝宝的鼻涕已经变干形成鼻屎怎么办?崔其亮说,这个也不要着急。如果鼻屎不太大,大人可以用镊子或蘸湿水的棉签帮宝宝弄出来。如果已经像黄豆那么大,就要带宝宝看儿科或耳鼻喉科了。崔主任说,他自己就替很多宝宝处理过很多这样的麻烦。需要提醒的是,家长们碰上这种情况别太担心,宝宝的鼻屎处理起来虽然有点麻烦,但顶多也就是呼吸不太顺畅,并不会造成窒息,很多时候宝宝玩耍时,鼻屎还会随着喷嚏一起出来。

  小孩耳屎别随便掏

  儿童的耳屎有时也会让大人心烦。崔其亮说,他接诊过一个小朋友,因为很不听话、对父母的教导置若罔闻,所以被送到医院。可医生一查他的耳朵,发现根本不是不听话,而是听不清。原来,小孩的耳道被耳屎堵得死死的。后来滴了蓖麻油,等第二天耳屎软化了,医生才清除掉。医生说,耳屎太多会造成儿童听力障碍、耳鸣等。但要注意的是,由于乱掏耳屎,容易捅破耳膜或弄破外耳道皮肤,最后造成感染。

  鼻涕可判断宝宝是否健康

  正常情况下,宝宝的鼻涕颜色呈淡黄色。如果宝宝鼻子里鼻涕很多,刚擦过马上又流出来,并且鼻涕澄清,或干结后鼻屎堵住鼻孔,宝宝只能不停地用嘴呼吸,这时就要提高警惕,宝宝可能患伤风感冒。还在吃奶的宝宝常常吃几口奶就停一会儿用嘴呼吸一下,或者边吃奶边哭,很可能宝宝鼻子被鼻涕或鼻屎堵住,应用吸鼻器将鼻涕吸出。如果鼻子里流出的鼻涕有臭味,带血丝,鼻子肿胀并有压痛感,很可能宝宝的鼻子内有异物,这时一定要去看医生了。

  这些方法也可试试

  1.如果是鼻涕,可以用吸鼻器;如果是干鼻屎,可以去买一种专门夹鼻屎的小夹子,塑料的,小圆头,等宝宝睡着的时候夹,要快要轻,很好用的。

  2.用脱脂棉花搓成和宝宝鼻孔大小一样的棉条,先用水浸湿后放入宝宝鼻孔里湿润鼻屎,后再用干棉条把鼻屎粘出来。

  3.拿鱼肝油或生理盐水在鼻孔里各滴一滴,这样会软化鼻屎,过一会儿孩子打个喷嚏就会把鼻屎给带出来了。

  4.晚上在开空调的房间里放一个加湿器,可以增加室内湿度,缓解孩子因空气干燥而引起的鼻塞。

  医生表示,这些办法都可以尝试。

 

别把小儿急性喉炎当感冒

    不足一岁的小亮在降温那几天开始发热、咳嗽起来,起初,小亮妈妈以为孩子感冒了,就到药店买了些小儿的感冒药让儿子服,可小亮却哭闹得更厉害了,而且口唇青紫,她赶紧把孩子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小亮得的是小儿急性喉炎。

  小儿急性喉炎好发于冬季,多见于6个月至3岁且体态较胖的婴幼儿,此病来势凶猛,变化快,主要危害是能引起小儿喉部痉挛或喉部梗阻,严重者可危及小儿生命。喉头位于咽部和支气管之间,是人体呼吸的必经之路。小儿气管喉腔相对狭小,一旦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因炎症发生肿胀,声门即变窄或产生喉痉挛,就会出现喉梗阻,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

  小儿急性喉炎大部分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症状初起时像感冒,发热、咳嗽,炎症蔓延侵袭喉头时,可出现一种特殊的破竹样咳嗽声,多在夜间发生。患儿会突然憋醒、哭闹,由于呼吸不畅,患儿吸气时可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的凹陷,同时伴有心跳加快、烦躁不安以及口唇青紫、鼻翼煽动。病情进一步加重时,患儿精神萎靡,脉搏减弱,呼吸音减低,此时并非病情好转,而是呼吸梗阻引起的全身衰竭,如不及时抢救治疗,就会危及生命。

  所以,家长若发现孩子有咳嗽、流涕等症状,不久又出现破竹一样的咳嗽声,千万不要以为只是感冒而已,应该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治疗,否则孩子可能会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喉痉挛和喉梗阻。急性喉炎只要及时发现和治疗,一般在几小时内就可有效控制病情,大多数在1-2日内会明显好转。

 

跌伤成少儿最大的意外伤害

  记者获悉,南京市儿童医院上周日一天连续抢救3例从高处跌落摔伤的患儿。其中两例是从二楼跌下,一例是从电脑桌上跌下,伤儿都是年龄3岁以下的男孩。记者还从该院骨外科了解到,在该科每年收治的患儿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患儿均与骨折、跌伤有关。 

 

  据南京市儿童医院普外科易军主任介绍:在抢救的3例患儿中,有一例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是在建筑工地玩耍时不小心从二楼上跌下,造成双下肢骨折。一例是因为家中漏水,家长出门找人修理,患儿一个人在家中害怕从二楼跳下跌伤。还有一例是患儿非常喜欢动画中的“奥特曼”,经常模仿从电脑桌上跳下,这次从桌上跳下时撞到了椅子,脾脏破裂,造成大出血生命危险。 

 

  调查还显示,跌落是儿童意外伤害最主要的原因,占所有意外伤害的34.7%,其中0到4岁幼儿的跌落有超过80%是在家里发生的,10岁以下儿童是因跌落而受伤或致死的高发人群。易主任说,儿童跌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家中有婴幼儿的家长尤其要注意预防,在窗户边不要放孩子可攀爬的桌子、凳子等家具;窗户上装一定高度的栏杆;窗户要保持关闭,或开一定的宽度,确保儿童不会爬出去;阳台的栏杆要足够高,不易孩子攀爬;阳台栏杆间的宽度要不易孩子钻出。特别是3岁左右的孩子求知欲强烈,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对这个年龄的孩子,家长除了要加强看护以外,还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告诉孩子攀爬凳子、桌子、床等非常危险;动画中的人物和动作都是不真实的,不要学,那样做会跌伤等,让孩子逐渐明白道理。

 

冬天孩子伤热危害大

  在冬天,因为天气寒冷,很多家长生怕冻坏孩子,衣食住行都处处保暖过度,物极必反,结果导致孩子伤热而影响健康。

  ●导致孩子伤热的三大因素

  婴幼儿的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由于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极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异常的情况,如体温在37℃以上就属于过热,比较常见的原因有:

  1、保暖过度。家长生怕冻坏孩子,在室内给孩子穿上厚厚的棉衣,睡觉时再铺上电热毯,在环境温度过高的情况下,由于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多余热量蓄积在体内,极易使孩子发生伤热现象。

  2、偏食。许多孩子爱吃煎炸烧烤、饮料、糕点等食品,对杂粮、蔬菜一口不沾。影响脾胃功能,致使代谢失衡,体内产生的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蓄积在体内而生热。

