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人没有窗口期:【研究报告】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 指航工程网 哈尔滨市青少年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6:58:12

【研究报告】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王纲 秦光齐 发布时间:2008-11-18 00:51:44 来源: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承担着为实现中国的和平掘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青少年人格品质是青少年综合素质中的骨架,具有主导的地位。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在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品质,具体地说就是培养“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士”。

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品质在内容上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以构筑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基本要求是着眼于青少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青少年一生的发展及后代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在方法上是借鉴中国传统蒙学以人格品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兼顾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生活常识﹑文史哲知识﹑健体防身﹑卫生习惯和学习能力的一体性,统筹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体系。

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从国家、民族前途的视角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教育以人为本,是从每一个青少年一生的视角赋予教育的责任。

﹙一﹚时代的发展为青少年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九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的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积极分子的数量和质量。"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上政治、经济军事的竞争态势,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日趋复杂,越来越激烈。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同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生态失衡﹑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繁﹑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加大以及传统道德伦理﹑信仰的丧失危机等等一系列的的世界性问题,不仅仅摆在中国人民面前,而且是摆在全人类的面前。所有这些都对未来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挑战。

﹙二﹚青少年素质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我国要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迎接21世纪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应对日益复杂﹑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实现中国的和平掘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都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而劳动者的素质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则必须建立在青少年素质教育这个奠基工程之上,因此,青少年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和根本措施,承担着为实现中国的和平掘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三) 什么是素质

《辞海》中写道: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解释。广义的素质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品质结构,通常又称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我们从素质的概念中可以看出,素质有先天的成分在内,但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可以得到补偿和发展的,其特点是“内在的”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德智体美劳"。所谓素质是以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以及文史哲科学知识等结构化智力因素和兴趣、气质、阅历、性格﹑思维方式等非智力人格因素构成的。具体表现在人的为人处世方式、思想道德风范、工作责任态度、理想价值追求以及科学和人文的融合能力上。

﹙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现在有些人把学习琴棋书画唱歌跳舞做为素质教育,有的家长,让孩子学外语,学电脑当做素质教育;有的学校﹑老师把少留作业,作为素质教育。有些人把单纯帮助青少年增强生活技能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工具性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提起素质教育,就是以为孩子学点画画﹑书法﹑弹琴培养一技之长,认为拥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笔者认为这些只能算是素质教育的枝梢末节和误解,是提高素质。

素质教育应该是作为一种理想、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格教育。俗话说“知书达理﹑启迪智慧,学会做人。先做人﹑后做事,在做人上下功夫”;用古人的话说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道,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用现代的话说是使青少年身心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人格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我国江淮一带有一种树叫银杏树,老百姓叫它爷孙树。这种树生长非常缓慢几十年才能结果,爷爷种树,孙子才能受益。这一点有点像我们所说的青少年素质教育,也是五年﹑十年﹑二十年才能看出明显的作用效果。青少年时期的素质教育其影响将随着他或她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长而逐渐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不论他或她在青少年时期受的素质教育是好是不好,都会加倍地反映在人生道路上。可以说人的成功与失败,人生道路的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她)从小所受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要给青少年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品质,一个心灵寄托的精神家园,这种认识应更接近于素质教育的本质和青少年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素质教育不容乐观

据《2006年度中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对高校的教育的低满意度群体为70.91%,对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的低满意度群体为75.43%。另据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的70%以上,其中80%以上是暴力犯罪。    

目前全国学生体质健康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普遍不佳,中小学生耐力、爆发力、速度等指标已连续20年持续下降,肥胖人数在近10年里却上升速度很快。

许多大学毕业生自理能力差﹑实践动手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自我认识能力差,特别是对美与丑﹑是与非的辨别能力远远不够;在社会交往方面,过分强调自我,轻视别人,淡薄社会,个人功利思想严重;明显缺乏协调合作能力和抗挫折的心理准备;历史、哲学、中文基础和写作能力很差;总之一句话:适应社会的能力差,无法为自己的营造发展的舞台和环境。

﹙一﹚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缺失是历史的和“全球化”的问题

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缺失的原因很复杂。素质教育的缺失不是在现在而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早在1936年清华大学教务长 潘光旦 先生就在《国难与教育的忏悔》一书中写道:“近代所谓新教育有许多对不起青年与国家的地方。……这种对不起的地方可以用一句话总括起来说:教育没有能使受教的人做一个‘人’,做一个‘士’。”“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中国近现代教育是受西方功利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实用目的和功利目的。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今后的饭碗,放弃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格品质为首的那种厚重﹑那种"天下为公"的高端生命取向的教育思想,由来已久。没有为青少年教之以“洒扫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修身立志为学苦心之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正和谐"的传统美德和智慧;没有为青少年教之以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生活﹑如何审美﹑如何强身健体的为人处世之道;没有教给他们对美与丑,对与错、是与非的辨别能力。以分数﹑成绩和升学的应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几乎已成“共识”。文凭成了唯一的追求目标。

在美国,早在1850年,马萨诸塞州的立法机关就敦促哈佛大学传授有用的知识,指出在选修制度下,“谁需要学习什么课程,就得出钱,凡无人问津的课程就要放弃”。1945年,哈佛大学起草了一份长达267页、题为《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的报告,研究整个美国教育制度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以避免重蹈历史上曾经的文明被毁灭的覆辙。该报告认为,需要把学生培养成有责任感的成人和公民,同时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认识自我及世界的方法。它指出:“一种成功的民主制度(不仅指政府制度,而且还包括人们的精神世界都渗透了民主思想),需要最大多数的人们共享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 1975年,担任过8年哈佛学院院长的哈瑞·刘易斯说,在《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问世后的30年里,“课程的专业性和选择性完全占了主导地位,而二战后提出的围绕民主社会公民意识,为不同学生提供共同体验的理想则消失殆尽。” (哈瑞·刘易斯的著作《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006年,哈佛大学又提出了新的本科教育课程改革计划,“重新强调了哈佛曾经非常缺乏的教育理想”。1985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通过了《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 “在学校里要特别注意贯彻德智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教育”,“使孩子们学到各项基础知识,具备人生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及丰富的个性和社会性,培养真才实学、健康的体魄和美好的心灵”。由此可见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全球化”问题。

﹙二﹚学校素质教育缺失的后患不可忽视

有人说,现在是幼儿园学小学的课程,小学学中学的课程,中学学大学的课程,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却要学习红灯停,绿灯行,不要乱穿马路,靠右侧通行的交通规则,却要学不要随地吐痰,坐车给老人小孩让座;却要学习公共场合讲文明礼貌,学习为人处事的礼仪。上小学学写字,大学毕业却不会写字,只会打字了。学中文的读不懂经典,学历史的数不出朝代。中医专科毕业的不知何为岐黄,学音乐的说不清黄钟、大吕。

由于学校现在只重知识和技术传授,所以也基本不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教育尽力。更何况今日之教师本身和家长一样也是只重知识传授的现代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孜孜以求于专业知识已属不易,持志养气之道,待人接物之方,自己都不甚了解,也不是不想教,是不懂也不会。教师与学生除教室中讲课时间之外,几乎不讨论人生﹑理想﹑价值观,相互讨论的只是分数﹑成绩。

2006年7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讲台上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表示:“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被‘格式化’了。”结果就是,受“格式化”教育的一代人缺乏创新精神。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基础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成为畸形的应试教育,给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有句话很经典: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 “格式化”教育笼罩下的中小学,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大学“标准化”的“加工厂”。近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过分强调分数和升学率而对任何与升学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应试知识之外的综合教育全面放弃,在应试教育的短视和功利思想造成的单一竞争模式下,没有了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位置,家庭和学校都不知素质教育为何物,连教育部发出的学生冬季长跑这样对学生身体健康利好的活动都有人提出异议,忽视陶冶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情操﹑以人格的养成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至于任何与分数﹑升学率﹑考试无关的都被忽视。就不足为奇了。这样的现状,是中国教育的尴尬,是教育以人为本宗旨丧失的必然结果。70多年前 潘光旦 先生说的话放在今天仍然是发人深省。

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问题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三﹚家庭素质教育缺失对子女教育的后患不可忽视

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其愿望和作法却南辕北辙,现在我们有很多家庭是把孩子当成"宠物"来养。他们自幼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更是被百般呵护,有媒体报道,竟有坐飞机给上学的孩子送饭,理由竟是孩子嫌食堂做的饭不好吃,想吃妈妈做的饭。被人戏称,打"飞的"。这种教育方法别说成龙成凤,就是成虫都难。 《论语》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若是孔子在世,我们问教,孔子可能这样回答我们:"子曰:今之养者,是谓之能养。至于宠物者,皆能有养,不教,何以别乎"。其实,今天的家长,他们在青少年时代也没有受到很好的为人处世方式、思想道德风范、工作责任态度、理想价值追求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格素质教育。在他们成为家长后能够教育孩子"知书达理﹑启迪智慧",洒扫进退应对之道,人格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吗?这不是难为他们吗?不是不想教,是不会教。

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出青少年时期的素质教育的缺失,影响的不是一代人,其后患可能要延续几十年,影响几代人。这也许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深刻内涵吧?

