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检测窗口期多久:索尔仁尼琴:流亡与神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37:20
2008-8-5 11:21:00 作者:张放 来源:新浪博客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12.11-2008.8.3)
2008年8月3日夜,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因中风在伦敦逝世,享年89岁。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都在用大量的篇幅报道这一不幸的消息。在报道的同时,都没有选择地提到两件事:一个是索尔仁尼琴于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另外就是他那本具有历史意义的书:《古拉格群岛》,英文名为The Gulag Archipelago。也正由于写了这本书,使他名震整个西方。也正由于获奖,使得此书后来出版后,立即风靡整个西方自由世界。当然,它也成为了前苏联时期苏联人梦寐以求想读而读不到的书。
1918年出生的索尔仁尼琴,从小就梦想要成为一个作家。10岁就通读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当作家的事情,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正如对于今天中国的很多年轻人一样,是一种奢望,一个不太可能实现的梦。现实生活中,必须得现实地活着。结果,他考上大学,学的却是与文学八杆子也打不着的数学专业。父亲在他不懂事时就过世了,母亲则是一个虔诚的共产主义信徒。很可惜的是,一个共产主义信徒,却养出了一个预测苏联解体的预演家来。
索尔仁尼琴在读大学期间,通过函授方式,学习了“莫斯科哲学文学与历史学院”的函授课程。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期间,他并没有对“苏联的意识形态”及“苏联的优越性”进行过任何意义上的思考与质疑。二战期间,他还在红军里担任某部队的指挥官,还受到了两次嘉奖呢。
时间来到了1945年的2月,也就是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他被捕了。被捕原因是,他给一个朋友写了一封信,里面有对斯大林的指挥进行贬斥性质的批评言论。后来他自己说,他不过就是写了一些词,比如,“那个蓄着络腮胡子的人”,“主人”和“老板”。用现在我们中国人的眼光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言获罪的例子。根据苏联相关法规,索尔仁尼琴被指控犯有“组织敌对组织”罪。结果,被押送到莫斯科的一所监狱。在那里,他遭到了毒打和审问。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斯大林的客观帮助的话,就不会有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索尔仁尼琴。
五个月后,索尔仁尼琴不在场的情况下,被苏联秘密警察,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克格勃宣判进劳改营8年,并出来后在国内受永远的放逐。这8年时间,后来被他分解为不同的几个时期。而他后来写出的几本重要的书,都与这8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他于1968年发表的《第一圈》,其中主人公就写的是他在劳改营里遇到的一个“优秀的人物”。而他在后来的劳改营里的一些生活经验,则构成了他的另外一本有名的书的主要内容,那书他起名叫《伊凡·达尼索维奇生命中的一天》。
索尔仁尼琴在劳改营里得了癌症,其中有个肿瘤被切除。但癌症基本上没有给查出来。劳改营里被关了8年后,他出来了。但面临的却是永远放逐。这时,他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差点死了。不知为什么,他居然被送进了医院,并神奇地好了。这段经历,成为他写的另外一本名为《癌症病房》的小说的主要内容。
也正是在这被放逐的日子里,索尔仁尼琴放弃了自己原来的信仰,开始成为一个喜欢进行哲学思维的人。他开始在夜里秘密地写作。用他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接受感言里的话说,“从这时起一直到1961年,我一直相信,今生今世我再也没有机会看到我写的东西会成为印刷品了。我也一点不敢向包括我最亲密的朋友透露一点口风,我是怕他们读到我写的东西后,我的秘密写作就会被人知道,而不能继续下去了。”
终于,在1962年时,他的《伊凡·达尼索维奇生命中的一天》给发表了。显然,这是经过了赫鲁晓夫的明确同意,才有人敢发表的。也就是从这时起,直至1990年,索尔仁尼琴就没有再停过笔。
《伊凡·达尼索维奇生命中的一天》发表后,引来西方对苏联的监狱劳动改造体制的严重关注。它在苏联引起巨大争论,西方社会也一样开始了观点各一的争论。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争论,不仅仅因为其内容写得太过现实,太过直白,也因为这是苏联文学从20年代开始第一篇由非共产党员写出来的主要文学作品,更因为作者居然是一个曾“诽谤过国家领导人”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囚犯。还有就是,他的作品居然没有被审查掉,发表了。
所有苏联领导人都意识到了这点。但没有办法,因为这事是赫鲁晓夫认可的,没有人敢反对。但1964年,赫鲁晓夫被赶下了台。索尔仁尼琴居然还不死心,还多方想办法,要继续出版他的新作《癌症病房》。但这次,出版不出版的决定要由苏联作家协会做出。尽管里面有些人很欣赏这部作品,但最终它还是遭到了否决。除非作者进行彻底的修改,并剔除令人费解的元素,才可能考虑发表。
再后来,时间到了1965年,索尔仁尼琴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克格勃把他的部分书稿给强行拿走了。这里就有《第一圈》的手稿。事实上,这时,索尔仁尼琴已经秘密地写着那部长篇巨制《古拉格群岛》。克格勃强行拿走他的手稿的事情,给他带来巨大震动。不过,他又转念一想,反而心底踏实了。这段时间里,他没有稿费,也没有什么收入,究竟日子是怎么过来的已经成为一个谜。
时间到了1970年,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不能亲自到瑞典去领奖。因为他害怕这一走,就可能没有办法回到祖国了。于是,有人建议在莫斯科的瑞典大使馆里举行一个接受仪式得了。但瑞典政府拒绝了此建议,因为这样做,瑞典政府担心,会惹怒苏联,会把瑞典与苏联(当时苏联可是世界强权大国啊)的关系弄坏的。结果,还是时间到了1974年,索尔仁尼琴被驱除出国后,到了瑞典,搞了个接受仪式。
那么,《古拉格群岛》到底是本什么书呢?它是一个三卷本的书,故事主要集中在苏联监狱里的劳改营制度上面。主要以索尔仁尼琴的亲身经历,227个曾经被劳改的监狱犯人的口述,以及索尔仁尼琴自己对这套惩罚系统的来龙去脉的深入研究为内容。《古拉格群岛》从这一体系的最初源头开始研究。书一经在西方出版,马上,“古拉格”一词成为一个常用语了。
1974年,索尔仁尼琴被苏联驱逐出境,同时,他的苏联公民的身份也被剥夺了。他后来从西德去了美国。
在美国这一呆就是20年,但他仍然不愿意学说英语。他也讨厌成为媒体明星,更不愿意将自己的思想进行一番修改,以适应电视观众。他后来的重要观点是,“人类灵魂渴望着更高,更温暖,更纯洁的东西,而今天大众的生活方式绝对没有办法提供,麻木的电视更不能提供,令人无法忍受的音乐也不能提供。”不过,他说,他相信人类的总的行动趋向是向上的。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你除了向上,别无选择。
1994年,经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邀请回归俄罗斯。他的作品得以正式出版。
2008年8月3日晚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索尔仁尼琴因中风在伦敦逝世,享年89岁。
(本文根据腾讯文化的文章略有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