  3、不常活动。过冬天,有些家长不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身体得不到锻炼,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就会失灵,既无法适应忽冷忽热气候的变化,又妨碍体内热量的散发,因伤热而上火。

  ●孩子伤热主要有哪些危害

  高热惊厥。俗称“抽风”。孩子体温上升到39℃以上时,极易引起全身肌肉强直,肢体抽搐,双眼上翻或凝视,神志不清,一般几秒钟神志会很快恢复。如果反复发作,抽搐时间长,则会使大脑受到伤害。

  感染性疾病。孩子伤热后,抵抗力下降,受到冷空气侵袭,就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先天性缺陷等病的孩子会频繁反复发作。因病毒与心肌有亲和性,易并发心肌炎;有的患儿会引起风湿热、急性肾炎等免疫性疾病。病毒随血流侵入到脑子,引发病毒性脑炎。继发性细菌性感染易引起败血症、脓胸、脑膜炎等病而危及生命。

  窒息综合征。婴儿的代谢旺盛,能量需求相对比成人高,需水量比成人大,但对缺水缺氧的耐受性却比成人差。妈妈对刚出生的婴儿搂着睡在一起,易发生蒙被过暖窒息综合征。

  ●孩子伤热后怎么办

  及时降温。首先是物理降温,如打开窗户,空气流通以降低室温,利于孩子体内热量的散发;如果新生的小宝宝体温超过39℃,可以用温湿毛巾擦前额、颈部、腋下、四肢及大腿根部,以促使皮肤散热。

  周岁以上患儿可用冰袋裹一层布敷前额,冷湿毛巾擦颈部、腋下、四肢及大腿根部。若高烧不退,可适当服用退热药。退热时且忌过快过猛,以免发生意外。

  纠正脱水。婴儿发生脱水热,可喂5%葡萄糖水或糖盐水,如脱水较重,需给予静脉补液。

  快速镇惊。高热惊厥,必须争分夺秒进行处理。立即将宝宝平放于床上,头偏后一侧并略向后仰,颈部稍抬高,迅速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与呕吐物,以保证呼吸道通畅。为防止舌根后倒及牙齿咬伤舌头,应以纱布或布条包绕的压舌板或筷子放于上下牙齿之间。

  护理好口腔及皮肤。孩子发热可使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的细菌会加快繁殖,易引起口腔炎症。因此,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3~4次。用温湿毛巾给孩子擦身子,既利于体内热量随着水分的蒸发散出去,也避免了因皮肤汗腺阻塞而导致细菌感染。

  饮食清淡。伤热发烧时体内消耗大,胃肠道运动功能减弱,消化酶分泌减少,食欲差,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要给孩子吃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如稀饭、蛋汤、面条等;水果中可吃一些苹果、梨或荸荠汤等,以利身体恢复。

  抗感染。孩子因伤热引发上呼吸道感染,不要乱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药物,如继发细菌性感染,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用抗生素。

  ●预防孩子伤热,生活各方面要适度

  保暖适度。婴幼儿代谢旺盛,在穿戴方面应根据天气变化来增减衣服,既防寒保暖,又要注意衣着不宜过厚。

  室内温湿度适宜。冬季,室温保持在18℃~20℃,湿度在45%~55%左右为宜。每天要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既能清洁室内空气,降低过高室温,又能增加室内湿度。

  合理喂养。母乳营养齐全,能增强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因此,对宝宝最好要母乳喂养,从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如米汤、稀粥、新鲜的水果泥、蔬菜泥、蛋黄泥、鱼肉泥等;孩子吃饭后,要粗细荤素都吃,营养均衡,有利于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补充水分。一般婴幼儿每日每公斤体重约需要120-150毫升水。每天要给孩子喂几次白开水,每次50-100毫升。

  户外活动。冬季,天气晴好的情况下,周岁以内的小儿可抱到外边晒晒冬阳,已经能走路的孩子要常到户外活动。

 

儿童发生意外时的急救原则

  儿童的意外事故并不罕见,由于不少意外发生得太突然,孩子病情及伤势的变化又比大人快得多,常常需要在现场进行紧急处理,为此,家长们学会家庭急救的一些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孩子的意外事故,就其轻重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迅速危及生命的,如溺水,触电,雷击,外伤大出血,气管异物,中毒,车祸等,儿童发生这类意外事故,必须在现场争分夺秒地进行正确而有独立自主的急救。还有一类虽不会立刻致命,但也十分严重,如各种烧烫伤,骨折等,如迟迟不进行处理或处理不当,也可造成死亡或残疾。因此,上述两种情况,都需要做一些应急处理。 

 

  对危重病儿急救的原则是: 

 

  一、先救命:无论出现什么严重的情况。也不管是何种原因所造成的,如果受伤的儿童呼吸,心跳已很不规则,快要停止或刚刚停止时,要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心脏挤压的急救措施,这是两项最重要的救命方法,家长一定要学会它! 

 

  在抢救垂危患儿时,家长对一些危险因素应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遇到外伤大出血,动脉血管破裂时,要立即设法止血;冬天如发生煤气中毒,要立即打开门窗,或将中毒的孩子抱到其它房间,以使病儿不再吸入一氧化碳气体。 

 

  二、防残疾:在抢救垂危病儿生命的同时,要尽量防止病儿日后留下残疾。如果在急救时处置不当,有些病儿生命虽然得救,却会留下残疾,造成终生不幸。如儿童发生摔伤时,常导致脊椎骨折,当疑有这种骨折时,应严禁患儿走动,转运时一定要用门板之类的硬质担架抬送。有些家长往往因为缺乏常识或者疏忽大意,仍让患儿走动,或用绳索、帆布等制成软担架抬送患儿,甚至背挽抱扶,使得患儿的脊椎骨骼受到外力的牵拉或扭转,这样会损伤脊髓神经,造成截瘫。 

 

  当遇到各种化学物品所致的烧伤,伤及眼睛,食道等处时,在现场要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决不可等到达医院后再处理,以免使受伤部位被严重腐蚀,造成眼睛失明或食道形成疤痕。 

 

  三、减少痛苦:就是指在现场急救中应尽量减少病儿的痛苦,因为意外事故的损伤往往是很严重的,常常给孩子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如各种烧烫伤,骨折,疼痛剧烈,常常造成休克,加重病情。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做到减少病儿的痛苦,在搬动,处理时支作要轻柔,语言要温和,不要认为反正是救命要紧,其他方面就不管不顾,先救命,防残疾,少痛苦三项,虽有主次,轻重之分,实际上也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整体原则,家长要冷静地施行急救。 

 

儿童急救:宠物咬伤与狂犬病

    现在不少家庭中喜欢养小猫和小狗,由于宠物的增加,被宠物咬伤和抓伤的人数也在增多。孩子喜欢和小动物在一起玩耍、打逗。所以往往孩子首当其冲的被猫、狗抓、咬伤。无论是猫还是狗,它们的唾液中常常带有狂犬病毒,即使有健康的猫狗,也难免带有这种致命的病毒。据卫生防疫部门的报告,当带有狂犬病毒的动物用舌舔人手时,即使人手没有外伤,也还会感染上狂犬病的。

 