中国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模式按照西方的功利实用的教育思想﹑逻辑在发展,必然是只重视人的工具性教育而忽视人的素质教育,这应该是当前青少年素质教育缺失的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所在。

人格素质教育缺失的后果从小处说是导致青少年个人和家庭可能要为前途发展付出一生的代价,从大的方面说国家和民族要为此付出生死存亡的代价。应试教育无异于挖去树的根,断绝水之源,无根之木,能挺多久?无源之水,能走多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现在教育承担着迎接21世纪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应对日益复杂﹑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的重任,承担着为中国的和平掘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教育是应该使每一个“受教的人做一个‘人’,做一个‘士’”,还是培养把饭碗作为唯一的目标的人,这难道不应引起家长,学校,老师及一切关心祖国未来,关心孩子未来的人深思吗?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给青少年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位置吗?只要有明天,就有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必要,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三、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人格为先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的一生。青少年人格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一种好的人格品质的塑造,需要长期的塑造性教育,一种不良的人格品质的改造,需要更长期的改造性教育。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进行塑造性的素质教育,比较容易,而改造性的补救性的教育是很难的。以人为本就是让青少年在今后一生的人生道路上,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潜能,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就是要给青少年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心灵有所安顿的精神家园。成为一个“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 “士”。

﹙一﹚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首先是人格品质塑造

爱因斯坦认为:“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完整人格品质的塑造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完整人格品质塑造的过程就是构筑人的精神家园的过程。现在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问题不在于科学知识的缺失而在于精神家圆的缺失。丧失了精神家园人不知自己为何物;不知自己由何处来,往何处去;不知自身的存在究竟有何意义。一个没有完整人格品质的塑造性教育的教育也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一个丧失了精神家园的人或民族是谈不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每一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因此都有内在的发展需求,那一个青少年不想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够在人格品质上有所健全,在智力上有所发展,在学识上有所长进,在身心健康上有所提高,在为人处世上“学会做人”,在生活上﹑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是人的一种本质上的需求。 以人为本,就是人的内在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

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其具体就是使青少年成为一个“士”;一个本质意义上的“完整”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人;一个德育基础上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一个能够承担为中国的和平掘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人;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素质教育集中体现和必然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立足点是要真正满足每一个青少年的内在的发展需求,首先让青少年学会做人,做一个上对得起国家﹑中对得起周围的人和自己的一生﹑下对得起子孙后代的人,一个问心无愧的“士”;从而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能够积极地去迎接社会的挑战,并能真正适应未来杜会的挑战。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根本任务。 

(二)人格品质塑造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素质”是一个人们约定俗成的名词,是人的比知识和能力更深层﹑更根本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性格品质结构",是人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一,人格品质塑造首先是道德教育

中国的传统德育是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为入口,扩展到走入社会是尊敬上级﹑忠于职守,与朋友同事交往言而有信,再扩而大之到忠于国家民族,此乃爱国主义之源,不可谓不重不大。有爱心能爱人之人,必能爱家乡、爱祖国,"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是有其道德依据的。

如果每个人在家对父母讲孝敬,对兄弟讲友爱。扩展在社会上干工作讲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对朋友﹑同事相处讲情义,讲诚信,全社会人人都能真心去做,诚心诚意做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就是一个和谐社会吗?谁能说建设和谐社会不是最大的政治。

目前,有不少专家已经提出:今后世界第一位挑战的不是技术革命,经济发展,而是人的道德问题。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去世后,爱因斯坦在评价她时说:“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的进步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伟大。”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则学文。”中国人的教育智慧就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厚德才能载物。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智慧和深刻历史教训的教育思想。看过《戈壁母亲》这部电视剧的人都对其中的月季大姐印象非常深刻吧,她虽然只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任何钱财的农村妇女,但是她的做人却显示出她人格品质的伟大,显示出她精神家园的富足,显示出她对自己心灵安顿的那种问心无愧的大境界。做人做事靠的是能够问心无愧的大境界。

第二,人格品质塑造是培养好习惯的实践性教育

所谓素质,不管是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都是人的举止言行。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评价﹑比较人的素质高低时,不是经常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听其言观其行。”吗?我们知道,人的言行举止大都是由习惯支配的,如思维习惯,卫生习惯,说话习惯,身体锻炼习惯,学习的习惯,为人的习惯,劳动的习惯,审美的习惯等等,不一而足。但人的举止、言行习惯反映的却是其深层面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品德﹑生命取向等人格素质。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回答:“是在幼儿园”。问:“在幼儿园学什么”?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 

中国有句成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论好的或坏的习惯若从小养成将随着人的一生而长期的发挥作用。好的习惯成就人,坏的习惯将败坏人。人格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习惯,从一点一滴身边的小事做起,习惯成自然,习惯就是素质。在这角度上讲人格素质教育就是习惯教育。即通过举止言行的不断学习和训练养成良好习惯的﹑从形式到内容的实践过程,从而达到提高人格素质的目的。

第三,人格品质塑造是“君子不器”的通才教育 

“子曰:君子不器”。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教育理念。在孔子的那个春秋的时代,孔子教的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可以称之为区别于当时官学的私立大学,培养的是当时社会上的管理和教育人才。教授的内容为"诗书礼乐射御"六艺,包括道德思想﹑军事、政治﹑历史﹑文学和体育、美学、音乐等等。孔子的教育理念要求的人才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中普遍的适用性,也就是概括为"君子不器"。如果把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从历史年代中抽象出来,用今天的话说:青少年素质教育应该是为青少年今后发展具备普遍的适用性的"知书达理﹑启迪智慧"的通才教育。

2004年11月召开的世界工程师大会,一直强调现代工程师要学人文,要提升工程师的人文素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布鲁斯爵士提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术人员要有广阔的知识基础,必须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进工程技术中。如果不懂得人文,必定会走向很危险的路。

所谓通才教育,其意义在于使青少年走入社会之前,不人为地设定其发展方向,而是以今后什么都能干,干什么都行的为目标,“无为才能无所不为”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哲学思想,只要基础大牢、打大,至于今后在此基础上是盖宫殿还是盖大厦,随需要而定。假如,通才教育的要求是宽,先盖三层,以后根据需要还可以再接层。因此通才教育的要求是宽,天文地理、历史自然、政治军事、经济、经济文化、社会人事、生活生产、身心生理、科学知识,无所不学,无所不涉猎。只有在宽泛的学习中,才能形成宽大视野的思维方式,才能构筑起高远的理想追求和人格品质,有了宽泛的人文素质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根据社会的复杂多样性,对人才的需求的不确定性,以不变应万变的思路去教育青少年,以确保其走入社会的适应性。不可否认的是,以孔子为创始人的中国传统教育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在后来的历史,被许多人所弃,单从科举之路走去,以至于现在我们把古代教育等同于科举、八股、实是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缺乏了解所致。但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仍然造就出无数的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为一身的人物。在中国古代的教育造就的是综合人才,集政治经济文学军事教育为一身的管理人才,上马带兵,下马管民,提笔作文,见景赋诗,闲来办教育。翻开中国历史比比皆是。近代的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也莫不是如此。他们是中国最后一批在儿童时期受到过中国传统教育的人。只要对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人物传记略加研究,就会对“君子不器”的内涵有所理解。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反复证明:具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没有高学历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完全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成为某一方面的优秀人才。

通才教育是强调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要求学生在学习各自专业知识之外接受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教育,并以此培养他们的人格修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提升他们的格调趣味。懂得厚德载物,懂得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懂得爱祖国﹑自强不息﹑宽容大度﹑认真敬业﹑助人为乐﹑知行合一是做人的精髓,一个完整人格品质的人才有可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君子不器”是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综合性﹑普遍适用性和文理交融性的一种诠释,是一种对社会全面适应性的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只有做到“君子不器”给孩子的才是广阔的发展前途。一般来讲,人文素质教育越宽,人文知识越广越深,对科学技术的融合贯通能力就越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越强。

﹙三﹚人格品质塑造必须从小抓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人的常识和科学研究都表明,人的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都在青少年阶段,抓住敏感期、最佳期、关键期进行塑造性素质教育才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008年4月13日在一个主题为"让中华优秀文化走进校园的小学校长论坛上,北师大于丹教授表达了对当下独生子女素质教育的忧虑,在直言希望小学的教育中能补充公益教育。她在《阅读经典感悟成长》的演讲中表达了对当今大学生素质的失望,"高分低能非常普通,人格失衡状态表现在种种方面,如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工作学习压力……。而这些在大学阶段补课已经来不及了,这些都是应该在小学教育阶段完成的”。人们知道,教育要从小就进行,无论是道德行为规范或思想价值观、人生信念,还是智慧启迪都是越早越好。现在大学开设语文课,开设通识教育课,开设道德礼仪课等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什么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之类的理论专著,但我们的先人们却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童蒙初开,染之白则白,染之黑则黑”的教育规律,懂得人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智力启迪﹑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塑造才能真正取得实效的道理,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对蒙学的道德教育特别重视,“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入之言为主……只如俗说,便晓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传承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蒙学就是中国古人根据这种教育规律的实践例证。

人格品质教育是我们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是我们要给青少年今后走上社会的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家园。

四、国以学存,学以国昌   传统文化,继往开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一﹚弘扬传统文化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1988年1月, 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他们向世界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见李存山“孔子的智慧”,《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

1997年,香港城大教务委员会通过方案,凡就读香港城大的学生,无论学习什么科系,中国文化课程都是必修课。在张信刚看来,“即使城市大学不是培养思想性、人文性专家的大学,但人文教育、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是21世纪专业人才所不可缺少的。” 

新浪网2005年6月13日《万名网民大调查:超过44%网民常看论语(图)》一文中说:"新浪网和中青在线等联合举办了以'作为中国人,你离国学有多远?'为主题的大型调查,截至昨日下午2时,参与调查的人数已达一万两千多人, 84.14%被调查者支持学校增加国学课程。调查显示,多数人认为国学在当代遭遇了严重危机,应该采取措施弘扬传统文化。其中,认为国学在当代中国发展危机重重的占到了65.64%。"   

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曾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问卷调查,在 205份调查问卷中,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认为缺乏应有的文化、历史知识的,竟多达 138人。认为在中小学应设立"国学"教育专门课程的有 165人,占 80%。认为中小学需要专门设立写字和书法课的有 180人,占 88%。认为表达能力差的 82人,不会写信、作文困难的 66人,写字难看的 85人。认为学生的语言、文学、文化水平令人担心的有 74人,占问卷人数的 36%。而希望中小学"要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并认为"很有必要"的有 170人,占问卷人数的 83%。可见,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家长、老师,都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反映强烈。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文化修养的培养,被分解到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之中,导致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长期缺失"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素养。

