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妮汀哺乳期可以用吗:兰亭集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19:27
兰亭集序趣味故事导入1、架桥以后东村与西村之间隔着一条小河,由于这里没有桥,两村的人往来都得绕很远的道。这时,有人热心的年青人,用家里的横梁在河上架起一座独木桥,方便了行人。这很使东、西村的人高兴了一阵子,也称赞了一阵子。但三天以后赞扬声变成一片埋怨声: “哼,一根木头也算是桥?” “平时走过它还要摇三摇,碰上雨天叫人怎么过?” “要是孩子、老人……” “再譬如说扛一袋、拎一包什么的……” “骑自行车的就更没办法!” “……”2、 都是“还”字惹的祸两年前,巢湖的张先生向朋友高某借了14000元。今年3月,张先生因资金短缺只还了其中1万元。为避免今后出现纠纷,张先生又给高某写了一张欠条:张某借高某人民币14000元,今还欠款4000元。后来,高某因催款吃了几次闭门羹后,一纸诉状将张某告到法院,诉称张某尚欠其余款1万元,请求返还。接到起诉书后,张先生感到疑惑不解。司法所工作人员发现欠条存在重大歧义。“今还(huán)欠款4000元”,既可以解释为“今还(hái)欠款4000元”,又可以解释为“今还欠款4000元”。根据《合同法》规定,如果一方提供的用词可合理地得出两种理解时,应选择不利于用用语提供人的解释。张先生为此输掉了官司。 3、用赞美“教训”你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持着一种古老的生活仪式。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犯了错误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每当这时,整个部落的人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教训”他。围上来的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然后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这个犯错的人,他今生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好事。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而且不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赞美。整个赞美的仪式,要持续到所有族人都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巴贝姆巴族人是智慧的,他们对待犯错人的态度是“尽管你犯了错,有了缺点,但我们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既然你曾为整个部落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那么,请你认真地反思,然后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整个部落的人都坚信:你一定具备改过向善的信心与能力。 4、花贩告诉我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 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闻得到。” 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 他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开不了。我们看人也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 他是为了要向买花的人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每一株玫瑰都有剌。” 他的结论是:正如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爱护一朵玫瑰,并不要非得努力把它的刺根除,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刺伤;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刺伤心爱的人。【精彩回放 】(一)走近作者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二)关于写作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三)关于文体特点《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四)“坦腹东床”的典故 “坦腹东床”的故事说的就是王羲之。晋代太尉郗鉴派一个门客到丞相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导领着门客“就东厢遍观子弟”。门客回来复命,对郗鉴说:“王家的年青人都不错,但是听到有人选女婿,却变得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坦腹吃饭的,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位女婿就是王羲之。这就是“坦腹东床”代表择婿的典故。遂用“东床”“东坦”代指女婿。二.重点剖析(一) 语段理解1.通假字虽趣舍万殊(“趣”通“取”,往,取。)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如,像。)2.词类活用例释(1)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带——像衣带一般环绕着)(2)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齐彭殇为妄作。(齐——同样看待)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引以为流觞曲水。(曲水——使水弯曲)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3)数词的活用:数字活用为动词固知一生死为虚诞。(— —— 同样看待,或看成一样)(4)动词的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耳目)3.特殊句式(1)省略句省主语 ①(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省介词宾词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介词“于” ①映带(于)左右 ②晤言(于)一室之内 (2).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①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②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问题探讨1.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2.第1段中“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而言,上文有“暮春之初”交待了聚会的时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还有,上文所写人们的聚会,如果缺少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的好天气,便不会尽显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绵密。3.