    如果动物抓、咬伤人的皮肤,它唾液中的狂犬病毒,会随着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中,短的1-2月就会出现狂犬病的症状。如兴奋、恐惧、听到水声或见到水,即发生强烈的喉头痉挛。喝水不能下咽,水从口角流出。病人痛苦极了。如伤在头、面部,感染的病毒量大,潜伏期会更短。狂犬病的潜伏期也可以很长,1-3年,甚至10年,30年以后才发病的也有。

 

    被宠物抓、咬伤后,家长应立即用大量的肥皂水,反复多次地冲洗伤口,尽量减少病毒的侵入,这样处理后,应马上到医院去治疗。同时一定要进行狂犬疫苗的注射。狂犬病的死亡率极高,一旦发病治疗几乎是无望的。但预防却可以十分简单,家中有了小宝宝,最好不要养狗和猫。 

 

儿童烫伤咋急救-脱衣再冲洗

  前几天,河南来京的张先生带着家人来北京旅游。由于宾馆饭店床位紧张,他带着爱人和儿子住进了一家小旅馆。5岁的儿子特别高兴,在不大的房间里蹦蹦跳跳,突然间碰倒了放在桌子上的暖水瓶,开水顿时洒到了孩子的身上。张先生迅速将孩子送到了北京儿童医院,经检查,孩子前胸、双下肢40%Ⅱ度烫伤,住院后接受了治疗。

 

  点评:随着天气变热,儿童穿着减少,烫伤的人数在增加。其实,如果平常注意预防,知道一些烫伤的急救常识,烫伤是可以避免的,或者可以减轻烫伤的程度。

 

  儿童好动,又不知“深浅”,也就是说,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所以预防烫伤的第一条就是让孩子远离热源。热水瓶、烧水壶、热水杯、汤锅、粥锅、火锅等都是危险的热源,这些都应当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先生的儿子就是拿茶几上的玩具时碰倒了暖水瓶烫伤的。在家里住房紧张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让热源远离孩子。另外,不要让孩子进入厨房。第二,给孩子洗澡时,大人一定要先试水温,以免水温太热,烫伤孩子。用澡盆洗澡,一定要先倒凉水,再倒热水,以免孩子误入热水。第三,儿童烫伤,最多见的是热水,热汤、热粥烫伤,其次还有热油烫伤,由于油的沸点高,不易祛除,所以热油烫伤深度更重。家里炒菜做饭时,千万别让孩子进入厨房。

 

  一旦孩子发生烫伤,应立即脱掉衣物,马上用自来水冲洗约10分钟左右,这是现场最有效的烫伤急救方法。脱掉衣物是将致热源消除,自来水冲洗可将皮肤的热量向外释放,减少热能向深层组织扩散,如此可将烫伤的危害减轻到最低点。同时联系急救车将孩子送到医院进一步治疗。有的人喜欢在烫伤创面抹一些牙膏、香油之类的东西,实际上没什么作用,反而还有可能污染烫伤的创面。 

 

儿童外伤出血的家庭急救

    医学专家指出,当孩子划伤皮肤时,最重要的是正确而又快速地处理伤口。一个严重的创伤,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医疗处理,伤口在几小时内就会被感染。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发生擦伤肘部、摔伤膝盖或意外割破手指之类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不必大惊小怪。然而,这其中每年大约有1/4的小孩伤势严重,需要进行医疗处理。如果您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不要惊慌,下面这篇文章也许会对您有所帮助。

 

  问题一:如何止血?

  如果是表浅的划伤和擦伤——

  先用肥皂和干净水清洗伤口,然后涂上抗菌软膏,再贴上创可贴或扎上绷带。绷带的压力通常能促使血液在伤口处凝固。

  如果出血较多或伤口较深——

  1.用无菌绷带或干净的衣服牢牢地压迫伤口。(注意:如果有碎玻璃块、金属等物体嵌在伤口上时,使用绷带反而会使物体深嵌入伤口。在这种情况下,不宜直接压迫伤口,需要医生来处理。)

  2.如果伤口在腿上或手上,要抬起受伤肢体,使伤口高于心脏。(注意:如果怀疑伤口处有骨折,千万不要移动伤口。)

  3.经过3—4分钟的直接压迫后,检查一下血是否止住;如果血没有止住,应该继续压迫伤口。(如果血渗透了绷带或衣服,请不要把绷带去除,而是在上面再加一块绷带。)如果直接压迫5分钟后仍未止血,需赶快寻求医生的帮助,同时还要继续压迫伤口。过长或者过深的伤口,可能需要缝针。(见后)

  4.一旦血止住,用肥皂和干净水或无菌的布轻轻地清洗伤口,涂上抗菌软膏,以防感染和减少结疤的可能性,然后用无菌绷带包扎伤口。

  如果出血不止—— 在出血很多的情况下,应采取指压动脉止血法,即压迫供应出血区域组织的动脉来达到止血目的。此方法适用于头部和四肢某些部位的大出血。

 

  四肢大出血时,还可使用止血带止血。需要指出的是:

  1.止血带下要加衬垫。

  2.原则上每小时放松1分钟。

  3.一定要告诉医护人员,在何处、何时扎上了止血带。

 

  问题二:会得破伤风吗

  如果孩子的伤口被泥土中的破伤风杆菌污染,那么,他有可能患破伤风病。这种可怕的疾病会侵犯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极其痛苦的肌肉抽搐和僵直,甚至危及生命。但如果您的孩子对破伤风杆菌具有免疫力,那么,他就不会有这种危险。我国已经为绝大部分儿童接种了白百破疫苗,并在11一12岁时再加强注射。为保证效果,建议每隔10年再注射一针破伤风疫苗。这样,只要在最后一次疫苗注射的5年内,即使您的孩子受到一次高危险性的外伤,比如:被狗咬了或被生锈的钉子刺伤,也不太要紧。医生在处理时,只需再注射一针预防破伤风就可以了。

 

  问题三:紧急情况有哪些?

  如果有以下情况,请赶快找医生

  *压迫5分钟后,您孩子的伤口仍未止血。

  *被人或动物咬伤。

  *伤口超过了1/8的深度或者裂缝很大。

  *伤口有碎片或污物嵌入,而您不能清除。

  *被脏的东西扎伤,比如说地上的玻璃块。

  *伤口又小又深。(这种伤口由于不出血而更易感染,出血可以减少伤口的细菌。)

  *受伤区域没有知觉,提示受伤区域神经很可能受损。

  *伤口在头上、脸上、脖子上(及时处理,可以减少留下永久瘢痕的几率),或者伤口在手心侧(有可能伤及肌肉)。

  *受伤区域被污染。

 

  问题四:伤口要缝线吗?

  深的伤口或者伤口的皮肤边缘不整齐,这时通常需要医生来关闭伤口。因此,在不太肯定的情况下,您最好马上带孩子去看医生。这种情况耽误的时间越长,伤口感染或结疤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仅是一个小伤口,医生用局部的黏合剂处理一下就可以了,这时很少需要麻醉,这样的创伤比缝线要小。

  然而,黏合剂对经常活动的部位(如膝盖、肘)处的伤口无效,这时需要缝针。医生首先施行局部麻醉,然后用外科针线把伤口的边缘缝合起来,促使机体自动愈台伤口,从而减少结疤的可能性。l—2周后,医生再把缝线拆除。

 

    问题五;如何减少孩子的意外事故?

