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硝唑氯己定洗剂浓:最古老的诗歌《弹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37:24

[转帖]最古老的诗歌《弹歌》 ]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1.古歌谣名。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范蠡进善射者?稀,勾践询以弓弹之理,陈音于应对中引古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古诗源》卷一有《弹歌》一首,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文心雕龙.章句》作"《竹弹》之谣"

诗的意思:砍下竹子做弓背,仅仅两端做弓弦,用力射出土弹丸,猎取野兽做美餐。

2.直到清代,《弹歌》才被认定为我国最古老的诗歌。

《弹歌》是黄帝时代的一首歌谣,也是现今最古老的吴歌。它载于《吴越春秋》,是上古炎黄曲。她仅用了四个二言体的短句,而极其简括地描绘了上古时期劳动人民,紧张的原始狩猎活动,从精心的准备,收获猎物的快乐又朴实的全过程,虽然越过几千年的时间,但是我们还是无须翻译就能读懂这诗的意思。

  你看:断竹,截断竹子。续竹,把竹子用弦接续起来,制成弓箭;飞土,打猎时尘土飞扬。逐宍;宍就是肉的意思,箭头射到猎物了。把一个原始的狩猎场面写的多生动,多有气势!

 这歌尤其不可思议的是用八个字就体现了这么强烈的故事性和画面性,同时强烈的节奏感又和诗歌的主题如此合拍,这自然也不是后世文人所不能比拟的了。

《弹歌》一说 温肇炘 温肇涵


  也许可以这么说,现存最古的吴歌是我这里要说的《弹歌》。这要感谢乾隆时候的那个苏州人沈德潜,是他慧眼独具,将载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善射者陈音应对勾践询问时引用的古歌——“断竹读竹,飞土逐肉,作为上古时期的优秀诗歌,收入所编著的《古诗源》,并题名为《弹歌》。从此,这首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八字的《弹歌》,才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并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和研讨。
然而,有些学者从古人的孝道观点出发,将《弹歌》的辞意解释为孝子在守尸时放弹打鸟兽,弓弦断了再续起来。认为《弹歌》是这种守孝之举的写照。以后,另有学者从语言研究出发,突出了这四个连续动作,认为《弹歌》的歌辞内容是:截断竹子,把竹子用弦接续起来,飞射出泥丸,追逐那奔跑的禽兽,认为《弹歌》的歌辞内容,是狩猎过程的生动反映。历来学者对《弹歌》所作的解释,大致就是这两种。
  对于《弹歌》的内容所指尽管有上述两者,但是对于它所产生的年代,至今却还不见异议,学者们似乎都公认是上古时期的作品。然而,这样问题也就来了。因为《弹歌》既然是上古时期的作品,那么宁孝之举的解释就显得不确切的了。因为的观念和守孝之举的礼制,在春秋时代尚未形成,上古时期当然不可能存在。用后世才产生的观念和礼制来铨释上代的事物,就只能是无中生有格格不入的了。所以,守孝之举的说法,完全出于后世儒家的附会,不能成立。
  至于《弹歌》狩猎过程一说,看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是我们认为,持此说的人,忽略了对的原始形制的了解和过份夸大了字的动词作用。的原始形制是怎样的呢?李尤在《弹铭》中写道:昔之弹起意弦木,以弹为矢,合竹为朴。这话的意思是:远古时期,人们发现树干弯曲以后有弹力,可以把小东西弹射出去,于是启发了人们对弹性的利用。在实践中,人们逐步选用形体和性质较优的竹片,把泥丸放在竹片上弹射出去,作为驱逐鸟兽的工具。这就是的原始形制和功能。当时的没有弦,这可以从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上得到证实。实践证明,原始形制的,其功能太不合理想,非得加以改良不可。于是有弦的出现了。当时上所加的弦,还是用竹片来做的。汉刘向在《说苑·善说》中就告诉我们——“‘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这就是说,有弦的,形状就象后世的弓了。就这个说法而言,指的是一种工具,是名词,而不是弹射的弹,所以《弹歌》并不是弹射之歌而是相当于船歌山歌之说的弹歌,唱的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唱这个动作。
  上古时期的人们,群居山野,经常受禽兽的侵袭和攻击,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为了保卫家居的安全,成为一种驱逐禽兽的防御性工具,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用来作为防身之物,常伴左右。我们是这样想的:有弦的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安全防御功能,受到了先民们的喜爱和欢迎,因而宣扬制作和使用的话语象歌谣一样到处相传,经过不断修改、凝炼,最后才经先民纪录为今天我们所见的八字《弹歌》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