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唾液试纸几天测:和谐教学与学生自主发展研究课题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7:24:03
和谐教学与学生自主发展研究课题方案(转载)一、研究背景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教育都是有基础性的地位。”二十一世纪世界竞争更激烈。中国要在这场激烈的世界竞争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亿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的基础教育,以什么样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这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前途的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问题。
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创造出了一批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目标,而又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和谐教育就是在各地具有广泛影响,并受到原国家教委充分肯定的一种教育模式。许多学校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更新观念、创设和谐教育情境、实行和谐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和谐发展,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取得了可喜成果。
我们学校在教育科研中积极探索,已经取得了不少好成绩, 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我们的学校还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为此,实施和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概念界定
和谐(harmony)原属美学范畴,指事物或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现实本身的合乎规律的过程是艺术中的和谐的本源。
在哲学上,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文史哲百科大词典》,第480页)。
现代心理学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中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谐不是事物各个部分外在的联合在人感知中的印迹,而是它们基于本质联系的内外统一和相互渗透,通过感知在人的情感和理智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反映。”(《心理学大词典》,第265页)因此,和谐属于人在心理上的一种体验。
根据上述观点,我们认为“和谐”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和谐,使该事物能表现出最美好的外显形态;二是该事物作用于他事物时,能引起后者产生积极的反映。
由此,我们可以对“和谐教学”进行如下界定与阐释:
首先,学校教育的各要素之间应该是和谐的。在师生关系,学校、家庭、社会关系,各育之间,乃至教学过程中诸种方法、手段的运用等等都应该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这样一种和谐的教育无疑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热爱,从而自觉、积极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促进教育主体——学生的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主动投入,自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发展方向,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了优化发展。
总之,和谐教学就是真善美统一的教育境界。
三、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但是,应该辩证地看待和谐。即和谐并不是指划一、整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之中,而且这种发展变化统统是不规则的、不确定的、非线性的。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和谐应该是整体与个别、动与静、有序与无序、平衡与不平衡的统一,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体现和谐。教育也同样如此,总有两类因素影响着教育工作:一类是确定性因素影响着教育工作,另一类是不确定性因素。这两类因素的交织就使教育工作出现波动现象。教育工作是复杂多样的,又是有针对性的。实施和谐教育就是要处理好教育工作过程中的若干对矛盾,使它们达到辩证的统一,即和谐的状态。而教育的作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是人各个因素之间的和谐、有序地发展。人的片面发展突出表现在人的某些方面得到了发展,同时又压抑、束缚了另一些方面的发展,也就形成了发展的不和谐。和谐教学就是在和谐的环境下,采用和谐的方式,使人得到和谐的发展。
马克思以他深刻的洞察力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对人本性的扭曲后,指出:真正的自由王国是可以根据每个人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道德、审美能力和体魄的活动领域。
2、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子系统)是密不可分的:整个系统的功能大于所有子系统功能之和,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水平;任何一个元素(子系统)功能上的变化都会带来整个系统功能的变化,系统的运转机制决定是放大还是缩小这个变化;系统与外界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影响系统的性质和功能。
3、现代教学论有关建构学习主体的理论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展过程,与教师的导向关系极大,良好的导向作用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确信学生的学习潜力为前提的,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积极自觉、能动创造的特性,因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
在构建学校教育运作机制的进程中,就是通过和谐、合作的关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水平,通过学生和教师在和谐、合作、创造中的发展使整个学校达到更高的水准,通过与协作的交流合作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4、素质教育的理念
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受教育者人格全面和谐发展,使他们能主动适应并创造未来社会。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全面性等等都体现了素质教育这一本质属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又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素质教育的理念做了进一步提升。毫无疑问,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的形式确立的素质教育理念已在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政策性依据,规定着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的走向。在构建和谐教育模式并进行理论建构时,也应充分吸取这些理念,使本校的研究与全国的教育改革走向相吻合。
5、传统和谐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
从古希腊的现代,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和谐教育的思想,继承、吸取其中的合理内核,注入时代的内涵,将会使我们的研究起点更高。如卢梭的教育顺应自然,发展儿童潜勇;裴斯泰洛齐关于和谐发展的途径、教育方法等等论述。尤其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为此,他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主张:(1)“全面”和“和谐”不可分割。简言之,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和谐的教育;没有和谐发展,也就不能实现全面发展。(2)多方面的教育相互配合,这是和谐的、整体统一的教育的具体体现。(3)个性发展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在保证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同时,发现其倾向并引导他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只有这样才是最终发展他的真正的个性。(4)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5)尊重学生,尊重自我教育。