  由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许多成人看来很安全或易忽视的环节,都会对他们产生潜在的危险。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到如下细节;

  @将所有的刀具(如菜刀、水果刀、剪刀、小刀、指甲刀、刀片等)锁在柜子里或放到高处,避免小孩接触。

  @孩子在地上玩耍时,大人一定要看紧,注意周围有无危险物品。

  @孩子在活动时,一定给他系紧鞋带,不要穿过于肥大的衣服,以免发生危险。

  @不要让太小的孩子骑自行车、滑旱冰。玩滑板时一定要给他带上护具。

  @不允许孩子在晚上溜冰。

  @如果您的孩子刚学会走路,请把家具的棱角包好。

  @在电话机旁贴上医院、医生和急救服务的电话号码。

 

问题六:有哪些急救常备物品?日常居家,有备无患。

  消毒纱垫、绷带和三角巾

  医用胶布

  创可贴

  消毒棉球或棉签

  抗生素软膏

  剪子和镊子

  碘酒和75%酒精

  2%红汞(红药水)

 

外伤导致的儿童脑挫伤有哪些表现

  儿童的头部外伤所导致的脑挫伤的一般性症状与脑震荡相比,通常比较严重。主要表现是:

 

  1、 意识障碍多较严重,持续的时间较长,甚至伤后昏迷持续到死亡。

 

  2、 意识恢复后多有头痛和脑激惹及应用功能的障碍。

 

  3、 常有比较明显的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的波动,严重者可因呼吸、循环障碍及高热导致死亡。

 

  4、 出现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体征,如失语、偏瘫等。

 

  5、 出现脑水肿,头痛、头昏加剧。

 

  一些婴儿头部受伤后,如果哇哇大哭,情况就不要紧,如果迷迷糊糊不哭不闹,就应立刻送医院。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婴幼儿时期,语言还不发达,对于头部受伤后的疼痛,他只能通过哭波来表达,而哭泣正好反映了患儿的意识是清楚的,因此可以说,哭泣是一种好现象。反之,如果孩子昏睡、疲乏、意识模糊,才是坏现象,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婴幼儿受伤后,可以用玩具逗他玩,如果婴幼儿伸手拿取时,即表示婴幼儿有正常的开心表现;如果用各种方法都不能引起婴幼儿的反应时,则应该引起家长的特别注意。

 

为宝宝选止咳药,先得看清成分

  天气渐冷,因感冒、气管炎发作而咳嗽的患者又多了起来。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呼吸道的分泌物和吸入呼吸道的异物,可借助咳嗽排出体外。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可影响工作和睡眠,甚至会更严重(如气胸、咯血、咳嗽性晕厥等),此时,咳嗽已失去其保护意义,需用止咳药来进行“镇压”。

 

  镇咳药有多种,主要分为中枢性和外用性镇咳药两大类。患者在选用时,要看清楚其成分。

 

  1.中枢性:如吗啡,可待因类,克咳等。镇咳作用强而迅速,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烈干咳和刺激性咳嗽,尤其是伴有胸痛的干咳。要注意的是,吗啡、可待因等有成瘾性。此外,含有可待因成分的合剂,不要长期服用。非成瘾性镇咳药如右美沙芬,临床应用也比较广泛。

 

  2.外周性:如苯丙哌林(咳福乐,咳快好,哌欣)。可抑制外周传入神经,兼有中枢镇咳作用。口服后15~60分钟起作用。毒性小,无抑制呼吸作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口服每次20~40毫克,每天3次。

 

  市面上止咳中药制剂也很常见,中药止咳药一般以寒、热、温、凉四性来分,止咳与化痰又有不同。风寒型,咳嗽声重,鼻窒流涕,咽痒,用解表散寒止咳药,如风寒咳嗽冲剂、通宣理肺丸、小青龙颗粒。风热型,咳嗽声重,痰黄,口干,要用清热止咳药,如急支糖浆。晨起咳嗽痰多,或有痰块,多属痰湿咳嗽,要用化痰止咳药,如半夏露、橘红片。若干咳痰少,喉痒,属秋燥咳嗽,或是阴虚,需用润肺止咳药,如川贝枇杷露、秋梨膏。若为干咳,且久咳不止,可适当使用镇咳药,如强力枇杷露、镇咳宁胶囊等。如果自选中成药治疗,应分清自己属于哪型,不可乱用。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儿童、孕妇、老人更要注意合理使用止咳药。

 

  3岁以下的小孩,咳嗽反射能力较差,痰液不容易排出,不宜服用较强的止咳药,以免痰液不能顺利排出,大量蓄积在气管和支气管内会造成气管堵塞。另外,同样一种止咳药,小儿和成人用量相差很大,父母应选择儿童专用药。老年人、孕妇应避免使用中枢性止咳药。

 

  轻微和偶尔的咳嗽,如上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咳嗽,随着痰液的排出,一般短时间内可自愈,不必服用止咳药。只有当咳嗽较严重,如影响睡眠、工作、学习时,才需适当服药。除了按上面的标准选择适当的止咳药外,还要注意剂量(特别是儿童)和用药的天数等。止咳药一般服3~5天即可。如果过了这个时间,咳嗽仍不见好转,则应尽快到医院就医。

 

小儿高烧不退先查查心脏病

  小儿发烧是家长最头疼的一件事,尤其是孩子吃药以后仍然高烧不退。北京儿童医院心内科主任杜忠东介绍,由一般病原体,如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引起的高烧,在使用退热感冒药及抗生素药物治疗后,三四天就能退烧,有些病毒感染即使不用抗生素药,多数也能在5天内退烧。如果治疗后高烧仍然不退,那么家长就要及早带孩子看心内科,以排除心脏病。

 

  杜忠东说,患儿经过治疗仍然高烧不退,那么就要考虑是不是感染性疾病,例如川崎病。

 

  杜忠东指出,川崎病发病初期与感冒相似,但是经过感冒药物治疗却治不好。川崎病患儿的症状表现为发热、眼结膜充血,一般好发于4岁以下儿童,该病如果早期没有正规治疗,约20%~25%会出现心血管损害,有生命危险。有的孩子发热,家长不给退热药就带孩子到医院,这样不好,建议先给退热药,再去医院,避免高热导致惊厥。

 

小儿意外事故处置法

  只要大人注意,是可以防止小儿意外事故的发生。

  小儿烫伤是最常见的意外事故,多数是由于给小孩洗澡时,父母不注意碰倒了放在一边的热水容器,使热水洒出来烫伤了小孩;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保暖的热水袋塞子不紧,热水流出烫伤小儿。除此之外,另一个经常发生的事故是煤气中毒,在密封房间里,不要整夜使用没有烟筒的蜂窝煤炉子或煤气炉。

  母乳喂养者夜间喂奶时不能紧搂着小儿。因为母亲会在不自觉中睡着,从而使乳房压住新生儿鼻口,容易产生窒息。新生儿经常吐奶,母亲刚喂完奶后不能马上远离小儿或马上人睡,要让小儿侧躺一会儿,防止吐出的奶液堵塞气管。