近年来,当越来越多的大学校长为理工科学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论文、文科学生读不懂古典文学而叹息时,北京大学推出“元培计划”,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成立了本科东方管理学院。全国许多大学都开设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课程。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共同主办的“中国青少年读书周活动”正声势浩大地在全国开展,它以“传承中华文化,立志学习成才”为主题,成为中宣部等有关部门共同实施的青年文化行动的重点活动项目之一。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实验用书、全国“儿童读经评比活动”统一读本《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家教育部下属机构首次正式出版儿童学经教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构成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该校国学院院长纪宝成在接受《联合早报》记者采访时,回忆他和中国某大企业一名高管的对话,转述说:中国具规模的企业家在与外国同行交流时,最大的问题不是缺乏科学技术,而是缺乏文化。他说:“我们的企业家走出去以后给人的印象就是只知道赚钱,没什么理念。讲外国名人你不懂;讲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你还不懂。凭什么让你参加什么国际游戏规则制定啊?”纪校长激动地说:"你对文化最基本的都不具备,人家根本从内心就瞧不上你!因为任何国际贸易活动,都包含着文化。“那个向纪校长感叹中国企业家缺乏文化底蕴的高管本身就是一个电脑专家,现在他正在恶补中国传统文化。”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维系和调节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有5000年的历史,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传承至今,几千年间虽经历战乱,饥荒,自然灾害,外族侵略而不间断地传承至今。这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爱仁慈的经世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天人合一的﹑和谐超凡脱俗的哲学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天下为公”的宽广心胸格局;“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气恢弘生命取向;“忧天下之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英雄风范气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旷达乐观励志精神;以及以汉字为表征的优秀的文学艺术和数千年有文字记载的经典中的人生智慧﹑政治智慧﹑治国智慧密切相关。正如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上说,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明不仅对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理想追求乃至中国的发展方向,至今仍然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我们开展青少年以人格品质为主的素质教育,若不把中华民族的先人们留给我们的自强精神、传统美德﹑爱国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待人之道﹑人生智慧和生命取向等宝贵人格品质,作为塑造青少年人格品质和精神家园的主要内容还能有其它的取舍吗?

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种在青少年的心中,把中国传统美德种在他们心中,把中国传统的人生智慧种在他们心中,把中国传统的人格精神种在他们心中,让这些美好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结果,长成参天大树,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有一个精神家园,成为承担实现中国的和平掘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要作的吗?

六﹑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蒙学今用必经之路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有悠久的历史, 是针对5到15 岁的少年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一种称谓,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主张在儿童性情未定之时和心智初开之际,就施以正当的教育,以培育儿童的品德,启迪儿童的智慧。在塑造青少年人格品质和精神家园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经验和实作方法值得借鉴。

﹙一﹚中国传统蒙学的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蒙学在教育上遵循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成长规律, 以立志做人﹑开启智慧﹑知书达礼﹑德智美为教育目标,内容上集文史哲为一体,在方法上将思想道德修养,历史地理﹑生活常识、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融入背诵﹑识字﹑写字﹑阅读和作文之中。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背诵为主,口眼手三者并用的形式,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为载体和手段,达到潜移默化的综合教育效果。

中国古代蒙学的教育切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少年儿童模仿性极强,心理暗示接受能力和可塑性很强的4岁开始到15岁期间,主要是通过声音的模仿、跟读、默读、朗读和诵读把所需学的历史地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经典著作统统记到脑子里,并借助字形记忆得到强化;儿童在5-15岁,记忆力特别强,但理解能力很弱,从十四五岁开始,理解力不断增强。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不断逐渐减弱,反之理解能力不断逐渐增强,小孩记儿歌,一会儿就背下来,而且多年不忘。老年人转身忘事,但小时候,年轻时候的事他却总能记着。这是每个人都有体会的常识。。中国传统蒙学教育通过背诵和练字潜移默化地将历史地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和识字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来学习母语,使青少年在读诵的过程中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从根基上自然生长获得语感语境。于此同时,将历史地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等教育潜移默化融入其中.

这种遵循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成长规律,将教育内容一体化的教育方法和形式使中华民族历经多少腥风血雨而不倒,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在世界上都是强势文化,世界四大文明硕果仅存,这应该是一条很根本的原因。

童年时期记忆和背诵的东西,随着年龄和生活经历的增长不断地在生活得到领悟。国学大师南 怀瑾 先生曾说"常有人问我,怎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的告诉人家,这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的效果"。牟 宗三 先生说:少儿读经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中华文化最好的货币就是经典,在年幼时将最好的货币存在他们心中,他们长大后一定会知道怎么用。

﹙二﹚中国传统蒙学是以德育为基础的通才教育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是以立志做人为首要目标,以生活常识地理历史道德伦理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 强调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良好习惯养成,讲求知行合一的实践性﹑综合性教育。简要地说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有四大特征:

第一,注重思想品德人格教育

所有的蒙学教材都有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三字经》中的励学"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朱子治家格言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三字经》中"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尔幼学,当效之。勤有功,戏无益。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些思想品质和励志与生活的教育通俗易懂,处处体现。儿童在背诵的同时,记忆到心中。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每一个字中。形成春风润雨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二,注重接人待物,为人处事的生活习惯和人生哲理教育

如《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千字文》中"罔谈彼短,靡恃已长。知过必改,得能莫忘。信使可覆,器欲难量"。还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道谁无烦恼,风来浪也白头。"大量的名言警句,通俗易懂,使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了解社会,懂得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的生存道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蒙学在教育中,重点内容是"学其事"。朱熹《童蒙须知》,更是从童蒙的日常行为着手,将其分为"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流"、"读书识字"以及"杂细事宜"等五项,并对每项都做了细致的规定。朱熹认为童蒙只有在这些关于个人卫生、礼貌、读书、写字等良好习惯的学习中,才可明白"做人的样子",朱熹阐明蒙学教育的过程是习惯培养的训练:从一开始也许是强制性地要求童蒙朝夕刻意模仿、执守,然后"积久成熟",从模仿转化为"自成方圆",不需用心就自然而然地不越矩。

第三,注重知识的丰富性,综合性教育

蒙学教材,将天文地理、生活生产、历史人物﹑人情世故﹑成语典故、文化知识融为一体,将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需知识几乎全部包括其中,比如说《三字经》中用了不到三百字,阐述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期间的要人要事。如说唐代"唐高祖,起义师,除随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二十四个字。讲明朝:"明太祖,外亲师,传建文,方四祀 ,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二十四个字。《千字文》中:"寒来暑往,秋收东藏,闫余成岁,律吕调阳。"讲气候季节。《幼学求源》"夜可击,朝可炊,军中刁斗。乌金,炭之美誉。忘归,失之别名。拔帜立帜,韩信之计甚奇。楚弓楚得,楚王所见未大。迎刃而解,甚言事之易为。"是知识百科。而《五字鉴》是讲编年史,《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均为人物典故﹑成语故事。"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短短三十个字,就把东周列国,周氏东迁,诸侯争霸,诸子百家,游说之风,五霸七雄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五百多年的历史囊括其中,何等简练,读起来又如此合辙押韵,中国数千年历史若如此归纳学习,学生记起来不是轻松愉快得多吗?可以说,中国传统蒙学教材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

第四,注重巧妙精准地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

中国蒙学不仅注重道德教育、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内容丰富,而且在编写上注重少年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如教材的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切于实用,用典型人物,历史故事,民间谚语,流行成语作为主要内容。而且在文字上韵味浓郁,文字简练,注重儿童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蒙学读物句式对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背诵,在内容的连接上连累相及,同类相聚,异类相衬。读起来顺口顺嘴,易读易记,印象深刻。

蒙学教材大都是用三字、四字、五字的韵语,不仅上口好记,而且把文言的各种结构和语感基本表现出来,使学生从识字起就自然而然的开始接触文言,学习文言,由于三到五个韵文短语,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读起来如唱歌一般,时间一长,学生们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掌握一些文言的规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等到两三年后,读文言的故事,散文诗歌就容易得多,自己阅读的能力无形当中得到提高。

用韵语背诵,同时也是初级的诗教,待学完对句,对韵之后,自然体会出中文的语感,而语感和语境是写作的非常重要基础,对青少年今后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韵语读物是古人设计的从识字走向阅读经典的过渡。是一座跨越口语和作文间的桥梁。

在蒙学中练就的"童子功",是一个人可终生受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掌握中国传统人生智慧的开蒙启智的基础文化基因,是青少年提高人格素质的必经入门途经和桥梁。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是我们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借鉴。

﹙三﹚素质教育把传统蒙学作为重要内容已成为共识

早在1985年,以周谷城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就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由岳麓书社出版了《传统蒙学丛书》,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许多省市的中小学校都开展了读经活动,有的县市学校将蒙学的内容纳入到青少年素质教育之中,如云南省团省委少工委组织的青少年诵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活动;山东省华西县将国学启蒙教育从体制外引入到教育体制内,变成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行为;山东桓台县教体局启动实施了国学经典诵读工程;福州多所小学利用早读时间组织诵读古代诗词等传统文化经典,包括蒙学教材、三字经等;重庆市江北区启动的"国学江北"工程,在全区中小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沈阳市皇姑区将国学列入区本教材。国防科大附小成为湖南省第一所授牌的国学经典实验小学;在北京市密云以舒乙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人士创办的圣陶学校,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上海的"孟母堂"﹑武汉﹑深圳等地众多的社会力量办的各具特色的现代私塾及读经班国学班遍布全国各地。

2004年7月江苏省徐州市就出现教授四书五经、太极拳的现代私塾“。上海想法一致的家长悄然通过一所名为“孟母堂”的全日制私塾,2005年10月29日,江苏省苏州首家现代 “菊斋私塾”正式开课。2006年私塾式的的九雯学堂亮相沈阳。一号称现代私塾的教育机构正式在郑州安家落户。以“新蒙学”教育为理念的现代私塾连锁机构——童学馆在深圳举行课程展示,一个名叫“童学馆”的现代私塾在武汉开馆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梁一仁,在甘肃创办了第一家国学私塾“大方经典私塾”。

教育部2006年11月29日正式公布,私塾只要按程序申请获批就可开办。这是自五十年代初以来,中国首次允许个人开办私塾。所以把中国传统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借鉴和继承我国传统蒙学的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和优秀做法已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素质教育必然的选择。