怎样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 “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准确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会看出,作者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3段与第2段,且把第3段与第1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4.怎样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又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庄子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活了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这就是荒谬的。这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评价庄子观点的错误。若从文中内容看,作者在第3段郑重引出孔子的“死生亦大矣”作为议论的发轫,而后连述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常而悲,对生死之事而叹。既如此,庄子的“一死生’一‘齐彭殇”之说就是荒诞之辞了。5.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6.《兰亭集序》一文是如何体现“文笔洗练,自然有致”这一特点的?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例如下: ①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②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 ③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此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应当看到,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有无穷逸趣。【他山之石】                                   解读人生   朱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论是文采还是书艺,都是传世极品。尤其在立意方面,作者独出机杼,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谈到有关生死的人生感悟,其哲理的思考,显得不同凡响。东晋时期,由于士族统治阶层门阀森严而且生活奢侈无度,使得相当一部分有文化教养的士族文人遁入纵情山水、游山翰墨的隐逸之途。他们注重精神自由,珍视人格完美,崇尚自然情趣,善于哲理思辩,真率任情,风流旷达。但是,由于政治的险恶和社会的动荡,他们在流连山水、饮酒赋诗的同时,又感到“所之既倦,情随事迁”而不能不“临文嗟悼”,因而酣畅之余,内心无不苦闷,无不感伤。文章开篇记叙了这次会稽兰亭的文人雅集,似乎突出了一个“乐”字,有良辰、美景,更有赏心、乐事。作者的叙述平稳舒展,保持了从容潇洒的仪态。在景色描绘方面,三月是花季,该是繁花似锦,而摄入笔底的只有山、水、林、竹,这表明了作者排斥浓妆艳抹,追求清新淡雅的美学情趣。写宴饮,在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之时,曲水流觞,“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沉浸于大自然之中,既有宽阔与开拓的襟怀,又有勃勃生机之体会,更是显示了文人之雅。生命的意识渗透在深邃的宇宙精神之中,此乃“信可乐也”。文章后半部分,感叹人生之短促,命运之无常,紧扣一个“悲”字。由乐转悲,看似突兀,但作者娓娓道来,却也顺理成章。作者在享受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后,难免产生一种曲终人散的凄凉之感。作者进而深切感悟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面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作者只能感叹“死生亦大矣”!而生死问题,特别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王羲之由眼前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情随事迁,自然乐极而生悲,进而想到生命短促,会短离长,盛会难再,怎不令人痛心;由兰亭一族到普天下之民,由生离到死别,伤感的广度大大扩展了。不仅如此,作者更推进一层,由现在回顾过去,由现在推想未来,“死生亦大矣”,这种感伤,是对人生哲理的追索,伤感中蕴含着对生的执著,对永恒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事业的企慕和追求,因而这种感慨不是消极,不是沉寂,其间自有积极的一面。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王羲之在文中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是对庄子思想提出不同的看法,与虚无主义划清了界限。世间毕竟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而这些美好的事物又是那么难遇易逝,短暂的生命就显得非常珍贵;死是生命的毁灭,长寿毕竟不同于夭折。王羲之对老庄思想的批判,反映了中国“隐士”的另一种思想取向。他作为作家和书法家,纵情于文学艺术,以形象思维为重,但他坦然承认生命的脆弱,而兰亭盛会却可以不因参加者的死去而湮没人间,那就是作序记胜,流传后世。王羲之处于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敢于批判庄子的虚妄之言,并且将深沉的伤感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充分表现了他的胆识和理念,自然有其积极的意义。解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自然洒脱的思想与深情超俗的情感无不让人怦然心动,继而掩卷长思。是啊,读此文,也是在解读人生啊。在文化的层面上解读《兰亭集序》梁玉富王羲之所创作和书写的《兰亭集序》,既是书苑珍品,也是文坛杰作,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本文拟从文化的层面上解读《兰亭集序》。从书法美学层面上解读。《兰亭集序》的彰显于世,首先是其书艺的超绝无双。它不仅仅是一般的书法佳作,同时集中而艺术地展现了魏晋时期特有的时代风貌和时人习气。笔墨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才情、气质和性格的流露和暗示,当我们沉潜内心细细品味时,这些流淌于点划勾捺之间的活力和内蕴,就会那样真切地“复活”了。这实际上就是整个魏晋时代精神风貌的浓缩和倒影。王羲之将体现一个人内在自由精神的最佳表现形式“行草”发挥到极致,当我们在把玩这些线条时,魏晋时代的风貌和气度也就形象再现了。从文学的层面上解读。文中用疏淡的笔墨为我们勾勒了兰亭周围的景致。这些景并非纯粹的客观外在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和文学家心性的情致化之景,它体现了作者的精神生活。东晋士人对于自然的观赏明显带有哲学意识,他们自觉地脱身于名利场外,发现、理解和尊重自然美,从中汲取生命的能量和活力。如果作者缺乏宽厚博大的情怀,缺乏自由活泼的心灵,他笔下的景致不会如此空灵动人,澄澈透明。