小儿也有被老鼠咬伤的例子,主要原因是小儿脸及嘴上沾有奶粉或奶液,能引诱老鼠。所以,一定要把小儿的手和脸洗干净,有老鼠的地方,加强看管,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家庭应急处理]

·掉落事故 

家住在楼房的孩子从窗口掉下去或从楼梯上滚下来的事故很多。作为预防措施,要在窗子上安窗栅,在楼梯口也设栅栏或安置孩子无法移动的屏风。

倘若孩子摔下去或滚下去后马上哇地一声哭起来,过后即若无其事的话就可以放心些了,但还是得用冷毛巾敷敷前额,使孩子安静下来,观察半天再说。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安静就是最重要的应急措施。如若孩子发生痉挛、呕吐、神志昏迷等,要火速送往有脑外科的医院抢救。

·开水烫伤 

被开水烫伤后,虽然烫伤程度均不相同,但都得赶紧用冷水敷一敷被烫的部位。若衣服不易脱,就用剪刀剪开。

因为被开水烫伤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大,所以采取这些应急措施后仍要去医院治疗。

·吞食香烟 

有的孩子即使只吃了一点点香烟也会出问题,而有的吃了半支也没事。但不管孩子吃了多少香烟,都得赶紧送往医院酌情洗胃。

·吞食钮扣 

如钮扣很小,吃下后会随大便排出。即使是稍大一些的钮扣,只要孩子吃了以后没有异常就不用担心。如果吃了以后显得非常痛苦难受,那就赶紧将孩子倒提起来拍其背部,或用手按住心窝下面,使劲往心窝方向挤,使孩子将钮扣吐出来。如还不行,则应速去医院。

·误吃安眠药 

孩子误吃了安眠药,应赶紧用手指挖他喉咙深处使其呕吐。为了防止手指被孩子咬伤,应先在手指上裹好手帕。如能全吐光就无事了,若只吐了一点点或不吐,那就立即去医院洗胃。

如误吃了阿斯匹林,且只吃了1-2片,问题不大。如吃了很多,也得马上去医院洗胃。

·鼻子里进入异物 

鼻子里进人异物的,一般很难取出。但不管怎么样,赶紧先让孩子擤擤鼻子试试看。如果镍不出来,应立即请耳鼻喉科医生取出来。如异物较小,本人一时也会感觉不到什么。但鼻孔深处有一块较大的鼻腔,如异物进入鼻腔后滞留在那里,时间长了就会引起鼻炎。

·耳朵内进了水 

耳朵内进了水也不一定会引起中耳炎。耳分外耳、中耳、内耳。在外耳与中耳之间有一层膜,叫做鼓膜。若鼓膜没问题,即使进了水也会因碰到鼓膜而往外流。但是,倘若鼓膜本身有炎症,或多次犯过中耳炎而鼓膜上有孔时,一旦进水就会引起较严重的中耳炎。总之,平常洗澡时耳朵内进了水时,只要用棉签在外耳口擦擦即可擦掉,不必伸到里面去掏。

 

异物入喉的排除

  幼小的孩子容易发生异物呛人气管,因为他们虽会吃些东西,但又不能充分嚼烂。小孩爱把一些东西放人嘴中。一旦发现这种情况,要迅速采取行动取出异物,不然呼吸可能停止。异物呛入气管是一种危险的疾病。它可以发生在喉、气管、支气管等各部分。多见于儿童,尤其1—5岁为多见。异物呛入气管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有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严重的后果。父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预防其发生。

 

        1.异物呛入气管的原因

        (1)小儿经常将物体或玩具放入口中,边咬边啼哭或欢笑,加上跳、跑、跌仆或作游戏,因而口内异物易进入气管。此外,父母或较大儿童喂给幼儿不恰当的食物,如瓜子、花生,或在喂食时故意逗戏、惊吓、打骂,以至食物呛入气管。

        (2)异物所具有的特点也是引起本病原因之一。如花生米、西瓜子、豆类、针及小橡皮盖等表面光滑、体小质轻的物体,均具有吸人气管内的可能。

        (3)不恰当的挽救。如手指伸入口内或咽部,企图挖出异物,或钳取鼻腔异物不得法,均可促使其被呛入气管。

        2.气管异物停留的部位

        以支气管为多见,气管次之。由于右侧支气管与气管之间的角度较小,直径较大,故异物进人右侧支气管的机会较左侧支气管为多。

        3.异物在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不同症状

        (1)喉部异物

        异物被呛人喉部后,常常出现剧烈的咳嗽、气闷、呼吸困难、声哑和面色发紫等症状。喉部阻塞严重的病例,由于呼吸骤然困难,缺氧严重,可在数分钟内窒息。

        (2)气管异物

        初发时的症状往往和喉部异物相似,接着可进入比较平静的间歇期,以后异物可能引起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和面色发紫等现象。此外,呼吸时可闻气流通过异物处而发出的喘鸣声,用手扪及气管上部有异物撞击的感觉。如异物阻塞严重,可立即窒息而引起死亡。          

        (3)支气管异物  

        除有气管异物的症状外,可根据阻塞支气管程度的不同而出现肺气肿或肺不张。植物性异物如花生等,可使气管黏膜发炎而出现高热。有时因咳嗽不止,肺部炎症不能控制需进行胸部x线摄片,才能明确诊断。

        当异物吸人时可进行以下处理:

        1.当异物吸入喉内时,立即发生呛咳、气急、声嘶等症状,家长应让孩子保持安静,不要阻止咳嗽,有时通过咳嗽,可将异物咳出。

        2.咳嗽时,家长不要拍打孩子背部,以免异物移位。

        3.出现气急,说明异物已经进入呼吸道,切不可用手到患儿口里去掏取,也不要用大块食物强行咽下,以免刺激咽部,引起恶心、呕吐,声门、喉头痉挛、水肿,加重呼吸困难。

        4,选用简易方法进行急救:

        (1)患儿坐着,术者站在患儿后面,用两手臂环抱患儿。

        (2)一只手握拳,大拇指朝内,放在患儿肚脐与剑突之间,另一只手压在拳头上,有节奏地使劲向内、向上方推压。这样可使肺内产生一股气流冲出,有可能将异物冲到口腔里。

        5.气管异物过大不易冲出时,患儿呼吸受阻,会有生命危险,应火速托起下颌,做口对口吹气,目的是将堵在声门的异物吹下并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6.当异物哽人食管时,咽异物常引起刺痛,食管异物常引起吞咽困难,如果没有引起呼吸困难,便不需过分惊慌。

        (1)让患儿张开嘴,下巴向上,使咽喉伸直,再吃进饭团,哽入的小鱼刺等可能随饭团一同咽下。

        (2)不要采用催吐的方法,以免误吸入气管。

        (3)多吃一些含淀粉、纤维素丰富的食物,然后观察小儿大便,绝大部份异物会随大便排出。

 

最佳必备退热药及使用方法

  退热药

 

    发热是一种防御机制,但高热可损害机体和引起并发症,如小儿高热惊厥。所以,小儿发热须积极处理,除了用物理降温外,还应使用退热药,但要知道,退热药只是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不能解除疾病原因,而且高热或持续发热不退是严重疾病的信号。因此,使用退热药的同时,还应使用治疗疾病的药物,连续3天仍不退热应看医生。