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传统蒙学现实作用

人在幼年时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染于黑则黑,染于白则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此时若对青少年施以正确的人格素质教育,那么这些知识和道理对人的行为具有直接的﹑长期的﹑在心灵深处的导向功能。

﹙一﹚在青少年记忆力最强的年龄阶段引导学生诵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蒙学经典和诗文,将中国传统美德、行为规范、人生智慧自强精神、历史人物、自然地理﹑典故和词汇通过背诵记入脑海中,吸取终生受益的知识精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优雅的气质,获得创造的智慧。成为他们今后学习、生活、工作的人文底蕴。也就是学会洒扫进退应答之道。

﹙二﹚通过背诵,学习和强化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理解,重点是培养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韵文的背诵,提高语感以及对词汇和典故的大量掌握和对文章结构潜移默化的记忆,将大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他们正确灵活的掌握母语有重大的帮助。有研究表明,对母语准确扎实掌握和理解能力以及丰富的人文知识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习理科课程如数理化,由于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通过坚持每天练字可以取得多方面的锻炼,不仅让学生能写一手工整的汉字,加深对字形、字文的了解,而且在练字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手眼协调能力和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写字时讲究心要静,心态平和、安稳,凝神息虑,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磨练人的意志﹑培养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习惯,久而久之,心态浮躁,做事粗心大意的习惯逐渐被改掉,写字的训练无疑是好的方法之一。所以古人把写字当成人生修养的一课。

﹙四﹚每天半小时的武术基本功锻炼,将为孩子的身体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从事任何门类的体育门类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打下终身进行身体锻炼的兴趣基础和习惯。获得健康成长的体魄,为今后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武术的学习过程中懂得武德和健体防身之技,同时可感悟中国武术中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青少年道德品质修炼﹑提高自信心﹑增强体质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通过韵文的背诵是在提升语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提高学习韵律的心理感受能力。韵律涉及到音乐、诗词是美学教育的基础,语感语境,境境相通之后,才有思想,才能出现创造性思维。对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和谐的感受有着重大的作用,语言从根基上的自然生长,是人的气质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

中国人民大学的几个博士生对北京圣陶学校的调查报告中总结了如下几点:

    “1,翩翩君子,知书达理。读经后,孩子们普遍显得有较温柔良善的心,有关心他人、遵守纪律勇于承担错误、通过读经,他们慢慢地领悟其中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慢慢地提升内省与反思的能力。

2、孩子的记忆力明显提高。推行读经后,家长反映,学生只要读几遍就可以把一课书背下来。

3、语文程度普遍提高。经过一年的读经训练,学生通常很快就能在二、三分钟之内掌握课文的全文大意与要旨。生字语词、造句日记的错字也大大减少,不仅如此,他们平时的语言也较活泼多样。” 

孩子用一年时间,通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蒙学读物的背诵和熟读,识完近三千汉字,顺利进入阅读。再用三年至五年时间,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老子》等经典名篇,共计十万字左右。从而打下一生做人做事的基础。在小学生最佳记忆时期,熟读、背诵最具有智慧和价值的经典,随着他们的成长,不断在生活中自我体悟、内化,渐渐酝酿、成熟。

八﹑工欲善事必利其器  素质教育体系构想

现在全国开展蒙学教育的学校很多,但所用的教材不一致;教学方法不统一,教学顺序不一样,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和系统。处于百家齐放的状态。因此,构建青少年素质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关系到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效果和成败的关键。基本思路是统筹兼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位的,有组织领导的综合性体系和合力。

﹙一﹚教学进度安排的构想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众多,青少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从蒙学开始,从背诵蒙学教材和学习写字,培养洒扫进退应对之道开始,若直接一开始就读经,读诗,有些拔苗助长之嫌。所谓洒扫进退应答之道就是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谓之洒扫;道德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知道哪些应该去做,哪些应该不去做,辨别是非的能力,谓之进退;掌握接人待物,会用语言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谓之应答。洒扫进退应答之道,就是有自理生活的能力和习惯,遵守社会公德和规范,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合作的能力。素质教育必须循序而行,建立起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体系才会有更好的效果。第一阶段学习和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小儿诗》、《续小儿诗》﹑《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同时学会遇到的生字。

第二阶段,进行声律教育,背诵《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唐诗宋词选》﹑《千家诗》等,开始进行声律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学习的方法仍然是背诵和书法,背诵的内容是字句和平仄都对仗工整的对联。通过背熟牢记大量的对联和典故,让学生在口耳间的语感中,在学习平仄的过程中,去领悟中文的声律规律,了解和掌握诗韵,更重要的是学会中文独有的工整的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也学会大量对联中的遇到的生字。

第三阶段学习和背诵《幼学求源、《龙文鞭影》、《五字鉴》诗经、开始还掌握大量的成语和典故。既训练他们辨别词性、结构、声调、概念的异同,又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

第四阶段学习和背诵《增广贤文》﹑《幼学琼林》,《易传》,《论语》主要是掌握接人待物,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做人得道理。

第五阶段学习《古文观止》,《中国古代散文选》,《孟子》,《大学》,《中庸》,《荀子》主要是人格修养,以听讲﹑阅读﹑作文。

整个学习时间为五年,写毛笔字的书法课每个阶段都是必修。到第五年改为钢笔写字课。

(二)教材选择原则

教材是教育的载体,教材的设计借鉴中国传统蒙学教材的内容和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教材进行了选编。

1﹑ 韵文感强,句子短小,有美学意义,从易到难,易于记忆和背诵。

2﹑  思想道德规范的内容丰富,具有通用性和现代价值及意义

3﹑   知识内容丰富,百科性强,而且文字简练,浅显易懂,符合儿童学习心理。

4﹑  对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有帮助和促进作用

(三)教学形式方法和课程的设想

1、教学形式: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直至背诵。蒙学教育就是背诵。第一阶段到第五阶段均以背诵为主,老师讲解为辅。

2、背诵方法:以1、4、7、3、9循环背诵法。即第一天朗读背的内容在第4天、第7天、30天、90天进行复习性背诵,如此循环往复。

3、要求一般学生每周背诵400字左右,每年大约背诵2万字左右,五年背诵10万字以上的经典。

4、采用因人施教的方法,对于背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适当增加少量内容,允许学生自己或在家长的指导下增快学习进度,但不鼓励学生占用过多的课外时间,每天一般一小时左右,重在坚持和积累。

5、增设中国武术基本功的内容:如压腿、冲拳、站桩、踢腿及武术基本步法和动作等身体素质的训练。每天坚持30-40分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获得均衡和素质提高。压腿、站桩时可以进行背诵,两者相结合。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品质修炼和增强体质的好方法。在中国武术的学习过程中懂得武德和健体防身之技,同时可感悟中国武术中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青少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6、设立毛笔正楷写字课,每天练习半个小时左右。在写字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汉字的结构、字形和字义。写字的训练也就是个培养做人的过程,写字必须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整齐美观,端正大方,有条有理。一个人的字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性,学生在习字过程上养成了良好的坐姿,对于今后的身心健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关于教育模式的设想

鉴于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体制,素质教育在应试升学的传统观念没有根本转变的压力下,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这是毋庸讳言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多年来受到忽视和贬低,以及教育上的缺失,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只限于学术和研究机构,缺乏普及性和普遍性的认可。因此,我们建议:

1、哈尔滨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在课余进行,一是不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二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解决学生课余除了做作业之外就是看电视、玩游戏的问题,三是一定程度上解决小学生放学时间早和家长下班时间不接轨的困难。

2、以市社科院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为牵头单位,负责全市青少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编辑教材,培训师资、进行试点,组织实施,探索总结经验和推广工作。

3、青少年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从其深度和广度里说,也涉及到哈尔滨市甚至全省的和谐社会建设的大问题。此项系统工程应做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开展。

4、青少年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在教室里进行,而应和全市的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相结合,形成全市范围内的软硬件齐备的青少年素质教育体系。

5、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点是学生家长的观念转变,可以请家长参加和孩子同读,由此形成家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强化青少年的家庭素质教育。

6﹑应在社会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生活生长,今后发展前途的重要意义的宣传。重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调动和吸引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这项千秋大业中来。

九   结束语

2006年10月1日,于丹开讲《论语心得》,有资料显示,于丹的《论语心得》出版量为1200万册,创建国以来个人出版数量的记录,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门栏目,收视率一直在高位水平,说明什么? 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雪灾、汶川大地震显示的中国人的民心和凝聚力;奥运会上开幕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三千弟子齐诵论语,数千子弟齐演太极,印刷术、指南针、水墨画到火药烟花展现给全世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展现的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展现的是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豪和骄傲;展现的全世界所有华人传承、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这近几十年来的每年祭祀黄帝、炎帝、孔子、孟子已成为地方专门节日以及全球华人的祭祖寻根,到今年国庆节中央领导集体及各省市党政军领导祭奠先烈的活动;哈尔滨市万人诵读《新三字经》;从今年开始,我国将着手建立考查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汉语应用能力综合测试评价体系",包括口语交际、汉字书写、阅读理解、书写等。一场以唐诗、《弟子规》等为内容,汉字书写规范的比赛将在全国中小学范围内开展。预示着中国在新的形势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我们国家以德治国战略方针的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青少年人格品质重要内容,也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目的﹑宗旨和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作者:

王 纲:男,研究生学历,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培训中心主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人才战略专业委员会培训部主任、哈尔滨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善于抓住社会发展前沿问题,组织实施项目运作。多年从事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出版《青少年素质教育读本》,论文和科研报告多次获得省市领导的好评。2000年在黑龙江省率先开展社会化职业培训认证项目、2004年率先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体验式教学项目、2006年率先开发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项目,2008年率先开发国内第一张青少年成长一卡通服务项目,均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秦光齐:男,本科学历,哈尔滨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在机械、建材、生物、农业等领域从事技术、科研、管理工作30余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近40年的爱好和学习,在企业文化和企业人才的成长经历有着多年的关注和探究,并由此前溯到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家庭教育及成果关系的研究,对人才的培养有其独到的见解和实践探索

