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抗体 p24抗原 四代:十三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11:42
原址:http://www.njmuseum.com/rbbook/gb/13/1/zhouyi.htm
点击标题即可在线阅读


周 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周易
●上 经
●下经
●系辞 上
●系辞 下
●说卦
●序卦
●杂卦
尚书
●虞书·尧典●虞书·舜典
●虞书·大禹谟
●虞书·皋陶谟
●虞书·益稷
●夏书·禹贡
●夏书·甘誓
●夏书·五子之歌
●夏书·胤征
●商书·汤誓
●商书·仲虺之诰
●商书·汤诰
●商书·伊训
●商书·太甲上
●商书·太甲中
●商书·太甲下
●商书·咸有一德
●商书·盘庚上
●商书·盘庚中
●商书·盘庚下
●商书·说命上
●商书·说命中
●商书·说命下
●商书·高宗肜日
●商书·西伯戡黎
●商书·微子
●周书·泰誓上
●周书·牧誓
●周书·武成
●周书·洪范
●周书·旅獒周书·金滕
●周书·大诰
●周书·微子之命
●周书·康诰
●周书·酒诰
●周书·梓材
●周书·召诰
●周书·洛诰
●周书·多士
●周书·无逸
●周书·君奭
●周书·蔡仲之命
●周书·多方
●周书·立政
●周书·周官
●周书·君陈
●周书·顾命
●周书·康王之诰
●周书·毕命
●周书·君牙
●周书·冏命
●周书·吕刑
●周书·文侯之命
●周书·费誓
●周书·秦誓
诗经

周南
召南
邶风
鄘风
卫风
王风
郑风
齐风
魏风
唐风
秦风
陈风
桧风
曹风
豳风

鹿鸣之什
南有嘉鱼之什
鸿雁之什
节南山之什
谷风之什
甫田之什
鱼藻之什
文王之什
生民之什
荡之什

周颂·清庙之什
周颂·臣工之什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鲁颂·駉之什
商颂
周礼
●天官冢宰第一
●地官司徒第二
●春官宗伯第三
●夏官司马第四
●秋官司寇第五
●冬官考工记第六
仪礼
●士冠礼第一
●士昏礼第二
●士相见礼第三
●乡饮酒礼第四
●乡射礼第五
●燕礼第六
●大射仪第七
●聘礼第八
●公食大夫礼第九
●觐礼第十
●丧服第十一
●士丧礼第十二
●既夕礼第十三
●士虞礼第十四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
●有司第十七
礼记
礼记
●曲礼上第一(注疏本P1229 白文本P 673)
●曲礼下第二 (注疏本P1256 白文本P 682)
●檀弓上第三 (注疏本P1273 白文本P 690)
●檀弓下第四 (注疏本P1298 白文本P 706)
●王制第五 (注疏本P1321 白文本P 721)
●月令第六 (注疏本P1352 白文本P 733)
●曾子问第七 (注疏本P1388 白文本P 746)
●文王世子第八 (注疏本P1404 白文本P 756)
●礼运第九 (注疏本P1413 白文本P 762)
●礼器第十 (注疏本P1430 白文本P 769)
●效特牲第十一 (注疏本P1444 白文本P 776)
●内则第十二 (注疏本P1461 白文本P 784)
●玉藻第十三 (注疏本P1473 白文本P 795)
●明堂位第十四 (注疏本P1487 白文本P 803)
●丧服小记第十五 (注疏本P1494 白文本P 806)
●大传第十六 (注疏本P1506 白文本P 813)
●少仪第十七 (注疏本P1510 白文本P 816)
●学记第十八 (注疏本P1516 白文本P 822)
●乐记第十九 (注疏本P1527 白文本P 826)
●杂记上第二十 (注疏本P1548 白文本P 839)
●杂记下第二十一(注疏本P1560 白文本P 846)
●丧大记第二十二 (注疏本P1571 白文本P 855)
●祭法第二十三 (注疏本P1587 白文本P 864)
●祭义第二十四 (注疏本P1592 白文本P 867)
●祭统第二十五 (注疏本P1602 白文本P 876)
●祭统第二十五 (注疏本P1602 白文本P 876)
●经解第二十六 (注疏本P1609 白文本P 883)
●哀公问第二十七 (注疏本P1611 白文本P 885)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注疏本P1613 白文本P 888)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注疏本P1616 白文本P 891)
●坊记第三十 (注疏本P1618 白文本P 893)
●中庸第三十一 (注疏本P1625 白文本P 899)
●表记第三十二 (注疏本P1638 白文本P 908)
●缁衣第三十三 (注疏本P1647 白文本P 915)
●奔丧第三十四 (注疏本P1653 白文本P 920)
●问丧第三十五 (注疏本P1656 白文本P 924)
●服问第三十六 (注疏本P1658 白文本P 927)
●间传第三十七 (注疏本P1660 白文本P 929)
●三年问第三十八 (注疏本P1663 白文本P 931)
●深衣第三十九 (注疏本P1664 白文本P 933)
●投壶第四十 (注疏本P1665 白文本P 934)
●儒行第四十一 (注疏本P1668 白文本P 936)
●大学第四十二 (注疏本P1673 白文本P 940)
●冠义第四十三 (注疏本P1679 白文本P 945)
●昏义第四十四 (注疏本P1680 白文本P 947)
●乡饮酒义第四十五 (注疏本P1682 白文本P 950)
●射义第四十六 (注疏本P1686 白文本P 953)
●燕义第四十七 (注疏本P1689 白文本P 956)
●聘义第四十八 (注疏本P1692 白文本P 958)
●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注疏本P1694 白文本P 961)
春秋左传
●隐公(元年~十一年)
●桓公(元年~十八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闵公(元年~二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公羊传
春秋公羊传
●隐公(元年~十一年)
●桓公(元年~十八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闵公(元年~二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哀公(元年~十四年)
谷梁传
●隐公(元年~十一年)
●桓公(元年~十八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闵公(元年~二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哀公(元年~十四年)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考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进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论语【春秋】  孔子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尔雅【汉初】
●一、释诂
●二、释言
●三、释训
●四、释亲
●五、释宫
●六、释器
●七、释乐
●八、释天
●九、释地
●十、释丘
●十一、释山
●十二、释水
●十三、释草
●十四、释木
●十五、释虫
●十六、释鱼
●十七、释鸟
●十八、释兽
●十九、释畜
孟子【战国】  孟轲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精彩阅读连接
世界自然人文经典奇观(425)
中国自然人文经典景观(394)
毛主席照片著作诗词书…(53)
世界中国名牌大学经典(76)
书橱经典收藏(349)
历史大事件精选(282)
经典英雄人物事迹(49)
上海世博会经典照片(36)
经典博文(295)
人生处世处事经典(471)
健康养生经典(240)
经典字画玉瓷石雕篆刻…(390)
经典文史地基础文秘法…(71)
其他经典(308)
我的有感而发(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