 

    可备用的药有:扑热息痛、小儿鲁末那、小儿退热栓、百服宁、泰诺、泰诺林、小白退热口服液、柴胡饮、小儿退热口服液等。

 

    最佳必备退热药及使用方法:

 

    ① 扑热息痛适用于2岁以上小儿根据年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一般情况下,2-3岁5-100毫克,4-6岁100-150毫克,7-9岁150-200毫克,10-12岁200-250毫克。12岁以上,250-500毫克,轻度发热38℃以下,选择较小剂量,中度发热38℃39℃,选择中间剂量,高热39℃以上选择大剂量。扑热息痛规格有两种,500毫克/片、300毫克/片。

 

    ② 小儿鲁末那:尤其适用于婴幼儿。除有退热作用外,还有止惊作用。可预防小儿高热惊厥,价格便宜,疗效好。一般情况下,半岁前半片,以后每岁1片。即3岁小儿可服3片,可根据发热程度加减剂量。

 

    ③ 小儿退热栓:当小儿高热,使用退热栓,有很好的退热效果,使用退热栓时,要注意放置方法。把外包装去掉,小儿取侧卧位,暴露肛门,缓缓推入退热栓直至全部进入肛门。

 

    其它备选商品药还有:日夜百服宁、泰诺、泰诺林、康利诺等。可按照说明书使用。

 

安全健康条例--美国幼儿园

  美国幼儿园的安全健康条例共有30条,订得具体而又切合实际,可以有效地降低幼儿园的危险系数。现介 绍如下。 

 

    1.不玩弄直径小于2.5厘米的玩具。 

    2.玩具、设备、材料不能带锯齿状,不能带尖利的边角。 

    3.破旧的玩具、设备、材料要及时修理或更换。 

    4.定期清洗玩具、设备和材料,原则上对年龄越小的幼儿所使用的东西清洗越要勤。尤其对婴儿爱往嘴里 放的玩具更应注意。 

    5.小床、摇篮等不能用塑料布遮着。 

    6.不要让幼儿玩弹弓和箭等玩具。 

    7.玩具、设备、材料等不应有任何外露的钉子、插栓、螺旋等。 

    8.室内门上的销应安装在幼儿够不着的地方。 

    9.所有的药品、清洗液及有毒物品要锁起来,存放在幼儿够不着并且与幼儿隔离的地方,并标好名称。 

    10.所有出外的门都要向外开。 

    11.门和大的窗子都要有鲜艳的标记。 

    12.幼儿所用的热水不得超过43℃。 

    13.热水管道要包起来以防幼儿烫伤。 

    14.电源插座都要有安全插头,插头再用塑料包好,以增强绝缘性能。 

    15.楼梯的栏杆要牢固。 

    16.幼儿园要避免使用手提式电扇。 

    17.幼儿用的玩具架和图书架要高矮适宜,使幼儿自己能取能放。 

    18.每个幼儿园至少接装一部电话,以便所有工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均能使用。 

    19.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都知道紧急情况发生后要用电话通知的单位名称、电话号码以及地址,如医院、警察 所、救护车队等。 

    20.为了便于紧急情况发生后用电话通知,工作人员应掌握所有幼儿的姓名、家庭地址、父母的工作单位及 电话号码。 

    21.幼儿园要有相当数量的灭火机,每个工作人员都要知道如何使用。 

    22.幼儿园要有相当数量的急救器械,工作人员要掌握每种器械的使用方法。 

    23.紧急措施要形成书面文字贴在电话机旁,一目了然,使工作人员知道如何根据不同情况通知不同的部门 。 

    24.张贴有关幼儿园病儿的规则,包括病儿隔离时间、护理措施、与家长联系的方法等。 

    25.室内不准有任何有毒的动植物。 

    26.应该遵循安全健康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 

    27.凡让幼儿遵守的规则都要用准确、通俗的语言写出来张贴,如喝水要用自己的杯子,睡觉要一人一张床 ,受伤或遇到困难时要告诉老师,喝水、需要个人物品时要得到老师的许可等。 

    28.食物的选购、贮藏等均要遵守卫生部门颁布的卫生标准,以防食物中毒。 

    29.幼儿园或游戏场所要有围墙。一是防止幼儿擅自离园,二是防止幼儿园饲养的小动物跑掉。 

    30.游戏场所不能有碎玻璃片、罐头盒、碎石等能伤害幼儿的东西。  

    以上很多好的条例,中国幼儿园也可以借鉴一下

 

宝宝吃错药的急救法儿童急救

  小儿误服药物中毒,是年轻的父母们不容忽视的问题。除了幼儿出于好奇、模仿大人的行为外,家长对药品常识的缺乏或忽视、盲目滥用药物,也是导致小儿误服药物中毒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才能杜绝宝宝发生这样的事情,万一发生后怎样才能避免酿成严重的后果呢? 

 

  小儿误服药物中毒的原因比较复杂,如把带有甜味和糖衣的药物当成糖果吃,有的把有鲜艳颜色、芳香气味的水剂药物、化学制剂当成饮料喝等。这些药物引起的中毒大多是由于家长将药品随意放在桌柜上、枕边或小儿容易拿到的抽屉里造成的。因此,为了防患于未然,有小儿的家庭,应当妥善保存所有药品,最好放在高处或加锁保管。 

 

  近年来临床有关统计表明,在儿童药物中毒的病例中,由于家长的错误用药而导致的,也占了相当比例。据报载,某地有一位婴儿出生后,父母为了孩子"强身健体",竟给他灌服人参汤,结果婴儿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由此可见,没有科学的指导,滥用药物是不合理的,甚至是危险的。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误服了药物,切莫惊慌失措,或指责、打骂孩子。正确的处理方法是:迅速排出,减少吸收,及时解毒,对症治疗。   

 

  首先,要早期发现孩子吃错药的反常行为,如孩子误服安眠药或含有镇静剂的降压药,孩子会表现出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家长遇到此事,要马上检查大人用的药物是否被孩子动过。 

 

  其次,家长要尽快弄清孩子误服了什么药物,服药时间大约有多久和误服的剂量有多少,及时地掌握情况,为下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如果误服的是一般性药物且剂量较少,如毒副作用很小的普通中成药或维生素等,可让孩子多饮凉开水,使药物稀释并及时从尿中排出。   

 

  如果吃下的药物剂量大且有毒性,或副作用大(如误服避孕药、安眠药等),则应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切忌延误时间。如果误服的是腐蚀性较强药物,在将病人送往医院的这段时间内,要由有医疗常识的人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比如说误服强碱药物,应立即服用食醋、柠檬汁、桔汁等;误服强酸,应使用肥皂水、生蛋清,保护胃黏膜;误服碘酒等,则应饮用米汤、面汤等含淀粉的液体。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送往医院急救时,应将错吃的药物或药瓶带上,让医生了解情况,及时采取解毒措施。 

 

宝宝眼睛异物如何清除

  虽然除节假日爆竹性眼损伤较多外,眼睛的意外伤害是较少的,但由于可能带来不良的远期后果,父母们仍应很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我刊特就眼部护理问题采访了中国儿童中心的王如文老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益眼科的杜持新医生。 

 

  2005年6月6日,是全国第十个“全国爱眼日”。眼睛是宝宝心灵的窗户,但眼睛娇嫩而结构又精巧,因此,要防止眼的伤害,首先要让父母或照料宝宝的人注意防范可能发生的眼意外损伤。一旦宝宝的眼睛发生意外,哪怕只是细微如丝的异物,如沙子、灰尘或小飞虫也会使宝宝出现不敢睁眼、怕光、流泪等现象。很多时候,爸爸妈妈们束手无策。的确,该怎么帮助宝宝又不会让眼睛受到伤害呢?