【研究报告】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王纲 秦光齐 发布时间:2008-11-18 00:51:44 来源: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承担着为实现中国的和平掘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青少年人格品质是青少年综合素质中的骨架,具有主导的地位。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在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品质,具体地说就是培养“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士”。

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品质在内容上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以构筑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基本要求是着眼于青少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青少年一生的发展及后代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在方法上是借鉴中国传统蒙学以人格品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兼顾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生活常识﹑文史哲知识﹑健体防身﹑卫生习惯和学习能力的一体性,统筹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体系。

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从国家、民族前途的视角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教育以人为本,是从每一个青少年一生的视角赋予教育的责任。

﹙一﹚时代的发展为青少年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九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的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积极分子的数量和质量。"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上政治、经济军事的竞争态势,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日趋复杂,越来越激烈。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同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生态失衡﹑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繁﹑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加大以及传统道德伦理﹑信仰的丧失危机等等一系列的的世界性问题,不仅仅摆在中国人民面前,而且是摆在全人类的面前。所有这些都对未来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挑战。

﹙二﹚青少年素质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我国要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迎接21世纪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应对日益复杂﹑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实现中国的和平掘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都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而劳动者的素质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则必须建立在青少年素质教育这个奠基工程之上,因此,青少年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和根本措施,承担着为实现中国的和平掘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三) 什么是素质

《辞海》中写道: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解释。广义的素质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品质结构,通常又称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我们从素质的概念中可以看出,素质有先天的成分在内,但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可以得到补偿和发展的,其特点是“内在的”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德智体美劳"。所谓素质是以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以及文史哲科学知识等结构化智力因素和兴趣、气质、阅历、性格﹑思维方式等非智力人格因素构成的。具体表现在人的为人处世方式、思想道德风范、工作责任态度、理想价值追求以及科学和人文的融合能力上。

﹙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现在有些人把学习琴棋书画唱歌跳舞做为素质教育,有的家长,让孩子学外语,学电脑当做素质教育;有的学校﹑老师把少留作业,作为素质教育。有些人把单纯帮助青少年增强生活技能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工具性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提起素质教育,就是以为孩子学点画画﹑书法﹑弹琴培养一技之长,认为拥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笔者认为这些只能算是素质教育的枝梢末节和误解,是提高素质。

素质教育应该是作为一种理想、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格教育。俗话说“知书达理﹑启迪智慧,学会做人。先做人﹑后做事,在做人上下功夫”;用古人的话说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道,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用现代的话说是使青少年身心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人格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我国江淮一带有一种树叫银杏树,老百姓叫它爷孙树。这种树生长非常缓慢几十年才能结果,爷爷种树,孙子才能受益。这一点有点像我们所说的青少年素质教育,也是五年﹑十年﹑二十年才能看出明显的作用效果。青少年时期的素质教育其影响将随着他或她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长而逐渐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不论他或她在青少年时期受的素质教育是好是不好,都会加倍地反映在人生道路上。可以说人的成功与失败,人生道路的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她)从小所受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要给青少年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品质,一个心灵寄托的精神家园,这种认识应更接近于素质教育的本质和青少年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素质教育不容乐观

据《2006年度中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对高校的教育的低满意度群体为70.91%,对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的低满意度群体为75.43%。另据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的70%以上,其中80%以上是暴力犯罪。    

目前全国学生体质健康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普遍不佳,中小学生耐力、爆发力、速度等指标已连续20年持续下降,肥胖人数在近10年里却上升速度很快。

许多大学毕业生自理能力差﹑实践动手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自我认识能力差,特别是对美与丑﹑是与非的辨别能力远远不够;在社会交往方面,过分强调自我,轻视别人,淡薄社会,个人功利思想严重;明显缺乏协调合作能力和抗挫折的心理准备;历史、哲学、中文基础和写作能力很差;总之一句话:适应社会的能力差,无法为自己的营造发展的舞台和环境。

﹙一﹚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缺失是历史的和“全球化”的问题

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缺失的原因很复杂。素质教育的缺失不是在现在而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早在1936年清华大学教务长 潘光旦 先生就在《国难与教育的忏悔》一书中写道:“近代所谓新教育有许多对不起青年与国家的地方。……这种对不起的地方可以用一句话总括起来说:教育没有能使受教的人做一个‘人’,做一个‘士’。”“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中国近现代教育是受西方功利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实用目的和功利目的。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今后的饭碗,放弃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格品质为首的那种厚重﹑那种"天下为公"的高端生命取向的教育思想,由来已久。没有为青少年教之以“洒扫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修身立志为学苦心之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正和谐"的传统美德和智慧;没有为青少年教之以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生活﹑如何审美﹑如何强身健体的为人处世之道;没有教给他们对美与丑,对与错、是与非的辨别能力。以分数﹑成绩和升学的应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几乎已成“共识”。文凭成了唯一的追求目标。

在美国,早在1850年,马萨诸塞州的立法机关就敦促哈佛大学传授有用的知识,指出在选修制度下,“谁需要学习什么课程,就得出钱,凡无人问津的课程就要放弃”。1945年,哈佛大学起草了一份长达267页、题为《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的报告,研究整个美国教育制度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以避免重蹈历史上曾经的文明被毁灭的覆辙。该报告认为,需要把学生培养成有责任感的成人和公民,同时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认识自我及世界的方法。它指出:“一种成功的民主制度(不仅指政府制度,而且还包括人们的精神世界都渗透了民主思想),需要最大多数的人们共享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 1975年,担任过8年哈佛学院院长的哈瑞·刘易斯说,在《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问世后的30年里,“课程的专业性和选择性完全占了主导地位,而二战后提出的围绕民主社会公民意识,为不同学生提供共同体验的理想则消失殆尽。” (哈瑞·刘易斯的著作《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006年,哈佛大学又提出了新的本科教育课程改革计划,“重新强调了哈佛曾经非常缺乏的教育理想”。1985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通过了《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 “在学校里要特别注意贯彻德智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教育”,“使孩子们学到各项基础知识,具备人生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及丰富的个性和社会性,培养真才实学、健康的体魄和美好的心灵”。由此可见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全球化”问题。

﹙二﹚学校素质教育缺失的后患不可忽视

有人说,现在是幼儿园学小学的课程,小学学中学的课程,中学学大学的课程,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却要学习红灯停,绿灯行,不要乱穿马路,靠右侧通行的交通规则,却要学不要随地吐痰,坐车给老人小孩让座;却要学习公共场合讲文明礼貌,学习为人处事的礼仪。上小学学写字,大学毕业却不会写字,只会打字了。学中文的读不懂经典,学历史的数不出朝代。中医专科毕业的不知何为岐黄,学音乐的说不清黄钟、大吕。

由于学校现在只重知识和技术传授,所以也基本不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教育尽力。更何况今日之教师本身和家长一样也是只重知识传授的现代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孜孜以求于专业知识已属不易,持志养气之道,待人接物之方,自己都不甚了解,也不是不想教,是不懂也不会。教师与学生除教室中讲课时间之外,几乎不讨论人生﹑理想﹑价值观,相互讨论的只是分数﹑成绩。

2006年7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讲台上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表示:“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被‘格式化’了。”结果就是,受“格式化”教育的一代人缺乏创新精神。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基础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成为畸形的应试教育,给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有句话很经典: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 “格式化”教育笼罩下的中小学,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大学“标准化”的“加工厂”。近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过分强调分数和升学率而对任何与升学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应试知识之外的综合教育全面放弃,在应试教育的短视和功利思想造成的单一竞争模式下,没有了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位置,家庭和学校都不知素质教育为何物,连教育部发出的学生冬季长跑这样对学生身体健康利好的活动都有人提出异议,忽视陶冶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情操﹑以人格的养成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至于任何与分数﹑升学率﹑考试无关的都被忽视。就不足为奇了。这样的现状,是中国教育的尴尬,是教育以人为本宗旨丧失的必然结果。70多年前 潘光旦 先生说的话放在今天仍然是发人深省。

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问题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三﹚家庭素质教育缺失对子女教育的后患不可忽视

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其愿望和作法却南辕北辙,现在我们有很多家庭是把孩子当成"宠物"来养。他们自幼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更是被百般呵护,有媒体报道,竟有坐飞机给上学的孩子送饭,理由竟是孩子嫌食堂做的饭不好吃,想吃妈妈做的饭。被人戏称,打"飞的"。这种教育方法别说成龙成凤,就是成虫都难。 《论语》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若是孔子在世,我们问教,孔子可能这样回答我们:"子曰:今之养者,是谓之能养。至于宠物者,皆能有养,不教,何以别乎"。其实,今天的家长,他们在青少年时代也没有受到很好的为人处世方式、思想道德风范、工作责任态度、理想价值追求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格素质教育。在他们成为家长后能够教育孩子"知书达理﹑启迪智慧",洒扫进退应对之道,人格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吗?这不是难为他们吗?不是不想教,是不会教。

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出青少年时期的素质教育的缺失,影响的不是一代人,其后患可能要延续几十年,影响几代人。这也许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深刻内涵吧?