从哲学的层面上解读。作者借题发挥,道出了“俯仰一世”之间的人生感怀。钱钟书先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这也是《兰亭集序》中一再喟叹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痛”字凝聚了王羲之深沉的人生忧患和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这并不是低沉的格调,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生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思考,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抗拒这人生的虚无,求得生命的无限。所以,陶渊明虽然感叹“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但更唱出了“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高调。曹操“人生几何,对酒当歌”引来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这种流风遗韵的远年流注,使众多的传统士人也为之深深地沉浸其中。如李白虽呼“人生在世不称意”,却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东坡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中却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鲁迅于“绝望和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钱钟书先生又说:“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我以为这正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在经受着人生局限性考验的同时,依然努力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假如你能亲临兰亭,进入那种文化现场,许多东西就会迅速“复活”,掩映其间的森森林木,穿插云霄的处处绿竹,都会激活你对远年文化的深沉遐思。课外例文墨池记 北宋·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而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耶?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耶?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耶?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同龄心语】 冬季小语 佚名假如春季是大地的再生,那么凋零的冬季不正是一种孕育吗?时序更迭,四季循环,像极一个人生命的历程,由明媚清纯的春进入热情活力迸放而理想高燃的夏季,然后自盛放的夏转入成熟的秋,由恬美成熟的秋进入沉思的冬季。于凛冽的冬季,像极走完了人生另一个历程,正期待另一个新的超越,正企望另一次新的突破,再展开另一种生命的新境界——期待另一个生命春天的来临。生命就是需要不断地超越,也需要不断地突破,才不致枯滞的。冬季真是属于沉思而非凋零的季节,田野上成熟的稻子已收割,田野裸裎自己的胸膛,没有稻穗摇曳,更无从听群蛙齐鸣,往昔有着青春绚丽,如今倒像进入禅境。这时农人正忙着堆肥,成车成车的堆肥正肥沃着贫瘠的土地;在这冬季,泥土正吸收着新的养分,当明春来临,牛犁翻松了新土,那土地就再洋溢无限的生机。我们所熟知的自然界,有些动物正在冬眠,冬眠并非死亡,而是一种新的蜕化;有些树木花草也弃绝了红花绿叶,但那也不是枯死,明春嫩绿的新芽,将展开一个新的绚丽的梦境。而守候一季的寒冬,你心里正孕育着什么?正想做何种的突破?我们生命之所以贫瘠,原因往往不是放弃了工作,便是因工作而放弃沉思;要不断地工作,也要不断地沉思。生命原是一个不知来自何处去之何方的奇迹,存在也是一个时空的偶然,我们需要不停地奋斗,高燃理想的赤子之心,来印证我们生命真正的存在,这样我们便需活跃我们的思维,点燃灵台的明灯,照亮我们该走的路,以便我们继续跋涉。生命也是需要不断跋涉的,不管昨日你有多少功绩,不管昨日你灵园里开了多少花朵,那是属于昨日;若你一心沉湎昨日的喜悦,就难享今日更清纯的欢欣。今日,一个新的开始,更需要我们前进,更需要我们去孕育,人生是一条永远走不完的旅程,需要生命的火把,直到成灰而泪尽…… 在这冬季,原不是告退的季节,守候一季寒冬,原在孕育明媚的春天。诗人意味深长地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冬季,让沉思丰盈的生命,也孕育更新你的疲惫或已充满创伤的心灵,来孕育一个突破超越而新的春天。冬季原是沉思的孕育的季节啊!别放弃,别叹气,别忘了冬季是沉思孕育的季节。丑陋的女孩木子一直都清楚自己是个丑陋的女孩。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常常望着我,无奈地嗔怪:“丑小丫!”丑就丑呗!那时的我,不知丑为何物,照样过得逍遥,玩得自在。当岁月终于把对灰姑娘的怜悯老巫婆的憎恶幻成那一缕远去的清尘,当日子终于一点点从“过家家”的吵闹声中远去,当有一天忽然发觉妈妈的衣角不再那么重要,我才渐渐从世人的眼光中从镜子里的面孔上领悟出:丑陋,原来是一个很悲伤很凄然的字眼。我却一直那么执着地追求着美丽。在无奈和伤感中,常常做一个很美的梦,一个关于丑陋的女孩忽然间变得美丽起来的梦,幻想着能有一个善良、慈祥的老妈妈,用她手中闪光的手杖向熟睡的我挥一挥,嘴中念着美好的祝愿,第二天清晨我便发现自己已如白雪公主般美丽动人…… 但这毕竟只是一个难圆的梦呵!梦醒的我也只能埋怨着造物主的不公,为何给了我一双可以写文章画画的手,一副挺不错的嗓子,却独独不能给我一个美丽的面容?就这样怀着浓浓的自卑生活了许多日。那一天,偶然间看到一个身有残疾的年轻人站在街头,一根拐杖支撑着他。纷纷聚集来的目光中,有善意的怜悯,也有恶意的嘲弄,但他似乎浑然不觉,依旧大声地和身旁的人谈着话,甚至,他向着一个想起哄的小伙子高高的昂起了头。从他写满了自信和不屈的眼光中,我看到了他的高大。也就在这一瞬间,一切似乎都豁然开朗。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至少,我还拥有一个完好的身体,拥有比眼前这个强者好得多的条件,他能够这么昂然地面对来往的人群,我为什么不可以?丑陋是我的缺点,但不是我的过失,我不可以使自己变得美丽,但我可以把握住自己的拥有,通过努力去争取更多的拥有!生活在这世界上,常常被别人关心、爱护着,也常常以自己的爱心去关怀、帮助着别人,每当这时,我都会被深深地感动,既然能够深深地享受到爱与被爱的欢乐与幸福,漂亮与否又有什么重要呢?这时,才感觉到自己过去很可笑。不是为了赵传那句“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的无可奈何的洒脱,也不是因为那句“丑女有才”而莫名其妙的兴奋,我所欣然的是美丑并不能妨碍一个人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温馨,去实现人生的价值。我可以在有星星月亮的晚上独自坐在椅上看天,可以在沉默中向着远方绽一个深沉的微笑;或者,在雨打芭蕉的夜,坐在窗前细心地叠那些小小的幸运星,听窗外细细碎碎的雨声,给自己带来一份宁静和圣洁。那时,我便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有的美丽原本就不属于我,那又何妨去追求另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美丽?这样想着,便向着镜中的自己粲然一笑,这才发现:丑女孩的微笑,原来也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