 

  清除宝宝眼睛异物的“三不”原则

 

  不能揉眼睛

 

  中国儿童中心营养与健康总顾问王如文老师尤其强调,当眼内有异物时,不要用手或其它物品去揉、擦眼睛。因为揉眼睛,不仅异物出不来,反而会擦破角膜上皮,使异物深深嵌入角膜,加重疼痛,并且揉眼时会把细菌带进眼里,引发角膜炎、角膜溃疡。揉挤还会使眼充血,结膜水肿。有些孩子会直接用手擦眼睑内膜,这也是错误的做法,因为手上有许多细菌,直接用手擦结膜时会把细菌带进眼里,引起炎症。另外也不能用手帕或毛巾揉擦眼睛,用手帕揉擦可能损伤脆弱而灵敏的角膜,造成角膜溃疡、感染,影响视力。

 

  生石灰进入眼睛不可用水冲

 

  浙益眼科副主医师说,若是生石灰进入宝宝眼睛,父母千万不要直接用水冲洗,因为生石灰遇水会生成碱性的熟石灰,同时产生热量,处理不当反而会灼伤宝宝眼结膜或角膜。应用棉签或干净手绢一角将生石灰粉拨出,然后再用清水反复冲洗眼睛,至少30分钟。冲洗后还应去医院检查治疗。

 

  不乱用眼药水

 

  当宝宝眼睛进入异物时,父母会想到为孩子使用眼药水。但眼药水不是治疗眼病的万能药,不对症使用会走入误区。杜医生指出:在异物未取出时,滴用眼药水是无效的,部分眼药水有收缩血管的作用,滴用后可减轻患眼的充血症状,影响父母的判断。还有部分孩子对某种药物过敏,会产生不必要的损害。老师也强调说:“眼药种类很多,各有其适应症,不应交叉替代使用。所以,如果父母打算使用眼药,必须遵照医嘱,对症用药,以免增添本可避免的新的眼疾。”

 

  异物侵入眼睛处理6大步骤

 

  1. 将宝宝的双手按住

 

  眼睛会因遭异物入侵而产生不适感。多数的宝宝难免会用手去揉眼睛,却因此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当怀疑宝宝因眼睛有“脏东西”而去揉眼时,首先须将孩子的双手按住,以制止他再去揉眼睛。

 

  2. 将宝宝的头部固定住

 

  为了防止稍后清洗宝宝眼部时,宝宝的头部可能会晃动而影响清洗,所以大人可以用手轻轻固定住宝宝头部。

 

  3. 让宝宝向受伤的一侧倾斜

 

  将宝宝的头部倾向受伤眼睛的另一面﹝如:如果左眼受伤,头部则向左面倾斜)。

 

  4. 准备好冷开水、汤匙

 

  迅速准备一碗干净的冷开水(必须经过煮沸的冷水)或矿泉水。

 

  5.用冷开水冲洗眼睛

 

  以汤匙盛水冲洗受伤的眼睛约5分钟。但不能用自来水洗眼睛,这样容易引起细菌感染。但杜医生特别提醒:若入眼的异物量大且污染重或是化学物品时,必须用当时、当地认为最干净的水源争分夺秒冲洗30分钟,不能因为找不到“干净水”而延误抢救时间。

 

  6、闭起眼睛

 

  待不适感稍稍缓和,可让宝宝试着闭起眼睛,并让泪水流出,希望借此让异物随泪水自然流出眼睛。

 

  贴心提示:清除宝宝眼睛异物的应急措施

 

  有时在郊外游玩,灰沙、小虫很容易飞进宝宝眼中,可是在外面哪有冷开水和汤匙,所以,我们教给爸妈二招应急的办法:

 

  方法一:如果异物进入宝宝眼睛,爸妈可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上眼皮,向前提起,向眼内轻吹,刺激眼睛流泪,将沙尘冲出。

 

  方法二:先让宝宝眼睛向上看,爸妈用手指轻轻扒开下眼皮寻找异物,应特别注意下眼皮与眼球交界处的皱褶处易存留异物。如果没有,可翻开上眼皮寻找。找到异物用湿的棉签或干净手绢的一角将异物轻轻粘出。

 

触电的急救原则

  触电在人们生活中偶有发生,孩子误触或玩弄电器,电插座而触电。轻者可引起孩子惊恐、面色苍白或昏倒,局部出现小泡或灼伤。重者可立即致死。掌握触电后的急救原则,对及时救治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电击伤的急救原则: 

    1、发现有人触电后,立即切断电源,拉下电闸,或速取身边最能取到的木杆、塑料制品等绝缘物质将导电体与触电者分开。在未切断电源或触电者未脱离电源时,切不可触摸触电者。  

  2、对呼吸和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挤压,直至呼吸和心跳恢复为止。如呼吸不恢复,人工呼吸至少应坚持4小时或出现尸僵和尸斑时方可放弃抢救。有条件时直接给予氧气吸入更佳。 

  3、在就地抢救的同时,尽快呼叫医务人员或向有关医疗单位求援。  

    二、预防措施: 

  1、经常进行用电安全教育。 

  2、家用电器安放合理,远离孩子经常活动的地方。特别是电风扇不可让孩子触到。  

  3、电源插座要有防护装置,要放到孩子摸不到的地方。 

  4、家用电器要经常检查、维修,防止漏电。

 

刺伤与抓伤

  刺伤是指被刺、钉子、锥子等尖锐物刺到而受伤。刺伤的伤口大多小而深,出血量少。若被脏东西刺伤,则伤口容易受到感染而化脓。特别是木片、泥土进入伤口,则有可能导致破伤风,因此要按住伤口,作彻底且大范围的清洗及消毒。如果木片或泥土侵入深处不容易取出,或者是被生锈的铁钉深刺,为了避免产生后遗症,应尽速到外科诊所治疗。

 

    抓伤是指被小朋友的指甲或猫狗等抓破皮肤而受伤。抓伤的伤口多浅而呈线状,不过由于孩子的指甲藏有许多病菌,所以还是会有感染的可能性,用自来水清洗伤口后消毒就显得很重要。猫抓的伤口也有可能变成猫抓病,需特别注意。

    1.可能的话,先要找出是何种异物碎片进入孩子的皮肤。如是玻璃碎片可能割伤孩子的肌肉或血管,立即找医生取出,不要自行处理。

    2.如碎片不是玻璃,一端露在皮肤外,可用一镊子,末端放在火焰上进行消毒,冷却后,一边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不会太紧张,一边轻轻用镊子夹出碎片。

    3.如碎片是在皮下,用火焰消毒缝衣针,或将其放在消毒酒精或消毒水中浸泡几分钟。在碎片所在部位放一块冰,使皮肤多少有些麻木,再用消毒过的针轻轻挑开皮肤,暴露碎片,用消毒过的镊子将其夹出来。