中国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模式按照西方的功利实用的教育思想﹑逻辑在发展,必然是只重视人的工具性教育而忽视人的素质教育,这应该是当前青少年素质教育缺失的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所在。

人格素质教育缺失的后果从小处说是导致青少年个人和家庭可能要为前途发展付出一生的代价,从大的方面说国家和民族要为此付出生死存亡的代价。应试教育无异于挖去树的根,断绝水之源,无根之木,能挺多久?无源之水,能走多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现在教育承担着迎接21世纪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应对日益复杂﹑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的重任,承担着为中国的和平掘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教育是应该使每一个“受教的人做一个‘人’,做一个‘士’”,还是培养把饭碗作为唯一的目标的人,这难道不应引起家长,学校,老师及一切关心祖国未来,关心孩子未来的人深思吗?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给青少年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位置吗?只要有明天,就有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必要,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三、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人格为先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的一生。青少年人格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一种好的人格品质的塑造,需要长期的塑造性教育,一种不良的人格品质的改造,需要更长期的改造性教育。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进行塑造性的素质教育,比较容易,而改造性的补救性的教育是很难的。以人为本就是让青少年在今后一生的人生道路上,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潜能,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就是要给青少年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心灵有所安顿的精神家园。成为一个“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 “士”。

﹙一﹚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首先是人格品质塑造

爱因斯坦认为:“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完整人格品质的塑造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完整人格品质塑造的过程就是构筑人的精神家园的过程。现在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问题不在于科学知识的缺失而在于精神家圆的缺失。丧失了精神家园人不知自己为何物;不知自己由何处来,往何处去;不知自身的存在究竟有何意义。一个没有完整人格品质的塑造性教育的教育也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一个丧失了精神家园的人或民族是谈不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每一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因此都有内在的发展需求,那一个青少年不想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够在人格品质上有所健全,在智力上有所发展,在学识上有所长进,在身心健康上有所提高,在为人处世上“学会做人”,在生活上﹑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是人的一种本质上的需求。 以人为本,就是人的内在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

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其具体就是使青少年成为一个“士”;一个本质意义上的“完整”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人;一个德育基础上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一个能够承担为中国的和平掘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人;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素质教育集中体现和必然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立足点是要真正满足每一个青少年的内在的发展需求,首先让青少年学会做人,做一个上对得起国家﹑中对得起周围的人和自己的一生﹑下对得起子孙后代的人,一个问心无愧的“士”;从而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能够积极地去迎接社会的挑战,并能真正适应未来杜会的挑战。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根本任务。 

(二)人格品质塑造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素质”是一个人们约定俗成的名词,是人的比知识和能力更深层﹑更根本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性格品质结构",是人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一,人格品质塑造首先是道德教育

中国的传统德育是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为入口,扩展到走入社会是尊敬上级﹑忠于职守,与朋友同事交往言而有信,再扩而大之到忠于国家民族,此乃爱国主义之源,不可谓不重不大。有爱心能爱人之人,必能爱家乡、爱祖国,"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是有其道德依据的。

如果每个人在家对父母讲孝敬,对兄弟讲友爱。扩展在社会上干工作讲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对朋友﹑同事相处讲情义,讲诚信,全社会人人都能真心去做,诚心诚意做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就是一个和谐社会吗?谁能说建设和谐社会不是最大的政治。

目前,有不少专家已经提出:今后世界第一位挑战的不是技术革命,经济发展,而是人的道德问题。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去世后,爱因斯坦在评价她时说:“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的进步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伟大。”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则学文。”中国人的教育智慧就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厚德才能载物。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智慧和深刻历史教训的教育思想。看过《戈壁母亲》这部电视剧的人都对其中的月季大姐印象非常深刻吧,她虽然只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任何钱财的农村妇女,但是她的做人却显示出她人格品质的伟大,显示出她精神家园的富足,显示出她对自己心灵安顿的那种问心无愧的大境界。做人做事靠的是能够问心无愧的大境界。

第二,人格品质塑造是培养好习惯的实践性教育

所谓素质,不管是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都是人的举止言行。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评价﹑比较人的素质高低时,不是经常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听其言观其行。”吗?我们知道,人的言行举止大都是由习惯支配的,如思维习惯,卫生习惯,说话习惯,身体锻炼习惯,学习的习惯,为人的习惯,劳动的习惯,审美的习惯等等,不一而足。但人的举止、言行习惯反映的却是其深层面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品德﹑生命取向等人格素质。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回答:“是在幼儿园”。问:“在幼儿园学什么”?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 

中国有句成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论好的或坏的习惯若从小养成将随着人的一生而长期的发挥作用。好的习惯成就人,坏的习惯将败坏人。人格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习惯,从一点一滴身边的小事做起,习惯成自然,习惯就是素质。在这角度上讲人格素质教育就是习惯教育。即通过举止言行的不断学习和训练养成良好习惯的﹑从形式到内容的实践过程,从而达到提高人格素质的目的。

第三,人格品质塑造是“君子不器”的通才教育 

“子曰:君子不器”。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教育理念。在孔子的那个春秋的时代,孔子教的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可以称之为区别于当时官学的私立大学,培养的是当时社会上的管理和教育人才。教授的内容为"诗书礼乐射御"六艺,包括道德思想﹑军事、政治﹑历史﹑文学和体育、美学、音乐等等。孔子的教育理念要求的人才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中普遍的适用性,也就是概括为"君子不器"。如果把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从历史年代中抽象出来,用今天的话说:青少年素质教育应该是为青少年今后发展具备普遍的适用性的"知书达理﹑启迪智慧"的通才教育。

2004年11月召开的世界工程师大会,一直强调现代工程师要学人文,要提升工程师的人文素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布鲁斯爵士提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术人员要有广阔的知识基础,必须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进工程技术中。如果不懂得人文,必定会走向很危险的路。

所谓通才教育,其意义在于使青少年走入社会之前,不人为地设定其发展方向,而是以今后什么都能干,干什么都行的为目标,“无为才能无所不为”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哲学思想,只要基础大牢、打大,至于今后在此基础上是盖宫殿还是盖大厦,随需要而定。假如,通才教育的要求是宽,先盖三层,以后根据需要还可以再接层。因此通才教育的要求是宽,天文地理、历史自然、政治军事、经济、经济文化、社会人事、生活生产、身心生理、科学知识,无所不学,无所不涉猎。只有在宽泛的学习中,才能形成宽大视野的思维方式,才能构筑起高远的理想追求和人格品质,有了宽泛的人文素质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根据社会的复杂多样性,对人才的需求的不确定性,以不变应万变的思路去教育青少年,以确保其走入社会的适应性。不可否认的是,以孔子为创始人的中国传统教育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在后来的历史,被许多人所弃,单从科举之路走去,以至于现在我们把古代教育等同于科举、八股、实是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缺乏了解所致。但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仍然造就出无数的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为一身的人物。在中国古代的教育造就的是综合人才,集政治经济文学军事教育为一身的管理人才,上马带兵,下马管民,提笔作文,见景赋诗,闲来办教育。翻开中国历史比比皆是。近代的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也莫不是如此。他们是中国最后一批在儿童时期受到过中国传统教育的人。只要对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人物传记略加研究,就会对“君子不器”的内涵有所理解。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反复证明:具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没有高学历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完全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成为某一方面的优秀人才。

通才教育是强调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要求学生在学习各自专业知识之外接受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教育,并以此培养他们的人格修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提升他们的格调趣味。懂得厚德载物,懂得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懂得爱祖国﹑自强不息﹑宽容大度﹑认真敬业﹑助人为乐﹑知行合一是做人的精髓,一个完整人格品质的人才有可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君子不器”是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综合性﹑普遍适用性和文理交融性的一种诠释,是一种对社会全面适应性的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只有做到“君子不器”给孩子的才是广阔的发展前途。一般来讲,人文素质教育越宽,人文知识越广越深,对科学技术的融合贯通能力就越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越强。

﹙三﹚人格品质塑造必须从小抓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人的常识和科学研究都表明,人的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都在青少年阶段,抓住敏感期、最佳期、关键期进行塑造性素质教育才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008年4月13日在一个主题为"让中华优秀文化走进校园的小学校长论坛上,北师大于丹教授表达了对当下独生子女素质教育的忧虑,在直言希望小学的教育中能补充公益教育。她在《阅读经典感悟成长》的演讲中表达了对当今大学生素质的失望,"高分低能非常普通,人格失衡状态表现在种种方面,如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工作学习压力……。而这些在大学阶段补课已经来不及了,这些都是应该在小学教育阶段完成的”。人们知道,教育要从小就进行,无论是道德行为规范或思想价值观、人生信念,还是智慧启迪都是越早越好。现在大学开设语文课,开设通识教育课,开设道德礼仪课等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什么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之类的理论专著,但我们的先人们却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童蒙初开,染之白则白,染之黑则黑”的教育规律,懂得人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智力启迪﹑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塑造才能真正取得实效的道理,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对蒙学的道德教育特别重视,“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入之言为主……只如俗说,便晓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传承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蒙学就是中国古人根据这种教育规律的实践例证。

人格品质教育是我们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是我们要给青少年今后走上社会的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家园。

四、国以学存,学以国昌   传统文化,继往开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一﹚弘扬传统文化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1988年1月, 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他们向世界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见李存山“孔子的智慧”,《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

1997年,香港城大教务委员会通过方案,凡就读香港城大的学生,无论学习什么科系,中国文化课程都是必修课。在张信刚看来,“即使城市大学不是培养思想性、人文性专家的大学,但人文教育、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是21世纪专业人才所不可缺少的。” 

新浪网2005年6月13日《万名网民大调查:超过44%网民常看论语(图)》一文中说:"新浪网和中青在线等联合举办了以'作为中国人,你离国学有多远?'为主题的大型调查,截至昨日下午2时,参与调查的人数已达一万两千多人, 84.14%被调查者支持学校增加国学课程。调查显示,多数人认为国学在当代遭遇了严重危机,应该采取措施弘扬传统文化。其中,认为国学在当代中国发展危机重重的占到了65.64%。"   

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曾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问卷调查,在 205份调查问卷中,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认为缺乏应有的文化、历史知识的,竟多达 138人。认为在中小学应设立"国学"教育专门课程的有 165人,占 80%。认为中小学需要专门设立写字和书法课的有 180人,占 88%。认为表达能力差的 82人,不会写信、作文困难的 66人,写字难看的 85人。认为学生的语言、文学、文化水平令人担心的有 74人,占问卷人数的 36%。而希望中小学"要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并认为"很有必要"的有 170人,占问卷人数的 83%。可见,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家长、老师,都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反映强烈。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文化修养的培养,被分解到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之中,导致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长期缺失"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素养。