四、主要内容
和谐教学研究的主旨是以“和谐—合作—创造”的思想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我们应把以下四方面列为工作重点:
1、构建和谐的学习生态环境
学生的良好教育氛围与环境是学校的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和学生自己共同创造的,但其中能做出最大贡献的是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他们在诸关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在师生关系上,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因为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学的前提。实现班级建设从“管理型”到“自治型”的转变,构建“班级集体自治建设和谐模式”。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
在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上,努力达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因为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
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学的基础。实现家庭关系从“错位型”到“互补型”的转变,构建“学校家庭协同育人和谐模式”,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2、探索和谐的教学内在机制
和谐的课堂教学机制与模式的研究是整个和谐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当今学生特征的研究,是我们成功地组织教学的重要前提,了解当前教学理论是我们有效地实施和谐教学的重要前提。以教学领域中“教”
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各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学的核心。我们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转变,构建和谐—合作—创造型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论教,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⑴学教入境
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人的学习都要在一定的心境中才能有效地进行。心境是人内部的、心理环境,进入这样的心境要通过主体特定的努力方能达到,而外界的恰当的诱导,对准确地把握这种特定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首先体现在“恰当的诱导”上,这可以使我们的课堂进入特定的情境,从而使教学发挥更大的效益。
⑵认知和谐
学习的过程是旧的认知结构融合新的知识内容的过程,和谐认知的特征是,新知识的内在结构与旧有的认知结构融合时,无激烈的对抗、冲突。学生的认知(学习)障碍就是内外两种结构间出现了对抗和冲突,调整知识结构使其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首先应有的思路。如果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不合理,则应通过特别措施重建。应该认识到,不论是两种结构的融合,还是认知结构的重建,主体都是学生,教育者起的是导向和协助的作用,任何替代的做法最终都将归于无效。
⑶反馈调节
及时掌握学生的理解、巩固、运用新知识与新技能的信息,是调整和谐认知进程的前提条件。我们要在反馈的类型和时限上取得新的成果,使我们的反馈快速、及时、准确。
反馈的目的是调节,而对反馈信息的分类、分析,是设计有效调节措施的前提。调节措施的设计须符合认知规律,符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消除学生的认知矛盾与认知结构的内耗,达到分层优化的目的。入境、调节、和谐要靠师生共同的合作才能完成,但合作的组织者是教师。
⑷反思创造
教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发展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否定自己不合理部分的过程——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程。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发现自己的不合理,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才能使自己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3、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
教师素质的基本构成可分成能力和修养两部分。
能力  在教师应具备的诸多能力中,我们认为,非自我中心化能力是特别重要的。教师的非自我中心化能力是指,能客观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想他们在思维上障碍、在情感上的纠葛。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这种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正确开始。
修养  当代学生对人的个性和风格更加关注,所以我们每位教师都应注意自身的修养。运用语言的特色,板书的风格,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是教师修养的主要方面。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途径是对自己的不断省察。
4、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研究
我们学校的优才教育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们要继续做好优才教育工作。以此同时,落后生的转变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这是我们学校的干部和教师都应认识到的,落后生的出现有其复杂的外部社会、教育体制和教育过程等原因,而每个落后生都有其独特的生活经历,我们只有认真而客观地研究他们的已往事件和现实背景,才能找到解决他们问题的正确起点。同时,我们只有了解这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找到将他们导向人生的正确道路。对一个“极端”落后生的转变影响的是一个群体和数个家庭,这应当作为我们的神圣使命。
构建和谐——合作——创造型的落后生转变模式。
⑴深入调查
每个落后的学生都有其独特的落后背景,深入地调查了解是我们对落后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的先决条件。应该认识到,这也是教育科研的基础工作。
⑵建立信任
落后生的情况虽然差别很大,但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社会的规范有抵触的情绪或行为,与家长和教师的抵触最严重。抵触心理可以使费心策划的教育化为乌有,因此,教师以自己的行动和情感在与落后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的信任,是实施教育的正确开端。
⑶调动全员
落后生的转变决不是教师单个人能完成的,其中最应关注的协助力量是本班的学生,对班级中小团体的研究、分析、指挥,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⑷不轻放弃
落后生转变中的反复是常见的,对此不仅是要有所准备,还要稳固信心,对突发事件应深入了解,慎重决断,不轻易放弃一个落后生。
⑸层层递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落后生的心理积垢也须分多阶段的教育方能逐渐除掉。落后生转变的质量也取决与我们在各阶段工作的到位程度,也取决与最后阶段工作的深入程度。
五、总体思路
和谐教学行动研究的总体思路,一是要引进,二是要创造。
开放系统的显著特点是与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社会这个系统还要加上信息的交换,引进是信息交换的一个方向。同时,一个系统要发展就要建构、丰富自己的结构,对人类来说这就是创造。
教育研究是一种开放的研究,我们不能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框框里做学问,应该学会发现新情况,瞄准新目标,确立新课题,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机制。我们需要放下架子,虚心地学习别人的科研成果,不论是观念的,还是方法的,目的是确立我们自己的改造的行动模式。
六、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2004.6~2004.9)
筹建课题组,确定研究内容。申报立项,制定研究方案。开展宣传动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⒉实施阶段(2004.9~2005.7)
全面开展课题研究。
3.结题阶段(2005.9~2005.12)
深入细致地总结,形成系统性、规律性认识。完成对实验论文、个案及和谐教育质量评价书的编审。完成实验报告的成文工作,通过鉴定。
七.组织管理
组  长:张廷喜
副组长:吉守益
组  员:史定东、周学平、陈先强、李寿芹、汪必前、祁恒、史兵、刘军、董兵、郝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