    4.用肥皂与清水清洁该部位,擦上消炎膏,最好不要贴胶布。

    5.如果是玻璃,或者碎片深埋皮肤中而碎片已知被泥土污染(感染破伤风的机会就多),或不易自行取出时,都应迅速就医。

    6.如果是铁钉,应首先拔出铁钉。用镊子或小钳子顺着铁钉扎入向的方向外拔出,拔时用力要均匀,不要左右晃动,以减少周围组织损伤。

    7.如果铁钉已拔出,可用力在伤口周围挤压,挤出瘀血与污物,以减少伤后感染。如铁钉断在伤口里,应停止走动,并将取出的部分钉子与伤儿一起送医院手术拔除,以便医生判留的长度。

    8.尽快清洗伤口。较浅的伤口可自行处理,先用温盐水洗净伤口,再用碘酒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然后用消毒布或手帕包扎。

    9.要防止破伤风。伤后最好尽快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如果受伤后、伤儿出现口难以张开或发热等症状,便表示病情较为严重。

    一旦发生破伤风时,即出现颈、胸或脸部的肌肉抽筋、痉挛等现象,会发生死亡的不幸事故。

 

便秘:小儿便秘常用的通便剂

    1)最简易的方法是将肥皂削成指头大小,长3—4厘米,用水弄湿后塞入肛门,以刺激患儿排便。

  2)开塞露灌肠或甘油加等量的水灌肠(甘油用量5—20ml/次)。 

  3)1%肥皂水或生理盐水灌肠。6个月—3岁 100—300ml,3—7岁 200—300ml,〉7岁 300—500ml。 

  4)液体石蜡0.5ml/kg/次,麻仁润肠丸9克,牛黄上清丸1—2丸等,可任选其中一种方法,可于临睡前服用。 

  5)矿物油为较常用的通便剂,可降低粪便的硬度,不憋住大便。60—90ml/日,分早晚两次使用,所用剂量可调整至患儿的粪便至少有两天以上是松软的,且排便无痛,矿物油可以较长时间使用,一般为3—6个月,根据病况停用。 

  6)番泻叶,1—2克/次,开水泡10分钟后给小孩喂服,大便通畅后停用。但严重的便秘患儿,开始用甘油灌肠,排便顺畅后可改用矿物油,也有少数患儿粪便坚硬的停滞在肛门内,大人必须用手指将大便抠出来,方能解除患儿的痛苦。 

  7)中医中药,小儿由于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大孩子由于心情不舒畅、郁火都可引起食积或食火便秘。治疗宜消食导滞,清热化湿通便,常用方剂有: 

  ①枳壳导滞汤加减:枳壳、山楂、神曲、茯苓、陈皮、黄苓、大黄(后下),用量按病情及小儿年龄酌情使用,一般每日1剂,水煎分2—3次口服,大便通后停服。 

  ②“一捻金”散剂或蜜丸,主要成分为:大黄、炒率牛子、槟榔、人参、朱砂。散剂0.4、0.6、1.2、1.5克/袋;蜜丸0.6克/丸,如患儿<1岁0.3克/次,1—3岁0.6克/次,4—6岁1.2克/次,每日大便通后停用。

 

接种疫苗后出现反应怎么办-儿童免疫预防接种

  家庭育儿学前健康教育知识:儿童免疫预防接种-接种疫苗后出现反应怎么办

 

    这种情况往往是妈妈最担心的,其实对于接种后出现很轻微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一般不需要处理,只要注意让孩子适当休息、多饮开水、避免着凉、注意营养,1-2天后反应就会自然消失的;局部反应较重时,可用干净毛巾做热敷,每天4-5次,每次10-15分钟,可帮助消肿,减轻疼痛(但卡介苗的红肿处不能做热敷);对较重的全身反应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一点药;如果反应特别重,如针眼处化脓,或高热持续不退,甚至有抽搐、昏迷等,应及时就医。

 

育儿知识:让宝宝远离眼外伤

  育儿知识■孩子眼睛受伤如何处理

 

  当孩子不幸发生眼外伤时,家长往往惊慌失措,手忙脚乱,这非常不利于患儿的救治。这时家长应首先冷静下来,对于酸碱等化学烧伤,应尽早清除溅入眼内的化学物质,在受伤现场用清洁的水反复冲洗眼部,或将脸泡入水中,使溅入的化学物质稀释或清除,然后到就近医院进一步治疗。有些家长在孩子受伤后,一味追求大医院,路途耽误大量时间而延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因此在孩子眼睛受伤后切记:争分夺秒、就近求医。

 

  育儿知识■怎样预防儿童眼外伤

 

  儿童眼外伤常造成严重后果,虽然经积极治疗,但某些严重眼外伤所造成的失明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因失明而成为终身残疾者达60%以上。防患于未然,是避免或减少儿童眼外伤发生的根本办法。首先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加强家长、教师、保育员以及儿童本人的安全教育,使人人都认识到眼外伤的危害性及保护眼睛的重要性;不要让孩子玩耍尖锐的物品,锥、针、铁丝等要严加保管;加强对玩具质量的管理,玩具枪、仿真枪的冲击力不要太强太猛;不要让儿童接触到酒精、石灰、水泥等化学物品;加强一次性注射器的管理,禁止流入社会特别是学校或幼儿园;不要让孩子观看电焊火花或在阳光较强的雪地上玩耍;更要让孩子远离爆竹。

 

  育儿知识■怎样正确给孩子点眼药水

 

  有些家长认为每天给孩子点药次数越多越好。其实不然,点眼的次数以及点眼的时间一定要遵照医生的意见或药品说明书。

 

  育儿知识1.家长首先洗净双手,以免经手指接触感染。

 

  育儿知识2.让孩子坐在椅子上,头尽量后仰,或平躺。

 

  育儿知识3.将孩子的下眼皮向下拉,与眼球分开。

 

  育儿知识4.将一滴眼药水滴入下眼皮内的结膜囊内(一滴眼药水的量已足够),并注意不要将药水瓶口接触到眼睛或睫毛。

 

  育儿知识5.让孩子闭上眼睛,并用手指按压内眼角2至3分钟,以避免眼药水经鼻泪管吸收造成全身副作用,同时嗓子也不会感到药水的苦味。

 

  育儿知识6.如果需要点两种以上眼药水,那么间隔在5分钟以上。

 

  育儿知识■如何正确给孩子涂眼药膏

 

  眼药膏在结膜囊内保留时间较长,药物可以被较充分吸收,常常在临睡前使用,即使在睡眠中也能保持一定的药物浓度。

 

  育儿知识1.家长首先洗净双手,以免经手指接触感染。

 

  育儿知识2.让孩子平躺在床上。

 

  育儿知识3.将孩子的下眼皮向下拉,与眼球分开。

 

  育儿知识4.挤出少量眼药膏放入下眼皮内的结膜囊内(绿豆粒大小的量,不宜太多),并注意不要将药膏瓶口接触到眼睛或睫毛。

 

  育儿知识5.让孩子闭上眼睛,并用棉球或手指按摩眼球,使药膏均匀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