近年来,当越来越多的大学校长为理工科学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论文、文科学生读不懂古典文学而叹息时,北京大学推出“元培计划”,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成立了本科东方管理学院。全国许多大学都开设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课程。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共同主办的“中国青少年读书周活动”正声势浩大地在全国开展,它以“传承中华文化,立志学习成才”为主题,成为中宣部等有关部门共同实施的青年文化行动的重点活动项目之一。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实验用书、全国“儿童读经评比活动”统一读本《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家教育部下属机构首次正式出版儿童学经教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构成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该校国学院院长纪宝成在接受《联合早报》记者采访时,回忆他和中国某大企业一名高管的对话,转述说:中国具规模的企业家在与外国同行交流时,最大的问题不是缺乏科学技术,而是缺乏文化。他说:“我们的企业家走出去以后给人的印象就是只知道赚钱,没什么理念。讲外国名人你不懂;讲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你还不懂。凭什么让你参加什么国际游戏规则制定啊?”纪校长激动地说:"你对文化最基本的都不具备,人家根本从内心就瞧不上你!因为任何国际贸易活动,都包含着文化。“那个向纪校长感叹中国企业家缺乏文化底蕴的高管本身就是一个电脑专家,现在他正在恶补中国传统文化。”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维系和调节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有5000年的历史,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传承至今,几千年间虽经历战乱,饥荒,自然灾害,外族侵略而不间断地传承至今。这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爱仁慈的经世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天人合一的﹑和谐超凡脱俗的哲学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天下为公”的宽广心胸格局;“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气恢弘生命取向;“忧天下之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英雄风范气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旷达乐观励志精神;以及以汉字为表征的优秀的文学艺术和数千年有文字记载的经典中的人生智慧﹑政治智慧﹑治国智慧密切相关。正如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上说,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明不仅对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理想追求乃至中国的发展方向,至今仍然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我们开展青少年以人格品质为主的素质教育,若不把中华民族的先人们留给我们的自强精神、传统美德﹑爱国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待人之道﹑人生智慧和生命取向等宝贵人格品质,作为塑造青少年人格品质和精神家园的主要内容还能有其它的取舍吗?

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种在青少年的心中,把中国传统美德种在他们心中,把中国传统的人生智慧种在他们心中,把中国传统的人格精神种在他们心中,让这些美好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结果,长成参天大树,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有一个精神家园,成为承担实现中国的和平掘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要作的吗?

六﹑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蒙学今用必经之路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有悠久的历史, 是针对5到15 岁的少年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一种称谓,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主张在儿童性情未定之时和心智初开之际,就施以正当的教育,以培育儿童的品德,启迪儿童的智慧。在塑造青少年人格品质和精神家园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经验和实作方法值得借鉴。

﹙一﹚中国传统蒙学的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蒙学在教育上遵循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成长规律, 以立志做人﹑开启智慧﹑知书达礼﹑德智美为教育目标,内容上集文史哲为一体,在方法上将思想道德修养,历史地理﹑生活常识、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融入背诵﹑识字﹑写字﹑阅读和作文之中。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背诵为主,口眼手三者并用的形式,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为载体和手段,达到潜移默化的综合教育效果。

中国古代蒙学的教育切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少年儿童模仿性极强,心理暗示接受能力和可塑性很强的4岁开始到15岁期间,主要是通过声音的模仿、跟读、默读、朗读和诵读把所需学的历史地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经典著作统统记到脑子里,并借助字形记忆得到强化;儿童在5-15岁,记忆力特别强,但理解能力很弱,从十四五岁开始,理解力不断增强。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不断逐渐减弱,反之理解能力不断逐渐增强,小孩记儿歌,一会儿就背下来,而且多年不忘。老年人转身忘事,但小时候,年轻时候的事他却总能记着。这是每个人都有体会的常识。。中国传统蒙学教育通过背诵和练字潜移默化地将历史地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和识字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来学习母语,使青少年在读诵的过程中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从根基上自然生长获得语感语境。于此同时,将历史地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等教育潜移默化融入其中.

这种遵循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成长规律,将教育内容一体化的教育方法和形式使中华民族历经多少腥风血雨而不倒,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在世界上都是强势文化,世界四大文明硕果仅存,这应该是一条很根本的原因。

童年时期记忆和背诵的东西,随着年龄和生活经历的增长不断地在生活得到领悟。国学大师南 怀瑾 先生曾说"常有人问我,怎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的告诉人家,这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的效果"。牟 宗三 先生说:少儿读经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中华文化最好的货币就是经典,在年幼时将最好的货币存在他们心中,他们长大后一定会知道怎么用。

﹙二﹚中国传统蒙学是以德育为基础的通才教育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是以立志做人为首要目标,以生活常识地理历史道德伦理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 强调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良好习惯养成,讲求知行合一的实践性﹑综合性教育。简要地说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有四大特征:

第一,注重思想品德人格教育

所有的蒙学教材都有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三字经》中的励学"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朱子治家格言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三字经》中"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尔幼学,当效之。勤有功,戏无益。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些思想品质和励志与生活的教育通俗易懂,处处体现。儿童在背诵的同时,记忆到心中。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每一个字中。形成春风润雨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二,注重接人待物,为人处事的生活习惯和人生哲理教育

如《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千字文》中"罔谈彼短,靡恃已长。知过必改,得能莫忘。信使可覆,器欲难量"。还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道谁无烦恼,风来浪也白头。"大量的名言警句,通俗易懂,使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了解社会,懂得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的生存道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蒙学在教育中,重点内容是"学其事"。朱熹《童蒙须知》,更是从童蒙的日常行为着手,将其分为"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流"、"读书识字"以及"杂细事宜"等五项,并对每项都做了细致的规定。朱熹认为童蒙只有在这些关于个人卫生、礼貌、读书、写字等良好习惯的学习中,才可明白"做人的样子",朱熹阐明蒙学教育的过程是习惯培养的训练:从一开始也许是强制性地要求童蒙朝夕刻意模仿、执守,然后"积久成熟",从模仿转化为"自成方圆",不需用心就自然而然地不越矩。

第三,注重知识的丰富性,综合性教育

蒙学教材,将天文地理、生活生产、历史人物﹑人情世故﹑成语典故、文化知识融为一体,将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需知识几乎全部包括其中,比如说《三字经》中用了不到三百字,阐述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期间的要人要事。如说唐代"唐高祖,起义师,除随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二十四个字。讲明朝:"明太祖,外亲师,传建文,方四祀 ,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二十四个字。《千字文》中:"寒来暑往,秋收东藏,闫余成岁,律吕调阳。"讲气候季节。《幼学求源》"夜可击,朝可炊,军中刁斗。乌金,炭之美誉。忘归,失之别名。拔帜立帜,韩信之计甚奇。楚弓楚得,楚王所见未大。迎刃而解,甚言事之易为。"是知识百科。而《五字鉴》是讲编年史,《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均为人物典故﹑成语故事。"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短短三十个字,就把东周列国,周氏东迁,诸侯争霸,诸子百家,游说之风,五霸七雄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五百多年的历史囊括其中,何等简练,读起来又如此合辙押韵,中国数千年历史若如此归纳学习,学生记起来不是轻松愉快得多吗?可以说,中国传统蒙学教材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

第四,注重巧妙精准地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

中国蒙学不仅注重道德教育、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内容丰富,而且在编写上注重少年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如教材的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切于实用,用典型人物,历史故事,民间谚语,流行成语作为主要内容。而且在文字上韵味浓郁,文字简练,注重儿童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蒙学读物句式对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背诵,在内容的连接上连累相及,同类相聚,异类相衬。读起来顺口顺嘴,易读易记,印象深刻。

蒙学教材大都是用三字、四字、五字的韵语,不仅上口好记,而且把文言的各种结构和语感基本表现出来,使学生从识字起就自然而然的开始接触文言,学习文言,由于三到五个韵文短语,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读起来如唱歌一般,时间一长,学生们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掌握一些文言的规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等到两三年后,读文言的故事,散文诗歌就容易得多,自己阅读的能力无形当中得到提高。

用韵语背诵,同时也是初级的诗教,待学完对句,对韵之后,自然体会出中文的语感,而语感和语境是写作的非常重要基础,对青少年今后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韵语读物是古人设计的从识字走向阅读经典的过渡。是一座跨越口语和作文间的桥梁。

在蒙学中练就的"童子功",是一个人可终生受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掌握中国传统人生智慧的开蒙启智的基础文化基因,是青少年提高人格素质的必经入门途经和桥梁。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是我们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借鉴。

﹙三﹚素质教育把传统蒙学作为重要内容已成为共识

早在1985年,以周谷城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就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由岳麓书社出版了《传统蒙学丛书》,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许多省市的中小学校都开展了读经活动,有的县市学校将蒙学的内容纳入到青少年素质教育之中,如云南省团省委少工委组织的青少年诵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活动;山东省华西县将国学启蒙教育从体制外引入到教育体制内,变成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行为;山东桓台县教体局启动实施了国学经典诵读工程;福州多所小学利用早读时间组织诵读古代诗词等传统文化经典,包括蒙学教材、三字经等;重庆市江北区启动的"国学江北"工程,在全区中小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沈阳市皇姑区将国学列入区本教材。国防科大附小成为湖南省第一所授牌的国学经典实验小学;在北京市密云以舒乙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人士创办的圣陶学校,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上海的"孟母堂"﹑武汉﹑深圳等地众多的社会力量办的各具特色的现代私塾及读经班国学班遍布全国各地。

2004年7月江苏省徐州市就出现教授四书五经、太极拳的现代私塾“。上海想法一致的家长悄然通过一所名为“孟母堂”的全日制私塾,2005年10月29日,江苏省苏州首家现代 “菊斋私塾”正式开课。2006年私塾式的的九雯学堂亮相沈阳。一号称现代私塾的教育机构正式在郑州安家落户。以“新蒙学”教育为理念的现代私塾连锁机构——童学馆在深圳举行课程展示,一个名叫“童学馆”的现代私塾在武汉开馆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梁一仁,在甘肃创办了第一家国学私塾“大方经典私塾”。

教育部2006年11月29日正式公布,私塾只要按程序申请获批就可开办。这是自五十年代初以来,中国首次允许个人开办私塾。所以把中国传统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借鉴和继承我国传统蒙学的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和优秀做法已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素质教育必然的选择。

