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乳头增生会自己好吗:消逝了的长春老建筑------大同学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55:13

消逝了的长春老建筑------大同学院

        “大同学院”成立于1932年7月,是一所培养伪满洲国官吏的特殊学校。学生主要来自机关各部门任职一年以上的委任官、各大学毕业生以及留日学生、日本各大学毕业生。培训半年或一年后即分配到各机关充任官职。

          “大同学院”主楼的建筑构图在对称的基础上,设立一座塔楼,塔楼顶部有变异的重檐四角攒尖顶,垂脊弯曲,端部高高翘起,同主体的屋顶垂脊端部一样都设有走兽,所表现的建筑形式已不是单一的体现所谓满洲气氛的“满洲式”建筑的风格。总建筑面积31581平方米,工程造价155万元。该建筑于2000年夏季被拆除。(据李之吉《长春近代建筑》)

          “大同学院”是“九一八”事变后不久由伪自治指导部发起创建的。最初的名字是“自治指导员训练班”,也有一说叫做“资政局训练所”,实际是由日本“关东军”一手策划创办的,是专门培训伪满官吏的机构,同时也是“关东军资政局训练所”的替身。1932年7月11日,“新京大同学院”正式成立,因为其成立于伪满洲国的“建国”之初,即“大同元年”,因此取名“大同学院”。

        它是长春的第一所高等学院。“大同学院”原校址在长春市二道沟(今宽城区)一栋旧俄式楼房内,伪满洲国建立后不久,即迁到南岭。当时的新校址盖起的是一栋二层红楼,与那栋旧俄式楼房相比,占地面积增大许多,最突出的是红楼的楼顶有一个很高的塔状建筑,叫“忠灵塔”,据说那里“奉祀着在侵华战争中死去的学院毕业生的骨灰”。悬在校门的牌匾是由“国务总理”郑孝胥亲笔题写的,据说郑孝胥死后,那块牌匾就成为宝贝,被学院珍藏起来了。在孙彦平所著的《百业源流》中曾写到“长春的高等教育始自沦陷时期”。虽然从1937年起长春又相继出现了官立的“留学生预备校”、“建国大学”、“中央师道训练所”(1944年改为“中央师道学院”)、“新京医科大学”、“新京法政大学”、“新京陆军军官学校”、“新京工业大学”、“新京畜产兽医大学”以及“陆军军需学校”和“新京艺术学院”等,私立的有1941年成立的“王道书院”和1945年成立的东方医学院等,但作为最早成立的高等院校,“大同学院”是伪政府培训文职官吏的基地,始终在长春的各大院校中处于相对特殊的地位。用高丕琨老先生的话说,“‘大同学院’不是一般的大学,是一所日本侵略者为培养能为日本军国主义服务的伪满官吏的政治养成所。”

        它的特殊就在于其教学目的及授业安排与一般的大学不同。据载,“大同学院”属于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厅直接管理,是以养成和训练满洲国官公吏的唯一独特的教育机关,其目的既不同于一般的大学专门注重学术,也不同于其他各部成立的训练所全力讲授业务。它是一个以“满洲建国精神”为主体、以推行“满洲国策”为内容,对于“满洲国中坚官吏”实行综合性训练和养成为目的的。“大同学院”的授业科目有“建国精神”、军事训练、国文和日本语、“满洲国策”、“邻邦事情”以及地方视察和见学旅行等等。为了训练学员养成一种服从纪律的精神,学院实行军队式的团体教练,并有马术、武术、柔道、剑道和实弹射击,以养成学员们大无畏的勇气。

        据记载,“大同学院”的学制分三部,第一部,称为本科,培训期间为一年,主要从日本国内招来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生(后来也从伪满毕业生中录取少数),学员几乎全是日本人,中期以后招收约20%左右的中国人;第二部于1935年设立,培训期间为半年,主要对在伪满政权供职的中国人进行培训,即从伪满现职年轻官吏中择优录取。第三部虽预定成立,培训时间预定半年,培训对象是任职三年以上的荐任官,但没有招生。第一部共办了18期;第二部到1938年停办,只办了7期。当时学院的院长是退役中将井上忠也,学监是恒吉秀雄,后来是中井重义,他们都是退役少将。学院里的教官几乎全是日本人,中国人不过二三人,其中最高级的是曾恪,是个遗老,据说他曾当过汪精卫的秘书。

        1934年起,学院开始招收少数的中国学生受训。当时这些学生的来源,主要是从已经任职于各级政府部门选拔的。他们和日本学员一起受训,毕业后一起派往各地任职。“文官令”实施以后,各级“政府”的所谓文职官员,大部分在任用和升迁方面开始采用考试权衡的办法。如中学毕业生如果到政府部门任职,就要参加所谓委任官考试。考取者可任用为委任官,没有考取者则只能去做雇员、办事员一类的工作,或另谋其他出路。对于大学毕业生,由于当时采用的是包分配的制度,分配到政府部门的,可作为委任官任职,但也可以参加上一级的文官考试,这种考试叫做高等官考试。参加这种考试的有两类人员,一种是已经在各政府部门任职一年以上的现任委任官,另一种是即将从各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后者来自三方面,一是伪满国内各大学的毕业生,二是伪满洲国送往日本的留学生,三是日本国内各大学毕业生。上述这些人考取之后,由伪满政府的“政府公报”予以公布,并任命为“高等官试补”。每次录取的这种高等官试补一般在200人左右,其中当然日本人占多数,大约占总数的2/3左右,其余的才是中国人、朝鲜人。这些被录取的所谓高等官试补,先要集中到“大同学院”接受半年到一年的培训。培训期间一般是先集中在院内进行学术课与训练课的学习与训练,之后便到伪中央各部和省市县进行行政实习和社会考察,之后大多数都被分派到各省、市、县,任事务官或指导官,专门负责地方行政工作。从此,“大同学院”扩大而成为伪高等官的专门训练机关。在其训练内容方面,则又增加了“建国论”、“官吏之道”、“统制结构论”、“民族论”、“国际形势”等,进一步致力于培养出所谓“尽忠报国、协和奉公”的伪国家官公吏。

        “大同学院”表面打着高校办学的旗帜,鼓吹学院的各种教学工作是为了提高官吏的素质,实际上则是想以这些受过“大和民族精神”、“建国精神”及“王道乐土精神”熏陶和洗脑过的毕业生们为核心,使其成为侵华的骨干力量。这在后来发生的许多事情中都得到过印证。比如在“七七”事变后,伪华北自治委员会也成立了与“大同学院”相似的“新民学院”,而其部分教官及伪华北地方行政机关的大部分骨干成员都是“大同学院”的毕业生。“大同学院”有一首校歌,歌词大意是:“大哉满洲,碧空绿野三千里,席卷兴安岭,缈茫无际。啊!人生的朝晨,深红的血潮澎湃,无我至纯的青年学子,努力进取,无所畏惧。”这首歌的歌词号召青年学生以忘我纯净的精神,为帝国主义的罪恶野蛮行径而献身,充分暴露了日寇妄图侵占东北的狼子野心。

        据说学院还特别强调毕业生之间的团结,他们以永远不忘“学院精神”为目的成立了同窗会本部,并在各省成立了支部,定期在支部聚会:每期毕业生在当地每月聚会一次,互相联络感情,交流经验。以毕业期为顺序,一期生为“一日会”,每月一日聚会;二期生为“二日会”,以此类推,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到1945年光复前,学院毕业生中,一半以上任简任官,有的任伪省长、次长、市长、厅长等,最小的也任荐任科长。非“大同学院”出身的日伪官吏,非常嫉妒他们,称这些人为“学阀”。