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传统蒙学现实作用

人在幼年时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染于黑则黑,染于白则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此时若对青少年施以正确的人格素质教育,那么这些知识和道理对人的行为具有直接的﹑长期的﹑在心灵深处的导向功能。

﹙一﹚在青少年记忆力最强的年龄阶段引导学生诵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蒙学经典和诗文,将中国传统美德、行为规范、人生智慧自强精神、历史人物、自然地理﹑典故和词汇通过背诵记入脑海中,吸取终生受益的知识精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优雅的气质,获得创造的智慧。成为他们今后学习、生活、工作的人文底蕴。也就是学会洒扫进退应答之道。

﹙二﹚通过背诵,学习和强化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理解,重点是培养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韵文的背诵,提高语感以及对词汇和典故的大量掌握和对文章结构潜移默化的记忆,将大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他们正确灵活的掌握母语有重大的帮助。有研究表明,对母语准确扎实掌握和理解能力以及丰富的人文知识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习理科课程如数理化,由于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通过坚持每天练字可以取得多方面的锻炼,不仅让学生能写一手工整的汉字,加深对字形、字文的了解,而且在练字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手眼协调能力和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写字时讲究心要静,心态平和、安稳,凝神息虑,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磨练人的意志﹑培养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习惯,久而久之,心态浮躁,做事粗心大意的习惯逐渐被改掉,写字的训练无疑是好的方法之一。所以古人把写字当成人生修养的一课。

﹙四﹚每天半小时的武术基本功锻炼,将为孩子的身体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从事任何门类的体育门类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打下终身进行身体锻炼的兴趣基础和习惯。获得健康成长的体魄,为今后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武术的学习过程中懂得武德和健体防身之技,同时可感悟中国武术中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青少年道德品质修炼﹑提高自信心﹑增强体质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通过韵文的背诵是在提升语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提高学习韵律的心理感受能力。韵律涉及到音乐、诗词是美学教育的基础,语感语境,境境相通之后,才有思想,才能出现创造性思维。对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和谐的感受有着重大的作用,语言从根基上的自然生长,是人的气质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

中国人民大学的几个博士生对北京圣陶学校的调查报告中总结了如下几点:

    “1,翩翩君子,知书达理。读经后,孩子们普遍显得有较温柔良善的心,有关心他人、遵守纪律勇于承担错误、通过读经,他们慢慢地领悟其中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慢慢地提升内省与反思的能力。

2、孩子的记忆力明显提高。推行读经后,家长反映,学生只要读几遍就可以把一课书背下来。

3、语文程度普遍提高。经过一年的读经训练,学生通常很快就能在二、三分钟之内掌握课文的全文大意与要旨。生字语词、造句日记的错字也大大减少,不仅如此,他们平时的语言也较活泼多样。” 

孩子用一年时间,通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蒙学读物的背诵和熟读,识完近三千汉字,顺利进入阅读。再用三年至五年时间,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老子》等经典名篇,共计十万字左右。从而打下一生做人做事的基础。在小学生最佳记忆时期,熟读、背诵最具有智慧和价值的经典,随着他们的成长,不断在生活中自我体悟、内化,渐渐酝酿、成熟。

八﹑工欲善事必利其器  素质教育体系构想

现在全国开展蒙学教育的学校很多,但所用的教材不一致;教学方法不统一,教学顺序不一样,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和系统。处于百家齐放的状态。因此,构建青少年素质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关系到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效果和成败的关键。基本思路是统筹兼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位的,有组织领导的综合性体系和合力。

﹙一﹚教学进度安排的构想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众多,青少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从蒙学开始,从背诵蒙学教材和学习写字,培养洒扫进退应对之道开始,若直接一开始就读经,读诗,有些拔苗助长之嫌。所谓洒扫进退应答之道就是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谓之洒扫;道德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知道哪些应该去做,哪些应该不去做,辨别是非的能力,谓之进退;掌握接人待物,会用语言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谓之应答。洒扫进退应答之道,就是有自理生活的能力和习惯,遵守社会公德和规范,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合作的能力。素质教育必须循序而行,建立起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体系才会有更好的效果。第一阶段学习和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小儿诗》、《续小儿诗》﹑《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同时学会遇到的生字。

第二阶段,进行声律教育,背诵《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唐诗宋词选》﹑《千家诗》等,开始进行声律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学习的方法仍然是背诵和书法,背诵的内容是字句和平仄都对仗工整的对联。通过背熟牢记大量的对联和典故,让学生在口耳间的语感中,在学习平仄的过程中,去领悟中文的声律规律,了解和掌握诗韵,更重要的是学会中文独有的工整的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也学会大量对联中的遇到的生字。

第三阶段学习和背诵《幼学求源、《龙文鞭影》、《五字鉴》诗经、开始还掌握大量的成语和典故。既训练他们辨别词性、结构、声调、概念的异同,又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

第四阶段学习和背诵《增广贤文》﹑《幼学琼林》,《易传》,《论语》主要是掌握接人待物,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做人得道理。

第五阶段学习《古文观止》,《中国古代散文选》,《孟子》,《大学》,《中庸》,《荀子》主要是人格修养,以听讲﹑阅读﹑作文。

整个学习时间为五年,写毛笔字的书法课每个阶段都是必修。到第五年改为钢笔写字课。

(二)教材选择原则

教材是教育的载体,教材的设计借鉴中国传统蒙学教材的内容和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教材进行了选编。

1﹑ 韵文感强,句子短小,有美学意义,从易到难,易于记忆和背诵。

2﹑  思想道德规范的内容丰富,具有通用性和现代价值及意义

3﹑   知识内容丰富,百科性强,而且文字简练,浅显易懂,符合儿童学习心理。

4﹑  对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有帮助和促进作用

(三)教学形式方法和课程的设想

1、教学形式: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直至背诵。蒙学教育就是背诵。第一阶段到第五阶段均以背诵为主,老师讲解为辅。

2、背诵方法:以1、4、7、3、9循环背诵法。即第一天朗读背的内容在第4天、第7天、30天、90天进行复习性背诵,如此循环往复。

3、要求一般学生每周背诵400字左右,每年大约背诵2万字左右,五年背诵10万字以上的经典。

4、采用因人施教的方法,对于背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适当增加少量内容,允许学生自己或在家长的指导下增快学习进度,但不鼓励学生占用过多的课外时间,每天一般一小时左右,重在坚持和积累。

5、增设中国武术基本功的内容:如压腿、冲拳、站桩、踢腿及武术基本步法和动作等身体素质的训练。每天坚持30-40分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获得均衡和素质提高。压腿、站桩时可以进行背诵,两者相结合。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品质修炼和增强体质的好方法。在中国武术的学习过程中懂得武德和健体防身之技,同时可感悟中国武术中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青少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6、设立毛笔正楷写字课,每天练习半个小时左右。在写字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汉字的结构、字形和字义。写字的训练也就是个培养做人的过程,写字必须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整齐美观,端正大方,有条有理。一个人的字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性,学生在习字过程上养成了良好的坐姿,对于今后的身心健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关于教育模式的设想

鉴于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体制,素质教育在应试升学的传统观念没有根本转变的压力下,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这是毋庸讳言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多年来受到忽视和贬低,以及教育上的缺失,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只限于学术和研究机构,缺乏普及性和普遍性的认可。因此,我们建议:

1、哈尔滨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在课余进行,一是不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二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解决学生课余除了做作业之外就是看电视、玩游戏的问题,三是一定程度上解决小学生放学时间早和家长下班时间不接轨的困难。

2、以市社科院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为牵头单位,负责全市青少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编辑教材,培训师资、进行试点,组织实施,探索总结经验和推广工作。

3、青少年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从其深度和广度里说,也涉及到哈尔滨市甚至全省的和谐社会建设的大问题。此项系统工程应做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开展。

4、青少年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在教室里进行,而应和全市的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相结合,形成全市范围内的软硬件齐备的青少年素质教育体系。

5、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点是学生家长的观念转变,可以请家长参加和孩子同读,由此形成家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强化青少年的家庭素质教育。

6﹑应在社会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生活生长,今后发展前途的重要意义的宣传。重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调动和吸引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这项千秋大业中来。

九   结束语

2006年10月1日,于丹开讲《论语心得》,有资料显示,于丹的《论语心得》出版量为1200万册,创建国以来个人出版数量的记录,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门栏目,收视率一直在高位水平,说明什么? 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雪灾、汶川大地震显示的中国人的民心和凝聚力;奥运会上开幕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三千弟子齐诵论语,数千子弟齐演太极,印刷术、指南针、水墨画到火药烟花展现给全世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展现的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展现的是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豪和骄傲;展现的全世界所有华人传承、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这近几十年来的每年祭祀黄帝、炎帝、孔子、孟子已成为地方专门节日以及全球华人的祭祖寻根,到今年国庆节中央领导集体及各省市党政军领导祭奠先烈的活动;哈尔滨市万人诵读《新三字经》;从今年开始,我国将着手建立考查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汉语应用能力综合测试评价体系",包括口语交际、汉字书写、阅读理解、书写等。一场以唐诗、《弟子规》等为内容,汉字书写规范的比赛将在全国中小学范围内开展。预示着中国在新的形势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我们国家以德治国战略方针的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青少年人格品质重要内容,也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目的﹑宗旨和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作者:

王 纲:男,研究生学历,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培训中心主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人才战略专业委员会培训部主任、哈尔滨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善于抓住社会发展前沿问题,组织实施项目运作。多年从事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出版《青少年素质教育读本》,论文和科研报告多次获得省市领导的好评。2000年在黑龙江省率先开展社会化职业培训认证项目、2004年率先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体验式教学项目、2006年率先开发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项目,2008年率先开发国内第一张青少年成长一卡通服务项目,均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秦光齐:男,本科学历,哈尔滨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在机械、建材、生物、农业等领域从事技术、科研、管理工作30余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近40年的爱好和学习,在企业文化和企业人才的成长经历有着多年的关注和探究,并由此前溯到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家庭教育及成果关系的研究,对人才的培养有其独到的见解和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